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循证到实践,聚焦肝癌靶向治疗策略
2019年03月01日 【健康号】 张楠     阅读 8170

当前肝癌的介入治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仍存在一些瓶颈和不足。

一方面,文献所报道的数据显示,单纯行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TACE)治疗后约26%的血管不能达到完全栓塞,从而易导致复发转移,影响患者远期疗效。

另一方面,TACE术后微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新生血管增生,同时TACE术后VEGF水平升高促进血管生成,都将导致患者复发转移率提高,影响患者远期生存获益。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诊治中的应用及靶向药物研发进展

肝细胞癌(HCC)中许多促血管生成因子过度分泌,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VEGFR)是血管生成的重要通路。其中,VEGF 与VEGFR2的胞外域特异性结合,激活多条下游信号通路,参与内皮细胞芽生、迁移、血管通透性和肿瘤细胞存活,VEFGR2 在血管发生和生成中起首要作用。当前,抗VEGF 和VEFGR 的主要药物包括VEGFR 抗体(贝伐珠单抗)、VEGFR 抗体(ramucirumab)、可溶性VEGFR(aflibercept)以及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包括阿帕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及瑞戈菲尼)。已有大型研究奠定了索拉菲尼肝癌适应证,同时开展对索拉菲尼联合TACE的探索研究。但其他靶向药物研究并未获得足够的阳性结果。随着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也在开展研发,希望能为肝癌靶向治疗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中国自主研发新药阿帕替尼用于肝癌诊疗的研究探索

阿帕替尼具有高效的抗血管生成作用,能够对VEGFR2激酶活性产生高度、选择性抑制。

临床前研究显示口服给予大鼠阿帕替尼后在肝脏、小肠、肺部分布较高,有效剂量下动物耐受性较好。Ⅰ期临床研究显示阿帕替尼对肝、胃、肺、结直肠、食管等多种实体瘤均带来治疗获益。我国学者随后开展的Ⅱ期临床研究,纳入了121 例肝癌患者,分别接受阿帕替尼850 mg和750 mg治疗,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mTTP)在两组分别为4.2个月和3.3个月,总生存期(OS)分别为9.7个月和9.8个月,均显著优于既往研究中索拉非尼的治疗疗效。研究入选2014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重点壁报,获得国际认可。当前Ⅲ期临床研究也正在开展。浙江省肿瘤医院单中心研究对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HCC患者的疗效进行总结。初步结果显示,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安全性较高,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与一般靶向药物具有相同的不良反应谱。

综上,肝癌治疗领域应借助各项研究进展,将靶向治疗更好的用于临床实践,同时这一策略也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张楠
副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肿瘤科
恶性肿瘤的化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姑息治疗等综合性治疗;肿瘤的专业筛查与诊断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