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收——这份春节饮食“秘籍”
2019年02月07日 【健康号】 朱陵君     阅读 8349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最重要的节日了。在春节期间,阖家团圆,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相互拜年、串门,各种聚会也多在春节进行,令人应接不暇,中国人的传统交往离不开餐桌,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吃”啊“喝”呀!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最重要的节日了。在春节期间,阖家团圆,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相互拜年、串门,各种聚会也多在春节进行,令人应接不暇,中国人的传统交往离不开餐桌,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吃”啊“喝”呀!

春节期间能与亲戚朋友团圆、聚餐当然是让人高兴的,但大家一定要注意春节期间的饮食,不然出现“麻烦”,受苦的可是自己。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春节期间的饮食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安全,不要“不讲卫生”

食品卫生是避免食物中毒的重要一点,加工食品过程中器皿、菜板、抹布一定坚持生与熟分开。剩余菜肴存放时,需在烹饪后两个小时内放进冰箱,生与熟食品要分开,盛放器皿应以干净无毒的可清洗容器,并有盖者为先,尽量不用铝制品存放,以免二次污染或因铝化合物中毒。注意食物的保质期,不要食用过期食品,并要勤洗手,不要因为食物变质不干净而导致胃肠道感染,引起腹泻等。

注意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家家户户的茶几上、餐桌上、零食、菜肴都很丰富,很多人都是“嘴不停”,饮食极其不规律,且很容易暴饮暴食。不规律的进食和暴饮暴食,都极大的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因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胀、口苦,甚至恶心、呕吐、腹泻等。

注意清淡饮食,不要“大鱼大肉”

好客的主家和中国的传统习惯使得春节的餐桌上“大餐”为主,但肉类食品中除了提供蛋白质外,还含有大量的油脂,过多的摄入肉类食品,加重胆囊、胰腺等消化器官的负担,容易诱发胆囊炎、胰腺炎,且过多的油脂摄入使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注意多食蔬菜,不要“忘了主食”

节日期间应少食荤腥,多吃蔬菜。新鲜蔬菜是一种碱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解油腻,维持肠胃正常蠕动,预防便秘,而且能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注意进食水果,不要“忘了喝水”

节日饮食杂乱,更容易使人上火,便秘,多吃水果,既可以清热、解毒、润肠,还能调节改善人体的代谢机能。但要注意的是,水果与蔬菜的消化时间和过程都不同,应分开食用,否则水果中的大量酵素,会使蔬菜的纤维素腐坏,无法被肠胃吸收。一般在餐后3小时左右用水果当零食,进食量以4-5两为宜。春节期间进食较多,尤其坚果类零食必不可少,容易造成“上火”等,加之在暖气房中大家聚会玩乐,容易因为干燥引发咽喉不适等,故别忘了多饮水,以白开水为最佳,减少饮料及酒精的摄入,因为它们不能替代白开水,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每日饮水量应在1000ml左右,可以有效的改善肠道蠕动及消化吸收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注意饮酒适量

过量的饮酒会造成肝脏、大脑、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损伤,节假日也必须注意限量饮酒,不要因为高兴或“面子”而来者不拒,醉酒、酗酒后容易伤己,酒疯不好者甚至会伤人,破坏春节和气的氛围,尤其应避免酒后开车,不是为了交警和罚单,而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可以把高酒精度的白酒换为干红葡萄酒,每天饮用2-3两,即健康又不失高雅。

意照顾老幼,不要“一视同仁”

老人和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均较弱,因此,不应“一视同仁”,不要因为春节忽略他们原本的饮食习惯,比如稀饭、软食、粗粮、少量多餐等。应监督儿童不要进食过多的零食影响正常进餐,不要大量喝饮料,不要吃生冷食物及剩饭菜,多吃菜,限肉食,荤素搭配,按时按量进餐等,另外一定要注意容易呛入气管的豆类或带壳类食品,避免在儿童跑动、哭闹时进食。老年人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的老年人,应保持平时的疾病饮食习惯,低盐低脂低糖饮食,规律进餐,按时用药,勤于监测,平安的度过祥和的春节。

注意节后调整,不要“累着肠胃”

春节期间的丰富饮食,愉悦了人的口欲和精神,却累垮了肠胃。因此,在非聚餐的日子,尽量的让胃肠道充分休息休息。具体做法,每日有一餐吃“无盐无油餐”,以水果为主食,加上一杯发酵型酸奶,让肠道中的垃圾好好地排除掉,让被蛋白质和脂肪残渣腐败物压制的肠道有益菌得以恢复。另一餐可以吃清淡的食物,主食是粗粮、薯类或豆类,菜肴以新鲜蔬菜为主,不吃各种动物性高蛋白食品,吃六成饱即可,主食最好煮成容易消化的粥。同时要注意尽量控制零食,不喝饮料,不饮酒,不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中油、盐含量较高,且营养不平衡,含有大量添加剂,会增加身体中的废物和肠道的负担。节后如上休息三天,可以让消化系统重获生机,可以减轻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让皮肤更有生气,人也会因此更加富有活力。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吃嘛嘛香~~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