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5378

马松松

乌镇互联网医院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
哮喘
AS
咳嗽
GERD
食管炎
感染
裂孔疝

发布了文章

你的哮喘有可能是胃病导致!——让中科院院士告诉你是怎么...

视频所在网站:哮喘背后的阴影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播出我科的专题节目《哮喘背后的阴影》,介绍胃病引起哮喘的真相。汪忠镐院士以亲身经历,提出了“是胃食管反流病,而不是哮喘”这样一个革命性概念,提醒广大哮喘患者要主要他们的哮喘有可能根本不是哮喘,而是另外一个疾病,即胃食管反流病,而胃食管反流病是可以治愈的。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吴继敏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本片简介:在青海大通县,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都患有哮喘,整天游离于生死之间,但是症状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吸不进气,另一个确是呼不出气;一个吃药能控制病情,另一个吃药却不见效。面对如此多的不同,他们感到疑惑却又无可奈何。在北京也有一个哮喘病患者,他也与一般哮喘病患者症状不同,他没有放弃求医,先后六次被误诊后,他终于发现了隐藏在自己疾病背后的秘密。发表于:2009-07-14 20:11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获美国内镜医师学会临床指南最高推荐...

Stretta射频治疗是一种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下微创治疗,该法已经在国外成功开展20余年时间,效果非常满意,大部分病人停止了药物的使用,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国外仅把该项治疗用于对烧心、反酸的治疗,我院引进该项设备后,在汪忠镐院士的“是胃食管反流病,而不是哮喘”这样一个概念的引导下,吸引了一大批以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人来我院(原北京二炮总医院先改名为火箭军总医院)就诊,大部分病人接受了射频治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该法是在胃镜的引导下,将一根射频治疗导管插入食管,应用射频治疗仪多层面多点对胃食管结合部位进行烧灼,主要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热能引起组织破坏、再生,诱导胶原组织收缩、重构,并阻断神经通路,从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厚度和压力,减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起到防止胃食管反流的效果。该法只须在深度镇静麻醉下进行,在胃镜室即可完成治疗,整个治疗过程仅需30分钟,治疗完毕即刻苏醒。该技术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带来了更为简捷的治疗,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恢复快等突出特点,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我科室(原北京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已成功完成1700余例内镜下射频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汪忠镐院士与胃食管反流病(转载)

汪忠镐院士是血管外科一代宗师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  第四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大会曾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在该领域作出的世界性贡献。汪忠镐是全球获此殊荣第一人。布加综合征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该病非常危险,无法下刀,被国际医学界称为“外科禁区”。汪忠镐独创的一系列治疗理论和手术方式,填补了世界空白,入选世界各国的医学教科书。国际脉管学院主席约翰教授和美国血管外科先驱杰克逊教授曾如此评价:“在布加综合征的综合治疗上,我们都没有资格发言,只有汪教授才是真正的权威!”  然而,古稀之年的他竟转行研究胃食管反流病,并一举使胃食管反流病研究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9月3日至5日召开的国际胃食管反流学术论坛上,汪忠镐院士讲述了这一段神奇的经历。五次急救,院士连遭误诊  2003年非典流行,汪忠镐院士本来坚持战斗在临床一线,但突如其来的咳嗽、吐痰、喷嚏、鼻塞、流涕、耳鸣、头晕等一系列症状,让他无法坚持工作。他自我解嘲地说:“唐山大地震我冲到一线救援,非典来了我却做了逃兵。”他赶紧到北京某大医院耳鼻喉科看病,医生第一句话就是:“这是典型的过敏性鼻炎。”第二句话就是:“这病治不好。”汪忠镐院士上网查询看到这样的说法:过敏性鼻炎一定会发展成过敏性哮喘。果不其然,“过敏性鼻炎”尚且难以控制,“过敏性哮喘”又接踵而至。  此后的一两年里,汪忠镐的哮喘越来越严重,每到夜里就会憋醒,咳得死去活来,吸不进去更吐不出来,窒息、濒死感屡屡来袭,只有蹦跳又捶胸才能慢慢恢复。止喘药物只有万托林稍有效果,呼吸科最为推崇的舒利迭毫无作用。  由于晚间频频咳喘发作,白天没有症状而且每天都在工作,同事们并不知道他有病。2005年12月,汪忠镐院士到山西参加布加综合征会诊。入住宾馆凌晨一点时,“哮喘”突然发作,只感觉喉头发紧、呼吸困难,挣扎着去喊服务员,服务员竟锁门下班了,几乎憋死的汪院士终于拨通了山西一名医生的电话,才被抢救过来。然而,天亮后,汪院士为病人连续做了4个小时的手术,跟运动超人差不多,他哪里像个病人?  他先后5次因喉部异常发紧、几乎无法呼吸而被送至医院抢救,靠呼吸机和静脉滴注激素而活命,最严重的一次已导致窒息、不省人事,抢救过来时,医生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专家们的会诊意见无一例外地认为是哮喘发作。可是,按照哮喘治疗,病情却越来越重,强烈的窒息让他难以平卧,白天还有那么多的重症血管病人在等待救治,夜间又无法入睡,让年近七旬的汪院士苦不堪言:“人活一口气,我这口气怎么这么难呢?我一辈子都是想方设法地医治病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医生能够把我的病细心研究一下,哪怕是让病情缓解一点呢?”拨乱反正,解救更多患者  汪忠镐院士在生命危险中为自己争取了新生,他想:有多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长期备受夜间呼吸困难的煎熬?又有多少病人因此窒息而猝死?更有多少人被误诊误治、大把服药却几乎无效?  静夜里,病愈后的汪院士辗转反侧,一连串的问号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一个坚定的信念:自己得救了,我要拯救更多的人!必须明确在“过敏性哮喘”人群中有多少患者属于能治好的胃食管反流病,必须拯救这些长期饱受病痛和误诊折磨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使他们免于致命性窒息的危险!  在二炮总医院的积极响应下,汪忠镐院士病愈回国后的第34天,即2007年4月29日在该院成立了内地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并受聘为二炮总医院名誉院长与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主任。  紧接着,一例,两例,三例……很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竟然都有着短则三年长达三十年的误诊遭遇。如果说,汪院士的患病经历是典型的误诊,那么这些病人的误诊有着更深刻教训值得我们反思和吸取。  来自大庆的张女士,由于胃食管反流病造成顽固的肺部感染,她在当地医院实施了左肺切除术,可是,术后仍有咳嗽、喘息,睡眠时不敢翻身,日渐消瘦,又当做哮喘长期治疗。她和丈夫无意中在电视里看到汪院士讲述胃食管反流病的有关知识,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慕名来到二炮总医院,经过内镜检查,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汪院士静静倾听张女士讲述就医的经过,看到她左胸部那道长长的瘢痕,汪院士痛惜不已,年仅36岁却切除了一叶肺,误诊带来的代价太惨重了!  一名患者因长期“哮喘”不得不依赖激素,但依然阻止不了病情恶化,出现了严重肺功能障碍,准备做肺移植,汪忠镐院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后病情大为好转。  岳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退休医生刘修明,长期咳嗽、换气困难,一直当做哮喘治疗。汪忠镐院士一语点醒梦中人:“你做了几十年耳鼻喉医生,你这些症状不就是喉痉挛吗?”按照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很快治愈。在本次国际胃食管反流学术论坛上,刘修明现身说法,讲述自己从误诊到治愈的经历。勇敢手术,呼吸立即通畅  汪院士坚信自己的病不是哮喘,是憋,不是喘,也没有哮喘患者特有的肺部哮鸣音,可又苦于找不出证据来否定板上钉钉的诊断。2006年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汪院士是大会主席,晚宴进食时频频离席而去咳嗽,大家以为他频频作呕,毕竟汪院士在国际上是享有盛誉的人物啊,印度一位消化专家观察细致,委婉地提醒汪院士是否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因为在他们国家,老年人群中这病是占有很大比率的。尽管汪院士并没有烧心、泛酸等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可他认真地记在心里。  回到国内,他拒绝了呼吸科专家的进一步会诊,直接到胃肠实验室要求进行检查。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一天一夜之间共发生食管反流220次,最长连续反流时间达40.3分钟,总反流时间累计169分钟。真相大白!原来,致命的呼吸困难乃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种最严重的呼吸道并发症——喉痉挛,并非过敏性哮喘。  汪忠镐院士的病情,一直牵动着千里之外另一位医学院士的心,他就是被称为外科泰斗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裘院士得知这致命的呼吸问题为胃食管反流病时,也略释然。可是,怎么治疗?国内的治疗方法就是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抑酸药物,而且需要长期服用,汪院士用了这些药仅有微效,并仍然引起一次抢救。而胃食管反流病的根本病根在于食管下端的括约肌松弛,胃里的食物容易向上“翻涌”。作为外科专家,汪院士决定去美国找著名外科专家Ibrahim教授进行手术治疗,因为他们之间有过深层的学术交流。当汪院士向裘院士汇报情况时,裘院士谨慎地说:“忠镐,不急,让我了解一下。”  经过积极的联系和了解,不久,裘院士打电话带来一个好消息:“忠镐,我已查过资料,你去国外手术吧,可行!”  但是,Ibrahim教授没有手术治疗“哮喘”的经验,“我当时告诉Ibrahim教授,我信任你,只求通过手术把贲门收紧50%,即便手术后没有任何效果,我也100%感谢你。现在我们经常提医德,作为一名患者,我也认识到患者也必须有患德。”  2007年3月25日,汪院士在美国进行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手术对他的“哮喘”的效果是立竿见影,呼吸立即顺畅,“我总算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他停用了所有的抗哮喘和抗反流药物,症状神奇地消失了。年过古稀,再攀医学高峰  为了让更多患者脱离苦海,2009年,在汪院士的指导下,我省第一个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心在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成立。2010年7月,在汪院士的领导下,河南首例胃食管反流病手术宣告成功。  在全国,经汪院士诊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超过一万例,然而,据汪院士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的真实情况仅仅露出冰山一角。根据国外的研究,哮喘患者中有50%~80%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中国目前大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也就是说中国现在至少有1500万哮喘患者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  以前,呼吸内科看哮喘,消化内科看反流,井水不犯河水,汪忠镐院士打破了这一壁垒,也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他说:“正确的诊断为生命带来了希望,医生需要有跨学科思路。”汪院士通过自身的患病经历以及对数千例与其症状相似者的临床研究,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概念——“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这就是说,由于食管下端的贲门括约肌松弛,胃里的食物通过食管向上翻涌,反流进入喉管、气管,造成烧心、泛酸、胸痛以及咳嗽、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  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为很多“哮喘”、重症咳嗽、咳痰等常见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在医学领域中也是一种概念性的突破。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汪院士的开场白经常是:“我下面讲的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算是我痛苦几年熬出来的一点别出心裁的看法吧!别的医生都是报告患者,我是自己报告自己,也算是劫后重生,有思而行,有感而发。”【摘自:大河健康网 2010年09月07日】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哮喘”可以治疗

手术祛除哮喘 是不是天方夜谭? 历经数十年的反复夜间憋醒,一次又一次的胸闷、咳嗽,直至喘不过气,时不时去医院看急诊,你已经习惯了有哮喘的日日夜夜。你时时小心,担心哮喘在某个时刻一不小心就复发,说不准哪天哮喘就会夺取您的生命,所以你避免运动、避免干重活、避免冷天外出,每天惧怕黑夜的来临……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 俗话说“外不治癣,内不治喘”,足以说明哮喘的难治性。“哮喘”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哮喘的病因难以去除,大部分哮喘药都是治标不治本,所以一旦得了哮喘,就注定了要一辈子用药,而且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有一种哮喘是可以治愈的,那就是反流性“哮喘”。 这种“哮喘”,其实只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哮喘样表现,所以只要完全控制胃食管反流,就能从根本上治愈所谓的“哮喘”,而胃食管反流病是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解决的,这个手术就是胃底折叠手术。胃食管反流病(GERD) 主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疾病,其典型症状为反酸、反食、烧心、嗳气、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而反流至食管的胃内容物可进一步向上反流至咽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甚至到达鼻腔、中耳等部位,从而出现咳嗽、咳痰、喉部发紧、喘息、吸入性肺炎、反流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中耳炎等食管外表现。 胃内容物中胃酸是主要的致病物质,胃酸是由胃壁细胞分泌的,胃壁由于存在防御机制所以不会受到胃酸侵害。在食道与胃部之间,有一组环状肌肉组织—贲门括约肌。正常情况下,贲门括约肌在食物进入胃部后自动收缩,以阻止食物反流。这组肌肉若松弛,胃酸就会冲上食道,形成胃酸反流,由于食管黏膜没有耐受酸性的能力,立即表现出烧心感,甚至出现食管损伤如反流性食管炎。由于呼吸道和食管有共同的开口,当其反流到咽部时,可形成细微颗粒或雾状物体,喷入喉头,以至吸入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呼吸道黏膜对这种酸性反流物更是毫无抵御能力,因此立即引起呼吸道平滑肌的强烈收缩或痉挛和分泌物大量形成,导致严重的咳嗽、咯痰、呼吸困难或哮喘样发作,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这就是胃食管反流引起哮喘的根本原因。 由于国内医学教育长期以来缺少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系统介绍,导致目前大部分医生对该病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特别是以“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由于涉及两个学科,现代医学专科分工过细的弊端导致专科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大多数呼吸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严重不足,再加上哮喘病人由于太关注其致命的哮喘症状,往往会忽略了伴随的反酸、烧心等症状,很少想到要去消化科去就诊,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哮喘长期得不到正确的诊治。 根据国外的研究,哮喘患者中大约有50%~80%左右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其中有10%左右是胃食管反流病直接导致的,也就是说这部分病人所谓的“哮喘”其实不是真正的哮喘,他只是胃食管反流的一种临床表现罢了,另外一些患者可能是过敏性哮喘和胃食管反流两种病同时存在,胃食管反流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加重或激发因素,就像粉尘和油烟对哮喘病人的刺激一样,反流的酸水刺激气道会使哮喘变得严重应该很好理解。中国目前大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也就是说中国现在至少有1500万左右的哮喘患者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非常遗憾的是,如此众多的哮喘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竟然只有极少数得到了医生的关注,大部分哮喘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几乎被绝大多数呼吸科大夫忽视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反流源性“哮喘”被误诊误治是医学界的重灾区。它的误诊误治所造成的危害决不亚于任何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威胁。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 “哮喘”与普通哮喘的区别是,普通哮喘往往有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病情会随季节或环境的变化加重或减轻,以呼气困难为主。而胃食管反流病引起“哮喘”的病人往往找不到明显的过敏原,长年发病,久治不愈,没有季节分布,主要以喉部痉挛为主,表现为吸气困难,容易半夜被憋气惊醒,大部分病人伴有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如果你在餐后、餐中、睡眠期间或晨起时发生轻重不等的咳嗽,或出现哮喘样发作;也就是说,你的咳嗽与饮食和体位相关时,一定要注意有无胃食管反流病。当然,如果症状不典型,还可以通过一些客观检查确定有无存在胃食管反流,目前用于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测手段主要有食管24小时PH监测或阻抗测定、食管压力测定以及胃镜检查等。 胃底折叠手术的历史非常悠久,自从1955年Nissen首先报道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该术式因为创意新颖并且疗效奇佳而一直沿用至今,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最佳手术方式,1991年国外开始在腹腔镜下进行该手术,从而开创了Nissen手术的微创时代,因为其手术创伤非常小,仅需在腹壁上作5个5至10mm钥匙孔大小的切口,术后几乎看不到疤痕,手术恢复时间仅需2、3天,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在国外被称为“金牌手术”。 该手术的原理相当于“瓣膜成形术”,即用胃底包绕贲门一周,形成“衣领’样结构,胃内的正压传到围绕食管的这个新建的“衣领”并压迫贲门部,形成单向阀门,使食物只能单方向由食管进入胃内,但不可由胃反流入食管,从而起到抗反流的作用。 由胃食管反流直接引起的咳嗽、哮喘症状,由于传统的抗反流药物效果欠佳,是胃底折叠手术的绝对适应症。对于那些同时存在胃食管反流病和过敏性哮喘的患者,手术祛除胃食管反流病的同时,其哮喘症状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而对于重度哮喘的患者,他们的生命随时会受到“哮喘”的威胁,抗哮喘药物治疗往往很难控制他们的症状,此时如果有一种手术能让他们的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让他们离死亡线远一点,对于患者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邓丽君柯受良死因揭秘

邓丽君柯受良死因有新说---来自赵安平的博客 编辑这篇文章 一曲《甜蜜蜜》拨动了多少恋人的心弦,一首《美酒加咖啡》把美到极点的忧和爱到极点的愁诠释得淋漓尽致。听到邓丽君的歌,总感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受到了熨贴般的抚慰。   而谈起邓丽君这个人,更是让许多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这位享誉东方世界的甜歌皇后走得太突然、太早了。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吴继敏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   12年前,她在泰国的清迈湄宾酒店突然离世,年仅42岁,令全球歌迷痛心不已。当时公布的死因是哮喘。   无独有偶,被誉为“亚洲第一飞人”的著名影星柯受良2003年12月在上海逝世,时年51岁,公布的死因也是哮喘病发作。   疑是胃食管反流惹祸   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负责人吴继敏是邓丽君的铁杆歌迷。在不久前的一个学术沙龙上,吴继敏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邓丽君、柯受良很可能不是死于哮喘,而是被胃食管反流病夺去了生命。   吴继敏分析说,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哮喘主要表现为喉气管痉挛(声门紧闭),可以在短时间引起患者窒息而死,而普通哮喘多为支气管痉挛,因为并没有堵塞所有气道,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状态才有可能致死,特别是平时有正规治疗症状得到控制者,更不容易发生猝死。   邓丽君和柯受良死时都还很年轻,而且死亡前并没有处在哮喘的急性发作期。邓丽君正在泰国度假,其症状应该不是很重,否则医生不会建议她外出旅游。以邓丽君的地位和身家,应该有非常好的医疗条件控制她的病情,所以其哮喘猝死的发生率几乎等于零。   柯受良死前也是处于症状平稳期,否则他不会在患病时还拼命喝酒,可能正是因为过量的喝酒才导致他胃食管反流的增多,从而导致喉气管痉挛的发生而致命。   吴继敏介绍,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主要由于贲门松弛,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疾病,典型症状为反酸、反食、烧心、嗳气、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由于呼吸道和食管有共同的开口,反流至食管的胃内容物可进一步向上反流至咽喉和气管,甚至到达鼻腔、中耳等部位,从而出现咳嗽、咳痰、喉部发紧、喘息、吸入性肺炎、反流性咽喉炎、鼻炎、中耳炎等食管外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院士曾被六次误诊   吴继敏说,国内大部分医生对该病的食管外表现认识都非常肤浅,甚至全然不知,从而导致目前大多数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哮喘被长期误诊,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   2003年非典期间,著名血管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患上胃食管反流病后,就曾经多次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   他先后4次因喉部异常发紧、几乎无法呼吸而送至医院抢救,每次都做好气管切开的思想准备。最严重的一次已导致窒息、不省人事,抢救过来时,医生给他开了“病危通知书”。   2005年底,汪院士得到锡金国一位医生的提醒,经过自己反复推敲和24小时食管PH检查,最终认定为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喉气管痉挛。诊断明确后,汪院士立即前往美国进行了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术后症状得到立竿见影的好转。   胃食管反流病逐年增多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在西方人群中约7%~15%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症状。我国1999年在北京、上海两地流调显示,该症状发生率为8.97%,且有逐年升高趋势。   根据国外的研究,哮喘患者中大约有50%~80%左右是由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   中国目前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应该有1500万左右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哮喘患者。   2006年4月29日,在汪院士的倡导下,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在北京第二炮兵总医院成立,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胃食管反流病射频治疗仪。   胃食管反流病长期以来被误诊为哮喘、冠心病、咽炎、鼻炎等,病人随时处于窒息的危险中。该中心成立一年多来,众多长期被误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此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吴继敏感慨道,如果早点普及胃食管反流病知识,邓丽君、柯受良不会那么早离开人世。我们可以听到甜歌皇后更多美丽温柔的歌曲,看到亚洲硬汉柯受良更多类似飞跃黄河的壮举。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你需要将幽门螺杆菌赶尽杀绝吗?

来源:木森 消化频道 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 谈到幽门螺杆菌,许多人都会感到身上发麻,甚至胃也会不自觉地痛一下。是的,没错,幽门螺杆菌是造成胃溃疡的常见原因之一,也与胃癌有着明显的关联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一心想着将它赶尽杀绝,不惜冒着抗生素带来的巨大风险。 然而,幽门螺杆菌可能并不仅仅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致病菌。 早在1998年的时候,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的马汀·布莱泽教授(Martin Blaser)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幽门螺杆菌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于人类以及我们类人猿祖先的身上……所以幽门螺杆菌定植可能会存在好处。』 事实上,在人类的种群的开始,幽门螺杆菌就已经寄生在人类的胃中了。除非用抗生素的根除,幽门螺杆菌通常会伴随人体一生。而它在人胃中的消失,仅仅是这20多年来的事情。 在之后的研究中,布莱泽教授前瞻性的观点得到了证实。 在2011年,一篇题为《停止杀死有益菌》的文章发布于自然杂志上,其中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缺少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哮喘、枯草热以及皮肤过敏。 并且,作者表示:『当幽门螺杆菌从人类的胃中消失后,人们更容易患上食道反流症,以及其并发症,比如巴雷特食管和食道癌。』 不仅如此,这种细菌并不一定致病。根据印度金奈胃肠病学家Ramakrishna的调查,在印度人中,每10个人中就有7人感染有幽门螺杆菌,但绝大部分人并没有任何疾病症状,并且只有一小部分人患上了胃溃疡。 并且在老鼠实验上发现,在胃中存在的其他微生物可以抑制由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炎症。该项研究发布在《感染与免疫》期刊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胃中存在大量梭状芽孢杆菌的老鼠在接种幽门螺杆菌后,炎症水平要低得多。这项研究的领导人凯伦·欧特曼表示(Karen Ottemann):在小肠中的梭状芽孢杆菌能够降低炎症。可能就是类似的原理,胃中的梭状芽孢杆菌能够抑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虽然研究还未在人体上进行,但我们或许能够做出这样的假说:对于一部分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一种结果——其原因是消化道菌群的失调,缺少了抑制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的其他微生物。 微生物学家马汀·布莱泽认为:“身体内菌落的组成的改变是造成一些人类疾病的原因。”并且他表示:“幽门螺杆菌可能是一个‘指示生物’,它发出提醒,告诉人们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 谁需要根除?一些主流医学的医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测试-阳性-三联疗法根除』。但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毕竟是一种比较激进的治疗方案,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失调。并且《临床治疗基本机制》杂志上也有文献表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对非溃疡性的消化不良没有帮助。 《The Microbiome Solution》的作者Robynne Chutkan医生表示: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没有必要的根除可能会导致食道炎甚至食道癌……在某些患者身上,食道反流症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常出现的症状……幽门螺杆菌能保持胃饿激素的平衡,胃饿激素(ghrelin)是一种由胃肠道产生的激素能使人产生饥饿感,缺少了幽门螺杆菌的孩子可能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吃东西……所以,我只建议存在胃溃疡、胃癌或有明显胃癌倾向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 《Townsend Letter》2013年发布的了一篇指导:『临床医生在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后会选择去根除……但这种一旦检测到就根除的方式可能对病人不是最好的,我们需要更加理性的指导。有一项广泛的共识是:患有胃溃疡、胃MALT淋巴瘤、早期胃部肿瘤以及和胃癌一级相关的病人需要治疗。携带有胃幽门螺杆菌的患者需要检查是否存在血小板缺少症、维生素B12缺乏症、缺铁性贫血。显然,仅仅是幽门螺杆菌阳性不足以要求立即治疗,除非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表明了潜在的风险大于治疗导致的损失。 怎样治疗?《Townsend Letter》的文章表示:三联疗法是主流医学的标准,但目前的根除率是70%左右,在经过一轮治疗的患者中根除率更低。幽门螺杆菌在低PH胃黏膜中的定植和抗生素耐药性是造成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形成的生物膜以及其细胞内的复制也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 该文章评估了多种治疗方案,结果得出,在标准三联的基础上使用益生菌、抗生物膜酶、乳铁蛋白、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以及槲皮黄酮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并降低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 我个人在2013年经过三联疗法治疗后,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IBS-C、食物过敏和不耐受,其次出现了许多肠外症状,如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在14年8月开始的合理膳食后(排除麸质等致敏源,益生菌、维生素D以及肠道修复的膳食补充),症状才慢慢改善。如果再让我选择,我不会轻易地去杀死原本就在我体内的细菌。如果迫不得已,我会在用抗生素的同时使用高品质益生菌(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并在抗生素疗程过后持续1个月。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难治性慢性咽喉炎的重新认识--咽喉反流

1.什么是咽喉反流?咽喉反流的定义为胃内容物异常反流入上呼吸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症状或黏膜损伤。胃内容物除了胃蛋白酶和胃酸以外,还包括胆汁酸以及胰酶,它们都能使不能耐受这些物质的组织受到损伤。咽喉反流能引起喉后部炎、喉部接触性溃疡、声门下狭窄、喉痉挛、发声困难、咽炎、哮喘、肺炎、夜间呼吸困难等多种症状。最近,咽喉反流还是被怀疑是引起无烟酒接触史的喉癌患者的主要因素,尽管目前反流与癌症的确切关系尚不明确。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2.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点是什么?胃食管反流病(GERD)定义为胃内容物异常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种慢性症状或黏膜损伤。典型的GERD症状包括:烧心、反胃、吞咽困难、咳嗽及非典型性胸痛等。咽喉反流的发生与GERD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咽喉反流与GERD都是由胃内容物的异常反流引起,但两者在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却存在明显差异。GERD是发生于食管下括约肌的病变且主要发生在夜间仰卧位。而咽喉反流主要见于胃食管上括约肌且常发生于白天直立位,尤其是在强体力活动时,且较少伴有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咽喉反流患者在就诊时常主诉为咽喉部症状而没有烧心及反胃。因为喉部上皮较薄,且缺少食管的多层屏障抵御胃酸的侵蚀(如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主动廓清酸的运动,食管黏膜组织的抗酸能力以及胃食管上括约肌),因此比食管更易遭胃酸或胃蛋白酶的化学腐蚀。对于食管来说,每天50次的反流都是正常的,而对于咽喉部,每天有4次反流就算异常。实验证明,喉部每周暴露于酸3次就会造成病理性损伤。3.咽喉反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临床上咽喉反流的症状复杂多变,包括间歇性发声困难、慢性清嗓、喉部黏液过多、咳嗽、鼻后滴液感(PND)、吞咽困难、味觉障碍、口臭及咽球感等。咽喉反流关系最密切的内镜下所见体征包括:杓状软骨部红斑,声带红斑及水肿,后连合肥大,杓部水肿。此外,对咽喉反流有诊断价值的还有喉后部的鹅卵石样变、杓状软骨间隆起、充血、肉芽肿、接触性溃疡、声门下狭窄、声门后狭窄、声带病变等。4.如何诊断咽喉反流?由于咽喉反流症状及体征的多样性及非特异性,目前国际上认为该综合症状、喉镜检查、pH监测以及经验性质子汞抑制剂(PPI)治疗几个方面的情况才能对咽喉反流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5.如何治疗咽喉反流?咽喉反流是一种涉及到耳鼻咽喉科、呼吸科以及胃肠病科的多种化表现的疾病,故对于咽喉反流的治疗争议颇大,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案尚未得到统一。现阶段推荐的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较轻度的反流首先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包括软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即减肥、戒烟酒,限制脂肪类食物、柑橘类水果、碳酸类饮料、红酒、咖啡因的摄入,并避免穿紧身衣、做弯腰俯身等致腹内压增加的动作。睡前3h禁食禁饮,垫高床头避免胃内容物反流等,这对轻度反流的患者能起到良好的疗效。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则加用抗酸药及H2受体拮抗剂。海藻酸钠能够在胃顶部形成一道屏障,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能够明显减少反流次数,反流高度及食管酸pH<4.0的百分比时间。对于较严重的反流则推荐保守治疗加上质子汞抑制剂的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又证实有高容量液体反流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是患者手术治疗的最佳适应症。常见的术式包括腹腔镜下完全胃底折叠术和部分胃底折叠术。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与非心源性胸痛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症状特点

食管解剖位置与心脏相毗邻,胃内容物反流使食管痉挛,引起胸骨后疼痛,还可向背部及肩胛放射,出现类似心血管系统症状。当患者以胸痛为主诉症状,同时缺乏胃灼热、反酸等GERD典型症状,或这些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BORTOLOTTI等对18例冠心病患者检测食管pH值,发现78%的患者有反流。GARCIAPULIDO等报道31例冠心病患者中,55%的患者有食管反流。LUX等对有胸痛发作的冠心患者,检测食管24hpH值和心电图,26%的患者胸痛发作与异常食管的反流相关,且40%的患者中食管异常与心电图段ST改变相关。METHA等的研究显示,24例冠心病患者中,38%的有异常反流,50%的胸痛发作与反流相关,8%的食管反流伴发有心电图ST段的改变。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症状特点:反复发作的胸闷、心慌、胸痛;饱食或(和)饱食后平躺发作明显;平素伴或不伴反酸、反食、嗳气等消化道症状,控制饮食、改变生活习惯可减轻症状;临床常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炎、心包炎、心功能不全;舒张血管平滑肌,甚至支架置入治疗效果后仍反复发作,抗反流治疗后症状缓解明显。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与院士同行

一位满头银发的78岁的老年人,依然精神矍铄的为病人解答疑难病痛,乐此不倦的为年轻医生传道授业解惑,孜孜不倦的为医学知识的普及而奔走。这就是汪忠镐院士在我心里的形象。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很难想象,这位医学领域上的泰斗,外科学发展的先驱,也有因误诊误治而身心饱受折磨的惨痛经历。而折磨汪院士的疾病就是胃食管反流病,一种看似简单却实际复杂多变的疾病。汪院士因为这种疾病多次送到医院抢救,甚至需要依靠呼吸机来维持治疗。汪院士的症状是咳嗽,咳痰,憋喘,呼吸困难,这完完全全是呼吸道的症状,谁能想到这背后的元凶竟然是消化道的疾病。一个是人体呼吸气体的通道,一个是人体饮食消化的通道,只因在源头起始处短短的一段共同通道,为胃食管反流病侵犯呼吸系统提供了途径。汪院士在自己病痛得到治疗后,立刻想到的是国内仍有千千万万同胞和他一样被同一种疾病折磨。然而他不仅是要让人们认识这种疾病,更重要的是推广如何治疗这种疾病,让更多的患者远离痛苦。所以我常常看到的是一位不惑之年的老人,仍然时刻致力于疾病治疗的研究,仍然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而奔波。很多患者在得到救治后对院士感激不尽,甚至送来鲜花水果,家乡的特产来表达心情,但是都被院士一一谢绝。我很难揣摩这位医学大家的心思,但是每次看到患者治愈后欣然地一笑,我想也许对他来说这已经足够。在一个医生的成长过程中,我很庆幸此生能遇到在医德和医术上都让我敬仰,鼓励我不懈的努力的医学前辈。现在我希望的是不让这位老人在与疾病抗争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和院士一起去温暖这个世界。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中科院院士汪忠镐--逃出鬼门关,攻克反流病

两次见到汪忠镐,都是他“五·一”从北京赶回杭州老家休息的短短几天,打开他的手提电脑,显示屏首先跳出的是一张他女儿结婚时的相片,相片中老人的儿女和老伴都衣着光鲜,笑容灿烂,一个幸福的家庭。日常生活待人谦和的汪忠镐教授却有一股治病救人的“牛劲”,老伴和子女在美国多次盼他合家团聚,但他说,中国更需要我!年近70时成为中科院院士,他仍坚持为病人施行手术,也亲身经历了被误诊、多次险遭病危后发现了“胃食管喉气管反流病”。名闻遐迩的他说:“晚年没有任何计划,活到什么时候就干到什么时候。我会激情不断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 年近7旬的汪忠镐教授不断治病救人,首先坚持决不能误诊。而他自己却几乎倒在“误诊”的病床上,说起这段经历,汪忠镐很激动,他闯过了几次“鬼门关”,才发现胃食管到喉气管的反流这一致命凶症。 2003年,汪教授因喷嚏、咳嗽、流涕,先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几经治疗,毫无疗效。接着出现了餐后或睡眠期间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又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以此病进行治疗后,症状只是略有缓解,不久又故态复萌,程度日益加重。他每日凌晨2-3时均会因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而憋醒,必须坐起,无法躺下。但在此后半年中,他先后4次因喉部异常紧缩、几乎无法呼吸而送至医院抢救,每次都做好气管切开的思想准备。最严重的一次已导致窒息、不省人事,抢救过来时,医生给他开了“病危通知书”。患胃食管反流 误诊险死 2005年底汪忠镐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不时咳嗽、咯痰引起了一位锡金国医生的注意,提醒他要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因此病可能引起支气管哮喘和咳嗽、咯痰症状。在仔细诊断下,病情确由胃食管反流病引起。汪忠镐百感交集:“正确的诊断为生命带来了希望,医生需要有跨学科思路。” 他的美国同事为他做了手术,痊愈后他说:“我自己的病治好了,我有义务让和自己一样患难者得到治疗;要把已被误诊的诊断加以纠正以得到正确治疗。”在二炮总医院的积极响应下,汪忠镐教授病愈回国后的第34天,即2007年4月29日成立了内地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并获聘请为中心主任。在汪忠镐的带领下开展微量射频治疗术,并引进了国际领先的腹腔镜下或经胸、经腹的胃底折迭术。治疗过程中,他发现射频导管在操作中很容易引发病人喉痉挛危象,十分危险。为保证病人安全,经过几次摸索实践,发明了抗反流型射频治疗管。如今95%以上的呼吸困难或所谓“哮喘”患者重获新生,还有很多病人已经确诊等待治疗,以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也推广到了武警总医院和251等医院,并将在全国陆续推开。倡跨学科思维 精进医道汪忠镐本是血管外科的专家,胃食管反流病则是消化内科疾病,而病人又不在消化科,而在呼吸内科,必须要有跨学科的思路才能使他从一个高难度的布加综合症跨越到另一无关学科的常见病,平中见奇,以他的自身经历,开创了新的医学奇葩。他发出呼吁:“胃食管反流病长期被误诊为哮喘、冠心病、咽炎、鼻炎等,病人随时处于窒息的危险中,他要求大家帮助发现病人,这类病人的发现几乎就等于使之得到了救治,他不想让众多的胃食管喉气管反流病患者继续挣扎在痛苦和危机中”。外科禁区 享国际殊荣 “第四届国际布加综合症大会]授予汪忠镐教授“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其在该领域作出的世界性贡献。” 汪忠镐是全球获此殊荣第一人。布加综合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还只限于《希氏内科学》上的半页记载。罹患此症者,双下肢肿胀以至溃疡、肝脾肿大、腹大如鼓、重者的手指无法触及肚脐、后期消化道出血,死亡率极高。治此病最难之处是需施手术部位的大小血管交错、重要器官密布,“无法下刀”,被国际医学界称为“外科禁区”。 1981年,汪忠镐向布加综合症发起攻击。他带着助手们从动物实验、死体解剖入手进行努力,终于明确了其关键症结是[肝静脉和下身大静脉向心回流发生堵塞],这为彻底治疗布加综合症打下理论基础。他创立的肠—颈、肠—腔—颈胸骨后转流、侧径根治、手术与介入联合破膜、支架加肠—腔转流、肠—腔—房转流、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扩张和支架等新术式,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医布加综合症 真正权威 1996年,美国《当代外科问题》以140页的篇幅介绍了汪忠镐对布加综合症的研究,在世界血管外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汪忠镐与其3名学生目前已诊治布加综合症病人2,640人,80%以上已经康复,全世界总共完成此类手术估计是3,000多例。他还创立国际布加综合症学会,有关成果为《黄家驷外科学》和《美国脉管教科书》等增添了新篇章,《牛津外科教材书》也引用了一页。对用于该病的人工血管,汪忠镐最早实现了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内皮化、百日通畅率100%,应用于临床,在意大利《血管病理学进展》和美国《血管外科学》各撰写一章。哈佛大学权威Callow教授和国际脉管杂志《Balas》主编给予高度评价并予全系列刊出。 国际脉管学院主席约翰教授和美国血管外科先驱杰克逊教授说:“在布加综合症的综合治疗上,我们都没有资格发言,只有汪教授才是真正的权威!”良心医生 珍重生命 淡泊名利、俭朴生活、献身事业,是汪忠镐一生的追求。他不烟,不酒,不吃请,他嫌推杯把盏太浪费时间。“我只说实话,不会奉承人,因而常常要得罪人;我也不要人们说我是什么权威,我的工作只要对病人有利和得到认可就好。”汪忠镐认为无论是攻克布加综合症还是研究血管外科,都不是他的选择,而是病人的需要。“在病人面前,别说我是院士,我就是汪忠镐,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医生。病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医生至少要给他们一点同情、一点关怀、一点认真和一点爱心。只有在爱心基础上的实践才能出真知。院士也是生活在老百姓当中的。”精打细算 帮穷病人省钱 “在患病中,我深深感到对于一个医生,医德和医技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前者。”汪忠镐说,“年轻的大夫应该认识到,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就要先培养自己的医德,有了良好的医德,就会不断琢磨技术,医技自然也就提高了。我的老师曾宪九教授、吴英恺教授和裘法祖教授等医学名家,他们看病,绝不仅仅看看片子就了事,而是详尽而逻辑地问清来龙去脉,了解现状,分析主要矛盾所在和各种可能性,绝没有半点含糊。” 汪忠镐查房时总有两件事必问,一是病情,二是经济状况。因为他治疗的布加综合症患者或疑难重症患者绝大部分是穷人,尤其是农民,还有被其它医生做过一次或几次手术也没有治好、或反而治坏的病人,他们大多缠绵病榻多年,以致债台高筑。汪忠镐总是精打细算,千方百计为病人节省开支,有时甚至自己掏钱为病人解决路费。 别人做砸了的手术汪忠镐也敢去接,别人认为不属于本科业务的手术他也会反复分析、充分准备后去做。有人说他不安分。他说: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人的良心就是不能只算计个人得失而让病人失去最后一线生存的希望。他的一天不只24小时汪忠镐的女儿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师,儿子是美国Thomas Jefferson大学医学院的麻醉医师,儿媳是同院的博士后。妻子退休后,也居住美国,妻儿们都盼着合家团聚。年近7旬的汪忠镐教授本可以安享天伦之乐,他却心静如水:中国的许多病人需要我。他自题“花落不随流水去,鹤归自带祥云来。”聊以明志。 美国蒙特赛纳医学院血管外科主任、世界血管外科的创始人之一乔.考伯森教授在为汪忠镐600页的论文集再版(万国学术出版社ISBN7-80003-416-6)作序时写道:“在汪教授身上,天文学所公认的一天24小时的定律似乎不能成立。要么,就是他发现了能使时间加倍甚至三倍的秘诀。当你注意到汪教授每年所做的手术的例数,所组织的国际会议,所作的客座讲演,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每年所培养的进修医师及研究生,就不得不为他充沛的精力所惊讶。他为他的祖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致呼吸系统疾病发作特点

咳喘发病时间较长,呈反复发作;咳嗽呈刺激性干咳或咳吐白色粘液,伴有咽干、咽痒或咽异物感;平素伴或不伴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以夜间发作为主,在平卧位易诱发或加重,坐起后症状可减轻、缓解或消失;进食、进水时有呛咳症状;发作无季节性,与饱餐或进刺激性食物、体位有关;检查过敏原检查阴性或阳性,但与过敏原接触后不一定诱发咳喘发作;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咳嗽晕厥综合征、反复肺感染、间质性肺炎、肺炎、肺间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胸膜炎、肺结核、继发性弥漫性细支气管病;临床抗感染、舒张支气管等治疗效果欠佳或临时减轻症状,抗反流治疗疗效明显。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幽门螺杆菌

那些寻求幽门螺杆菌和疾病间简单关系的人无疑会失望;这其间的错综关系可能始于人类诞生之前。——马汀·布莱泽来源:木森说作者:木森(转载已获原作者授权)Those looking for simple answers about the relations of H pylori and diseases undoubtedly will be disappointed; the complexity likely is older than the human race. —— Martin Blaser那些寻求幽门螺杆菌和疾病间简单关系的人无疑会失望;这其间的错综关系可能始于人类诞生之前。——马汀·布莱泽我在去年写过一篇题为《你需要将幽门螺杆菌赶尽杀绝吗?》的文章,意在表明,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不必要的根除可能弊大于利。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可能存在的保护作用,并且一些研究也反映了根除后会出现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携带幽门螺杆菌的孩子更不容易患上过敏。[1]●在儿童时期,携带上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哮喘的发病风险。[2]●携带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湿疹的发生率。[3]●携带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食道反流症的发病风险。[4]●幽门螺杆菌可能能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发生。[5]●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会造成肠道菌群的扰动。[6]●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根除的人更容易增重。[7]●在发达国家中,幽门螺杆菌的携带比例越低,肥胖率就越高。[8]●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会出现长期荷尔蒙的改变。[9]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幽门螺杆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十恶不赦。但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将幽门螺杆菌视为『可能会做坏事』的共生菌,我们或许会有更好的见解。它们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早在58000年前,幽门螺杆菌就已经存在于我们非洲祖先的消化道中了。经过漫长的迁徙和演变,这种细菌跟随者人类遍布在了世界各地。绝大部分人在出生6个月后便携带上了幽门螺杆菌,除非用抗生素根除,这种细菌会伴随人们一生。而在20年前,当人们发现了这种细菌和胃溃疡以及胃癌的关联后,对它的歼灭行动就开始新起,而这种细菌也渐渐从许多人的消化道中消失。而这20多年,却正好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飙升的时期。幽门螺杆菌只让少数人患病世界上50%的人群携带有幽门螺杆菌,有些地区甚至有80%的人携带这种细菌。然而在这些携带者中,只有10%患上了消化性溃疡,只有1%左右的人会患上胃癌。[10]在印度、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这些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携带率非常高,但这些国家人的胃癌发病率却很低。[11]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都那么『毒』幽门螺杆菌会造成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幽门螺杆菌都具有相同的致病性。比如,幽门螺杆菌的基因中存在一种叫做dupA的基因簇,这个基因簇和幽门螺杆菌的致炎症强弱相关。拥有完整的dupA基因簇的幽门螺杆菌致病性会更强,而不具有完整dupA基因簇或没有该基因簇的幽门螺杆菌则要温和许多。事实上,有许多基因因素在影响着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比如cag致病岛、空泡毒素基因、Bab2粘附素基因。不同的菌株致病性可能相差甚远,因此,将所有幽门螺杆菌一并写入黑名单并不合适。不要把胃痛都怪在幽门螺杆菌上有许多问题都可能引起胃痛、烧心的症状,比如食物不耐受、胃肠病毒感染和胃食管反流病。仅仅因为幽门螺杆菌的出现并不能说明『这就是它干的』。即便你在病变的组织里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也无法证明这就是幽门螺杆菌导致的。它本身就存在于胃中,可能只是恰好进入了病变的组织。至于胃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确实能得到好转,复发的几率也会大幅度地下降。然而,幽门螺杆菌造成胃溃疡并不满足科赫法则(用于鉴定传染病病原的标准)。当初,巴里?马歇尔在喝下含幽门螺杆菌的培养基后只是出现了胃炎,而并没有出现胃溃疡。并且,在14天后,马歇尔的胃炎症状也基本消失了。值得指出的是,马歇尔未经抗生素治疗就得到了痊愈。[12]事实上,在1995年的时候,马歇尔本人也发表论文承认了这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不满足科赫法则。[13]为什么幽门螺杆菌会让一些人患病?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20%的携带者会患病,那剩下80%的人呢?如果我们将幽门螺杆菌视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我们或许不会再纠结是否需要对无症状的患者进行根除——毕竟,我们可以看到用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直接面临的一些问题:●50%以上的患者在根除中会出现不良反应。[14]●20%左右的几率会根除失败。[15●根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带来长期的健康影响。[6]●使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性细菌产生的风险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会去考虑——为什么大多数感染者不生病?显然,这背后存在着众多变量——年龄、生活环境、饮食、运动强度都可能在起着作用。探寻因果关系,定然是复杂的,但有了这种思考方式,我们也许可以找出更好的方法去治疗需要治疗的患者,我们甚至还能利用幽门螺杆菌来治疗其他疾病。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幽门螺杆菌感染背后的真正原因。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分泌一些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类细菌素,从而控制幽门螺杆菌的滋生。比如,从健康人胃中提取出的约氏乳杆菌No. 1088就表现出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很强的抑制作用。[16]在当人体出现菌群失调后,这种细菌相互牵制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幽门螺杆菌开始大量繁殖,从而表现出炎症效应。有些幽门螺杆菌的菌种毒性特别强,而宿主的身体条件又恰好容易被感染。幽门螺杆菌只是胃中菌群的正常部分,而由于种种原因,宿主的胃黏膜出现了损伤,而幽门螺杆菌又恰好在损伤的部位定植,从而造成了二次感染。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能将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从『消灭』转为『预防』上——即维护正常的消化道菌群、找出低致病性甚至无致病性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作为疫苗、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防止胃黏膜受损。上医治未病,这也许才是更理想的治疗方式。小结有时候,角度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幽门螺杆菌视为一种共生菌,去寻找它与健康人群间的共生关系,也许我们能获得不一样的认识。在我们完全了解这之间的机制之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它根除,带来的可能是一场新的灾难。参考文献:1. Amberbir, A., Medhin, G., Erku, W., Alem, A., Simms, R., Robinson, K., … & Davey, G. (2011)。 Effec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geohelminth infection and selected commensal bacteria on the risk of allergic disease and sensitization in 3‐year‐old Ethiopian children.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41(10), 1422-1430.2. Chen, Y., & Blaser, M. J. (2008)。 Helicobacter pylori colonization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asthma.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8(4), 553-560.3. Herbarth, O., Bauer, M., Fritz, G. J., Herbarth, P., Rolle-Kampczyk, U., Krumbiegel, P., … & Richter, T. (2007)。 Helicobacter pylori colonisation and eczema.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61(7), 638-640.4. Raghunath, A., Hungin, A. P. S., Wooff, D., & Childs, S. (2003)。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patients with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Bmj, 326(7392), 737.5. Casta?o-Rodríguez, N., Kaakoush, N. O., Lee, W. S., & Mitchell, H. M. (2015)。 Dual role of Helicobacter and Campylobacter species in IB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ut, gutjnl-2015.6. Yap, T. W. C., Gan, H. M., Lee, Y. P., Leow, A. H. R., Azmi, A. N., Francois, F., … & Vadivelu, J. (2016)。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Causes Perturbation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in Young Adults. PloS one, 11(3), e0151893.7. Lane, J. A., Murray, L. J., Harvey, I. M., Donovan, J. L., Nair, P., & Harvey, R. F. (2011)。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in a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33(8), 922-929.8. Lender, N., Talley, N. J., Enck, P., Haag, S., Zipfel, S., Morrison, M., & Holtmann, G. J. (2014)。 Review article: associations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obesity‐an ecological study.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40(1), 24-31.9. Yap, T. W. C., Leow, A. H. R., Azmi, A. N., Francois, F., Perez-Perez, G. I., Blaser, M. J., … & Vadivelu, J. (2015)。 Changes in Metabolic Hormones in Malaysian Young Adults following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PloS one, 10(8), e0135771.10. Dorer, M. S., Talarico, S., & Salama, N. R. (2009)。 Helicobacter pylori's unconventional role in health and disease. PLoS Pathog, 5(10), e1000544.11. Misra, V., Pandey, R., Misra, S. P., & Dwivedi, M. (2014)。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gastric cancer: Indian enigma.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6), 1503-1509.12. Marshall, B. J., Armstrong, J. A., McGechie, D. B., & Glancy, R. J. (1985)。 Attempt to fulfil Koch's postulates for pyloric Campylobacter.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42(8), 436-439.13. Marshall, B. J. (1995)。 Helicobacter pylori in peptic ulcer: have Koch's postulates been fulfilled?. Annals of medicine, 27(5), 565-568.14. Du, L. J., Chen, B. R., Kim, J. J., Kim, S., Shen, J. H., & Dai, N. (2016)。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therapy for functional dyspeps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2(12), 3486.15. Seo, S. I., Kim, S. J., Kim, H. S., Shin, W. G., Kim, K. H., Jang, M. K., … & Kim, H. Y. (2015)。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in the Eradica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ccording to the Endoscopic Stage of Peptic Ulcer Disease?. Helicobacter, 20(6), 424-430.16. Aiba, Y., Nakano, Y., Koga, Y., Takahashi, K., & Komatsu, Y. (2015)。 A highly acid‐resistant novel strain of Lactobacillus johnsonii No. 1088 ha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ncluding that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inhibits gastrin‐mediated acid production in mice. MicrobiologyOpen, 4(3), 465-474.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牙酸蚀症(转载)

牙侵蚀也叫牙酸蚀症,是指牙体硬组织在无细菌参与的化学作用下的不可逆性丧失,而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胃肠道紊乱性疾病,是牙侵蚀主要的病因之一。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是胃灼热、反酸、嗳气、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非典型症状为哮喘、慢性咳嗽、声音嘶哑、非心源性胸痛等等,其的口腔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口腔烧灼感、舌感觉异常和牙侵蚀,严重者出现咬合垂直距离丧失和面部美学缺陷等,而牙侵蚀是其最主要的口腔表现;此外,尚有唾液流速和唾液缓冲能力下降、味觉改变、口腔黏膜损害等。牙侵蚀是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其诊治需要多科的共同协作,早期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来抑制酸反流,对预防牙侵蚀的发生和干预牙矿质的进一步丢失和损伤极为重要。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及食道反流性疾病(GERD)的治疗

一些“常见”的症状,你重视了吗?70多岁的刘老太太半年前来我院门诊,告诉我们她有反复的反酸、嗳气、中上腹烧样痛20多年了,一直以为是胃病,长期服药但时好时坏。最近更是症状加重,反酸引起了慢性咳嗽,进食后出现梗阻感,严重影响生活。在我们的建议下她做了胃镜、消化道钡餐及24小时食管PH值测定等检查,才找到了病症的“罪魁祸首”,原来她患有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在顺利做完微创手术后,刘老太太恢复良好,各种不适的症状基本消失,也不用再经常服用胃药了。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一些常见的症状,例如:烧心、反酸、嗳气、胸痛甚至吐酸水、声音嘶哑、喉头异物感、慢性咳嗽等等,症状时轻时重,经常被患者忽视。而当这些症状长期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该警惕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的存在。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疾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所引起的不适症状和/或相关并发症。在正常情况下胃食管之间有“单向阀门”的存在,能抵抗胃内容物的反向流动。但当这一正常机制遭到破坏时,或存在胃食管蠕动动能异常时就会出现反流症状。正常情况下膈肌上的食管裂孔刚可容纳食管通过,如果各种原因引起食管裂孔扩大,腹腔内压力大于胸腔,都可使胃、网膜乃至其他的腹腔脏器进入胸腔内。就称为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的扩大引起了正常解剖关系的破坏也有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引起反流性食管炎,少数情况下疝入的脏器还会发生嵌顿,出现类似心绞痛的状况,甚至引起胃出血及坏死穿孔。食管裂孔疝有哪些类型?了解食管裂孔疝的分型对于是医生对其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的。食管裂孔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Ⅰ型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滑疝),约占所有患者的70%-90%,此类疝的腹段食管及胃起始部上移入胸腔,疝可上下滑动。 Ⅱ型为食管旁疝,较少见,食管及胃起始部仍处于正常位置,而胃经扩大的食管裂孔薄弱处疝入胸腔;Ⅲ型为混合型,同时存在Ⅰ、Ⅱ型疝的表现,滑疝后期大多会发展成为混合型疝。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有哪些临床表现?除了一些先天性的患者外,大部分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见于中老年患者。较小的食管裂孔疝患者早期可以没有症状,疝渐增大后引起进食后的梗阻感;部分患者出现比较明显的胃食管反流表现。胃食管反流典型的症状是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疼痛等;有时出现一些不典型表现如:吐酸水、阵发性咳嗽、声音嘶哑、喉头异物感等,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严重的还会出现哮喘及吸入性肺炎;另外如有严重的反流导致食管溃疡的还会引起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当Ⅱ、Ⅲ型食管裂孔疝疝发生嵌顿时会导致疝内容物的坏死,进而出现胸痛加重、腹痛、呕血、黑便等严重的临床表现。怎样确定是否患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由于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且常常没有典型的表现,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的诊断需要依靠一些辅助检查来与其他一些疾病鉴别。胃镜、上消化道钡餐、及24小时食管PH值检测是用来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的必备检查。其他一些如食管测压和胃排空检查以及一些心肺疾病的检查等也用来和其他一些疾病做鉴别。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有什么危害?任何疾病都应针对病因治疗,当忽视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的存在时,往往患者的症状无法缓解或无法减少药物服用量,加重患者本人及社会负担。长期的胃食管反流会反复的破坏食管粘膜,有严重的食管炎甚至癌变的风险,而Ⅱ、Ⅲ型食管裂孔疝发生嵌顿时会导致疝内容物的坏死,造成出血或胃肠穿孔等严重结果。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该如何治疗?1.内科治疗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的患者症状轻微,可通过内科治疗来控制和缓解症状,不需手术。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需终身治疗。内科治疗包括:1)改变生活习惯:•改变饮食习惯:减少脂肪摄入、避免大块食物、减少刺激胃酸分泌和反流的食物如:酒精、含咖啡因的饮料、巧克力、洋葱、辛辣食物、薄荷等•戒烟•减肥•进食后三小时内避免睡眠,进食后多活动•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工作压力2)服用制酸药物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制酸药物来减轻或控制反流症状。常用的药物为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及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3)食管和胃动力药部分患者食管功能检查发现食管胃排空能力下降,此时可加用吗丁啉等以增强食管和胃动力以缓解症状。2.外科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症:如下四种情况需要手术治疗•有疝嵌顿可能Ⅱ、Ⅲ型(旁疝及混合型):•严重影响生活、经内科治疗无效的Ⅰ型疝(滑疝)•已出现返流的严重并发症及食道外反流者:•有食管溃疡的食管炎•返流所致的食管狭窄•食管粘膜损伤导致严重出血•出现食道外反流者,如:慢性咽喉炎、哮喘、吸入性肺炎等•Barrett食管,抗返流手术后可减少恶性变的发生率2)手术方法选择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食管裂孔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无论是经胸还是经腹手术、传统的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都应包括修补松弛的食管裂孔,延长并固定膈下食管段,重建抗反酸的活瓣机制几个步骤。由于食管裂孔周围的解剖特点,目前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已成为治疗疾病的金标准术式,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修补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已被国内外医师广泛接受。北京二炮总医院自2006年以来以腹腔镜这一微创技术治疗了众多食道反流及食管裂孔疝的病人,手术有效率在9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长期开展病人的宣教工作,自2007年开始每年举行微创治疗食管裂孔疝、食道反流宣教活动,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吴继敏教授专家门诊:周一、四上午胡志伟博士门诊周一、三上午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小小胃病与严重哮喘

1.咳喘多年,原来是胃食管反流病惹得祸 患者男性,54岁,16年前出现咳嗽、憋气、喘息、气短,常在夜间发作,发作时突然憋醒,并有咽喉部堵塞感,呼吸困难,濒死感,每次发作,夜间只能休息2-3h,发作后不敢再睡觉,发作次数逐渐增多,长期静滴激素治疗控制症状;同期伴有腹胀、反食;外院多次就诊,考虑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在宣传资料上听说有一位院士有类似症状,最后确诊胃食管反流病,通过治疗后痊愈的消息,辗转来到我科;入院后查胃镜是反流性食管炎LA-A,贲门口明显松弛,食管24hp监测示食管低位轻度病理性酸反流,食管测压示上、下食管括约肌均低于正常,血气分析:pH 7.409,二氧化碳分压 36.1mmHg,氧分压 67mmHg,氧饱和度 93%;肺功能: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通气储量百分比重度不足,弥散功能正常,残总比轻度增高。X线胸片示: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WBC 7.86×109/L N 88.7% L 10.42%,控制症状后予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Nissen);1年随访,无咳嗽、咳痰,夜间休息好;饮食不注意时偶有腹胀、夜间憋气,可自行缓解,无需药物维持;患者感叹,咳喘多年,没有想到是胃食管反流病,若能早点发现,早点发现,那有多好。2.小小胃病,如何引起咳喘原因一,气管与食管有共同的胚胎起源(前肠)和神经支配。动物和人体试验均表明:进入食管的反流物刺激食管下段,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呼吸道抵抗性增加,导致气管痉挛;原因二,由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胃内容物自下向上的经咽部的喷射,吸入到气道内,是导致哮喘或喉痉挛的直接因素,这些患者病程长,反流胃液长期经咽部喷射,刺激了咽喉部和气管,逐步形成喉气管甚至整个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小气管、肺泡的炎症,造成易激惹、肺大泡、肺气肿和肺纤维化等严重器质性损害;原因三,咳嗽反射敏感性增高:食管酸化能增加咳嗽反射,增加咳嗽敏感性。3.正确选择治疗方法,跟咳喘说“再见”①饮食控制:治病求本,控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的根本;食量要少食多餐,种类要冷热适宜,清淡不腻,禁烟酒、浓茶、咖啡;进食时间规律。②控制饮食后仍发作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以抑酸剂为主,辅助胃粘膜保护剂及消化道动力药物,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和服用方法,根据合并症加减应用其它药物。③内镜下治疗:包括食管微量射频治疗、胃镜下内镜腔内胃成形法、生物聚合物增补法等。④腹腔镜下治疗:对于食管裂孔功能障碍、食管裂孔疝等贲门口松弛较大的患者,可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加膈食管裂孔修补手术,贲门切除术后的患者,根据情况选择空肠改道。至于治疗如何选择,还是建议至正规医院就诊,听从医生建议。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POEM与腹腔镜下Heller术的优缺点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这种方法和腹腔镜下Heller术不同,它是在食管表层(黏膜)“开窗”后,沿食管夹层(黏膜下层)直视下切开食管周围肌肉,再用金属夹缝合表层裂口。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的过程:1)麻醉: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食管黏膜层切开:距离胃-食管交界处(GEJ)上方8~10cm处,行食管右后壁黏膜下注射。用Hook刀纵形切开黏膜层约2cm显露黏膜下层。3)分离黏膜下层:用Hook刀沿食管黏膜下层自上而下分离,边分离边粘膜下注射。黏膜下层分离过程中避免黏膜层特别是胃底部位的破损和穿孔。4)环形肌切开:胃镜直视下从GEJ上方7~8cm,应用TT刀从上而下纵形切开环形肌至GEJ下方2cm。5)金属夹关闭黏膜层切口。由此可见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手术并发症,如食管或胃穿孔、术后复发等。因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壁长期炎症导致食管壁粗厚,且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POEM术时容易出血以及缝合困难,有的患者手术历时12小时,也没有达到手术预期效果,还是需要再次外科手术治疗。运用POEM微创治疗可以短期内解除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吞咽困难,但长期疗效及其远期并发症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目前我们科室接诊治疗过8例POEM术后效果不理想患者。特别是贲门失弛缓症病程较久、食管扩张严重、食管变形的患者POEM疗效较差。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    贲门失弛缓采用胸腔镜或腹腔镜下食管下段、贲门肌切开术的优点是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剥离较充分,术后效果好,如果附加部分胃底折叠术,术后发生反流机会小。外科腔镜手术技术成熟,且手术时间也很短,一般0.5-1个小时。术中我们通常配合胃镜检查,可以起到两个作用:第一,术中胃镜可以帮助外科医生了解切开肌层范围是否达到要求;第二,切开食管下段及贲门肌层后通过术中胃镜检查可以明确有无粘膜损伤,如果有粘膜损伤可以在腔镜下修补,避免了食管或胃穿孔的发生。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这项技术,不要盲目追捧,夸大其词,过分强调这项技术的优点,避而不谈它的局限性。科学是严谨的,要实事求是!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经常烧心、反酸、反食当心胃食管反流病

善变的胃食管反流病正常情况下,食管内的压力是大于胃内压的,而且在食管与胃的交界处有一块叫做括约肌的肌肉,紧紧扎住了胃这个口袋,使得胃里的内容物很少反流至食管。一旦这块肌肉松了,或者胃内压力过大,胃里的东西就会逆流而上。如果食管黏膜经常受到胃酸或胆汁的刺激,食管黏膜就会糜烂,形成溃疡,甚至发展至食管癌。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其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胃食管反流的症状。有的人会觉得“吃过饭后,一股热流会从胃里升起来,心口像火烧一样的难过”,甚至有时“胃里的酸水、食物直接涌进了口腔”,如果这种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反酸、反食”经常发生,那你就可能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但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病狡猾善变,有些人还是会看错科。经常会有病人感觉“胸骨后方明显的疼痛”,而在做了心脏造影、胸部CT、心电图等检查,吃了一堆药后,最终才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而如果是由于胃酸反流到气管、咽喉、口腔,引起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咽炎、口腔烧灼感、口臭,甚至是蛀牙时,那就更难准确就医了。由此提示,如果您出现难以治愈的胸痛及其呼吸道、耳鼻咽喉的慢性炎症,应该警惕病根可能就是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的危害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常伴随有呕吐胃内咖啡样或血性物,同时由于吞咽疼痛、吞咽时梗阻感,畏惧进食,长期如此,可引起慢性贫血。同时由于长期胃酸反流,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引起慢性炎症反应,造成食管黏膜疤痕组织形成,导致食管狭窄,严重者甚至出现食管穿孔,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如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如抬高床头15-20cm,戒烟戒酒,忌食脂肪、巧克力及茶,避免睡前3小时饱食等。2.药物治疗: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每日1次,必要时可以增加到每日2次),疗程应达到8周或以上;同时可以联合其他药物如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H2受体拮抗剂等。3.手术治疗:Belsey、Nissen及Hill胃底折叠术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三种抗反流手术。4.内镜下治疗:是近三四年开展的新技术,主要有内镜下缝合治疗、内镜下射频治疗、内镜下注射治疗。由于胃食管反流病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部分患者需长期治疗才有可能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和复发,也就是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可以分为连续治疗和按需治疗。按需治疗组指常规用药8-12周,停药后症状缓解,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并能持续一周以上,症状复发时可2-3天应用抑酸剂1次,反流症状能缓解;而连续治疗组指用药时症状缓解,但停药1周以内症状复发,需连续用药维持。临床实践证明60%的患者适合按需治疗,对于反流症状严重、食管动力功能低下、年龄较大(大于55岁)且伴解剖结构异常(如食管裂孔疝)以及夜间酸反流较严重的患者应采用连续药物维持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且易复发的疾病,在长期正规治疗的同时,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可以加快症状控制,减少疾病复发,其具体包括以下8个方面:1.抬高床头一般抬高床头以15°(15-20厘米)为宜,让头和肩膀高于胃的水平,这样可利用重力提高睡眠时食管清除酸的速度,从而减少夜间反流。2.进食定时定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三餐定时,晚餐时间的选择尤为重要。胃排空的时间大约是3~4小时,晚餐时间过晚,睡觉时胃内容物尚不能完全排空,一旦平躺,滞留于胃内的食物很容易反流入食管。因此临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饮食以七八分饱为宜。过量饮食会加重胃的负担,使胃排空减慢。食物停留在胃中,胃内压力增高,食物更容易反流到食管,引起烧心、泛酸、打嗝、胃胀等不适。3.饮食宜清淡高脂、高蛋白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是诱发反流的一个重要因素。脂肪可延缓胃排空,刺激胆囊收缩与分泌,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因此要尽量少吃油腻食物,烹调宜蒸、煮、炖、烩,不用油煎炸。同时还应减少进食生冷食物。4.忌食刺激性食物咖啡、茶、巧克力、薄荷、洋葱、大蒜等可刺激酸的分泌,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避免食用可减少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不同患者对于同一种食物的反应性不同。所以,患者应对容易引起烧心的食物作记录,避免再次吃相同食物引起疾病复发。5.戒烟、戒酒吸烟、饮酒会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下降从而增加反流的频率,并可延长酸与上皮的接触时间,对鳞状上皮有直接损害作用,故戒烟酒可减少食管炎的发生。6.控制体重肥胖可增加腹腔内压力,增加胃食管括约肌压力梯度,增加食管裂孔疝发生率,因此减轻体重可减少反流发生。7.减少增加腹压的因素腹压增高会诱发反流,因此应避免穿紧身衣、紧束腰带、饱餐等,避免餐后弯腰、负重物,同时积极治疗便秘、慢性咳嗽等疾病。8.注意心理健康研究显示,离婚或寡妇和有沉重生活压力的人易患胃食管反流病。而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劳累、精神紧张、生气都与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关系较大,提示心理压力可能会是其危险因素,因此应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肥胖儿童更容易得胃食管反流

近日,美国《儿童肥胖症国际杂志》网络版刊登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肥胖儿童患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要高的多,严重肥胖可使患病率提高四成!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肥胖儿童患胃食管反流主要是由于腹部脂肪堆积,腹腔压力升高引起。”对此,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中心主任吴继敏解释说。腹腔压力大,便会使胃和食管的压力增加,易造成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而胃与食管接合处脂肪堆积,令胃前端的“守门员”贲门的压力减弱,降低其抗反流能力。这样,胃内容物便轻而易举地突破防线,反流到了食管中,引起反酸水、烧心、胸痛等不适反应。吴主任说,儿童胃食管反流病常被忽视和漏诊。比如,孩子打饱嗝、反酸、烧心,经常被家长视为正常现象,去就医时也常常由于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或缺乏小儿胃镜等相关检查,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患儿若得不到及时医治,会引发食管炎症,成年之后患食道癌的风险也会增加。控制体重是治疗肥胖儿胃食管反流的根本方法,此外,高脂肪的食物和狼吞虎咽的饮食习惯都会破坏贲门功能。吴主任提醒,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少食高脂肪食物的良好习惯。若孩子有反酸水等症状,要及时去胃食管反流门诊诊断。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要点(转载)

食管是连接胃和喉部的桥梁,烧心,酸反流和消化不良这几个用来描述胸内烧灼感的特点症状,如果一周内你出现这些症状2次以上,且持续数周,你可能会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意指胃内容物反流入口腔或食管,即GERD。今年6月18日的JAMA上刊登一篇关于GERD的科普文,简要归纳了GERD精辟临床要点,为患者和临床医生系统梳理了该疾病的相关知识(示意图可见下图)。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胃食管反流病示意图:当你的食管下括约肌(微弱)没有正确关闭时,胃内的酸或食物就会反流入你的食管,引起食管内的刺激症状。治疗包括药物、饮食及生活习惯改变方案,有时也会建议手术治疗。●症状GERD最常见的症状为胸内烧灼感,即烧心,还有食物或液体反流到喉部。其他症状包括慢性干咳,哮喘,咽喉痛或嘶哑,以及牙齿侵蚀。须重视鉴别诊断。如果你感觉到胸内有压力感或疼痛,气促,恶心或呕吐,这可能为心脏病发作的表现——应当即刻寻求紧急救护。●诊断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以及你的症状是否会在治疗后改善这两方面来进行诊断GERD。其他检测手段包括:内镜,医生使用录像或照相来观察食管;X射线扫描上消化道来探测食管疾病或者其他疾病;测压术,用以评估食管肌肉的收缩。●治疗目前有许多可以在家里尝试的治疗方法。随着疾病持续的变化进展,你可能需要接受至少1项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药店即可售的药物包括抗酸药,以及抑制胃酸分泌即减少胃酸的药物——H2受体阻断剂(比如雷尼替丁)和质子泵抑制剂(比如奥美拉唑)。饮食改变:有人发现避免吃巧克力、咖啡、薄荷,油腻或辛辣的食物,番茄产品,以及酒精可能是有益的。其他治疗:包括戒烟,避免暴饮暴食,在睡前2-3小时避免进食,如果超重或肥胖就尝试减肥。如果你的症状在晚上加重,将你的床头支撑太高6-8英寸可能会有所帮助。须注意,使用额外的枕头或靠垫并不能帮助缓解GERD症状。●手术有时医生会建议对GERD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最普遍的为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手术程序涉及折叠胃部的高处部分(即胃底),将胃底完全包绕食管下段,使胃内正压传到围绕食管的这个“新建衣领”,形成单向活瓣,这样食物可以从食管流入胃,但不可由胃返流入食管。有时医生会建议行减肥手术。●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GERD会引起很多食管疾病,包括溃疡、吞咽问题,或导致Barrett食管形成,增加其进展为食管癌的风险。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借我5分钟,帮您识破“假哮喘”

借我5分钟,帮您识破“假哮喘” 您知道吗?哮喘也有假的。通常来说,真正的哮喘指的是“过敏性哮喘”,也称“支气管哮喘”。然而,有一种疾病发作起来,所引起的症状,与真哮喘十分相似,极易误诊,这就是反流性“哮喘,它实际上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现,是胃内容物(如胃酸)反流至咽喉、气管部位,引起这些部位的炎症和激惹症状,表现为剧烈的阵发性咳嗽和/或喘息,这种哮喘其实是“假哮喘”,它可以通过抗反流药物或微创手术彻底治愈。哮喘患者要常规进行胃食管反流病筛查,以免遗漏反流性哮喘,避免误诊误治。下面介绍几条帮您如何识别什么是假“哮喘”,以其早日得到正确的诊治。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 下面几条为最典型的反流性“哮喘”的症状,符合的话在括号内打勾。 1、憋喘主要为吸气困难 ( ) 2、咳嗽、憋喘无明显季节性 ( ) 3、咳嗽、憋喘夜间发作为主 ( ) 4、咳嗽、憋喘在平卧位易发,坐起后可减轻 ( ) 5、咳嗽、憋喘在饱食或进食辛辣食物后易发 ( ) 6、有反酸、烧心,或胃胀、嗳气、反食症状 ( ) 7、憋气在嗳气后可减轻或缓解 ( ) 8、有咽干、咽痒或咽异物感 ( ) 9、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症状 ( ) 10、有耳痒、耳鸣或听力下降症状 ( ) 11、过敏原检查阴性或与过敏原接触后并无咳喘发作 ( ) 如果您有五项及五项以上符合,则您患反流性“哮喘”的可能性极大。如果您不到5项符合,您也不要灰心,请继续浏览我们的网页,您会从中获取很多知识。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