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08

王世昌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主治医师 承德市中医院-骨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肘管综合征

病因肘关节骨折肘外翻畸形,尺神经受牵拉或骨折复位不良,肘管内骨质不平,尺神经受到磨损;肘管内的血管瘤、腱鞘囊肿等占位病变;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疾患如糖尿病、麻风病等都可以产生并发肘管综合征。临床表现症状早期患者常感到小指指腹麻木、不适。有时写字、用筷子动作不灵活。症状加重时,尺侧腕屈肌及环指、小指指深屈肌力弱,手内在肌萎缩,出现轻度爪形指畸形。Froment症十。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患病的早期、症状较轻者。可调整臂部的姿势、防止肘关节长时间过度屈曲,避免枕肘睡眠,戴护肘。非类固醇抗炎镇痛药物偶尔可缓解疼痛与麻木,但不提倡肘管内类固醇激素封闭。手术治疗适用于手内在肌萎缩、保守治疗效果不好者。以下手术术式常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不主张行神经束间松解,否则会使症状加重。术后屈肘位石膏托制动,3周后开始练活动。预后术前手内在肌萎缩明显者效果差。术前肘部能测出ESP的效果好,无ESP的效果差。术中见神经内纤维变性,术后效果差。症状持续时间长也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发布了文章

腕管综合征的诊疗

 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其病理基础是正中神经在腕部的腕管内受卡压而引起手指麻木和功能障碍。腕管综合征发生的原因是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卡压。正常腕管内组织液压力却是稳定的,无论是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还是腕管容积减小,都可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最常见的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的原因是,特发性腕管内腱周滑膜增生和纤维化,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了。有时也可见到其他一些少见病因,如屈肌肌腹过低,类风湿等滑膜炎症,创伤或退行性变导致腕管内骨性结构异常卡压神经,腕管内软组织肿物如腱鞘囊肿等。腕管综合征还容易出现于孕期和哺乳期妇女,认为与雌激素变化导致组织水肿有关。但许多患者在孕期结束后症状仍然未得到缓解。风湿、类风湿病,糖尿病等可能有一定关系。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更高。主要症状包括正中神经支配区(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和(或)麻木。夜间手指麻木,特别是夜间手指麻醒者很多见,常常需要起床活动或甩甩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后才能重新入睡,这与人们在夜间入睡时手腕多呈垂腕姿势有关。患者在白天从事某些活动屈腕过久时也会引起手指麻木的加重,如做针线活、长时间手持电话或长时间手持书本阅读。诱发诊断试验:将患者手腕曲腕1分钟左右(Phalen试验),或用手指叩击腕部(Tinel氏试验)就可以引发手指麻木,有利于帮助诊断。随着病程持续和病情加重,患者可出现明确的上述手指麻木地方感觉减退或消失,拇短展肌和拇对掌肌萎缩或力弱。患者可出现大鱼际桡侧肌肉萎缩,拇指不灵活,与其他手指对捏的力量下降,甚至不能完成对捏动作。肌电图检查可帮助诊断。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根据上述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和肌电图检查结果,一般就可以确诊。一些不典型的患者,需要与其他一些神经系统疾患进行鉴别。主要鉴别诊断包括: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神经根性颈椎病、颈髓空洞症、胸腔出口综合征、外周神经肿瘤、特发性臂丛神经炎、臂丛下干或其他正中神经病变。腕管综合症非手术治疗方法:口服消炎止疼药和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是常用方法。国外有医生常常建议患者采用支具制动来控制病情发展,佩戴后腕关节被控制在伸直中立位,有缓解症状作用,不影响睡眠,但这无助于消除腕管内压力,不是根本治疗方法。激素局部封闭注射尽管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存在并发症,如损伤正中神经等,不建议常规应用。包括各种切开手术、小切口减压及内镜手术等。手术目的是切开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

发布了文章

手指狭窄性腱鞘炎的诊疗

手指屈肌腱鞘炎又称为狭窄性腱鞘炎或扳机指,是最为常见的手外科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屈、伸指活动过程中,在掌指关节掌侧感觉酸胀、疼痛,严重者会出现弹响,甚至绞锁,导致屈、伸指功能障碍。成人、儿童均可患病,儿童多于先天性,成人手指屈肌腱鞘炎的病因与患指劳损,妇女(妊娠或月经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局部病理改变有关。除了上述病因外,尚有一些疾病的加重因素,诸如寒冷刺激、糖尿病患者、腱周滑膜炎、类风湿病患者等。手指屈肌腱鞘炎的早期表现为患者在屈、伸指活动过程中,在掌指关节掌侧感觉酸胀、疼痛,比较严重者会出现弹响,甚至绞锁,导致屈、伸指功能障碍。小儿手指屈肌腱鞘炎多累及拇指,而成人各指均可受累。手指屈肌腱鞘炎一般均可通过临床体检获得确诊,无需特殊检查。治疗对于初次发病的成人病例,保守治疗多可奏效。保守治疗包括患指制动、避免寒冷刺激、理疗、以及配合使用活血、消肿、止疼类的药物。对于儿童病人,可行局部按摩,将患指扳直,配合支具固定等方法治疗,卡顿指需要手术治疗,以防影响发育。保守治疗无效可使用曲安奈德类的制剂配合局麻药注入腱鞘,以起到抗炎、消肿的作用,多数病人疗效明显,但是,封闭后如果继续劳损,容易复发,且封闭不宜多次、反复注射。针刀治疗微创有效,但并发症较多,作者不提倡。如果上述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切开腱鞘效果确切。通过减少劳损,避免寒冷刺激,很好地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人而言),早期治疗腱周滑膜炎和类风湿等方法来进行预防。


发布了文章

痛风的诊疗

  痛风是一种可以治愈的难治性疾病。既然痛风可以治愈,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呢?有两方面原因:一、部分医师未认识到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不重视降血尿酸治疗。二、患者缺乏痛风治疗相关知识,治疗不规范。常常表现为:    1、不重视早期治疗。    2、只在痛风发作期治疗。    3、长期滥用止痛药、糖皮质激素。    4、过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不能坚持血尿酸规范化达标治疗。    5、过度控制饮食。    6、对非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复查)不重视。结果就是痛风反复发作,出现持续性关节炎、肾结石、痛风石,甚至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等严重的不可逆的并发症。因此,必须规范化治疗痛风,治愈痛风,避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早期痛风治疗指南只强调急性期的治疗;近期痛风治疗指南不仅强调急性期的治疗,同时开始关注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尤其是分层的降尿酸治疗。痛风治疗最新的最佳方案:药物 非药物综合规范化治疗。坚持规范化治疗,就能逐渐减少痛风发作,直至不再发作痛风,最终逆转和治愈痛风。    痛风综合规范化治疗由六个方面组成:    一、痛风的非药物治疗:管住嘴、迈开腿、控体重、多饮水    (一)管住嘴:体内20%的血尿酸来源于食物,控制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尿酸和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的作用。选用低嘌呤食物,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汤、肉汁、海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和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尽量少吃)。避免酒精饮料(特别要避免饮用啤酒)。牛奶、鸡蛋、精肉等是优质蛋白,要适量补充。嘌呤易溶于水,肉类可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或卤肉。注意:饮食控制必须兼顾到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合理均衡,过度控制饮食有害健康。严格控制饮食只能降低70-90μmol/L血尿酸,不能只吃疏菜、水果,否则会因为饥饿、乳酸增加,痛风更容易发作。    (二)迈开腿:坚持适量运动,痛风患者比较适宜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运动量要适中,控制心率为:170-年龄(有氧运动最大适宜心率)。运动要循序渐进,首次运动时间15分钟;保持2周增加到30分钟;再过2周增加到45分钟,可一直保持。因故暂停运动重新开始运动要重新计算运动时间。每周运动5次以上即可。    (三)  控体重:控制体重使体重达标可有效预防痛风的发生。超重或肥胖就应该减轻体重,减轻体重应循序渐进,否则容易导致酮症或痛风急性发作。    (四)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增加尿酸排泄。以水、碱性矿泉水、果汁等为好,不推荐浓茶、咖啡、碳酸饮料。    二、碱化尿液碱化尿液可使尿酸结石溶解。尿液pH<5.5时,尿酸呈过饱和状态,溶解的尿酸减少;pH>6.5时,大部分尿酸以阴离子尿酸盐的形式存在,尿酸结石最容易溶解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将尿pH维持在6.5左右最为适宜。常用的碱化尿液药物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对胃刺激比较大,可间断性服用,不建议长期连续服用。    三、积极治疗与血尿酸升高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2006年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关于痛风防治建议中强调,积极控制高血脂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戒烟,是痛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避免应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有些药物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避免使用。常见会导致血尿酸升高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大于2g/d)、利尿剂、环孢素、他克莫司、尼古丁、酒精、左旋多巴、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对于需服用利尿剂且合并高血尿酸症的患者,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同时碱化尿液、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选噻嗪类利尿剂以外的降压药物。科素亚(氯沙坦钾片)是目前经过验证的既能降压又能降低血尿酸的降压药,可作为优先考虑的降压药物。    五、使用合适的药物把血尿酸控制到目标值    (一)用药治疗原则    应满足以下其中1个条件:高尿酸血症(血尿酸超过530μmol/L);痛风急性发作1次以上;痛风石形成;慢性持续性痛风关节炎;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受损;发作时关节液中MSUM微结晶。    (二)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应当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停药,积极治疗,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痛风发作期不能开始降尿酸治疗,应先给予消炎镇痛治疗直到缓解1-2周后再进行降尿酸治疗。降尿酸治疗初期,可能因为血尿酸浓度迅速下降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此时无需停药,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一旦接受降尿酸治疗,建议不要停止。大部分患者达标治疗就可获益,难治性痛风患者在能耐受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血尿酸。    (三)血尿酸控制目标血尿酸控制在血清饱和浓度之下,而不是达到正常值即可,血尿酸>400μmol/L仅仅减慢了进展而不能逆转病情。国外的资料,有效的降尿酸治疗可以缩小痛风石。痛风石下降速率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血尿酸越低,痛风石缩小速度越快。尿酸理想目标值1:血尿酸<360μmol/L能有效防止痛风的发生及复发;尿酸理想目标值2:血尿酸<300μmol/L可以减少和消失痛风石,可预防关节破坏及肾损害。    (四)降低血尿酸的常用药物:    1、抑制尿酸生成药(推荐别嘌醇或非布索坦单药治疗):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尿尿酸≥1000mg/24h),肾功能受损、泌尿系结石史、排尿酸药无效患者。用法用量:别嘌醇:口服,成人用量:初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1~2次,每周可递增50~100mg,至一日200~300mg,分2~3次服,每2周检测血和尿尿酸水平,如已达控制目标,则不再增量,如仍高可再递增。但一日最大量不得大于600mg。非布索坦:口服,起始剂量为40mg,每日一次。如果2周后,血尿酸水平仍不低于360μmol/L,建议剂量增至80mg,每日一次。    2、促尿酸排泄药(推荐苯溴马隆):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适合肾功能良好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时无效,尿尿酸大于600mmol/d时不宜使用。用药期间多饮水,尿量保持2000ml/d,并服用碳酸氢钠3~6g/d。用法用量:苯溴马隆:成人起始剂量50mg,每日一次,早餐后服用。1-3周后据血尿酸水平调整剂量为每天50-100mg。肾功能不全时(Ccr<60ml/min)推荐剂量为50mg,每日一次。    (五)血尿酸达标后的长期维持治疗:在血尿酸达标、痛风症状(体征)消失后,应继续坚持所有的治疗手段,以保证血尿酸长期维持在目标值范围。在血尿酸达标后,可尝试减少药量,如血尿酸还在目标值范围内,可再次尝试减少药量,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小维持剂量。    六、自我管理和定期复查    自我管理和定期复查是痛风规范治疗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自我管理    了解痛风的发病机理、过程和治疗方面的知识。了解自己的综合治疗方案、措施、目标和预后。预防、监测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放松心情,将心理调节纳入日常。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吃什么?吃多少?是病友们都面临的一个大难题。食物的品质、产地、成熟程度、水分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食物的嘌呤含量,有些食物还没有嘌呤含量测定的数据。病友的年龄、工作强度、身高、体重等各种不同因素决定了病友们的饮食结构不可能千篇一律。低嘌呤饮食控制必须兼顾到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合理均衡。怎么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既能满足到身体的营养需要,又能控制血尿酸达标,还能尽量减少维持药量呢?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跟大家分享:①优先选择低嘌呤含量的食物。②不吃动物内脏、啤酒、肉汁、浓汤等高嘌呤含量的食物。③尽量少吃或不吃菌类、豆类、豆制品。④嘌呤易溶于水,肉类先煮一下再食用。⑤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食物数量,保证充足的营养。⑥使用最小剂量药物控制使血尿酸达标。⑦勤查血尿酸,通过检查结果反推饮食结构和用药是否合理,控制稳定后就有了适合自己的食谱。    (二)定期复查    在调整降尿酸药物过程中,每2-5周测定一次尿酸,尿酸测定是调整药物剂量的依据,也有利于判断患者对治疗药物的依从性。定期复查规定项目,密切关注各项指标,可以减少药物使用,减小药物副作用的伤害,提高治疗效果。3-6月复查一次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6-12月复查一次的项目:肝功能、血糖、血压、消化系统B超、泌尿系统B超。

发布了文章

足跟痛的诊疗

脚跟痛也叫跟痛症。这种疾病可能在你的一生中发生过,有时疼痛并不重,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因疼痛难忍而就医。用专业的名称跟痛症就是指跖腱膜炎。跖腱膜炎是最常见的足病,也是足踝科门诊医疗过程中天天能见到的疾病。一、病因与表现足跟疼痛的部位往往位于足跟下方。是由于跖腱膜在跟骨起点因反复的创伤而形成的退行性改变、炎症而引起疼痛。严重的时候不能行走。跖腱膜炎的疼痛有很独特的表现,首先是晨起下床最初几步时疼痛最重,痛感类似踩到钉子或被刺扎到。有时疼痛会迫使你在原地站立良久,不敢活动。但是行走几步后疼痛就会明显减轻,有时会消失。再一个特点就是负重活动或大量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有明显缓解,可是当从休息的地方起立再想行走时会又会发生疼痛。跖腱膜炎发病人群多样,可见于男性与女性,可见于青年、中年与老年。但以中年女性居多。发病常为单侧,很少双侧同时发病。以下的可能致病因素与风险因素常常与跖腱膜炎密切相关:1.过度运动,穿不合适的鞋,或过旧的鞋运动;2.短期内运动量突然增加;3.跖腱膜与跟腱的柔韧性下降,足内肌无力;4.肥胖;5.长期站立;6.平足,高弓足;7.跟骨骨刺。二、治疗1、最基本的治疗是换鞋,穿一双有坚强的外底,弹性好的内底的鞋子。再一点就是使用足跟垫,足跟垫的做作用有两重,一是减少后跟的直接冲击,当然单纯用足跟垫不能明显减少行走对跖腱膜的冲击,不过结合足跟垫另一重要作用——抬高足跟,就可以起到减少跖腱膜冲击的作用。抬高足跟后可以使紧张的腱膜放松,从而更好的起到吸收震动的作用。2、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NSAIDs)3、封闭治疗。4、激光和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在我们的足踝门诊进行了大量的激光和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并进行了相关的随访,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80%,通常患者在3次治疗后疼痛消失。5、体外震波治疗。6、跖腱膜炎也可以行手术治疗,一般手术治疗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跖腱膜部分切断 神经减压 跟骨骨赘切除。目前由于手术会出现并发症,部分患者有复发,因此手术治疗不再是通常的疗法。只是针对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发布了文章

腱鞘囊肿的诊疗

定义: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良性肿物。  解剖:腱鞘囊肿的囊壁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无衬里细胞,囊内为无色透明胶胨黏液,囊腔多为单房,也有多房者。囊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囊壁为致密硬韧的纤维结缔组织,囊肿以单房性为多见。特点: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起病缓慢,发病部位可见一圆形肿块,有轻微酸痛感,严重时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碍。少数可自行消退,也可再长出。部分病例除局部肿物外,无自觉不适,有时有轻度压痛。多数病例有局部酸胀或不适,影响活动。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慢性外伤有一定关系。可以是受伤、过分劳损(尤其见于手及手指)、骨关节炎、一些系统免疫疾病、甚至是感染也有可能引起。一些需要长期重复关节活动的职业可引发或加重此病。B超检查可确定肿块的性质。X线摄片可判断周围骨关节有无改变。治疗:保守治疗:包括针灸,封闭,按压等,有一定疗效,损伤小,复发率较高。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肿物效果确切,复发率较低。    预防:在劳累后应用热水对患处进行冲洗,使局部血流通畅。局部按摩也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发布了文章

踝关节扭伤的诊疗

急性踝关节损扭伤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排外骨折后可进一步保守治疗。急性期治疗是关键,延误治疗部分患者会遗留慢性疼痛。踝关节扭伤西医治疗1.外伤初期可行局部冷敷.24-48小时。2.可用胶布固定法固定.外翻扭伤内翻位固定,内翻扭伤外翻位固定.固定时间2~3周.去除固定后应加强患侧翻转肌锻练。3.损伤严重者应用石膏固定,4~6周后解除石膏,逐步下地活动.4.休息,患肢抬高制动,局部适度加压。口服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类药物。5陈旧性损伤疼痛者,可用痛点封闭疗法、理疗.6有极少一部分患者遗留踝关节不稳定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踝关节扭伤中医治疗一、手法治疗对单纯的踝部损伤或不完全韧带撕裂者,可使用理筋手法.患者平卧,术者一手托住足跟,一手握住足尖部,缓缓作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及内翻、外翻动作,然后用两掌心对握内外踝,轻轻用力按压,理顺筋络,有消肿止痛作用.再在商丘、解溪、丘墟、昆仑、太溪、足三里等穴按摩,以通经络之气.损伤严重,局部瘀肿较甚者,不宜作重手法.恢复期或陈旧性踝关节扭伤者,手法宜重,特别是血肿机化,产生粘连,踝关节功能受损的患者,则可施以牵引摇摆,摇晃屈伸等法,以解除粘连,恢复其功能.二、药物治疗早期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内服七厘散及舒筋丸,外敷消瘀止痛药膏、七厘散等.中后期宜温经止痛、舒筋活络,内服小活络丹,外贴狗皮膏、伤湿止痛膏.并可配合活血舒筋的外洗药物,如四肢损伤洗方等.三、固定疗法理筋手法之后,将踝关节固定于损伤韧带的松弛位置.可选用夹板、石膏或胶布固定等方法予以固定.外翻损伤固定于内翻位,内翻损伤固定于外翻位,一般固定2~3周.四、练功疗法外固定之后,应尽早练习跖趾关节屈伸活动,进而作踝部屈伸练功.肿胀消退后,可指导作踝关节内翻、外翻功能活动,以防止粘连,增强肌力.

发布了文章

拇外翻

拇外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拇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多双足对称出现,畸形表现为拇趾外翻,向其他脚趾方向偏斜,而脚拇指根部的跖骨头明显突出;症状表现为疼痛。不过疼痛轻重与畸形程度并不成比例,有时畸形严重,疼痛却不明显,但是大多数畸形严重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本病常可合并平足症,并发滑囊炎、足拇囊炎、鸡眼、脚垫及脚趾畸形等。 高危人群 据相关统计,本病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具有家族拇外翻病史的人、长久站立工作的人,以及经常穿尖头鞋、高跟鞋的人,都较容易发生拇外翻。 遗传情况 本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约一半与遗传因素有关,尤其是母亲有拇外翻,则子女患病率有明显增加。 就诊科室 外科-手足外科 预后影响 一旦发现有“拇外翻”畸形,最好及早防治,不仅能延缓继续发展的程度,还能有效预防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病因 关于本病的发病原因,可与遗传、穿鞋习惯、韧带的柔韧性、系统性关节疾病、足部结构异常等有关。 1.遗传:是本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青少年患者,若母亲患有拇外翻,则子女患病率会明显增高。 2.穿鞋习惯:拇外翻的发生可能与穿鞋不合适有重要关系,经常穿高跟鞋、尖头鞋,导致全身重量集中在足前部,或迫使前足挤压在狭小的区域,使足趾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长此以往,加大了拇外翻发生的可能性。 3.韧带的柔韧性:随着年龄增长,韧带的柔韧性会逐渐减弱,维持足部稳定性的功能减弱,可能较易发生畸形。 4.系统性关节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病变常会破坏足部软组织和骨关节的正常平衡结构,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拇外翻畸形。 5.足部结构异常:扁平足、第一跖骨头呈圆球形、第一跖骨过长或过短等。 6.其他:创伤、脑瘫等原因造成的神经肌肉性病变,引起足部第一跖趾关节软组织肌力不平衡,也可产生拇外翻。 预防 发病将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且还较易发生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故预防很有必要。 1.避免长期穿高跟鞋或尖头鞋。 2.对于存在扁平足或神经肌肉性病变等导致足部软组织肌力不平衡的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还可通过调整鞋子及选择合适护具,避免发生畸形。 3.积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关节炎症病变。 4.避免长久站立。 并发症 本病在发展进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比如跖骨头的突出部分,长期受鞋帮的挤压、摩擦,使得局部皮肤增厚、骨质增生,并可在该处皮下产生滑囊、导致滑囊炎;第二脚趾向脚背方向突起,经常发生摩擦,而出现鸡眼等问题。 第二趾锤状趾,第二、三蹠骨头蹠面形成胼胝,第一蹠趾关节突出部形成足拇囊炎。 临床表现 总体症状 主要症状表现是足部疼痛,主要体征表现是足部畸形。然而疼痛轻重与畸形程度并不成正比,畸形明显不一定疼痛也明显,不过大多数畸形严重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伴有行走困难。 疼痛:有拇囊炎引起的疼痛,锤状趾引起的疼痛,足底胼胝引起的疼痛,外侧跖骨应力集中引起的疼痛,姿势性代偿引起的膝关节、髋关节及腰骶部的疼痛。 畸形:足拇趾外翻,第一跖骨内翻,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骨赘,第二、三趾锤状趾,旋转畸形等。 治疗 治疗方案 关于本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根据不同程度的疼痛与畸形,治疗方式上可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仅有畸形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 注意休息,减少活动,穿宽松的鞋子减轻疼痛及防止加重畸形,若疼痛还不能够缓解,可采取热敷、理疗或药物止痛。多在晚上佩戴矫形支具,具体哪种类型支具,需要根据拇外翻的不同类型和程度共同决定,当然了,要坚持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矫正畸形或延缓发展。 2.手术治疗:经保守治疗不能缓解,以及持续疼痛或严重畸形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减轻疼痛,纠正畸形,从而改善足部功能。临床上可采用的手术方法很多,需要根据畸形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一、第二跖骨夹角小于15度的轻、中度拇外翻,可采用跖骨头内侧骨赘切除,拇收肌腱切断或切除。拇收肌腱断端移位至跖骨头颈部外侧或采用跖骨头颈部截骨外移。 如果第一、第二跖骨夹角大于15度,一般更多采用第一跖骨干或基底截骨术。 对于第一跖趾关节已有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若年轻,多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若年老,可采用Keller手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