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千千结——请君为我倾耳听
2017年02月04日 【健康号】 寒江雪_6fm     阅读 1938

讨论由于热消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甲状腺结节体积、缓解结节相关症状并避免手术创伤,国际上多家临床中心将其应用于良性实性结节的治疗,尤其是在韩国和意大利。然而,2012年KSThR专家共识认为,RFA可用于良性甲状腺结节以及不可手术的复发性甲状腺癌的治疗,但不推荐用于甲状腺滤泡型肿瘤(follicularneoplasm,FN)或原发性甲状腺癌。意大利甲状腺结节RFA治疗共识中,对于符合一定适应证的良性甲状腺结节以及手术禁忌且131I治疗无效的复发性甲状腺癌可推荐采用射频消融治疗,但FN或原发性甲状腺癌不是RFA治疗的适应证。目前,我国对甲状腺结节的热消融治疗缺乏统一规范的意见。在未有循证医学证据前,热消融技术可能已被过快、过多地应用于原发性甲状腺癌的治疗。依据现有的研究报道,热消融技术用于原发性甲状腺癌尚未成熟,须考虑以下问题。局部消融治疗最早多数是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用于不能手术及复发恶性肿瘤的治疗,即使在目前也主要用于严格控制指征下部分原发性肝癌及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肾癌。不同的器官特性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决定了此技术的应用不能完全复制到甲状腺癌的治疗中。以目前研究较多的原发性肝癌为例,RFA能量范围须覆盖整个肿瘤边缘甚至建立一个5~10mm的安全边缘,对于周围组织器官、大血管关系密切的病灶也须限制适应证或采用特殊隔离措施。而甲状腺的体积与肝、肾相差巨大,周边气管、喉返神经、动脉、甲状旁腺等重要组织器官严重制约了该安全边缘的建立,对于原发灶靠近这些组织器官的结节,该问题将更突出,如继续执行上述安全边缘操作原则可能导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其次,PTC具有多灶性特点,一方面多灶性增加了残留可能;另一方面,在处理多灶性结节时反复消融操作更容易造成并发症发生增多。为减少消融并发症发生,理智的选择是降低单次功率及控制安全边缘。该原则适用于以缩小体积为目的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治疗,但从甲状腺癌根治角度,该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肿瘤残留的风险。


肿瘤病灶越大消融越不完全,而微小病灶也可能由于热消融范围、剂量及时间不够导致残留。此外,部分文献对于PTC的RFA安全性进行了报道,但文献所列随访病例无伦理学声明,且随访时间仅为3~18个月,尚不足以判断甲状腺癌是否发生复发或转移。有研究报道,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可疑转移淋巴结并经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后进行治疗性处理。热消融术在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治疗上存在严重缺陷。首先,PTC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颈部Ⅵ区,其淋巴结分布为喉前、气管前以及气管食管沟,由于气管食管沟位置隐蔽且周围分布喉返神经、血管、气管及食管等重要组织器官,热消融处理此处的淋巴结难度大并可能导致上述组织器官损伤。其次,超声和颈部CT检查对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很低,分别为51.0%和62.0%,而PTC临床阴性颈部淋巴结转移(clinicallynegativenode,cN0)发生率为11.7%~63.8%,即使是cN0的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亦达25.9%~38.1%,如果这部分病人选择热消融治疗则转移淋巴结很容易发生残留。第三,根据颈部淋巴结分布和引流特点,对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处理,外科治疗强调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即使是鼻咽癌等对放射治疗敏感的头颈部肿瘤也须注重照射野覆盖淋巴结分布和引流区域,而消融技术仅做到了选择性地消除部分转移淋巴结。

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ThyroidAssociation,ATA)发布的成人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指南指出,FN或可疑FN在没有进行分子检测或分子检测也无法判断良恶性时推荐手术切除来确定诊断。这主要是由于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为FN者恶性率高达15%~30%。热消融技术不适用于该类肿瘤的处理。认为RFA不应作为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滤泡性病变或FN(BethesdaⅢ级或Ⅳ级)病人的一线治疗方法。该研究中6例RFA治疗的滤泡性病变或FN病人在观察随访期间2例由于病灶增大进行手术,均被证实为恶性,故认为RFA不仅没有消除病灶反而延误了病人的手术治疗。Lee等报道了1例FN,经RFA治疗两次,随访2年后原病灶复发,颈阔肌出现新发肿块,手术切除后复发病灶和颈阔肌肿块均被证实为PTC。肝癌的RFA治疗研究显示,不完全的RFA可加快残存肿瘤细胞的演进而导致肿瘤再生长。不可手术的复发性甲状腺癌病人在RFA治疗后出现了肿瘤再生长。RFA是否可能促进FN转化或者不完全的RFA治疗是否会导致残留癌细胞加快演进须进一步研究来证实。综上所述,热消融技术治疗原发性甲状腺肿瘤发生癌灶和淋巴结转移灶遗留风险较高,尚不能作为可手术原发性甲状腺癌或FN的常规治疗手段,即使对其潜在应用价值研究也需要更多的符合伦理的临床、基础实验。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5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