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715

蒙俊杰

乌镇互联网医院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高血压
糖尿病
肥胖

发布了文章

浅表性胃炎严重吗?如何预防

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的患者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任何的不适。浅表性胃炎是胃粘膜浅表性的炎症,属于胃炎的一种。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三类: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但是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也可能出现腹胀、反酸、恶心、食欲下降等症状。当你进食之后好像食物堆在了胃里下,出现消化不良现象,这就可能是浅表性胃炎在作怪了。绝大多数浅表性胃炎都只发生在胃粘膜表层,而我们常听到的胃溃疡和胃穿孔则是胃部更深层的组织遭到破坏。所以,不要看到胃炎就觉得很可怕,浅表性胃炎其实是属于比较轻微。浅表性胃炎是如何产生的?1、饮食不当浅表性胃炎本质上是胃粘膜损伤。所以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胃病的重要原因。喝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重油腻、暴饮暴食、不吃早餐、进食过快等都可能造成胃粘膜损伤,进而导致胃炎。2、心理因素胃病的发作与心理不健康有非常大的关系。大家可以想想,患有慢性胃病的人是不是在压力过大、情绪激动时就会发作。其实引起胃病也和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状态有关。心理因素会导致神经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导致胃粘膜血管舒张功能紊乱,造成胃粘膜的血流量减少,从而破坏胃粘膜,致使炎症发生。3、细菌、病毒及药物因素在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长时间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成浅表性胃炎。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感染细菌或毒素,经过长期的吞食,可反复刺激胃黏膜而引起浅表性胃炎。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某些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也会导致胃炎。4、循环及代谢功能障碍当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门静脉高压时,使胃长期处于瘀血和缺氧状态,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细菌大量繁殖,造成胃黏膜损害。慢性肾衰竭时,尿素从胃肠道排出增多,经细菌或肠道水解酶作用产生碳酸铵和氨,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性损害,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浅表性胃炎严重吗1、发病初期不严重浅表性胃炎多因生活无规律、饮食不当所致,初期症状较轻,甚至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病情并不严重。如能予以饮食与生活指导,促进症状改善,避免其进一步发展。2、病情进展后较为严重如该病长期存在,会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导致胃粘膜损伤加重,病情也会加重,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明显临床症状,危害性增加。浅表性胃炎危害1、演变成胃溃疡或胃穿孔长期慢性胃部炎症会造成消化功能紊乱,胃黏膜损伤明显加重。如久未治愈,胃黏膜因长期受到轻视,易演变成胃溃疡,甚至是胃穿孔。2、癌变病情加重后,胃功能会明显下降,易导致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更易受到病菌侵袭,导致胃粘膜出现癌变。胃病的预防1、积极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以及抗病能力。2、合理饮食:胃作为身体的“磨子”,若不合理饮食,很容易伤害它的健康,所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大量饮酒,细嚼慢咽,忌食生、冷、硬食物。3、乐观心态:胃其实是一个情绪器官,非常容易受心理、精神、情绪的影响,常常会有人一生气就吃不下饭,或气到胃疼的情况,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明。所以想要预防胃病,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4、养成积极就医的习惯:胃的不适其实很常见,也正是因为这样,往往出现胃肠不适,很多人都不当回事。但其实很多胃病就是这样从轻微拖成了严重胃病的。所以有不适,积极就医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到一定年龄后,定期的胃肠镜检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布了文章

糖尿病出现这些信号需要警惕

糖尿病,之所以让人感到害怕,并不是其本身,而是其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糖尿病肾病等等,让人痛苦不堪!对于糖友来说,日常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说明糖尿病进入危险阶段“恶化期”,一旦出现这些征兆,请您及时就医。1,血糖指标,居高不下高血糖的是糖尿病进入危险阶段的最明显症状,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血糖仍然不受控制的,或者是稳步上升,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需要提高警惕,改变或者调整治疗方法。2,喝很多水,仍然口渴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烦渴的经验,一种极度口渴的症状。虽然烦渴的人会喝大量的水,然而依然会出现脱水的症状,血糖迅速升高,可能会出现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马上急诊。3,原因不明,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体重减少与否取决于身体利用葡萄糖的能力,暴饮暴食,体重却不断减少时就要选择及时就医了。4,感染次数,比较频繁糖尿病会损害免疫系统,让人们更容易受到感染,尤其要当心足部的感染,一旦伤口不易愈合,极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足病。当糖尿病患者感染次数频繁,或者恢复时间越来越长的时候,就应该选择及时就医了。5,小便出现,出现异常不受控制的糖尿病可以损伤血管,包括肾脏的血管。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能出现尿液颜色加深或血尿,尿液出现泡沫,肾脏附近疼痛,背部疼痛,慢性肾脏或尿路感染。6,神经系统,麻木刺痛未受控制的糖尿病会损害全身神经,特别是影响手或脚的感觉。出现麻木或刺痛的感觉。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血管问题也会影响循环,血液无法到达身体某些部位,造成溃疡,出现坏死等症状。因此当身体某些部位,特别是手和脚出现发红,肿胀,发热等症状时,就要及时就医了。7,视力下降,出现黑影当糖尿病人视力下降或是眼前出现黑影时,不可想当然地认为是“年老眼花”,这很可能是长期高血糖引起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所致,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排除糖尿病眼病。

发布了文章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脂肪肝只是胖子的“专利”,其实,瘦人同样也会得脂肪肝。

《中国脂肪肝治疗指南(科普版)》显示,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经达到12.5%~35.4%,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脂肪肝,发病率已经排到了肝病的第一位。脂肪肝到底怎么得的,为啥连瘦人都难逃一劫呢?                                                饿出来的脂肪肝                            在许多人印象中,吃得太好才会得脂肪肝,但其实脂肪肝与饮酒、糖尿病、药物、肝炎、妊娠等许多因素相关,营养不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肝脏作为体内代谢的中心,参与脂肪、蛋白质的代谢。长期节食的人由于无法获得足够能量,便会代谢储存在其他部位的脂肪及蛋白质等,短期内脂肪分解量明显增加。                      除此之外,正常情况下肝脏里的脂肪由载脂蛋白负责运出,如果营养元素摄入减少,载脂蛋白就会减少合成,造成脂肪堆积过多却又无法转运出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脂肪肝。                                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一般发生于经济落后的地区,有的患者继发于其他疾病。                            近年来,一些都市人为了瘦身而过度节食,无法保障基本营养需求,发生脂肪肝的几率开始增加。                  脂肪肝最爱找6类人                        肝脏代谢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导致脂肪肝。生活中,有6类人最易患上脂肪肝。                                        >>>快速减肥的人                                      肝禁食、过度节食或其他快速减轻体重的措施都导致体内没有足够的糖用以分解功能,进而引起脂肪分解量短期内大量增加,肝脏“工作量”激增,损伤肝细胞,影响其脂蛋白合成能力,导致脂肪肝。                          >>>爱喝酒的人        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所致。研究显示,75%~95%的长期嗜酒者存在脂肪浸润。每天饮酒80克~160克的人,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比不饮酒人群增长5~25倍。                                      >>>营养不良的人                                    营养不良导致体内蛋白质缺乏,不能形成足够的载脂蛋白,脂类物质不能变成脂蛋白进入血液,故而沉积于肝细胞内,最终形成脂肪肝。                >>>太胖的人                              当脂类物质过多时,肝脏载脂蛋白不足以结合全部的脂质,剩余脂质沉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肥胖性脂肪肝。这类脂肪肝在体重得到控制后,往往会逐渐好转乃至消失。                        中国的BMI(体质指数)分类中加了一个额外条件,就是腰围切点,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就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尤其应警惕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可能。                              >>>糖尿病患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50%~80%的患者合并肥胖,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血浆脂肪酸增高。脂肪肝既与肥胖程度有关,又与过度摄入脂肪或糖类有关。                              >>>药物滥用者                  肝脏担负着分解药物的作用,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如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霉素、环已胺、吐根碱以及砷、铅、银、汞等也会伤害肝脏。                                    需注意的是,降脂药也可干扰脂蛋白的代谢,长期滥用也会增加药物性脂肪肝形成的几率。                                    3招搞定你的脂肪肝                  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调整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治疗。                平衡膳食                                                            脂肪肝患者要以低脂饮食为宜,太荤太素都不好,最重要的是均衡。            1、增加蛋白质摄入量                    轻度脂肪肝患者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好的蛋白质来源包括鸡蛋、海产品、家禽类如鸡肉、精瘦肉,豆类、生坚果和菜籽种子等也能提供重要的氨基酸,还会提供有益的脂肪,产生饱腹感。                    2、重视脂肪的质和量                                                远离不健康的脂肪,包括油炸食品、加工肉制品(香肠等)。购买食物前查看食品标签,不买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                避免奶油、奶酪等食物,以免加重脂肪肝、导致胆结石。炒菜做饭用橄榄油是比较好的选择。              3、糖类饮食应适量                  坚持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限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减少食用含精制糖、精制面粉的食物。                      4、适当摄入生的植物类食物                                    适当吃一些水果和胡萝卜、生菜、苦菊等生的蔬菜。            坚持每天都要吃一顿蔬菜沙拉,调料可以选用冷榨橄榄油、苹果醋或柠檬汁,但不要用富含脂肪的调味品。                  不建议只吃蔬菜,这样会让你更加饥饿,代谢更加紊乱,血糖水平不稳定;而且,素食者的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容易导致脂蛋白合成减少,肝细胞脂肪转运障碍,反而会引起或加重脂肪肝。                                建议肥胖人群坚持低糖低脂的膳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饮酒。也可以让专门的营养调理师开出膳食处方。              适当运动                定期锻炼能够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降低胰岛素水平。                                    轻度脂肪肝患者主要选择以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的运动,比如慢跑、中快速步行、骑自行车、跳绳、游泳、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做广播体操等,可以降脂减肥、促进肝内脂肪消退。                                  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每周4次以上,累计锻炼时间至少150分钟。通过改变健康的生活方式3~12个月,可以改善大部分脂肪肝患者肝脏功能。                        体重过重的患者至少要降低原先体重的5%,才可能使脂肪肝好转。减重不能过快,一周别超过1.4公斤,否则会引发肝功能波动。                                    到正规医院的消化科或肝病科接受检查,请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制订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战胜不稳定的血糖水平;控制对碳水化合物的渴望,防止出现低血糖等。                        目前并没有治脂肪肝的特效药,西药常用保护肝细胞、降脂及抗氧化的药物;中药可尝试丹参、山楂、草决明、泻泽等。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发布了文章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脂肪肝只是胖子的“专利”,其实,瘦人同样也会得脂肪肝。

《中国脂肪肝治疗指南(科普版)》显示,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经达到12.5%~35.4%,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脂肪肝,发病率已经排到了肝病的第一位。脂肪肝到底怎么得的,为啥连瘦人都难逃一劫呢?                                                饿出来的脂肪肝                            在许多人印象中,吃得太好才会得脂肪肝,但其实脂肪肝与饮酒、糖尿病、药物、肝炎、妊娠等许多因素相关,营养不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肝脏作为体内代谢的中心,参与脂肪、蛋白质的代谢。长期节食的人由于无法获得足够能量,便会代谢储存在其他部位的脂肪及蛋白质等,短期内脂肪分解量明显增加。                      除此之外,正常情况下肝脏里的脂肪由载脂蛋白负责运出,如果营养元素摄入减少,载脂蛋白就会减少合成,造成脂肪堆积过多却又无法转运出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脂肪肝。                                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一般发生于经济落后的地区,有的患者继发于其他疾病。                            近年来,一些都市人为了瘦身而过度节食,无法保障基本营养需求,发生脂肪肝的几率开始增加。                  脂肪肝最爱找6类人                        肝脏代谢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导致脂肪肝。生活中,有6类人最易患上脂肪肝。                                        >>>快速减肥的人                                      肝禁食、过度节食或其他快速减轻体重的措施都导致体内没有足够的糖用以分解功能,进而引起脂肪分解量短期内大量增加,肝脏“工作量”激增,损伤肝细胞,影响其脂蛋白合成能力,导致脂肪肝。                          >>>爱喝酒的人        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所致。研究显示,75%~95%的长期嗜酒者存在脂肪浸润。每天饮酒80克~160克的人,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比不饮酒人群增长5~25倍。                                      >>>营养不良的人                                    营养不良导致体内蛋白质缺乏,不能形成足够的载脂蛋白,脂类物质不能变成脂蛋白进入血液,故而沉积于肝细胞内,最终形成脂肪肝。                >>>太胖的人                              当脂类物质过多时,肝脏载脂蛋白不足以结合全部的脂质,剩余脂质沉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肥胖性脂肪肝。这类脂肪肝在体重得到控制后,往往会逐渐好转乃至消失。                        中国的BMI(体质指数)分类中加了一个额外条件,就是腰围切点,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就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尤其应警惕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可能。                              >>>糖尿病患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50%~80%的患者合并肥胖,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血浆脂肪酸增高。脂肪肝既与肥胖程度有关,又与过度摄入脂肪或糖类有关。                              >>>药物滥用者                  肝脏担负着分解药物的作用,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如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霉素、环已胺、吐根碱以及砷、铅、银、汞等也会伤害肝脏。                                    需注意的是,降脂药也可干扰脂蛋白的代谢,长期滥用也会增加药物性脂肪肝形成的几率。                                    3招搞定你的脂肪肝                  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调整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治疗。                平衡膳食                                                            脂肪肝患者要以低脂饮食为宜,太荤太素都不好,最重要的是均衡。            1、增加蛋白质摄入量                    轻度脂肪肝患者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好的蛋白质来源包括鸡蛋、海产品、家禽类如鸡肉、精瘦肉,豆类、生坚果和菜籽种子等也能提供重要的氨基酸,还会提供有益的脂肪,产生饱腹感。                    2、重视脂肪的质和量                                                远离不健康的脂肪,包括油炸食品、加工肉制品(香肠等)。购买食物前查看食品标签,不买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                避免奶油、奶酪等食物,以免加重脂肪肝、导致胆结石。炒菜做饭用橄榄油是比较好的选择。              3、糖类饮食应适量                  坚持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限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减少食用含精制糖、精制面粉的食物。                      4、适当摄入生的植物类食物                                    适当吃一些水果和胡萝卜、生菜、苦菊等生的蔬菜。            坚持每天都要吃一顿蔬菜沙拉,调料可以选用冷榨橄榄油、苹果醋或柠檬汁,但不要用富含脂肪的调味品。                  不建议只吃蔬菜,这样会让你更加饥饿,代谢更加紊乱,血糖水平不稳定;而且,素食者的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容易导致脂蛋白合成减少,肝细胞脂肪转运障碍,反而会引起或加重脂肪肝。                                建议肥胖人群坚持低糖低脂的膳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饮酒。也可以让专门的营养调理师开出膳食处方。              适当运动                定期锻炼能够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降低胰岛素水平。                                    轻度脂肪肝患者主要选择以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的运动,比如慢跑、中快速步行、骑自行车、跳绳、游泳、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做广播体操等,可以降脂减肥、促进肝内脂肪消退。                                  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每周4次以上,累计锻炼时间至少150分钟。通过改变健康的生活方式3~12个月,可以改善大部分脂肪肝患者肝脏功能。                        体重过重的患者至少要降低原先体重的5%,才可能使脂肪肝好转。减重不能过快,一周别超过1.4公斤,否则会引发肝功能波动。                                    到正规医院的消化科或肝病科接受检查,请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制订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战胜不稳定的血糖水平;控制对碳水化合物的渴望,防止出现低血糖等。                        目前并没有治脂肪肝的特效药,西药常用保护肝细胞、降脂及抗氧化的药物;中药可尝试丹参、山楂、草决明、泻泽等。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发布了文章

尿液泡沫多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关

一般正常的新鲜尿液是透明、淡黄的液体,若喝水喝多了,颜色还会跟着淡一些,即便排尿时尿液中会有少量泡沫,泡沫一般会在排尿后10分钟左右消散。如果尿中带着泡沫,跟啤酒似的,是不是意味着泌尿系统出了什么问题,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呢?一般情况下,尿液表面张力很低,形成气泡较少。尿液含有一些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使尿液张力较强而出现一些泡沫,所以,出现泡沫尿不一定就是有病。但由于各种原因,尿液中成分发生改变时,尿液表面张力降低,气泡就会增多。虽然对大部分人在多数情况下,小便有泡沫是正常现象,尿液中出现泡沫并不一定是有病。但也不能排除健康出问题的可能。当发现小便有泡沫,而且泡沫的数量较多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尽可能将疾病隐患解决于萌芽阶段。小便泡沫多,需警惕,或与这3种疾病有关!01肝脏肾脏发生病变肝肾疾病时,尿液中胆红素或蛋白质含量增多,尿液表面张力减小,在排尿时可产生较多气泡;    如果尿液的颜色突然变得浑浊、颜色出现了加深甚至是血色,同时泡沫非常多的话,就需要警惕肝病或者是肾病的出现。02糖尿病当尿液中尿糖或者是尿酮体的含量升高之后,尿液的酸碱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尿液表面的张力会变小,从而导致泡沫的出现,如果糖尿病合并肾病,尿液中存在蛋白,则气泡较多而且长时间不消散。03膀胱疾病膀胱疾病如膀胱炎、膀胱癌等,或其他泌尿系感染,使尿液的成分容易发生改变而产生气泡。    且气泡久久不能散开,并且很细小。如果感染的细菌微产气菌,则尿液中也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气泡。04生理因素有一些生理情况下尿液也可以产生气泡。  比如:夫妻长期分居,停止性生活时间过长;  经常性兴奋者,由于尿道球腺分泌的黏液增多,尿液表面张力增高,也会出现尿中多气泡。  另外,尿急时,排尿压力加大,尿速增快,使尿液表面张力增大,也可见气泡增多。  但是这些生理情况下尿液产生的气泡一般在10分钟之内会消散。总之,尿液中有气泡的原因有很多,泡沫尿本身更多起到一个提示作用;  若想知道身体是不是出现问题,不能简单用肉眼来判断,还得需要到医院进行尿液分析,并且通过相关检查才能确定。

发布了文章

血脂降低就能停药吗?怎么才能降血脂

在一般情况下,高血脂是一种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疾病,但有些患者也有疑惑,如果体检时发现血脂数值正常了,他汀类药物是不是就可以停用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清关于高血脂的问题。                血脂降低就能停药?                  降脂治疗是长期的,当血脂降低至标准范围时,随便自行停药是有一定风险的。                只要是需要吃他汀,而且在吃药的过程当中没有出现副作用,就应该按时吃药长期吃药,甚至是终身服药。           如果一个需要长期服用他汀药物患者擅自停药,轻的就可以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进一步升高,甚至反弹到比用药之前的水平还要高。            重的就会诱发一些疾病,比如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塞或者是脑梗塞,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                  有两种情况是需要停药或者是必须停药的。                              1、单纯的血脂异常:                    这一类人群在服药的过程当中,同时注意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经过了一段时间服药以后,复查血脂都非常理想,一般建议患者把他汀的剂量减半,再观察三个月。                  三个月以后再复查血脂,如果血脂的水平依然非常理想,就可以停药了。                2、吃药过程当出现了跟药物相关的副作用:                比如说难以忍受的肌肉疼痛或者是肝酶、肌酸激酶的升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            服用他汀类药物注意事项:                    1、看降脂是否达标:                          在服用他汀的过程需要定期去复查血脂,然后请心内科的医生来评判一下是否降脂达标。                  2、观察有没有副作用发生:                              一般来说副作用发生的时间大多是吃药2周到4周的时。                                比如出现了一些跟药物相关的肌肉的疼痛或者是肝酶升高等情况,也需要及时到心内科去就诊。      因为有些现象是一过性的,是不需要停药的,有一些情况是需要将他汀的剂量减半,或者是换成其他类型的他汀。还有一些情况是需要必须马上停用他汀,而且需要及时处理的。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基础,他汀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有些人认为吃了药就可以放纵自己,继续高糖高脂饮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吃素就能降血脂?                                    虽然素食可以改善血脂异常,但如果长期只吃素食的话,很容易陷入营养不均、选择不当等饮食误区。            控制血脂也不是拒绝摄入脂肪,适量吃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反而有利于降脂,比如深海鱼、坚果等。            高血脂不能吃鸡蛋?                      可以吃,但不能多吃,每天不要超过1个鸡蛋。                            鸡蛋蛋黄的胆固醇含量大概在200mg左右。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每天摄入的胆固醇应控制在300mg以内。所以每天吃一个完整的鸡蛋并不会引起血脂过高。                        但对于已经发生冠心病、脑梗死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还是应该适当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入(每周3~5个鸡蛋即可)。                              胖子才会得高血脂?                  血脂与身材无关。                            高血脂,一般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关系比较大。况且,每个人的个体情况不同,其患病的风险也不一样。 肥胖的人如果只是皮下脂肪堆积,没有其他疾病影响的话,血脂是不一定高的。而瘦的人也有可能受到遗传、环境和疾病的影响,患上高血脂。                    血脂一直降不下来会怎样?                                    血脂水平降不下来,血液的黏稠度就会增加,也就容易形成斑块,当斑块脱落以后,就会逐渐地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在什么地方,就会给那个地方带来沉重的“打击”。        1、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血栓比较容易在两处形成,一个是心脏,另一个就是大脑。                                  当心脑血管动脉发生硬化之后,心脑血管疾病也就可能随时上门,甚至有些急性的,随时都可能要命。                而一些长期形成的损伤,并不会很快要命,却会影响到心脏、大脑以及神经的正常工作,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头晕、头痛、偏瘫、中风、心梗、冠心病。            2、引发肾病                              除此之外,血脂一直降不下来,对肾脏也会造成比较大的损伤,主要是肾脏工作也需要较多的血液供应,而肾动脉硬化容易导致肾脏供血不足。                              没能得到充足血液供应的肾小球,功能变差,肾脏负担增加,时间久了,可能引发比较严重的肾病。                  3、加重糖尿病并发症                                  除了肾病,也要小心血脂高连带出血糖高的问题,血液的黏稠度上升,对于本身血糖就高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更加容易引发并发症。 血脂降不下来,这4种食物要忌口!                      1、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尤其血脂控制得不是很好的人,若过多摄入高胆固醇食物,容易破坏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稳定性,从而给心血管带来更多压力。                  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包括动物内脏、肥肉、浓汤、蟹黄等,这些食物再好吃,也要管住嘴。                  2、啤酒                            本身酒就会对血管形成伤害,啤酒又含有较高的热量,这一点对于血脂高的人来说,可能会更加容易给血管“添堵”。                  还有一点,喝啤酒不容易醉,喝的量也就容易多。                   3、咸鸭蛋                            对于高血脂人群,咸鸭蛋不仅含有较多的盐,脂肪含量以及胆固醇含量都很高,吃太多会对血脂产生较大影响。                4、甜食                                  不管是高血脂人群,还是健康人,都不建议吃太多甜食,人体不能及时代谢出所有糖分,也就容易变成脂肪,就可能会对血管形成伤害。          饮食控血脂建议做到3点          1、少吃饱和脂肪                                  饱和脂肪就是我们所说的“坏脂肪”,如果摄入过多会增加体内胆固醇含量,从而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可以这样做:做饭时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少吃油炸食品、糕点;少吃猪肉、牛肉等红肉,多吃鸡肉、鱼肉等白肉;全脂牛奶可以换成脱脂牛奶。                  2、多吃植物固醇                    多摄入植物固醇,体内的胆固醇就会随食物残渣排除体外,从而达到控制血脂的效果。          一般的水果蔬菜中都含有植物固醇,不过植物油、豆制品、坚果含量更高。              不过要注意的是,坚果的脂肪和热量较高,不建议吃太多,每天一小把(25克左右)就可以。                3、多运动          规律且适量运动,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从而使得蛋白酶的活性提高,达到降脂目的。 根据自身的情况,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慢跑、快走、游泳、爬山、打太极等。           

发布了文章

各种类型的头痛

      前额、头顶、后枕、两侧都是头痛的偏好区域,要缓解头痛最根本的是找到病因。                头痛各有对应发作部位              引起头痛的原因有很多,相对应的部位也不一样。              1.偏头痛——头部单侧或双侧                偏头痛“作案”区域相当任性,可能单侧痛、两侧痛,痛感像“脉搏在跳动”或胀痛,可能持续数小时或数天,时长完全看个人。发作时常伴畏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2.紧张性头痛——枕部(后脑勺)                  相比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发病率更高,30-45岁年龄最为高发。疼痛部位为双侧眉弓上方、颈项部及双侧枕部(后脑勺),常表现为有压迫感、胀满感、紧箍感、酸胀感等,也可感觉头肩部沉重。它与休息不好、劳累、头颈部肌肉紧张有一定关系。无恶心或呕吐。              3.丛集性头痛——眼眶周围                  丛集性头痛属于三叉神经自主性头痛的一种,比较少见。疼痛位置多为眼眶、眼球后及太阳穴处,呈爆炸式的重度或极重度疼痛。严重时伴有剧烈的恶心和呕吐症状。              4.三叉神经痛——上颌或下颌区域                  常见于三叉神经的第二分支区域,疼痛剧烈部位集中在上颌或下颌部附近,会产生剧烈的电击样、刀割般或者针刺的剧烈疼痛。呈阵发性,反复发作。很多患者会误以为是牙痛。              5.严重高血压导致的头痛——全头部或颞侧                  当身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疼痛部位大多集中在枕部(后脑勺)和颞区(太阳穴处),有时会感觉头部沉重,有压迫感。在血压平稳后,头痛症状通常会慢慢消失。                无论哪种头痛,一旦首次出现头痛,并伴其他不适或既往的头痛性质明显改变时,应当到医院神经内科诊治,别耽误。                头痛怎么缓解?              1.服用药物                如果是轻微头痛,曾诊断为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者,可服用一些非处方的药物进行缓解,如布洛芬、克感敏等。如果服药后头疼无缓解,应去医院检查。 2.放松休息+睡眠                  适当的休息放松、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缓解头痛。偏头痛患者可在光线较暗、安静的房间休息,缓解头疼。                  3.热敷或者冷敷                紧张性头痛者有时按摩、洗个热水澡可减轻症状。妊娠期急性偏头痛发作的治疗包括冰敷/或热敷。                  4.如无好转,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剧烈并且采用很多种方法都不能缓解的头痛,应当立即去医院神经内科进一步检查。                此外,保持饮食清淡,少喝酒、养成良好生活作息,加强锻炼,保持心情愉悦,对于控制、缓解一般头痛都有作用。                   

发布了文章

痛风、高血压、糖尿病分别不能吃什么?这份实用清单快收好!

每当生病的时候,就会从爸妈、亲戚、朋友等各种渠道,被告知需要忌口,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        虽然有些做法并不科学,但其实“忌口”是为了让病好得更快,我们应该了解常见病的禁忌。  如果生不同病时不注意相应的饮食禁忌,不仅不利于康复,甚至会加重病情。  这篇帮你列全了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的饮食禁忌,看完赶紧收藏吧!  高血压患者少吃啥?    高血压患者大部分没有特异性症状,少部分人会有头疼头胀、脖颈僵硬,也仅会在精神紧张、愤怒和剧烈体力活动后发生,而大多在休息后恢复正常。  但是,长期高血压可能会造成心、脑、肾、眼底脏器的危害而出现相应并发症。因此,高血压又被成为“无声杀手”!        而合理膳食可预防控制和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的合理饮食模式不存在禁止吃的特定食物种类,但是强烈建议避免高钠、高脂食物和引起血管收缩、大脑兴奋的饮品。高血压患者需要严格限制的食物如下:    高钠盐食物钠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常量元素,在人体中发挥调节体内水分与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参与能量的产生和利用;肌肉运动;维持血压正常和心血管功能等重要生理作用。      然而,诸多研究结论表明:长期高钠饮食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高血压的主要风险因素,证据等级均为A级。高钠饮食还可提高胃癌等肿瘤发生的危险性。    属于高钠的常见食物有腊肉、熏肉、火腿灌肠、腌菜、虾皮、海米、海带,还有一些调味品中的钠含量也很高,比如酱油、味精、蚝油、醋、豆瓣酱等,烹饪中如已经加入了这些调味品,一定要减少盐的量。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很多加工食品和饮品中也会含有看不见的钠盐,如苏打饼干、汽水、啤酒等。​  富含油脂,特别是动物脂肪的食物食物中的油脂,主要是来自植物的油和来自动物的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油脂作为三大供能营养素之一,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总油脂供能比不超过30%有助于维持体重,如果功能比下降到24%以下,就可以降低血压,在控制总供能比的前提下,增加橄榄油的摄入可降低血压。所以,高血压患者要少吃油、吃好油,不吃和少吃动物油和肥肉,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  食物的烹饪方式会改变脂肪的含量,油炸油煎食物中油脂含量会很高,日常应多选择蒸煮、焖烧、炖煲、焙烤等加工方式。    酒、辛辣食物和精细加工食物葡萄酒和其他酒类的高钾成分和一些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减少炎症,但大量饮用酒精可使心率增快、血管收缩、炎症增加,还可促使钙盐、胆固醇等沉积于血管壁,导致血压升高。    辛辣食物和膳食纤维低的精细加工食物易导致排便困难,用力排便时血压骤升,还可能诱发脑出血。因此,避免酒精、辛辣食物和精细食物的过多摄入对高血压患者至关重要。    糖尿病不能吃啥?    糖尿病人群的饮食,如能做到控制总热量前提下,形成以下习惯,也能和健康人一样长寿。    #保证食物多样化  #低脂、低盐、高膳食纤维    #少量多餐  #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    但是,糖尿病饮食禁忌的误区非常多,而错误的饮食禁忌其结果达不到使患者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维持或达到理想体重、延缓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注意以下禁忌:      严格限制添加糖和游离糖白糖、红糖、冰糖、方糖、蜂蜜、各式糖果和含糖饮料都属于添加糖的范畴,而果汁、果干的果糖和葡萄糖属于游离糖,添加糖、游离糖均为几乎不含其他营养素的纯能量食物,非常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应严格限制添加糖、游离糖的摄入,除非出现低血糖。      减少食用好消化、吸收快,迅速升高餐后血糖的食物大米粥、白面包、发面馒头、汤面条和几乎所有中西式糕点,荔枝、桂圆、柿子、甘蔗、大枣等水果属于高升糖指数的水果都能快速升血糖,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减少或避免食用。        减少食用饱和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动物油、动物内脏、肥肉和鸡、鸭、猪皮等食材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高,建议糖尿病患者少吃或不吃。        高尿酸不能吃啥?              高尿酸是因为嘌呤排出减少或/和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引起的血尿酸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如果高尿酸血症不加以控制,血液中尿酸沉积会形成结晶体后可能诱发痛风的发生。除此之外,高尿酸血症还是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肾脏病和脑卒中等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饮食上减少外源性嘌呤的摄入,促进并维持机体适宜的营养状态,可减轻血尿酸负荷,就可降低进一步发展为痛风的风险和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总体来说,高尿酸的饮食禁忌就是减少高嘌呤食物和影响尿酸排泄的食物的摄入。具体如下:    避免高嘌呤饮食畜禽肉、海鲜类和和动物内脏,以及菠菜、蘑菇、芦笋等食物中嘌呤含量较高,高尿酸患者应避免食用。食物中嘌呤的含量规律为:内脏>肉>鱼>干豆>坚果>叶菜>谷类>水果。    减少油脂的摄入由于高尿酸患者易继发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需控制能量及脂肪供能比例应比正常人减少10%-20%。故应尽量避免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坚持少油的烹饪习惯。    不要暴饮暴食或一餐中进食大量肉类海产品、肉类及高嘌呤植物性食物煮后弃汤,可以减少嘌呤量。          避免高盐饮食长期高盐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尿酸排出体外,所以患者应避免食用腊肠、咸鱼、泡菜等含盐量较高的食物。      禁酒、控制果糖摄入量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物会抑制尿酸的排出,果糖摄入过多也会减少尿酸从肾脏中排泄。应尽量避免喝酒‍‍和果汁。

发布了文章

确诊高血压以后为什么还要做检查

高血压患者在确诊之后,常常被要求做一系列检查,又抽血,又拍片,很多患者对此很不理解,“血压高,给我开点降压药不就行了吗?没必要再花冤枉钱做检查了”。其实不然,诊断高血压只是第一步,明确病因、掌握病情、指导治疗更为重要。      高血压患者进行检查的主要目的如下:    1.确定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2.了解心脏、大脑、肾脏、眼等重要器官是否受到高血压的损害。3.了解高血压患者是否还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吸烟或被动吸烟、肥胖、左心室肥厚等,或伴有其他合并症,如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糖尿病等。  高血压患者要做哪些必要的检查?    1.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血尿酸、血尿素氮、血肌酐,以及血钾和血钠等电解质指标。可明确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病引起,判断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2.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检查了解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程度,是否有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扩大等。  3.眼底检查了解高血压患者外周小动脉的硬化程度。  4.尿常规及尿蛋白检查了解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病引起,以及高血压是否引起了早期的肾脏损害。      5.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确定正常生活状态下各时间点的血压变化规律,指导用药时间、剂量。  6.其他特殊检查为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还需要做一些特殊的检查,如测定肾素、醛固酮、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等水平;肾脏、肾上腺、肾动脉超声或CT、磁共振等。  是否每个人都需要做动态血压监测  患者:“每次去医院测血压就偏高,终于下决心做了一个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它有什么用呢?  动态血压监测是诊断高血压不可缺少的一个手段。患者带一个自动血压记录仪,通常白天每30分钟测量一次,晚上睡眠期间每小时测量一次,监测日常状态下的24小时血压变化,可绘制人体一天的血压波动曲线。每个患者都应该做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避免门诊血压测量的偶然性,避免情绪、运动、进食、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客观真实地反映血压情况。  ✓健康知识“划重点”    血压波动大、怀疑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夜间高血压,或者已经确诊高血压但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推荐动态血压监测。      ✓健康知识“划重点”  动态血压多高,就算高血压呢?●白天(清醒时)平均血压≥135/85mmHg●夜间(睡眠时)平均血压≥120/70mmHg●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应警惕患上了高血压!

发布了文章

高血压如何给血管添堵

不少得了高血压的朋友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又担心吃降压药的副作用,所以就选择不治疗,这种做法非常危险!高血压的危害在于不知不觉中对全身血管,各个器官的损害高血压是如何给血管添堵的?长期血压升高可使血管变硬,血液黏稠度增加,促使血栓形成。血压长期升高或波动,易使血管内膜受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高血压造成的血栓栓塞有一个特点,形成的血栓最容易往“两头”跑,也就是说,更容易造成脑梗和下肢动脉栓塞。 脑梗发生后,轻则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重则可能出现偏瘫、说话不清甚至丧失活动能力。 下肢血管栓塞:可表现为腿脚抽筋、小腿肌肉酸胀,或下肢活动性疼痛,行走数百米就不得不因疼痛停下来,即间歇性跛行,甚至可造成肢体坏死而截肢。 这样做不给血管添堵 血栓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想让血管更健康,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1、调整饮食 平时吃得不要太甜太油腻,多吃低脂、高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豆类、果蔬等。建议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g(约装满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多喝白水可加速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健康成年人每天应摄入1500~1700毫升水。 2、适当运动 久坐时间最好不超过40分钟,每周运动3~5天,每周运动时间至少达到150分钟。推荐慢跑、快走、骑车、散步、打太极等,也可以进行乒乓球、网球等球类运动。 3、合理用药 液血处于高凝状态的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 4、戒掉烟酒 长期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过量饮酒则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易导致心肌梗死。戒烟的同时还要远离二手烟。 5、定期筛查 建议有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家族病史人群、绝经前后的女性、“三高”或肥胖人群、生活习惯不良或压力大的人群,以及没有任何症状的65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血管筛查(如动脉超声或血管造影)。如果已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缩短筛查周期。40岁以后一定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体重等各项指标。 6、勾脚背运动 勾脚背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退下肢肿胀,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身体平躺,双膝自然伸展,用力勾脚10秒钟后,再向下踩(让脚尖向下)。以每1小时练习5分钟为宜。 血管堵塞非一朝一夕,一经发作就是大事情,大家一定要时刻注意,保养血管,从现在做起!

发布了文章

哈欠连天,可能是快中风的信号

大白天就呵欠连天时,不少人会用“春困秋乏夏打盹”调侃自己,但他们不知道,有时候,频繁打哈欠可能是卒中的一种危险信号。            临床资料显示,70%以上的中风者在发病前5~10天会频繁打呵欠。                                              为啥人在春天容易打哈欠                  打哈欠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疲倦、睡眠不足时打哈欠,医学上认为是由于大脑缺血、缺氧所致。                                打哈欠可以使肺部得到扩张,颅内压下降,静脉的回心血量和输出血量均会增加,从而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脑部温度,改善脑部缺氧状态。                        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机体的自我保护行为。                                人们特别容易在春天打哈欠,主要是因为经历一个冬季的“蛰伏”,收缩的表皮毛细血管在春暖时节会逐渐扩张;                              皮肤血管血流量一下充盈起来,大脑就会相对冬天血流量减少,出现大脑特别是脑干缺血缺氧的情况。                  因此,春天时,每一两个小时打1~2次哈欠都属于正常现象。                有种哈欠是卒中前兆                                      如果频繁连续打哈欠,意味着大脑缺氧情况比较明显,此时就要引起注意。                      如果本就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卒中危险因素,同时出现频繁连续哈欠,且伴有肢体乏力,甚至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因为这很可能是卒中的前期表现。                    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人口首位死亡原因。钟水生提醒,部分年轻人在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中风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如果经过充足的睡眠后仍然哈欠连天,也要引起警惕。              打哈欠这个动作是由脑干控制的,一旦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频繁哈欠,建议到医院进行磁共振检查,排除脑干病变引起的缺氧。                              除了频繁打哈欠,当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也应考虑脑卒中可能:                                        1.一侧肢体(伴随或不伴随面部)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8.意识障碍或抽搐。                                      其中,前3种症状最常见。                  3个口诀帮你识别中风                          如果发现脑卒中,应立刻拨打120,让患者侧卧于平坦处,为其保暖,去除患者口腔异物,记住发病时间或最近一次身体正常时间。                                  为了方便快速识别,把发病症状编成了口诀。                            第一个为: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                第二个为FAST口诀:                                    Face(面部):微笑时面部是否对称;Arm(手臂):抬起双臂时是否有一侧垂下去;Speech(言语):说话的发音是否奇怪;Time(及时):及时拨打120。              第三个为中国特有的120原则: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两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有以上症状,应马上拨打“120”。                防中风,注意生活细节                      中风虽然常常“打”得人们措手不及,但它是一种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可防可治。                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因素;饮食、吸烟、喝酒、运动等行为因素;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                                  青壮年总熬夜,易血压飙升;工作繁忙,缺少运动;经常应酬,饭菜总高油、高盐、高糖,席间免不了喝酒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中风年轻化。                                                                      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九成中风由危险因素所致:如果控制好血压,可减少48%的中风;如果增加体力活动,会减少36%的中风;如果饮食健康、结构合理,将会有19%的中风可预防;如果戒烟,12%的中风就会减少;如果房颤等控制好,可防9%的中风;如果糖尿病控制好,4%的中风可减少;限制饮酒,可减少6%的中风;学会释放压力,也可防6%的中风;控好血脂,会减少27%的中风。        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可控制因素,也是降低全球中风负担的重要靶标,通过合理药物、健康饮食等可有效降低血压,减少中风发生。                    对我国居民来说,除了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也是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坚持运动。

发布了文章

每个“胃口好”的人都要当心这五种病,你以为的胃口好,吃啥都香可能是一种病

总是嘴馋是种什么体验?▽明明肚子不饿,但见到吃的就管不住嘴;▽无论多少零食,在我家都活不过一天;▽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吃着自己锅里的,看着别人锅里的……                          很多人认为嘴馋、胃口好就是“有福气”,但你也许不知道,有时候这可能是疾病所致。                人为什么会嘴馋?                            研究发现,嘴馋与大脑中负责记忆和感知的海马区、脑岛、尾状核三个区域密切相关。                生理原因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员亚当·德鲁诺夫斯基博士发现,阻断大脑中欣快刺激受体,可以抑制人们对高脂高糖食物的渴望。    情感需求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人员发现,除了生理原因,嘴馋还与满足情感需求有关。比如,当人们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往往更容易渴望多糖多脂食物。      碳水化合物可提高血清素水平,能暂时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保持镇静。          饮食嘴馋还与饮食缺乏多样性有关。                              德鲁诺夫斯基博士表示,嘴馋问题值得关注。频繁嘴馋容易使人暴饮暴食,导致肥胖以及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                      另外,对特定食物的过分渴求还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研究发现,嘴馋的参试者在完成数学题等认知测试任务时花费的时间更长。                          有些疾病让你胃口大开        嘴馋的人总想吃东西,胃口好就代表着身体健康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有些疾病的症状恰恰是“胃口好”。                      甲状腺功能亢进近期内忽然出现食欲旺盛,总感到疲劳、乏力、怕热、易出汗,且容易情绪激动,有可能是甲状腺在作祟。                                        若同时有眼球饱满且微微向外凸的现象,更要提高警惕。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而造成的新陈代谢加速现象。这会让身体消耗过量,总是处于“饥饿”状态,导致胃口大开。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该病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侵袭球部黏膜,前者攻击力超过后者防御力所致。患者多在空腹时疼痛,进餐后缓解。  这是因为进食会稀释过量的胃酸,减缓疼痛,从而导致食量增加。        糖尿病有些人原本食量正常,到了35或40岁左右,突然变得食欲旺盛,容易饥饿,但体重却随着进食的增多而减轻了,总是大量喝水,频繁上厕所。                这可能是患了糖尿病,要提高警惕。            下丘脑综合征这是由于肿瘤、外伤、感染等多种病因累及到下丘脑区域,而导致的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症状。                起病表现以肥胖和嗜睡为多见,还会出现头痛、视力减退、尿崩、性功能紊乱等。        向心性肥胖有的人食欲亢进,面部肥胖,胸腹部脂肪堆积,四肢却不肥胖,有时反而消瘦,与肥胖的躯干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肥胖的典型特点是脂肪沉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这是由皮质醇分泌亢进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吃太多,“撑”出7种病              1、肥胖              现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其后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贵病。          肥胖又会带来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胆囊炎等疾病。        2、胃病                吃得过饱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肠道负担加重,消化不良。        3、糖尿病      晚餐吃得太多或过于油腻,会导致胰岛素过度分泌。如果胰脏长期负担过重,会致使它不能很好地调节血糖,继而引发糖尿病。              4、急性胰腺炎        在晚上大吃一顿,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表现为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并可放射至左腰、左肩和左臂,有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              5、老年痴呆                日本有关专家还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6、肾病                    饮食过量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因为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            7、疲劳            吃得过饱,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人们在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容易让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            七分饱是什么感觉?            七分饱应当是这样一个感觉: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专家具体指出其他几个级别的饱腹感,供大家参考:    八分饱时,胃里感觉满了,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九分饱时,还能勉强吃几口,但每一口都是负担,觉得胃里已经胀满;                  十分饱时,就是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发布了文章

你的疼痛是该热敷还是该冷敷,你知道吗

运动时不慎扭伤脚踝,被蚊虫叮咬后皮肤痛痒,吃坏肚子腹痛不止……这些想想就疼的情况,生活中经常遇到。              不少人在疼痛难忍时,却苦于不知如何选择冷敷热敷。分清该冷敷或热敷,能加快恢复,减轻疼痛。              热敷缓解5种痛                        ​热敷是将热源(药物或非药物)置于局部皮肤或穴位上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有促进炎症消退、减轻疼痛、保暖等功效,可用于缓解风寒、寒湿引起的虚寒性病证。                                        其主要原理一是利用热源的温热,二是中药的温通,三是穴位的作用。                            关节痛关节疼痛主要是由于受凉或者血瘀,经脉闭阻不通所致,采用热敷,可以起到祛寒通络止痛的功效。                        方法:将粗盐放入锅中炒热,直到烫手即可。把炒热的粗盐用布包起来。然后把粗盐热敷包放在疼痛、畏寒的关节上,每次热敷15~20分钟左右。热敷时垫一条毛巾,以防烫伤。                                风寒感冒热敷大椎穴有利于祛除体内寒气,解表发汗,以达到治疗风寒感冒的目的。大椎穴位于颈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属于督脉穴位。督脉统领一身的阳气,为阳脉之海。                            热敷时以感觉微微发烫为宜,最好是晚上睡觉前进行,一般热敷20分钟左右。                          方法:对于感冒伴有咳嗽者,可加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横指)、定喘(大椎穴左右旁开半横指)等穴位。热敷后要注意保暖,以免寒气入侵。                              拉肚子对于受凉引起的腹痛、腹泻,可采用热敷神阙穴的简单疗法。                                      方法:将热盐包敷在神阙穴上,还可以同时热敷关元穴(脐下四横指处),具有除湿祛寒,温补脾肾的功效。                      落枕落枕所致的颈部疼痛、转动不灵活,可以用醋热敷大椎穴和颈部疼痛处。落枕是风寒之邪侵袭,经络闭阻不通,或者扭伤及气滞血瘀所造成的,用醋热敷可起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方法:取适量食醋,加热到不烫手为宜,然后用纱布浸蘸热醋敷于患处,同时慢慢活动颈部,每次大约30分钟,每日2~3次。                    痛经寒凝血瘀和气滞血瘀型痛经可用中药热敷来治疗。                              寒凝血瘀型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                      方法:寒凝血瘀型痛经用吴茱萸药液热敷小腹,起到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的目的。                            气滞血瘀型症状:经期小腹胀痛、月经量少、淋漓不净、血色暗、有瘀血块,或乳房胀痛。                        方法:气滞血瘀型痛经取云南白药用酒调糊,用棉纱布包好,再用热水袋包裹热敷在小腹,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左右,连敷3~5天,起到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冷敷“治疗”4种伤                                    冷敷主要是让身体局部温度降低,皮下的血管收缩,减少局部的血液循环,降低血管的通透能力,达到降低新陈代谢、止血消肿的效果。                  此外,冷敷还可以减轻因为受伤所导致的肌肉痉挛,避免组织细胞的二次伤害。                                                  扭伤                          可以采用冷水(如自来水)或者冰棒等温度较低的东西进行局部冷敷。                                          最好是找一些冰块,加入适量的水,用双层塑料袋包好后做成自制冰袋,这样的冰敷效果是最佳的。若扭伤较严重,小心处理后应及时到医院救治。                      拔牙拔牙后,可适当冷敷面部,缓解术后肿胀。                                  烫伤在轻度烫伤(即出现红斑性,皮肤变红)时,立刻用流水冲,即“冷却治疗”,若是不方便冲洗的部位,可用冷毛巾敷,减轻烫伤程度。              “冷却治疗”最好持续半小时。不建议用冰块冰敷,防止冻伤。如果要用冰块,建议用干净柔软的纱布包好,再敷患处,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                    昆虫叮咬短时间的冷敷可以初步缓解叮咬引起的疼痛和触痛。除了止痛止痒,它还可减轻被咬伤部位的炎症。局部红肿明显时,也可试试冷敷,或用温热的盐水敷洗。但如果没有好转,应及时就诊。        皮肤被暴晒后,最好先用干毛巾擦去汗液,再用凉毛巾冷敷皮肤片刻。              

发布了文章

当身体发出这些新号时,你需要警惕心梗的可能

有位40岁的张先生出现左肩疼痛,以为是颈椎病犯了,就到小诊所按摩了几次,然而肩痛不见缓解。一周后的一天,他竟突然晕倒在地,神志不清,口吐白沫。虽然家人赶紧拨打了120,将他送进医院抢救,但张先生还是不幸离世。 “由于事发在院外,现场又没有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等到患者被120急救车送到医院,人已经不行了。”当天值班的急诊科医师分析:患者猝死很可能与心梗有关! 患者床边肌钙蛋白检测结果为0.46ng/ml,而正常值是0.023ng/ml,足足高了20倍,意味着心脏受损。另外事发前患者左肩持续疼痛,可能就是以肩痛为主要疼痛点的不典型心梗症状。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胸闷、胸痛才是心肌梗死,其实不然,临床上有部分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并不典型,容易误诊。心梗不典型症状包括牙痛,上肢、左肩疼痛,上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等。                身体10个地方疼痛,要警惕心梗!                  胸痛是心梗最显著的症状,但是临床数据显示,有一部分心梗患者的症状不典型,其表现也不是典型的胸部疼痛,而是身体一些其他部位的疼痛。                  这种其他部位的疼痛,经常会被病人忽视,同时,也会经常导致误诊或漏诊,所以极具致命性,对于心梗患者而言,十分危险。                01心前区疼痛              如果出现突发性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持续20分钟以上仍然不能缓解,并且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呕吐、恶心、濒死感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心梗。​                    02前胸、左肩、左腋下疼痛                    心脏病会导致左臂和左肩疼痛,有时也会反射到右臂。疼痛一般为钝痛,而不是剧痛,通常仅限于前臂内侧,有可能放射到小指和无名指。尤其是伴有胸闷、气紧时,更要警惕心梗。                03胸骨后、颈部痛                        平时有冠心病史的人,如果出现胸骨后、颈部疼痛,呈阵发性胀闷痛,有明显的胸部紧迫感,并可牵引或放射至肩臂部等处,应警惕是急性心梗。      ​            04后背痛                有研究发现,男性急性心梗发作症状很明确,主要是持续胸痛和大汗;女性患者则主要是放射痛、后背痛、恶心呕吐多,胸痛和大汗相对少见。            ​                        05上腹部疼痛                                      没有明显原因的气喘,突然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四肢发冷,感觉“胃痛”等,也应警惕急性心梗的可能。心脏病引发的“胃痛”,有压迫、灼热或挤压感,有的可扩散到左肩、背及左上臂内侧。          ​                06颈部痛、咽喉痛                            嗓子疼、咽喉部辛辣感也是心梗的一种非典型表现。咽喉和心脏的神经由同一节段脊神经支配,当心肌缺血、缺氧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及多肽类物质,会刺激神经产生疼痛,并扩散至咽部神经。                            若突然出现喉部堵塞感并伴呼吸不畅、大汗淋漓等症状,又无哮喘或上呼吸道感染,就要考虑心梗。​                                          07下颌痛、牙痛                  少数情况下,心梗可以表现为牙痛或者下颌痛,但它往往不仅仅有牙痛,多数会伴随其他表现,包括胸痛、肩膀痛、出冷汗、濒死感等。                            另外,这种牙痛还跟运动相关,人在静止状态时并不痛,一走路、运动就会疼痛,或是疼痛不止。​              08偏头痛                有一种说法是,偏头痛和心脏异常都是自主神经系统失衡的结果。还有人认为,心梗表现出偏头痛,是由于心梗前血管痉挛期伴发脑血管痉挛所致。​                  09左下肢、左腹股沟疼痛            突然左下肢剧烈地疼痛,并出现胸闷、憋气及出汗,应警惕急性心梗。​                    10无痛性心梗                      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或脑血管病史者,如突然发生无诱因可寻的咳喘、胸闷、气短、急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晕厥及恶心呕吐等表现,要想到发生无痛性心梗的可能,立即就诊。            60岁以上的健康老年人应定期体检,以减少完全无症状性无痛性心梗的漏诊率。​                夏季心梗高发,10大“魔鬼时刻”尤其要当心!          夏季心梗高发,心梗高发有10大“魔鬼时刻”,要尤其当心!                  1如厕                      不少中老年人大便不顺畅,用力排便时,腹内压增大,血压迅速上升,甚至可较平时翻一番,这都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及中老年人在如厕时切忌用力过猛,大便不顺畅时,可通过药物等方式辅助排便。            2洗澡                  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长时间待在密闭缺氧的环境里,很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脏缺血。冠心病患者及中老年人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洗澡水温应与体温相当,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3酒席    酒精会引起大脑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并可诱发心律失常。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者则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急性心梗。建议冠心病患者及中老年人别喝酒,同时注意清淡饮食,别暴饮暴食。              4棋牌          打牌、下棋时久坐不动,情绪突然激动时,血压会一路飙升,心率增快,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建议有冠心病疾患及中老年人在进行打牌、下棋等娱乐时,适当起身活动,利于血液循环,不宜长时间久坐不动。              5电视                    长时间看电视会使情绪激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致使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建议看电视控制好时间,睡前别超过半小时,不看内容过于刺激的节目。                  6游泳                      冠心病患者游泳时受到凉水的刺激,也容易引发血管痉挛,出现冠状动脉缺血而诱发心肌梗死。建议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进行游泳锻炼前做好热身,完全活动开身体,同时要选择水温适宜的地域,避免低水温的刺激;冠心病患者最好别游泳。                          7吸烟        吸烟会促使动脉硬化,也会增大心梗的危险。另外,吸烟会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导致血管闭塞,发生心梗。建议所有人都能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尽早戒烟。              8晨起          早晨起床,人从“半休眠”状态苏醒,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容易使已老化的心脑血管破裂,黏稠血液易形成血栓造成栓塞。这就是专家广泛认同的“魔鬼时刻”。晨起在床上活动四肢后再缓慢坐起。                                  9鼾睡              睡觉时“打呼噜”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高发性疾病,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在低氧血症及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可导致夜间急性心肌缺血,严重还会诱发急性心梗。建议睡觉打呼噜的人尽早治疗,排除风险。                10悲伤      悲伤情绪无法排解时,交感神经系统会分泌出大量激素,使心跳加速、动脉收缩,降低心脏泵血功能,进而引起如心痛、气短和休克等症状。建议保持心态平衡,切忌过喜过悲。              万一发生心梗,需要这样处理!          抢救心梗、脑梗这样突发的凶险疾病,什么是最重要的?不是先进的医疗技术,也不是多么有效的药品,而是从发病到医院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                                        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心梗患者有200万例,死亡率在三成以上。因为心梗是一个时间依赖性疾病,过了4~6小时抢救黄金期,再高超的技术都束手无策​。                                心梗发生时有哪些征兆呢?如果患者出现突发性的心前区疼痛,持续20分钟以上仍然不能缓解,并且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呕吐、恶心、濒死感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心梗。此时千万不要等待,一定要拨打120。                            再次提示,很重要:毕竟心肌梗死有部分不典型,非专业人员判断困难,如果怀疑心梗,应该及时到医院。而且尽量不要自行驾车,而是呼叫120!              

发布了文章

关于颈动脉斑块的那些事

两人查出颈动脉斑块,3年后一死一瘫!                9月17日,“王药师心血管科普讲堂”分享了两个临床案例:山东菏泽的张先生和高先生,一同去医院做体检,两位都查出了颈动脉斑块。根据狭窄程度,一个是轻度狭窄,一个是中度狭窄,他们两人并不认为这是大事。尤其是听到旁人说,60岁的年龄,出现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二人根本没想着去治疗。         吸烟的人,依旧吸烟;吃肉的人,依旧吃肉;不吃药的人,依旧不吃药!时间一晃,3年就过去了,可没想到的是,意外在同一年发生了。         3年前,张先生体检时是轻度狭窄,3年后发生脑梗,经抢救治疗后,仍还是瘫痪了。而高先生是中度狭窄,才3年时间就升级为重度狭窄,突发脑梗,抢救无效去世了。       仅仅3年时间,两个家庭就发生了巨变,令人惋惜。​                三类人容易出现颈动脉斑块 2017年发表在《欧洲心脏病杂志》的一项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显示,中国有三分之一成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研究还发现,以下三类人群更容易出现颈动脉斑块。                          1.老年人 研究发现,在40-49岁的年龄段中,仅有6%有斑块,但在70-89岁人群中,有63%存在颈动脉斑块。        2.吸烟者 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地区后,研究发现,吸烟者35%有斑块,明显高于非吸烟者(28%)。            3.高血压者 收缩压>160mmHg者44%有斑块,是收缩压<120mmHg者(22%)的两倍。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颈动脉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它是窥视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也是卒中(中风)的一个预警信号。                                常有患者反映说:“大夫,我在体检时,超声报告单上显示我的颈动脉有斑块了,可我什么症状都没有啊,我需要治疗吗?颈动脉斑块对我的身体有影响吗?”                      每到这个时候,都会郑重地和患者说,颈动脉斑块对人身体的危害极大,一旦发现颈动脉斑块务必及时治疗,被称为“沉默杀手”的颈动脉斑块是杀人于无形的。                              颈动脉斑块逐渐增大,可造成血管腔的狭窄,如同两只手掐住了脖子,造成脑缺血、缺氧,患者感到头晕、目眩、思维能力明显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脑萎缩。                        颈动脉斑块如果脱落了,会导致脑血管栓塞。大血管堵塞会导致突发的偏瘫、失语等症状。堵塞时间长或颈动脉斑块破裂出血,会导致严重脑梗死。                                      关于颈动脉斑块, 这些事情一定要知道!              ​对于颈动脉斑块,正确认识它、管理它,才可以有效防范疾病发生的风险。                                  1.做哪种检查好? 答:首选超声。                            颈动脉超声可以显示出斑块累及范围、血管内膜厚度、血流速度等情况。CT、核磁等方式可能夸大斑块范围、性质、严重程度,存在假阳性结果,因此对于斑块的初步筛查来说,超声比CT、核磁更具优势。                               2.多长时间查一次? 答:55岁以上每年一次。                                    建议5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如果合并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病症,肥胖,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则需要缩短筛查间隔,一旦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建议每3-6个月复查。                    3.颈动脉斑块需要治疗吗? 答:需要基础药物治疗,酌情实施手术。                                    在药物治疗方面,一旦发现斑块,需要按医嘱规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并注意高血压、糖尿病规范治疗,以期延缓疾病进展。                          在手术治疗方面,如果在过去6个月内曾出现黑蒙、犯困、头晕眼花等提示脑缺血的症状,应考虑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患者来说,若颈动脉狭窄超过70%也应考虑配合手术治疗。                                  不稳定性斑块随时有脱落风险,无论脑缺血症状是否明显,都应积极采取开刀或介入手术等干预措施。                    4.颈动脉斑块危险吗? 答: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有关。                                      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一看斑块性质是否稳定,二看是否出现了颈动脉狭窄。                                                       稳定性斑块导致脑卒中的风险较小。如果稳定性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小于50%,一般不会对脑部产生影响;如果颈动脉狭窄超过50%,甚至超过70%,危险性相应提升。                    不稳定性斑块可有溃疡、破裂等风险,血小板在破裂处聚集形成血栓,如果脂质内核、碎屑、血栓脱落,栓塞脑部血管,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                    5.颈动脉斑块会消失吗? 答:不会。                                      少数处于斑块形成早期阶段、还没有出现血管狭窄的患者,如果严格按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降脂药,控制生活方式,可能会有斑块缩小的情况,但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斑块一旦形成,都会逐步进展,一般很难逆转。                  不过也不必过于担心,虽然斑块难逆转,但通过改善生活习惯、防治慢性病及降脂药物治疗等方式,可能使不稳定的“软斑”变为相对稳定的“硬斑”,从而降低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6.手术治疗开刀好还是支架好? 答:需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判定。                        开刀和介入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适应症和限制。若患者血管有变异、畸形、狭窄、过度弯曲等不利因素,则不适合植入支架,可选择开刀手术。                                  对于不能耐受开刀手术或通过开刀手术不能解决斑块的患者,可评估考虑支架植入。                    7.颈动脉斑块如何预防? 答:建议疾病、生活双管理。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超重或肥胖,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血压、血糖、血脂异常。此外,斑块的形成也与机体代谢率降低有关。                  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开展内科药物治疗来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可起到预防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日常应控制高危因素,避免长期高压的工作生活节奏,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随访。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