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心理生理性失眠(失眠症)
2018年08月29日 【健康号】 汤春红     阅读 8626

心理生理性失眠(失眠症)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由于患者过分全神贯注于睡眠问题而引起的一种原发性失眠类型,亦称失眠症,患者表现为持续相当长时间地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因此产生忧虑或恐惧,并在心理上形成恶性循环,而使本症持续存在。

失眠可由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冲突而诱发,也可因旅行时差或短期住院等因素引起。患者病前性格多有敏感、警觉性高、对健康要求过高、易激惹、急躁等特征。一般人群终生患病率约为10%-20%,该症少年儿童罕见,病发多始于青年(20-30岁),中年期后逐渐明显并发病增多,女性常见。

约占失眠患者的15%患者愈不能入睡时愈试图使自己睡着,愈接近睡眠时愈显得兴奋或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试图入睡的意念成为失眠的驱动因素,看电视或看书时却可能轻松入睡(无意识入睡)。

导致失眠的外在因素包括持续存在难以产生睡意的环境和缺乏睡眠相关行为的联想。由于失眠和睡眠环境、睡眠时间、睡眠时行为刺激的反复联系,产生与睡眠不协调的过度唤醒。卧室成为条件性唤醒的重要因素,只要在自己卧室内就可整夜睡不着,若变换睡眠环境或时间,如在客厅沙发上或旅馆便能够较好地入睡,患者对此常感到十分困惑,这恰与睡眠正常的人在陌生环境中不能很好入睡的现象相反,称为首夜颠倒效应。 

晨起后头脑不清晰,感觉程度不等的不适、焦虑、急躁、疲劳和情感压抑,常表现消极和精力不足,注意力、警觉和对食物关注下降。病程持续数年或数十年。有些患者发生催眠药过量、依赖、成瘾或酗酒等,或滥用兴奋剂试图控制白天的疲劳。

多导睡眠图显示睡眠效率降低,睡眠潜伏期和NREM睡眠1期延长,觉醒次数增多,NREM睡眠3、4期缩短,肌肉紧张和首夜颠倒效应等。诊断根据患者有习得性阻睡联想,对卧室或睡眠相关行为条件性唤醒,可具有无意识入睡、躯体紧张和首夜颠倒效应等特征,可与其他类型失眠并存。[显示]

  诊断:

  根据患者有习得性阻睡联想,对卧室或睡眠相关行为条件性唤醒,可具有无意识入睡、躯体紧张和首夜颠倒效应等特征,可与其他类型失眠并存。

  治疗: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常用且已证实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苯二氮卓类药物、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抗抑郁药物等。

  二、非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

  2、生物反馈,可加强自我放松训练,对于减轻焦虑情绪有效。

  3、体育锻炼: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加重躯体疲劳感,对睡眠有宜。但运动量不易过大,过度疲劳反而影响睡眠。

  4、调整生活习惯,如取消或减少午睡,养成及时睡眠的习惯。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2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