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来龙去脉
2018年05月07日 【健康号】 李越胜     阅读 10409

吴俣佳
小刘是个工作狂,平日里3餐不定,熬夜通宵更是家常便饭,长期不良生活习惯使得小刘的胃肠功能大不如前,常常有胃胀、打嗝、反酸,未予重视。时间一长又开始反反复复出现咽部疼痛,吞咽时有异物感,喉咙口痒,经常咳嗽咳痰,声音也比以前哑了。小刘的工作及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于是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陈曦主任医师认真听取了小刘的病情,做了细致的体格检查,在电子鼻咽喉镜下看见喉部杓区、后联合区黏膜红肿,声带水肿,初步诊断为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


咽喉反流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类常见多发疾病,门诊就诊的病人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目前方案是药物治疗为主,后期须定期复诊,视情况进一步治疗,一定要注意改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

据初步统计
在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中,具咽喉反流症状的人可达到就诊总人数的10%左右,而国外的研究报道显示,目前成年人中有咽喉反流性疾病症状的人口已达34.4%,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那什么是咽喉反流性疾病呢?


咽喉反流性疾病
又称反流性咽喉炎,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包括鼻腔、口腔、咽、喉、气管、肺等),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咽喉反流性疾病在临床上的症状有很多,缺乏特异性。

患者的常见主诉有:
声音嘶哑,咽部疼痛,吞咽困难,频繁清嗓,咽异物感,慢性咳嗽咳痰等,一部分患者还伴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例如:烧心、胸痛、反酸、消化不良等。


一些辅助检查也能较好地协助诊断此类疾病,像电子喉镜检查:可见杓状软骨,杓间区及会厌表面的红斑,此病变还可累及声带、声门下黏膜以及喉咽部(下咽部)黏膜。杓间区黏膜可表现为过度肥厚,呈鹅卵石样外观,声带还可呈现水肿等表现。咽喉部pH检测显示:非进食或吞咽时,咽喉部及食管近端、远端均同时或先后出现一过性pH下降且咽喉部pH下降至4.0以下。


平时门诊中也有很多与反流有关的咽喉部病变,常见的包括慢性咽喉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带白斑、声门下狭窄等,严重的包括声带接触性肉芽肿和溃疡、杓状软骨固定、喉软骨软化、喉癌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需引起高度重视。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①屏障结构功能障碍:主要是食管上括约肌松弛,使抗反流功能减低,所以胃内容物经食管贲门到食管咽喉端再通过食管上括约肌到达咽喉部位,引起咽喉损伤。

②咽喉部抗酸能力较弱:咽喉部黏膜缺乏食管黏膜那样的抗酸保护机制,对酸刺激敏感,多种反流成分可以对咽喉黏膜造成直接损伤。

③迷走神经反射:反流物刺激食管远端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反射性清嗓及慢性咳嗽,对声带黏膜造成损伤。

④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精神抑郁紧张:引起胃肠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胃反流性疾病的发生。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及治疗这类疾病呢?

1、一般治疗
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来使症状得到改善。

①睡前3小时避免饮食饮水;

②不在用餐后立即躺下,直立或静坐至少1~2小时;

③睡觉时把床头抬高;

④不要暴饮暴食;

⑤戒烟戒酒,避免咖啡、巧克力、薄荷等增加反流的刺激性食物;

⑥避免摄入加重症状的食物如橙汁、西红柿等;

⑦减肥、减少心理压力等。

2、药物治疗
①质子泵抑制剂(PPI):

是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的首选药,作为一种弱碱性化合物,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用药方式常以标准剂量,每天2次,进食前30~60分钟服用,症状消失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②H2受体拮抗剂:

常用于不能耐受或不适合PPI治疗的患者,或用于维持治疗。必要时睡前加用一次H2受体拮抗剂。

③促胃动力药:

食管体部蠕动功能下降是引起胃反流的原因之一,促胃动力药能增加胃肠道蠕动,减少胃酸的反流。

3、手术治疗
通过改变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均无效,且症状加重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消化道及咽喉疾病层出不穷。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疾病就是咽喉反流性疾病,其高发病率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高度重视,在此与各位分享探讨其来龙去脉,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疗水平,造福患者!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3
|
李越胜
主任医师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耳鼻喉科,耳鼻咽喉科...
小儿听力筛查,人工电子耳蜗,急慢性中耳炎,各类眩晕,局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腔肿瘤,...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