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儿童发热处理的一些常规流程

宁铂涛 微医健康通
2025年03月17日 03:00
一、退热药物使用规范

首选药物明确
对乙酰氨基酚(≥2月龄)和布洛芬(≥6月龄)仍为一线退热药。布洛芬剂量调整为10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维持15mg/kg/次。
循证依据:2023年中国指南建议避免交替用药,因可能增加肝肾损伤风险且未显著改善舒适度。

用药时机精细化
不再单纯以体温阈值(如38.5℃)作为用药标准,强调以患儿舒适度为核心指标,如烦躁、疼痛或影响睡眠时使用。


二、物理降温的明确限制

不推荐常规物理降温
新版指南明确指出酒精擦浴、冰敷可能诱发寒战及皮肤刺激,温水擦浴仅适用于中暑等特殊情况。
研究显示物理降温对退热效果无持续作用,且可能延长病程。

退热贴效果存疑
退热贴仅能降低局部皮肤温度0.5℃以下,无法改善核心体温或全身症状。


三、发热评估与分层管理

月龄分层就诊标准

<2月龄:肛温≥38℃需立即就诊(警惕细菌性脑膜炎)

2-3月龄:肛温≥38℃且存在高危因素(如早产史)需紧急评估

预警体征识别
新增"中毒样症状"评估:包括呻吟、皮肤花斑、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等,提示脓毒症可能。


四、退热药与热性惊厥的关系澄清

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
多中心研究证实,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均无法降低热性惊厥复发风险。
处理原则:急性期以保护气道为主,惊厥持续>5分钟启用二线药物。


五、家长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管理要点
强调"三要三不要"原则:
要观察精神状态、要保证液体摄入、要记录热峰和热型。
不要捂热、不要强制进食、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

图片

作者:宁铂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总院区),主任医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微医健康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