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2小时血糖为10.0mmol/L,高还是不高?医生教你正确解读餐后血糖数值
2019年05月16日 【健康号】 张传英     阅读 922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指出,餐后血糖控制更有助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长期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明显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把餐后血糖控制好。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疑惑:我吃了东西了,血糖肯定就高了,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血糖算高吗?

今天咱们就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普通健康成年人不同时段的血糖值


首先了解一下普通健康成年人各个时间段的血糖值。
· 空腹血糖:3.9mmol/L-6.1mmol/L;
· 餐后1小时血糖:6.7mmol/L-9.4mmol/L,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 餐后3小时:恢复正常水平。

餐后高血糖的定义:摄食后1-2小时血糖>7.8mmol/L。根据上面的数值,对于餐后血糖10.0mmol/L来说是升高了。

但是具体来说这一血糖值高还是不高,需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时期、不同对待。


根据人群判断餐后血糖10高还是不高


正常人


偶尔一次或多次餐后血糖为10.0mmol/L,就是升高了,应引起重视,主动寻找原因(进食或应激状态等影响)。排除了上述原因,建议进一步完善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或糖耐量试验,除外糖尿病诊断。

毕竟,据流行病学筛查,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比例高达50%。此外,研究表明,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值占有比例比空腹血糖更大。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种情况:
不同人群
餐后血糖目标
评估标准
常规目标
≤10.0mmol/L
合适
严格目标
≤7.8mmol/L
注:严格目标人群:新诊断、病程比较短、年龄较轻且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

· 常规目标人群:餐后血糖为10.0mmol/L,在正常范围,继续保持。
· 严格目标人群:偶尔一次餐后血糖为10.0mmol/L,自我分析原因(饮食、运动、药物、应激等影响),对心脑血管和微血管的影响不大,重要是主动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

多次检测均超过10.0mmol/L,应采取严格的生活方式管理,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孕妇


偶尔一次或多次餐后血糖为10.0mmol/L,都是血糖升高了。

既往无糖尿病的孕妇,监测餐后血糖为10.0mmol/L,应高度重视,进一步检查,除外妊娠期糖尿病。

既往已查出糖尿病的孕妇,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餐后1小时≤7.8 mmol/L,餐后2小时≤6.7 mmol/L。

当检测出餐后血糖为10.0mmol/L,应积极生活方式干预,调整药物治疗,及时与内分泌医师或妇产科医师联系。


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


明确了餐后血糖高还是不高之后,了解一下血糖升高的原因。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专家共识》指出,餐后高血糖的生理原因: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升糖素分泌不受抑制;餐后肝糖原输出持续增高。

科普一下正常人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情况,它分为基础胰岛素和进餐后的胰岛素分泌,这两部分胰岛素分泌量大约各占50%。

基础胰岛素:24小时胰岛细胞持续分泌微量胰岛素(约0.5-1单位/小时)。

进餐后胰岛素:
· 第一时相(快速分泌相):进餐后5-10分钟后第一个高峰,持续时间约10分钟;
· 第二时相(延迟分泌相):缓慢而持久,于进餐后30分钟出现一个高峰;
· 第三时相:餐后1.5小时出现,此时对葡萄糖的刺激反映下降,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直至基础胰岛素分泌状态。


如何控制餐后血糖


如果监测餐后血糖为10.0mmol/L,对于自身来说是升高了,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干预:

① 生活方式:首先严格控制饮食,一餐的量和质严重影响餐后血糖的水平,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控制三餐入量。其次,注意餐后1小时运动,研究显示,餐后运动明显降低餐后血糖的数值,而对于空腹血糖影响较小。

② 降糖药物: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降餐后血糖的药物分别: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段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
·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促进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如,格列奈类药物。
· DPP-4抑制剂: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升血糖素。
·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或短效人胰岛素:短效人胰岛素,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餐前即可皮下注射。预混人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此类胰岛素既可控制空腹血糖,还能控制餐后血糖。

如果你的餐后血糖超过了10.0mmol/L,一定要积极治疗。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张传英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中医科,内分泌科
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并发症,甲状腺疾病,中医辩...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