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06

健康资讯月卡

月卡项目专用健康资讯。


发布了文章

饭后该“站”还是“坐”?这5件事饭后不要做

都说,吃饭不积极,脑子有问题!那么,咣咣一下吃完饭后,你会做什么呢?有人说:楼下散个步,消化消化。有人说:赶紧躺平午休!也有人说:反正别坐着,会胖!到底饭后是站是坐?哪种方式更加健康?哪些事情不能做呢?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专家:看人!是不是经常听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吃完饭肚子很撑,溜达一下帮助消食,挺好?但是,还有一句老话“要活九十九,饭后不要走”,不知道你听过没?事实上,饭后的饱腹感只是胃部充盈的感觉,营养并没有被吸收,身体还处于“饥饿”状态,匆忙起身散步会导致胃部受到震动,增加胃肠负担而影响消化功能。一部分血液也会因散步而集中到运动系统,延缓消化液的分泌,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医生建议,饭后应适当休息10分钟至半小时,待胃内食物适当消化后再活动,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胃下垂或做过胃部切除手术的人群,以及心脏功能减退的中老年。另外,饭后散步也要注意强度,最好是缓步慢行,走路速度控制在每分钟30步左右,不要走得飞起。饭后百步走:适合活动较少、长时间伏案工作、形体较胖或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群;饭后不要走:体质较差、体弱多病的人群,特别是患有胃下垂等疾病的人。饭后“罚站"半小时,消化吸收好工作时久坐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发生障碍,影响身体的代谢水平,饭后站半小时左右,能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5个饭后习惯可能折寿!有些事,饭后能做;而有些事,饭后不建议做。能做不能做,有时你了解的,或许不一定对,一起来看看。1饭后松腰带吃饭吃到撑才有幸福感?吃撑了怎么办,松裤腰带吗?其实,吃撑了松腰带确实能让肚子舒服一点,但会造成腹腔内压的下降,逼迫胃部下垂,经常这样的话可能引发胃下垂。另外,松腰带会减轻饱腹感而增加食量,过度饮食可是会胖的哦!有些人的饱腹感出现的比较慢,细嚼慢咽,不要一股脑就往肚子里塞,等一等迟来的“饱腹感”,避免吃太撑。2饭后吸烟“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是不是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饭后吸烟不仅让你快乐,危害也是成倍增长!研究表明,饭后胃肠道蠕动增加,消化道血液循环加快,吸收烟雾的能力更强,香烟中的有害成分更容易进入血液,损伤肝脏、大脑、心血管,危害要比平时吸烟高出10倍。3饭后喝茶饭后喝茶,特别是浓茶,不仅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茶叶中大量的鞣酸、茶多酚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沉淀物,影响蛋白质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还会影响铁元素的吸收,长期如此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医生建议,饭后一小时内最好不要喝茶,等胃内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喝,减轻对消化功能、物质吸收的影响。4饭后开车饭后会有大量血液进入胃部,导致大脑短暂性的缺血,身体反应能力下降。饭后血糖的迅速上升会使人昏昏欲睡,特别是夏天,马上开车容易出现操作失误,造成安全风险。建议饭后至少休息半小时至一小时再开车。5饭后洗澡很多人喜欢餐饮带洗浴,酒足饭饱后去泡澡休息,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饭后洗澡会导致体表血流量增加,胃肠道血流量相应减少,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古语说“饱洗澡,饿剃头”,饭前洗澡确实不好,容易造成缺氧及暂时性贫血;但饭后立马洗澡也不好。建议洗澡应在饭后1小时后再进行,避免不良影响,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水果,饭前吃还是饭后吃?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很多人喜欢饭后吃点水果,解渴还解腻。但是,饭后马上吃水果,会影响消化功能!食物被吃进胃中后需经过1-2小时才会被消化排出,饭后立即吃水果会导致其被阻滞在胃内,加重胃负担,引起腹胀、便秘等,还容易升高血糖。长期如此,可能诱发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水果,最好在饭后2小时再吃,或者两餐之间吃。当然,有时个人需求不一样,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水果类型,灵活选择。饭前吃水果: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正餐的摄入量,帮助控制体重,建议吃香蕉、葡萄等易消化且不会刺激胃壁的水果。饭后吃水果:肠胃较弱或不宜空腹吃水果的人,饭后一小时左右吃一些草莓、西柚等水果,能够帮助食物的消化,还可以避免空腹导致的不适。参考文献[1]张珺珺. 饭后七个习惯伤健康[J]. 安全与健康(上半月版),2018(1):55. DOI:10.3969/j.issn.1671-4636(s).2018.01.025.[2]饭后6个习惯可能折寿[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7(4):3.[3]刘波. 饭后"罚站"半小时消化吸收好[J]. 家庭科学·新健康,2023(6):53.[4]饭后一小时别做这些事[J]. 科学大观园,2013(7):18-19.

发布了文章

没掏的耳屎,最后都去哪了?

最近,某网友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大概过程是这样的:“最近一只耳朵感觉被耳屎堵着自己掏不出来,去医院求助医生。刚开始掏时耳朵有点疼,后来就是头晕、嘴唇发白、身体发抖,失去了意识。医生给我抬床上休息,还给我喝糖水。耳屎掏了一半,医生不敢掏了,给开了药回家滴,让我下次多吃点早饭再去。”巧了!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去去医院掏耳屎也感觉晕乎乎,好几分钟才恢复。耳屎是怎么形成的?掏耳屎真的会头晕吗?耳屎原来是这样来的?人的外耳道内有大量的汗腺与耵聍腺,它俩无时无刻不在分泌液体并流入外耳道。由于分泌的液体黏性较大,能吸附外耳道脱落的一些上皮组织及外界进入外耳道的粉尘。这些物质在外耳道堆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耳屎”。耳屎的学名叫“耵聍”,主要成分包括60%的角蛋白,12%~20%的脂肪酸、醇类、角鲨烯,6%~9%的胆固醇。因皮脂腺分泌的不同,我们常会有“湿耳”、“干耳”的说法,中国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干耳,只有约4%~7%的人是湿耳。“干耳”的耳屎较容易脱落,而“湿耳”(油性耳屎)则容易堆积在耳道中,可能因长期积累导致耳朵堵塞,出现耳鸣、耳痛、听力下降等情况。虽被称为“屎”,耳屎的存在却并非毫无意义。耳屎中丰富的脂肪酸能在耳道表面形成酸性的薄膜,具备轻度的杀菌能力;同时耳屎中的免疫球蛋白A也能抑制细菌的滋生。一点耳屎都没有,反而容易出现感染,诱发外耳道湿疹或外耳道炎等。耳屎还能防止小虫子进入耳道深处,减轻声波对耳膜的冲击,避免鼓膜、内耳的意外损伤。掏个耳屎真的会晕倒吗?医生给患者掏耳屎,出现耳朵痛、头晕等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毕竟需要去求助医生的情况,耳屎怕是已经不简单了!外耳道的前壁连接着颞部,后壁与与乳突相邻,因皮下组织很少,皮肤几乎与软骨膜和骨膜贴在一起。挖耳时,若压到外耳道前壁的下颌神经耳颞支,就会出现耳部疼痛;若是压到后壁的迷走神经耳支,就容易出现反射性咳嗽。如果耳屎又大又硬,取出时刺激外耳道神经,导致耳部疼痛,剧烈的疼痛可能直接刺激迷走神经耳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血压下降、冒冷汗等症状,甚至出现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而造成头晕。上述的疼痛或头晕,一般持续1~2分钟便会缓解,长则也就十几分钟。至于意识丧失的情况,临床上较为少见,可能与心理紧张、低血糖等有关。频繁掏耳朵你可能面临5类危险我们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的连接又较为紧密,频繁掏耳朵其实是个很危险的动作。使用看似柔软的棉签掏耳屎,可能把耳屎越推越深,增加清洁难度不说,积压太深形成耵聍栓塞,可能压迫鼓膜导致听力减退、耳鸣、眩晕。若是挖耳朵太用力导致鼓膜穿孔,会导致听力下降、中耳炎等问题。外耳道皮肤损伤工具较坚硬或耳屎多且硬,容易划伤耳朵皮肤,细菌进入造成伤口感染,严重时会引发炎症、流黄水甚至外耳道疖肿等。外耳道乳头状瘤掏耳朵太频繁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导致听力下降、有闷声感等。耳屎越挖越多外耳道皮肤经常受刺激,人体机制会认为耵聍或油脂分泌不足,导致耳屎的分泌增加,造成堆积严重,越掏越多。损伤鼓膜掏耳朵会刺激鼓膜而发生慢性炎症,出现发红、变厚的情况;突然的挣扎或反射性咳嗽,很容易刺伤鼓膜。感染外耳道感染真菌,产生大量菌丝,合并细菌感染可导致明显不适感,出现耳痒、耳闷、灼热疼痛感等,严重时可影响听力。没掏的耳屎去哪了?生活中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需要专门去清理耳屎,因为它们有100种方式随机“掉落”!耳屎作为人体的代谢产物,大部分情况下会随进食、说话、运动等动作自行排出。约95%的人,外耳道皮肤的表面会附着一层特别薄的耳垢,暴露在空气中会慢慢形成淡黄色或褐色的薄片,在咀嚼或张嘴等下颚部位关节运动时自行脱落。外耳道的自洁功能很强大,特别是“干耳”、 耳道不太弯曲的人,无需自己去掏耳屎。少数人的耳屎不易自行排出,常聚集在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导致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状况。这类人建议每3~6个月去一次医院,找专业医生取出耵聍。如果耳屎必须清理该怎么做?分泌物多或代谢旺盛的人,确实有必要定期清理耳屎。耳屎不要每天都掏,医生建议一周左右清洁一次比较合适。不要用牙签、发夹、指甲、钥匙等尖锐物体掏耳朵。如果耳屎太硬,可侧头向耳内滴几滴橄榄油或香油,等耳屎软化后翻身让耳朵向下,使耳屎自然流出。如果耳屎多且硬,建议还是得去医院,让医生做专业处理。参考文献[1]马成玲. 耳屎一定要掏吗?掏耳屎也有注意事项[J]. 家庭医药,2019(11):6.[2]张玉洁. 耳屎掏还是不掏[J]. 江苏卫生保健,2021(4):42.[3]宋海涛. 没被掏走的"耳屎",最后都去了哪儿?[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2(2):21.[4]郭晓阳. 过度掏耳可能会掏出"脚气"[J]. 家庭科学·新健康,2022(8):32.[5]船舷. 当心掏耳掏出病来[J]. 养生月刊,2015,36(6):520-521.

发布了文章

5个不经意的“坏”习惯,让你悄悄变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所说的“胖”,其实都是单纯性肥胖,在肥胖人群中占比高达95%。单纯性肥胖一般没有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等疾病,胖的原因主要是遗传、饮食习惯、运动不足等。人体的脂肪细胞数量相对固定,而肥胖只是将脂肪细胞“吹”鼓起来了而已!日常生活中,你有意或不经意的一些“坏习惯”,会让你悄悄变胖。坏习惯1:吃太快人体在能量不足时会产生饥饿感,刺激饥饿中枢让人出现进食的本能反应和欲望。食物吃进肚子→重量作用到胃壁压力感受器→饱食感觉反射至大脑皮层,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足够的用餐时间能让脑部及时发出饱足的信号,有效控制饮食量。如果短时间内吃入大量食物,进食结束时你的大脑可能还来不及发出吃饱的信号,导致过多的食物被吃进了肚子,导致营养过剩而引起肥胖。细嚼慢咽对预防单纯性肥胖特别重要,咀嚼时间过短易使迷走神经持续过度兴奋,让你食欲亢进而造成肥胖。建议:养成缓慢进食的习惯,就餐时间维持在30分钟为宜;吃饭不易过快,一口饭最好能嚼30次。坏习惯2:饮食不规律一个人能吃多少东西,依靠饥饿感、饱腹感这两种主观感觉来调节,饥饿感会促使进食,而饱腹感会让人停止进食。这种调节机制由丘脑下部的饥饿中枢和饱腹中枢完成,而什么时间吃,吃多少停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习惯和生活方式。进食频次的减少会促进肥胖,同样多的食物,一天分两顿吃比分三顿吃更容易使脂肪堆积而增加体重。动物试验证明:每天给食两次,较自由饮食者,其体重增加明显。因为每天给两次饮食,其肠道对糖、脂肪吸收加速因而,不建议要么饿着不吃,要么一顿吃到撑。同时,很多肥胖的人都习惯进食大量食物,不是因为饥饿,而是爱好,多食、贪食往往会导致肥胖,一定要注意控制。坏习惯3:大量饮酒酒是一种集抑制、兴奋这两种作用于一体的饮料。大量饮酒会使胃肠等重要消化吸收器官的蠕动受抑制,粘膜、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此时吃进去的食物会在胃肠内堆积。肝脏负责酒精的分解,分解过程需要大量葡萄糖的参与,促使人体摄入大量食物,肥胖悄然而至。待酒精分解完成后,胃肠蠕动恢复,堆积的食物在短时间内被快速消化吸收,易导致营养过剩而进一步引发肥胖。多项研究发现,喝酒会使食欲增强而导致摄入热量增加,与腹部脂肪的囤积关系密切。尽量戒酒或不饮酒,是预防肥胖的有效措施之一。坏习惯4:久坐不动有一部分人,吃完饭后喜欢静坐刷手机或睡觉,这种不良习惯最终会将你推向肥胖的队列。吃完饭就坐着会使肠胃蠕动减缓,不利于食物的消化,易使脂肪在腹部堆积;久坐还会导致基础代谢下降、能量消耗变慢,催生肥胖。能力的消耗分休息状态与活动时,休息状态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50%~60%,人体需要通过运动来增加能量消耗,维持能量平衡。运动不足导致能量消耗减少,体内过多的能量转变为脂肪而引起肥胖,饭后运动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脂肪,避免肥胖。运动不仅能增加能量消耗,还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降低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减少脂肪的合成。建议:饭后站立或缓慢步行30分钟;条件允许下尽量避免久坐,每隔20~60分钟起来活动3~5分钟。坏习惯5:熬夜一项Meta分析表明,熬夜会让你体内的饥饿激素浓度升高,增加对高热量、高甜度食物的兴趣。熬夜会使你变得特别想吃东西,越熬越饿,越饿越想吃,越吃越胖!研究证实,喜欢熬夜的人相比睡眠8小时的人群,平均每天多摄入300大卡左右的热量,其大多来自于油腻的食物。另外,人在“深度睡眠”时会分泌人体生长激素,它能够帮助燃烧脂肪,而熬夜会影响其分泌,导致脂肪的燃烧速度减慢,让你悄悄变胖。注意:人体生长激素只在晚上分泌,且要求足够长的睡眠时间。建议:早起早睡,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统一的睡眠习惯。参考文献[1]李增金,杨泽,李铭,等. 肥胖与非肥胖人群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对比研究[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4):356-357. DOI:10.3760/j.issn:1000-6699.2006.04.016.[2]熬夜真的会让人变丑、发胖吗?[J]. 方圆,2020(21):8.[3]过度肥胖的五大原因[J]. 中国粮食经济,2016(8):71-71.[4]库尔班·斯地克,乌尔里卡·托合提,艾海提·图尔地. 肥胖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8):83-84.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3.28.066.[5]王欣燕. 单纯性肥胖的原因是什么[J]. 大健康,2020(29):84,88.[6]肥胖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J]. 黑龙江科学,2012,3(8):86.

发布了文章

睡眠不足的人,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睡眠不好,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健康困扰,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每日的平均睡眠时间仅6.5小时。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发现,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去医院就诊的睡眠障碍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为了拥有更多的工作和休闲时间,大家开始向睡眠索要时间,长期的睡眠“欠债”十分普遍。对于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来说,每晚8小时的睡眠其实并不够,更何况很多人每天只睡5~6个小时。长期睡眠不足,对身体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大!睡眠不足的人身体的会发生哪些变化?“主动”熬夜也好,“被动”失眠也罢,最终都会造成睡眠不足。睡眠不足,首先影响的就是大脑!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可能造成大脑不稳定而出现“短路”现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科学家戴维·丁格斯在美国《神经科学杂志》上的报告指出,睡眠不足时大脑会在清醒和睡眠两种状态之间频繁转换,过程中会出现瞬间功能丧失,导致注意力下降、视觉处理程序突然中断等情况。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剥夺睡眠会导致大脑连接发生变化,是导致记忆力变差的根本原因。更严重的是,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对近50万国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失眠会导致10年内发生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尤其是年轻人和非高血压成年人。对于心脏而言,人在入睡后的心率会比平时低10~30次/分钟,心脏可以趁机休息一下,而睡眠不足其实就是在剥夺心脏的休息时间,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成年人,发生心脏病变的风险更大。脂肪、糖、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都需要肝脏参与,其中肝细胞分泌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对体内脂质和葡萄糖的调节具有多效作用,而急性睡眠不足会使FGF21节律性水平升高。研究发现,睡眠剥夺会上调肝脏脂肪生成酶而诱导脂肪变性和胰岛素抵抗,还会造成谷胱甘肽代谢、果糖和甘露糖及丙酮酸代谢紊乱。简单来说就是,睡眠不足会影响肝脏而造成脂肪堆积、血糖升高,最终引起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一项国外的对比研究也发现,睡眠不足会使交感、副交感神经对胰腺的促进和抑制调节失衡,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快速反应下降30%,引起血糖升高。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一项发表于《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表明,与中等睡眠时间(每天6~8小时)相比,睡眠时间短(每天<6小时)和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较高相关。研究对英国生物银行前瞻性队列中46万多名参与者(40~69岁)的数据分析发现,睡眠时间过短会导致肾脏损伤,对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影响显著。此外,晚上23点至凌晨1点是肾的休息时间,肾脏在夜间的过滤速度比白天要慢,睡眠缺乏会使肾脏机能更快衰退。最后,长期的睡眠不足还会造成肌肉紧张,使你每天起床都昏昏沉沉,甚至出现全身的慢性疼痛!如果不想变胖的话劝你多睡觉生活富起来了,很多人也胖起来了!这里想要再说一下的是,不只是“吃”会让你变胖,“不睡觉”也会!睡眠不足会影响瘦素的分泌,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其能够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并增加耗能,抑制脂肪的合成。研究发现,睡眠对瘦素夜间分泌模式的调节有一定影响,睡眠不足会造成血清中的瘦素含量下降,对神经肽Y的抑制减弱,导致食欲增加及能耗减少,产生肥胖。与其想方设法地节食减肥,不如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来得轻松。睡眠不足还可能让你“折寿”刊登在美国《时尚》杂志的一项由英国南部萨里大学及美国西北大学联合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经常熬夜会减少10%的寿命。该研究自2004年开始,利用百分比来计算熬夜者的寿命缩短情况,6年半后近1万名参与者去世,综合年龄、性别、健康问题及睡眠习惯等因素分析发现,经常熬夜的人相比其它人寿命缩短10%。研究的主要负责人Kristen Knutson教授称,熬夜导致寿命缩短可能与生物钟的不协调有关,熬夜者的身体没有获得足够的休息,长期如此会增加糖尿病、心理及神经疾病的发生风险。睡眠不足的同时,若还存在饮食过于油腻或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风险会成倍增加。关于睡眠这4个问题趁早弄清晚睡晚起算熬夜吗?熬夜的普遍定义是主动性晚睡,同时总睡眠时长不足。专家提醒,长期晚睡晚起也属于熬夜,而熬夜是纤维肌痛的主要诱因,健康的作息习惯能有效缓解纤维肌痛症状。当然,有些人睡得晚,起得晚,保持长期的规律且睡眠没有被明显破坏,对身体的影响就相对较小,可以从精神是否饱满、体力是否恢复来大致判断。睡不着与主动熬夜,哪个危害大?不论哪种情况,最终结果都是睡眠时间的减少,从而影响人的免疫力、记忆力,伤害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睡不着”会带来更多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午睡补觉有用吗?午睡确实可以缓解身体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但并非人人适合。补觉对于睡眠质量良好的人问题不大,但对于长期睡眠不好的人来说,补觉反而会影响下一个睡眠周期的节奏。建议不要进行长时间的午睡,时长不超过半小时,同时尽量不进入深睡眠状态。明明很困却难以入睡?晚上明明很困,眼睛都睁不开了,躺到床上后却翻来覆去睡不着,是为什么?这种时候,大多是身体困乏但大脑活跃,大脑还没进入“该睡觉”的状态,可以放松身心,再给自己一点时间。若是执着于“我要马上睡着”,反而可能更难入睡。睡前使用电子产品、晚上吃太多等都会使你很难在床上放松,经常躺床上思考问题也会使身体与床建立不好的连接,建议慢慢尝试改变。睡个好觉?专家说这个方法有用!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团队表示,加重毯通过额外的重量,让人入睡时感到如同被拥抱般的舒适感,能够提升心情、减少对助眠药的依赖并改善睡眠质量。研究认为,证据充分表明加重毯可被健康专业人士推荐使用。弗林德斯大学的职业治疗师Suzanne Dawson表示,加重毯在职业治疗中已作为辅助工具在各个年龄段普及,只是还没有正式的临床使用指南。参考文献[1]贾丽娜,王兴娟. 睡眠不足对机体代谢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061-1062. DOI:10.3969/j.issn.1003-8507.2007.06.025.[2]睡眠不足是如何让我们一点点变胖的[J]. 医药前沿,2020,10(28):2-3.[3]曹家瑞. 英美科学研究:长期睡眠不足将使寿命缩短1成[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8(6):65.[4]ADAM BEAR. 睡眠不足会改变大脑活动[J]. 科学大观园,2016(20):34. DOI:10.3969/j.issn.1003-1871.2016.20.014.[5]许文琳,姜硕,谭晓婵,等.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睡眠剥夺影响肝脏代谢的核心基因及关键通路[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4(4):369-373. DOI:10.3969/j.issn.1005-4561.2024.04.018.[6]睡眠不足6小时伤肾[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0(12):6.[7]晚睡晚起但睡够时长,算熬夜吗?[J]. 中国总会计师,2024(1):190. DOI:10.3969/j.issn.1672-576X.2024.01.070.

发布了文章

起病急、传染快!医院“毒王”门诊量激增,家长警惕!

随着天气转凉,这几天社交媒体上的关于“感冒”的讨论也一下子多了起来。或许是因为近几年被一波又一波的病毒折磨,大家一听到“病毒”就本能地紧张起来。图片来源:微博很多医院儿科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也有所上升,部分医院出现了就诊高峰。根据中国疾控中心11月21日公布的数据来看,当前14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肺炎支原体和鼻病毒。部分一线医生也反映,目前就诊的患儿以肺炎支原体、鼻病毒、人偏肺病毒感染为主,其中鼻病毒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腺病毒的变化则并不明显。最常见病原体又一次当上了“大王”鼻病毒,听着挺陌生是吗?普通感冒呢?几乎所有人都得过吧。其实,作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鼻病毒(HRV)真的特别常见,甚至部分健康人群也会携带。普通感冒真的什么时候都会得,只不过春秋换季时往往会出现感染高峰。目前呼吸道传染病中鼻病毒的占比高达10.9%,排在第一位。由于人群对鼻病毒普遍易感(尤以3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最高),而鼻病毒又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外出戴好口罩就显得格外重要。鼻病毒与其它病毒发生合并感染的概率为9%~47%,最常见的当属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虽普遍易感,但病死率较低。美国一项针对519例6岁以下鼻病毒ICU患者的研究显示,其病死率仅2.1%,低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等其它呼吸道病毒。也正因此,鼻病毒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近些年的深入研究发现,鼻病毒还与喘息、哮喘等疾病存在密切关系,甚至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细心的朋友可能还发现,网友的讨论中还出现了一种大家没怎么听过的病毒:人副流感病毒,这里微医君也来简单讲一下。人副流感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可能导致普通感冒、哮吼、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每年约40%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住院病例和75%的哮吼病例都是因感染人副流感病毒所致,它对人的健康危害被严重低估了。血清学调查发现,5岁以下儿童中至少有80%感染过人副流感病毒。感染人副流感病毒无法产生持久的抗体保护,往往可能出现反复多次感染,因而康复后也不能掉以轻心。鼻病毒感染有哪些明显的症状?鼻病毒感染大多发病比较急,一般表现为头痛、轻度喉咙痛、流涕、喷嚏、咳嗽等普通感冒的症状,也会出现全身无力、寒颤等。病程平均7天左右,发热以低、中度为主,不太会超过38.5℃,体温可能出现反复。不同年龄段在临床表现上会有所不同,其中发热、头痛在6~16岁的患儿中比例最高,婴幼儿一般局部症状不明显而全身症状更重。鼻病毒感染虽说很少出现下呼吸道症状,但也不是不会发生。鼻病毒是婴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容易诱发婴幼儿喘息,还可能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没有特效药对症治疗是主要手段不管是鼻病毒还是人副流感病毒,目前都没有获批的特异抗病毒药物。治疗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发热: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缓解。👄咽痛:吃冰淇淋、薄荷糖或用温盐水漱口来帮助舒缓。👃鼻塞:使用生理盐水喷鼻或洗鼻。😷咳嗽:适量吃一些蜂蜜或喝温水。如果出现粗重呼吸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病情加重症状,务必及时就医。由于没有疫苗可以打,感染高发期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戴好口罩。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进而提高免疫力,更好地抵御病毒。参考文献[1]王擎,罗明,王雪,等. 人鼻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3,37(2):216-221.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20928-00200.[2]蔡晓莹,张丹桂,林广裕,等. 不同年龄段儿童鼻病毒的检测及临床特点.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0,47(06):505-508. DOI:10.3760/cma.j.cn331340-20200331-00101[3]周丹,王宇清. 儿童鼻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8,45(07):528-531. 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18.07.009[4]朱云,谢正德. 重视呼吸道人副流感病毒感染.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3,37(05):469-471.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30822-00021[5]谢乐云,余阗,王涛,等. 2013至2023年湖南长沙地区儿童人副流感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4,31(09):667-672. 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4.09.006

发布了文章

阳性率飙升!感染甲流,为什么这么疼?

流感,又一次上了热搜!据说呢,目前99%的患者都是甲流,只有1%的“天选”患者是乙流。从这两个热搜来看,流感是真难受啊,近期的感染风险也是真不小。应对甲流,除了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外,剩下的就是对症治疗,发热就降温,咳嗽就吃止咳药,肌肉酸痛就吃镇痛药。而说到痛,得过甲流的人都深有体会,那叫一个“寝食难安”啊。头痛、咽喉痛、关节痛感染甲流为什么这么疼?甲流一般起病3~6小时就会发高烧(可达39~40℃),之后陆续出现其它症状,比如咳嗽、流涕、咽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胸闷、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一个“痛”字。80%以上的甲流患者会出现严重头痛,特别是眉弓和太阳穴最为明显。咽喉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哪哪都痛,感觉整个人就没一处舒服的地方。感染甲流怎么就这么疼呢?其实呢,这种疼痛并不是甲流病毒直接引起的,而是免疫反应和炎症的结果。人体被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释放抗体攻击病毒,阻止其进一步扩散,但同时也引起了体内的炎症反应,造成疼痛。这个过程中,白细胞会产生细胞因子(用于细胞信号传导),导致肌肉和关节发生炎症,引起显著的疼痛。与此同时,高热也会导致全身的不适与肌肉酸痛,一般热度越高越痛。也有医生认为这类疼痛与痛觉过敏有关。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身体知道这个病很厉害,试图通过疼痛来提醒你休息,以此度过危险期,哪怕是腰背、下肢等与感染相关性较低的部位。这种疼痛机制本意是好的,奈何如今人的耐痛能力越来越差(女性相比男性更敏感),甚至有时即使很痛也无法休息。好在,大多数的疼痛可以通过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缓解。“流感神药”有必要囤吗?最近患流感的人越来越多,被捧为新一代“流感神药”的玛巴洛沙韦片遭受疯抢,原本200多元一盒,在部分线上药店硬是被卖到了485元。要不要加入囤药大军呢?没必要!作为一种处方药,如果真的确诊了流感,在医生指导下开药、用药即可,不需要自己囤药,更不要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自行服用。“重症甲流”有征兆!警惕4个并发症虽然不高,但甲流确实可能致死,特别是一些重症患者,病死率会明显升高。重症甲流的典型症状主要是高烧、头痛、咳嗽、喉咙痛、全身酸痛、呕吐、腹泻等。除此之外,出现下面的几个症状,是危险的信号。经治疗后,仍持续发烧超过3天;胸痛(警惕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可能发展成肺炎;血痰;嘴唇发紫或发蓝(缺氧造成);意识不清;甲流出现重症信号,务必第一时间前往医院。不要在家硬抗!不要在家硬抗!不要在家硬抗!甲流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危及生命。病毒性肺炎:若病毒侵及左、右两肺,可能诱发呼吸衰竭,不及时进行插管、呼吸器治疗,或因缺氧而致死。1月3日,北京一位急诊医生在患甲流一周后再次发烧,CT检查发现变成病毒性肺炎(四肢末端出现花斑,已处于休克前期)。 图片来源:微博专家提醒:咳嗽、咳痰超过一周,及时拍片排除肺炎。继发性细菌感染:抵抗力较差的人更容易发生,可能引发败血症。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危险性极高的严重并发症,会造成心脏衰竭。脑炎:整个脑部受到甲流病毒侵犯,导致发炎、肿胀,造成脑压升高、昏迷。参考文献[1]孙娟. 科学预防甲流[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2):14-15.[2]孙海娥. 甲流高发,公众如何科学应对[J]. 科学之友,2024(2):48. DOI:10.3969/j.issn.1000-8136.2024.02.024.[3]甲流来袭,该如何应对?[J]. 家教世界,2023(14):23.

暂无更多

关注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