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忠镐院士与胃食管反流病(转载)
2020年12月10日 【健康号】 马松松     阅读 9509

汪忠镐院士是血管外科一代宗师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马松松

  第四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大会曾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在该领域作出的世界性贡献。汪忠镐是全球获此殊荣第一人。布加综合征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该病非常危险,无法下刀,被国际医学界称为“外科禁区”。汪忠镐独创的一系列治疗理论和手术方式,填补了世界空白,入选世界各国的医学教科书。国际脉管学院主席约翰教授和美国血管外科先驱杰克逊教授曾如此评价:“在布加综合征的综合治疗上,我们都没有资格发言,只有汪教授才是真正的权威!”

  然而,古稀之年的他竟转行研究胃食管反流病,并一举使胃食管反流病研究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9月3日至5日召开的国际胃食管反流学术论坛上,汪忠镐院士讲述了这一段神奇的经历。

五次急救,院士连遭误诊

  2003年非典流行,汪忠镐院士本来坚持战斗在临床一线,但突如其来的咳嗽、吐痰、喷嚏、鼻塞、流涕、耳鸣、头晕等一系列症状,让他无法坚持工作。他自我解嘲地说:“唐山大地震我冲到一线救援,非典来了我却做了逃兵。”他赶紧到北京某大医院耳鼻喉科看病,医生第一句话就是:“这是典型的过敏性鼻炎。”第二句话就是:“这病治不好。”汪忠镐院士上网查询看到这样的说法:过敏性鼻炎一定会发展成过敏性哮喘。果不其然,“过敏性鼻炎”尚且难以控制,“过敏性哮喘”又接踵而至。

  此后的一两年里,汪忠镐的哮喘越来越严重,每到夜里就会憋醒,咳得死去活来,吸不进去更吐不出来,窒息、濒死感屡屡来袭,只有蹦跳又捶胸才能慢慢恢复。止喘药物只有万托林稍有效果,呼吸科最为推崇的舒利迭毫无作用。

  由于晚间频频咳喘发作,白天没有症状而且每天都在工作,同事们并不知道他有病。2005年12月,汪忠镐院士到山西参加布加综合征会诊。入住宾馆凌晨一点时,“哮喘”突然发作,只感觉喉头发紧、呼吸困难,挣扎着去喊服务员,服务员竟锁门下班了,几乎憋死的汪院士终于拨通了山西一名医生的电话,才被抢救过来。然而,天亮后,汪院士为病人连续做了4个小时的手术,跟运动超人差不多,他哪里像个病人?

  他先后5次因喉部异常发紧、几乎无法呼吸而被送至医院抢救,靠呼吸机和静脉滴注激素而活命,最严重的一次已导致窒息、不省人事,抢救过来时,医生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专家们的会诊意见无一例外地认为是哮喘发作。可是,按照哮喘治疗,病情却越来越重,强烈的窒息让他难以平卧,白天还有那么多的重症血管病人在等待救治,夜间又无法入睡,让年近七旬的汪院士苦不堪言:“人活一口气,我这口气怎么这么难呢?我一辈子都是想方设法地医治病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医生能够把我的病细心研究一下,哪怕是让病情缓解一点呢?”

拨乱反正,解救更多患者

  汪忠镐院士在生命危险中为自己争取了新生,他想:有多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长期备受夜间呼吸困难的煎熬?又有多少病人因此窒息而猝死?更有多少人被误诊误治、大把服药却几乎无效?

  静夜里,病愈后的汪院士辗转反侧,一连串的问号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一个坚定的信念:自己得救了,我要拯救更多的人!必须明确在“过敏性哮喘”人群中有多少患者属于能治好的胃食管反流病,必须拯救这些长期饱受病痛和误诊折磨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使他们免于致命性窒息的危险! 

  在二炮总医院的积极响应下,汪忠镐院士病愈回国后的第34天,即2007年4月29日在该院成立了内地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并受聘为二炮总医院名誉院长与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主任。

  紧接着,一例,两例,三例……很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竟然都有着短则三年长达三十年的误诊遭遇。如果说,汪院士的患病经历是典型的误诊,那么这些病人的误诊有着更深刻教训值得我们反思和吸取。

  来自大庆的张女士,由于胃食管反流病造成顽固的肺部感染,她在当地医院实施了左肺切除术,可是,术后仍有咳嗽、喘息,睡眠时不敢翻身,日渐消瘦,又当做哮喘长期治疗。她和丈夫无意中在电视里看到汪院士讲述胃食管反流病的有关知识,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慕名来到二炮总医院,经过内镜检查,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汪院士静静倾听张女士讲述就医的经过,看到她左胸部那道长长的瘢痕,汪院士痛惜不已,年仅36岁却切除了一叶肺,误诊带来的代价太惨重了!

  一名患者因长期“哮喘”不得不依赖激素,但依然阻止不了病情恶化,出现了严重肺功能障碍,准备做肺移植,汪忠镐院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后病情大为好转。

  岳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退休医生刘修明,长期咳嗽、换气困难,一直当做哮喘治疗。汪忠镐院士一语点醒梦中人:“你做了几十年耳鼻喉医生,你这些症状不就是喉痉挛吗?”按照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很快治愈。在本次国际胃食管反流学术论坛上,刘修明现身说法,讲述自己从误诊到治愈的经历。

勇敢手术,呼吸立即通畅

  汪院士坚信自己的病不是哮喘,是憋,不是喘,也没有哮喘患者特有的肺部哮鸣音,可又苦于找不出证据来否定板上钉钉的诊断。2006年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汪院士是大会主席,晚宴进食时频频离席而去咳嗽,大家以为他频频作呕,毕竟汪院士在国际上是享有盛誉的人物啊,印度一位消化专家观察细致,委婉地提醒汪院士是否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因为在他们国家,老年人群中这病是占有很大比率的。尽管汪院士并没有烧心、泛酸等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可他认真地记在心里。

  回到国内,他拒绝了呼吸科专家的进一步会诊,直接到胃肠实验室要求进行检查。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一天一夜之间共发生食管反流220次,最长连续反流时间达40.3分钟,总反流时间累计169分钟。真相大白!原来,致命的呼吸困难乃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种最严重的呼吸道并发症——喉痉挛,并非过敏性哮喘。

  汪忠镐院士的病情,一直牵动着千里之外另一位医学院士的心,他就是被称为外科泰斗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裘院士得知这致命的呼吸问题为胃食管反流病时,也略释然。可是,怎么治疗?国内的治疗方法就是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抑酸药物,而且需要长期服用,汪院士用了这些药仅有微效,并仍然引起一次抢救。而胃食管反流病的根本病根在于食管下端的括约肌松弛,胃里的食物容易向上“翻涌”。作为外科专家,汪院士决定去美国找著名外科专家Ibrahim教授进行手术治疗,因为他们之间有过深层的学术交流。当汪院士向裘院士汇报情况时,裘院士谨慎地说:“忠镐,不急,让我了解一下。”

  经过积极的联系和了解,不久,裘院士打电话带来一个好消息:“忠镐,我已查过资料,你去国外手术吧,可行!”

  但是,Ibrahim教授没有手术治疗“哮喘”的经验,“我当时告诉Ibrahim教授,我信任你,只求通过手术把贲门收紧50%,即便手术后没有任何效果,我也100%感谢你。现在我们经常提医德,作为一名患者,我也认识到患者也必须有患德。”

  2007年3月25日,汪院士在美国进行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手术对他的“哮喘”的效果是立竿见影,呼吸立即顺畅,“我总算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他停用了所有的抗哮喘和抗反流药物,症状神奇地消失了。

年过古稀,再攀医学高峰

  为了让更多患者脱离苦海,2009年,在汪院士的指导下,我省第一个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心在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成立。2010年7月,在汪院士的领导下,河南首例胃食管反流病手术宣告成功。

  在全国,经汪院士诊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超过一万例,然而,据汪院士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的真实情况仅仅露出冰山一角。根据国外的研究,哮喘患者中有50%~80%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中国目前大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也就是说中国现在至少有1500万哮喘患者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

  以前,呼吸内科看哮喘,消化内科看反流,井水不犯河水,汪忠镐院士打破了这一壁垒,也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他说:“正确的诊断为生命带来了希望,医生需要有跨学科思路。”汪院士通过自身的患病经历以及对数千例与其症状相似者的临床研究,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概念——“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这就是说,由于食管下端的贲门括约肌松弛,胃里的食物通过食管向上翻涌,反流进入喉管、气管,造成烧心、泛酸、胸痛以及咳嗽、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

  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为很多“哮喘”、重症咳嗽、咳痰等常见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在医学领域中也是一种概念性的突破。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汪院士的开场白经常是:“我下面讲的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算是我痛苦几年熬出来的一点别出心裁的看法吧!别的医生都是报告患者,我是自己报告自己,也算是劫后重生,有思而行,有感而发。”

【摘自:大河健康网 2010年09月07日】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