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5834

田孝东

乌镇互联网医院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肿瘤
胰腺癌
肝癌
恶性肿瘤
AS
胰腺肿瘤
黄疸
出血

发布了文章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胰腺癌治疗的新希望吗?

目前,对于已经发生了转移的中晚期胰腺癌,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化学治疗。然而,但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胰腺癌都对化疗不敏感,治疗效果经常难以达到我们的期望。有的人就会问: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的领域不是非常热门吗?那为什么不将它们广泛应用到胰腺癌的治疗当中呢?如果简单来回答,就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胰腺癌治疗当中是有应用的,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上真正能够通过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获益的胰腺癌患者非常少。在解释原因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怎么发挥作用的。靶向治疗就是利用小分子抑制剂或者单克隆抗体,通过识别肿瘤细胞上特定的蛋白分子,即“靶子”——一般是各种生长因子受体,然后通过阻止这些受体与相应生长因子的结合,或阻断受体在细胞内的信号传导,从而起到杀伤肿瘤细胞、控制肿瘤进展的作用。可以看出,靶向药物的优势在于能够精准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局限,那就是肿瘤细胞上必须要有这个“靶子”。免疫治疗则是通过主动或被动免疫的方式,提高我们自身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让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我们体内的变异随时都在发生,但我们之所以不会轻易得肿瘤,就是因为免疫系统具有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够识别变异的细胞,并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肿瘤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处于一种被抑制的状态,这就使免疫系统很难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就是将抗肿瘤免疫反应重新调动了起来。可以看出,免疫治疗似乎更加安全和有效,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上“调动抗肿瘤免疫反应”也需要针对肿瘤的特定基因来实现,同样具有局限性。那么,在胰腺癌的治疗中,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效果怎么样呢?必须很遗憾地说,并不理想。或者说,大多数胰腺癌对现有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并不敏感。在靶向治疗方面,很多靶向药物的应用都很局限。比如针对KRAS G12C这一种突变位点的靶向药物,虽然对于有这种类型基因突变的患者治疗效果不错,但这些患者在临床上的比例很低,只有1%左右。而90%左右的胰腺癌都存在的KRAS基因突变,却因为基因结构过于复杂,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现状也是一样。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胰腺癌对免疫治疗敏感,但这种类型的胰腺癌也只占1%左右。除了适用范围太窄这个困境,还有一个因素也使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很难实现广泛应用。那就是要进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首先要进行肿瘤相关的基因检测,而这个检测的费用是很高的,普通家庭很难承担。而在进行基因检测的患者中,只有大约10%的患者能够找到有效的靶向或免疫治疗药物。总之,虽然说的确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够通过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获益,但这个人群在胰腺癌患者当中的占比是很少的。不过,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胰腺癌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种类也一定会越来越多,给更多的胰腺癌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发布了文章

加速康复理念:助力肝癌术后快速康复

随着医学技术和理念的进步,对于手术,人们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手术的成功率,还有术后的康复速度、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就应运而生。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是指,运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各种优化措施,以患者为中心,由外科、麻醉学以及护理学等多学科密切配合,加强对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以加快患者康复。肝切除术是早期肝癌最有效的根治手段,在肝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ERAS,可以降低患者的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包括:1、手术前(1)咨询和宣教在手术前,患者和家属应主动了解和咨询即将进行的手术的相关信息,医生也要主动进行宣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作用、围手术期康复知识等。(2)胆道引流如果患者存在胆汁淤积(胆红素>50mmol/l),建议进行胆道引流。对于肝门周围胆管癌,经皮胆管引流优于内镜胆管引流。(3)戒烟、戒酒患者应该在肝切除术前至少4周开始戒烟,重度饮酒者建议在手术前4~8周开始戒酒。(4)营养评估患者术前必须进行营养评估,营养不良患者应在术前至少7~14天优化肠内补充。(5)禁饮食和营养ERAS理念不推荐术前行机械性肠道准备,只需要在麻醉前禁食6h,禁水2h。(6)抗菌药物术前120min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最好在术前30min内,以杀死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病原菌,减少术后感染的可能性。(7)预防下肢血栓术前穿戴合适的弹力袜,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以预防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下肢血栓。2、手术中(1)手术方式要在手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在适当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微创手术,减少手术造成的损伤。同时,还要预防术中低体温,控制术中中心静脉压力。(2)麻醉方式为减轻患者围手术期疼痛,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区域神经阻滞。3、手术后(1)疼痛管理术后镇痛以连续神经阻滞/切口浸润麻醉为基础,联合静脉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或低剂量阿片类药物+止吐药的多模式镇痛方案。(2)导管管理若需要术前留置胃管,建议在麻醉清醒前拔除;腹腔引流管在无活动性出血、胆漏等情况下,术后3~4天内拔除;尽早拔除尿管,无需进行膀胱锻炼。(3)饮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鼓励患者早日开始进食,以减少分解代谢,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加快术后康复。(4)活动术后早期活动可以有效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手术当天,可以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帮助下进行翻身、抬腿等活动;术后第一天,可以试着自主坐起、翻身及床上运动,还可以尝试下床活动;术后第二天,可以增加床旁活动,完成洗脸、刷牙、穿衣服等活动;术后第三天开始就可以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活动量。

发布了文章

肝癌术后,康复训练也很重要!

对于肝癌患者而言,手术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治愈的唯一方法。如果能够在早期进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40~70%。但很多患者都不知道的是,肝癌手术完成后,康复训练也很重要,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那么,肝癌患者术后要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呢?1、术后早期(1个月内)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者呼吸、胃肠道、肌肉功能的恢复。在肝癌术后的6小时内,患者必须保持平躺,不能随意活动。如果进行的是传统的开腹手术,在术后的6~12小时,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但身体仍不能随意活动;术后12小时以上,由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状况,若恢复良好,可以在家属或护士的帮助下进行一些肢体活动,如抬臂、旋肩、肘关节屈伸、膝关节屈伸、翻身等,但仍不建议下床活动;只有到术后1~2天,经医护人员评估允许后,才能进行下床活动。而如果是微创手术,那么在术后6小时就可以进行适当的下床活动,如站立、行走。第一次下床活动前,先将双腿放于床沿下,静坐5min,无头晕、呕吐、疼痛加重等情况时,再在家属的协助下站立,然后在床边进行少量行走。之后活动量可以逐渐递增,到3~4天就可以进行户外活动了,术后1个月就可以开始体育锻炼。2、术后稳定期(1个月后)术后稳定期的康复训练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保持体重,提升生活质量,同时还能舒缓情绪。在这个阶段,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比较轻微的体育运动,比如散步、瑜伽、太极拳、游泳、慢跑、骑自行车、抗阻运动(举哑铃等),这些运动可以可以增强呼吸功能,提高肺活量,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免疫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肝癌患者术后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先进行轻度的、短时间的运动,在身体完全适应后再逐渐增强。同时还需要高度关注自身变化,如果出现头晕、呼吸急促、呕吐、胸部疼痛、心悸、腿部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另外,老年患者、有骨转移的患者和骨质疏松的患者,运动时应更加谨慎,注意安全;严重贫血的患者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应避免运动,直到贫血得到纠正;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在白细胞水平恢复到安全水平前,应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运动。3、术后晚期(3个月后)在术后晚期,患者的伤口基本上完全愈合,身体恢复也比较好,可以进行一些比较剧烈的运动,如打羽毛球、打篮球等。但在运动的过程中仍需要关注自身状况,出现问题,尤其是心脏相关不适,要及时停止运动并就医。总而言之,肝癌绝对不是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了,术后的康复训练也至关重要。只有克服心理惰性,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辅以健康的饮食,就能够有效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维持患者术后的健康状况。

发布了文章

转化治疗让中晚期肝癌患者重获希望!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如果是早期肝癌,可以进行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以上。但是,由于肝癌发病隐匿,70%~80%的患者确诊时就已处于中晚期,已不适宜甚至无法进行手术切除。不过,随着肝癌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目前已经有了很多方法来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率、降低肿瘤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其中,转化治疗就是一个备受关注和期盼的方法。什么是肝癌的转化治疗?肝癌的转化治疗是指先通过多种方法,使得肿瘤负荷减少、转移病灶降低、手术安全性提高,将原来因被判断为“不可切除”的肝癌转化成“可切除”的肝癌,然后再切除肿瘤的系列治疗方法。转化治疗可以大大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转化治疗的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疗法(“T+A”疗法),已经被《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列入了晚期肝癌系统抗肿瘤治疗的一线建议疗法。肝癌转化治疗的方法有哪些?转化治疗是将“不可切除”的肝癌转化成“可切除”的肝癌,因此,所有能够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都可以用于转化治疗。肝癌不可切除的原因指不能实施安全的手术切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肿瘤不能完整切除;二是能完整切除肿瘤,但残余肝体积不足,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因此,转化治疗的方法分也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肿瘤本身,提高完整切除肿瘤可能的治疗,包括介入治疗、消融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常见的抗肿瘤治疗;另一类是针对肝脏,以提升残余肝体积的治疗,包括通过门静脉栓塞(PVE)或门静脉结扎(PVL)的二步肝切除术、PVE联合TACE或肝静脉栓塞(HVE)的二步肝切除术、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改善肝脏功能。转化治疗可以是单一方法治疗或多种方法的联合治疗。其中,介入治疗是目前最常见的转化治疗方式,靶向与免疫联合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肝癌转化治疗后,一定能进行根治性切除吗?转化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手术机会,但转化治疗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成功,那么患者也就不一定能够得到根治性手术的机会。转化治疗失败的原因包括肿瘤未获得缓解或继续进展、残余肝体积增长不足和基础肝病恶化等。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就需要同时考量基础肝病、前期治疗方式、肿瘤进展特征和患者意愿等因素,重新制定治疗方案,如系统联合局部治疗。虽然目前临床上针对转化治疗还在肝癌患者的评估、转化治疗指征的确定、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时机的把握等方面存在一些争议,但转化治疗仍给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一个生的希望。相信随着研究的进展,肝癌的转化治疗体系也会更加完善,为更多肝癌患者带来福音。

发布了文章

肿瘤出现肝转移?千万别绝望,还有治疗的机会!

对于患有恶性肿瘤的人来说,最害怕的就是出现肿瘤的转移,因为这意味着患者体内的肿瘤组织将更加难以清除,预后往往会比较差。因此,当恶性肿瘤患者被告知出现肿瘤的肝转移时,经常会陷入一种绝望当中,甚至失去了求生的信念。实际上,即使肿瘤发生了肝转移,也并不意味着失去了治疗的机会,更不应该轻易放弃。恶性肿瘤发生肝转移,称为转移性肝癌我们把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而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性肝癌,也叫做继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多继发于消化道和盆腔肿瘤,如胃、小肠、结直肠、胆囊、胰腺、前列腺、子宫、卵巢等,也可继发于肺癌、乳腺癌。肝脏是很多恶性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有25%~50%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可能转移到肝脏。这是因为肝脏是一个血液供应非常丰富的器官,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供,因而全身的恶性肿瘤都可以通过血液、淋巴或直接浸润转移至肝脏。发现转移性肝癌,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肿瘤的肝转移通常是“隐默”的,起初并不出现非常典型的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食欲不振,有时伴有发热,但不会出现黄疸或仅表现为轻微的黄疸。只有随着肿瘤的进一步发展,才会逐渐出现腹部积液、严重的黄疸等症状,这时肝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因此,想要通过症状来发现转移性肝癌是不可靠的。转移性肝癌的发现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是普查、随访和筛选转移性肝癌的首选方法,可以检查出直径约1~2cm的病灶。如果在B超检查中发现低回声、无回声、高回声、“牛眼”征以及“环靶”征病灶,则可能存在转移性肝癌。如果B超检查不能确诊,还可以进行更加精确、敏感的CT和核磁检查,必要时还可以进一步进行PET-CT。如果影像学检查依然不能确诊,则可以进行肝穿刺活检。在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同时,往往会辅以肝功能检查、肝脏酶谱检查、血清CEA检查等血清学检查,作为参考。肿瘤出现肝转移,仍有治疗的机会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转移性肝癌患者不仅能够通过治疗延长生命,甚至有一些患者能够实现治愈。目前,转移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多学科参与协作下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也就是说,要根据患者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情况、患者的耐受情况、肿瘤对于放化疗的敏感度进行综合评估,为不同的患者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首先,能切除的首选手术切除。如果不能直接手术,可以首先进行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创造手术机会,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手术切除。在手术切除后,还可以通过辅助化疗、消融治疗、动脉栓塞等方式进一步清除肿瘤组织。即使患者完全不能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也仍然能给患者留下生存的机会。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给很多从前被认为是“绝症”的疾病带来了治愈的可能,也给转移性肝癌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发布了文章

肝癌患者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当一位患者罹患肝癌时,大家的关注点往往是:如何治疗肝癌?如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却时常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其实,对于癌症患者而言,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与癌症的治疗同样重要,因为它会显著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肝癌患者的心理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讨论如何对肝癌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之前,我们要知道,肝癌患者的心路历程是极其复杂的。首先,在发现可疑症状但未确诊肝癌之前,患者往往处在一个高度不安却又心存侥幸的状态,因此会四处求医,期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其次,在确诊肝癌之后,患者犹如拿到了最终“宣判”,同样需要经过几个阶段才能接受这个结果。很多患者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相信这一诊断,并会寻求多方求证。在患者开始相信自己真的患癌之后,又可能变得恐惧和愤怒:恐惧死亡,愤怒于自己的悲惨,甚至会迁怒于身边的人。也有些患者会变得抑郁:觉得自己人生无望,甚至失去了求生的意志。在经过医生和家人的开导后,如果患者能够对肝癌及其治疗和自身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患者就会逐渐开始与自己的患癌状况妥协,并接受这个结果,然后才能积极关注自己的病情,并接受治疗。然后,在治疗阶段,如果治疗比较顺利,患者情绪状况比较好,会重燃对生活的希望,感觉自己“如获新生”。而如果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再加上手术、放化疗等带来的副作用,患者可能再次陷入恐惧、愤怒,或者是悲观、抑郁。最后,在康复阶段,患者开始担心肝癌的复发、转移,可能处于长期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如果复查出现了异常,患者可能会进一步陷入绝望,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基于以上肝癌患者常见的心路历程,我们对肝癌患者的心理有一些建议。首先,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很多家属会担心患者无法接受其患癌的事实,有时会选择善意的隐瞒,殊不知这样正是忽视了患者的自身感受。一方面,很多癌症患者的身体不适是很明显的,患者自己有时也会很恐慌、担忧;另一方面,如果患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也很难正确对待治疗,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其次,要为患者建立良好的支持环境。无论是家属还是医护人员,都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患者发泄不良情绪的同时,感到关怀与关注,进而增进彼此的信任度。即使患者自己不表露心声,也要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以了解其真实心理状态,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除此之外,还应该帮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多与亲近的朋友、亲人沟通,让患者获得足够的精神支持。然后,要帮助患者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运动、听音乐、唱歌、跳舞等,还可以组织癌症患者互助小组、康复患者小组等,进行一些团体活动,让患者能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主动与家人朋友沟通,并在需要时寻求帮助。最后,要适时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比如,当患者存在过度的担忧或对治疗失去希望时,要多沟通,让患者正确认知自己的状态,知道治疗的真实情况。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心理治疗药物。实际上,可能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需要关注和帮助的不仅仅是患者本人。很多时候患者的家属也要承受很多,很难维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而家属的状态同样会影响患者。因此,同样不能忽视家属的心理指导。

发布了文章

腹腔镜微创手术:助力肝癌患者更好的康复!

对于肝癌患者而言,手术切除是有条件时的首选治疗方法,能够给患者一个长期生存的机会。在过去,肝切除术一般是进行开腹手术。但传统开腹手术创伤非常大,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随着腹腔镜手术的进展,腹腔镜微创手术也开始被应用于肝癌患者的治疗,逐渐成为临床上实施肝切除术的主流方法,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腹腔镜微创手术适用于所有肝癌患者吗?当然不是。腹腔镜微创手术是肝切除的一种方式,因此,患者必须满足肝切除术的适应证。依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肝切除术的适应证包括:1. 肝脏储备功能良好的Ⅰa、Ⅰb、Ⅱa期肝癌,这是首选适应证。2. Ⅱb期肝癌,如果肿瘤局限于同一段或同半侧肝脏,或者可以同时进行术中射频消融切除范围外病灶,也可以考虑手术,但需要谨慎评估。3. Ⅲa、Ⅲb期肝癌,肿瘤比较局限,经评估可以完全切除病灶者,也可以考虑手术。除此之外,由于腹腔镜视野比开腹手术更加局限,因此在肝切除术适应证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一些其他条件:1. 肿瘤大小不超过7~10cm,如果只需要进行3段以内的肝切除或肿瘤位于肝脏边缘,可以优先考虑腹腔镜切除。2. 无肝内转移,无其他器官转移。3. 无肝门静脉癌栓。4. 无上腹部手术史。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正常。相比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有哪些优势?已经有相当多研究证实,腹腔镜微创肝切除术的预后与开腹手术没有显著差别,但腹腔镜微创肝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1. 创伤小:腹腔镜微创手术不需要开腹,只有几个不到1cm的微小切口,对周围组织的创伤小,出血量也会更少。2. 恢复快:由于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小,对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也小,因而患者恢复更快。3. 并发症少:腹腔镜微创手术发生伤口感染、腹腔内粘连、胆漏、肺部感染、膈下脓肿等并发症的概率大大降低。4. 痛苦少: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的疼痛较轻,再加上恢复快、并发症少,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自然也更少。选择腹腔镜微创手术还需要注意什么?虽然说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肝癌有很多优势,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考虑。1. 腹腔镜微创手术的操作难度大,因而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需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手术。2. 由于术前很难完全明确肿瘤的具体大小,因此可能会面临采用腹腔镜探查后发现无法腹腔镜切除,需要开腹的情况。3. 腹腔镜微创手术视野和切除范围比较局限,因此有很多情况不能采用腹腔镜,需要做好术前检查和评估,仔细征求医生的意见。目前,腹腔镜微创肝切除手术已经非常成熟,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也已经非常广泛。虽然其治疗效果并没有明显优于开腹手术,但它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明显减轻的,因而已经成为肝切除的主流术式

发布了文章

肝癌手术后担心复发?辅助治疗帮助您!

肝切除术是肝癌患者最常用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长期生存的可能性。然而,由于肝切除术后的复发、转移率比较高,术后5年复发率达到了40%~70%,甚至有研究报道超过了70%,肝癌患者根治性切除后生存率仍不理想。01、如何预防肝癌术后复发、转移?肝癌术后辅助治疗是肝癌手术切除后,预防肿瘤复发、转移的措施,能够降低肝癌的复发、转移率,延长患者无瘤生存的时间。术后辅助治疗包括针对基础肝病的治疗,如抗乙肝或丙肝的治疗,以及针对中高危复发因素的治疗,如介入、放射、靶向、免疫治疗等。02、所有的肝癌患者都需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吗?不是的,只有存在较高肝癌复发风险的患者需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肝癌的术后复发分为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术后2年内的复发属于早期复发,2年及之后的复发为晚期复发。因此,需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就包括:1. 早期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即存在以下≥1项复发危险因素,且肝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合并肿瘤多发;肿瘤长径>5cm;病理分级Ⅲ~Ⅳ级;微血管或大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甲胎蛋白或异常凝血酶原持续异常等。2. 晚期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即存在乙肝背景的患者和丙肝活动期的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要至少每3个月复查1次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以及超声、增强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若发现异常因素,则进一步检查,以发现复发、转移迹象。03、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实际上,肝癌术后的辅助治疗是在针对基础肝病的长期治疗之上,针对中高危复发因素采取系统或局部治疗,具体方案没有明确规定和建议,主要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和判断进行。1. 基础肝病治疗即抗乙肝病毒治疗和抗丙肝病毒治疗,主要是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等。2. 抗肿瘤治疗抗肿瘤治疗的方式有很多,临床上常用的包括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介入治疗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和肝动脉灌注化疗,主要是通过动脉介入方式将化疗药物应用到局部病灶,从而预防复发;放射治疗就是利用放射线清除局部病灶,可以减少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靶向治疗即使用针对干细胞特定受体的靶向治疗药物抑制肿瘤复发或转移;免疫治疗就是通过一些免疫调节剂、肿瘤疫苗等从调控人体免疫功能的角度预防肿瘤复发。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肿瘤治疗手段是单一靶向药治疗,其次是动脉化疗栓塞。除此之外,联合治疗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术后抗肿瘤手段。联合治疗即联合使用多种靶向药物,多种免疫治疗药物,或免疫治疗药物与靶向治疗药物,或靶向治疗药物与化疗药物,有时能取得比单一用药更好的疗效。目前,肝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已经非常丰富,有很多方案可供医生和患者选择,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相信在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药物应用于临床,造福肝癌患者。

发布了文章

胰腺囊性肿瘤常见问题解答

有些人会在体检时发现“胰腺囊性肿瘤”,看到“胰腺”“肿瘤”这两个关键词就慌了神:这是不是就是癌中之王——胰腺癌?!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胰腺肿瘤都是恶性肿瘤,也并不是所有的胰腺肿瘤都是胰腺癌。胰腺囊性肿瘤是一种怎样的肿瘤?胰腺囊性肿瘤是一种以囊性病变为特征的胰腺肿瘤,主要分为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实性假乳头状瘤。简单来说,就是胰腺上长了像囊袋一样的肿瘤,内容物可以是浆液、黏液等。胰腺囊性肿瘤是胰腺癌吗?胰腺囊性肿瘤不一定是胰腺癌。胰腺癌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胰腺细胞的恶性肿瘤,而胰腺囊性肿瘤大多是良性的。不过,胰腺囊性肿瘤存在癌变的风险,尤其是黏液性肿瘤的癌变风险会更高。癌变的胰腺囊性肿瘤被称为“胰腺囊腺癌”,胰腺囊腺癌是属于胰腺癌的一种。有什么症状能够提示胰腺囊性肿瘤的发生吗?很遗憾的是,大多数胰腺囊性肿瘤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很多患者都是通过B超、CT、核磁等体检项目发现的。随着肿瘤的增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腹痛,在餐后加重,或伴有腹胀、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有些患者可以摸到上腹部包块,有压痛。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视。发现胰腺囊性肿瘤要怎样处理?胰腺囊性肿瘤的唯一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大多数胰腺囊性肿瘤都是良性的,且没有任何症状,因此不需要特殊处理,密切观察即可。但如果检查发现肿瘤直径大于3cm,或有明显症状,或恶性程度较高,或恶变潜能较高,或患者年龄较轻,则肿瘤后期发生恶变的风险比较高,还是要积极手术治疗。胰腺囊性肿瘤可以采用微创手术切除吗?胰腺囊性肿瘤的手术方式有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方法还包括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等。由于胰腺囊性肿瘤大多是良性的,一般只需要进行肿瘤局部切除,所以微创手术就可以实现,还可以保留更多胰腺和周围器官的功能。因此,大多数胰腺囊性肿瘤手术都会通过微创手术来完成。胰腺囊性肿瘤手术后可能会发生哪些并发症?胰腺囊性肿瘤手术后最常见的也是最凶险的并发症就是胰瘘,尤其是长在胰头部位的肿瘤术后更容易发生,发生后一定要及时处理。除此之外,胰腺囊性肿瘤手术后也可能发生出血、感染等手术常见并发症。不过,目前胰腺囊性肿瘤的微创手术已经比较成熟,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已经显著降低,危害性也显著减小。只要在正规医院,由有资质的医生进行手术,就不必过于担心。胰腺囊性肿瘤手术后需要注意什么?1. 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不要暴饮暴食。2. 戒烟戒酒。3. 遵医嘱定期复查。

发布了文章

饮食小贴士:胰腺癌患者这样吃比较好!

胰腺癌被称作“癌中之王”,罹患胰腺癌后,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再加上肿瘤本身对人体的消耗,很多早期患者就会出现消瘦、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到晚期还会出现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和血糖变化等恶液质症状。因此,普通的饮食将无法满足胰腺癌患者的营养需求。我们总结了一份胰腺癌患者的饮食小贴士,希望帮助大家改善症状,维持正常生活。饮食小贴士1. 胰腺癌患者日常饮食(1)减少每餐摄入食物的量,增加用餐次数,避免暴饮暴食、饮食过饱。(2)注意营养搭配,饮食种类丰富,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如面条、粥、面包等;加上丰富配菜,如瘦肉、鱼、鹅、鸭、蛋、豆制品、蔬菜、菌菇等;还可以搭配一些粗粮,如红薯、麦片等。(3)少吃高蛋白、油腻、高脂肪的食物,多吃柔软、清淡、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如鸡蛋羹、鸡蛋汤、西红柿汤、菜汁、豆浆、粥等。(4)避免摄入霉变、油煎炒炸、烟熏、腌制的食物。(5)少吃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坚果类、各种糕点。(6)选择富含各种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尤其是十字花科类食物,如黄瓜、西红柿、萝卜、白菜、菠菜、豌豆、豆芽等。(7)选择能够增强免疫力,具有抗癌作用食物,如山药、香菇、大枣等。(8)选择具有抗癌止痛作用的食物,如核桃、麦芽、苦瓜等。(9)选择具有抗感染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芽、绿豆、红豆、苦瓜等。(10)戒烟戒酒,少吃葱、蒜、姜、花椒、辣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11)避免过多服用人参、灵芝等进补类食物。2. 胰腺癌患者术后饮食(1)术后三天内需禁食禁水,通过静脉输注营养物质来维持营养需求。(2)术后排气后,先选择全流食,如米汤、果汁、蔬菜汁等,待胃肠道逐步适应后,逐渐恢复到半流质、细软食物。(3)术后应更多选择能够补血健脾的食物,如红、山药、枸杞等。(4)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5)术后遵医嘱服用胰酶胶囊。3. 胰腺癌患者放化疗期间饮食放化疗期间应食用半流质食物,选择一些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蛋类和肉类、小米粥和山药粥等。除了饮食上的注意事项,胰腺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培养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熬夜;进行适当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

发布了文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介绍

肝胆胰外科脱胎于历史悠久的普通外科,在建院之初就同时建立,时至今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今天的肝胆胰外科拥有开放床位63张,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3名、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3名。主要涵盖肝胆外科、胰腺外科和疝与腹壁外科三个专业。肝胆胰外科病区肝胆外科专业在国内率先开展肝门胆管癌手术,可行联合左半肝、右半肝、尾叶切除在内的肝门胆管癌扩大根治手术;联合胆道镜治疗,每年收治胆石症患者上千例,对于复杂胆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在全国领先;开展了荧光腹腔镜联合术中超声指导精准肝切除术、机器人辅助各类肝切除术、全腹腔镜胆肠吻合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复杂微创手术,吸引了众多患者慕名而来。胰腺外科专业在杨尹默院长的带领下跻身成为国内大型胰腺外科中心,在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囊性肿瘤、急慢性胰腺炎等胰腺良恶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微创治疗和综合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开展各种复杂胰腺外科手术,恶性肿瘤患者遵循多学科MDT指导下的全程化管理,围手术期死亡率低至3%以下,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提高,居国内领先水平。疝与腹壁外科专业主要开展腹股沟疝、腹壁切口疝、造口旁疝、脐疝、食管裂孔疝等疝病的微创手术与常规开放手术,每年收治各类疝病患者数百例。对于复杂疝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根据具体病情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效果。肝胆胰外科虽然年轻,但他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信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成就更大的辉煌!

发布了文章

基因检测:给胰腺癌诊疗提供更多指引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被人们称为“癌中之王”。我们特别提倡对胰腺癌的患者进行常规的基因检测。什么是基因检测?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达。基因检测就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细胞等对人体DNA进行检测的技术,即取被检测者外周静脉血或其他组织细胞,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进行检测,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类型、基因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基因检测可以用于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对胰腺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有什么意义?一、为靶向治疗提供指导目前,以靶向治疗为基础的精准治疗,是未来肿瘤治疗,特别是胰腺癌治疗的发展方向。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寻找患者的易感基因,从而给未来的治疗提供一些选择。在最新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诊疗指南中就提到,如存在BRCA1/2或PALB2胰腺癌易感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含铂类的化疗,治疗≥16周后仍无疾病进展的患者,可以考虑奥拉帕利维持治疗;存在NTRK基因融合的患者,靶向NTRK可能使患者获益;存在dMMR/MSI-H的患者,使用靶向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患者获益。也就是说,进行了适当的基因检测,医生就可以根据检测报告选择对患者更有益的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二、为胰腺癌靶向治疗的发展提供经验相比较于结直肠癌、肾癌和肝癌,胰腺癌在基因检测和靶向治疗方面还相对滞后。因此,既往的胰腺癌治疗案例,就可以作为经验的积累。通过收集潜在的,有治病意义的,甚至可干预的靶点,能够给我们未来的胰腺癌治疗提供一些经验和总结。我们建议哪些人进行基因检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诊疗指南中,推荐所有确诊的胰腺癌的患者接受胚系基因检测,同时建议对致病突变阳性的患者和有胰腺癌家族史的患者进行遗传咨询。总而言之,基因检测能够给胰腺癌的诊疗提供更多指引,我们建议所有的胰腺癌患者都要进行基因检测。

发布了文章

CA19-9与胰腺癌:到底是啥关系?

这几年,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检,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也越来越常见。有些朋友看到自己的检查报告中提示CA19-9升高,再上网一查发现CA19-9似乎和胰腺癌有关,这下可就陷入了极度恐慌:我是不是的胰腺癌了?我该怎么办啊?实际上,CA19-9和胰腺癌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什么是CA19-9?CA19-9其实是一种糖蛋白,它主要存在于胚胎时期胎儿的胰腺、胆囊、肝、肠等组织中,在成人的胰、胆等部位也有少量存在。在正常成年人的血清中,我们也能检测到少量CA19-9,但一般不高于37U/mL。在患有胰腺、胆囊、肝或胃肠道肿瘤,尤其是胰腺癌时,血中的CA19-9水平可以明显升高。因此,CA19-9在临床上被作为一种很常用的肿瘤标志物。CA19-9和胰腺癌到底是啥关系?CA19-9是胰腺癌诊治过程中非常重要,也是最常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中的CA19-9阳性率最高可达90%,CA19-9阳性的胰腺癌发生率则可达到80%左右。随着胰腺癌病情的进展,患者血清CA19-9水平也会出现相应变化,因此CA19-9可以用于胰腺癌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估、复发诊断。CA19-9阳性一定是胰腺癌吗?不一定。CA19-9阳性就是指血清CA19-9检测值高于37U/ml,除了胰腺癌之外,其他恶性肿瘤或者良性疾病也可以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恶性肿瘤包括前面提到过的胆囊、肝或胃肠道肿瘤,良性疾病则包括胰腺炎、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胃肠炎症或息肉、甲状腺疾病、妇科疾病等等。不过,一般情况下,良性疾病只会让CA19-9发生轻度、一过性升高,一般不高于150U/mL,且在疾病治疗后可以自动回落到正常水平。因此,如果CA19-9只是轻度升高,那还很有可能是良性疾病,如果超过了150U/mL,则更应该考虑的还是恶性肿瘤,尤其是胰腺癌。CA19-9正常胰腺一定正常吗?这也不一定。虽然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中的CA19-9阳性率最高可达90%,但在早期胰腺癌患者中CA19-9阳性率只有53%~68%。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胰腺癌患者,尤其是早期胰腺癌患者的血清CA19-9是处于正常水平的。因此,血清CA19-9不能作为胰腺癌的唯一排除标准,还应结合其他检查来辅助诊断。当出现什么情况时,需要高度警惕胰腺癌?如果出现了以下情况,则需要高度警惕胰腺癌,尽快复查确诊。1. 血清CA19-9水平超过150U/mL,并且数值持续升高。2. 患者伴有腹痛、黄疸、恶心、消瘦等症状。3. 存在胰腺癌的高危因素:(1)胰腺癌家族史;(2)长期保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经常食用高脂肪食物、吸烟、饮酒、熬夜、精神压力大、肥胖、不爱运动等;(3)存在胰腺的慢性疾病,包括胰腺炎、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糖尿病等。CA19-9是胰腺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但并不能作为胰腺癌的唯一诊断标准,因为CA19-9阳性不一定是胰腺癌,CA19-9正常也不一定不是胰腺癌。如果担心是胰腺癌,可以每3~6个月复查一次CA19-9,看其变化趋势,也可以进一步做腹部超声、CT、胃肠镜等辅助诊断。

发布了文章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不幸中的万幸

当一个人患上了恶性肿瘤,大家都会觉得TA非常地不幸,而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就是那“不幸中的万幸”——它相比较于其他大多数消化道恶性肿瘤预后好很多,患者生存期也比较长。1、什么是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就是主要发生在消化道或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起源于干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特点是能够产生生物活性胺或多肽激素。过去,人们曾以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罕见病”,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诊断水平的提高,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出现显著上升。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其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5%~75%。在我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发的部位为胰腺,其次是直肠和胃,小肠和结肠相对罕见。2、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哪些症状?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不同患者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明显,症状也非常多样。以胰腺神经内分泌瘤为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临床症状比较明显,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则缺乏明显症状。常见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主要是胰岛素瘤和胃泌素瘤。 胰岛素瘤能够分泌大量胰岛素,从而引起发作性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头痛、意识模糊、视觉和行为异常、出汗、震颤和心悸等; 胃泌素瘤能够产生胃泌素,会导致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腹泻等症状。功能性肿瘤虽然症状明显,但介于疾病复杂性,初诊容易仅行对症处置,依然很容易被误诊、漏诊。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约占所有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60%~90%,很难通过症状诊断。不过,当肿瘤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出现消化道梗阻、黄疸、胰腺炎等;也可能出现其他组织器官的转移,引起相应症状。其它部位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症状特点也很类似。总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存在困难,需要结合特定生化指标结果,以及CT、核磁、分子影像等影像学检查来诊断。3、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如何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方法要根据肿瘤的部位、种类、分化程度、局部浸润情况、远处转移情况、大小以及患者身体情况来选择。 对于早期的、局限的肿瘤,无论其种类如何,均首选手术切除,只是功能性肿瘤需要在术前注意控制好激素水平。 对于中期的、局部存在浸润,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一般也要进行原发灶的切除或减瘤手术,之后再根据情况选择是否接受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等系统治疗。 对于晚期的、存在转移的肿瘤,依然要根据情况争取切除原发灶或减瘤手术,再辅以系统治疗和针对其他并发症状的干预。一般来说,早期的、恶性程度低的,能够完全切除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还是很好的;而晚期的、分化程度差、恶性程度高,尤其是存在其他组织器官多处转移的肿瘤,则与消化道腺癌类似,预后很差。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无论是症状、治疗方法还是预后,不同患者之间差异都很大的恶性肿瘤。但总的来说,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比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腺癌、胰腺癌等恶性程度低很多,预后更好。但又由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需要医生更加敏锐。

发布了文章

乙肝与肝癌到底有多远?

肝癌,经常被称为“癌中之王”,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全球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62.6万人,其中约55%发生在中国,因此我国是当之无愧的“肝癌大国”。目前肝癌已成为我国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的第三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平均每年有20万人因肝癌去世。尽管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手术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肝癌患者在疾病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仍有一大部分患者由于延误诊断,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无法进行手术根治。总体来说,肝癌的5年生存率仍较低,仅约40%左右,而早期发现的肝癌(指直径小于2cm的肝癌),手术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可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肝癌患者的意义十分重大,尤其对于可能罹患肝癌的高危人群,更应该严密监测。而慢性乙肝患者,就是这样一群罹患肝癌的高危人群。一、乙肝与肝癌的关系?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导致的肝脏传染性疾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的肝炎类型,而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大国,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乙肝患者分布在中国。大量的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有以下几点证据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1)肝癌高发的国家或地区,同时也是肝炎的高发区;(2)同一地区内,患肝炎的人群患肝癌的危险性比无肝炎的人群高得多,尤其是乙型肝炎,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者比未被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高出20倍;(3)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近60%的肝癌患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临床上超过半数的肝癌患者经历了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史,亦证实了肝炎与肝癌的关系极为密切。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在增生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长期的慢性炎症,造成肝脏纤维组织增生,进而会导致肝脏变硬,也就是肝硬化。约40%~50%的肝硬化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癌。二、 “小三阳”更容易致肝癌吗?临床上常用检验血清中乙肝病毒的抗原或抗体来判断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结果中常见的有“小三阳”和“大三阳”两种。民间有人认为“小三阳”患者更容易罹患肝癌,其实并不准确。尽管临床上肝癌中“大三阳”患者的比率低于“小三阳”患者,但实际上并不是“小三阳”患者更容易致肝癌。相较而言,“大三阳”的患者乙肝病毒往往更为活跃,因此肝炎相关的临床症状严重,容易引起重视而加以治疗,同时对于肝脏本身也更为关注。而转变为“小三阳”或表面抗原转因的患者,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易于被忽视,对肝脏本身的关注程度也会下降,可能更容易在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被诊断。实际上,在肝炎发展的过程中,不论“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不做定期检查,对活跃状态下的病毒进行治疗,都很容易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其中“小三阳”患者可能病程更长,积累的伤害更多,从这个角度看,“小三阳”患者罹患肝癌的概率确实大于“大三阳”患者。最后,一定要注意的是,所有被肝炎病毒感染过的慢性乙肝患者,其罹患肝癌的机率均不同程度的升高,尽管很多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病毒已经被清除,或不再活跃,仍不可放松警惕,应坚持定期对肝脏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肝癌。三、乙肝转肝癌的症状乙肝病毒感染后,在病毒复制活跃的阶段,会表现为急性肝炎的症状,主要体现在肝功能损害、黄疸等;进入慢性肝炎后,肝功能可能会趋于稳定,但这时病毒是否仍然在复制,需要进行特殊的血液检查来确定,并不是肝功能正常了病毒就不再活跃了;在发展成肝癌之前,一般患者会先经历肝硬化阶段,肝硬化的诊断主要靠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确定,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一旦进展成为肝癌,在早期一般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发展,肝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肝区疼痛,多为右上腹部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晚期则出现贫血、黄疸、腹水、下肢浮肿、皮下出血及恶病质等;(3)肝肿大,可在右侧肋下摸到肿大的肝脏,是晚期肝癌常见的重要体征。有肝硬化的患者身体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高度警惕,要马上去医院进行检查。然而,当肝癌患者出现上述表现时,绝大多数患者已进展为晚期肝癌,手术治愈的机率大大降低。因此,强烈建议肝硬化患者在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之前就要坚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肝癌的早期筛查,最简单有效的就是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测定和腹部彩超检查,应6-12个月进行一次,一旦发现异常,可根据情况进行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MRI)检查。四、乙肝对肝癌影响如此大,那么在预防和治疗乙肝上注意什么呢?临床上目前尚无彻底治愈乙肝的方法,因此对于乙肝的预防更为重要。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手段是接种乙肝疫苗。我国已经为全部新生儿和婴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因此现在年青人和青少年的乙肝患病率已经明显下降。然而,乙肝疫苗的有效性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终身的,约4%左右的人可能接种后并不能产生抗体,即便产生了抗体,在5-10以年后也有可能消失或滴度不足而不能产生保护作用。对成年人来说,绝不是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就不会被传染乙肝,是否具有“保护性抗体”,需要进行血清检测,只有拥有足够滴度的乙肝表面抗体,才具有防护作用。如果体内没有乙肝表面抗体或滴度不足,建议即时到医院进行预防接种,直至具有足够滴度的保护性抗体。即使体内有了“保护性抗体”,也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如果不慎直接接触了乙肝患者的体液,还是有被传染的风险,此时可以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封闭病毒抗原,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与母婴垂直传播。也可通过睡液、精液等亲密接触传播。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必须严格管理血制品,严禁不合格输血制品的采集与应用,避免不洁性行为等。另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也可以抵御乙肝的入侵。一旦感染乙肝,病人病情往往迁延不愈,需要长期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多数患者最终将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治疗乙肝方面,主要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和保护肝脏功能治疗。在病毒复制活跃时,需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及时复查了解病毒复制情况;保肝药物主要用于肝功能异常时,平时则尽可能减少肝脏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摄入。除按时、合理用药外,患者还应注意定期复查。复查是了解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的必要程序,复查的项目要全面:肝功系列检查可以综合判断肝脏功能状态,判断病情处于什么阶段;乙肝病毒学指标(即乙肝“两对半”)与乙肝病毒DNA定量可以帮助了解病毒复制情况及传染性大小;并定期检测甲胎蛋白等肿瘤标记物。定期进行腹部彩超(即B超)检查,可以了解肝脏大小形态、评价肝硬化情况、是否存在门静脉高压、脾大和腹水等情况,并判断有无肿瘤发生。若B超发现异常,如怀疑有肝癌时,还应进行增强CT或核磁共振检查以帮助诊断。若高度怀疑癌变,则应及时就诊,争取早期治疗。可见,定期复查既可了解病情的转归或发展情况,便于医师调整用药、疗程或治疗方案,也是早期发现肝癌的“第一道防线”,只有及时进行手术、介入等综合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此外,不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丙型肝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也容易引起肝硬化并最终进展成为肝癌。因此,对于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患者,都需要按照上述建议定期进行复查。而急性甲型肝炎不会转变成慢性肝炎,也不存在恶变风险,只要及时治疗痊愈即可。

发布了文章

胰腺癌也能微创手术治疗吗?

胰腺癌是一种发生在胰腺的、恶性程度很高且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吸烟、饮酒、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越来越多,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胰腺癌起病较为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程发展迅速、治疗效果不理想,死亡率也较高。因此,胰腺癌被称为“万癌之王”。那么一旦得了胰腺癌应该如何治疗呢?目前胰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生物靶向及免疫治疗等。其中,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方法。然而,只有少数符合手术条件、有手术指征的病人适合手术治疗。由于胰腺癌在早期缺乏典型症状,绝大多数患者仅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腹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腹泻、皮肤及巩膜变黄等,而这些症状都不是胰腺癌独有的,通过会被认为是胰腺癌以外的疾病引起,因此当患者被诊断出胰腺癌时,通常已经处于晚期状态。临床上确诊的胰腺癌患者中,仅有约五分之一为早期发现、适合进行手术切除。从治疗的效果来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术后存活超过5年的概率(即5年生存率)约为20%左右;如果淋巴结还没有发生转移的早期胰腺癌,根治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40%左右;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大多能够存活2~3年以上的时间。尽管上述生存数据并不理想,但是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晚期胰腺癌,几乎所有患者都不可能长期生存,平均存活时间仅1年左右,可见积极手术切除还是能够明显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因此一旦确诊胰腺癌,治疗上应首选手术切除,同时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从而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胰腺癌的手术治疗难度有多大呢?外科手术按照难度系数来划分,可分为四个级别,其中第四级是难度最高、步骤最多、操作最复杂的一级,而胰腺癌手术就属于这一级。这是由于胰腺所处的解剖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决定了胰腺癌容易累及到许多重要的血管和内脏器官,手术切除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严重后果,并且胰腺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消化道的重建,这一操作过程也很复杂,导致胰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比较高。那么,如此复杂的手术操作过程,是否适合采用“微创”手术方式进行呢?对这个问题,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微创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如何,即“微创”手术是否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甚至死亡率?二是微创胰腺癌手术的肿瘤学效果如何,即“微创”手术是否会导致胰腺癌切除不彻底、根治性不足?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微创手术?为什么要进行微创手术?通常来说“微创”是指“创伤小,受损组织少”,临床上“微创治疗”除了使用腹腔镜等进行微创手术外,还有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光动力疗法等微创介入治疗。对于手术操作而言,“微创”手术一般是指应用腹腔镜或机器人等特殊设备,通过体表的几个小孔插入器械进行手术操作,即通常所说的“打孔”手术。这里强调一下,对于肿瘤的治疗来说,“微创”绝不是治疗时应追求的目标,而应以肿瘤的根治效果为终极目标,即追求“切除更彻底”,在达到相同根治效果的前提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其差异可能仅在于皮肤表面看到的切口不同,而对于腹腔内部而言,两者应达到相同的切除范围,也就是说,这时的“微创”手术其实和传统开放手术对人体内部的创伤是一样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选择“微创”手术呢?首选,从创伤的程度上来看,不要小看皮肤表面的切口大小差异,传统开放胰腺手术的切口长度一般会超过20cm,而且术中为了显露深部器官,必然对切口进行撑开、牵拉,导致术后伤口疼痛更加严重,病人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都会延长,因此,尽管深部脏器的创伤没有减少,“微创”手术还是能够加快术后恢复过程的;其次,为达到相同的切除效果,在腹腔内的操作过程中,开放手术势必要求对周围脏器进行解剖和翻动,而微创手术中这种“非必要”的解剖操作明显减少,对于血管的解剖和切断也更为精准,因此术后脏器功能恢复更快、腹腔粘连程度明显减轻,可见“微创”手术确有其减少创伤、加快康复的作用。最后说一下微创手术的“缺点”:首先微创手术要求在腹腔内注入气体建立操作空间,因此不适合严重心肺疾病(他们往往无法耐受“气腹”)患者,以及腹腔内粘连严重(如以前做过复杂的腹部手术)的患者;第二腹腔镜毕竟无法完全代替人手,对于太过复杂的手术操作难以胜任,因此不适合疾病过于复杂(如肿瘤较晚期、侵犯大血管等)的患者;最后,由于需要大量使用器械完成手术操作,微创手术本身需要花费的耗材费用肯定高于传统手术,然而总的治疗费用不一定会差别很大,因为术后恢复过程中需要的花费可能会减少。总之,在保证相同手术根治效果的前提下,微创手术还是有利于患者康复的,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微创手术。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胰腺癌微创手术的安全性问题。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胰腺癌的微创手术同样是比较复杂的手术。客观而言,微创手术或者开放手术,只有操作途径不同,内部的手术切除范围其实是一样的,因此,开放手术会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和手术风险,在微创手术中一样会遇到,两者的安全性应该是一样的。然而,由于微创手术相对来说属于“新技术”,不像开腹手术已经应用了上百年,技术上相对更为成熟、定型,因此总会有人质疑微创手术能否胜任太过复杂的胰腺癌切除手术。事实上,类似的问题在30年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开始普及时,也一度成为外科医生们热议的焦点,那时的医生和患者恐怕很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几乎完全取代了开腹胆囊切除术,不论在手术创伤、手术时间、美观、治疗效果等方面均完胜前者,成为首选术式。那么,在手术技术和手术器械飞速进步的今天,胰腺癌的微创手术是否也能够完全取代kai腹手术呢?很遗憾,目前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同部位发生的胰腺癌需要进行不同的手术,其复杂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治疗胰体尾部癌的手术方式是胰体尾+脾脏切除术,这种手术切除之后不需要进行消化道重建,相对来说操作的复杂程度不是太高,大多可在腹腔镜下完成。从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腹腔镜胰体尾癌根治术完全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一样的效果,而手术创伤明显减小:手术时间基本一样、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一致,微创手术切口小、出血量更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所以说,只要适合做微创手术的胰体尾部癌,都可以放心选择微创手术。而对于胰头部癌的微创手术治疗,争议则较大。这个部位的肿瘤需要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操作极为复杂的手术,除了需要切除的器官很多,还要进行数个消化道重建,需要有经验的胰腺外科医生才能完成。如果采用腹腔镜的手段进行这一术式,其难度必然更大:是否会由于手术操作困难造成大出血?是否会由于消化道重建复杂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上述两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质疑微创手术技术是否过硬。不可否认医生经验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因素之一,然而即使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各种手术本身也是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的,这一规律无论在开腹手术还是微创手术都是一样的。因此,在微创手术开展的初始阶段,有可能存在并发症发生率略高的情况,这和开腹手术的学习过程是一样的道理。那么,对于已经熟练掌握了微创技术的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如何呢?目前已经发表了大量比较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文章:总体来看,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基本一致(个别研究显示微创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也有认为微创手术后并发症更少,多数研究两者没有差别);微创手术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手术;微创手术的优势在于,切口小、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可见,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其优势,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目前仅适合在大的胰腺中心开展,医生会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决定每位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最后,我们来看看胰腺癌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问题。对于癌症而言,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切除肿瘤,其评价指标有几个方面:一是手术切缘无肿瘤残留,即R0切除率;二是清扫淋巴结的数目,一般认为数目越多根治效果越理想;三是术后开始辅助化疗的时间,即术后多久身体状况能够恢复,足以承受化疗打击;四是术后生存时间,这是患者接受治疗的主要目的,但也是最难以评价的指标,因为其影响因素众多。不论胰头癌还是胰体尾部癌,尽管不同研究之间的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目前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微创手术的R0切除率与开放手术一样;(2)微创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术后患者能够更早开始辅助化疗,说明其可能优于开放手术;(3)在术后生存期方面,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微创手术后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的时间明显推迟,可能与更早开始辅助治疗有关,但多数研究显示两组生存期并无差异;(4)目前结果一致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术式,胰腺癌患者术后的总生存时间并无显著差异,微创手术并不会增加胰腺癌播散、转移的风险,也不会使患者总生存期延长。可见,从肿瘤治疗效果的角度来讲,微创手术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要做到根治切除,其效果和开放手术并无明显差别;从微创效果而言,即使对于胰腺癌这一高度恶性的肿瘤而言,微创手术也具有其优势: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综上,无论微创手术还是开腹手术,都只是胰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一个环节。微创手术相比传统手术,在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切口更小、出血更少、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确有其优势;然而微创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有可能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和更高的手术费用,也并非适合于所有患者。在选择具体手术方式时,外科医生会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做出最适合患者的决定。不论进行了何种方式的手术,都不会影响肿瘤治疗的最终结果,胰腺癌患者仍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发布了文章

“胰”方有难,八方支援——发现胰腺癌,该怎么办?

在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中,胰腺癌这个名字令许多人“闻风丧胆”。胰腺癌发生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胰腺位于胃的后方,深藏于人体左上腹,横贴于腹后壁的上部,由于 “地理位置”深在,当发生胰腺的肿瘤时,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只有在肿瘤较大、压迫了周围器官时,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胰腺癌的首发症状也很具有迷惑性。比如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食欲减退等。这些症状和许多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相似。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当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出现腹水、黄疸等较为典型的症状时,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时期。因此,为了防范肿瘤,我们要加强对它的监测。40岁以上的人群,如果有上腹不适、体重减轻、恶心、黄疸、脂肪泻及疼痛等症状者,且胃镜、腹部B超等检查没有发现消化道疾病,应警惕胰腺疾病的可能。同时,也建议健康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腹部彩超等影像学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重视有可疑的异常,并进一步检查诊断。胰腺癌有没有偏好人群呢?尽管胰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现有的研究显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种:主要包括吸烟、肥胖、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过量饮酒和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胰腺癌具有遗传易感性,亲属患有肿瘤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高危人群应改变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格外注意身体的异常变化,早期识别,积极诊治。那如果确诊了胰腺癌,病情岂不是很严重了?还能得到什么有效的治疗吗?的确,胰腺癌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难度较大的肿瘤。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肿瘤的侵犯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最常用的是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方法。近年来,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等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单一学科治疗往往无法满足胰腺癌患者治疗的需求。由内、外、影像、病理科等组成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针对特定的胰腺癌病人,通过讨论会的形式,汇集齐病人的全面资料,以及各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综合考虑病人的疾病分期、诊疗需要、经济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权衡利弊后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的诊疗决策,从而保证病人获益最大化。近年来,多学科模式在胰腺癌的诊疗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所有消化道肿瘤中,胰腺癌的预后最差,只有一小部分患者可以手术切除治疗。而实施手术的患者,大多数仍会在术后出现癌症的复发、转移。随着对胰腺癌认知的提高,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我们对胰腺癌的治疗决策也发生了许多改变。比如手术前进行新辅助系统治疗,术后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改变胰腺癌治疗效果差的现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发布了文章

胰腺肿瘤就是绝症?别再危言耸听!——说说胰腺囊性肿瘤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对放化疗不敏感,因此预后极差,临床上许多患者确诊后生存期都十分有限,使得大家对于它“谈癌色变”,甚至只要提到胰腺肿瘤就十分害怕。由于胰腺位置“隐蔽”,即使发生了肿瘤,也往往没有任何临床征象,因此大多数胰腺肿瘤都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或CT等)才发现的。然而,当看到影像报告单上“胰腺肿瘤”的诊断,很多人会顿时感觉“天旋地转”,仿佛得了胰腺肿瘤就已经“被判了死刑”。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胰腺肿瘤都是胰腺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胰腺囊性肿瘤”就是和胰腺癌完全不一样的一类疾病。看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会对胰腺囊性肿瘤有所认识。胰腺囊性肿瘤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简单理解就是在胰腺上长了一个肿瘤,但这个肿瘤里面主要含有液体成分,可以是黏液、浆液或其它成分,影像报告上称为“囊性”或是“囊实性”,这类肿瘤我们统称为胰腺囊性肿瘤。图中serous cystadenoma为浆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adenoma为黏液性囊腺瘤胰腺囊性肿瘤的发病率约占所有胰腺肿瘤的5%左右,占胰腺囊性疾病的10%-20%。胰腺囊性肿瘤主要分为浆液性囊腺瘤(SCN)、黏液性囊腺瘤(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实性假乳头状瘤(SPT)四种。为了方便记忆,根据这些肿瘤的好发年龄和性别特征,我们通常会给它们一些别称:浆液性囊腺瘤好发于老年女性,因此又叫“奶奶的囊肿”;黏液性囊腺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因此又叫“妈妈的囊肿”;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因此被称为“爷爷的囊肿”;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因此又叫“姐姐的囊肿”。与胰腺癌恶性程度高的特点完全不同,胰腺囊性肿瘤其实是一类偏良性的肿瘤,其中一部分具有潜在的恶变风险,介于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一般来说,浆液性囊腺瘤基本上没有恶变倾向,属于良性肿瘤;而黏液性囊腺瘤则有10%左右的恶变风险,而且长时间不处理最后可能会恶变成为胰腺囊腺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根据肿瘤类型的不同,约有17%~43%不等的恶变风险;实性假乳头状瘤本质上属于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约有12%左右的病人会表现出远处转移或切除术后复发等恶性表现。除了根据囊性肿瘤的类型判断其恶变风险外,如果肿瘤的体积比较大(一般认为>3cm),有肿瘤导致的临床症状,或者患者血液里的肿瘤标志物如CA199明显升高,那么就提示这个肿瘤可能是恶性的,或者恶变的风险较高,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临床上,许多胰腺囊性肿瘤都是在进行体检或是由于其他疾病进行影像检查的时候发现的,疾病本身通常没有任何的症状,或只是表现为一些腹胀、腹部隐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不典型的症状,通常也不会引起重视。个别患者由于肿瘤的存在,压迫到了周围的组织,从而表现出一些相应的症状,如囊性肿瘤压迫胆管会出现黄疸(皮肤、眼白发黄),压迫十二指肠会出现梗阻(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另外胰腺囊性肿瘤还可以压迫门静脉和脾静脉,引起血液回流障碍,导致门脉高压、脾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甚至呕血等症状。还有些囊性肿瘤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可能影响了胰腺的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患者会出现糖尿病、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脂肪泻等表现。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一些影像学的手段,例如腹部B超、增强CT、磁共振检查等,都有助于发现胰腺上生长的肿瘤,并可以判断根据肿瘤的囊实性特征,从而做出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除了上述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内镜超声检查是一种通过胃镜探头直接从胃里对胰腺肿瘤进行超声探查的检查手段,也有助于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还可根据需要对肿瘤进行活检,或者抽取囊液进行分析,以更准确地判断囊性肿瘤的类别和良恶性。此外,由于平扫CT和磁共振检查不能对肿瘤的血液供应特点进行分析,为了对囊性肿瘤的良恶性进行更准确的判断,一般需要进行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检查。除了不同类型胰腺囊性肿瘤之间的鉴别之外,囊性肿瘤还需要和胰腺假性囊肿进行鉴别。一般来说,假性囊肿多见于既往发作过急性胰腺炎、胰腺外伤等病史的患者,多为单个病变,囊壁比较厚,囊内的液体密度比较均匀。总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囊性病灶的影像学特征等进行综合判断囊性肿瘤的类型或性质(良恶性)。然而,目前还无法在手术前对不同类型的胰腺囊性肿瘤进行准确区分。外科医生一般会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切除,以避免遗漏恶性病变从而威胁患者生命。药物治疗对胰腺囊性肿瘤无效,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简单的说,对于体积较小(2-3cm以内)、无相关临床症状、血清肿瘤标志物正常的囊性肿瘤,一般认为其危害性较小,可以选择随访观察,定期复查了解肿瘤进展情况。观察期间若肿瘤增大或出现临床症状、肿瘤标志物升高等,或者影像学检查怀疑其性质发生变化,有恶变可能时,就应该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在手术治疗方面,医生需要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对良恶性质的判断决定切除的方式和切除范围。对于体积较小、没有明显恶性征象且距离胰管的距离足够远的肿瘤,可以考虑进行肿瘤剜除术,就是把肿瘤从胰腺组织上剥离出来,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的胰腺组织和胰腺周围的其它器官。不过这类手术的短期风险较大,剜除肿瘤的创面愈合不好可能会导致术后胰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另一种风险是无法对肿瘤周围的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因此不适用于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恶性肿瘤。一般而言,位于胰腺体尾部的囊性肿瘤需要进行胰体尾切除术,如果怀疑恶变的,还会联合脾脏一起进行切除;对于长在胰头部位的囊性肿瘤,可能需要进行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是一种比较大的外科手术,需要联合切除胆囊、部分胆管、胰头、十二指肠和部分空肠,有时还需要切除一部分胃。除了传统的开刀手术,可以选择腹腔镜下切除的微创手术,近年来机器人手术不断发展,也可以使用机器人进行手术治疗。大部分尚未发生恶变的胰腺囊性肿瘤,经手术切除后,就意味着彻底治愈。即使对于已经发生恶变的囊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对生存的改善作用也远远好于胰腺癌,绝大多数病人是能够被治愈获得长期生存的。鉴于部分胰腺囊性肿瘤的恶性潜能,手术后仍然建议遵循医嘱进行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总之,胰腺肿瘤并不能与胰腺癌画上等号,也并不意味着无法治疗,对于胰腺囊肿肿瘤来说,大部分均为良性肿瘤,经过合理规范的治疗也能得到很好的预后,恢复正常的生活。

发布了文章

“画”说胆结石那点事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转载自arbinZ的微博(weibo.com/arbinz)。画的实在很好,借来和患者朋友们分享。1. 胆囊结石,开还是不开?年轻患者,结石不大,无症状,可暂不手术,注意饮食,定期随访复查;有右上腹痛不适的症状,尤其是反复发作的病人,原则上均建议手术;高龄患者,基础疾病多的,即使无症状,条件允许也建议尽早手术,因为一旦急性发作风险很大;体检发现有胆囊萎缩等怀疑有恶变风险的,尽早手术。2. 什么时候手术比较合适?一般建议不痛的时候开,急性发作的等炎症控制后1-2月再开比较合适,因为这时胆囊没有炎症水肿,手术简单,恢复快,并发症少。保守治疗无效的须急诊手术,但风险要大很多。尽管目前有单位开展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在急性发作时做微创手术切除胆囊,但手术风险还是要高得多,所以应尽量在没有炎症的情况下选择微创手术切除胆囊。3.微创胆囊切除手术怎么做?胆囊切除的过程,微创和开放手术完全一样。区别在于微创的腹壁穿刺口小,我们会把胆囊放在取物袋里取出,有时因为结石过多过大,或胆囊水肿,我们会把标本剪碎方便取出,但胆囊切除的时候确定是完整的,不是一块一块切除,也不会有残留。4. 我可以保胆吗?保胆取石术怎么做?B超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明确单发或少发结石,术中必须胆道镜或胆囊镜明确没有残余结石或泥沙,否则,结石复发是保胆术后最大的痛。并且,由于胆囊炎是诱发胆囊癌的危险因素,一部分胆囊炎患者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胆囊癌变,此时如果做了保胆取石手术可能会延误胆囊癌的治疗时机。即使目前没有癌变,如果胆囊壁增厚、炎症持续存在的话,也会增加以后胆囊癌变的机会。5. 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有什么区别?生长位置不一样,有些病因也不一样。部分胆管结石是胆囊结石经胆囊管掉入胆管的,称继发性胆管结石,而原发性胆管结石复发率较高。胆总管结石可能造成胆管梗阻,影响肝功能等,原则上都建议手术治疗。6. 为什么胆管结石手术要放引流管?因为胆管是肝脏分泌的胆汁进入肠道的唯一通路,所以胆管结石无法像胆囊结石那样可以简单切除。当胆管切开取石再缝合后,愈合的时候因为切口收缩可能会造成胆道狭窄,所以我们常规在胆管内留置一根T形管,防止狭窄和胆漏。目前T管一般要留置6-8周,造影没有狭窄或结石残留后方可拔除。7. ERCP是什么?胆总管结石有另一种治疗方法,经胃十二指肠镜找到胆管进入肠道的开口,逆行插管,将胆管内的结石取出。因为无需切开胆总管,也不用留置引流,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式。我们建议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患者可分两步走,先行ERCP取出胆管结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达到最小的创伤和最快的恢复。但相对费用较高,而且ERCP并不能保证100%成功。8. 胆囊切除后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胆囊的生理功能是浓缩和贮存胆汁,所以胆囊切除后的短期内需低脂饮食,否则由于缺少胆汁帮助消化,术后可能会出现进食后腹泻。一般2-3月后胆管会代偿性扩张起到部分胆囊的作用,那时可基本正常饮食,对生活没有影响。所以胆囊切除术后复查发现胆管轻度扩张都属正常,不必担心。

发布了文章

胆结石需要切除胆囊吗?

胆结石即胆石症,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病变。胆道系统是人体产生、排泌胆汁的管道系统,由胆囊和胆管两部分组成,后者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根据结石所在部位不同,可有胆囊结石、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结石之分。临床上胆石多发生在胆囊内,少数病例仅有胆管结石,而同一患者也可能同时存在不同部位的胆结石。一般据说的“胆结石”是指胆囊结石,即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生与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还没有预防结石发生的有效方法,但是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减少或减缓结石发展的。一旦发现胆囊结石,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1、胆结石的成因是什么?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成份变化都可能引发结石。目前已知与胆结石形成相关的因素包括:(1)年龄因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性别差异,研究显示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即女性更容易患胆结石,可能与性激素差异相关;(3)肥胖因素,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4)饮食因素,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饮食因素是最容易得到控制的,因此医生常会建议胆石症患者“少食油腻食物”,不仅可以减缓结石发生、发展,还有效减少脂肪食物对胆囊的刺激,可以降低胆囊炎发生的机率。2、胆结石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其实大多数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即“无症状胆囊结石”,多为体检时影像检查发现。结石一旦出现症状,多表现为右上腹(右侧肋缘下)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常为阵发性绞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在按压右上腹(即胆囊的位置)可出现压痛,有时还能摸到肿大的胆囊;化验检查会发现血像升高、肝功能可能轻微异常;影像检查如B超或CT等可以发现胆囊肿大、壁模糊或增厚,胆囊内有结石等,即可确诊急性胆囊炎。很多急性胆囊炎患者发作时伴便秘、腹胀等表现,有时通便治疗后腹痛也会好转,给临床确诊带来一定的干扰,此时主要依靠血像变化和B超等影像学改变确诊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症状轻微,常表现为与进食相关的右上腹不适,有时夜间也会发作,一般血像升高不明显,影像检查可以发现胆囊壁略厚或模糊,胆囊内有结石等征象。3、胆囊结石如何治疗?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非常高,但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的患者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胆结石的治疗方式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几类,具体应采取何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首先,无症状胆囊结石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很多人终生带结石,并不引发症状。对血脂高或脂肪性食物摄入过多的患者,可以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少食油腻、多运动,有时结石可能逐渐缩小。这部分患者需要定期做B超检查(每年一次即可,体检时会常规做),观察结石大小、胆囊大小和囊壁变化。如果随访过程中发现胆囊萎缩或囊壁增厚,此时不能除外发生胆囊癌的可能,需要行手术切除胆囊。还有一种情况,在患者因其它疾病需要进行上腹部手术(如胃切除术、肝脏部分切除术等)时,一般医生会建议同时切除有结石的胆囊(即使是无症状的),这是因为手术干扰后患者胆囊炎的发生率会增加,而且经过手术操作后一旦发作胆囊炎,会增加胆囊切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药物治疗胆结石,是针对那些经常感到右上腹不适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在没下定决心切除胆囊之前,可以通过口服消炎利胆类药物暂时控制症状;也可以口服熊去氧胆酸等药物,通过调整胆汁酸成分达到稳定甚至溶解结石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并不主张对胆囊结石采取“溶石”甚至碎石等治疗,因为变小的胆囊结石更容易下行进入胆总管里,而胆总管结石的风险要远高于胆囊结石,治疗也更复杂,因此不要误信那些所谓“溶石”或“排石”治疗的宣传,而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最后是外科手术治疗。在门诊病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是否可以保胆取石?”保胆取石与开腹胆囊切除术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其有很高的复发率而在20世纪末被逐渐淘汰,目前在国外基本没有这种手术。有报道称将近50%的患者在保胆取石术后5年内复发结石,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胆结石确实需要手术治疗的话,胆囊切除术是最佳的选择。随着医学的进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得到广泛应用,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且胆囊功能并非人体必须,切除后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良好适应,因此只要手术指征明确,手术切除胆囊是安全可行的。4、什么情况下需要切除胆囊?前面说过胆囊结石并不一定需要切除胆囊,但对于合并有胆囊炎(出现临床症状或影像学发现炎症表现)的胆石症应该接受胆囊切除。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原则上都应手术切除胆囊。但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取代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炎的首选术式。由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胆囊周围消肿、粘连存在,解剖层次不清晰,增加了腹腔镜手术的难度和手术风险,因此目前大多不主张在急性期行胆囊切除术,而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使患者渡过急性炎症期,待炎症完全消退后(约在急性发作后1个月左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的特殊病例,只好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当然,在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那里,急性期也可以有选择地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相应的手术风险会明显提高。慢性胆囊炎或急性发作期过后的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严重,很多人就抱着侥幸心理不愿切除胆囊。殊不知这样做相当于在自己身上埋下一枚“定时炸弹”,反复发作的胆囊炎本身就增加了胆囊癌的发生率,癌变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急剧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发作急性胆囊炎的死亡率和治疗难度均大大增加,本来很好治疗的良性疾病在老年人中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尤其是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的)、影像学显示胆囊壁增厚的、伴胆囊萎缩的胆囊结石患者,选择适当时机接受胆囊切除术是明智的。5、切除胆囊后应注意什么?胆囊的功能是储存、浓缩和排出胆汁,帮助脂肪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切除胆囊后上述功能肯定会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量进食脂肪类食物后会腹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会使胆管扩张来部分代偿胆囊功能,一般2~3个月后就能够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因此胆囊切除术后要注意低脂饮食,少食油腻、肥肉、蛋黄等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用餐规律。总结一下:胆囊结石很常见,出现症状才手术;保胆取石不可取,溶石碎石需谨慎;急性发作尽力保,腔镜切胆是首选;胆囊切除不可怕,少吃油腻是关键。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