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6421

吴李飞

乌镇互联网医院

崇尚科学与人文,追求进步与创新……一路前行!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肿瘤
胃癌
肠癌
AS
腺瘤
便秘
感染
肠息肉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没那么容易再感染

2021-02-22胃肠病作品原创:老杜说健康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数十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原,尤其胃癌,90%的非贲门部胃癌与它有关,因此,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癌的最重要的可控手段。但是,有很多朋友担心:既然这个细菌是通过口口传播的,我辛辛苦苦根除了,和朋友一起吃顿饭,不又感染上了么?那还治它干啥?今天咱们就说说这件事儿。治疗后再次感染的几率到底有多大呢?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治疗后,也会产生抗体,但这个抗体并不能保护机体再次被感染,加上我国独特的就餐习惯(共餐),是不是治疗等于白治呢?对此,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归结一下:1、欧洲的研究一项研究结果显示,5岁以上人群治好之后的感染复发每年不超过0.5%~2%。2、我国的相关研究据权威专家陈烨教授的估计,我国总体的5年再感染率大约在4-8%左右,儿童和家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会相应高一点;而吕农华和祝荫教授团队的结果高一点:大陆地区Hp感染的年复发率为2.2%,我国台湾地区为2.8%。根据权威专家刘文忠教授所述,我国的平均每年再感染率应该在3%左右,就是说:治疗成功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几率,只有3%。这是非常低的。尽管我们还不明白其中原因,但数据还是可以让我们放心的。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者巴里·马歇尔教授,2017年在上海东方医院演讲,他说,即使保持中国式的就餐习惯,治疗后再次感染的几率也非常低,尽管还没有证据来解释这一现象。一项大规模研究证实,年再感染率低于1.5%!2020年3月,Merging Microbes&Infections杂志发表了我国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等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首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再感染的长期随访及其危险因素,该研究是一项全国性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队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后的年再感染率低于1.5%。我们先了解两个概念:复发与再感染复发:根除成功后6-12个月,复查阳性; 再感染:根除成功后12个月以上,复查阳性。 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5193名受试者参加了这项前瞻性开放队列研究。其中,2059名参与者完成了至少一次随访,平均年龄为47.3±14.8岁,其中女性946人(46%),男性1113人(54%)。 根除成功后随访间隔为6-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8.2±13.6个月。幽门螺杆菌再感染随访期间,在前瞻性开放队列中,共有216名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再次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其中129名受试者为根除成功后6个月内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复发病例,87名受试者为根除成功后12个月之后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再感染病例。幽门螺杆菌年再感染率为1.5%(87/5707.5人/年)(95%CI:1.2-1.8)。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种族、文化程度、居住地、胃癌家族史(均为P<0.1),提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根除治疗成功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复发。进一步的多变量分析表明,幽门螺杆菌再感染与以下5个风险因素独立相关:少数民族(HR=4.7,95%CI:1.6-13.9)、低学历(HR=1.7,95%CI:1.1-2.6)、胃癌家族史(HR=9.9,95%CI:6.6-14.7)、居住地在我国西部地区(HR=5.5,95%CI:2.6-11.5),居住地在我国中部地区(HR=4.9,95%CI:3-8.1)(P<0.05)。 研究结论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初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的年再感染率(1.5%人/年)相对较低。具有特定的种族、受教育程度、家族史或居住地区的患者似乎有更高的幽门螺杆菌再感染风险。 小结 1、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再次感染的几率很低;当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比如使用公筷。2、很多的所谓“再感染”,大多数是上次根本没有杀灭,也就是“复发”。3、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是一个活动的传染源,建议没有抗衡因素的成年人都要根除治疗,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4、大力推广公筷公勺行动,杜绝餐桌传播。5、不要担心再次感染的问题,该治就治!














发布了文章

不吃药也能治好便秘——关于便秘的20个疑问(下篇)

三、怎么吃才能治便秘?13.关于治疗便秘,请您推荐一些具体的饮食方案?第一类是建议不要吃的,就是中医说要忌口的,比如辛辣的,干炒的油炸的烧烤的,还有热性的食物,比如羊肉、韭菜。第二类是要限量吃的,比如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主要是肉类,鸡鸭鱼肉、猪肉、牛肉等等,还有鸡蛋,奶类,乳制品,都应该尽量少吃。第三个是饮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多吃水果蔬菜。五谷杂粮里面更应该多吃粗粮,如糙米、全麦、玉米、高粱等等。但不建议吃黏玉米或者水果玉米,因为跟传统玉米所含的成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很好吃,但是它已经不再有传统粗粮对身体的正面影响。第四个是喝一些养生的粥类。小米粥最好,对于便秘也会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以小米为主,里面可以加一些红薯、山药。大便黏腻型的便秘,加上薏米会更好,因为薏米是健脾祛湿的。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加上红小豆,可以清热利尿,也非常有好处。14.不吃肉蛋奶,我会不会营养不良呢?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二三十年以前的饮食结构里,很少有肉蛋奶,那时候只要能吃得饱,没有人发生营养不良。粮食里面都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质,所以不用担心吃粮食不吃肉蛋奶会造成营养不良的问题,恰恰是因为现在吃了过多的肉蛋奶才出现了很多疾病。除了便秘之外,很多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心脑血管病和某些肿瘤,都跟营养过剩、体重超重有关系。15.清淡饮食短期内就会有效果吗?所有类型的便秘都适用吗?比较轻的患者单用饮食疗法就可以缓解便秘,非常重的就需要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饮食疗法在便秘的治疗里面,应该说是最基础性、最根本的,应该说对所有人都是适合的。16.清淡饮食要吃多久呢?便秘好了也需要一直吃吗?这种饮食调节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经过饮食调节或者药物治疗以后,便秘缓解了,如果又恢复到原来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便秘必然会复发。而饮食方面非常配合的便秘患者,通常会得到长期的缓解,甚至终生都不复发。四、不吃药治便秘,还有哪些办法?17.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不用吃药也能改善便秘症状吗?除了饮食之外,发病因素里面还有精神因素,包括精神紧张、工作忙碌等,建议在饮食调节的基础上,适当的调整紧张忙碌的生活。缓解精神紧张,可以每天抽出10分钟来做深慢呼吸,最好在吸气的时候只想一个字——静,这时候的精神要完全静下来;呼气的时候想一个字——松,全身肌肉放松。假如每天都能抽出时间做放松功,对缓解精神紧张,缓解焦虑情绪会有很大的帮助,对改善胃肠功能非常有好处。18.运动能改善便秘吗?可以做有氧运动,比较缓和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但不要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反而会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对便秘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剧烈运动对中老年人的关节也会造成损伤。最好做运动时不出汗或者微微出汗就可以了,不要做出大汗的运动。19.一定要养成每天都上厕所的习惯吗?一定要养成非常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去排便。大多数人都是早晨排便,也有人晚上睡觉以前排便,这些都可以。但最好能定时,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到了时间就会产生便意,胃肠道也会出现推进性的蠕动,对于排便也会有帮助。20.关于便秘,您还有什么好建议给广大患者呢?通便的中药、中成药、保健品,可能很多患者都用过,往往刚开始用是有效的,过一段时间就没效了。这些产品很多都含有泻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等等,长期使用会出现结肠黑变病,这是非常常见的。在结肠黑变病的基础上容易出现结肠息肉,这是一种结肠的良性肿瘤,如果不切除,时间一长就有癌变的可能。所以,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千万不要想依赖药物彻底治愈便秘,饮食治疗特别特别重要。

发布了文章

不吃药也能治好便秘——关于便秘的20个疑问(上篇)

2022-05-19原创:老杜说健康一、吃什么最容易便秘?1.便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器质性便秘,主要是肠道、肛门的疾病引起了便秘,可以做一些检查,比如肠镜、排便造影或者是下消化道造影,判断便秘是不是结肠癌、直肠癌等疾病引起的;第二类是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引起的,主要是一些慢性病,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时候,很多人会便秘,还有糖尿病,如果病史比较长,也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造成便秘。还有一类叫功能性便秘,这是最常见的,就是没有器质性疾病也没有其他系统的慢性病的便秘,就属于功能性便秘,它占的比例是最高的。2.所有的便秘都是因为饮食不当导致的吗?第一方面饮食因素,这是最重要的。可以归结成两大方面,一个是吃了很多不该吃的东西,再一个是少吃了该吃的东西。这两方面比较起来,最重要的还是吃了不该吃的东西。第二个方面,精神因素。假设一个人平时精神紧张、工作非常疲劳,这种状态也会造成便秘。因为工作紧张的时候,交感神经会兴奋,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尤其会造成肠道传输功能障碍,就会造成便秘。当然,有的时候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张忘了排便,也会造成便秘。第三个方面,跟运动和日常活动有关系,假如整天呆在办公室,缺乏适当的运动,也会造成胃肠蠕动功能减弱,出现便秘。便秘的原因主要是这三大方面,此外,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诱发便秘,比如过量饮酒、长期饮酒。3.大便干结成球状跟上火有关系吗?确实吃上火的东西容易便秘。吃辣,吃干炒的食物比如炒花生、炒瓜子、炒干果;还有油炸的、烧烤的,这些能引起上火的东西特别容易诱发便秘。这种便秘最主要的表现是大便干燥,大便会结块或者是一粒一粒的小球,像羊粪蛋一样。对这类人群来说,上火的东西就属于不该吃的东西。4.容易造成便秘的食物跟吃的量有关系吗?如果你的口味比较辛辣,非常喜欢吃辣椒、胡椒、芥末这些东西,就容易引起便秘。但并不是说只要吃这些东西就会便秘,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吃的量,以及吃的频率和时间,偶然吃一次辣不会便秘,但是吃的量比较大,或者吃得非常频繁,就很容易便秘。5.我的大便不干,只是经常几天不排便,排便的时候总觉得没排干净,为什么医生也说我是便秘呢?便秘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排便次数减少,比如一周之内排便少于两次,所以这种情况也叫便秘。经常没有便意,排出来的大便是不成形的,排便很费力,排便时间长,大便有排不尽的感觉,排了以后还有,以及大便粘马桶,冲水马桶冲不干净,这是黏腻型便秘的主要表现。属于便秘的一个特殊的类型,过去很难见到,现在这样的便秘患者越来越多。它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跟干硬性的便秘一样多。黏腻型便秘最主要是因为饮食过于高蛋白、高脂肪、缺少纤维素,以及缺少适当的锻炼。二、吃什么能治便秘?6.我吃泻药时能排便,不吃泻药就便秘,我一直靠吃药通便不可以吗?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很多顽固性便秘的患者,吃了很多类型的通便药甚至是泻药,包括中药和西药,经常是刚吃某一种药的时候效果比较好,几天、两三周甚至一个月都有效,但是过了一两个月,这个药就失效了,又换了一种通便药,同样的情况,还是刚吃的时候有效,吃一段时间又没效。这种情况往往是没有进行饮食调整,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所以便秘很难治愈,甚至很多患者最后吃什么通便药都没效了,只能求助外科大夫。外科大夫可能找出器质性病变的原因做一些手术校正,比如慢传输型的便秘(编者注: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导致肠内食物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属于整个结肠的问题,可能需要做全结肠切除手术。我特别不希望患者出现这样的结局,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饮食的调整。饮食调节是治疗便秘的基础和根本。7.能不能不吃药只靠饮食调节治疗便秘呢?在你便秘比较严重的时候,在饮食调节的基础上同时用药会更好,因为饮食调节治疗便秘,它的疗效会来得比较慢。所以治疗早期可以先用药,在饮食调节发挥作用以后,可以将药物逐渐减量,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停药,最后长期靠饮食调整来维持疗效。8.出口梗阻型的便秘调节饮食有用吗?出口梗阻型便秘,也叫功能性排便障碍。正常人在做排便动作的时候,直肠收缩,但肛门应该是打开的。做直肠肛门测压检查发现,有一部分慢性便秘的人在做排便动作时,直肠收缩肛门也收缩,或者肛门不能放松。它的发生跟饮食也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一般是先有慢性便秘,慢慢引起了出口梗阻,原发的出口梗阻很少。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最基础的治疗还是饮食调节。再一方面,这种患者还有一种不用药物的缓解办法,比如最有效的是每天进行五到十分钟的“深慢呼吸锻炼”,深慢呼吸的时候,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可以促进胃肠蠕动。要点是呼吸一定要非常深非常慢,就是把呼吸调整到每分钟10次、12次的频率。对于出口梗阻型的便秘,最重要的是,到卫生间排便时要张口深慢呼吸,当张大嘴深慢呼吸的时候,肛门会自然地放松,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大部分患者出口梗阻的情况都会缓解。9.多吃纤维素能促进排便,这是正确的吗?这是正确的。因为纤维素是胃肠道不能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可以使大便在肠道里面保持水分保持体积,使粪便不容易干结。其次,还能刺激肠黏膜,来促进肠胃蠕动。高纤维素的食物对于干硬型的便秘肯定是有好处的。10.哪些食物里纤维素多,您推荐几个能长期吃的?对干硬型的便秘,通便效果最好的食物就是红薯,它含纤维素最多,不但可以缓解便秘,而且对预防很多肿瘤都会有好处,尤其是胃肠道的肿瘤。除了红薯之外,其它的薯类,土豆、山药这些对便秘都有好处。除此之外,含纤维素比较多的就是蔬菜水果,比如芹菜。但是有一种食品大家需要关注——韭菜,虽然含纤维素比较多,但韭菜是热性的。有患者听说吃韭菜能治便秘,但吃了很多之后,便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所以,不建议大家吃韭菜来缓解便秘。11.益生菌能改善所有患者的便秘吗?益生菌对便秘会有好处,但是益生菌只可以缓解一部分患者的便秘。因为每个人的肠道菌群是不一样的,肠道菌群受饮食的影响非常大。假如正好这个患者的便秘跟缺乏某些益生菌有关系,那它就会有效;假设根本就不缺这种益生菌,那它就没用。含益生菌的酸奶同样对于一部分便秘患者会有好处,但是喝酸奶也要适量。毕竟它也是一种高蛋白的食品,如果每天都喝甚至每天喝几罐酸奶,可能会事与愿违。12.多喝水有用吗?喝水太少,很可能诱发便秘或者加重便秘,缺水的人一定要充足饮水,但喝太多也没必要,对便秘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缓解作用。建议大家不要等到很渴的时候再喝水,当出现口渴这个症状的时候,很显然是已经缺水了。关于每天摄入的水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高体重,对水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每天喝水不能低于1000毫升,虽然饮食喝粥或者吃稀面条,里面已经含有一定的水了,但还需要另外再喝一些水。

发布了文章

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怎么办?(下篇)

请输入正文四、检测方法1.侵入性方法:依赖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和胃黏膜Hp培养、核酸检测等。2.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UBT,如C-13呼气)、粪便Hp抗原检测(HpSA,SAT)和血清Hp抗体检测等。除了血清抗体检查,其他检查前均需停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2周、抗生素和铋剂4周。但血清学检查不能代表是否正在感染。     五、哪些结果说明有Hp感染 ?  国际指南强调了 H.pylori 感染的诊断基于胃镜检查的侵入性方法。确诊需要培养阳性,或病理学阳性+另一种基于活检的方法阳性。采用组织学方法检查时,要求至少应在胃体胃窦取材6块。而中国指南更为严苛,旨在避免在儿童中过度检测 H.pylori,也可提高检测准确率。符合下述四项之一者方可判断为Hp现症感染:(1)细菌培养阳性;(2)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UT均阳性;(3)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UT结果不一致,需进一步行非侵入性检测,如UBT或SAT;(4)消化性溃疡出血时,病理组织学或RUT中任一项阳性。    六、儿童Hp感染的根除治疗  根除Hp的治疗方案:    1.一线方案(首选方案):适用于克拉霉素耐药率较低(< 20%)地区,方案为: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疗程10或14 d;若青霉素过敏,则换用甲硝唑或替硝唑。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 20%)的地区,含铋剂的三联疗法(阿莫西林+甲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剂)以及序贯疗法(PPI+阿莫西林5d,PPI+克拉霉素+甲硝唑5d)可作为一线疗法。   2.二线方案:用于一线方案失败者,PPI+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剂或伴同疗法(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疗程10或14 天。  3.根除Hp的常用药物和剂量: (1)抗生素:阿莫西林50 mg/(kg/d),分2次(最大剂量1g,2次/d);甲硝唑20 mg/(kg/d),分2次(最大剂量0.5 g,2次/d);替硝唑20 mg/(kg/d),分2次;克拉霉素15~20 mg/( kg/d),分2次(最大剂量0.5g,2次/d)。  (2)铋剂:胶体次枸橼酸铋剂(>6岁),6-8mg/( kg/d),分2次(餐前口服)。  (3)抗酸分泌药:PPI:奥美拉唑,0.6-1.0mg/( kg/d),分2次(餐前口服)。  4.辅助治疗根据国内外文献及Meta分析,微生态制剂可辅助治疗Hp感染,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5.根除失败怎么办?根除治疗失败后,建议补救治疗应根据抗生素敏感性、患儿的年龄及抗生素的可获得性,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与成人不同,儿童治疗失败后,可选择的补救治疗方案有限,因此初次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有条件,建议在补救治疗前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根据来自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在补救治疗时考虑增加PPI和甲硝唑的剂量。有针对儿童的小样本研究显示,大剂量阿莫西林和PPI联合甲硝唑,可以获得66%的根除率;经典四联疗法(含四环素和甲硝唑方案)可以获得95%的根除率。但应当注意,增加药物剂量必然会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七、建议:1.不推荐在儿童中进行“检测-治疗”策略。目前的证据证明,幽门螺杆菌不会在无溃疡疾病条件下产生症状,所以直接检测幽门螺杆菌然后治疗是不必要的,也就是说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儿童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2.儿童持续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什么时候根除?有报道认为14岁以下不根除,也有报告大于16岁才根除,也有报道大于18岁才根除的。其实遵循一样的原则:消化性溃疡及胃黏膜组织相关淋巴瘤必须根除;若没有必须要根除的疾病,需要充分权衡利弊后,做出决定(儿童根除Hp,主要从长期服用抗生素对儿童的免疫有影响考虑)。3.目前研究认为Hp既是感染性疾病,又是传染性疾病,这从医学理论上来说是正确和合理,但从社会学来说传染性疾病对公众的心理应激(焦虑情绪)较大,以至于有恐慌情绪,全家男女老少都来医院检测,这是对医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的心理应激所引发的不适反应可能更得不偿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4.北京301医院的孙虹雨医生举了一个形象比喻:如果把胃粘膜比喻为土壤,把幽门螺杆菌、情绪、吸烟、酗酒、年龄、熬夜等因素比喻成破坏土地的因素,胃粘膜损伤就像水土流失一样,破坏因素越多,水土流失就越严重。Hp感染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把胃病的罪魁祸首的帽子全部扣到幽门螺旋杆菌身上,是不是帽子太大了。5.预防感染:加强宣传和教育,纠正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是预防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教育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纠正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如不共用牙刷或杯子,给婴幼儿喂奶或者喂食时,不要用自己的嘴试凉热,不要将咀嚼后的食物喂给孩子,提倡用公筷,家庭分餐等),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注意手的卫生(母乳喂养前和准备食物前应洗手)和保证饮用水安全、清洁,杜绝喝生水是预防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步骤。提倡母乳喂养是预防婴儿早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靠措施。6.Hp与萎缩、肠化、胃癌相关,请注意只是相关,不是必然。因此根除Hp有可能会降低萎缩、肠化、胃癌发生的概率,只是作为一种治疗的手段,并不能做到一定。7.亚洲的研究表明Hp与胃癌相关,作为I类致癌物,但是非洲的事实却告诉我们:Hp感染与胃癌无关。这叫“非洲之谜”。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发布了文章

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怎么办?(上篇)

2021-11-18来源:胃肠病 随着幽门螺杆菌(Hp)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也开始重视它。 经常有朋友问我这些问题: 我是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我的孩子怎么办? 全家在一起吃饭会不会传给孩子? 孩子要不要去检测是否感染了? 如果阳性,但没有症状,是否都需要根除治疗? 今天,咱们就讲讲孩子感染Hp的问题。 幽门螺杆菌是能够唯一在胃酸条件下生存的细菌,生存力非常强大,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微需氧的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菌胃炎是一种感染(传染)性疾病,幽门螺杆菌携带者和被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水源是传染,传播途径有:口口传播,粪口传播等。 它会引起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不明原因血小板减少、冠心病等疾病。 一、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点 在中国,儿童是Hp易感人群,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是在儿童期获得的,也就是说对于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年人,其中多数都是在儿童期就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儿童感染者发生严重疾病的几率很低(如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感染者可以部分表现为腹胀、腹痛、打嗝、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常见消化道症状; 有的儿童因为消化道溃疡而表现为呕血、黑便,本人遇到过的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抢救的最小患儿是1岁; 有的儿童表现为营养不良和贫血; 当然大部分的儿童感染后未致病,没有任何表现。 2.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再感染率可能较高。 成年人如果真正根除了幽门螺杆菌,其再感染率是很低的,一般多在2%~4%左右;而儿童由于是易感人群,其幽门螺杆菌被根除后的再感染率可能会明显高于成年人的再感染率。 3.儿童感染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感染的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大约在10%左右。 4.儿童服药依从性差,容易导致治疗失败及继发细菌产生耐药性。 5.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可供选择的抗生素有限,且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一些可以用于成人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抗生素常不宜用于儿童。 6.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能也不是一无是处,儿童期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可能降低人体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如过敏性哮喘)。 7.儿童幽门螺杆菌传播方式和成人一样,人-人间传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可能的传播方式,其最可能的途径是通过口-口和粪-口传播。 儿童被传播可能发生在常用的勺子、奶嘴或奶瓶,甚至是帮助婴幼儿咀嚼或品尝食物,通过被污染的口腔分泌物传染给婴幼儿。 二、哪些孩子需要检测? 下表是2016年欧洲北美儿童及青少年 H.pylori 处理指南摘要,可资参考: 我国2015年的共识中,仍将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 瘤、长期服用 NSAIDs、有胃癌家族史儿童列为 H.pylori 检测指征。 究其原因,可能为:儿童感染后发生严重疾病的概率低、可选择的药物种类少、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差、H.pylori 感染根除后再感染率高等原因。 下列疾病建议进行Hp检查: 1.消化性溃疡。 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 3.慢性胃炎。 4.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的患儿。 5.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 6.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on 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7.不建议常规检测: 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显示Hp感染与中耳炎、牙周疾病、食物过敏、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生长发育迟缓有关。临床检查的目的是寻找潜在病因,而不是检测是否存在Hp感染。 因此对于功能性腹痛、消化不良等患儿不建议行Hp检测。 三、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要治疗吗?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儿童并非都需要治疗,考虑到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全,为避免药物对儿童肝肾损伤,对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儿童,并不主张为了预防成人期幽门螺杆菌相关并发症而进行根除治疗。 这些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必须根治: 明确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时才需进行。 另外,以下情况可考虑根治:(具体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1)慢性胃炎; 2)胃癌家族史; 3)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 4)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5)监护人、年长儿童强烈要求治疗。 总之,家长朋友不必过于担心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很高,成人感染率达40%~60%,但生病的人是少数,将近80%的人是无症状的,只有10%~15%的感染者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更少的人可能发展为胃癌或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

发布了文章

如何减轻胃肠镜检查时的不适感

如何减轻胃肠镜检查时的不适感2021-10-08原创:胃肠病在临床工作中,很多需要做胃肠镜的患者,经常会问医生:胃镜、肠镜检查非常痛苦吧?那得多难受啊?其实对于清醒状态下的胃肠镜检查,有不适感是肯定的,是否是痛苦,这各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多数人做完了的感觉是“是难受,但还可以”;有的人感觉“不太难受”;还有感觉“难受死了”和“一点也不难受”的,这属于少数。这些不适感,做胃镜时的主要反应是恶心想吐(这是胃镜过咽喉部的反应,多数人都有,只是轻重不同),做肠镜时主要的不适感是腹胀(检查时充气),也有的腹痛。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把这种“难受”程度减低呢?首先来看看检查时哪些问题与这些不适有关。这些问题包括内镜的型号、插入部的软硬度是否适中、操作者的手法、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否紧张等因素有关。1、关于内镜的粗细和软硬度笔者的感觉是胃镜检查时所用胃镜的粗细、软硬度与插入时患者的恶心反应有关。但很细的胃镜(目前最细的胃镜直径6mm,可经鼻插镜)其显示分辨率也低、亮度差、活检孔道细,多数内镜下治疗做不了,目前还不是主流的检查用镜子,但在日本却作为日常检查的主流胃镜。但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占据主流的胃镜会越来越细。超细胃镜与普通胃镜,目前占据主流的检查用胃镜,直径多数为9mm左右。肠镜的粗细,对患者的不适感影响不太大,但是否软硬适中,还是有一些影响的。就内镜的软硬度和操控的手感及内镜性能来讲,以日本产品为主的进口内镜现在较国产内镜强很多,国货确实任重而道远,目前大多数医院都使用的是日本货。关于操作者的手法的影响,这因人而异,总的来说,您赶上了刚学会内镜的新手,有可能会更“难受”一些,但对于已经熟练掌握操作要领、按照规范操作的医生来讲,差别就不会很大,只是有可能甲患者更适于张医生的手法或乙患者更适宜李医生的手法,如此而已。如果您做肠镜时感觉很疼,一定要告诉医生,不要忍着,有时医生变换手法会减轻痛苦。2、被检查者的心理因素其实,检查时的不适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患者的心理紧张。我见过最紧张的患者,看见我拿起胃镜就吓得跳下检查床要不做了,当然这属于罕见的,但这样的大姑娘小伙子都见过,有的躺在检查床上紧张得打哆嗦,胃镜还没到咽部就要呕吐,肠镜刚进肛门就大喊“疼”,此类患者我们医生和美丽的护士天使要使出浑身解数去“安慰、安抚”,给TA讲清检查的安全性、配合的要领,有的经安抚后检查完毕来一句“这难受也不过如此”。所以,在做胃镜肠镜前,不紧张、心平气和,会大大减低检查时的不适感,护士在检查前的安慰、安抚、医生与患者交谈几句、安慰几下,甚至开几句玩笑,放点背景音乐,医生护士带着花帽子让患者感觉很萌,都对减低这种不适感有效果。3、关于无痛胃肠镜随着患者对“无痛”的要求,“无痛内镜”已广泛开展,甚至已成为一些医疗机构做广告的“噱头”。无痛内镜的定义是“通过指通过镇静及麻0醉0药物等技术手段,消除或减轻患者在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对消化内镜的接受度,同时能使内镜医生更顺利地完成诊疗过程”。无痛内镜没有什么“高大上”,但它是有严格的执行标准的,也有一定的风险。我曾遇见过无痛内镜检查中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的,但是我们的麻醉是由专业的麻醉师执行的,配备着麻醉机和抢救设备,及时、很快地恢复,也没有后遗症。所以无痛内镜必须要有专业麻醉师来执行麻醉,设备要齐全,严格执行禁忌征。在2013版的无痛内镜指南中,规定了下列无痛内镜的禁忌征:(1)有常规内镜操作的禁忌者。(2)ASAV级患者(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患者)。(3)严重的心脏疾病患者,如发绀型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3-4级等。(4)有困难气道及患有严重呼吸道病变(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张口障碍、颈项或下颌活动受限、病态肥胖,急性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未受控制的哮喘等)。(5)肝功能差(childC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严重贫血、胃十二指肠流出道梗阻伴有内容物潴留。(6)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脑卒中急性期、惊厥、癫痫未有效控制)。(7)无监护人陪同者。(8)有药物滥用、镇静药物过敏史及。在实际工作中,麻醉师掌握的无痛内镜检查,更严格。所以,当您想做无痛内镜时,可以向医生提出要求,如果麻醉师认为不宜做无痛的,不要强求。4、简单说一下“胶囊内镜”它也是顺应了“无痛”的要求而诞生的,这就是一粒像个大胶囊的微型摄像机,吞下去后在胃肠道拍照,在体外接收它发出的信号来看图像,目前最快的是每秒2桢图像。它的缺点是清晰度比不上插管的胃肠镜,由于不能注气,在胃里不能全面观察(现在有了磁控胶囊内镜,可控制它的检查方向,但仍不能注气和吸引),食管和十二指肠由于通过过快而无法看清;还有一个缺点是不能取活检,由于它的电池续航能力问题,有可能没到结肠就不工作了,所以目前很少有医生建议将其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的检查,其主要用途是观察小肠,毕竟小肠镜还不普及。当然,对于无法做无痛检查的,过度害怕普通胃肠镜检查的,也可以作为初筛手段。随着临床要求,现在已出现了“食管专用胶囊内镜、胃专用胶囊内镜、结肠专用胶囊内镜”,但还不普及,我也相信,胶囊内镜肯定也在往“智能化”发展。胶囊内镜也有禁忌征,下列情况被列为禁忌:绝对禁忌证: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一旦胶囊滞留将无法通过手术取出)。相对禁忌证:①已知或怀疑胃肠道梗阻、狭窄及痿管;②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③吞咽障碍者;④孕妇。5、胃镜如何配合医生?胃镜检查之前医生会让患者服用局麻药物,当咽部出现麻木感后再进行内镜检查。胃镜检查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呼吸配合。当医生把内镜插入咽部时,会有恶心的感觉,此时应尽量放松咽部,并用鼻部做深呼吸动作,在咽部放松后,医生会“趁机”将内镜插入食管。进入食管后,则只需要做用鼻子吸气,嘴呼气的深呼吸动作,就会将恶心的感觉降到最低。另外需要注意不要将口腔内的分泌物咽下,尽量让其自然流出口腔外,否则会出现呛咳甚至误吸的情况。之后医生会在胃内注气,将胃壁充分展开,才能做到不漏诊早期肿瘤。此时仍需专心进行呼吸的配合,尽量不把胃内的气体嗝出。6、肠镜如何配合医生?肠镜检查过程则主要是体-位和手法的配合,如果配合一定的体-位,同时辅助一些手法的按压,肠镜不仅可以顺利进行,而且患者也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痛苦。首先,肠镜是一根长度在150厘米的前端带有光源的软式内镜,医生从肛门进镜,途经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横结肠-肝曲-升结肠-盲肠最后到达终点回肠末端。开始的时候为了使进镜顺利,需要采取左侧卧位,双腿屈膝,全身放松。医生进镜的同时,患者左手握拳,右手搭在左手上协助左手用力压住肚脐的左下方(乙状结肠的位置),这样会明显减轻由于乙状结肠冗长迂曲而进镜带来的不适感。当内镜前端通过这"山路十八弯"的乙状结肠后,这时候医生需要患者变换体-位,从左侧卧位改为仰卧位,这时候患者只需要慢慢转身变为仰卧屈膝位即可,双腿屈膝,右腿置于左腿上(呈翘二郎腿姿势),以便医生操作。这时候患者可以将双手十指-交叉由下至上用力托住腹部,这种手法对于活动度较大的横结肠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有时候医生需要让患者右侧卧位,这时候则右手握拳,左手搭在右手上协助右手用力压住肚脐的右下方,正好与左侧卧位呈相反姿势。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道理,每个人的肠腔走形,结肠的长度也是有所差异,因此上面所介绍的体-位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需要,有的仅仅需要一种体-位就可以顺利到达回盲部。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发布了文章

胃肠道间质瘤一文理清

胃肠道间质瘤一文理清2021-10-13原创:胃肠病、有人会经常的莫名其妙的肚子疼,然后在药店买了药吃了之后,却是没有效果的。然后断断续续的一直疼,再去医院检查了胃镜、肠镜后却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的。那肚子一直疼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最近,翟女士因间断上腹痛20年,加重7天入院,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一个胃镜,发现胃里有个小东西。医生告诉翟女士:这很有可能是胃肠间质瘤。经过胃镜下肿物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翟女士的胃间质瘤已成功地被切除了,从住院到出院只用了4天时间。胃肠间质瘤是什么?听到“胃肠间质瘤”,翟女士很是疑惑。其实,有此疑惑的并不只有翟女士一人,这些年来,胃癌、肠癌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但胃肠间质瘤的相关报道并不多,殊不知,这也是独立于胃癌、肠癌且危害较大的癌种。胃肠间质瘤独立于胃癌、肠癌提到胃肠间质瘤,许多人都会联想到高发病的胃癌和肠癌。其实,胃肠间质瘤虽然最常发生在胃、小肠,但是一种独立于胃癌、肠癌的癌症。胃、小肠是胃肠间质瘤最爱“躲藏”的部位,胃部中的间质瘤高达50%~70%,小肠中的间质瘤占据20%~30%,除了这两个部位,间质瘤偶尔也见于腹膜、肠系膜。至于其发病率,很难统计。曾经,有日本学者在100例胃癌患者死亡尸体解剖中做胃的连续切片发现,在35位患者中存在间质瘤,为此,他认为,胃肠间质瘤的发病率约为35%。其实,真正的胃肠间质瘤发病率并非这么低,但是因为受限于胃镜筛查的普及度,胃肠间质瘤的发病率缺乏统计。另外,许多胃肠间质瘤不会往恶性方向发展,甚至会有不少人终生携带胃肠间质瘤。同时,与胃癌可能会胃痛、恶心、饱胀相比,胃肠间质瘤的早期症状更为隐匿,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提防。根据临床调查研究,胃肠间质瘤不长在胃中,很多时候无明显症状,只会在长到一定程度才会有反应。如果一部分患者会突然出现消化道出血并且找不到原因,就一定要警惕小肠间质瘤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胃肠间质瘤一般看不到异常,也摸不到包块,由于不易被诊断发现,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所以,正常人群应该定期进行体检,通过胃肠镜排查胃肠间质瘤。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B超检查如何定义胃肠间质瘤良性还是恶性?这一界定太难了。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根据瘤体大小大致分为:超低危(瘤体小于2厘米)、低危(瘤体介于2厘米—5厘米)、中危(瘤体介于5厘米—10厘米)、高危(瘤体大于10厘米);其中,超低危、低危和中危患者预后较好,接受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和转移,而高危患者容易发生复发、转移。但是,在许多胃里的间质瘤是良性的一辈子都不会发展,也有些小病灶会慢慢长大转化为恶性。随着瘤体的增大,患者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黑便和贫血等,但这些症状也可见于其他消化道疾病,因此容易被忽视和漏诊。为此,当遇到不同的间质瘤时期,我们都需要给予关注,特别是高危人群,更要时刻关注、定期随访。胃肠间质瘤发病率平均年龄为50多岁以上,因此,45岁以上的健康人群需要定期体检,至少一年一次。此外,胃肠间质瘤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如果家中曾经出现胃肠间质瘤疾病的患者,也需定期进行筛查,至少一年一次。一般认为,B超是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常见手段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超声科医生一般只会检查肝、胆,对腹腔不太关注,因而,确诊胃肠间质瘤也需要超声科医生更加谨慎。很多时候,胃镜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肿瘤,通过内窥镜,可以排查大部分胃肠间质瘤。有胃粘膜下隆起的病人常常会遇到几个问题:1、胃粘膜下隆起一般都不做活检。曾经有病人质疑,为什么发现隆起,不给我取活检?其实很简单,既然在粘膜下,一般活检是不可能取到有意义的组织的。也就是说取了也白取,没有意义。2、胃粘膜下隆起一般医生都会建议做EUS检查。其实就是做超声内镜检查。也就是说在胃里做超声波检查,这样可以判断粘膜下隆起到底位于胃壁的哪一层?到底有多大?大概属于什么性质的东西(囊性、实性等等)?3、有些病人还需要结合CT检查。有些粘膜下比较大的隆起性病灶,有时还需要结合CT检查,以进一步判断病灶的性质、大小、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等等,以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胃粘膜下隆起常见哪些情况呢?1、腔外压迫:一种是正常器官的压迫,比如脾脏压迫,导致胃里看到粘膜下隆起。另一种是腹腔其它部位的肿瘤,比如胰腺的囊肿、胆囊肿瘤等等。B超或CT检查有利于鉴别。2、囊性包块或血管:这种情况多见于囊肿、血管畸形等等,多属于良性,一般不需要处理。3、实质性肿块:多见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异位胰腺等等,从大小可以几毫米到几公分不等,常常需要借助超声胃镜、CT等进一步检查,具体性质往往需要术后病理明确。那胃粘膜下隆起是不是都需要手术呢?其实胃粘膜下隆起并不是一定都需要手术。比如腔外正常器官的压迫、脂肪瘤、血管瘤(血管畸形)、粘膜下囊肿等等完全不需要手术,而对于一些小于一公分的、考虑可能是间质瘤、平滑肌瘤的,也可以暂时不手术,注意定期复查。但有一点,如果你一定希望明确粘膜下隆起到底是什么,那必须手术获得病理,才能明确。那胃粘膜下隆起一般需要选择什么手术方式呢?随着这些年胃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胃粘膜下隆起已经不需要开腹或行腹腔镜手术了。ESD(内镜粘膜下剥离术)、POEM(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以及隧道技术等等已经完全可以解决绝大多数胃粘膜下隆起的微创手术治疗。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