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新进展(截至2025年)
一、新型靶向药物与联合治疗方案
1.CD38单抗联合疗法
Sarclisa®(Isatuximab):新一代CD38单抗联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VRd方案),在III期临床试验(IMROZ研究)中显示可将不适合移植的新诊断患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40%,并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该方案已被FDA授予优先审评资格,中国上市申请已提交。
2.BCMA靶向双特异性抗体
泰立珂(Teclistamab):全球首个BCMA×CD3双抗,通过激活T细胞靶向杀伤BCMA阳性骨髓瘤细胞。中国III期研究显示,三线治疗后的复发/难治性患者总缓解率(ORR)达63%,其中46.1%达到完全缓解。
二、细胞免疫治疗突破
1.CAR-T细胞疗法
针对BCMA靶点的CAR-T治疗在复发/难治性患者中缓解率高,国内临床试验显示部分患者可实现深度缓解,但需结合维持治疗延长疗效。
LILRB4靶向STAR-T细胞:中国团队研发的新型嵌合T细胞受体疗法,可同时靶向肿瘤细胞和免疫抑制微环境,临床前研究显示显著抑制肿瘤增殖并增强耐药敏感性。
三、精准治疗与新型靶点探索
1.高危患者分层与靶向策略
通过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如17p13缺失、t(4;14))进行预后分层,指导高危患者选择强化治疗。
针对LILRB4、GPRC5D等新靶点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有望解决现有耐药问题。
四、支持治疗优化
1.骨病与并发症管理
双膦酸盐联合靶向药物减少骨相关事件,新型骨修复生物制剂进入II期研究[[历史对话]]。
水化、碱化尿液方案升级,降低轻链肾病进展风险[[历史对话]]。
五、未来方向与挑战
-功能性治愈探索:双抗/CAR-T联合自体移植、维持治疗的长周期方案正在评估中,部分患者实现5年以上无进展生存。
-耐药机制破解:针对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特性的药物(如MDSCs抑制剂)成为研究热点。
总结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已进入靶向免疫时代,CD38单抗、BCMA双抗及CAR-T显著提升疗效,但个体化方案仍需结合遗传学风险。中国在LILRB4靶点等原创研究中表现突出,为超高危患者提供新希望[[1]-。建议患者通过临床评估选择参与前沿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