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409561

武欣

乌镇互联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妇科门诊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宫颈癌
肿瘤
感染
恶性肿瘤
出血
卵巢癌
癌症
AS
宫颈病变
妇科恶性肿瘤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年轻的宫颈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武欣

专家简介: 武欣,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致力于最前沿的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手术结合辅助治疗的系统治疗。曾几何时,三十岁左右的宫颈癌患者从十年前的罕见变成了常常见到;曾几何时,这个疾病的高发年龄是绝经前后女性,而现在,未生育女孩也加入了这个群体。我们做过很多思考,努力寻求这一惊人变化的原因,终于锁定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此类年轻患者人生尚未展开,骤然遇此噩耗,大多感到天崩地裂,人生从此掉进深渊,此时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因此我们需要首先回答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宫颈癌是可以通过每年的宫颈筛查(包括TCT/LCT细胞学检查和HPV病毒检查)发现细胞病变的蛛丝马迹,从而及早治疗,避免发展到宫颈癌这一质变,也正因如此,越发达的国家,宫颈癌筛查越普遍,宫颈癌的发生率也随之越低。换句话讲,宫颈癌的发生率高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医疗保健知识的薄弱,医生普及筛查意识的落后,最根本的是,国家的经济状况较低。所以,世界贫困的国家和地区是宫颈癌高发的地区。每年的定期筛查表现出了个人的保健意识和对自己关爱的意识。那为何一些年轻女性每年都有筛查却仍然没有躲过宫颈癌的袭击呢?这就要谈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了:HPV病毒致病能力的异质性。我院常用的HPV病毒检测内容一般分为三类:16、18、其他12型。为何要把16和18单独列为一型呢?因为它们很特殊!16型是很惊人的一型,患有HPV 16型感染的朋友真的要非常当心了,因为16的特点就是致病性强,速度快,让人猝不及防。我的数个患者每年都有体检,但1年内就癌变了,所以,尽管目前按照几个权威的国际指南建议,HPV复查的时间最短1年,有的甚至建议2-3年,但我个人建议有HPV16型病毒感染的患者每半年复查1次。18型的致病特点是发病隐匿,往往藏在宫颈管中,细胞学筛查和阴道镜都有可能漏掉,因此医生在阴道镜以前一定要了解HPV感染的类型,会把探究的目标更多地集中在颈管内和腺上皮表面。但18型致病就没有16那么凶猛了。其他12型致病一般会有段过程,每年定期检查绝大多数足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因此一些朋友问我,是否需要打HPV疫苗,我的回答是:“当然要打!”也有朋友纠结于国内大于26岁只能打4价疫苗,想去香港打9价疫苗。其实不必,因为其实我们最看重的是16和18型,4价足够了,如果要费很大力气、等很多时间才能获得打9价的机会,那么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必要,还是及早打4价。关于病毒哪里来的,我只能说肯定是传染来的,不是人类自身进化的结果,但是,HPV感染并不是性病。做足了思想准备后,我们要步入正题了,年轻的宫颈癌患者该怎么办!首先,宫颈癌是一个预后不错的肿瘤,因为它暴露在阴道中,可因妇科检查或同房出血早期发现,因此大部分发现时都处于早期(这点和藏在腹腔中的卵巢癌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随着如今诊疗方法的不断进展,五年生存率(表示基本治愈)可以达到90%,所以不要过度悲伤,人生还有诗和远方。其次,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治愈呢?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需进行“广泛全子宫切除”,何为“广泛全子宫切除”呢?“全子宫切除”比较好理解,在阴道和宫颈交界处切下子宫(当然其中有很多精细而讲究的手术步骤就不向你们描述了哈),那么“广泛全子宫切除”就是要在宫颈周围切除宽度3cm的组织,阴道也要切除3cm。这3cm可就造成了很多问题,需要更多精细而讲究的手术步骤就不多提了,需要拨开紧紧贴着宫颈的膀胱、输尿管、肠管并且很容易造成这三个器官也不提了,更重要的是,会切断细若发丝很难辨认的支配膀胱和直肠的神经,造成术后小便费力,还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尿失禁和大便费力。结果就是,癌症治好了,小便总有点不得劲要伴随终身。这种术式建立至今已130年了,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Clark教授开创了这一术式,到现在仍被认为是宫颈癌的最佳解决术式。然而巨创和后遗症是治愈癌症的不可回避之代价。1921年日本的Okabayashi教授开创了保留神经的术式,希望手术切除时留下支配膀胱的神经。这是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思路,然而神经的细若发丝和每个人极大的差异使得支配膀胱的那些神经扑朔迷离,极难确定,而且在手术过程中需尽量避免电凝止血,否则,细弱的神经可能直接就烫死了,也因此,保留神经手术的效果并不确切。在2018年的第二届欧洲腔镜协会亚太区会议GESEA妇科腔镜手术大赛上,我用保留神经的宫颈癌广泛子宫切除术夺得了全国的冠军,最主要也是通过超过日本医生现有的更清晰的精细解剖赢得了欧洲和中国评委的赞赏。但是,并非每个患者都能够做到最佳的手术效果:肿块大的不能做,整块直接切掉会更加有利于手术的彻底性;太胖的患者不能做,神经血管都被脂肪包绕,可想而知如果被超多的脂肪包裹,神经和血管的精细分解是难以做到的;血管和其他组织弹性不好不能做,血管一拉一拨间就断了,就得电凝止血,精细解剖是万万不可能的了。那么问题就又来了,怎样才能拥有适合做精细手术的好体质呢?首先,不能太胖,适中及偏瘦都是可以接受的,平时要养成运动的习惯,至少每天散步是要有的;其次,组织质量怎样才能好呢?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要吃优质的蛋白质,喜吃肉的患者组织质量更好,但爱吃肉又不能吃胖是个技术活。吃素的患者组织比较脆,我有遇到吃素的病人整个子宫像卤水点的豆腐一样,线缝的时候稍一用力组织就切割断了,血管也轻轻一牵拉就断,所以整个手术过程那叫一个困难,要想达到完美的手术效果是不大可能的了。想想其实道理也很容易理解,每天吃进去的东西都没有组织和血管强韧所需的原料,它们又怎么长得健康有活力呢?所以,饮食要多样,动物植物都吃会比较好。最后,肿块怎样不长得太大呢?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如有性生活,每年要检查宫颈,而且普通的防癌涂片准确率太低, 最好是TCT或LCT,同时配合HPV的检查;如有HPV的感染,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做该做的检查,这样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该做的都做了,就放宽心,不要终日忧虑,每天百度,忧思过重会降低免疫力,免疫力低也会使肿瘤更容易趁虚而入,所以,放宽心对有HPV感染的患者也是很重要的。最后,也是最精华的部分!对于年轻就患有宫颈癌的患者,其实医生也扼腕叹息,始终在努力寻求更好的治疗策略。活下去是第一步目标,活下去还最好没有小便费力等后遗症,没有后遗症最好还有生孩子的机会。所以,医生始终在为病人竭尽全力地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经过我们多年的精雕细琢,我们可供迫切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选择的方案有:1、宫颈癌的保留子宫的保守术式。仅扩大切除宫颈部,保留子宫体,留下孕育胎儿的机会,此后结合我院强大的辅助生育技术,获得当妈妈的机会。这个术式要做得干净漂亮不容易,比正常的宫颈癌手术还要难一些。条件是肿瘤不能太大,如果在切缘有残留,最后还是要把子宫切掉;2、质子重离子精准放疗。质子重离子是粒子放疗,不同于普通的光子放疗,优点是可以很精准,对周围器官的损伤很小,但是对肿瘤的杀伤威力很大,也因此我们用于保留子宫的特殊治疗。使用这样一个局部放疗,更重要的是术前做好评估,排除转移,术后密切监测肿瘤的死亡,保护卵巢和子宫内膜的生长,结合辅助生育技术助孕,全孕期的呵护和产程的特殊处理。总体来讲,质子重离子放疗只是整个环节的一小部分,要达到这一非凡的目的,需要肿瘤专家、放疗专家、宫颈及宫腔镜专家、试管婴儿专家和产科专家的通力合作和系统治疗才能够达到。我们深知生育能力对一个女性一生的重要性,所以愿意殚精竭虑地接力一样地为一个患者做好一件事情,但同时也要患者思路清晰、意志坚定,否则,医生们的努力都会半途而废,患者自然最后回归普通结果。不过,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质子重离子和辅助生育(可白话为“试管婴儿”)都比较贵,前者大概三十多万,后者十万左右可能是需要的。综上,宫颈癌不可怕,治疗还是要好好规划,未来还有无穷的美好,胜利总是属于有坚定的意志、良好的理解能力、拥有和医生携手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积极心态的患者。

发布了文章

得了卵巢癌,到底还能活几年?

卵巢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虽然卵巢癌的发病率低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但致死率却超过了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之和,高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因此,当被确诊为卵巢癌的时候,患者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往往是:医生,我还能再活几年?实际上,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不同患者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些患者会在发病后数月至几年内离开,有些患者却能够带瘤生存几十年;有些患者可以在经过治疗后存活五年以上,也有些患者可能在治疗后很快出现复发、转移而去世……总体上来说,卵巢癌的恶性程度比较高,有难发现、难治疗、易复发的特点,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49%。也就是说,大约有49%的患者在确诊卵巢癌后能够存活五年或五年以上。既然不同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期不同,具体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 分期手术病理分期是影响卵巢癌患者生存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局限在卵巢的Ⅰ期卵巢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即使是Ⅱ期卵巢癌,五年生存率也在50%之上;而如果是Ⅲ期卵巢癌,五年生存率就会明显下降;Ⅳ期卵巢癌则会更低。由于早期卵巢癌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腹部出现胀痛时就医,很可能已经发展为了Ⅲ期,因此五年生存率往往低于50%。2. 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自身的情况是影响生存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情况比较好的患者,生存期也会比较好。研究显示,生活能够基本自理的患者,生存时间会明显长于生活无法自理而需要他人帮助和照料的患者。3. 术后残存肿瘤的大小手术后残存肿瘤的大小与患者的生存期有关。如果在术后,能够保证残存肿瘤直径小于1cm,就认为是理想的肿瘤减灭术,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一般较高,当然术后没有肉眼可见的残存肿瘤更好。但如果术后残存肿瘤较大,五年生存率则会大幅下降。4. 中间性减瘤术的结果中间性减瘤术是指在进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缩小,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稳定,经评估有可能实现理想的肿瘤减灭后进行的手术。如果中间性减瘤术后能够实现理想的肿瘤减灭,则患者五年生存率比较高;而如果术后有较大肿瘤组织残存,则五年生存率降低。5. 病理分级和年龄病理分级也就是肿瘤分化,分化越高的肿瘤与正常的组织细胞越像,预后也越好;反之,分化越低与正常细胞组织越不像,预后也越差。因此,哪怕是同一分期的肿瘤,病理分级不同,其五年生存率也有不同。无论是Ⅰ期、Ⅱ期还是Ⅲ期、Ⅳ期,高分化肿瘤的五年生存率都明显高于中分化肿瘤,更明显高于低分化肿瘤。在年龄方面,年龄比较大的患者身体修复能力和一般情况可能都比较差,所以五年生存率会低于年纪较轻的患者。如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前面提到的多种影响五年生存率的因素中,有的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分期、病理分级、年龄,但有一些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残存肿瘤的大小、中间性减瘤术的结果。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找妇科肿瘤医师就诊,准确评估情况,尽可能把肿瘤病灶切除干净,必要时辅以术前新辅助化疗。在完成肿瘤切除后,依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按时、足量、足疗程的化疗,并做好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定期复查也很重要,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当下治疗的疗效及治疗副反应,及时处理副反应并调整药量,同时有利于早期发现癌症的复发或转移。在治疗之外,患者还应该做好康复锻炼,保持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让患者的一般情况变得更好。总而言之,卵巢癌患者只有积极抗癌、规范治疗,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

发布了文章

只有“一颗肾”的幸运宠儿

今年47岁的陈女士自认为是一名幸运的宠儿,她2010年因尿毒症做了右侧肾移植手术,移植术后肾功能处于良好状态,自觉生活与正常人全然无异。然而世间事多不遂人愿,去年10月份,陈女士出现右侧腰背部疼痛,伴下腹胀痛,很快她去了当地医院就诊,“右附件区包块影,呈实性为主的囊实性包块:80*47*74mm!”“中下腹腔腹网膜及肠系膜区多发软组织结节!”“双附件区、中下腹网膜区、肠系膜区多发占位(最大层面范围约86*66*101mm)考虑卵巢癌伴腹膜、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陈女士看着检查报告单上“卵巢癌”三个字,犹如晴天霹雳。来不及伤心,陈女士踏上求医之路。11月份陈女士慕名来到了红房子医院,妇瘤专家武欣主任接诊了满脸愁容的陈女士。陈女士的PET/CT结果提示:双侧附件区囊实性密度肿块(大者位于右侧,最大截面约117mm×74mm)及腹盆腔腹膜多发结节及团块影(FDG摄取增高,肝周腹膜(较大截面约26mm×8mm)、大网膜(较大截面约26mm×20mm)、两侧结肠旁沟腹膜(较大截面约17mm×15mm)、肠系膜(较大截面约41mm×28mm)、盆腔腹膜(较大截面约35mm×25mm),包括肝肾隐窝、子宫直肠陷窝见多发结节及团块状软组织影),考虑为恶性肿瘤伴腹盆腔多发转移,卵巢癌可能大;邻近肠管受累。腹膜后大血管旁及门腔间隙多发淋巴结(大者短径5mm)转移可能大。这些数据提示着病灶蔓延了整个盆腹腔,患者的病情复杂且相当棘手。武主任立即将陈女士收治住院,予以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陈女士住院了。面对陈女士复杂的病情,武主任启动了多学科联合会诊(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希望多学科联合会诊能够给陈女士找到最佳解决方案,11月28日MDT如期举行,邀请了妇科肿瘤多位专家、放射科、ICU、华山医院肾内科等大咖强强联手。陈女士的特殊之处在于13年前做了肾移植手术,然而对移植肾脏的位置、血管走形等无从得知。PET/CT提示原双肾形态明显萎缩;右侧髂窝见移植肾,这一枚移植肾对于陈女士弥足珍贵。她在肾移植术后长期口服他克莫司、醋酸泼尼松片、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这让她的抵抗力低于常人。同时她还合并2型糖尿病,术前使用胰岛素及口服药物控制血糖,这对于术后切口的恢复也是一道难关。MDT对陈女士的病情进行了充分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患者目前肾功能正常(肌酐:82umol/L ),可支持手术开展。术中注意维持血压稳定,避免移植肾的损伤。术后常规监测尿量、肾功能、电解质、尿RT、CRP、PCT等,目前免疫抑制剂药物无需调整,但术后需高度警惕继发感染。虽然困难重重,但有了多学科会诊的保驾护航,手术势在必行。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在充分准备后,手术在11月29日早上如期进行。一打开盆腔,就看见多量的淡黄色腹水,整个盆腹腔布满密密麻麻的病灶,左右卵巢均增大,表面弥漫性乳头状结节,边界不规则,双侧输卵管表面弥漫性乳头状结节,与子宫、卵巢致密粘连。全面探查盆腹腔,移植肾脏位于右侧髂窝腹膜后,表面未见病灶。膀胱反折腹膜见散在乳头状病灶,子宫、双侧附件及直肠、宫旁组织之间致密粘连融合成团块状。直肠表面多发结节状病灶,直径0.5-1.0cm,病灶向上蔓延至部分乙状结肠,肠管增粗质地僵硬、形态不规则。盆底腹膜散在粟粒状结节,直径0.5-1.0cm,肠系膜根部亦有弥漫性粟粒状结节,大小约0.5-3.0cm。大网膜僵硬呈饼状,回盲部见肿瘤浸润肠管全层,大小约8*6cm。双侧结肠旁沟见多发散在乳头状结节,直径0.5-1.0cm;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间隙可触及淋巴结增大。看到这些病灶让在场医生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一场硬战,万幸的是移植肾表面没有病灶。但由于右侧肾移植的手术史,右侧肾脏失去正常解剖位置,它的血管、右侧输尿管均失去了正常的走形,而且,移植肾唯一的动静脉被肿瘤牢牢包裹,必须将其从肿瘤中完好无损地分离出来,否则这颗宝贵的肾脏将丧失功能。这意味着手术需要更加细致得进行,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以防损伤输尿管及宝贵的移植肾及其血管。武主任和助手配合默契,小心翼翼地分离粘连,分离出移植肾的血管。移植肾血管植于右侧髂血管上,看清输尿管及肾脏血管、子宫血管走形后,很快就下了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腹腔肿块送冰冻。手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不过“千里之行”才刚刚开始。很快冰冻回报提示:标本见弥漫高级别腺癌。考虑患者肿瘤浸润肠回盲部,直肠两侧均见肿瘤浸润,患考虑患者的特殊性——免疫抑制状态及2型糖尿病,术后感染风险极高,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建议行肠造瘘。紧接着,顺利完成了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乙状结肠肛门吻合术+右半结肠切除术+小肠吻合术+回肠造瘘术;历时8小时的手术终于落下帷幕,陈女士一家悬着的心终于能放下了,在场的医护人员也长舒一口气。在妇瘤科医生护士团队的悉心照料下,陈女士术后恢复良好,没有出现担心的继发感染,10天后顺利出院。出院时陈女士对姜院长、武主任团队的精湛技术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并向医护人员表达深深的感谢。什么是卵巢癌?在我国,卵巢癌年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第3位,位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恶性肿瘤之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卵巢恶性肿瘤包括多种病理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上皮性癌,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0%,就是我们所说的卵巢癌。卵巢深处盆腔,卵巢病变处于早期时常无特异临床症状,所以当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70%的患者已处于晚期,因此卵巢癌病死率位于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如何早期识别卵巢癌?据研究统计晚期卵巢癌的五年生存率仅为39%左右,如何早期识别具有重大意义。卵巢癌可能导致多种症状和体征,虽然就诊时70%的患者已处于晚期,但其实早期卵巢癌也可能导致一些症状和体征,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腹胀、腹部包块、食欲下降、消瘦、盆腔或腹部疼痛、尿频、便秘等。这些症状如果是持续的、频繁的发生,应该尽快到妇科肿瘤医生处就诊。如何进行卵巢癌的筛查?卵巢癌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不论是CA125还是阴道超声联合CA125的筛查都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卵巢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家族聚集特征,目前已知与卵巢癌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约有20个,其中以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 BRCA)影响最为显著。BRCA1和BRCA2胚系突变携带者在一生之中发生卵巢癌的累积风险分别达54%和23%,是卵巢癌的高危人群。对于高危人群,推荐从30~35岁起开始定期行盆腔检查、血CA125和经阴道超声的联合筛查。同时肿瘤标志物HE4和罗马指数在卵巢癌诊断中应用价值也很高。卵巢癌的治疗手术和化疗是卵巢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极少数患者可经单纯手术而治愈,但绝大部分患者均需手术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随着药物治疗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应用于卵巢癌的治疗。其中手术在卵巢恶性肿瘤的初始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手术目的包括切除肿瘤、明确诊断、准确分期、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战役还未结束,路还很远对于上述故事中的陈女士,她虽然已经顺利完成了手术,但只是第一阶段的落幕。接下来还要进一步配合化疗、靶向药物等辅助治疗,与卵巢癌的斗争从来都是持久战。我们也会做好随访工作,接下来的路还很长,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发布了文章

卵巢癌患者为什么要做基因检测?

卵巢癌是一种发生在女性卵巢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第三位,死亡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因此也被称为“妇癌之王”。当一位患者被不幸诊断为卵巢癌的时候,她经常被医生建议进行基因检测。这让很多患者和家属都很不理解:已经确诊是卵巢癌了,为什么不抓紧时间治疗,还要做什么基因检测呢?其实,卵巢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其主要作用包括:1. 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治疗效果卵巢癌是一种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比如BRCA1/2、HRD等基因突变。而当卵巢癌患者具有BRCA1/2和HRD突变时,就会对PARP抑制剂和铂类化疗药物的治疗更敏感。因此,进行基因检测就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并预测治疗方案的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后续方案,可以防止治疗“走弯路”,节约时间和金钱成本。2. 预测遗传风险很多患者在确诊卵巢癌的时候都会问:这个会不会遗传?我的女儿会不会也得卵巢癌?其实,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就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来回答。前面说过,卵巢癌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对于一般人群而言,卵巢癌的终生累积发病风险约为1%,但如果存在相关的基因突变,那么其一生之中发生卵巢癌的累积风险将远远高于一般人群。而大约有近20%的卵巢癌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这些突变将有50%的概率遗传给后代。也就是说,如果检测发现卵巢癌患者存在基因突变,那么其直系亲属都有可能存在相同的基因突变,他们也应该进行基因检测,以便及早发现突变并预防。另外,如果卵巢癌患者有生育需求,可以借助辅助生育技术,通过植入前遗传学检测,避免将致病基因遗传给下一代。3. 筛选临床试的参与者有些治疗癌症的前沿药物或治疗方法暂时还未上市和推广,一般患者无法使用。但如果能够参加临床试验,或许患者就能用上更加前沿的药物或治疗方法。而对于采用目前的标准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这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或许就是她们生存的希望。然而,这些临床试验一般都存在一些基因限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参与。因此,基因检测结果是入组临床试验的“入场券”之一。那么,卵巢癌患者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基因检测呢?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所有卵巢癌患者都应该在初次病理确诊卵巢癌时就进行BRCA1/2检测,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同时进行HRD检测。患者需要通过穿刺获得肿瘤组织,然后进行基因检测。与此同时,患者一般还需要采集外周血,以验证突变是否存在遗传风险。如果是卵巢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无论男女,也需要进行BRCA1/2检测,但只需要采集外周血进行检测就可以了。

发布了文章

子宫肌瘤竟然长进了血管?

2个月前,48岁的胡女士忽然感到明显的会阴部坠胀,而且左下肢还莫名的开始肿胀。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左侧附件区有一个约10*6cm的囊性包块,同时还有子宫多发肌瘤。当地医生建议手术治疗。然而,由于胡女士对手术的恐惧和抗拒,手术时间一再推迟。不幸的是,随着时间推移,胡女士症状逐渐加重。面对这种情况,胡女士和她的家人也感到越来越不安和无助。最终,意识到手术是不可避免且是恢复健康的唯一途径后,胡女士下定决心,选择住院接受手术治疗。意外的是,术前检查时,当地医院核磁共振又有了新的发现:下腔静脉、左侧髂内外及髂总静脉、左侧生殖静脉栓子,考虑静脉平滑肌瘤病。这是一种罕见且特殊类型的平滑肌肿瘤,其发病率仅为0.25%至0.4%。由于早期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不明显,因此该疾病容易被误诊或漏诊。针对这种肿瘤,手术方案必须根据肿瘤的具体累及范围来制定,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佳化。鉴于该病的少见性,当地医院建议胡女士前往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深入的诊断和治疗。心急如焚的胡女士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武欣主任医师的门诊。子宫肌瘤异生入血脉,得了怪病?武欣主任医师告诉我们,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女性良性肿瘤。但有一种罕见情况,子宫肌瘤广泛侵入子宫肌层的小静脉,并沿静脉爬行生长至下腔静脉,甚至可长入心脏、累及肺动脉,称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当患者罹患该疾病时,除了会表现子宫平滑肌瘤常见的异常子宫出血、盆腔肿块、盆腔疼痛等症状外,还可以表现出盆腔、腹腔或心脏症状:包括疼痛、下肢肿胀、腹部膨隆,甚至呼吸困难、晕厥等。病人在就诊时,会通过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经过详细了解及病情评估,武欣主任初步判断胡女士罹患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可能性大,且恶性肿瘤不能完全除外。“胡女士的阴部坠胀及左下肢水肿的症状有可能正是静脉回流受阻的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静脉平滑肌瘤可能会继发肺部播散,导致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一旦肿瘤蔓延至下腔静脉并长入右心房,将严重阻碍心脏血流,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晕厥等严重症状。在极端情况下,这种状况甚至可能引发猝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武欣主任介绍道。子宫肌瘤广泛侵入静脉多学科协作,红房子专家妙手“拆弹”鉴于胡女士病情的紧迫性,制定一个周密且切实可行的诊疗方案尤为关键!有研究指出,静脉平滑肌瘤病具有雌激素依赖性。武欣主任认为切除双侧卵巢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减少复发的风险。为了确定最适合的手术方案,在对胡女士所有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及多学科讨论之后确定了手术方案:经腹部切除全子宫及双附件、彻底清除盆腹腔内病灶,以及切开下腔静脉取出瘤栓。这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活儿。手术涉及下腔静脉切开取栓,术中出血量可能巨大,围术期并发症风险极高。与此同时,在术前检查时,下腔静脉CT增强造影显示胡女士两肺动脉内存在多发低密度影。“肺栓塞?”这引起了武欣主任的高度警惕。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武欣主任为胡女士安排了系列详细检查,考虑血栓可能性较大。尽管抗凝治疗有效控制了肺血栓的进展,但同时也增加了术中出血风险,无疑给手术操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为了这场高风险手术,麻醉科、输血科、手术室、ICU等相关科室都提前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确保万无一失。手术当日,武欣主任和长海医院外科冯翔教授共同为胡女士手术,凭借精湛技术和精准解剖技巧,完整剥出了延伸至左肾静脉内和下腔静脉内的瘤栓,同时完整保留了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在处理盆腔内的复杂病灶时,他们发现肿瘤已从宫旁向盆壁蔓延,宫旁的血管异常扩张,出血风险极高。见此,武主任果断地阻断了双侧髂内动脉的血流,然后逐一用钳子夹住并切断宫旁组织,迅速进行缝扎止血。在手术团队的精细操作下,宫旁的病灶和血管得到了妥善处理,胡女士的全子宫、双附件以及盆腔内的病灶也被顺利切除。整个手术历时6个小时,最终圆满结束。术中出血量控制在3000多毫升,远低于术前的预估以及同类手术的报道数据。当得知手术顺利完成的消息时,胡女士的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术后两周,胡女士顺利出院。据悉,由于静脉内平滑肌瘤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手术过程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尽管该疾病的复发风险相对较高,复发率在22.2%至30%之间,但如果能够完全切除病灶,复发率可以显著降低至7.6%。根据文献报道,术后复发的时间范围广泛,从7个月到15年不等。为了确保患者的长期良好生存,术后密切的随访和监测至关重要。通过及时的复查和评估,可以及早发现任何可能的复发迹象,并迅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在这样的综合管理和关怀下,患者通常能够获得长期且良好的生存质量。慈善资源链接,开展医疗救助罕见病的治疗费用对于患者及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经济负担。自2021年,医院党办社工部积极链接爱心企业与基金会,设立罕见病专项基金,截止目前共救助患者6名,累计金额达6万元,为罕见病患者的诊治提供经济支持。

发布了文章

手术协奏曲:难度与合作的交响

孙女士,49岁,家住江苏,近半月洗澡时无意间摸到肚子一硬硬的肿块,当时没在意,可没过几天,开始出现阵发性下腹部隐痛,少量进食后,即出现明显饱胀感,同时日渐消瘦,这种不寻常的症状引起了孙女士的警觉。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2023年8月30日就诊当地医院,B超提示子宫增大如孕6+月大小,后壁见一大小约10cm肿块。这可把孙女士和她的家属吓了一跳,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来到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武欣主任的诊室,寻找治疗疾病的希望。武欣主任经过仔细检查和分析后,当场给孙女士做出了初步的诊断。武主任告诉孙女士和她的家人,这个肿块可能是子宫肉瘤,一种来源于子宫的恶性肿瘤,随即为孙女士安排了一系列的检查。让人吃惊的是,距离孙女士前次检查不到一周的时间,PET-CT及上腹部CT增强均提示孙女士盆腹腔内的肿块明显增大:子宫后壁囊实性肿块从之前的10cm迅速长到了18cm,肿块与子宫分界不清,向上腹部突出,并压迫相邻的肠管;右侧附件区见一大小约50*36cm孤立囊实性肿块;在腹膜后的肾脏水平,同样见一大小约97*49mm实性肿块包绕相邻的腹主动脉。同时孙女士的肿瘤标记物CA125也异常升高。也就是说这些检查的结果不仅确认了肿瘤的存在,还显示肿瘤已经扩散到了盆腹腔重要脏器和上腹部大血管周,并有可能侵蚀周围脏器和大血管,这让局势变得更加严峻。考虑到肿瘤生长的迅速和情况的紧急性,武欣主任立即将她收入院,并同时开启多学科会诊。根据会诊结果提示,该腹腔内肾门水平肿块,与十二指肠水平部分界不清,紧贴胰腺,局部累及下腔静脉。术中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十二指肠空肠的吻合、胰腺部分切除、下腔静脉部分切除的可能很大。而术后可能随之伴随相应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十二指肠肠液、胰液渗出、肺栓塞等一系列风险,无论哪一风险出现,都将有可能致命。是否为孙女士完成手术,经过医生们详尽的讨论和分析,决定做好十二指肠、胰腺、下腔静脉部分切除的特大范围手术准备,为孙女士争取生存的机会。在与孙女士和家属充分术前沟通及术前准备下,手术日终于来临,孙女士被送到手术室,她的家人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着。手术室内,医生们紧张而专注地逐步推进。进腹后见子宫后壁近宫底处一大小约10*9cm肿块,肿块包膜不完整,见烂鱼肉样组织穿出,并与部分肠系膜、大网膜、盆底腹膜及膀胱反折腹膜致密粘连;腹腔肾门水平见一大小约10*8*5cm肿块,肿块包绕相邻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并与十二指肠水平部及胰体部致密粘连。武欣医生和长海外科冯翔主任按初始计划切除全子宫双附件后,小心翼翼的分离十二指肠及胰腺与肿块间的粘连,发现下腔静脉外膜完整,遂在肿块与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间隙中仔细剥离,在完整剥除肿块前提下,避免了十二指肠、胰腺及血管的损伤,手术达R0切除,手术默契的配合犹如一场完美的协奏曲。术中冰冻病理提示:子宫肌层高级别肉瘤。冰冻病理的结果最终确认了武主任的初步判断,手术历时5个小时顺利结束了,孙女士的家人也长舒了一口气。术后第二天患者逐渐开始进食,术前胃肠道不适的症状荡然无存,术后一周,孙女士顺利康复出院,出院后家人对孙女士悉心照顾,也让孙女士迅速恢复。术后病理回报该肿块为来源于子宫的未分化肉瘤伴多发转移。治疗顺利告一段落。虽然该肿瘤治疗效果欠佳,但是手术在解决困境,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治疗方案的尝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努力找到手术彻底切除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平衡是大难度手术的重要话题,也是医生不懈的追求吧。对于这种特殊类型的肿瘤,因其数量少见,目前在国际范围内难以有高度一致的经验总结,其最佳方案的制定因人而异,尚需医生团队根据每位患者病情发展的特殊性不断调整,谨慎制定。

发布了文章

从肚子痛到癌症转移,仅用了1年!医生:太罕见了

偶有腹痛:盆腔里发现大肿块70岁的孙阿姨,一向身体健康,退休后一直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最近一年在家干活时,偶尔会觉得左侧下腹部疼痛,这让她开始感到不安。家人带她去了当地医院的消化内科,做了胃肠镜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就这样孙阿姨安心回家了。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孙阿姨又开始出现间断性左侧腰部酸胀痛,她尝试了各种缓解方法,休息、理疗都没有好转,孙阿姨再次来到了当地医院。通过盆腔CT检查发现,后腹膜及左侧附件区有多发的肿块,最大约4.5*3cm,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肿块压迫了左肾盂及输尿管,导致了左肾及左输尿管积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孙阿姨和家人不知如何是好?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们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武欣主任的门诊。多学科会诊:肿瘤已发生多处转移带着对疾病的恐慌和担忧,孙阿姨走进了武欣主任的诊室。武主任细致地询问了她的病史,并即刻为孙阿姨安排了进一步的检查,同时邀请我院宫颈癌精准治疗拔萃团队领衔专家姜桦教授、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冯翔主任及我院影像科、麻醉科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会诊考虑孙阿姨的肿块妇科系统来源可能性大,但肿瘤转移的位置相当复杂。它不仅包绕穿入左肾静脉,还向下腔静脉延伸,并累及肾门,手术区域涉及到重要的血管和器官,术中肾切除、血管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的可能性极大。再加上孙阿姨高龄,手术风险也进一步增加。紧张而周密的术前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目标是将围术期风险降至最低,但手术团队也做好了“下腔静脉切开取瘤、肾血管切除、肾切除”等最坏预案。精益求精:切除肿瘤成功保住肾脏手术当天,医生打开腹腔就看到左侧盆腹腔有一大小约10cm×7cm×3cm质硬肿块,自左侧骨盆漏斗韧带近心端发出,沿左卵巢动静脉向上走形达左肾动静脉,并向下腔静脉方向延伸,其肿块自血管穿出,包绕左肾门动静脉及左侧输尿管。可以说这个巨大的肿瘤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紧紧“缠绕”住多处关键部位。武欣主任和冯翔主任默契合作,细致地打开左肾动脉鞘膜,完整剥离左肾动脉,确认无肿瘤侵蚀后立马调整目标:尽力保住左肾。而左肾静脉被肿瘤穿透并向下腔静脉延伸,医生迅速取出下腔瘤栓后,不可避免地要切除大段左肾静脉。但此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切除大段左肾静脉后,似乎只有人工血管代替左肾静脉这一个途径,但这样手术费用就明显提升。看着两端近0.5cm的血管残端,武主任和冯主任尝试将左肾移位后直接吻合左肾静脉,最终手术得以完美结束,不但为孙阿姨保留了左肾,还未使用人工血管置换。术后一周,孙阿姨顺利康复出院,一家人感激不已。医生的精湛技术和坚毅决心不仅让她重新获得了“生机”,也为她争取了良好的术后生存质量。再次会诊:为罕见肿瘤患者留住希望两周后,病理结果显示,孙阿姨盆腔里的肿块是一种来源于妇科系统的罕见肿瘤:梭形细胞平滑肌肉瘤,子宫型,部分区域间变性去分化。此种类型的肿瘤非常少见,而发生转移、侵犯肾门及大血管的病例更是罕见。医疗团队再次组织了多学科讨论,为孙阿姨制定了全面的后续治疗及随访方案。目前孙阿姨已术后2个月,各器官功能均恢复良好,正在接受定期化疗。她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带着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行后继治疗和定期复查。最后也要提醒各位姐妹,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或者腹胀时,除了考虑消化系统问题,也要排除妇科疾病,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发布了文章

宫颈癌“一刀切”,就可以一劳永逸吗?

宫颈癌,一个幽灵,一个纠缠女性朋友的幽灵。在中国,它已经成为女性第二大最常见的肿瘤,威胁着女性的健康。近些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年轻化趋势。面对已经确诊的宫颈癌,许多坚强的女性朋友们选择通过手术的方式积极治疗。“一刀切”地将病灶切除,是否意味着一劳永逸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无论采用了何种手术方式,出院后均需要定期随访,为治疗续上一份“保险”。这不仅是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对疾病及时进行复发监测,更是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为了方便大家参考,下面将奉上一份“手册”介绍宫颈癌术后随访的关键信息,为取得最终的胜利“保驾护航”。【随访时间】国际上公认的《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中明确建议:宫颈癌治疗后应定期进行随访。在治疗后的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治疗后的第3~5年,每6~12个月随访1次;治疗5年后,每年随访1次。《2015年FIGO癌症报告》指出,如果5年后依然无异常,就可以将随访转为常规筛查。对于宫颈癌术后的高危患者,随访间隔应相应缩短,比如术后第1~2年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体检】既然随访主要是监测病情的功能,那是不是定期到医院做个体检就可以代替呢?当然不是的!疾病的治疗就像是病人和医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小组作业”,需要双方及时沟通,共同努力。而随访就是双方沟通,对后续治疗方案进行调整的过程。随访的过程中,病人首先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恢复情况,是否有异常症状等。医生为病人开具一些检查,并根据这些检查的结果,结合病人主观的症状,对病情变化做出判断,以调整接下来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NCCN癌症生存指南》还提出:当术后病人随访时,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复发症状提示迹象的教育如白带异常,体重减轻,厌食;骨盆、臀部、背部或腿部疼痛,持续咳嗽等。同时,医生也会给患者提供在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营养和锻炼方面的建议。【随访查什么】《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宫颈癌术后应定期询问病史,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并进行仔细的临床评估。一般的宫颈癌术后随访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询问病史由患者向医生叙述近期的身体症状,包括是否有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增加,是否出现体重减轻、厌食、腹部或盆腔疼痛,是否有泌尿系统症状或排便改变等。这些详细的症状需要患者留心身体的情况,不放过一个细节。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症状背后就蕴藏着大的问题。2、查体仅靠病人自我的叙述是远远不够的。在询问病人近期的症状后,医生会主动用“视触叩听”的查体方法,对病人的身体进行进一步检查。比如,触诊腹股沟淋巴结,判断淋巴结是否肿大;触诊骨盆部位,判断盆腹腔是否有可触及的肿块。当然,妇科检查也是必不可少,查体出现的这些异常,往往与病情的变化相关。3、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这是宫颈癌临床指南中特别指出的,宫颈癌术后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如果患者术后保留了生育功能,那么就应当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果未能保留宫颈,则进行阴道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可以直观地判断原来的病变部位有没有发生新的病变,对病情监测有很大的帮助。4、影像学检查如果随访的患者发现了可能复发或转移的异常表现,那么需要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来明确诊断。在宫颈癌的初始诊断性检查和分期中,常常使用PET联合CT(PET/CT)检测。而对于有高风险发生局部区域复发的患者,建议在治疗后的3-6个月进行PET/CT 检查,查找是否有早期或无症状的复发。增强MR及CT也是局部检查的经典高效手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将复发“扼杀在摇篮中”。5、疾病宣教这是随访中十分重要,但也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患者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出现复发、转移的异常症状也并没有引起注意。因此,医生在随访中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潜在症状,并教会病人留意这些可能的症状,帮助病人定期自我检查,成为自己健康的责任人。

发布了文章

同步放化疗——宫颈癌治疗“重器”

宫颈癌是一种发生在女性子宫颈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一。与大多数实体肿瘤一样,早期的宫颈癌可以通过手术实现根除,但当肿瘤发展到中晚期,单纯的手术就很难彻底清除肿瘤组织了。那么,对于这些中晚期宫颈癌,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还可以选择同步放化疗和系统化疗。什么是同步放化疗?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恶性肿瘤在中晚期出现浸润或转移后,无法直接手术切除,一般会选择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就是使用光子射线来杀灭生长的癌细胞,化学治疗就是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而同步放化疗就是同时采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这样“强强联合”,研究显示同步化疗可以使放疗对癌细胞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能够互相协同增效,使治疗效果更好。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同步放化疗?同步放化疗通常用于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主要用于三种情况:1. 较早期宫颈癌,通过手术实现了根治性切除,但怀疑存在癌组织残留或经对风险因素的评估复发风险较大,建议在术后进行同步放化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2. 局部晚期或晚期宫颈癌,直接手术无法根治性切除,可以在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组织,降低肿瘤分期,增加手术机会。术后进行同步放化疗结合辅助化疗,降低复发风险。3. 远处转移的晚期宫颈癌,癌组织转移散在,无法彻底切除,首选同步放化疗结合辅助化疗来控制肿瘤进展。同步放化疗相比较于单一放疗或化疗有哪些优势?放疗的特点是可以针对肿瘤所在部位实现精准治疗,化疗的特点则是可以针对全身转移实现广泛治疗。同步放化疗同时结合了放疗和化疗的优势,在精准放疗的基础上,联合化疗杀灭隐藏在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细胞,提高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同步放化疗的过程中,化疗药物可以抑制癌细胞的自我修复,促使细胞进入放疗增敏期,提高放疗效果。同时,放疗和化疗还可以作用于不同时期的肿瘤细胞,起到互补的作用。总之,同步放化疗可以说是“1+1>2”。同步放化疗就只有优势吗?当然不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同步放化疗在增强了疗效的同时,也会同时产生放疗与化疗的副作用。之所以中晚期宫颈癌经常选择同步放化疗,是经过权衡利弊后,认为其整体上更具有优势。同步放化疗的副作用可以包括化疗常见的副作用——骨髓抑制、胃肠道不适,以及放疗常见的副作用——放射性皮炎、膀胱炎、尿道炎、直肠炎和下肢淋巴水肿。同步放化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在同步放化疗的过程中,有些事情如果没有注意到,就可能会影响疗效,或者出现明显的副作用。1.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患者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家属也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如有需要可以寻求心理疏导。2. 配合阴道冲洗。在治疗期间要配合阴道冲洗,以清除坏死组织,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况和阴道粘连,避免炎症的发生。3. 定期化验血常规。在治疗期间要每周化验血常规一次,了解血液系统变化情况,以便尽早做出应对。4. 做好皮肤护理。在治疗期间要穿全棉、柔软透气的内裤,用柔软毛巾沾温水轻轻擦洗放疗区域,不要搔抓局部皮肤,保持外阴、腹股沟清洁干燥。5. 合理安排饮食。少量多餐,以高能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放化疗前后0.5~1h避免进食。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2000ml~3000ml。6. 出现异常症状及时与医生联系。同步放化疗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

发布了文章

狙击宫颈癌复发,第二次保卫战!

宫颈癌是发生在女性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没有发生广泛性转移的宫颈癌一般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必要时再辅以放化疗,就能够较好的效果。然而,即使是比较早期的宫颈癌,接受了根治性治疗,也不能掉以轻心,还需要警惕复发的风险。宫颈癌根治性治疗后仍有可能复发!宫颈癌复发就是指宫颈癌患者在经过初始手术和(或)放化疗后,原本已经实现了肉眼可见的肿瘤肿块的清除,然而子宫颈、阴道等盆腔部位却又再次出现了肿瘤细胞,或者出现了淋巴结甚至更远处的转移。虽然现在宫颈癌的治愈率逐年上升,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且复发性的宫颈癌预后明显下跌,5年生存率仅为10%~20%。宫颈癌复发与这些因素有关!1.肿瘤本身的性质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就越高,也就越容易出现复发转移。如果肿瘤本身已经存在淋巴结转移,治疗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概率会有所提高。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也“因瘤而异”。2. 治疗方法的选择如果在没有选择规范的治疗,比如手术与放疗及化疗的方案配合不是最佳方案,或放化疗强度、剂量不足、时间不规范,就会使得复发转移风险增高。3. 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如果患者本身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有肝硬化、糖尿病、风湿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病情控制欠佳,就会影响治疗的用量及时间安排,其复发转移的概率就会增大。4. 治疗后的管理手术、放化疗并不是治疗的终点,如果术后不能遵医嘱做好术后管理,不能做到定期复查,不能摄入充分营养,不能保证充足休息,不能维持良好的情绪,也会增加复发转移的风险。预防复发,宫颈癌患者要注意!1.选择规范化治疗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可靠的、信赖的医院进行治疗,充分听取医生的建议,按照最恰当的治疗方案坚持高质量完成治疗。2. 治疗后定期复查一般建议在初始治疗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1次,3~5年每6~12个月复查1次,之后根据肿瘤复发的风险每年复查1次。3.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复发转移。首先是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保证种类丰富、营养充足;其次是要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最后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宫颈癌复发虽难治,却也不是束手无策!即使真的出现了宫颈癌复发,也不要太早陷入绝望,我们还有多种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尽可能维持患者的生存。首先是手术治疗。如果肿瘤复发比较局限,可以进行挽救性手术,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过,如果复发比较广泛,甚至出现盆腔外复发,则再次手术效果有限。其次是放疗。大多数宫颈癌在诊断复发时,已经出现了盆侧壁、淋巴结的复发甚至远处转移,不适宜于再次手术,根治性或姑息性放疗可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过,有些复发肿瘤对放疗敏感度较低,治疗效果也有待进一步评估。然后是化疗。大多数宫颈癌在诊断复发时,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化疗是控制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重要手段。最后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晚期和复发宫颈癌治疗的新方向。不过,目前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在复发/晚期宫颈癌中已有一些振奋的结果,但还在中国患者人群中进一步评估使用效果。总而言之,一旦宫颈癌复发,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采用规范治疗,做好治疗后管理,才能够取得狙击战一招制敌的效果。

发布了文章

挥之不去的“热”

王女士(化名),28岁,山东济南人,婚后一直忙碌而幸福地生活着,并在2021年顺利怀孕,原本这是一件让全家人兴奋不已的事情,然而,这之后一系列的发展却超乎所有人的意料。2022年5月,王女士因为“巨大儿”在当地医院行剖宫产手术,迎来了自己爱情的结晶,王女士和家人万分喜悦,但在接下来恢复的2个多月内,虽然伤口如期愈合,但间断反复出现发热症状,当地医院分别给予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头孢米诺+阿米卡星、比阿培南、甲硝唑+哌拉西林钠等多种方案抗感染治疗,效果均欠佳,炎性指标也一直居高不下。2022年7月,王女士又因“发热”就诊当地医院,B超检查发现盆腔一肿物,当地医院予以抗感染的同时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右侧输卵管卵巢及肠管致密粘连包裹成团,并见乳白色脓液,分离粘连后右侧卵巢内可见多发小脓肿,进一步行右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术后病理也提示为右侧附件化脓性炎伴肉芽组织增生。本以为手术后就好了,但情况并没有就此好转,术后体温仍然反复波动,当地医院的血培养结果显示马耳他布鲁菌(该菌为人畜共患性传染病,主要以牛,羊,猪为传染源.人主要因接触病畜而感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调整用药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复查盆腔B超也未见明显异常,但腹腔镜穿刺孔却迟迟不愈合,并见少量淡黄色脓液流出,进一步腹壁B超检查,竟然发现左下腹腔镜穿刺口上方皮下脂肪层内一大小约1.3*1.4*1.3cm的包块。因考虑炎性包块,当地医院予清创换药后伤口逐渐愈合。至此事情暂时告一段落,王女士一直紧绷的心也逐渐放松了下来。出院回到家之后,王女士每天都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口服抗生素,体温也一直处于平稳状态。然而2022-11-04前往医院复查,却让王女士再次陷入恐慌中。B超及盆腔MRI均显示左侧附件区及宫体右前方分别见大小约10.0*8.0cm, 6.0*3.0cm混合性性包块,考虑感染性病变。于是王女士再次被收入院。2022年11月10日当地医院予超声引导下行“盆腔肿块穿刺术”,同时予头孢米诺+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病情平稳后出院。2023年1月,王女士怀着忐忑的心情再次复查,B超再次提示子宫体前方见大小约15.0*9.5cm囊性包块。盆腔感染再次卷土重来,这可急坏了王女士和她的家人。他们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生完孩子厄运不断!她们开始四处求医均无果,最后在当地医生的推荐下她从济南来到了上海红房子医院,怀着焦急、忐忑、激动的心情,她们找到了姜桦武欣教授团队的专家门诊。在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后,姜教授当即觉得病人病情不简单,并当即收入院做进一步检查。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密切监测体温,体温波动于37.8-38.7摄氏度,完善感染指标及各种培养,盆腔B超及MRI均提示盆腔见多发的囊性包块。体表B超左下腹皮下软组织内也见囊性包块。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53、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均正常,抗苗勒管激素:0.25ng/ml。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体温仍不稳定,姜桦与武欣教授经过充分的讨论与术前评估,于2023-01-17在全麻下开始了切除腹壁及盆腔肿块手术,术中左下腹脂肪层见一大小约4.5*3.5cm厚壁脓肿,大量黄色脓液自脓腔流出,完整切除脓肿至正常组织,逐层进腹后见左侧输卵管卵巢、肠管、膀胱底、子宫粘连包裹成团,其内包裹多发脓肿,脓肿与膀胱几乎无法分辨,仔细分离粘连后切除了膀胱脓肿、左附件区脓肿、肠管与子宫后壁脓肿,保住了子宫。手术中脓液培养提示支原体阳性,布鲁菌未培养出,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十天后复查盆腔MRI:未见明显异常包块。然而刚刚到达术后二十天,相似的情况再次发生,王女士再次出现体温波动,体温最高达38℃,左侧腹壁切口迟迟不能愈合,并再次见淡黄色脓液流出,病灶处培养反复提示支原体阳性,虽然一直给予相应敏感抗生素治疗,但见效不明显。姜教授、武教授高度重视,组织了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等多学科会诊,并特邀了我院疑难病症诊断具有极丰富经验的孙莉主任再次B超检查寻找线索。居然发现子宫前壁下段切口有一线装窦道,自宫腔内蜿蜒延伸直达盆腔。这一发现让扑朔迷离的病情看到了光亮。疾病的诊治任何原因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明原因。医生们马上行动起来为王女士进行了子宫碘水造影也证实了这一连通宫腔和盆腔窦道的存在,这就是导致盆腔反复感染的关键原因。谜题似乎解开了,于是2023-2-15决定腹腔镜下切除全子宫,完全斩断疾病源头,手术顺利,故事似乎结束了。然而,故事并未向想象中的发展,术后平稳2周后王女士又出现了反复发热的症状,复查盆腔MRI再次见到了新生的肿块。故事仿佛又回到了原点,医疗团队和家属的情绪也进入了谷底,郁闷的医疗团队与郁闷的王女士及家属反复沟通,偶然间王女士提起自己既往曾被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有过激素治疗和抗免疫治疗病史,于是团队当即对王女士进行了免疫系统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B淋巴细胞远远低于正常值。武教授再次组织免疫科会诊,原来王女士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目前自身免疫能力极为低下。故事越来越清晰明朗了,于是针对免疫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免疫治疗,同时进行腹腔冲洗、阴道顶穿刺引流,腹壁伤口每日换药,定期培养,抗感染,充分补充营养。一周后王女士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一个月后各伤口愈合、各伤口培养、体温、影像检查、免疫状态保持在了治愈状态,腹部和阴道顶伤口也逐渐正常愈合起来。三个月后,一切正常,王女士继续着免疫维持治疗。经过长达11个月的疑难病症“热”战,经过福尔摩斯探案集般对罕见病因的抽丝剥茧,使得病情逐渐明朗,最终采用精准的治疗方案,最终取得了这场迷雾重重的战争的胜利。王女士也终于摆脱了不断发热、不断感染的噩梦,摆脱了如影随形、无论怎样都挥之不去的肿块,完全治愈!她终于回归到了忙碌而幸福的生活中!

发布了文章

宫颈癌“前传”:关于宫颈病变的二三事

在门诊常能见到一些姑娘,拿着阴道镜病理报告,指着“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问医生这个诊断代表什么。这个“出镜率”很高的名词,令许多女性朋友感到忧虑。当解释到“癌前病变”时,这种焦虑立刻达到了顶点。接下来的文章就主要解答:“宫颈病变到底是什么病?”我们所说的“宫颈病变”,通常指“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也就是阴道镜病理检查单上经常出现的诊断名词。它还有一个“曾用名”,叫做“宫颈上皮内瘤变”。它指的是正常的宫颈上皮,被不同程度异型性细胞取代,是和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子宫颈病变。大家口中常说的“癌”,其实就是指身体各处本应该正常生长的细胞,由于各种原因而“失控”,成为了恶性增生的细胞。而“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就是通过病理检查,发现正常的宫颈上皮细胞,已经有了异常的变化。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为:宫颈病变是宫颈癌“前传”,但发生了这一病变,并不一定会进展到宫颈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宫颈病变可以分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和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和低级别瘤变相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意味着细胞病变的程度更严重,浸润生长的深度也越深。对于两种不同程度的病变,分别有各自的处理对策。先从好解决的问题说起: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有些检查报告也用缩写LSIL。首先吃一颗定心丸:低级别瘤变不是癌前病变,而是一种良性病变。 临床数据统计表明,约60%的低级别瘤变患者,在随访中可自然消退; 有大约30%的患者,维持低级别瘤变的状态; 还有少部分患者病情恶化,会进展为高级别瘤变。因此,如果是定期体检,首次诊断低级别瘤变的患者,医生提供的治疗建议往往是告知患者定期随访。如果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持续时间达到2年以上,或进展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此时治疗也是来得及的。总而言之,对于低级别瘤变,最重要的一点是定期随访,部分患者可采用激光治疗。既然六成患者可以自然消退,不妨就观察试试看。只要及时随访,监测病情,一切尽在医生的掌握之中。接下来,就要说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了。它常用的缩写为HSIL,是不太乐观的一种病变。它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加干预的话,可能发展为子宫颈浸润癌。听到“癌前病变”四个字,大家也不必特别害怕。“癌前”重在“前”字,表明可以通过积极的干预,来改变疾病的进展。当接诊到一位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病人时,医生通常建议积极的治疗,如Leep刀和宫颈锥切术。Leep刀是一种超高频电波刀,通过电波产生的高热,达到切除病变组织的目的。宫颈冷刀锥切则是相对于Leep刀产生的高热而言的。LEEP刀和冷刀锥切,两者同为宫颈锥切术,差别在于是否电切,如何选择取决于手术医生的技术优势。二者共同的目的是:将宫颈处的病变组织切除,并进一步做病理检查,是兼具治疗和诊断的方法。和阴道镜病理检查相比,对锥切后的组织的病理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及时发现早期隐匿的癌变。配合术后的随访治疗,最终控制病变的进展,收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发布了文章

宫颈癌“一刀切”,就可以一劳永逸吗?

宫颈癌,一个幽灵,一个纠缠女性朋友的幽灵。在中国,它已经成为女性第二大最常见的肿瘤,威胁着女性的健康。近些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年轻化趋势。面对已经确诊的宫颈癌,许多坚强的女性朋友们选择通过手术的方式积极治疗。“一刀切”地将病灶切除,是否意味着一劳永逸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无论采用了何种手术方式,出院后均需要定期随访,为治疗续上一份“保险”。这不仅是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对疾病及时进行复发监测,更是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为了方便大家参考,下面将奉上一份“手册”介绍宫颈癌术后随访的关键信息。【随访时间】国际上公认的《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中明确建议:宫颈癌治疗后应定期进行随访。在治疗后的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治疗后的第3~5年,每6~12个月随访1次;治疗5年后,每年随访1次。《2015年FIGO癌症报告》指出,如果5年后依然无异常,就可以将随访转为常规筛查。对于宫颈癌术后的高危患者,随访间隔应相应缩短,比如术后第1~2年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体检】既然随访主要是监测病情的功能,那是不是定期到医院做个体检就可以代替呢?当然不是的!疾病的治疗就像是病人和医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小组作业”,需要双方及时沟通,共同努力。而随访就是双方沟通,对后续治疗方案进行调整的过程。随访的过程中,病人首先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恢复情况,是否有异常症状等。医生为病人开具一些检查,并根据这些检查的结果,结合病人主观的症状,对病情变化做出判断,以调整接下来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NCCN癌症生存指南》还提出:当术后病人随访时,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复发症状提示迹象的教育如白带异常,体重减轻,厌食;骨盆、臀部、背部或腿部疼痛,持续咳嗽等。同时,医生也应给患者提供在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营养和锻炼方面的建议。【随访查什么】《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宫颈癌术后应定期询问病史,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并进行仔细的临床评估。一般的宫颈癌术后随访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01、询问病史由患者向医生叙述近期的身体症状,包括是否有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增加,是否出现体重减轻、厌食、腹部或盆腔疼痛,是否有泌尿系统症状或排便改变等。这些详细的症状需要患者留心身体的情况,不放过一个细节。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症状背后就蕴藏着大的问题。02、查体仅靠病人自我的叙述是远远不够的。在询问病人近期的症状后,医生会主动用“视触叩听”的查体方法,对病人的身体进行进一步检查。比如,触诊腹股沟淋巴结,判断淋巴结是否肿大;触诊骨盆部位,判断盆腹腔是否有可触及的肿块。当然,妇科检查也是必不可少,可以检查阴道是否出现凸起、结节病灶。而查体出现的这些异常,往往与病情的变化相关。03、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这是宫颈癌临床指南中特别指出的,宫颈癌术后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如果患者术后保留了生育功能,那么就应当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果未能保留宫颈,则进行阴道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可以直观地判断原来的病变部位有没有发生新的病变,对病情监测有很大的帮助。04、影像学检查如果随访的患者发现了可能复发或转移的异常表现,那么需要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来明确诊断。在宫颈癌的初始诊断性检查和分期中,常常使用PET联合CT(PET/CT)检测。而对于有高风险发生局部区域复发的患者,建议在治疗后的3-6个月进行PET/CT 检查,查找是否有早期或无症状的复发。除PET/CT外也可采用MRI与CT结合进行检查。此外,肿瘤标记物的检测也具有一定意义。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将复发“扼杀在摇篮中”。05、疾病宣教这是随访中十分重要,但也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患者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出现复发、转移的异常症状也并没有引起注意。因此,医生在随访中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潜在症状,并教会病人留意这些可能的症状,帮助病人定期自我检查,成为自己健康的责任人。

发布了文章

HPV阴性就高枕无忧?打破这份“迷之自信”

“九价疫苗打了吗?”“今年的HPV检查做了吗?”近年来,许多女性朋友们越来越关心子宫颈的健康。拿到“HPV阴性”的检查单,才会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然而,HPV阴性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子宫颈还有一个狡猾的敌人,它的发病年龄十分广泛,通常与HPV感染无关,却悄无声息地侵犯女性健康,这就是子宫颈胃型腺癌。【探探敌人的虚实】“子宫王国”抓到一个来自敌方的“间谍”,经过盘问后,确认它来自“子宫颈胃型腺癌”阵营,代号“G-EAC”——也就是这种疾病的缩写。面对这个陌生的疾病阵营,我们首先要探探它的虚实。子宫颈胃型腺癌是一种黏液腺癌。之所以称为“胃型”,是因为癌细胞具有胃型的分化,它具有类似幽门腺上皮的形态学特征。在“子宫王国”守卫的仔细审讯后,我们得到了胃型腺癌的几个特点: 虽然同为子宫颈的癌症,但是它的发生与绝大多数宫颈癌不同——它与HPV的感染无关,而主要是因为叶状宫颈内膜腺体增生。 它引起的病灶多隐藏在宫颈管内,常规的各种检查阳性率比较低,不容易查到。 尽管它的“势力”较小,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攻击范围比较广,发病年龄低至青年女性,高至八十多岁的老年妇女,而且5年生存率较普通腺癌更差。 它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在早期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导致治疗延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子宫王国”守卫森严,来自子宫颈胃型腺癌的“间谍”虽然狡猾,但也触发了身体的异常,才引起了关注。下面就来了解它引起的症状有哪些:绝大多数类型的宫颈癌患者,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和接触性出血。而宫颈胃型腺癌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黏液样或水样流液,或白带增多、盆腹腔包块,少数有腹部不适、下腹痛的症状。对于长期阴道流液的患者,应当高度重视,不要误以为是一般的阴道炎症或者漏尿,而延误了治疗的时机。子宫颈胃型腺癌的狡猾之处还在于,它的表现十分“低调”。在疾病早期,常常没有子宫颈癌的特异性体征。妇科检查时,子宫颈外口多是光滑或糜烂状,没有肉眼可见的外生病灶。而真正的病灶多位于子宫颈管中上部,形成所谓的“桶状”子宫颈,并不容易通过妇科检查发现。因此,对于阴道流液、下腹隐痛的患者,在排除妇科其他疾病后,应当考虑宫颈胃型腺癌的可能。这是医生和病人都应当注意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守卫将发现 “间谍”的消息告诉给“子宫王国”的“军师”,询问下一步的处理方案。军师捋捋胡子淡定地说:“前人早就给了我们指示。”根据《子宫颈胃型腺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的内容,应在遵循子宫颈癌治疗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治疗。癌症早期的患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并且全面仔细地探查盆腹腔,及时发现转移病灶并一同切除,术后辅以放化疗或靶向治疗。局部晚期患者行同步放化疗±靶向治疗。合并盆腔包块的患者,可行盆腔包块切除术,术后放化疗。因为胃型腺癌的5年生存率不高,而且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因此在对待它时,一定要抱着“赶尽杀绝”的心态,以防病灶转移后“春风吹又生”。“子宫王国”化险为夷,也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女性朋友们从此牢牢记住:HPV阴性并不能“高枕无忧”,重视阴道流液的异常表现。了解一些妇科疾病知识,关爱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才是爱自己的最佳表现。

发布了文章

后疫情时代,宫颈癌患者应该怎样应对?

随着新冠疫情形势的转变,“感染新冠病毒后怎么办”逐渐变成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事情。平时身体健康的人在这个时期都有诸多忧虑,如果本来就有基础病,必然更加担心而不知所措。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讲一讲,在后疫情时代,宫颈癌患者应该怎样应对。1、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后重症及死亡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疫情形势下,接种新冠疫苗也变得更为必要。那么,宫颈癌患者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呢?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实体肿瘤患者防护和诊治管理相关问题中国专家共识》,不进行手术和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是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如果要进行手术,则在手术前一周以前,以及术后身体恢复后可以接种疫苗;如果要进行化疗,则在化疗前2周以前,末次化疗结束1~2周后可以接种疫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不影响疫苗接种。总之,建议宫颈癌患者在适当的时机积极接种新冠疫苗。2、“阳了”之后,治疗原则与一般人相同。目前,多数肿瘤患者感染新冠后的表现与普通人群一样,前后持续一周可缓解,因此并没有肿瘤感染新冠后的特殊诊疗方式。对于肿瘤稳定期,不再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新冠治疗原则与一般人完全相同。仅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不需要前往医院,在家自行使用非甾体类抗炎等药物对症治疗即可;如果出现高热不退、胸闷气喘、氧饱和度低于93%等情况,则需要到医院就诊。对于正在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部分抗肿瘤治疗方法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感染风险,因此都需要咨询医生来确定治疗方法。一般来说,感染新冠后,医生会建议推迟抗肿瘤治疗。对于接受化疗、靶向治疗、放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如果无症状,则在感染10天后可恢复治疗;如果出现上呼吸道症状,则需要暂停抗肿瘤治疗至少14天,症状好转,不用药物退热至少24h后,可恢复治疗;如果患者出现重度/危重度症状,则需要暂停抗肿瘤治疗至少20天,症状好转,不用药物退热至少24h后,可恢复治疗。3、“阳了”之后,手术需要根据情况决定要不要做。对于不紧急的择期手术,感染新冠后应该推迟手术时间。对于无症状或轻微的非呼吸道症状患者,手术需要推迟4周;对于没有其他基础疾病,且仅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患者,手术需要推迟6周;对于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出现严重新冠症状,需要住院的患者,手术需要推迟8~10周;对于出现重症的患者,手术需要推迟12周。对于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所进行的急诊手术,必须及时进行,不考虑新冠感染。对于为防止肿瘤进展,应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尽快进行的限期手术,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态和手术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手术。正在接受抗肿瘤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如果感染了新冠,一定要及时与自己的医生沟通,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新冠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的调整。

发布了文章

宫颈癌发病越来越年轻化是怎么回事?

宫颈癌是发生在女性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虽然近40年来世界范围内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但新发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也在降低。在我国,近年来感染宫颈癌的患者中,15~44岁的人数在逐年上升,感染平均年龄也在下降。也就是说,宫颈癌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为什么宫颈癌发病会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呢?这主要与宫颈癌本身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有关。从宫颈癌的特点来看,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1.宫颈癌主要是由高危型HPV感染导致的,而高危型HPV主要通过性传播。宫颈癌是一种病因明确的癌症,超过99.7%的宫颈癌都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HPV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性传播,只要是有性生活的个体,就存在感染HPV的风险。数据显示,我国女性HPV感染率为19.1%,有8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HPV。另外,HPV感染不分性别,男性也有可能感染,再通过性传播给女性。2. HPV感染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很难早期发现。只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才会让正常的宫颈朝着癌前病变甚至宫颈癌方向发展,这一过程需要数年。高危型HPV在感染人体后,甚至是感染后已经发生病变、癌变后,都并不会产生任何症状。这一方面会导致人们忽视了HPV的感染,直到出现明显症状,如不正常阴道出血时,已经错过了宫颈癌治疗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HPV感染的隐匿性,我们无法判断哪些人感染了HPV,尤其是男性感染后没有任何表现,却可以传递给性伴侣,这给HPV的传播创造了更多机会。3. 宫颈癌的筛查和诊断需要定期复查。由于即使是高危型HPV感染,早期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只能通过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TCT)来确认。这些检查通常包括在常规的体检项目中,但是不是做完一次检查就可以高枕无忧,一般需要定期检查。另外,如果发现高危HPV感染或细胞学检查异常,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才能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宫颈癌。4. HPV疫苗可以预防宫颈癌,但保护率并不是100%。目前,市面上的HPV疫苗主要有三种:2价、4价、9价,其中,2价疫苗可以预防70%的宫颈癌,4价可以预防70%,9价则可以预防90%的宫颈癌。尽管HPV疫苗的保护率已经很高了,但仍无法达到100%。所以即使是接种了疫苗,仍需要按时进行宫颈癌筛查。从人们生活习惯改变来看,也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1. 首次性行为提前。高危型HPV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性传播。研究发现,由于年轻女性宫颈免疫功能未发育完全,因此过早性行为可以增加宫颈癌的发生风险;此外,首次性行为过早可能导致的性伴侣增多,人工流产次数多,也都是感染宫颈癌的高危因素。而国家计生委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只有15.9岁。首次性行为提前,是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2. 年轻人开放的性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前年轻人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但性观念开放了,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却没有跟上,有些年轻人会存在多个性伴侣,还有的年轻人会拒绝使用安全套而选择使用避孕药,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感染HPV的风险。3. HPV 疫苗接种率较低。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种有明确预防手段的癌症,那就是接种HPV疫苗。然而,目前我国女性的HPV疫苗接种率仍不足3%。另外,目前我国HPV疫苗的接种主要针对女性开展,而实际上男性也是HPV病毒的重要传播者,也有接种HPV疫苗的必要。4. 宫颈癌筛查率较低。除了接种疫苗以外,宫颈癌筛查也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宫颈癌筛查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底,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要达到50%以上。然而,目前我国适龄女性筛查覆盖率仍未达到这一标准。总而言之,目前宫颈癌的发病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我们应该警惕起来,尽早接种HPV疫苗,按时进行宫颈癌筛查,做好自我保护,不要让自己处于发生宫颈癌的危险之中。

发布了文章

“哨兵”突击: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

挺拔的身姿,严肃的表情,这是我们的印象里,哨兵们的形象。然而,在我们身体里,有另一种“哨兵”。它们平时沉默寡言,却首当其冲地守卫健康。一起了解“哨兵突击”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淋巴结”,这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也许我们对于它的了解,仅限于小时候发烧感冒,医生摸着我们的下颌说:“嗯,淋巴结有点大了。”要介绍主角“哨兵”,就不得不介绍它所在的阵营究竟是何处。人体有两套循环系统,一套是熟知的血液循环,另一套就是淋巴循环。它的功能也不可或缺,可以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等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动物机体起防御作用。淋巴结也属于淋巴系统,就像是蜿蜒的长城上一座座小烽火楼。前哨淋巴结是肿瘤细胞最先转移的部位。由于淋巴循环的存在,来自肿瘤病灶部位的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引流,转移到附近的淋巴结。“前哨”之意,即最先接受淋巴引流,也就是原发肿瘤区域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所以通俗地讲,前哨淋巴结就像哨兵,是发现敌情的前沿哨所。肿瘤医生们也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也常听到,有些肿瘤手术的病人,不光要切除肿瘤组织,还要“淋巴结清扫”。这正是为了清理掉可能被肿瘤细胞转移的附近的淋巴结组织,清剿可能逃窜在外的肿瘤。但任何器官、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义。淋巴结切除可能导致淋巴水肿、淋巴囊肿、乳糜漏、蜂窝组织炎、血管损伤和神经损伤等疾病,这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于是医生们又开始思考,清除淋巴结的依据,仅仅是“怀疑肿瘤转移”。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明确得知是否转移,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呢?这就是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意义。根据肿瘤学的观点,如果前哨淋巴结无转移,那么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极小。我们只要确定前哨淋巴结是否出现了肿瘤转移,如果结果为阴性的话,理论上就可以认为此淋巴结区域内无肿瘤转移,避免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达到减少损伤和避免手术并发症的目的。实现前哨淋巴结活检,需要用到淋巴结显影技术。在子宫颈癌肿瘤部位或周围注射示踪剂。示踪剂就是一些能使淋巴管道显影的生物染料或放射性核素。示踪剂沿着淋巴管道,逐级引流到淋巴结,使医生能够准确识别“哨兵”。一般会在手术时注射,然后在特定的腔镜下观察。第一处显影的淋巴结,就是要取样活检的“哨兵”。如果活检结果为阴性,就可以准确预测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状态,避免系统性的淋巴结清扫。在妇科的恶性肿瘤中,由于肿瘤位置表浅,淋巴结引流相对固定,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可行性强。比如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仅有10~27%,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清扫。尤其是想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的子宫颈癌患者,它的意义更是重大的。不过在宫颈癌的实际治疗中,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价值,尚未有充分的临床研究证实。各种医学研究还在开展,未来需要我们拭目以待。医学诞生的目的,是为患者解除病痛。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治疗,能减轻病人的治疗痛苦,守卫人们的健康,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发布了文章

宫颈无声的呼救,你注意到了吗?

随着近年新媒体的发展,有一种疾病走入我们的视野,那就是——宫颈癌。伴随这个名字而来的,还有大家颇为关注的HPV疫苗接种问题。作为第一种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肿瘤疾病,宫颈癌可以通过定期筛查达到预防和早期治愈的效果。所以,各位女性朋友们,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宫颈癌早期的无声呼救。信号一:出血也许女性朋友们会问了:“出血不就是来月经吗?这能看出什么异常呢?”这里所说的出血,当然不是每月规律的经血,而是非生理期时出现的少量阴道出血,以及绝经后的阴道出血。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被视为月经不规律、月经失调,或者更年期的表现。然而,宫颈癌的首发症状就包括阴道异常出血。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即使不是宫颈癌早期,也有可能是其他妇科疾病。信号二:接触性出血接触性出血经常在夫妻同房后发生。或者是在妇科检查时,用棉签轻轻接触宫颈后,出现出血的情况,内裤上也会出现红色或褐色的分泌物。信号三:白带异常宫颈癌早期也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白带)增多,颜色呈白色或混有血色,或者稀薄如米泔水样,分泌物伴有腥臭味。白带异常不具有特异性,许多妇科疾病都会引起。当发现阴道分泌物异常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或排除疾病。尽管人们闻“癌”色变,但面对宫颈癌时,我们并不是一筹莫展。宫颈癌最常见的类型是鳞癌和腺癌。病变的发生发展大都有迹可循,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并通过正规的治疗,可有效阻止病情的进展。除了密切关注宫颈癌的三大早期信号,健康人群也应当定期进行宫颈癌的筛查。既往欧美各国的指南,出于社会经济学的考虑,所建议筛查周期较长。根据临床观察的发病规律: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筛查HPV和TCT。 对于25岁以下的女性:如果没有性生活的话,不需要常规筛查,尽量接种HPV疫苗预防。 对于25-65岁的女性:考虑到我国的HPV疫苗接种率以及宫颈癌发病的特点,建议每年进行一次HPV和细胞学联合筛查,可以及时发现早期病变。 对于65岁以上的女性:如果此前的筛查结果为阴性,宫颈不存在病变情况,65岁后可2-3年筛查一次。如果此前有宫颈病史,在病变自然消退,或经过临床治疗后,听从医生的建议随诊。按照欧美指南,出于社会经济学等方面的考虑,所建议筛查周期较长。根据我们临床观察到的宫颈癌发病规律,我个人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要查HPV和TCT我们常说的HPV,和宫颈癌究竟有什么关联呢?研究发现,存在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如性生活过早,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有不洁性生活史,免疫抑制状态者等等,都是宫颈癌的高危人群,应当增加筛查的频率,进行更密切的随访复查。我们是自己健康的主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留心疾病的“早期信号”。即使接种过HPV疫苗,也只能对部分病毒产生抵抗力,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一些接种者仍然可以发生HPV的持续感染,还有一些宫颈癌的发生,与HPV的感染无关。这就意味着,关注早期信号,定期筛查,做健康的“守门人”,是预防宫颈癌的最好方式。

发布了文章

【医声医事】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发起“子宫颈保卫战”行动

文章转载自:上海学习平台今年8月23日,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九价HPV疫苗在中国国内的适用人群从16-26岁女性拓展到9-45岁女性。11月11日,“扩龄”后的上海首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等3家单位同时开打。同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发起“子宫颈保卫战”行动,呼吁全社会每位女性行动起来,积极参与“三级预防”,将宫颈癌扼杀在摇篮里,拥抱健康人生。“子宫颈保卫战”行动,以宫颈癌三级预防策略为着力点2020年11月,世卫组织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全球194个国家首次共同承诺,将携手消灭宫颈癌。具体的措施是在2030年前,让本国15岁以下女孩的HPV疫苗接种覆盖率达到90%、让35-45岁之间女性的筛查覆盖率达到70%、让所有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可及性达到90%。院方表示,《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概述了三个关键措施:疫苗接种、筛查和治疗。正是医学科学界中明确有效的宫颈癌三级防控手段:一级预防是HPV疫苗接种、健康教育;二级预防是宫颈癌筛查、癌前病变早发现早治疗;三级预防是宫颈癌病人管理。随着一级预防策略的推进,HPV疫苗接种已经广泛开展。然而院方发现,在疫苗后时代,二级预防的重要性仍未得到部分女性的重视。而二级预防的缺失无疑将导致宫颈癌前病变诊治不及时,为患者造成更多的痛苦,同时加重三级预防的工作负担。据悉,活动将聚焦健康人群、宫颈癌高危人群及宫颈癌患者的不同健康需求,由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一体化团队、精准治疗宫颈癌团队、女性下生殖道HPV感染及癌前病变的精准诊治研究团队联合医务社工,围绕宫颈癌三级预防以及患者教育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健康活动,打造集“防、筛、诊、治”一体化、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助力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惠及更多女性。宫颈癌发展有迹可寻,定期筛查将肿瘤精准狙击在萌芽状态接种HPV疫苗是宫颈癌的首要预防手段,但接种HPV疫苗仅是宫颈癌一级预防措施中的一个部分。从科学角度出发,要想真正远离宫颈癌,即使接种了疫苗,也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成二级预防工作。该院宫颈疾病诊疗中心主任隋龙教授在活动中强调。据悉,目前宫颈癌筛查诊断方法为“三阶梯法”,包括宫颈细胞学筛查、阴道镜评估与组织病理学确诊等。这些筛查和诊断过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对宫颈细胞学筛查报告的准确解读、细胞学结果与阴道镜视觉图像的精确评估比对等,都需要大量的临床经验和长期的临床训练。作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下生殖道疾病诊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宫颈疾病诊疗中心非常重视女性宫颈癌的早筛早诊,在宫颈癌筛查、宫颈病变诊治领取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显著提高了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了女性宫颈癌的发生。聚焦宫颈癌筛查的难点痛点和“卡脖子”问题,通过精准筛查,结合患者阴道镜印象综合评估,实施分类而治,从低级别病变等良性病变患者中进一步锁定高危人群,提升高危人群预防和早期发现的机会。对于“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癌前病变患者,需要接受宫颈锥切术(LEEP术)进行诊断治疗。然而,“锥切不难,精准不易”。隋龙教授表示,如果患者在LEEP术后被诊断为切缘阳性,往往会建议进行全子宫切除,这种将宫颈和子宫“一锅端”的手术方式,虽说能根治疾病,但也意味着这批患者将终身失去当妈妈的机会,而在红房子医院,LEEP术后切缘阳性患者被分流随访,更多家庭因此获益,这一“红房子经验”为宫颈癌筛查指南的更新提供了依据。同样,对于宫颈早期浸润癌治疗,团队在积累了大量LEEP锥切术经验之后,论证了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浸润癌行宫颈锥切而非直接切除子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聚焦育龄女性,团队还对宫颈病变合并妊娠以及对妊娠结局影响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为围产期处理提供依据。在活动中,隋龙教授坦言,大部分宫颈癌的发展都有迹可寻。对于宫颈病变,最好的发现方法就是定期去医院进行宫颈癌筛查。同时,隋龙教授强调,高危HPV感染不仅可引起宫颈病变,亦可影响其他下生殖道。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质控管理,让宫颈癌患者活得久、活得好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每年完成宫颈肿瘤手术4千余例,位居上海市首位。医院的“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质控管理高于国际质控标准。活动中,医院党委书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一体化团队华克勤教授在强调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规范诊断与规范治疗的重要性,表示过度治疗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甚至对患者造成医源性损伤。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一份2014年-2019年,5952例宫颈癌患者长期密切随访后形成的数据报告显示:5年生存率达到了94.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IB1期2年无复发率达97.3%,远超国际质控标准要求的90%。超过国际水平的疗效,得益于医院对宫颈癌患者的诊治实施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质控管理,将科学的诊疗规范渗透到了宫颈癌诊治的每一个环节,例如手术治疗的结构、过程、结果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确保患者无论在哪一个专家团队就诊,都可以得到同质化的诊疗。随着宫颈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让不少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面临两难:能不能既保命又能生孩子?医院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更加重视内涵质量。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团队于2013年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中孕期腹腔镜保留子宫宫颈广泛切除术,开创了孕期宫颈癌手术新的里程碑。医院诊治的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86.3%,新生儿存活率达100%。对于年轻的宫颈癌患者,医院一份2017年-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240例宫颈癌患者接受了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从一名癌症患者,成为了一名健康的母亲。术后成功受孕率达63.9%,复发率仅0.08%。而国际上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成功妊娠率在30%左右。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由医院姜桦教授、武欣主任领衔的精准治疗宫颈癌团队开展了保留下腹下神经丛膀胱支术等精准术式保障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此外,为了进一步评估宫颈癌术后各器官功能所受的影响,医院自主开发的宫颈癌患者报告临床疗效评价量表则能更好地评估宫颈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全程化的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而对于疑难、晚期及复发的宫颈癌患者,医院不仅有成熟的MDT诊治流程,同时精准治疗宫颈癌团队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制全程性、综合性和个体化的诊治方案,帮助更多晚期、复发转移宫颈癌患者获益。如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宫颈癌手术治疗质量控制标准质已经立项将写入上海市卫生健康地方标准。对标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医院牵头制定了长三角地区宫颈癌单病种标准并进行推广,意味着三省一市将纳入同质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使得长三角地区的患者在当地即可享受宫颈癌的同质化诊治和长期管理。同时,医院还协助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起草了关于子宫肌瘤、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单病种质量监测手册》。为全国宫颈癌诊治工作提供了“红房子经验”。作为 “国家队”,肩负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责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正在加快年轻宫颈癌患者生育能力保护研究,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给更多患者正常生育,正常生活的机会,让中国更多的宫颈癌患者看到了曙光,也将为国际同行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发布了文章

确诊了宫颈癌,该怎么办?

提起女性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危害着许多女性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果确诊了宫颈癌,患者该怎么办呢?看到宫颈癌的病理检查单,几乎所有病人都会难以接受,继而问:“医生,我该怎么办呢?”宫颈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全身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面对不同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分期和患者个人身体状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原则上,早期子宫颈癌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子宫颈癌以放疗为主,化疗为辅。肿瘤疾病有相关的临床分期,宫颈癌也不例外。临床上,医生会根据病变部位的范围、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将患者的宫颈癌分期。简单来说,分期的数字越大,说明肿瘤的程度越深,治疗难度越大。手术治疗适用于分期较早的宫颈癌,手术可选开腹手术或腹腔镜微创手术等。近期我红房子总结过去8年的数据发现,即便是晚期宫颈癌,在我院采取的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法所获得的生存数据大大优于国际水平,因此我个人建议即便是晚期宫颈癌经过充分的评估亦可把手术选为核心治疗方案。对于早期宫颈癌、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采用的手术包括子宫颈锥切术和经腹或经阴道或经腹腔镜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子宫颈锥切术可采用两种手术工具:一种是我们常听到的“Leep刀”,另一种为冷刀锥切,也就是用手术刀切除。Leep刀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门诊即可完成,术后可提供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术后并发症少。冷刀锥切对标本切缘少了电灼的影响,但需要住院及麻醉下进行,并且锥切的形状大小因操作医生差异较大,难以统一要求,术后出血多,易感染,但远期并发症多。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经医生的评估,结合医生的技术优势进行选择。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是指切除子宫颈、部分主韧带、宫骶韧带及2-3cm阴道,切除子宫动脉或其下行支,将阴道与子宫颈峡部缝合。手术的方式有两类:经腹腔或经阴道和腹腔镜联合途径。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对于早期宫颈癌、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是较好的手术治疗方式。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则包括筋膜外子宫切除术(A型)、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B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C型)和超根治性子宫切除术(D型)。筋膜外子宫切除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宫颈筋膜的外面切除子宫。这一术式切断了主骶韧带和小部分阴道壁,适用于子宫Ia1期宫颈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又称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是宫颈癌手术的标准术式。它用于宫颈癌的Ⅰb~Ⅱa期,是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基本术式。不仅对子宫进行切除,还要对子宫周围组织及阴道进行约3cm的切除,并且对盆腔淋巴结进行全面的清除。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适用于Ia2期,对宫旁组织及阴道切除范围小于根治性切除,术后各器官的影响也略小。而超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则将输尿管末端或部分膀胱和/或直肠随同子宫、宫旁组织、附件和盆腔淋巴结一并切除,切除范围增大,对身体的损伤很大。手术治疗是早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式的选择需要经过医生的全面评估,并考虑患者的生育意愿。对于病灶较大、晚期宫颈癌,或全身情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是首选方案。化疗主要用于晚期、复发转移患者和和根治性同期放化疗,也可用于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靶向治疗可用于晚期、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已被推荐为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一线用药。了解以上宫颈癌治疗手段以后,大家可能还想知道的是,宫颈癌可以治愈吗?事实上,早期的宫颈癌部分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晚期的患者相对较难。但是,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经过专业的治疗后,宫颈癌的生存率是有所提高的。不同的期别,治疗方法,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有浸润,浸润深度,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等,都是影响宫颈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目前宫颈癌复发率为10%~61%不等。对于放疗复发的患者,手术难度较大,需主诊医生综合患者复发病灶特点、身体状况综合考虑治疗方式,需为综合性治疗。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