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们为什么吃药?
2019年08月10日 【健康号】 潘俊杰     阅读 8647

我们为什么要吃药呢?能不能不吃药呢?的确,不吃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毕竟“是药三分毒”,吃药肯定比吃饭毒性要大多了,不仅可能噎死,而且可能中毒而亡。照这样看,是不是就不吃药了呢?

“我妈妈最近心脏很好,能不能把她的心脏病药停掉”,我的一位大学同班同学这样问我,这个问题让我陷入深思。是啊,我们为什么要吃药呢?

有没有人会问:“人为什么要吃饭(泛指一切食物)?”我想也有可能有人问过,因为我们的语言中就有“不要因噎废食”的说法。估计是当时有人因为吃东西的时候不幸噎住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理性的人们根据更多、更广泛地观察提出不能“因噎废食”的看法,因为虽然有极少数的人会由于不小心噎死但不能就此不吃饭。

回到吃药这个话题上来,我们为什么要吃药呢?能不能不吃药呢?的确,不吃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毕竟“是药三分毒”,吃药肯定比吃饭毒性要大多了,不仅可能噎死,而且可能中毒而亡。照这样看,还是不吃药的好。

那为什么还要吃药呢?这是因为某种疾病吃了某药带来的获益大于某药所带来的副作用。这其实是我们人类一切行为的注脚,我们在衡量一切经济上、政治上甚至幸福感受上,都会不自觉地遵循这一原则——获益大于损失。

医学上检验一种新药有没有上市的价值也会遵循这一原则,如果一种药物带来的好处还不如它的副作用带来的危害,那这个药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事实上,所有的新药,一期临床试验评价的主要是新药的安全性,后期的二、三、四期临床实验也仍然持续在更大范围评价它的安全性。如果有一种药它的毒性很大,即使已经上市也会不得不被迫退市,如“1997年上市的西立伐他汀就因为监测到明显的不良反应被迫于2001年退市”。这次事件给开发新药的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但也迫使所有开发新药的公司不得不更加重视药物的安全性。因此,我们因为某种疾病服用某种药物,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疗效或获益大于它的副作用(疗效-副作用=医学上净获益的概念)。如果副作用都超过了它所带来的疗效,那是自杀。

综上所述,如果某种疾病危害很大,显著地减少一个人的生存寿命,那么相对比较毒性的药物也是可以应用的,比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如果某种疾病只是功能性问题,不影响一个人的生存时间,那服用的药物如果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副作用,那这时就不该去用,除非一些功能性问题折磨得人生不如死(如精神疾病);如果某些慢性疾病,药物长期缓慢起作用,服药的获益远大于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那么是应该坚持服用的,而且目前大多数慢性病药物至少在到目前为止的临床观察中并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还是比较安全的。回到文章伊始,像我同学妈妈的慢性心脏病服用药物情况下很稳定是应该坚持服药的,因为她几年来服药是有效的而且是安全的。

以上只是基于潘医生40多年的生活和20多年学医以来形成的观点,仅供各位在服药时作为借鉴和参考。

【附注】

一期临床试验:也称临床药理和毒性作用试验期,主要目的是探索药物的临床药理学特点以及初步评价药物的人体安全性;

二期临床试验:初步评价药物的治疗作用,主要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进一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三期临床试验:确证药物的治疗作用,主要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的治疗作用,并再进一步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四期临床试验:为药物上市后再评价,在这一期,除了对疗效的进一步观察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对药物副作用的监测。一旦监测到某种上市后的药物副作用过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评价这种药物是否应该退市,著名的“拜斯亭事件”就是1997年上市的降脂药拜斯亭(药物名:西立伐他汀)由于引起“致死性横纹肌溶解”而于2001年8月8日拜耳公司宣布将该药从全球医药市场撤出。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