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32124

孙振

乌镇互联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南京总医院-疗养区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肿瘤
高血压
糖尿病
风湿
肝癌
肠炎
咳嗽
感冒
过敏反应
癌症


发布了文章

中医科开设通告

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中医科开设通告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中医科孙振 为满足汤山地区市民和我院患者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保健需求, 促进我院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我院自2017年9月8日始,正式组建设立中医科,开设中医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并设立中医病床10张,同时开设中医肿瘤专病门诊和中医治未病门诊,欢迎有需求的市民前来就医。 挂号地点:二楼挂号室 挂号类别:中医科门诊普通号; 中医科门诊专家号; 复诊病人,请挂中医科门诊复诊号。就诊地点:新门诊综合楼二楼东侧(诊室6) 中医科门诊住院病区:门诊住院综合楼 7楼 中医科病区门诊时间: 普通门诊:周一上午、周五上午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周三下午、周四上午 预约电话:中医门诊 025-80805393(周一、二、四、五上午 8:00-11:00,周三下午 14:30—16:30) 中医科门诊主治范围:(一)中医药防治肿瘤、睡眠障碍、情志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脏病、胃炎、脂肪肝、肝硬化、风湿及类风湿免疫疾病、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科、妇科杂病;(二)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眩晕等内科常见病;(三)中医药体质辨识及亚健康综合调理;

发布了文章

中医-国人独有的生活智慧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碰到有些根本没有学过中医的人会告诉你一些中医的道理和方法。例如感冒后,他说“冻着了”,让你喝姜汤,捂上厚被发发汗。口舌生疮,又有人会告诉你,这是“上火了”,让你找些败火的苦瓜吃吃,多喝点水……民间的谚语中也有不少与中医有关,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三分药,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春温风热,喝板蓝根;秋燥咳嗽,饮枇杷露;冬至,炖当归羊肉汤;夏临,熬绿豆汤清火……端午节采艾蒿、菖蒲、喝雄黄酒;新生儿吃开口药;新产妇喝生化汤,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常识里,蕴含了深刻的智慧,中医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典型符号,也是我们祛病延年的重要保障,天佑中华有中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中医科孙振 人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四气五味,各有所司,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让身与心健康相悦,这就是中医。 近闻令无数中医药人魂牵梦绕《中医药法草案》已进入立法程序,正式出台指日可待,我们不由的为之精神振奋,增强民族自信,砥砺前行,做好继承和发扬工作,是我们每一名中医人当下的责任和担当!

发布了文章

抗癌勇士二三事——往昔肝癌患者乐观抗癌实录

肿瘤虽猖狂,乐观战癌魔——忆抗癌勇士何先生二三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中医科孙振离猴年钟声敲响已经短短仅有一周时间了,整理过往文章和医籍时,脑海中又浮现出几个在抗争肿瘤的道路上,以顽强、乐观的态度直面癌魔,并让癌魔胆怯而退患者朋友的面孔。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罹患前列腺肿瘤的何先生,2005年下半年始我随导师凌昌全教授在中医门诊抄方伺诊,何先生经常到我们门诊就医,其时已停服中药汤剂,改为间断服用中成药巩固疗效。研习其过往病史,知悉何先生确诊为前列腺癌并多发转移后,一直服用中医药治疗肿瘤3年余,其后复查一切指标良好。何老师是退休职工,病情在取得缓解后,对中医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自觉担当起中医药抗肿瘤的宣传员,并投身到义务疏导中医门诊患者,宣讲饮食、心理等自我抗癌经验的队伍中。用自己抗肿瘤的亲身经历,去鼓舞身边的癌友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希望,激发起与癌魔斗争的斗志。记得那时是他亲自联系上海癌症俱乐部,邀请我和苏师姐去给俱乐部的癌友讲座,为肿瘤患者朋友做中医药抗肿瘤的相关宣教。其后一直时有联系,每次在门诊看到他的身影,作为一名医者,也使自己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癌魔虽然猖狂,肿瘤患者虽然不幸,但这种乐观、助人、坚强的品格,却可以使癌魔为之却步,即使是个案,仍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2012年5月,何先生仍健康快乐的生活着,致信感谢凌师,至今已在抗癌的道路上前行十几年,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奇迹。附何先生病案实录:何某,男,61岁。2000年12月12日初诊。患者因排尿不畅1年伴血尿1月余,至我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入院直肠指诊前列腺约II度增生,质地硬,中央沟消失,右侧叶有一结节;结合PSA、ECT、胸片等检查,以及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并骨转移、肺转移。于2000年11月1日在我院泌尿外科行TURP+TUVP(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双侧睾丸切除术。术后1月来凌师门诊求助中医治疗。刻下:夜间喉痒,干咳,偶有胸痛,纳平,夜寐少,间或小溲味重,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脉弦。中医辨证为:癌毒走窜,肺阴耗损兼有膀胱湿热。治以养阴清热,佐以抗癌杀毒。复诊:2000年12月19日。仍诉左侧腰痠,纳平,夜寐少,大便稀薄,4~5次/d,舌淡白、苔白滑,脉弦。辨证属心脾气血不足兼有肝肾亏虚。治以健脾补血养心,兼顾滋补肝肾,佐以抗癌杀毒。三诊:2001年2月23日。前方加减服用中药2月余。现症见:咳嗽,痰中见少量血丝,大便仍稀溏,4~5次/d,小便可,舌淡红、苔黄薄,脉弦。辨证属气血不足,癌毒内窜。治以益气养血,抗癌杀毒。患者坚持服用33个月中药后,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B超(2003年7月10日)示:脂肪肝,余无异常。胸片:右上肺野类结节状病灶,考虑陈旧性病灶。患者饮食睡眠均可,每日自服黄酒半斤,慢跑3000米,俨然成了正常人。后定期随诊,至今已健康生存十余年。

发布了文章

中医学术流派首次亮相联合国总部|

美国当地时间8月24-26日,“2016中医流派国际发展论坛”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由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人、海外华人科学家、文化名流、媒体领袖以及相关企业家组成的中医学术流派代表团在论坛上就中医药一带一路海外推广及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等内容向各国代表作了交流,并在同期举行中医学术流派展览。这是中医流派首次在联合国总部亮相。联合国DPI/NGO非政府组织委员会主席Bruce Knotss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王琦,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孙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办公室副主任贺振泉,凤凰新媒体高级副总裁刘书,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科学家闫庆生,美中教科文基金会主席陈永赤,及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人张宝玉、马云等,围绕“中医影响世界,健康成就未来”这一主旨,做了精彩演讲,深入探讨了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在世界医学以及大健康事业发展的宏观格局里,中医文化如何得以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传统中医如何走向世界以及服务世界人民等议题。 (文章来源:2016-08-30 中国中医药报) 联合国1号会议大厅

发布了文章

汤山分院中医养生活动走进社区服务居民

3月23日,汤山分院“中医养生系列活动” 在汤山益乐家园举行,该活动由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与汤山新城共同举办。 我院疗养科副主任孙振博士针对中医体质养生和亚健康防治进行了宣讲。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座无虚席。孙振博士对到场的社区居民提出的医疗咨询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答,并为他们提供测量血压等相关服务。该活动获得社区居民高度评价,也是我院为民服务的一次实举。 (来源: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微信平台)

发布了文章

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探(转载)

人体内的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研究发现肠道内寄宿的微生物群的种类超过800种,且肠道菌群可以参与体内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合成与代谢,促进机体免疫,维护肠道生态平衡,分解营养物质,为宿主提供能量底物。对宿主的生理、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在这数量巨大的菌群中,有些是潜在的病原体,在某些诱因下菌群发生变化,从而使机体产生疾病。        近年来,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研究日益受关注,不仅从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已证实中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者魏曦曾言:“中医的四诊八纲是从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微生态学很可能成为打开中医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随着当代中医药工作者的深入研究,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关于中医学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学相关性的探讨日益增多,为研究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中医中药与微生态的本质联系逐步将被揭示出来。如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正邪交争、阴阳失调及脏腑学说等诸多方面均涵盖着与肠道微生态学相关的内容。 1 中医整体观与肠道微生态平衡相通 整体观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不仅是指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还指出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也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当周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理论。微生态学主要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人类、动物、植物)之间的变化和规律。微生态学认为一切生物都与环境对立统一,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参与并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也对进入人体的微生物产生影响。另外,环境不但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而且也影响正常微生物群的生存状态。人体与微生物之间、人体(包括微生物群)与外环境之间必须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这种微生态学理论与“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2 阴阳学说与肠道微生态平衡互通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中医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阴与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中医认为,正常情况下,人体健康时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即“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健康常态。若阴阳平衡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疾病,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的病理状态。同时在治疗方面提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原则。因此,调整阴阳为治疗疾病的原则,使阴阳平衡。 微生物是人体后天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定的功能参与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微生态学认为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是健康与疾病的核心,微生态失调是微生物致病的本质,需氧菌与厌氧菌比例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肠道是人体微生物聚集最多之处,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肠道微生态平衡学说与中医“阴平阳秘”的理论互通。 3 正邪理论与肠道微生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气”具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御能力及康复能力,而将一切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正常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邪气不易入侵,即《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虚弱,机体抗病防御能力低下,邪气乘虚而入,引发疾病,即《素问·热病论篇》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与否与正邪交争的结果密切相关,正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则发病,因此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中医学正邪交争的病机学理论在微生态系统中得到体现。人体内的微生物群保持正常的种类、数量、分布等秩序,就是“正气”,若微生物种群在微生态系统中比例失调,分布异常,人与微生物之间不相应,就是“邪气”,邪气盛则会发病。微生态学认为,正常情况下,健康机体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厌氧菌与需氧菌处于动态平衡。只有因某些因素破坏了正常菌群与机体的微生态平衡,造成微生态失调,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定植抗力下降,致病菌方有机可乘,在体内定植而致病。因此,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否,相应的治疗不是单纯杀菌和抑菌,而是使正常菌群充分发挥生物拮抗作用,将致病菌驱除,这与中医“扶正祛邪”理论不谋而合。 有研究提出,微生态平衡与免疫物质的功能正常属于中医学“正气”的范畴,要素包括菌群密集度均衡,菌群多样性明显,优势菌以有益菌为主;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血清补体C3正常。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属中医学“邪气”范畴,指标要素为:菌群密集度增高、菌群多样性降低、优势细菌发生改变,致病菌增加;免疫功能发生改变,抗体IgG、IgM、IgA均低下,CD4/CD8比值呈现倒置,血清补体C3滴度降低。微生态与免疫功能平衡与非平衡的变化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具体变化过程,即“邪胜正衰”的指标要素体现于: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正胜邪退”的指标要素体现于: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指标转为正常。 有研究还发现,补益类中药如黄芪、白术、党参、石斛等均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补益类中药中的多糖、皂苷和黄酮等通过与肠道菌群的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构成而达到平衡肠道微生态的目的,从而为治疗疾病提供新的途径。另外复方四君子汤可调整衰老小鼠肠道菌群,延缓衰老;对辐射引起的动物胃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节和改善功能。表明“扶正祛邪”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密切相关。 4 脏象学说与肠道微生态 中医脏象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与西医的脏器有一定的相关性。微生态学研究发现,人体的皮肤、眼睛、鼻腔、口腔、肺、肠道、阴道等都有许多的微生物存在,当这些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时,这些器官就会发生病理变化,产生相应的外在病理表现。由此可以看出,脏象学说与微生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以“脾胃学说”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最多。 4.1 脾胃学说与肠道微生态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脾胃生理功能的概括,是指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水谷化为精微,并把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化生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滋养,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则出现纳差、乏力、泄泻或便秘、腹胀等临床症状。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球菌等,正常菌群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若肠道菌群的正常组合遭到破坏,就会出现胃肠不适等病理表现,久之,便会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出现腹泻、纳差、便秘等症状,这与中医“脾虚证”的临床表现一致。 脾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以脾气虚证最为常见,主要以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为主,并伴有全身性气虚表现。脾气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脾气虚证使机体出现消化吸收障碍,机体各脏器间的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导致菌群失调,而菌群失调又加重脾气虚证症状。研究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的双岐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减少;老年脾虚患者粪便肠道菌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与同年龄健康人有明显差异;脾虚湿盛泄泻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比正常健康人明显减少,存在明显的肠道微生态失调。 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采用灌胃番泻叶水煎液制备小鼠脾虚便秘模型。结果模型组小鼠肠道细菌总数显著小于正常组,大肠埃希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数和真菌均显著大于正常组。提示小鼠脾虚便秘造模破坏了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模型组小鼠肠道内容物中细菌总数极显著小于正常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和真菌菌落数都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酸菌菌落数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虚便秘小鼠与正常小鼠肠道内容物中5种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差异明显,脾虚便秘破坏了小鼠肠道微生物平衡,可能与番泻叶的化学成分有关,也可能受食物的影响。 实验研究发现,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与造模前相比发生明显变化,其多样性指数下降,表明造模后肠道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菌群失调,即脾气虚证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四君子汤、理中汤和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失调均有明显的调节和改善作用,提示健脾益气可调节肠道微生态。健脾补气方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可能为其治疗脾气虚证的作用机制之一。 4.2 “肺与大肠相表里”与肠道微生态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经脉络属,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肺与大肠相表里”是颇具中医特色的脏腑相关理论之一。鉴于该理论在生理、病理、临床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开展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十分必要。有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出现肠道茵群失调,益生菌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其呼吸道部分菌群同步出现相关变化,在“肠病及肺”病理传变过程中,肠病大鼠呼吸道和肠道的部分茵群出现同步增多或减少的相关性变化,提示微生态茵群的变化可能是“肠病及肺”的机制和表现形式之一。 4.3 肾虚与肠道微生态 有研究对比肾阳虚患者与正常人的粪便标本显示,肠球菌、大肠杆菌等肠道需氧菌显著增加,葡萄球菌也较正常人增加;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正常人下降,需氧菌与厌氧菌比值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肾阳虚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的失调,这与“正邪理论”相似,其肠道正邪盛衰的相对平衡偏向于邪盛一方。另有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对肠道微生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锁阳对内毒素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肝性脑病的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扶植以双歧杆菌、乳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具有控制兼性厌氧菌如大肠埃希菌肠道易位的功能,提示锁阳具有扶植正常菌群生长繁殖,调整菌群失调的功能;另外女贞子作为补肾中药也可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反应肾虚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补肾方药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的作用。 5 展望 随着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临床的不断深入研究,尽管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但互相之间的相关性日渐受关注。不管从病因病机,还是中医治则治法;不管实验研究,还是临床处方用药均体现中医药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学密切相关与相通。笔者认为,还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5.1 深入肠道微生态理论的中医实验研究 目前中医药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文献报道较少,均为理论性的探讨与论述。需要通过适当的动物模型或临床观察,明确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中医病机所在,进而探讨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为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提供理论依据。 5.2 扩展中医辨病辨证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点之一,是指导临床的主要依据。因此某一疾病不同证型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及相关性,或疾病不同阶段肠道微生态变化与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从而为确定治则治法、处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从调整肠道微生态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可能机制。既然已经明确泄泻、便秘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而泄泻和便秘不仅与脾虚、肠道湿热、阳虚、气虚、食积等有关,还与阴虚、血瘀、痰凝等有关。已有文献报道补气、健脾、补肾、清热、泻下、消食等方药均可不同程度的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肠道微生态,是否可从滋阴、活血、化痰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调整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以寻找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新方法。 5.3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中药对肠道微生态调节的可能机制 尽管大量文献从粪便细菌培养方面揭示了中医药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用微生物直接培养法,而从分子层面探讨中药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其作用分子机制仍不明确,尚无相关报道。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等已在肠道微生物群落分析中已被认可,使得对粪便、肠道内容物中无法培养的微生物研究成为了可能。今后的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应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多从微观方面把握,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研究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深层次研究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从而揭示中药调整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本质。 (⊙作者:吴国琳,余国友,卢雯雯, 【本文来源:《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年11月第33卷第11期】

发布了文章

中医扶正治疗肿瘤-肿瘤内科孙燕院士的不懈追求

近日参加世界黄芪论坛,有幸聆听肿瘤内科大家孙燕院士的行医真言,众所周知,孙燕院士是我国的著名临床肿瘤学家,他是我国内科肿瘤学的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他四十多年来在开发抗肿瘤新药,常见肿瘤如睾丸肿瘤、淋巴瘤、肺癌等的综合治疗,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在我国的推广,以及教育和保健等方面卓有贡献。 孙燕院士在早年即从事中医药扶正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临床治疗的肿瘤的过程中,与中医界肿瘤大家郁仁存、林洪生教授等精诚合作,在临床首提多学科综合治理,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减轻放化疗副作用,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医、西医携手共同斩断癌魔肆虐,早已成为医界前辈 所共识。 (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 孙振)

发布了文章

军区总院汤山分院中药房正式营业

军总汤山分院中药房正式开业 军区总院汤山分院的中药房已经正式营业了,是不是已小有规模啦,药房的同事辛苦啦![强][强]《中医药法》已提交人大立法,今年有望通过。享受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将成为每一名患者的权益,军总的中医药人在新年伊始开设中医门诊和中药房,使汤山本地居民免去早起奔波劳碌的舟车劳顿就能在家门口享受中医诊病就医,也算是新年收到的一个大礼包!

发布了文章

慢病策略-读仝小林教授医集有感

     仝小林教授是治疗疑难杂症的大家,在经方量效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幸曾于2011年南京经方论坛聆听其授课,仝教授温文尔雅,谈及经方量效研究对当代中医的发展,用情颇深,颇有心得,近日读先生医集,对先生关于慢病治疗策略的真知卓见,甚感钦佩,现就其慢病策略的观点进行探析,供同道和病友借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中医科孙振    慢病,就是很难一时治愈,病程较长或终身难愈的疾病,我们把它称作慢病。临床上需要长期调理的糖尿病、风湿免疫、肝病、高血压等疾病都可以纳入慢病范畴,至于某些疾病,诸如急性肾炎,若治疗失当,也可以转为慢病。    现代的慢病、老年病,常常需要慢调,正如古语所言,“病来如山倒,病去若抽丝”,仝小林先生治疗疑难杂症,神仙手眼,用药如神,剂量常随疾病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也多有非凡之笔。他认为慢病的要点有三:一是宜用“围方”,针对多系统、多疾病、多层面;二是药物剂型上,宜选用丸散膏丹;三是宜守法守方,采用蚕食策略。    他主张慢病之治,必找到蛇头,瞄准七寸。出手迅捷,病有起色,建立信心。同时他主张慢病之治,需先调理脾胃、培养胃气、磨刀不误砍柴工。      慢病蚕食法:蚕食,张口虽小,昼夜不停,逐步消噬。在治疗上,蚕食法,就是不求一日千里,但求日日进步。慢病,常常有痰湿浊瘀毒等病理产物,成为加重疾病的第二病因。从清理病理产物入手,可为本病治疗扫清障碍。    久病多虚,峻补不若缓补;久病入络,短治不若久治。    仝小林教授在论著中还提醒我们医生,要重视心理调治在慢病的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临床上我们往往只关注患者躯体的疾病。实际上,许多躯体疾病,是由于精神层面的问题引起的。尤其是现代社会,过快的节奏、过大的精神压力及家庭子女等问题,常常成为重要的病因。审因论治,才有可能取得疗效。故而我们在诊治疾病时,应该多多关注患者的精神家园,多给予患者一些关爱,慢病的康复,最要紧的是心情,亲情的陪伴,真情的守候,对患者的慢病康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欲使老人安,三分呵护七分伴”,特别是许多长期受慢病侵扰的患者朋友,往往伴有拖累家庭的愧疚感、无助无力感,这时来自于家庭的温暖、亲情的体贴关爱、真情的陪伴守候,就显尤为重要。

发布了文章

研究证实:中国近200种中药能抗中风

新华社报道:我国科学家从近8000种中草药中发现了大量天然抗中风化合物,其中有接近200种中药植物被证实是中风治疗与恢复的常用药。该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中风也叫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之一,仅亚洲中风死亡病例就占全球的2/3。此外,中风的发病年龄也横跨青年、中年、老年,甚至是儿童和青少年。 据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代绍兴博士介绍,中风作为发病前无明显症状的突发性综合疾病,不管是对于中风的急性干预治疗,还是后期的恢复性治疗都需要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对社会和患者家庭造成很大负担。现在西医治疗主要集中在中风后期的恢复阶段,对于中风前期和发生阶段的急性干预药物非常少。 中科院科学家从中国传统中草药植物入手,通过筛选中医临床抗中风治疗的中药药方,结合国内外多个数据库信息,利用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了近8000种中草药,并从30438个小分子化合物中获得了2355个候选抗中风化合物。 “我们发现这些抗中风候选化合物作用于15个抗中风靶点,这些靶点在中风的前期、发生时、后期都有表达,证明中药在治疗中风不同阶段都有效果。此外,我们鉴别出35个高潜力的候选化合物还具有良好的肠吸收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等特性。”代绍兴说。 科学家在中风治疗与恢复的近200种中药植物中,还发现了使用频率最高、效果最好的几种中草药,包括川芎、当归、红花、赤芍、黄芪、丹参、桃仁、大黄、菖蒲等。 该研究解释了中草药中多种抗中风植物潜在的作用机制,为抗中风药物研发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起点和广阔范围。

发布了文章

发展中医药是历史的选择

百年中医,跌宕起伏,东西碰撞,甚是激烈。西学东渐,中医式微,到中西医并重,东学西渐。百年中医史,是一部中医求生存、谋发展的奋斗史。辛亥革命以来,中医经历了民国时期与西方医学的碰撞激荡,也迎来了新中国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开展百年中医史研究,以史为鉴,对于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增强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中医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贡献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重点项目“百年中医史研究”启动。经过3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核心成果《百年中医史》250万字的编撰。该书通过史料与史论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展示辛亥革命以来中医事业发展与学术进步,梳理百年中医所经历的“抗争图存,自强发展(1912年-1949年)”、“事业奠基,曲折前行(1949年-1977年)”、“全面发展,走向世界(1978年至今)”3个时期的历史脉络;并初步揭示百年中医发展具有文化相关性、政策相关性、中西医互补性、辨证论治互补性的特点;内史与外史相结合,置中医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深入探究百年中医发展史上重大事件的真相及其根源,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史学支撑。 百年中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医发展受到政治、科技等外部环境的明显影响。中医事业和学术进步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休戚相关,与当局中医政策密切相关。对于外来文化,一定要根据国情,予以借鉴,但不可照搬。西方科学有局限性和阶段性,不能等同于终极真理。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中医、西医自成体系,各有优势,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有自己发展的规律。西医不能作为判定中医的标准。制定中医政策,应用现代医学以及其他科技手段,开办现代中医教育,都要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在继承基础上,锐意创新,回归本原,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真正促进中医发展。中医要乘我国强盛之风,提升自身价值,谋求国际共识,尊重各国法律,稳步走向世界。 中医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展中医药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需要,对于我国医药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发展中医药是历史的选择 自西学东渐,科学作为“真理”,长驱直入中华,我国传统学科逐一被替代或整合,唯有中医药整体保留下来。西医传入,正值社会转型,所以很快发展。而中医一再遭到“不科学”的质疑,甚至有个别社会名人也难跳出历史的局限,但中医却越挫越勇,自强不息,取得社会支持,国家重视,从中医式微,到中西医并重,全面发展,东学西渐,中医药走向世界。百年中医发展经历了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可谓跌宕起伏,否极泰来。百年中医的历史告诉我们,发展中医药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选择了中医,是因为中医所具有的确切疗效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譬如天人相应、整体观、系统论、以人为本、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治未病等理念,可持续的生态医学模式,以及自然、绿色、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适宜技术和方法,这些特色和优势应该在新时期得到充分发挥。 历史选择了中医,是因为中医不仅具有其他医学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还因为中医原创思维和技术所具有的科技价值,中医药从种植到生产、流通、医疗到康复、养生旅游贯穿全产业链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中医蕴含哲学人文内涵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中医天人相应理念所具有的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态价值,以及中医尊生理念寓于医药所具有的普世价值。 将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赖以防病治病、繁衍昌盛的传统医学。虽然古老,但中医药的核心理念及防治方法并不落后。时至今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并未丧失,而是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得到国内外的认同。 1.中医药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2013年统计,中医用全国卫生总量4.5%的机构、7.5%的人员、6.36%的财政拨款,为全国15.4%的门诊患者、11.9%的住院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服务,中医药为人民健康发挥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医学模式和目的正在发生深刻转变,由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中医药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生态医学模式,中医药的治未病,养生理论和方法,都非常契合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向。现代医学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中找到思路方法的启示。 2.深化医改,维护健康,普惠民生,中医药必不可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是中医药工作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老龄人口大国,2013年底我国≥60周岁人数达2亿多,占总人口的14.9%;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目前乡居人口仍占50.32%,近7亿人。中医药产生于农耕文化,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年代,中医药的优势依然存在。未富先老、农业发展滞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要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必须有中医药的参与。发展效验价廉的中医药,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中医药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3.中医药贯穿整个产业链,是我国大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种植、驯养的中药农业,到中药加工、制造、器械生产的工业,到中医药产品流通、贸易的商业,到中医药服务业,其中,中医药服务领域由疾病医治延伸到病前预防、病后康复,包括医疗、养生保健、预防、治未病、康复、健康管理,并拓展到科研、教育、健康旅游、中介服务、文化产业,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潜力巨大,是新的社会经济增长点,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4.中医药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仍具生命力的原创学科 人类疾病谱变化,新发流行性疫病,多发心身性疾病,慢病成为主流。对此,中医药大有作为:治疗SARS疗效突出,发现青蒿素“为数百万患者解除疾患痛苦”而获诺贝尔奖,中药砷剂治疗白血病,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病,中医药维护航天员健康对航天医学的贡献,所有这些基于认真继承的自主原始创新,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典型意义。在全球一体化、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原创的中医药,拥有无可争辩的自主知识产权,对内促进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蜕变,对外促进中医药出口贸易都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5.中医药其有人文内涵深厚的文化优势 “大医精诚”有助于构建医患和谐的人际生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今世界,东学西渐,中医药走向世界,不仅具有重要的医疗价值、经济价值,而且是传播中华文化、展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载体传播我国尊重生命、维护健康、惠及人类的普世价值观,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 当今中医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符合中医药特点规律和发展要求的政策机制、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因此,必须在建设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方针的指引下,将发展中医药列为国家战略,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调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中药、继承与创新、防病与治病、事业与学术、政府与市场、药品与食品等关系,提升中医对健康大产业、对实现中国梦的贡献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高度概括。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对于我国医药、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对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意义。人的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中国梦,首先是人的生存梦、健康梦。有了健康才有梦的追求。中医药保障国人实现健康梦,中医药可助国人实现中国梦。 摘录《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4月第31卷第4期。

发布了文章

当代名医治疗肝癌集粹


发布了文章

“粪菌移植”治疗克罗恩病的启示-中医的智慧来源于实践

克罗恩病又称为“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慢性肠壁全层炎”等。具体发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多见于青年人,可并发消化道溃疡。可侵及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肛门,并可侵及肠道以外,特别是皮肤。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不同而多样化,病程缓慢,易复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中医科孙振 迄今为止对本病仍无根治方法。其处理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在发生某些并发症时需采用外科治疗,这种处理原则可使多数病人获得临床症状缓解或有较好的生活质量。但复发率高,甚或是终生的,即使是手术切除病变肠段者也难幸免。病人遭遇疾病缠绵,承受明显的压力和负担。 近两年来有国内学者开始尝试使用“粪菌移植”治疗克罗恩病的尝试,在2013美国消化病周会议上,南京的学者首次报告国内的最新的研究结果:将标准化粪菌移植用于难治性克罗恩病的治疗。国外对于此技术的研究,最早始于195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外科医生,报道了对4名患有严重伪膜性肠炎的患者实施粪便移植的结果。粪菌移植发展最快的时间是在最近3年。2011年初,澳大利亚悉尼消化医学中心Thomas Borody医生Borody领导的团队开展了全世界最多的粪菌移植。 近两三年发展的如火如荼的“粪菌移植”技术,其实早在1700年,已为祖国的传统医学所重视和应用,并有明确的记载。公元300年至400年间,东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也称《肘后方》)记载,用人粪清治疗食物中毒、腹泻、发热并濒临死亡的患者,文中载述“饮粪汁一升,即活”,堪称奇效。而用人粪便治疗多种消化道急危重症的应用,在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颇丰,记载用人粪治病的疗方多达二十多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最早用人粪便治疗人的疾病文献记载,可能是《肘后备急方》。也就是说,如果将使用人类粪便治疗疾病看做一种类似粪便移植治疗方法的话,人类认识和将此方法应用临床实践治疗,至少已有1700年的历史。 作为中医后学,闻之对前辈先贤之智慧甚感钦佩,随之翻阅《肘后备急方》,书中尚可见动物粪便治疗卒心痛、手足肿痛、中风角弓反张(身体角弓反张,四肢不随,烦乱欲死者,清酒五升,鸡白屎1升.....),反胃(《外台秘要》,记载有服用驴小便案数例),脾胃虚弱气胀(《外台秘要》载乌牛尿,空心温服一升,气散即止)等诸多记载。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岐黄医学,蕴含着的智慧,来之于实践,来之于深受病患所困的人民群众,虽然与当前医学研究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大样本研究相比,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样本数据,但这些堪称奇效的活生生个案,在令我们拍案叫绝的同时,又给我们借鉴和应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疑难杂症提供了无比珍贵的启迪和指导,我们不得不思索:偶然中是否蕴藏着必然?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智慧的火花都显得弥足珍贵,何况是确有疗效的个案。这些弥足珍贵的经验,对我们今天各种疑难疾病的治疗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近年来肿瘤的综合治疗,免疫疾病的治疗,包括美国的耶鲁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等诸多国外科研机构正加大投资,不余遗力,深入挖掘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窘境应该使我国的医学家和广大医者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担当,在重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国内中西、西医学者,作为维护大众健康的左右手,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共同汲取祖国医学的营养财富,加快科研协作攻关,可望寻求到更多有效提升肿瘤、风湿、难治性肠道疾病(克罗恩、溃疡性结肠炎等)疗效的方法和方药,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发布了文章

中医心理学研究进展

中医心理学研究进展概述 孙振 南京总医院 摘要: 中医心理学在中医药学中占有一定地位,中医经典及古籍医案中有丰富记载,近10余年来中医心理学在临床疾病的应用中进展颇丰,现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供同道参考借鉴。 中医心理学(Psychology of TCM)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心理、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目前,国内心理治疗基本引进和模仿西方理论和模式,虽然设计严密、手段先进、实证性强,但其可信度和可行性都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因为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其心理现象在类型、性质、规律等方面有不少差异【1】。中医心理学在中医药学数千年的发展中占有一定地位,具有着独特的心理治疗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现将近10余年来中医心理学研究的进展作一概述,供同道参考借鉴。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认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教授精研内经,认为《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系统记载心身理论的经典文献【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已载有“怒伤肝,喜伤心,悲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王庆其教授主张 “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基本的学术思想,要维护心理健康.一要强调躯体无病痛,二要注意心与身(即形与神)的协调和谐,如此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2】。李兆健从古代医案中归纳了劝说开导、暗示转移、顺情从欲、移易性情、激情疗法、以诈治诈、情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认为它们设计精妙,疗程简单,疗效明显、迅捷,符合中国人性格的基本特征,不仅在许多方面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认识相吻合,而且独具特色【3】。 当前中医心理治疗在临床疾病的应用中有了新的进展。何裕民教授认为对心身疾病的探讨必须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征密切联系,注重精神心理,立足宏观、整体调治是中医学的传统,也是优势,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认识【4】。王庆其教授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中健康的本质是天人和谐、形神和谐。形神和谐是健康的标志,形神失和是疾病的象征,形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以上理论对指导中医心理在临床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陈正等在510例脾胃病与情志关系调研中发现510例脾胃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高于男性)。脾胃病的病程及严重程度与情志因素呈显著性相关,各证型的脾胃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分布权重基本一致,从而得出情志与脾胃病有密切关系,建议在诊断脾胃病的时候应重视患者精神心理因素,尤其是治疗女性脾胃病患者时,当尤为重视其心理特质,合理采用心理治疗方法,顾护其情感,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5】。陈正在消化性溃疡与心理疾病因素的研究指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情绪基于“怒伤肝”、“思伤肝”的机制,发现在临床上治疗胃脘病时如果能够以调心(神)以治胃,佐以疏肝健脾并配合畅情、释疑等方法综合运用,即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心神进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其效果往往优于单纯运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6】。齐向华教授创立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失眠症的内涵及辨治体系,通过脉诊分析,辨别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包括烦躁焦虑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思考过度状态、精神萎靡状态,临床善于依据辨识的“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进行选方用药,同时配合适当的心理和音乐疗法,疗效明显【7】。李世通等研究从中医心理医生技能切入,细分出从形治形神技能、从神治形神技能、从形神共治技能3 类,基于不同技能展开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治疗手段等的探讨,文中指出从神治形技能国内主要包括以汪卫东教授的中医心理TIP流派(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为重要代表,还有刘天君教授的移空技术、孙泽先教授的归根疗法、张伯华教授的中医认知疗法、陈振宇博士的中医箱根疗法等【8】。汪卫东教授的TIP流派睡眠调控技术是一种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中医心理治疗失眠的技术,它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催眠疗法进行融合,使患者处于低阻抗的状态,从而更好的进行中医心理治疗【9】。李兆健撰文指出了禅学在中医心理治疗建设中的意义,分析比较了禅学和中医心理治疗的区别及其共同之处,认为撷取禅学中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心理治疗学,对构建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心理治疗学有着积极的意义【10】。吴嫣研究【11】认为女性重情感,多愁善感,多心理冲突的特点,鲜明地体现在妇产科的病症中,故而女性精神情感波动及其所引发的疾病问题明显多于男性。中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崩漏、痛经、闭经、月经前后诸症、经断前后诸症、妊娠恶阻、妊娠痫症、不孕症,脏躁(癔病)、妇科手术的心身障碍、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等疾病与心身关系密切,是中医妇科领域常见的心身疾病,探讨妇女的心身特点对于指导妇女如何调养性情,防治女性易患的心身疾病,促进心身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刘天君的研究认为非典心理援助工作的特点之一是需要一些医学知识,不仅相关的西医知识需要掌握,还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中医学知识,在咨询的实践中应用中医学知识对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那些与迷信心理相关的心理问题。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学说在说明气候流年顺逆等问题上具有破除迷信的作用【12】。孙泽先撰文探讨了归根意识和归根心理学在解决人类心理困惑方面的正性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归属、依赖、敬畏、崇拜之情。人们在表达这种归根意识的时候,能够获得激情、凝聚力、洞察力和创造力。人类社会的很多传统美德,都与归根意识的表达密切相关。张伯华教授针对患有阈下抑郁的特殊人群,通过中医阴阳辨证,在“扶阳抑阴”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发挥团体心理干预的优势,初步制定了构建了一整套有较强操作性的针对阈下抑郁的团体中医心理干预方案,探索出团体心理干预本土化的一个研究方向【13】。 综上所述,中医心理学近10余年来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仍然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日前我国首个心理健康服务规划颁布实施,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普遍实施,全民心理健康意识将明显提高,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基本健全,中医心理学将在全民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李兆健. 中医心理治疗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6, 26(10): 1182-1185. 王庆其.杏林散墨[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李兆健. 古代中医心理治疗医案评析[J]. 中医文献杂志, 2007, 25(1): 23-25. 刘增垣,何裕民.心身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 社,2000,156-160 5 陈正, 王庆其. 510 例脾胃病与情志关系调研[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14(6): 439-440. 6 陈正, 王庆其. 心理因素与胃脘病的关系[J]. 中医文献杂志, 2005, 23(1): 20-22. 7. 吴慧慧, 齐向华. 齐向华教授基于五种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 辨治失眠症[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8): 990-992. 8. 李世通, 汪卫东, 王米渠. 基于中医心理医生技能探讨失眠症诊疗[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4, 1(5): 290-292. 9. 汪卫东, 李桂侠, 洪兰, 等. 失眠症的创新中医心理治疗—TIP 睡眠调控技术简介[J]. 世界中医药, 2014. 10. 李兆健. 慧然独悟 员昭然共明-禅学与中医心理治疗浅谈[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 22(4): 39-42. 11 吴嫣. 论中医心理在中医妇科临床的应用[J]. 健康必读 (下旬刊), 2013, 13(9): 439. 12 刘天君. 中医学知识在非典心理援助中的运用[J]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7(9): 653-654 13 谭曦, 杨秋莉, 杜渐, 等. 阈下抑郁人群团体中医心理干预方案构建[J]. 中医杂志, 2012, 53(24): 2087-2089.

发布了文章

肿瘤患者能吃海鲜吗?

肿瘤患者能吃海鲜吗?岳小强   孙振      “民以食为天”,在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医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反映出中医对饮食指导的意义,受重视已久!受中医传统“忌口”说的影响,许多得了肿瘤的患者对饮食宜忌也非常重视,在临床上诊治过程中,常有人问:“得了肿瘤,能吃海鲜吗?”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中医科孙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作为临床医生,有一定困难,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饮食问题,它包含医学、营养学等多学科知识。我们认为要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需要澄清以下模糊认识:一、中医忌口理解不易简单化中医讲的忌口,不是简单的一个什麽该吃与不该吃的问题,它与患者本身的病种、病情、病性等有密切关系,要针对疾病的种类、疾病的寒热虚实、脏腑表里等,结合食物的性、味全面加以考虑。如胃癌患者忌食狗肉、熏制食品、刺激性调料等;食管癌患者忌食过热饮料、酒;肝癌患者应忌食硬、油炸、刺激性食品和酒。当癌症病人毒深热盛,口渴烦躁,发烧便结,这时宜多吃水果汁、西瓜、米粥及一些清凉健胃、消渴除烦的食品,切忌过食生冷及油腻之物。有的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或某些病人放疗后出现胃阴不足症候,口干纳少,舌光红无苔,时有恶心,这时应当禁忌辛热、香燥伤阴的药物和食品。忌口同时与所服药物也有一定关系,例如病人正在服健脾和胃、温中益气的中药,而饮食却摄取性凉滑肠之食品就不合适。就病症和体质而言,平素脾肾阳虚容易腹泻的人,需忌食生冷粘腻滑肠食品;肺胃阴虚口干舌红的人,切忌辛热香燥食品如辣椒、胡椒、生蒜、生葱及煎炒的干果等;热盛忌油煎炒煨等。二、“发物”并非肿瘤患者饮食的必然禁忌中医讲的所谓“发物”,是指能使疾病加重或诱发疾病发作的某些食物。现在看来,有些是与过敏性疾患有关,如哮喘、荨麻疹等;有的则与外症疮疡肿毒有关。这些食物多指水产品中的带鱼、鳝鱼、蚶子、螃蟹、虾、海参;畜肉类的羊肉、狗肉、驴肉、马肉;蔬菜中的韭菜、香菜、茴香等。谈“海鲜变色” 的多数是一些长期以来认为海鲜是发物,认为海鲜可以加重肿瘤患者病情的患者或家属。其实海鲜对于一些皮肤病、哮喘、过敏性疾患等,需要患者忌口。但不是肿瘤患者的饮食必然禁忌。海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些人喜欢生食海鲜,生食海鲜包括食用生鱼片、生江蟹、醉蟹、醉虾、盐腌水产品、毛蚶等;半生食海鲜包括以爆炒、焯、涮、煎、烤等烹调方式烹调。生食和半生食海鲜会埋下疾病隐患,广东省发生数千例肝吸虫病,上海在80年代也曾经因为生食毛蚶而爆发甲肝大流行,这都是生食海鲜惹得祸。因此,许多人据此认为既然海鲜可以传播细菌,传染肝病,自然也会加重肿瘤患者的病情。持这种观点无疑是错误的,在生食的情况下,是可以出现传染的情况,但是如果在足够的高温下煮熟吃,杀死海鲜内的病毒和细菌,就不会留下隐患了。三、科学认识海鲜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海鲜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营养物质。鱼、虾、贝、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9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且易于被人体吸收;海鲜中还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含有一定量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为禽畜肉和植物性食物所不及,这类脂肪酸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此外,海鲜食物还是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宝库,海虾、海鱼中钙的含量是禽畜肉的几倍至几十倍,海带中富含碘元素,鱼肉中的铁最易被人体吸收。海鲜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有些还是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要药,如海藻、海带是甲状腺肿瘤患者的要药,它们中所含的海藻多糖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蟹类中含有的甲壳素也是重要的抗肿瘤成分;海参中含有的刺参多糖和皂苷已被证实具有抗肿瘤和抗放射性损伤的作用;蛤贝类含有的糖蛋白的抗癌效果甚至优于环磷酰胺、阿霉素等药物。当然,有的海鲜质地较硬,较难消化,有的还含有较高的脂肪,略显滋腻,而且海产品多性味偏凉,故必须饮食有节,不可贪其美味或营养,恣意进食,否则反而败坏胃口或损伤正气。未熟的海鲜易传播细菌,应该在完全熟食的情况下食用。对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进食海鲜宜慎重,对海鲜过敏者则应忌口。总之,海鲜不但有较高食用价值,可以补充肿瘤患者的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而且有许多药用作用,因此对肿瘤患者来说,只要做到饮食有节、适当适量、因人因病而异,完全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发布了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中医“脚”不应穿西医“鞋”

日前,一位医学专家说:“中医是好的,但不一定是科学的。科学并不等于正确,不科学不说明它不正确。” 质疑中医科学性的声音由来已久。近代以来,西方的船坚炮利让很多中国人失掉文化自信,“骂中医”一度成为一种时髦。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根深蒂固,“中医不科学”的帽子很难摘掉。 于是,尽管许多人并不反对中医,但是希望用“科学”来改造中医,认为科学化的中医更安全有效。 但是,在现实中,科学化中医变成了中医西化。在某些人眼里,“不科学”的中医需要科学的西医来验证,中药的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 有一技之长、会看病的民间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证;而有的接受院校教育、拿到行医资格证的毕业生却不会看病。 中药院内制剂要经过动物实验、药毒药理多项验证,“中药西管”逼退了许多“灵丹妙药”。按照现在的申报注册要求,每一个剂型算一个新品种,都需要做药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这相当于把院内制剂作为一种新药去开发。由于投入高、回报低,好多医院只好选择放弃使用院内制剂。 其实,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思维方式,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用来治疗肺炎的麻杏石甘汤,并不像西药一样,汤药中并没有杀死肺炎病毒的成分。中医治疗原理是“坚盾”,提升人自身的免疫力。 西医的治疗原理是“利矛”,凭借药物或手术等各种方法,将侵入人体内的病毒斩尽杀绝,除恶务尽。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解释中医,中医永远说不清、道不明。 以红花油为例,它有1万多种成分,而现代手段只能讲清楚100多种。中医西医各有优劣、各有千秋,如果用现代科学改造中医,反而害了中医。 “不科学”的中医在西医的发祥地,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医在美国是以洋中医为主,来自中国的中医师不足5%。美国为复方制剂审批亮出绿灯,复方丹参滴丸进入三期临床试验,进入美国只有一步之遥。丹参药材标准被纳入美国药典,三七等5个品种被纳入欧洲药典。 目前我国中医药界10余项循证医学研究获得国际高度认可,《英国心脏病杂志》曾评论“中草药为心衰治疗带来新希望”。 中医在外国人眼中,关注点不是科学性,而是有效性。正如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理查·罗伯茨所说:“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财富。” 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医在海外的发展,让人想起《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的一句话:“只有当你远离家乡,来到某个陌生的地域,‘家乡’的面目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假如我们用更多他者的视角、超越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中医药,那将是何种局面?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如果中医这只“脚”委屈憋气地穿上“西化”这双“鞋”,只能不断地“削足适履”。 其实,鞋子不合适了,需要换的是鞋,而不是给脚动手术。只有为中医量身打造合脚的“鞋”,中医的脚步才能跟得上时代,千万别让所谓“科学”束缚了中医的发展。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6月13日第19版]

发布了文章

月圆.天宫行

《月圆.天宫行》 浩瀚苍穹圆月明, 千年遗梦终成行。 玉兔酿酒桂花香, 天宫筑巢诉衷情。 江山红遍忆峥嵘, 夙愿得偿慰英灵。 丙申猴年中秋贺天宫二号发射成功,与诸君共勉,祝大家中秋佳节阖家幸福安康! 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 孙振 (丹桂飘香 中秋月明 飞天梦圆)

发布了文章

也谈“黄褐斑”的中医病机

本病也称为肝斑,是发生于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黄褐色、暗褐色或深咖啡色的斑块,常对称分布于颊部,亦可累积前额、门弓、眼周等颜面皮肤。斑片形状不一,或圆形,或条形,边缘清楚,表面光滑,一般无自觉症状及全身不适。有的妇女在月经前加重。     本病的发生多与女性激素代谢失调有一定关系,常见于月经不调、妊娠及肝病者。常见的诱因有日光的暴晒、精神创伤等,雌激素、黄体酮与日光照射均能促进黑色素的代谢而使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所含的黑色素量增多,促使皮肤颜色变黑。      现代医学对本病还没有满意的疗法,多采用内服维生素、外用脱色剂等方法。      中医辨证多认为其属“血滞”范围,可见于气机不畅,肝郁化热,致使血液瘀滞于颜面;或因肝病及脾,脾失健运,痰湿内停,不能使气血润泽于颜面肌肤;或见于肾阳不足,阴气弥漫,血滞成片;或因肾水不充,血虚不荣,火燥血滞而发病。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女性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日趋重要,情绪的失控、作息制度的紊乱、过食肥甘厚味或贪凉饮冷损伤脾胃均可诱发此病或加重病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显得尤为重要!

发布了文章

屠呦呦诺奖报告会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中医科孙振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並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 annua L.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并不高,还有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纯化工艺的影响,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显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诚服务。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请看今年报告的对于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布图,红色与黑色提示当地的恶性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 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