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请注意这些诱因可导致心力衰竭
2019年06月17日 【健康号】 曾海     阅读 8829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体循环静脉淤血及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也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failure,CHF)。临床上习惯按心力衰竭发展速度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其中以慢性心力衰竭较为多见;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为左心、右心或全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的性质可分为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后者常在收缩性心力衰竭之前或同时出现;按有无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性心力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目前我国的心力衰竭发病率尚无明确的统计,但随着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力衰竭发病呈上升趋势。国外研究表明,工业国家的心力衰竭患病率已达总人口1%,美国4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5%,60岁以上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超过10%。当患者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后,尽管给予医治,5年内仍有约一半人死亡,8~12年仅有不足20%的人能存活。

 

心功能的分级和心力衰竭的分度

 

将心脏病患者按心功能状况给予分级可大体上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目前通用的是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提出的一项分级方案,又称为 NYHA 心功能分级。主要根据患者自觉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心力衰竭按其严重程度亦可分为3度。

 

➤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重体力活动时无症状出现,相当于心功能代偿期。


➤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重体力活动时出现症状(如乏力、心悸、气促或心绞痛),休息后缓解,又称心力衰竭Ⅰ度。


➤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日常活动即可出现症状,休息后缓解或好转,又称心力衰竭Ⅱ度。


➤ Ⅳ级:不能无症状地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静息时仍有症状,症状持续,又称心力衰竭Ⅲ度。

 

病因

 

导致心力衰竭的疾病很多,包括心血管疾病及非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疾病及糖尿病等,并且这些疾病在某些患者身上往往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中高血压病最常见,约75%心力衰竭患者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肺源性心脏病在我国也是引起心力衰竭的较常见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脚气病、动静脉瘘、心包炎、结缔组织病心肌损害、心脏肿瘤等也可引起心力衰竭,但较少见。归纳起来,引起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包括以下三方面。

 

➤ 原发性心肌损害  任何大面积(大于心室面积的40%)的心肌损伤都会导致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的障碍。

 

➤ 心脏负荷过重  包括前负荷(容量负荷)过重与后负荷(压力负荷)过重。前者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贫血、动静脉瘘、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等情况。后者常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情况。

 

➤ 心脏舒张受限  主要见于心脏压塞、心包缩窄及限制性心肌病。

 

诱发因素

 

心力衰竭除了上述基本病因外,往往有诱发因素促使心力衰竭发病或使心力衰竭加重。临床上对于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往往难以根治,但通过预防及去除诱因,则可明显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病及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是心力衰竭防治的重要措施。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如下。


➤ 感染,包括多种感染,但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 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既可诱发心力衰竭又可加重心力衰竭,其中快速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较常见。


➤ 妊娠与分娩,可加重心脏负荷和增加心肌耗氧量而诱发心力衰竭。


➤ 劳累和情绪激动。


➤ 输血输液过多过快、钠盐摄入过多。


➤ 并发有出血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栓塞、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 药物作用。使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药、维拉帕米等;洋地黄用量不足或过量等。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