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红细胞形态异常都能诊断什么病?
2019年02月28日 【健康号】 石红霞     阅读 8273

项目名称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

参考区间

正常红细胞为直径7.2~7.6mm,厚度2mm圆盘状,两面凹陷,中央较薄,着色较浅,在涂片中形态基本一致。

临床意义

红细胞形态对贫血性质的确定和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1)红细胞大小及中心浅染区改变

红细胞显著大小不等及形态异常(畸形红细胞),常见于严重性贫血(包括继发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为主,中心浅染区扩大,见于缺铁性贫血、VitB6缺乏及慢性失血性贫血等。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为主,中心浅染区扩大,有较多异形红细胞,如靶形及小红细胞,多为地中海贫血及某些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为主,无中心浅染区扩大,多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2)成熟红细胞内出现特殊物质:

嗜碱点彩: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性点彩物质。见于溶血性贫血、铅中毒(因铅使核苷酸酶受抑制和嘧啶与核苷酸酶缺乏患者增多)。

豪周氏小体:在晚幼红细胞浆内和成熟红细胞内含单个或多个紫红的包含物为核碎片或染色体残留物。多见于严重溶血、MDS、脾切除后。

卡博氏环:在红细胞内具有淡紫红色的环形或8字形环状物.曾被认为是核的残余和一种豪周氏小体变种。也有人认为是退变细胞中凝集和变性的蛋白质,多见于铅中毒、溶血性贫血、白血病、恶性疟疾等。

特殊寄生虫:如疟原虫、巴贝西虫等。

(3)特异性红细胞形态改变:

刺(棘)状细胞:细胞表面呈不规则的、较多的刺状突出,呈锯齿状或刺状。细胞膜改变所致,见于吸收不良反应、肝病、脾切除后、丙酮酸激酶缺乏性贫血、先天性缺乏β-脂蛋白血症。

刺毛细胞:整个细胞表面有棘突状突起,从皱绉圆盘形发展或皱缩球形,直至棘突消失,见于尿毒症、PK缺乏症、输注低钾库血、胃癌、胃溃疡出血等。

裂细胞: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呈盔形、带刺、三角碎片。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性综合症、严重烧伤、心瓣膜溶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靶形红细胞:在中心浅染区出现血红蛋白聚集分布(靶点),和周围血红蛋白环缺乏连接桥。见于地中海性贫血、血红蛋白S-C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肝病。

泪滴红细胞:形如泪滴状、网球拍形、长形或豆点状,见于骨髓纤维化。

球形红细胞:胞体比正常的小,中心淡染区消失,浓染的圆球形,由于变形性差,故易发生溶血。正常人有<5%的球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20%)、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如ABO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椭圆形红细胞:为卵圆形,为红细胞膜的缺陷造成。正常人<1.5%,贫血时可稍多。见于恶性贫血和其他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重症贫血、严重感染、肿瘤、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患者。在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可>70%。

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为中空裂隙,形如口形或椭圆形淡染区,又因该细胞内水分减少,故又称为干细胞。口形红细胞增多见于:肝硬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轻型地中海贫血、铅中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缺乏,恶性肿瘤及酒精中毒等。明显增多见于有溶血性贫血的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镰形红细胞:血红蛋白-S有聚合作用,在缺氧情况下导致红细胞变成镰刀状、细长新月形、燕麦形等形状。多见于黑人Hb-S病。

(4)缗钱状排列:红细胞在有异常高分子蛋白环境中呈缗钱状排列,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以及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5)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纯红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以及其他一些骨髓增殖性疾病。

影响因素

红细胞形态与排列(如重叠、缗钱状)与涂片技术、涂片部位及厚薄有很大关系。

观察时应取涂片体部区域。

厚片或制片干燥过慢,会出现人工伪像。

玻片应干燥清洁。

异常红细胞的临床意义,必须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方法学

手工染色,人工显微镜检查。

首先低倍镜浏览全片,对涂片有个整体的了解,观察有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油镜仔细观察红细胞,注意有无异常细胞,细胞内外有无细菌、寄生虫及包涵体。进行红细胞碎片计数时,应观察多个油镜视野(≥300个成熟红细胞/视野)进行计数分析。

延伸阅读

沈悌、赵永强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出版社2018年4月。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石红霞
主任医师
微医全科(北京西单)...
血液病研究所,血液科
各种血液学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各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