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436

杜亚运

乌镇互联网医院

精神科、心理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2015年于蚌埠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毕业,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完成规范化培训,在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工作,分别在心理科、普通精神科、儿少精神科、物质依赖科科、老年精神科从事临床工作至今,先后获得“优秀职工”、“优秀医德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睡眠障碍,老年科精神障碍及其他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抑郁

发布了文章

浑身难受,却查不到原因的疾病

在很多综合医院,有这样一群患者,他们经常感到全身这不舒服、那不舒服,可是去了很多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但就是找不到具体的病因,对症治疗也没有任何效果,医生也告知患者检查结果没多大问题,但是患者就是感觉浑身难受,甚至出现心烦,焦虑,担心,情绪低落等情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想死的念头;患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却都没有解决问题,还是感觉“不透实”,通过医生介绍来到我们精神科专科医院,经过系统的检查治疗,症状逐步得到缓解。那么这些患者究竟所患何病呢? 躯体忧虑障碍(老年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疑病症),是存在一种或多种,经常反复变化的,位置不固定、性质不固定,可涉及身体任何系统和器官的躯体症状,其中许多无法用医学来解释,经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会合并出现失眠、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症状,导致患者长期反复就医,以及出现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可归纳为: (1)疼痛:这是一组经常存在的症状。部位常很广泛,如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关节、四肢、直肠等,不固定于某一处,性质亦不定,患者经常说的就是“说不来是什么样的感觉,就是难受”。 (2)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躯干不适)。胃肠道检查有时仅见浅表性胃炎或肠道激惹综合征,与患者严重的躯体症状不符,难以解释患者经常存在的严重症状。 (3)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胸痛(心前区不适)、过度换气,甚至憋喘等。 (4)肌肉神经症状:如四肢乏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异样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肌肉发紧发麻、身体发热、发凉、出汗等。但神经系统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肌肉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证据或阳性体征。  (5)泌尿生殖系症状:如排尿困难、尿潴留、尿频、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等。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基础,同时需要配合一定的心理干预治疗及物理治疗。治疗开始时要重视医患关系的建立,要以耐心、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患者的痛苦,认同患者的痛苦和感受,并积极向患者叙述该病的各种表现,告知其目前没有依据证明其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 1.药物治疗,可选用抗抑郁剂及抗焦虑药物治疗,但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剂量不足会影响疗效,剂量过大反而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药物不良反应。 2.心理治疗,其目的是让患者逐渐了解该病的性质,减轻心理负担。 3.物理治疗,如生物反馈治疗、脑电治疗、肌电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 4.关爱老年人,家属的陪伴、关爱非常重要,不要让老年人太孤独。 目前社会上大部分人群对精神疾病了解不够,排斥情绪明显,不愿把自己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很多人还是会认为“疯疯癫癫”、“大吵大闹”、“脑子不好”才是精神疾病,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个方面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断加大,不少人因为不能及时调整心态、缓解压力而出现身心疾病,进而导致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持续攀升,但由于人们传统观念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偏见和对精神卫生知识缺乏了解,病人和家属常不能面对现实、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导致很多患者不能早期诊治,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不仅久治不愈,而且给患者及家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甚至因为反复检查、到处求医的巨额花费造成家庭贫困。因此,早期到专科医院进行诊治,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病痛,同时又能减低患者到处就医带来的经济负担。


发布了文章

关于老年人的睡眠障碍相关问题

        一般来说,任何原因导致的有效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觉醒次数增多、睡眠质量下降、PSG(多导睡眠图)示睡眠潜伏期>30min、觉醒时间每晚>30min、实际睡眠时间每晚<6h或睡眠期每次呼吸暂停>10s、每小时呼吸暂停30次以上者均称为睡眠障碍。常见症状如下:        1.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    老年人常入睡困难和不能维持睡眠;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由于白天活动减少或小睡导致夜间睡眠-觉醒周期缩短,早起或猫头鹰式的夜间活动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疾病影响,睡眠的昼夜节律障碍愈明显;表现为昼夜颠倒、时间差性睡眠障碍和夜间工作所致的昼夜节律紊乱。        2.睡眠呼吸障碍:     多见50岁以上人群中,睡眠后发生呼吸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睡眠加重呼吸疾病、夜间吸入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        3.嗜睡:    嗜睡是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另一常见现象,其原因有脑部疾病(脑萎缩、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脑肿瘤等)、全身病变(肺部感染、心衰、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药物因素(安眠药)及环境因素等。        老年人睡眠障碍常见原因:     引起睡眠障碍的疾患多 神经精神疾病(如脑血管病、周期性肢动、夜间肌痉挛、AD、谵妄、帕金森病、抑郁症、心理、生理性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全身疾患(如心衰、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夜尿次数增多、疼痛、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改变、酒精依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及药物因素(如安眠药、兴奋剂、激素、甲状腺素、茶碱、喹诺酮类抗生素、中枢性抗高血压药)均可致老年人睡眠障碍。其中夜间肌痉挛(不安腿综合征)在老年人中常见,约占老年疾病的5%; 老年人由于退行性变,神经系统功能的适应性明显降低,对睡眠时间改变及时差的耐受性较差;不良的睡眠习惯、情绪失调、社会心理因素、不适的睡眠环境或睡眠环境的变化均可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睡眠。        专家建议:老年人睡眠障碍预防与治疗:    1.一般治疗 包括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去除干扰因素、进行睡眠锻炼、停用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内科和精神神经科疾患(如心衰、肺气肿、内分泌疾病、抑郁症、夜间肌痉挛等)以及睡眠障碍性疾病。肌松剂(如妙纳、异舒睡、左旋多巴等)对缓解夜间肌痉挛有效。   2.药物治疗:约60%的失眠患者需要长期或偶尔服用安眠药物。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有以下几类:①苯二氮卓类:目前应用最多的安眠药物(约占70%),此类药物又分短效、中效和长效3种制剂,短效制剂易成瘾、撤药易反跳,只宜短期应用于入睡困难者;长效制剂抑制呼吸较强,白天残留作用较明显;故应用中效制剂更安全。一般来说,入睡困难者适用短效制剂,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者适用长效安眠药。②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米氮平等适用于抑郁症伴失眠者。③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鲁米那)等,目前少用作安眠药。④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奥氮平等适用于伴精神症状者。安眠药物的使用应遵循短期、间断、小量开始、逐渐撤药的原则,应遵医嘱服药。天   3.非药物治疗:治疗失眠最重要的是消除导致失眠的各种因素,如消除心理紧张、改变睡眠环境、避免睡前服用影响睡眠的食物或药物、保持睡眠觉醒规律。非药物治疗适用于各类型失眠者,尤其是慢性心理-生理性失眠者。如刺激控制训练法:这是一套帮助失眠者减少与睡眠无关的行为和建立规律性睡眠-觉醒模式的程序,包括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床及卧室只用于睡眠而不在床上阅读、看电视或工作;若上床15~20min不能入睡,则应起床。白天不打瞌睡,清晨准时起床;放松训练法:通过放松来减少精神和躯体的紧张而治疗失眠。放松方法有肌肉放松训练、生物反馈、沉思、气功、太极拳等。 转自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 心理一科 魏贤玉主任医师

发布了文章

关于老年痴呆

    您是否发现自己父母的记忆力在日益变差?他们有经常出门忘带钥匙,总是丢三落四么?或者说有时忘记了回家的路,脾气改变了很多?而这些可能是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前期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有1例患者产生,尽管目前A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如果能在临床前期诊断AD并实施干预,就能帮助患者延缓病情发展。因此,尽早发现成为这一疾病的诊治关键。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将每年9月作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21日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活动主题为“知彼知己,早诊早治”。         从患者整体考虑  早期预防干预     国际上研究认为AD与9大风险因素相关,包括:青少年时期(15岁以前)教育程度太低、中年期高血压、听力丧失、肥胖、吸烟、抑郁、缺乏身体活动、缺乏社交活动、晚年时期糖尿病。-《柳叶刀》关于AD的预防干预研究进行了汇总。     1. 受教育程度低与高PAF的痴呆率有关,低教育水平导致认知储备减少,被认为是认知能力下降的原因。    2. 听力损失作为痴呆症的危险因素是相对较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轻微的听力损失也会增加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的长期风险。    3. 参加运动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比不锻炼的老年人更有可能保持好的认知能力。体育锻炼有助于老年人预防痴呆。    4.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血管危险因素与AD有关。外周血胰岛素异常被认为会导致大脑胰岛素的减少,从而损害淀粉样蛋白的清除。炎症和高血糖浓度的增加也可能是糖尿病损害认知的机制。    5. 吸烟的PAF是第三高危因素,可能是由于吸烟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同时香烟也含有神经毒素,从而增加风险。    6. 抑郁症状可能是痴呆症临床表现的一部分。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抑郁会影响应激激素、神经生长因子和海马体积,增加痴呆风险。    7. 与抑郁症一样,社交孤立可能是痴呆症的前驱症状,也可能是痴呆症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会隔离是导致痴呆的一个危险因素,它增加了高血压、冠心病和抑郁症的风险。    8. 其他有关头部受伤的因素,最常见的头部损伤是非重复性创伤性脑损伤。创伤性脑损伤与帕金森病和路易体病理的发展有关。      知己知彼    AD患者往往有复杂的问题,在很多疾病领域都有症状,包括认知、神经精神症状、日常生活的活动,以及通常伴随的身体疾病。AD患者的预防胜于治疗,早期预防十分重要。干预措施必须考虑整个人,关注他们的医疗、认知、情感、心理和社会需求。因此,个体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个人在这些领域的问题的评估称为需求评估,每一个患有痴呆症的人都应该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药物检查、风险评估、管理计划和干预。    同时,建议在中年(45 - 65岁)和老年人(65岁以上)积极治疗高血压。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干预,包括更多的儿童教育、锻炼、维持社会参与、减少吸烟、管理听力损失、抑郁、糖尿病和肥胖,都有可能延迟或阻止三分之一的痴呆症病例。    因此,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早诊早智”,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认知障碍筛查与干预团队为我市日益庞大的各种原因导致的认知障碍老人群体提供免费的认知测查,旨在实现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不同程度改善老人的认知功能,特别是我院针对阿尔茨海默病中晚期出现精神行为症状进行治疗干预,提高生活质量。请关注老年人内心的想法、认同其人生价值,用科学的防治方法、优质的照护帮助患者享受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同时,鼓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患者家属及时地寻求帮助和支持。    转自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  老年精神三科 李德咏副主任医师

发布了文章

“网络成瘾”及如何应对

        一、“小朋友的噩梦”    青少年群体9月份的热门话题除了开学应该就是关于腾讯的这则消息了。王者荣耀在2021年8月31日升级新规,对未成年用户游戏时长和消费进行限制。从2021年8月31日起,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时至21时进行1个小时游戏。从此部分“网瘾”少年就开始了“戒网瘾”。       二、“网瘾”是什么,是病吗?    “网瘾”一词由来已久,对网瘾的定义及治疗也一直在不停辩论中不断更新。1995年以来,美国精神病学界做了大量关于"网瘾"的学术研究。但全球最先提出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认为网瘾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而是已知的"冲动控制障碍症"在网络使用者身上的体现,也就是和电视病空调病等等一样,只是长期接触从而造成了心理上习惯性的依赖,可以归为心理问题但决不能称之为一种病。    "网瘾"的医学定义一直未有公认。2007年6月24日,在美国医学会一场激烈的辩论之后,美国医学会拒绝向美国精神病学会推荐把"网瘾"列为正式的精神疾病。    2013年5月,中国国内中文媒体报道了北京陶然团队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被美国精神病协会纳入当周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医学界认可的疾病诊断标准,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08年11月,由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主持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首次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确定了网络成瘾的"6小时"标准,随后,网络成瘾标准便在部队医疗系统开始推行。并准备在向国务院卫生部申请成为全国通用标准,2009年,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同时,卫生部提出了新的概念,认为"网络成瘾"只是网络使用不当。2018年陆林院士最新研究结果指出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百分之6,我国比例接近百分之10,由此来看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依然在值得讨论和思考。    而今在网络成瘾中,游戏成瘾尤其受到关注。2019年5月25日,游戏成瘾障碍首次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列为疾病,引发广泛的争议。那目前如何判断上网的青少年达到了网络成瘾的标准呢。就游戏成瘾障碍其诊断的标准为如下9条。可以作为大家的参考。当然疾病的真正诊断仍需要精神科医生来完成。    综上,目前的诊断体系中,只把游戏成瘾障碍列为精神疾病目录。而大家常认为的“网瘾”列到行为问题方面。       三、网络成瘾有哪些表现。    了解网络成瘾,可以在游戏成瘾障碍中找到其内容框架。就像ICD-11中游戏成瘾障碍的诊断标准:1、完全专注游戏;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3、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9、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满足上述九条中的其中五条,才会被诊断为游戏成瘾障碍。把这游戏换成“上网刷抖音”“上网聊天”“上网赌博”,就会发现网络成瘾的程度如何。“游戏成瘾”是“网络成瘾”的子集,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网络成瘾”和“游戏成瘾”的诊断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非正常使用且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之所以要对这一点进行重点说明,是因为该疾病具备特殊的时代性。盛利霞表示,目前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衣食住行几乎都可以通用过网络解决,每个人每天其实都会花费不少时间与互联网接触,这并不能判断大家都有某种程度上的“网络成瘾”。而说回到游戏,更是有不少人手机中都装有一个或多个手机游戏,它们是大家无聊时打发时间或者调节心情的工具。    而我们真正要重视的是那些因为网络影响到自己学习和生活的青少年。在他们成长的发育的重要节点失去上学和与现实交流训练的机会是多么的可惜。长大后也只能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四、网络成瘾的认识误区。    那该如何争取理解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危害呢。其中有六大误区,误区一:认为网瘾是单纯思想问题,运用单一说教。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网瘾是一种心身疾病,而认为网瘾是思想品德问题,只需单一的思想教育即可。误区二:认为网瘾是心理出现问题,拒绝药物治疗。部分家长认为,网瘾只是习惯问题或单一心理问题,不是疾病。从理论上讲,网瘾作为一种身心障碍,必然有其病理机制,不单是一个心理问题,而伴有许多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误区三:认为网瘾治疗应该立竿见影,缺乏耐心毅力。家长因为对其没有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认识,往往期待过高,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点滴进步及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反复。误区四:认为网瘾只是孩子的问题,家长无需参与。其实,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出现,是家庭功能失调的信号。误区五:认为戒网瘾就是禁止上网,采用极端做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戒除网瘾不在于与网络绝缘,而在于理性使用,通俗地说,就是能上能下。误区六:认为网瘾只是单一的问题,无需人格整合。网瘾现象的背后是种种人格上的缺陷、情绪上的障碍。       五、网络成瘾目前治疗现状。    目前的治疗方案还是以行为及心理治疗为主。目前没有针对‘网络成瘾’的有效治疗药物,医生们开具的药物都只能用来缓解和改善躯体化症状,并不能根治疾病本身。给患有游戏成瘾问题青少年们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来改善他们的综合判断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        六、防大于治    堵不如疏,更好的治疗其实是预防。关于预防网络成瘾,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是网络自身的对策比如最近很火的王者荣耀等游戏的……改变游戏内容,或根据游戏内容建立分级管理制度。第二是从卫生系统的角度,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其正确的网络观和网络道德。第三是社会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和网络立法,第四是家庭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引导和沟通,除了医院的治疗手段,家长在家中也需要进行配合,因为家庭提供的支持性是治疗游戏成瘾的重要保障。    最后给广大青少年全体一些小的建议。青少年要正确认识网络,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理想,立长志,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当出现沉迷网络的念头时,反复暗示自己“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戒除”的信念。当抵制住了网络诱惑时,进行自我鼓励,加强信念。还可将网络的危害和戒除网瘾的决心写下来,提醒自己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可加入社团,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融入现实人际交往。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防范互联网使用不当引发的身心伤害。   转自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  社区防治科  李艳

发布了文章

谈谈季节性抑郁

    做了多年的精神科医生,我们似乎对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秋词》中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印象深刻,并且感同身受。如今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本是一个收获而又充满诗意的浪漫季节。但是常言道:多事之秋,也是不无道理的,随着季节变化,秋风乍起,天气转凉,秋雨连绵,万物萧条,人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之情,抑郁症发病或者复发的病例明显增加。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季节性抑郁症。该病也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属于抑郁症里面容易随季节变化而出现波动性的一种类型,由南美的精神科医生于1984年首次提出。主要表现为每年秋冬季节(也有研究显示春秋季节,秋季高发是研究较一致的结论),当然现在时值金秋,我们还是主要谈谈秋季抑郁,人们也常常称之为“秋悲”。当然“秋悲”一般指秋季出现的情绪低落,未必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患者表现为反复在秋季出现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高兴不起来、心烦焦虑、兴趣减退、自卑无用感等,并可能伴有睡眠时间延长、食欲和体重的增加。抑郁症状在秋季的高发,可能与温度波动,花朵和树木的枯萎有关,也与日照时间减少亦或者是气压变化等有关。有研究人员发现,在北纬地区季节性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而通过补充人造光可以缓解症状。    临床统计数据显示,“秋季抑郁”多发生在下列人群:性格敏感多疑、内向、不善于倾诉者;工作压力日益增加的上班族;更年期女性、孕产妇或老年人、部分学龄期儿童;刚经历了负面生活事件、没得到及时心理疏解的人群;常年在室内工作、体质较弱、平日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工作者。我们该如何预防秋季抑郁?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    1.自我调节。早期心理疏导是预防抑郁症的关键。有一部分患者只是轻度抑郁,仅仅是一种心理障碍,通过一些心理简单的疏导,比如体育治疗、音乐治疗就可以缓解。所以,在金色的秋季,气候宜人,不妨多进行各种健身运动以分散注意力。老年人可以散步、慢跑和练习太极拳等;中青年人可以跑步、打 球、爬山和游泳。在心理调适方面就不要给自己制定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正视自己的病情,不要再担任一大堆职务;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硬撑”,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正确对待个人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2.改善环境。既然秋季抑郁与秋季萧条之景和光照减少有关,那就想办法改善。可在室内放些绿色植物,如吊兰、橡皮树、文竹等,能释放氧气、 增加室内生机,以改善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增加照明方面,比如在面积为18平方米的房间里,大脑的正常活动需要不少于250W的光线照明;在工作间和客厅使用光线接近日光的灯泡。此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克·布朗研究认为,适当地选择衣服,有改善情绪的功效。在心情不好的日子里,应尽量避免穿易皱的麻质衣服、硬质衣料衣服、过分紧身而狭窄的衣服,因为,舒适的衣着可以松弛神经。    3.药物治疗。一旦确诊为抑郁症,要及时接受治疗。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治疗抑郁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或多种方式合使用,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制定。整体来看,药物治疗最为普遍。抗抑郁症药物通常在开始服用后2~4周起作用,需要耐心等待药物起效。另外,抑郁症的复发率较高,所以药物的维持治疗很重要,复发的患者尤其是1-2年内复发者,应维持服药至少在2年以上,多次复发者甚至要终身服药。还需要注意的是,药物+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对任何抑郁症患者来说都是有益的,尤其对于存在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抑郁/焦虑人格的患者。    因此,在我们充分认识到抑郁症的危害,尤其是有季节变化规律的抑郁症,秋意渐浓,气温下降,抑郁症病例明显增加,我们只要正确的识别和对待,得到家属和周围人的支持和理解,寻求周边的正能量助力,当然如果得到精神科医生给予其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治疗干预,“自古逢秋悲寂寥”也许会逐渐远离我们,该诗下一句“我言秋日胜春朝”,其实也并不难做到。       转自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  心理二科  庄二阳副主任医生

发布了文章

关于失眠

      失眠障碍的主要表现为:在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的情况下个体对睡眠质量(质、量)的不满,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同时伴随对白天功能有显著的影响。失眠通常与心理、行为和不良健康后果相关,和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有关。失眠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4%~48%,在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中,31%~75%为慢性失眠症,其中2/3以上的患者病程大于1年。睡眠时间的长短不能作为判断失眠严重程度的标准。不论男女老幼,都会出现睡眠问题。    主要临床表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多梦,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早醒,白天思睡。    白天表现出的症状:疲劳,积极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不安,情绪低落。    诊断:持续存在入睡、睡眠维持或睡眠质量的问题,持续1个月以上,每周至少3天。个体被这些问题困扰,或过分地关注这些问题,为此痛苦,且社会或职业功能已受到了影响。    失眠的分类:原发性失眠:1、生理心理性失眠(习惯性睡眠环境〈家里〉入睡困难,新的环境或不可以尝试睡眠时容易入睡,通常过分关注或担心自己的睡眠,就寝时尤其明显);2、特发性失眠(先天性缺陷所致);3、矛盾性失眠(主观性失眠);4、睡眠卫生行为(白天小睡、睡眠时间奈乱,睡前喝酒、咖啡、吸烟;看电视、玩手机、电脑);5、行为性失眠(针对儿童)    继发性失眠:1、精神障碍引起的失眠;2、躯体疾病引起的失眠;3、一些药物或物质引起的失眠。    失眠的检查手段:主要依赖于主观报告,多导睡眠监测仪不作为常规检查。    失眠的治疗:根据不同的失眠症状,严重程度,预期的睡眠时间,共存的其他疾病,还要根据患者对行为治疗的意愿和患者对于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而决定。主要分为:     1.认知行为治疗:主要纠正不良行为和信念。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治疗,放松治疗和睡眠卫生。周期是6~8周。     2.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安定)、氯硝西泮、奥沙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哇仑、艾司哩仑、三哇仑、咪达哇仑。这些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改善焦虑、紧张、烦躁、恐惧、不安;肌肉松弛;抗惊厥、抗癫痫等作用。特点是起效慢,但能延长睡眠时间;但是长期或高剂量服用会产生依赖,出现戒断现象。    非苯二氮卓类: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哇毗坦、扎来普隆。特点是起效快,快速入睡,但不能有效延长睡眠时间。缺点是晨起后“宿醉效应”。    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剂:曲唑酮;米氮平;三环类抗抑郁剂:多赛平、阿米替林;     褪黑素类:雷美替胺;     一些中药、中医也可用于治疗失眠;    需要强调的是酒精不应用于治疗失眠。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