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慢性胃炎之前世今生
2017年04月11日 【健康号】 张明鑫     阅读 232193

慢性胃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来谈一谈慢性胃炎的前世今生。

很多患者做胃镜后均会得到一张胃镜报道:慢性非萎缩性或者慢性萎缩性胃炎,那么这慢性胃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来谈一谈慢性胃炎的前世今生。

2000年,在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上,我国消化专家和消化病理学专家结合悉尼慢性胃炎分类系统,并结合临床、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结果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胃炎三类。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胃镜报告上主要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但在2006年9月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中,提出了将内镜下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类,但希望更多用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尽量避免使用浅表性胃炎。所以,现在正规医院的胃镜报告,都显示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很多患者都会好奇什么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实就是浅表性胃炎当然,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胃炎两大类。前者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后者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胃炎发展而来。

流行病学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由于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也有研究证实Hp与慢性胃炎局与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因此认为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当。但考虑到除Hp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因此慢性胃炎的患病率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感染率。所以,很多有症状的患者做了胃镜绝大多数显示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者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因

慢性胃炎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的长期感染、环境饮食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大量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自身免疫因素是部分慢性胃炎的病因。环境因素在慢性胃炎中也有重要作用,如我国北方地区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如饮浓茶、烈酒、咖啡,食用过冷、过热、过于粗糙及刺激性食物,长期作用可导致胃黏膜的损伤。深度的X线照射胃部可导致胃炎。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各种原因所致的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可导致含有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饭流入胃,从而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年龄与慢性胃炎发病有关,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或胃黏膜感觉神经终器对这些因子不敏感,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另外,其它系统的疾病,如心力衰竭、门静脉高压症和糖尿病、甲状腺病、干燥综合征等也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有关。


临床表现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临床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还有腹胀、反酸、早饱、嗳气等,但多为非特异性,。这些非特异性临床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治疗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无临床症状、Hp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须特殊治疗;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严重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

1、Hp感染的清除:国内Hp感染处理共识推荐对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化不良临床症状者根除Hp。根除治疗可使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长期缓解。根除Hp可使胃黏膜组织学得到改善,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对改善或消除消化不良临床症状也具有费用-疗效比优势。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临床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2、促胃动力: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者可应用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和盐酸伊托必利等。

3、粘膜保护剂:伴胆汁反流者则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和复方谷氨酰胺等。

4、补充消化酶:具有明显改善进食相关的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临床症状者,可考虑应用消化酶制剂,如复方阿嗪米特、米曲菌胰酶、各种胰酶制剂等。


预后

慢性胃炎的转归包括逆转、持续稳定和病变加重状态,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较稳定,特别是不伴有Hp持续感染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数也较稳定。但中重度者不加任何干预,则可能进一步发展。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对于合并上述问题,建议密切随访。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68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