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干货】安全感缺失了,一生也弥补不回来——孩子安全感这样培养!
2018年07月06日 【健康号】     阅读 8257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孩子安全感的文章。

我一离开就大哭,这是我没给予她足够安全感吗?
我一下班回家,就是粘着我,这是安全感不足吗?
为啥我家孩子出门见到生人就躲,这说明没安全感吗?

安全感看不见摸不着,常常让我们很迷茫,我的孩子安全感强吗?因为知道它的重要性,也因为并不是完全了解“安全感”,于是我们就走入了这样的一个模式,孩子出现任何和我们心理预期不一致的行为,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安全感出问题了?



安全依附类型

谈到这个话题,必须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美国50年代时,两位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和JohnBowlby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陌生情境”。实验是在一个双面镜子的屋子里进行,妈妈都会和自己一岁多的孩子进行互动,然后妈妈会被告知短暂离开孩子,然后再回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被监测心跳和压力荷尔蒙水平。之后,他们根据实验结果将孩子分为三类。



1、安全型

这类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妈妈离开后也会表现出焦虑大哭,而且哭声和难过程度丝毫没有减弱。但妈妈一回来后,他们会立马伸手要求拥抱,会主动接近妈妈,而且很快就能被安抚下来,之后又能如常地进行玩耍。

2、焦虑型

这类孩子和第一类一样,在妈妈离开后表现焦虑大哭,唯一不同的是,当妈妈回来后,他们的情绪无法立即被安抚,有的甚至会出现更大的反应,比如打挺、踢腿等。

3、回避型

这类孩子在妈妈离开后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情绪波动,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会表达出很大的兴趣。但是,在监测时可以明显看到,当妈妈离开后,这类孩子的心跳和压力荷尔蒙都是上升的,可见他们也是在意的。

这三类孩子的分类之后就被叫做了“依附类型”,在孩子早期就形成了,这会影响他们安全感程度,从而影响他们是否愿意尝试探索新事物,是否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能否有良好的人际互动和亲密关系。



造成不同依附类型的原因

千万不要再简单粗暴地把孩子哭闹粘人就等同于安全感缺乏,学龄前的孩子没有不哭闹的,他们舍不得我们的情绪就是真实存在的。而安全感足的孩子的表现就是情绪恢复能力更强。

“焦虑型”的孩子等到妈妈回来还是会继续生气不安,无法立即恢复到正常生活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往经历中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他们感受到被忽视,没有及时得到回应,让他们觉得父母是不可靠的依附对象。因此当妈妈回来时,她是矛盾的,想亲近妈妈,又怕再次“失望”。

而造成“回避型”孩子原因很可能是,他们长期习惯了被忽略被拒绝,或者父母一直过度保护、控制孩子,让他们觉得窒息,于是就选择了拒绝和父母进行这样的连接通道。



父母这样做可以从小给孩子建立安全感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如果没有建立好,4-6岁是一个补救期,只是走进孩子的内心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有远见的父母,一定是尽最大努力呵护孩子的安全感,如何给孩子建立安全感?


1
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高质量陪伴

澳大利亚儿童心理畅销书作者布鲁斯·罗宾森的研究发现:一个小孩最大的需求实际是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包含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

陪伴是孩子确认和得到心理上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尤其孩子越小,陪伴的意义越重要。

陪伴不是简单的“陪着”。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看似在陪孩子,精神、心思却不在孩子身上,如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想着工作或别的事。

家长看不到孩子,孩子发出的信号,一举一动,父母都无法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孩子也看不到父母,没有情感互动,得不到真正的滋养。

孩子只是小,不是傻,你的所有冷漠、忽视、敷衍,他都能确切地感受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高质量陪伴、有效陪伴。


2
管教孩子时少用威胁或回拒

孩子安全感的建构很难,要破坏,却很容易。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说一些摧毁孩子安全感的话:

“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这样妈妈不理你了”
“你不是我生的,你是捡来的”



威胁、吓唬孩子是损害安全感最简单的做法。

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怀疑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容易产生被抛弃的恐惧感,安全感急剧下降。

永远不要用威胁、吓唬、不理睬来让孩子听话。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父母要给孩子传达的应该是“我们永远爱你”“永远在你身边”“无论怎样都会和你站在一边”的信号。


3
父母保持情绪稳定

一个乐观、平和、情绪稳定的妈妈,通常会让孩子感觉到安全、自在、乐于去向外界探索。

生活中,家长有时候情绪不好,就拿孩子当出气筒,随意朝他发脾气,大吼大叫。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父母激烈的情绪吸引,常常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懂得为何会招来严厉的责备。这种不确定性,就让孩子茫然失措,内心安全感降低。

在某节目中,演员陶虹曾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经历:

有一次出门前,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冲上去劈头盖脸冲女儿吼:“你怎么回事啊?”

被她这么一吼,女儿一哆嗦,当即就愣住了,满眼恐惧地望着她不说话,甚至连哭都忘了。

陶虹看到女儿的这个表情后,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这之后,当女儿再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时候,她不会批评,而是走过去抱住手足无措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或者做错事,那是对外探索必须经历的事。

在非原则问题上,家长不要过分斥责、打击孩子,应该创造安全轻松的认知环境。

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他不足的地方,接纳他的失败,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共同面对,解决问题。

当父母能接纳孩子时,他们才能表达真实的自己,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来活出自己。


4
尊重孩子,多沟通多倾听

一位家长曾经跟我分享她的经历:在教孩子学游泳时,一开始孩子感到害怕,如果生硬地推他或者强迫他下水,孩子表现地很抵触,也很难过。

但是当她用另外一个态度去对待:“没关系,妈妈等你准备好,相信你,如果你试过了感觉不行,妈妈会在这边帮你。”这时候,孩子反而会充满勇气,跃跃欲试。

在呵护孩子安全感时,尊重孩子是父母最应该学习的课题。因为得到了尊重,孩子才会自我认同,有足够的安全感。

这就告诫父母,永远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比如强行逼孩子分享玩具,逼孩子跟人打招呼······



作为父母,更应该做的是沟通和倾听,懂得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需求,给他充分的自主权。做决定时,可以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或者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让他来决定。

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内心安全感会更加富足。父母真心地去爱孩子,拥抱孩子,接纳孩子,是所有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心有了栖息的地方,孩子必定能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从容。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