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据脉断证,铁口直断,《老中医》的这些剧情靠谱吗?
2019年02月24日 【健康号】 孙洁     阅读 8651

《老中医》这个电视剧这两天真是火得不得了。一向不追剧的小编也忍不住熬夜看了两集。记得上一次追的剧还是漂亮小姐姐演的《女医明妃传》呢!有意思的是,这两部剧都是一开篇,主角就受了牢狱之灾,并且在狱中继续为人诊治疾病。实际上,狱中诊病这一段,也是《老中医》剧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中医诊病的镜头。作为一部医疗剧,

中医人看老中医

《老中医》这个电视剧这两天真是火得不得了。一向不追剧的小编也忍不住熬夜看了两集。记得上一次追的剧还是漂亮小姐姐演的《女医明妃传》呢!有意思的是,这两部剧都是一开篇,主角就受了牢狱之灾,并且在狱中继续为人诊治疾病。实际上,狱中诊病这一段,也是《老中医》剧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中医诊病的镜头。作为一部医疗剧,首先当然是要看医疗部分合不合理了,让我们用稍稍专tiao业ti的眼光看看这段剧情是否合理吧。

据脉断证,如有亲见


翁泉海在狱中看的第一个病人是这样的。切脉之后,知其“六脉沉迟无力”,观其舌,“舌淡嫩苔白”。于是推知病人是“因狱中日久,思亲人,念故友,久思耗伤脾”而致病,故而症见“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凭舌脉断症,有若亲见。这个论断当然是准确的,因为病人随即便说:“先生真乃孟河神医,您说得全对呀!”

问题一:只凭舌脉,可以推知病人的病情吗?

剧中翁泉海并没有对病人进行问诊。似乎只是看舌辨脉,就对病人的病情了若指掌。中医真有这么神奇吗?

当然不是。据脉诊病,确实是中医诊法中至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只凭舌脉,不做问诊,肯定是不可取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医圣张仲景也说“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可见诊法必以色脉为先,决不只是切脉一途。而察色按脉之外,问诊则尤为重要。《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意思是说,看病的时候,不仔细问清得病的来龙去脉,只凭切脉,就难免出现胡乱编造病名,错下诊断的情况,而给医患双方都造成困境。(妄言作名,作字通诈,就是欺骗的意思)所以,在《难经六一难》中才会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的说法,强调的就是一个“四诊合参”,这也是中医诊法的基本原则。

那么翁泉海作为孟河名医,为什么连中医诊法的基本原则都不遵守了呢?首先,这毕竟是一部戏,编剧为了显示名医的手段,难免有些春秋笔法,就好比金庸笔下的武功,作不得数的。其次,凭脉测医,是中国民间固有之陋习。过去老百姓得了病,并不知道哪个医生水平好,总要亲自测上一测,才能放心。富贵人家,看的是医生名气,名气愈大,诊金愈贵,自然水平愈好;读书人家,看的是医生口才,道理讲得越清楚,医案写得越漂亮,自然水平越好,最好是能“以韩柳之笔,阐岐黄之道”,那就必然是大医了;而普通人家,靠的就是以脉测医,看脉说症,讲得越准,自然水平越高。就象明代大医李中梓在《不失人情论》中所说“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

为了迎合这种民间习惯,很多中医也就习惯了先切脉,不问症,或者后问症。翁泉海初至上海,足根未稳,习以此道自证高明,恐怕也是无奈之举。希望在后面的剧情里可以看到他高明的问诊水平。

但是,作为一部国民大剧,《老中医》还担负着向全国人民呈现真实中医的作用。这样的桥段虽然引人入胜,但让本来就不了解中医的同学们看了,会不会反而有误导的嫌疑呢?


问题二:在牢房中看舌象靠谱吗?

中医望诊,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自然光下观察。尤其是看舌象,在不同光线条件下,所见大有不同。牢房通常是昏暗之所,这种条件下,看到的舌色多半暗滞,不会是淡嫩的。所以小编第一次看到这情节时,不由得大为怀疑。因为剧中的牢房确实给人以昏暗之感。

这是翁父探望翁泉海的境头,可以看到狱中光线,确实不好。

但是,仔细再看,翁泉海给病人看诊的地方其实是有阳光的。

注意患者的肩部,是有阳光射下来的。翁泉海观舌之时,只要让患者面朝阳光就可以了。所以此处剧情,并无不妥。

那么肯定有人要问,难道中医在晚上就不看病了吗?当然得看,病情可不等人啊。但是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下,望诊的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铁口直断,愈期可知


翁泉海看第二个病人时,就更简单了。仍然是凭脉知症,并明言告知患者“这个病不难,三剂药包你好。”对比实习医生格蕾中的“不要承诺”,风格差别确实有点大。

上面这个是实习医生格蕾第一季第一集的片断:冒失的实习生对病人做出承诺,但病人却死于手术台。他的带教老师教育他“永远不要向病的家人承诺有好结果”。

其实在《老中医》中还有一处情节了涉及对疾病预后的判断。翁泉海给秦仲山诊病之后即断言其病已深重,数日之内即恐不治。那么,一方面是这种对病情发展近乎笃定的判断,一方面却是不要给病人的家人好的承诺,那底孰是孰非呢?

首先,准确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是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技能。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如此。但是疾病的发展总是复杂多变的,在诊治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预料之外的情况,所以无论中西医其实都不赞成轻易给病人过于笃定的承诺,尤其是病情好转的承诺。

虽然对于那些预后较为确定的疾病,医生有时候也会明确告知患者——象这样的记载在中医典籍中可以说是非常之多。例如《金匮要略》里就有“

黄瘅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的论述。

笔者曾经阅读杭州市某老中医留存的医案,亦有颇多数日可愈的记载,多半也是效验若神。可见对于医术高深者,确实可以对有些疾病的转归铁口直断的。所以剧中如此设计情节是合乎情理的。

但总的来说,现代社会象剧中翁泉海这样直接告诉病人“三剂药包好”的医生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个当然与医生的水平有关,但更多的还是出于对医患交流技巧的考虑吧。毕竟医生一句话,患者可是会反复思量很多的。在预计的时间内若无预期的效果,可能反而会增加患者的焦虑,不利于病情康复。

好啦,关于《老中医》的分析,今天就到这里吧。各位朋友在看剧中有什么感想和疑问,也欢迎大家直接与我们一起探讨啊。我们可以一边追剧,一边聊!


孙洁医师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男科与中医知识。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