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6995

俞志涛

乌镇互联网医院

擅长①儿童肢体畸形,如先天性畸形和获得性肢体畸形,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等。②脑性瘫痪儿童的矫形治疗;③儿童骨折与关节脱位;④儿童骨病,如骨感染、代谢性骨病、骨的良性肿瘤等;⑤儿童在生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
马蹄内翻足
骨折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马蹄足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发育不良
肿瘤
足内翻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能治好吗?治疗黄金期切勿错过

先天性髋关节脱臼为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股骨头在关节囊内与髋臼没有处于正常的位置状态,以致后天发育受影响,同时还会引起关节活动障碍、患肢短缩、皮纹、会阴部的变化、跛行步态、患肢短缩畸形等表现,对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那么先天性髋关节脱臼有得治吗?如果有的话,该怎么治好?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有得治吗?先天性髋关节脱臼即出生时即带有的关节畸形,与机械因素、孕期胎位不正、内分泌诱导的关节松弛、原发性髋臼发育不良和遗传因素等因素相关。这种先天性疾病是可以医治的,多以固定疗法为主,且一般治疗时间持续较长,需密切观察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并非所有病患出生时即能发现,有些患儿病症表现较早,有些病患可能到成年阶段才显现出来。对于不同时段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一、一岁以内髋关节脱位在出生后八九周时发现的患儿,可使用蹬吊带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9个月。通过此方法来限制髋关节的伸展活动,达到复位效果,且一般不会诱发股骨头无菌坏死出现,适宜患儿。该阶段为治疗黄金阶段,通过手法复位、支具固定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二、1-3岁该年龄段的患儿一般已具备爬行能力,髋关节已开始受力,治疗较为复杂,但仍可采用非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脱位病情较轻的病患,仍可采用蹬吊带法治疗。蹬吊带法无效者,可采用手法复位以及石膏固定,或者通常牵引2-3周,复位之后再给予支具固定。三、4岁以上4岁以上的患儿脱位程度多已加重,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改变加剧,保守治疗较难,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骨盆截骨术、髋臼成形术、股骨旋转截骨术及股骨短缩截骨术。其中股骨旋转截骨术及股骨短缩截骨术适用于股骨颈前倾角度较大的患儿,前倾角范围在45-60度以上者均适宜。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虽生来就有,但如果及早发现,及早医治,对于后续生活的影响是不会太大的。在一岁以内的黄金治疗阶段治疗效果最佳,患儿最好能在这一阶段内及时、积极地配合治疗,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完全恢复。

发布了文章

脑梗后足部内翻?步态不好看!患者应该怎么办?专家推荐这些方法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直立行走的动物,所有的体重、负荷最终都会由双足承担,所以很多损伤、疼痛都与我们的足部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对于脑梗患者而言,在发病以后,超过70%如果没有经过早期规范康复治疗,可能都有足内翻畸形、步态不好看的情况。足内翻作为脑梗常见后遗症使患者饱受困扰。那脑梗后为什么会出现足内翻?脑梗患者应该怎样去预防和治疗呢?脑梗患者出现足内翻原因脑梗患者足内翻出现是由于下肢伸肌张力增高,肢体内外侧肌张力失衡而引起。由于张力失衡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肌肉紧缩,外侧能力相对就会弱一些,因而很容易导致脑梗病人出现足下垂、足内翻等畸形步态。然后进一步导致脑梗患者足部与地面接触出现问题,身体重心不稳,迈步有困难,跨步和步频、步速降低,出现典型的长短腿偏瘫步态。脑梗患者长期卧床, 关节制动,韧带因得不到牵拉自动短缩,失去弹性,肌肉痉挛,从而使胫骨、跟骨之间的关节生物力学发生改变,骨间隙、骨质及相关肌肉韧带平衡力失调而导致足内翻。如果脑梗患者过早行走则可进一步加重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导致痉挛加重而引起足内翻,严重影响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那么,这里就会有一个问题:内翻是因为过早的练习走路了,很多医生都不让患者过早的步行,发病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久。但是不进行走路训练,缺乏训练又很容易使肌力下降,整体恢复速度缓慢!大家这个时候就很为难,那走也不对,不走也不对,那么患者到底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寻找短时间内缓解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抑制足内翻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抑制足内翻在如果抑制足内翻的问题上,来自日本山形大学康复学的专家给出了以下的方式:初期采用踝关节背屈外翻法。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由医生或者家属双手分别握住患肢足跟部和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 5~8s,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 15~20 次。中后期采用牵拉足跟踝关节背屈外翻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一手握其患肢踝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跟,前臂抵住足底前部,两手相对用力,到位后停顿5s~8s.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 15~20 次。若跖屈、内翻肌群痉挛明显,可先采用按摩手法缓解其痉挛;若跖屈、内翻肌群痉挛严重,可先采用踝关节纠正板牵拉其痉挛肌,然后再行被动康复手法。在足内翻出现后,还应指导患者进行如下主动功能锻炼:足外展内收式:患者端坐体位,双膝关节呈 90°。屈曲并自然放松。吸气,抬患足尖,缓慢做外展运动,到位后停顿 3~5s;呼气,缓缓内收再复原到起始位。重复运动 10~20 次。足后拉提跟式:患者端坐体位,双膝关节呈 90°。屈曲并自然放松。吸气,患肢膝关节屈曲尽力向后拉足并提跟,到位后停顿 3~5s;呼气,缓缓放下足跟,足底平稳着地再复原到起始位。重复运动 10~20 次。除了上述方法外,在肢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各类辅具和矫形器帮助患者来更好的支撑身体,纠正姿态,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挛缩。比如说弹力带、楔形板、足托等。对于脑梗患者而言,应该怎么预防足内翻的发生呢?1、卧床期变换体位,保持良肢位具有妨碍肌肉痉挛亢进的作用,进而应用康复医学的保持良肢位抑制肌肉异常紧张,预防由于痉挛而出现的特异的肢体位置。2、四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都能防止足关节构缩和肌肉的短缩。3、离床期轮椅训练与坐位训练 都能抑制共同运动,扩大关节活动范围。4、步行期足关节被动训练 能使足关节脱离共同运动,使足关节与肌肉紧张分离开。由于足内翻对脑梗患者的影响比较大,除了影响走路美观外,严重的话将会使患者丧失走路的能力。因此,对于脑梗患者而言,了解足内翻,矫正足内翻、预防足内翻的发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发布了文章

一走路髋关节就疼?警惕髋关节盂唇损伤导致的伤痛

盂唇在哪里?作用又是什么?髋关节盂唇是指髋关节髋臼外缘的,由纤维软骨构成的环状体,依附在髋臼上,功能如同像膝关节半月板一样,主要起缓冲外力、减少摩擦和增加髋关节稳定的作用。造成盂唇损伤的原因有哪些呢?而盂唇损伤是导致髋关节疼痛并最终引起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对此孕唇损伤的认识不足,大家对这类疾病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造成盂唇损伤的原因有创伤、股骨髋臼撞击症、关节囊松弛、髋关节过度活动和关节退变等,男性好发于青年阶段,而针对女性,则好发于三十到四十的中年阶段。盂唇受损后会出现哪些症状?临床症状:盂唇损伤后,会出现髋部疼痛(长时间站、坐或行走时加重)或髋关节的 “束缚感”,当活动到某一位置时出现弹响,若未及时治疗,髋臼盂唇损伤最终可导致髋关节关节软骨损伤及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哪一类人特别容易被盂唇损伤找上?运动发烧友运动爱好者在盂唇损伤患者中占比是最大的。足球、花样滑冰、曲棍球、芭蕾舞蹈运动员等存在髋关节超范围的动作的职业,这类患者往往在日常运动中会有隐隐的不舒服,通过一个很小的活动,也就是诱因,导致患者的症状明显地表现出来,有些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症状缓解了,但是一旦重新开始运动,症状会再次出现,并且有所加重。股骨头异常隆起的人群股骨头颈部有异常隆起,在做屈髋活动时,股骨头和髋臼撞击,长期这样就会受损。还有一类是在髋臼窝的位置产生了增生,突出的部位比较多,在运动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异常的接触到导致盂唇损伤。这一类人群平时即便运动较少,属于久坐族,也非常容易造成盂唇损伤。如何诊断?髋臼盂唇损伤通常起病隐匿,其诊断一直困扰临床医师,患者平均2年以上才能确诊。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盂唇损伤的特点及临床表现,当怀疑盂唇损伤时,需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及时作出诊断,防止关节进一步损伤。1.初步判断:根据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比如疼痛、有关节弹响或绞锁,加上屈曲内收内旋试验和屈曲内旋试验,对髋臼盂唇损伤进行初步判断。2.影像学辅助:MRI和MRA是目前临床常用诊断髋臼盂唇损伤的方法,MRI的诊断标准是:盂唇从髋臼缘分离,盂唇内部出现部分或全层高信号裂隙, 并且呈现的形态不规则 。盂唇损伤应该如何治疗呢?需要手术吗?非手术治疗早期髋臼盂唇损伤程度轻,并不是一定需要进行手术的,可以实行非手术治疗,从而达到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的状态。控制活动量:在有比较明显症状的时候,以休息为主,当症状缓解之后,再适当的恢复活动。适当用药:如果没有一些基础性的疾病,比如肝脏方面的基础性疾病,可以适当服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缓解症状。理疗治疗:对于髋关节的理疗有一定的特殊性,髋关节是一个比较深在的关节,因此可通过冲击波治疗。手术治疗如果患者活动量大,对运动要求较高且症状明显,如疼痛明显、不能久行、关节交锁等症状突出,影响日常工作生活的,则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盂唇修复和盂唇重建,目前手术在关节镜下微创进行撞击的清理以及盂唇的修复手术,疗效确切、创伤小、手术恢复快。髋臼盂唇修复主要适合以下情况: ①盂唇基底部不稳或分离; ②盂唇实质内轻至中度撕裂。盂唇重建主要适合以下情况:①无法修复的盂唇损伤或盂唇组织不足;②盂唇过小或者盂唇过大;③伴有内部囊变的盂唇退变;④有盂唇清理或盂唇切除史者;⑤髋臼缘骨化或髋臼过度覆盖。髋臼盂唇修复与重建的术后康复相似,患者在术后1周内便可以开始进行物理治疗,康复的重点在于改善运动,加强臀中肌肌肉力量,调整髋部肌肉系统,从而建立正常步行姿态。术后4-6周内需要拄拐行走,一般术后6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发布了文章

辟谣!竖抱对婴儿脊柱有伤害?快停下来!脊柱发育特点及规律揭示

现代社会节奏一天比一天快,孩子受教育的时间也越来越早,以往3岁开始读古诗,8岁开始学英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孩子们博古通今,不仅会背古诗说英语,还能解奥数敲代码。但是,孩子的发育和教育都是越早越好吗?这个值得引起我们"现代人"的高度警惕及重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发育脚步,家长没有必要一昧提前,否则可能会重蹈揠苗助长的"覆辙"。今天,张医生就来讲讲新生儿脊柱发育的特点及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正确抱小孩。 出生时,婴儿处于弯曲状态,仍然蜷缩着,脊柱呈自然的长C形(凸)曲线。 起初,婴儿没有力量抬起头,也没有脊椎的平衡曲线。但随着颈部肌肉逐渐变强,他开始抬起沉重的头部对抗重力,颈部开始形成一条曲线(颈部曲线),帮助平衡头部。 当你的宝宝开始爬行时,下背部(腰部曲线)和支撑它的肌肉就会发育。只有在第一年左右,你的宝宝的脊椎才会达到这些曲线小孩刚出生的脊椎数量是32-33。脊柱上端承托,下联髋骨,中腹,并作为、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竖抱(should hold) 让宝宝的身体和你的身体平行,把宝宝的头抬到肩膀的高度。 把宝宝的头放在你的胸前和肩膀上,这样宝宝还可以从你身后看出去。 一只手放在宝宝的头上和脖子上,另一只手支撑宝宝的屁股。这个姿势也可以让宝宝听到你的心跳。在很多书籍及各种网络视频经常提到,对于新生儿,大多数情况还是推荐以横抱(cradle hold)为主,横抱时脊柱承受的是横向的力量,而大多数人在横抱宝宝的时候,会用手托着其腰臀部。与此同时,让其头颈部枕在大人臂弯里,这样一来,小儿的脊柱就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竖抱时,脊柱此时承受的力量很最大的,这种力量是纵向的。对于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其颈部肌肉的发育还不成熟。因而,还未能够很好支撑其头部的重量。因此,网上很多争论说新生儿到底能不能竖抱。其实,关于竖抱,美国儿科学会、美国新生儿护理协会都强调:任何月龄的宝宝都可以竖抱,但是一定要确保他们的头、颈椎、脊椎在同一垂直水平线上。所以,关于竖抱,宝宝的月龄不是关键,新生儿也是可以竖抱的,只要姿势正确。抱宝宝时,避免反复摇晃的动作一般情况下,宝宝在哭闹、睡觉或醒来的时候,很多妈妈都会习惯性地抱着宝贝左右摇摇,以为这样的轻微晃动是小宝贝最喜欢的。但是,实际上,大家很难去争取掌握摇晃的力度。一旦出现力度过大的话,就会引起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如颈部受伤(婴儿的头部其实是他们身体上最重的部位,然而在他们年幼时,颈部却没有发育成熟,非常柔软而缺乏支撑力)。另外,摇晃宝宝的时候容易引起颅内组织也跟随一起摇晃,比如引发血管撕裂,颅内出血或神经受损,甚至造成脑瘫(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轻则宝宝会头晕或有呕吐,重则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不管是哪种抱法及姿势,一定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第一步:洗手在你抱孩子之前一定要确保你的手是干净的。婴儿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中,所以你携带的任何细菌都可能使他们生病。可以用肥皂和温水泡肥皂洗手,疫情期间也可以用手消液,这点显得非常重要!第二步:舒适抚慰是抱孩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你不仅要抱得舒服、自由,还要对自己有把握。经验丰富的父亲们建议,一开始抱新生儿是会觉得有点害怕的,因为实在太小太小(怕一不小心碰碎了)。抱着你的新生儿,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才能让你觉得舒坦。第三部:提供支持抱着新生儿时,一定要有一只手来支撑头部和颈部。毕竟,宝宝出生时头部是身体最重的部位。特别注意婴儿的囟门,这是他们头顶上的软点。新生儿缺乏关键的颈部肌肉控制,无法保持头部独立支撑。这一里程碑通常要到生命的第四个月才达到。第四步:选择你的位置抱孩子是从抱起孩子那一刻开始的。当你去抱你的孩子时,把一只手放在他们的头下,另一只手放在他们的臀部。从那里,把小孩的身体抬到你的胸部。只要你支撑着宝宝的头和脖子,位置就由你决定了。有各种各样的抱法,有些抱法是你宝宝可能喜欢的,有些是对母乳喂养或打嗝很有帮助的。抱宝宝的一些常见tips: 抱着孩子的时候,试着皮肤接触。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联系和保持他们的温暖温暖感。你可以把婴儿脱到尿布前,把它们放在你裸露的胸口上,然后盖上毯子。 如果你对抱孩子感到紧张,选择一个坐姿。坐下来抱是一个好主意,尤其是对于没有力量支持婴儿体重的儿童或老年人。 使用婴儿车,但是要遵循包装上的说明书,因为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婴儿车构造及要求。 当长时间抱着婴儿或辅助母乳喂养时,可使用婴儿支撑枕头,如波比枕头。 不要在抱孩子的时候煮或带热饮料。要远离那些可能发生意外的人及事。 在上下楼梯时用双手抱着宝宝,以增加安全性。 无论是玩耍还是表达沮丧,都不要摇晃宝宝。这样做会导致脑出血甚至死亡。

发布了文章

肌张力高究竟是什么?有这些症状的宝宝可要当心了

一提到肌张力高,很多家长都会感到害怕。近些年,宝宝肌张力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前段时间有位宝妈正得意于宝宝会站,双腿绷得直直的,显得很有“劲力”,全家都高兴的不得了。去体检一检查,医生说是“肌张力高”,于是向我咨询:宝宝看着挺机灵的,没啥事儿啊,为啥医生就说肌张力高了呢?那肌张力高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治疗?肌张力高究竟是什么?肌张力顾名思义指的是“肌肉的张力”,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用以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具体来讲是指肌肉在清醒和放松时的紧张度。肌张力高或低,是大脑神经对肌肉传导的神经信号处理的不正确,导致肌肉总是不必要的过于绷紧或者过于松弛。而肌张力高通俗的解释就是指宝宝的“力气太大”。肌张力过高,会因肌张力亢进出现一些异常的姿势,肢体活动也会受到限制。对肌张力高的宝宝,当我们屈伸或旋转宝宝四肢时,能明显感觉阻力升高,肌肉关节很难被拉开或活动。如果用一点力去拉伸,宝宝还会感到疼痛而大哭。具体来说,如果肌张力增高,宝宝可能的表现有:1.仰卧时可出现头一直向后背;2.上肢肩关节内收,肘、腕关节屈曲;3.手指经常屈曲握拳状,拇指内收;4.坐时两下肢向前伸直困难,站时足尖着地,行走时踮足、剪刀样步;5.触摸宝宝腿肌肉,往往大腿小腿肌肉生长粗细不均匀,肌肉较硬;如果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可导致宝宝全身僵硬,肢体运动减少。肌张力高有啥危害?肌张力高的患儿易激惹,闻声惊吓,持续哭叫,入睡困难。患儿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对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对宝宝以后的运动发展影响非常大。轻的容易导致肌肉生长不均匀,重的导致走路姿势异常,同时影响智力发育和脑部神经发育。家长应如何正确应对肌张力高?其实,宝宝肌张力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身体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有极少部分则需要考虑脑瘫或者其他疾病因素。因此家长要判断宝宝肌张力高是否是生理性的,暂时性的还是病理性的。若宝宝是病理性的,任何高危因素引起的肌张力高(宝宝的大脑在分娩前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损伤,累及了支配肢体运动的脑区或神经束),从而导致肌张力的改变,出现姿势和运动功能的异常,就要尽早去医院进行干预治疗,越早启动正规的康复训练越容易逐渐恢复正常。若宝宝只是单纯的肌张力增高,没有姿势的异常改变,不影响其生长发育,没有哪里不舒服,可以先观察看看,家长可以在家给宝宝做运动功能训练。家长可以每天坚持给宝宝做被动按摩操,家长要注意应拿捏力度,动作要轻柔,切勿用力过度伤到婴儿骨头。 当宝宝头后仰时:可以用双手掌心扶在头的两侧,将其颈部向上方牵引,同时可用前臂压住小儿双肩以增加拉力,逐渐纠正头后仰。 当宝宝双腿不易分开时:家长可以握住小儿的双膝关节向上屈腿,当髋关节屈曲时,腿就会被轻轻分开,然后固定牵拉数分钟,每日训练4~5次。 当宝宝拇指内收时:家长可用手轻揉大鱼际肌,并把大拇指稍用力向外推,连续几次后,再诱导小儿拇指向上翘。 当宝宝足尖着地或小儿呈仰卧位或长坐位时:家长可一手固定膝关节,另一手把小儿的足跟放于掌心,用手握住足跟,把前臂力量作用于足底。

发布了文章

在家上网课,千万别忽视保护孩子的颈椎!

因受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生延迟开学成为事实,"停学不停课"这一举措就变得尤为必要。各地也纷纷开展"线上教学",今日一则关于在家上课,投影仪当黑板的新闻也登上了头条。当然,许多家庭可能并没有投影仪,借助手机、平板或者电脑、电视的也不少。这时,家长们除了监督孩子配合完成教师授课,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注意坐姿,保持正确的学习姿势,注意孩子颈椎健康。注意学习时长和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在配合老师授课的同时,制定合理的学习时间安排。颈椎病越来越低龄化确实令人担忧,儿童与青少年的颈椎病问题需要广大家长们的注意!现在小孩子从小学、幼儿园,甚至更早就开始低头玩手机上网或使用电子产品,视力下降、脖颈酸疼……也有不少小朋友和青少年因此患上颈椎病!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李维新教授介绍:大家不要觉得颈椎病离我们很远,我曾接诊过一位仅9岁的颈椎病患儿,突出的间盘已经钙化。当时了解到这个孩子是由于从3岁时就整天以手机为伴,治疗建议是不用手术,首先改变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把手机收掉,每天去游泳锻炼。结果再复查时,治疗效果不错,3、4个月后钙化已经消失了。这其实也就告诉了大家长期低头玩电子产品或者错误的姿势、习惯对孩子颈椎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这段时间,孩子需要在家里利用电子产品上网课,没有了平日在教室学习的环境,也没有老师们的监督,这时候家长们就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坐姿和时间管理。那具体该如何做,为大家准备了几点建议。1、电子产品的摆放。孩子若是用手机、平板上课,千万不要让孩子自己抱在手里,低着头上课。最好还是坐在平时写作业的课桌上,可以用固定的支架,把电子产品放在比较高的位置。如果在客厅利用电视上课,这时注意不要给孩子准备矮的凳子作桌子,而且也不要离电视太近,保持适当的距离。2、注意孩子的姿势。睡姿、坐姿,不趴睡,不斜靠在床上看书、看电子产品。孩子们学习时要尽量保持正确的坐姿,保持颈部直立,使头部获得有力支撑。3、合理安排时间。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要持续太长时间,一般一个小时左右活动一下。3岁-6岁儿童一般连续低头看书、玩手机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既然上课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孩子课下玩电子产品地时间就要严格管理。平时规律作息,不熬夜。4、在家适当锻炼。孩子上网课课间,可以站起来活动,眺望一下远方,做做课间操、颈椎保健操等,适度地做一些锻炼能很好地锻炼颈部肌肉。儿童和青少年地颈椎病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建议家长们在这段特殊时期做好监督作用。让孩子课业跟得上,健康也跟得上。

发布了文章

如何早期发现宝宝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什么原因导致?改如何来治疗?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儿童骨科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很多父母,特别是准父母可能对这种疾病不是很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疾病及其早期筛查方法。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也叫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英文简称为DDH。髋关节是由股骨的“球”形的股骨头与髋骨的“凹窝”状的髋臼窝一同形成的一个球窝状关节,外面包裏一个较紧的关节囊进一步加固。正常髋关节中,股骨头正好卡入髋臼里,可以保证髋关节正常旋转活动并稳定承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就是由于髋臼窝、股骨头和关节囊等结构发育不良导致的髋关节不稳定,股骨头容易滑出髋臼,造成关节脱位,影响正常活动及承重。那么,髋关节发育不良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该病的危险因素有许多,例如:(1)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发病率会增加十几倍;(2)宫内机械压迫:胎位不正(如臀位)、羊水少、第一胎、多胎等会导致胎儿髋关节所受压力增大及韧带牵伸,易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3)伴发畸形:新生儿有足部跖内收畸形或肌性斜颈等病者,其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风险也较高;(4)错误的襁褓方式:胎儿在子宫内双腿屈曲且相互交叉,出生后突然的双腿伸直成站立位将导致髋关节松弛并损害髋臼窝的软骨,因此在出生后数月应避免髋关节伸直并拢的襁褓方式;(5)雌激素:胎儿出生期间,母亲会产生雌激素使韧带松弛而使胎儿容易娩出,女孩对雌激素更敏感因此韧带相比男孩更加松弛,因此女孩患病概率较男孩高。如何早期发现我的宝宝是否有髋关节脱位呢?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婴儿的典型表现:(1)大腿皮纹及臀纹不对称,女婴还可有大阴唇不对称,由于单侧股骨头脱位,股骨头异常向后上方移动而表现得比另一侧短,引起双下肢不等长,从而出现腿纹不对称。但需要注意正常儿童也有部分存在腿纹不对称,故临床上如出现腿绞不对称,只作为进一步检查的指征,不代表一定存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此外,双侧股骨头脱位患儿,肢体基本等长,皮纹对称。(2)髋关节外展受限或外展活动有弹跳感,儿童年龄大于6月后,由于内收肌挛缩,使得脱位髋关节出现外展受限。家长常发现幼儿换尿布困难,关节弹响;如果孩子会走路,还会出现行走摇摆的步态,双侧脱位常常出现明显的跛行、鸭步。另外,正常孩子1岁左右学会走路,关节脱位的孩子常要晚几个月。(3)Allis 征/Galeazzi征阳性,患儿仰卧,屈髋屈膝,双足平行,由于单侧股骨头脱位引起肢体短缩,表现为双膝不等高。(4)弹进、弹出试验阳性,股骨头原本脱位,轻柔外置髋关节后,脱位的股骨头可以复位,表明为可复性脱位,弹进试验阳性;与弹进试验相反,髋关节内收时对股骨外压,股骨头可出现脱位,表明股骨头不稳定。但是,也有部分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幼儿无明显表现,等到有明显表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新生儿6周-3月时应常规进行早期筛查髋关节发育不良(新生儿期韧带松弛,6周内儿童超声检查不准确),尤其是有危险因素者更应该进行筛查。年龄越小头臼塑形能力越强,越早还纳脱位股骨头,发育成正常髋关节的可能性越大,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其早期筛查的方法是Graf静态超声。若怀疑宝宝患有髋关节脱位,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除了医生对孩子直接的观察和一些简单的体格检査外,还需要B超、X光等影像学检査才能确诊髋关节脱位,病情复杂时还需要做核磁共振。B超检査是小于6个月的孩子髅关节脱位最重要的诊断手段,而且没有辐射的伤害。经验丰盲的超声科医生可以根据关节的夹角判断脱位的严重程度。常规骨盆正位X光片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体格检查中,髄关节稳定的孩子难以判断是否存在髋臼窝的发育不良,X片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如果想进一步观察髄臼软骨发育情况,这时就需要再做核磁共振才能看到软骨的变化。最后,如果确诊为髋关节发育不良,应该如何治疗呢?(1)出生-6个月:首选Pavlik吊带治疗,其他治疗方法有支具等。Pavlik吊带让孩子的两条腿的膝关节弯曲,大腿像青蛙后腿一样打开,从而使股骨头滑入髋臼,将孩子的髋关节纠正到正常的位置。而支具较硬,比Pavlik吊带活动范围小,能更稳定地固定競关节。(2)6个月-18个月:首选麻醉下闭合复位,之后用石膏固定3个月,再用支具固定7个月左右。如闭合复位困难,则改行切开复位。(3)18个月-8岁:2岁以内仍有可能试行闭合复位,但多数患儿需切开复位及截骨术。骨盆及股骨近端截骨,不仅矫正了髋臼、股骨近端本身的騎形,而且提供了复位后的稳定性。(4)8岁以上(包括成人):应均衡下肢长度预防继发脊柱畸形,下肢不等长者可通过鞋底厚度来调整。对这个年龄段的患者目前治疗上尚存在争议,截骨手术治疗适应症欠明确,手术操作困难,手术并发症多,疗效不确定,故应谨慎采用,并有经验丰富的专职医生参与。

发布了文章

骨科医生:滑膜炎和关节积水是一回事吗?

很多有膝关节疾病的患者,常常会感到关节胀痛,与此同时就会出现“关节积水”。到医院看病,有的医生会说这是得了“滑膜炎”,也有医生会说关节里有“关节积水”。这时患者朋友往往“一头雾水”:滑膜炎和关节积水是一回事吗?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面积最广、最复杂的,也是形成最大的滑膜腔,由于膝关节负重大、运动多、最易受到损伤。关节滑膜是包绕在关节周围的一层膜性组织,它不仅是一层保护关节的组织,而且还会产生关节液,为关节的活动提供“润滑液”。同时,关节液也需要通过滑膜再吸收。对于一个正常的机体来说,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是一个“动态平衡”。当患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滑膜受到了炎症的刺激,它会发生炎性改变,组织变脆、增厚,产生大量的关节液,同时还出现对关节液的重吸收障碍。这时由于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动态平衡被打破,关节液的产生大于重吸收,便会出现“关节积水”。可以说,关节积水和滑膜炎的出现是关节炎发作的一个重要表现。关节积水是现象,滑膜炎是说明这个现象的医学诊断名词。滑膜炎常见诱因:如骨质增生、关节炎、关节结核、风湿病等和创伤性外伤、骨伤、关节内损伤、周围软组织损伤、手术等。主要临床表现:关节充血肿胀,疼痛,渗出增多,关节积液,活动下蹲困难,功能受限。在老年人多继发于膝关节骨关节炎,主要是因软骨退变与骨质增生产生的机械性生物化学性刺激,继发膝关节滑膜水 肿、渗出和积液等。滑膜炎主要分为三种“”一度滑膜炎:以关节疼痛为主,关节肿胀不明显或伴有轻度肿胀,走路咯吱咯吱弹响,上下楼或用力时关节疼痛或有不适感。二度滑膜炎(关节积液):以关节肿胀,有积液,疼痛不明显,下蹲或打弯有不适感或不能下蹲,蹲后站起吃力,个别患者则出现肌肉萎缩,过度运动或劳累后肿胀明显。早晨症状比较轻,晚间加重。重度滑膜炎(退行性病变):关节肿胀、疼痛比较明显,并伴有积液、骨刺、游离骨,上下楼更明显,僵硬不灵活,活动时有咯吱咯吱弹响声。“关节积水”是“滑膜炎”的常见症状,滑膜炎是发生在关节处的炎症,轻则只是疼痛不变,重则可能导致一些人丧失掉应有的劳动力。因此,出现不适后,要及时到正规疼痛病医院就诊,千万不要拖延病情;及时科学系统的治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康复。目前关节积液治疗方法1、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应当配合全身或局部用药抗感染。如果是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关节反复积液就要针对主要诊断进行积极内科治疗,比如痛风性关节炎,在经过积极抗痛风治疗和关节腔清理以后可以明显缓解关节积液。2、中医外科膏药贴敷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3、物理治疗。4、多休息,少活动,不要刻意弯曲膝关节,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锻炼。

发布了文章

宝宝烫伤了涂牙膏、用醋泡?这些才是您需要做的

在门诊接诊一个孩子,一年前,2岁多的孩子玩耍时扑倒了桌上的热水杯,烫到了孩子的右手及右胳膊,听家长的描述,当时烫伤不是特别严重,家里人就给涂抹了牙膏,也用村里配的“紫药水”涂抹了,可是后来逐渐发现孩子右手的瘢痕越来也严重,以至于现在几个手指都被瘢痕拉的伸不直也弯不动,东西都没法拿。。。意外总是离我们那么远,似乎只在新闻中看到,但意外又往往离我们这么近,对小朋友来说,杯中的开水、碗中的热汤、洗澡的热水......都是巨大的安全隐患,一不小心,烫伤就会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次灾难。烫伤后,皮肤轻则红肿、疼痛,重则起水疱、脱皮,甚至皮下组织坏死,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上面那个病例,孩子烫伤,家长却选错了处理方法,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其实只要上网百度一下,如何治疗烧烫伤,就能搜到大堆大堆稀奇古怪的方法:牙膏、盐水、酱油、菜油、醋、石灰加麻油、童子尿、母乳等等,我这里简单罗列几种常见土法:1、牙膏清凉止疼?第一个要讲上文说的那家孩子用的牙膏,有的人觉得烧烫伤后涂牙膏有用,主要是认为牙膏含有薄荷等清凉的成分,可以减轻伤口的疼痛和灼热感,然而事实上,它的作用跟冷水一样,仅仅减轻了疼痛,对伤口的治疗却完全没有任何贡献,反而伤口被牙膏遮盖后,更加不利于散热,另外牙膏还可能会使烫伤后的渗出液集聚,滋生细菌,引发感染。2、醋、酱油、糖?对于烫伤后涂抹醋、酱油、糖等厨房佐料,我是百思不得其解,我也没搜到任何文献关于这方面的论证,简单试想一下,烫伤后本身就很疼,再厚厚的裹上一层佐料,那会是一种什么滋味? 还有这些佐料本身都带有颜色,涂抹在伤口部位,范围掩盖了伤情,给医生判断创面情况带来困难,而且,佐料中的成分可能会加重创面的感染,导致留下疤痕。3、麻油、猫油?有人说烫伤后,涂抹麻油、猫油等各种油脂,可以“保持水分、滋润皮肤、减缓烧伤疼痛”。但事实却是各种油对烧烫伤的治疗非但没有作用,反而会加重伤情。以麻油为例,涂抹在伤口表面,会形成一层油膜,将热量封锁在内,不利于伤口散热降温,体内水分迅速被消耗,加重烧烫伤。涂抹麻油还会增加医生的清创难度,延误了治疗时机。既然这些土法都没用或者有害的,那儿童烧烫伤后该怎样正确、及时处理呢?请牢记处理烫伤五个关键字“冲、脱、泡、盖、送”:一、冲首先立即用大量凉水冲洗烫伤部位至少15分钟或至疼痛明显缓解,让引起烫伤的热量被完全带走,这是烫伤急救最最关键的第一步,目的是降低皮肤表面温度,防止烧烫伤面积扩大,缓解组织水肿,同时也有利于减轻疼痛和灼热感。这里,强调“立即”两个字:一旦烫伤,应该马上用凉水冲洗,越快越好。记住,居家环境,小面积烫伤后第一件事情不是找牙膏、酱油或锅底灰抹患处,也不是慌乱打电话去叫人,而是马上、尽快、立即用凉水冲!!!冲的时间要足够,冲至疼痛明显缓解或至少15分钟,当然这里也要说一下,凉水的水温也不是越冻越好,一般不建议用冰水,有研究提示,如果水温达4度以下的话,时间长了会引起创面加深。可能有的家长认为烧烫伤后,用凉水冲,会引起伤口起水泡。其实,烧伤后起不起水泡,与烧烫伤的原因和深度有关,而与是否接触冷水无关。二、脱等充分冲洗降温,疼痛减轻后,再小心出去衣物,及时脱去衣服可以避免余热的持续损伤,必要时可剪开衣服,保留粘连部分。避免弄破水泡。但如果衣物已经严重粘连,就不要硬脱,否则可能会连皮带肉一起撕下来,这样会造成二次伤害,这时只需轻轻地把患处周围的衣服剪开即可。三、泡经过了前两步的处理,用一盆凉水浸泡约20-30分钟,记住只用凉水就可以了,不要用冰块,更不要在伤口上抹任何东西!请记住是不要“任何东西”!冰敷因为温度太低,会导致创面下血管强烈收缩,不利于恢复,在伤口涂酱油、牙膏、红药水、紫药水等,不仅没有治疗烧烫伤的作用,有时还会使受伤皮肤变色,掩盖创面,使医生无法立即确定创面的大小和深度,给后续的治疗带来困难。四、盖用清洁敷料覆盖以保护创面,比如说纱布、干净的衣物、床单甚至保鲜膜都可以,进行简单的包扎,但不要包扎过紧。再次强调不要在伤口上涂抹任何东西!民间很多烫伤、烧伤偏方,号称治疗烧烫伤有奇效,但事实并非如此,乱抹东西会增加医生的清创难度,增加皮肤损害的风险,对患者而言没有任何好处。记得以前的新闻上就有某地有一位爷爷用麻油给烫伤的孙女涂抹伤口,结果非但没有减轻症状,反而延误病情,导致孩子送医时已休克,差点酿成惨剧!五、送上面四步做完之后,就该及时送医了。除非是轻度的烧烫伤,比如面积很小,只是皮肤发红,也没有起水泡,可以家长自己观察。大部分的孩子烧烫伤,尤其是发生在头面部、四肢关节、生殖器附近这些部位,处理不当可能影响外观和功能,所以还是应该尽早找医生处理。事实上,烧烫伤发生以后,无论处置得怎么恰当,孩子都难免承受很多痛苦,甚至还遗留一些疤痕,影响外观和功能,要避免这些问题,预防才是关键!所以在学完上面的急救措施,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有效预防宝宝烫伤,保护孩子免受伤害:1.不让孩子在厨房玩耍!厨房是最易发生烧烫伤的区域,正在使用的锅、烤箱、煮好的饭菜对孩子来说都是危险的热源,注意关好厨房门(特别是做饭时)防止宝宝的突然闯入。微波炉中取出食物时,确保宝宝不在周围。电饭煲等热容器当盛有热的食物时不放在地上和低处。端热汤上桌时注意防止宝宝突然跑过来撞到。2. 家中饮水机一定要上锁,或者放在宝宝不易碰到之处,端拿茶水或者温度高的食物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在周围,要将这些东西放在孩子不容易碰到的地方。3.不让孩子一个人待在浴室里,为孩子准备洗澡水时,给宝宝洗澡时先放冷水,再放热水,确保温度适宜再让孩子进入浴盆,新生儿洗澡适宜水温是36度,幼儿和儿童洗澡适宜水温是37-38度。4.将热水瓶、熨斗、白炽灯、电暖器等可能烫伤孩子的物品如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家里最好用温度不高的节能灯、日光灯。5.给宝宝玩电动玩具时,要检查其电路和电池的完好。不要边充电边给孩子玩充电式玩具。6.对于较大儿童,加强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普及安全和急救知识。教育儿童不要玩火。点火用具放在孩子不能取到之处。煤气不用时关掉开关,以防孩子模仿点火。

发布了文章

手术到底是半麻好还是全麻好?半麻后会长期腰痛?全麻后会变傻?

这个问题在临床上经常会被提及。医生如果告知患者半麻及全麻都可以达到麻醉要求的时候,很多患者也就拿不定主意了。我的意见是能半麻尽量做半麻,全麻是半麻起不到麻醉效果时的无奈之举。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到各位读者。什么是半麻,什么是全麻?1、半麻半麻的学名叫椎管内麻醉,如下图:半麻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其可以麻醉下半身,常常又被分为两种:硬膜外麻醉及腰麻,这两种麻醉方式都是往腰部注射局麻药起到麻醉的效果,只是注射的部位有所不同。 硬膜外麻醉是往硬膜外隙内注药,优点是肌肉松弛效果好、血液循环稳定,可以持续给药,缺点是起效时间长,镇痛效果不佳等。据报道,有10%~15%的患者会出现麻醉效果差,影响手术进行。 腰麻是往蛛网膜下隙注射局麻药,优点是镇痛效果好,麻醉平面稳定,缺点是不能持续给药,术后头痛等。因此,鉴于硬膜外麻醉及腰麻各有优缺点,半麻常常是将两者的优点结合,于是,现在的半麻最常用的方法是腰硬联合麻醉。这种麻醉可以先打个腰麻,确定好麻醉平面,而且麻醉效果确切,然后再打个硬膜外麻醉并置管,术中可以持续给予麻醉药物,避免因一次性麻醉药物用量过大而引起的全脊髓麻醉等副反应。2、全麻全麻是指全身麻醉,有静脉麻醉、吸入麻醉、气管插管麻醉等等,而为了保证手术中的麻醉质量,大手术最常使用的是气管插管麻醉。这种麻醉是将人整个麻醉,由于要保证呼吸,便要将一根管子插入气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要保证生命体征的平稳,对麻醉师的要求很高。什么时候选择半麻,什么时候选择全麻?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以下几点来考虑: 如果是麻上半身,比如说是乳房及甲状腺等手术,这些地方半麻做不到,那就不用考虑,全麻。当然,前提是局麻不能做的情况下。 如果是下半身,比如说是腿部及会阴部手术,常规建议半麻。因为半麻的副作用要比全麻小,后面我会介绍半麻及全麻的副作用。 半麻、全麻都可以,但是建议全麻的情况:手术大,时间长,患者在一种姿势下不能耐受的手术、患者有精神异常不能完全配合的手术、患者过分紧张要求睡着的手术、半麻穿刺部位有感染等。半麻的副作用,全麻的副作用主要有哪些?我们总结归纳如下: 半麻使用的是局麻药物,全麻使用的是让人昏睡的全麻药物。因此,半麻的药物副作用是远远小于全麻的。术后呕吐、头晕等症状明显小于全麻; 半麻血液循环稳定,全麻影响血液循环。因此,血栓风险、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等半麻是要高于全麻的; 半麻不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因此,对于呼吸的影响全麻较大,增加呼吸道感染机会,甚至有些会呼吸抑制; 半麻是清醒的,全麻是睡着的。研究表明,对于术后认知的影响半麻小于全麻,老年人也更容易出现术后谵妄等表现。半麻术前准备,全麻术前准备都要注意什么? 无论半麻还是全麻,术前禁饮、禁食是一样的,防止术中呛咳及误吸; 都需要调整心态,防止焦虑; 半麻洗净穿刺部位,全麻锻炼呼吸功能。半麻会长期腰痛,全麻会变傻吗?当然不会,半麻不会长期腰痛,全麻也不会变傻。半麻由于腰部穿刺,近期会有腰痛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会逐渐缓解,除非较粗的针管反复不正规扎入;全麻由于药物作用,有些老年人会出现暂时的精神异常,但是会逐渐好转,并不会变傻,除非极个别情况特殊,麻醉后变成植物人都有可能。总结:对于网友的热心提问,我再次表示感谢!半麻和全麻的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半麻及全麻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建议半麻,半麻的安全性是优于全麻的!

发布了文章

什么是肌腱?什么是韧带?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肌腱和韧带的介绍肌腱,顾名思义,就是肌肉两端的腱性组织,常见的例如小腿后面的跟腱、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腱、上臂前面的肱二头肌腱等。因为中间是肌肉,可想而知,韧带和肌肉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伸长和缩短。韧带,与肌腱在形态结构上最大的差别就是没有肌肉,很多都是片状或者绳索样的,其整体长度通常是基本固定的。断裂的韧带肌腱和韧带有个很重要的共同特点:它们两端基本上都是与骨头连接,都起到牵引以及稳定的作用。但前面讲过两者一个可以伸缩,一个不能伸缩,所以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作用:肌腱和肌肉在一起,可以使关节产生伸屈活动,我们才能干活、运动;肌腱主要就是维持关节的稳定性的,就像一根拧成几股的绳子,又结实,有稍微有一点点弹性,将关节两端的骨头拴在一起。因为两者结构和作用不同,当然断裂后表现就不同:可想而知,肌腱断裂后,就会使关节活动功能变差,例如跟腱断裂后,脚后跟就不能提起来了(医学上称之为踝关节跖屈功能受限);而韧带断裂后,关节就会产生不稳定的感觉,例如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就可以造成运动时反复扭伤。同样的道理,肌腱断裂后,因为有肌肉的一端还能继续收缩,就可能在活动时牵拉断裂部位,产生疼痛,例如网球肘造成部分肌腱断裂、肩袖撕裂时有时候的疼痛都是这样的;而肌腱断裂后,因为不存在收缩活动的问题,所以一般不会产生牵拉,也就很少会出现疼痛这样的症状(当然,急性损伤时,也就是刚刚断裂的时候,通常会因为有神经支配损伤或者出血肿胀造成疼痛,但当肿胀消退后,一般就不疼了)。因此,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或者髌骨脱位(医学上通常是内侧髌股韧带断裂)一段时间以后(通常2-3周),就不会疼痛了。此后膝关节内的疼痛,基本上都是其它关节内结构的问题引起来的。可以用肌腱修复韧带现阶段前交叉韧带的关节镜下重建已经成为了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案, 在临床上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的手术方式就是在膝盖上开一个小口,然后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把已经损坏的前交叉韧带组织取出来,再放入新的肌腱移植物,最后进行伤口缝合,手术就完成了。我们做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移植物取的是自体两根腘绳肌肌腱,不过在手术后半年左右,用B超观察被取掉的腘绳肌肌腱位置,大多会发现在取腱处有高信号的纤维束状新生物。也就是说这根肌腱在被取走后,还是会长出来两根类似的肌腱。以我们的临床观察来看,腘绳肌腱再生后具备锻炼强度的时间大概是术后5-6周,如果抗阻力量练习过早,很容易造成新生的肌腱再次断裂。因此,我们建议的开始时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手术后6周,练习方法:勾脚抗阻。

发布了文章

为什么骨折患者术前、术后以及康复时要冰敷,医生给您详细讲清楚

骨折患者从手术前的准备,到手术后,以及术后的康复,都离不开冰敷科学合理的冰敷可以帮助骨折患者消除肿胀,同时控制炎症反应,也能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冰敷的事儿。骨折,可不单纯是骨头折断了!什么叫骨折呢?其实就是骨的连续性中断,也就是说骨头从某一个部位或者是多个部位发生了连续性的异常,多见于暴力伤害,另外有少部分的病理性骨折,多见于骨肿瘤或者是异常的骨病。在我们很多人的意识当中呢,发生了骨折就是骨头断了,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骨折以后会导致肌肉的撕裂,会导致骨膜的撕裂,会导致骨头周边血管的撕裂,这样就会出现出血,而且损伤以后我们身体开始修复,那么就会产生炎性反应,患者会出现骨折部位的肿胀、疼痛,有些会出现皮温的升高;如果损伤的血管是大的动脉血管,患者会出现缺血性的改变,在损伤部位肢体的远端出现皮肤的苍白,皮肤的湿了,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缺血性坏死。而如果在骨折的周边血肿出现的特别多、特别迅速,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局部的压力加大,这增加的压力有可能压迫到动脉,导致动脉所供应远端的肢体出现缺血,而缺血以后组织会坏死,导致肿胀会进一步的加重,这种情况往往在前臂以及小腿儿常见,我们称之为骨筋膜室综合征。这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患者可能要面临截肢的风险。所以一旦患者出现骨折以后,医生和护士往往要非常密切的观察肢体远端的血运,要观察皮肤的温度,要观察是否有快速的皮肤水泡形成,这些都是快速肿胀和血管损伤导致的,治疗就以消肿,制动和止痛为关键。骨折手术前就要开始冰敷了!在创伤骨科,如果有创口的那一类开放性骨折,因为如果不手术会有感染的风险,往往都会采取急诊手术的措施。但一般没有创口的骨折,尤其是小腿和前臂骨折,往往医生都会观察3-7天左右的时间,再进行手术,这是为什么呢?有些患者认为这是医生在要挟患者,不给好处,就不给做手术,医生表示冤死了!之所以要观察一段时间再进行手术,往往都是为了要消除肿胀,在前臂以及小腿这个位置,无论是多么强壮的人群,相对于他的身体来讲都是比较细的部位,这两个部位肌肉相对来讲比较少,骨骼相对来讲比较多,在前臂及小腿骨骼周边存在着大量的筋膜,这些筋膜的弹性比较差,面对肿胀的反应能力是非常差的,如果肌肉肿胀的太快,而包裹肌肉的筋膜又不能延伸,那么就会造成整个肌肉筋膜的压力剧增,压迫血管导致坏死。一般患者发生骨折多长时间会达到一个肿胀的高峰期呢?三天左右!如果创伤比较重,肿胀的时间会更长,有可能会达到5天到7天。如果在没有消肿的前提下强行进行手术,整个手术的过程要有切口、要对骨折进行复位,要上内固定,这些过程对于软组织骨骼血管,肌肉都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也会造成水肿,那么就相当于肿上加肿,是不是会增加患者术后的风险呢?而且大家要明确一点,如果在骨折的周边放置钢板,一般钢板都是有比较大的厚度的,如果把这个钢板放置在一个极度肿胀的骨折区域内,有可能皮肤无法缝合,这种情况谢医生遇到过一次。所以如果是闭合的骨折,往往我们要观察一段时间,给予患者进行冰敷,消肿以后再进行手术,或者我们明确患者已经度过了肿胀的高峰期,皮肤肿胀有明显的消退,皮肤皱褶出现,整个患者的血运没有问题再进行手术,这样不是更安全吗?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建议受伤的患者在骨折后的48小时之内,每间隔2~3小时要冰敷一次,每次冰敷的时间要达到20分钟左右,不需要时间过长,可以起到很好的减轻肿胀的作用,如果有些患者肿胀过重,可以给予静点甘露醇促进肿胀的消退,超过48小时以后,观察肿胀消退的情况,及时调整冰敷的次数。术后三天内,冰敷一样很重要!前面已经说到了,骨折手术本身也是一种打击,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骨折,在做手术的过程当中,复位等一些操作会反复的刺激骨头周边的软组织,所以术后同样也会有一个水肿的高峰期,也在三天左右。所以我们往往建议术后的患者在72小时之内一定要坚持冰敷,每次冰敷的时间同样是20分钟,不需要增加冰敷的时间,但是可以适当的增加冰敷的次数,在冰敷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活动肢体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在一些大型的医院往往冰敷都有专门的设备,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国外有一些做法,相对来讲冰敷的时间比较长,个人来讲认为有些过度,有一些患者做完手术之后冰敷持续很长时间。一般术后72小时之后,如果肿胀有了明显的减轻,那么完全可以逐渐的减少冰敷的次数,甚至不冰敷。骨折术后的康复期,冰敷同样重要!为什么术后的康复期也要进行冰敷呢?这是由于骨折手术以后,由于需要制动或者是部分制动,很多患者的关节功能都会有轻度的受限(粘连),所以在骨折术后的康复期,往往需要慢慢的逐渐的通过康复锻炼恢复关节活动的角度。这个恢复的过程当中,随着关节角度的加大,会对已经粘连的部位造成细小的撕裂,导致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出血,导致局部的肿胀,那么在康复训练以后,适当的冰敷几次次可以减轻肿胀,减轻炎症反应,帮助患者减轻疼痛,这样才能更好的,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去进行第2天的康复锻炼。冰敷必须注意的细节!很多人认为冰敷就像电影里一样,拿一坨冰块砸碎了放在塑料袋里,或者是放在什么容器里敷在患处就可以了,这个做法是错误的。●我们所说的冰敷是指用冰水混合物敷在患处,绝对不能拿冰块敷在患处或者是手术的部位,温度太低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零度,这是促进局部肿胀消退,控制炎症,减轻疼痛最适合的温度。●而且冰敷的时间绝对不要过长,每次20分钟就足够了!很多患者认为既然冰敷能消肿,那我就长时间的冰敷,但是这样做的话,有可能导致皮肤的冻伤,另外会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所谓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有些事适当的做,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做的太多了就变成了伤害。●冰敷的时候,无论是什么样的装冰水混合物的容器,无论是塑料袋还是暖水袋还是专用的生物冰袋,都要在手术切口和容器之间放一个手巾或者是放点棉垫子,一个是可以避免过凉的刺激,另外一个在冰敷的过程当中肯定会缓霜,不要污染了手术切口。患者感受到有微微的凉的感觉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感觉特别的冷,那样就过度了。总结冰敷对于骨折病人是有意义的,对于消除术前的肿胀、帮助控制术后的肿胀、帮助减轻术后康复期时术后关节周边可能出现的小撕裂,小的水肿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冰敷不是盲目的用冰块敷在患处,而是有一些细节,具体应该怎么做,在文章当中谢医生已经有了介绍。不过您还有其他的疑惑可以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讨。

发布了文章

扁平足是怎么回事,能治疗吗?

扁平足是怎么回事,能治疗吗?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下面是一些扁平足的图片。足弓是人类脚的重要结构。有了足弓,使足富有弹性。即可吸收地面对脚的冲击力量,又可锁定中足关节,使脚变得坚硬,更好地推动人体活动。平足症又称扁平足,指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外翻,站立、行走的时候足弓塌陷,引起足部疼痛的一种畸形。很多平足者特别是儿童平足没有症状,也不需要治疗,只有少部分儿童平足可能会逐渐引起整个身体体态的变化,有一部分平足可能合并足部骨结构异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联合等。一、扁平足分几种类型呢?扁平足是常见的足病,系指站立时足弓塌陷,足内缘接触地面而有症状者。可以是先天性或后天畸形。1.先天性扁平足:也叫垂直距骨,患足随着负重的增加,逐渐出现症状,其特点是足呈外翻状,能过度背屈,甚至足背贴住胫骨,但足不易内翻。跟腔松弛。舟骨结节部有轻度肿、痛和压痛。跑、跳或走路劳累后症状加重。一般需手术治疗。2.后天性扁平足:因病程不同,临床症状也不一样,可有以下几个类型:1)松弛型:病人自觉足部容易疲劳,负重时间较长或劳累后足部感到酸痛、发热及疲累。严重时足内侧有肿胀。当站立时可见足前部外展、距舟部向内突出,跟骨外翻,跟健外移.足纵弓低平或消失。在发病初期,经休息及不负重时.上述症状及体征均可消失。2)痉挛型:病程若进一步发展,至青壮年时期.则膝骨长肌逐渐发生强直性挛缩,甚至变为永久性结构挛缩,即使在不负重情况下,体征也持续存在,被动内翻可引起剧烈疼痛和活动受限。3)僵硬期:晚期足部骨胳可发生形态改变,并产生创伤性关节炎,足部僵硬.保持在外翻位,活动受限,行走跋行。二、发病病因有哪些呢?扁平足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儿童的足弓常常在4~6岁形成,大部分儿童及青少年平足是先天性的。成人平足可以是儿童平足的延续,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继发引起,导致足弓塌陷造成的。1.先天性因素:①足骨韧带或肌肉先天发育异常.可以引起平足.例如第一肠骨过短.足底着地负重时,其它踌骨势必负重过多.因而发生平足。②舟骨结节发育过长,结节骨翁分离或舟骨发生副骨,影响胫后肌膛止点的坚强性,也可引起平足。③先天性仰趾外翻足(即平足)。④父母有平足者,子女往往也有平足。2.后天性因素:平足系由疲劳或慢性劳损所造成,患者多为发育尚未完全的青少年,足部虽无先天或后天异常.但因营养或休息不足,站立时间过久或负重过多.足部韧带和肌肉逐渐发生慢性劳损和萎缩.最后则形成平足。3.此外,如外伤(骨折、压伤)、肌肉麻痹(小儿麻痹)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能产生扁平足,且症状比较严重。体重超重、怀孕、卧床过久骤然离床行走过多等.偶尔也可引起平足。三、有哪些临床表现呢?1.疼痛:通常位于足底内侧(后足后内侧疼痛),且于长期站立或行走后加剧,且常可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现象。偶尔疼痛也可位于踝关节外侧外踝附近。这是由于足弓塌陷造成后足外翻,继而腓骨与跟骨相撞击的结果。2.肿胀:疼痛关节外肿胀,以足舟骨结节处为甚。3.步态异常:患足疼痛及足弓塌陷可造成跑步甚至行走能力下降,步态异常,如外八字步态。4.疼痛及异常的步态:可对身体的其他关节造成影响,如因患足的过度外翻及内旋,造成膝关节代偿性外翻及髋关节代偿性外旋等,继而可能引发膝、髋、下背等部位的疼痛和关节炎。个别平足的患者可能以下背痛为惟一的症状。5.严重的平足畸形:可见足踝部其他关节受累,如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的柔韧性降低甚至僵硬。6.平足症:可同时伴发有跖筋膜炎、跗骨窦综合征等。四、怎么样检查呢?扁平足的检查方法——足印五、怎么治疗呢?非手术疗法有以下几种方法:(1)疼痛较严重的急性期,应休息。距舟关节压痛点可用去炎松、普鲁卡因封闭,配合电疗或热疗,以减轻症状。(2)主动肌肉锻炼。特别适用于青少年松弛型扁平足。主要是加强胫前肌、胫后肌和足内在肌的肌力练习。能配合中药熏洗,效果更佳。若膝骨长肌及韧带已高度挛缩.应同时作被动足内翻练习。(3)在行走时.穿足底和足跟内侧加高0.3-0.6厘米的鞋,即托马氏后跟,以矫正足跟外翻,常能减轻症状或延缓病情发展。(4)穿用特制的平足垫或矫形鞋,用以维持正常足弓,矫正畸形。手术疗法可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手术:(l)对先天性扁平足,可施行关节外距下关节垫起术,其方法是在距骨下关节外侧嵌人一骨块,以矫正足外翻。(2)对已发生外伤性关节炎或保守治疗无效,有顽固性疼痛的陈旧性扁平足,可采用距下三关节固定术,方法是将跟舟、跟距及跟般关节截骨融合,以期矫正跟骨外翻及恢复正常承重功能。(3)若为肌肉麻痹、先天性畸形或足骨骨折后引起的扁平足,可适当选用肌腔移植术或三关节固定术。六、怎么预防呢?1.加强体育锻炼:多做弹跳运动,如跳绳、跳远、跳橡皮筋、足尖舞蹈动作及爬肋木等运动,使足部肌肉、韧带得到锻炼;有阳性家族史者,从幼年起即应锻炼足底部肌肉,并穿用特制平足矫形鞋或矫形鞋垫。在沙滩或沙地上锻炼,最为适宜。锻炼时,嘱患者屈曲足趾,足底外缘着地步行4-5分钟,每日二次。2.不宜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要安排中间休息,实验室应设有供学生坐的凳子或椅子。3.参加劳动要适当:年龄太小、体质衰弱、病愈后不久者不宜参加劳动。负重量不宜过大,一般认为一人负重不宜超过本人体重的1/3,两人共同搬抬一物,重量不宜超过两人体重和的l/3。4.穿着鞋子要适宜:合适的鞋子可以保持足部正确的姿势.有利加强足部支持体重的力量,免受扭伤。鞋子大小要合适,头部稍宽些,使足尖有活动的余地;鞋帮要略硬些,以保护内弓.使跟骨不致外翻;鞋跟要有一定高度(1.5-2.0厘米),使体重向前倾担一些.可减少跟骨负重量。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布了文章

宝宝踮脚尖走路正常吗?宝宝踮脚尖走路正常吗?

宝宝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宝宝会走路了,家长别提有多开心。但很多家长会发现,宝宝走路的样子怪怪的,总是喜欢踮着脚,是宝宝发育不正常吗?还是什么原因?宝宝踮脚尖走路正常吗?宝宝刚开始学走路时,因为足跟肌腱还没有发育成熟,重心会向前,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不好,对脚步的控制不熟练,缺乏触地感,就会踮着脚走路。临床上这种情况称为“足尖步态”,简称“尖足”,一岁左右学步的宝宝,在生长发育阶段出现尖足是很常见的现象。除此之外,鞋子不合脚、宝宝使用学步车等都会造成宝宝踮脚尖走路的情况,家长要及时矫正,以免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情况。但若出现以下情况,家长就要警惕:1. 长期踮着脚尖走,长期存在不消退,如超过2岁还总是踮着脚走路;2. 足尖伴有大运动发育落后;3. 踮脚程度比较明显;4. 踮脚走同时伴有感知障碍,如视听反应不灵敏;5. 足尖伴其他异常姿势;6. 小于4个月即出现尖足;7. 腿部发育异常,跟腱过短。病理性尖足往往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因此若存在以上情况,就需要去医院就诊检查。宝宝踮脚走路要怎么办?1.不用学步车和学步带。宝宝学步车不仅让宝宝减少锻炼的机会,还会影响走路姿势:踮脚走,是导致宝宝踮脚走的罪魁祸首。宝宝个子小,但学步车坐垫过高,由于宝宝脚不能完全着地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长此以往形成前脚掌触地的踮脚走路姿势。2.锻炼赤足走路。光脚走路可让脚趾头更好的抓地,增加宝宝的触地感和抓地感,培养宝宝的平衡感,从而更快地学会走路。但要注意,要保持地板干净、清洁很重要,可以选择平坦地面或柔软的地毯上让宝宝赤足行走,建议逐步适应,从光脚五分钟再到半小时,慢慢推进即可。此外,还可以让宝宝在斜坡上练习走路,从而锻炼宝宝小腿肌肉。3.为宝宝选择软硬舒适的鞋子。给学步阶段的宝宝选择合适的鞋子很重要。最好选择前掌比较容易弯曲的鞋子,有利于起步,也有利于培养正确的走路姿势。4.按摩放松。平常家长空闲的时候,可以把宝宝抱起,轻柔的按摩腿部肌肉和脚底,可帮助宝宝放松,对改善尖足也是有好处的。

发布了文章

肌张力异常就是脑瘫吗?如何早期诊断小儿脑瘫?

近年来小儿脑瘫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中国估计有700万以上的脑瘫患儿,而这当中绝大部分都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脑瘫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而且脑瘫形成时期广泛,影响形成的因素众多。很多家长过于担心,一旦发现宝宝一丁点的“异常”表现,家长都会担心不已。最近不少患者向我咨询:带宝宝去医院评估肌张力的发育情况,检查结果是肌张力异常,听说偏高就是脑瘫,是真的吗?肌张力异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跟脑瘫是否有联系?肌张力异常就是脑瘫吗?肌张力其实就是肌肉的紧张度,只有肌肉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人们才能维持正常的姿势,以及进行运动,如坐、站、行走等。说的直白点,就是人的肌肉就像弹簧一样,而肌张力就相当于是弹簧的松紧程度,肌张力高就代表弹簧很紧,不容易拉开。宝宝肌张力有一个发展、发育的过程,尤其正常的婴儿期的宝宝,一般都会经历两个屈曲期和两个伸展期,然后肌张力到1岁左右逐渐平衡、协调。因此不同月份的婴儿,孩子的肌张力也不同,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判定孩子的肌张力高低。比如,一般刚出生的宝宝肌张力偏高是很正常的,这个阶段孩子拇指内收、握拳都是很正常的,不能因为这一个表现,就断定孩子肌张力高。但如果5个月之后,孩子这种情况还没有改善,家长就应该警惕了。此外,肌张力异常只是脑瘫的判断症状之一,不可以定位它就是脑瘫。肌张力高还有其他原因,如检查时宝宝情绪紧张不能放松等也会导致宝宝肌张力异常的情况。因此一定要正确对待肌张力高的问题,正常的肌张力变化,是生理性肌张力增高,而且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生理性的肌张力增高。如何早期诊断小儿脑瘫?要注意的是判断宝宝脑瘫的前提是大脑要有损伤,头颅磁共振片有脑损伤的病变。若宝宝因小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受伤或中毒等各种原因而造成的脑损伤,并出现以下怪异症状,就要警惕脑瘫。1、运动发育明显落后跟同龄孩子相比,宝宝大运动发展滞后。比如,5个月后,手还呈握拳状,不主动去抓东西;10个月后,站立时脚还呈交叉状、脚尖站立;会走路时,用脚尖走等。2、姿势出现异常脑瘫患儿在3~4个月趴在床上时不能正常抬头,上肢不能更好的支撑躯干而且肩膀着床。也有一部分儿童会出现一侧正常。平躺在床上时头部会不停的往后仰而且下肢伸直,四肢肌张力明显降低,平躺在床上时手腕肩膀脚踝及膝盖等关节部位会和床面相平行,就如同青蛙一般。孩子4~5个月的时候家长可以握住儿童的双手,慢慢的从平躺拉成坐着的姿态,期间要观察牵拉过程中儿童姿态的变化,若是发现孩子头部后垂或者一侧下肢伸直就要警惕脑瘫。3、肌张力出现异常排除暂时性肌张力增高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后,感觉孩子身体有不同寻常的僵硬。比如孩子两只胳膊总是向后背伸,或者是屈曲不伸展,如果强制牵拉举过头顶,他就会感到疼痛而大哭不止。当抱他起来的时候,他的双腿直直的不踢蹬,并且会交叉起来。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了。4、精神上的异常脑瘫的患儿过度的肌肉而且持续性的哭闹、入睡困难,喂养比较困难而且吮吸和吞咽不协调,可能会出现吐奶的情况。另外脑瘫儿也会频繁的吐泡沫,总是半张着嘴巴,舌头不停地伸出来。

发布了文章

儿童会有关节炎吗?儿童关节炎需要怎么治疗

关节痛(关节的疼痛)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问题,虽然儿童关节炎并不多见,但很多严重疾病都可以引起关节痛,因此对于这种主诉应该引起重视。关节炎可能是感染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风湿热、风疹、腮腺炎、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红斑(人类细小病毒)、流行性感冒(流感)或其他病毒感染,有时会有过敏性紫癜。儿童关节炎典型X线平片实际上,病毒性关节炎在儿童时期是非常常见的。全血检查是有帮助的,因它可显示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或异型淋巴细胞。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肿瘤毗邻关节、骨肿瘤也可以表现为关节痛。常见病因见表36.4。表36.4 儿童关节炎:需要考虑的原因注:急性发病的单发关节炎伴有发热可诊断为脓毒败血症,除非有证据排除。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也被称为幼年型慢性关节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美国),被定义为发生在年龄小于 16 岁的儿童,累及一个或多个关节,症状持续超过6周的慢性炎症(一些标准建议3 个月)。本病较为罕见,在儿童中发病率为 1/1 000,但可产生深远的医学和社会影响。JIA 最常见的类型是较少关节受累的关节炎,侵及4个或更少关节(约50%)。多发性关节炎侵及5个或更多关节(约40%)。全身发作的关节炎,以前被称为Still 综合征,发生率约占10%,常见于5 岁以下的儿童,但在整个童年期都有可能发病。这些患儿可表现为高弛张热和铜红色斑丘疹,再加上其他特征,如淋巴结肿大、脾大和心包炎。关节炎不是最初的表现,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可累及手、腕、膝、踝关节和跖趾关节等小关节。一旦怀疑或认识到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JIA不是良性疾病——50%的患儿与成年人一样有持续活动性疾病。典型的风湿热通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壮年,首次发病于 5~15岁。关节炎相关观点5%的儿童主诉下肢反复疼痛,经常从睡梦中惊醒,可能存在情感因素,家长需有恰当的认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必须的,可以进行简单、合适的辅助检查。警惕漏诊、误诊和过度诊断。

发布了文章

儿童膝内翻与膝外翻什么情况下保守治疗?什么情况下手术治疗?

儿童膝内翻和膝外翻是较常见的下肢畸形,膝内翻是指膝关节以下向内翻转,双侧踝关节靠拢后,膝关节内侧之间留有间隙。膝内翻,又称为“O型腿”。 膝外翻为膝关节以下向外翻转,双侧膝关节靠拢后,踝关节内侧之间留有间隙。膝外翻又称为“X型腿”。父母一看到孩子膝内翻和膝外翻这个样子,确实会很担心。其实大部分孩子的膝内翻和膝外翻是属于正常情况。我们称之为生理性膝内翻和生理性膝外翻。需手术治疗的很少,一般不足8.5%。一般孩子的发育过程会经历三个阶段。2岁以内发育特点多数孩子早期的“O型腿”都属于生理性的膝关节内翻,是下肢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其发育曲线为:0岁至一岁半,孩子下肢呈对称外侧弯曲,最大角度可达到15度以上;一岁半之后,孩子的膝内翻逐渐减少,“O型腿”得到改善;至孩子两岁后,多数孩子的膝内翻能得到自然的纠正。3至7岁发育特点一旦孩子的膝内翻得到纠正后,双下肢的发育又向膝外翻发展,在一些瘦长型的小女孩身上,“X型腿”则更常见。这就是生理性的膝外翻,不需要进行纠正。7岁后之后的发育特点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7岁以后双腿又慢慢变直,“X型腿”得到改善,至八岁,双下肢形状趋于正常的6°膝外翻。生理性膝关节内翻外翻畸形是一个自愈的过程,无需支具或者手术治疗。病理性膝关节内翻外翻畸形是一个进行性外翻或内翻的过程,导致膝关节不稳定和关节退变。当地面的反作用力向内侧或外侧移位,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偏心压力超过了它们的负重耐受力,并抑制骺板和骨骺的正常生长(Hueter-Volkmann效应)。步行障碍和功能受限将随之发生,通常伴随疼痛。导致病理性膝关节内翻外翻畸形的原因有:足部发育不良,足内翻,足外翻,佝偻病,骨骺发育不良,骨骺早闭,骨骺损伤后引起的骨桥形成,骨折后畸形愈合,假关节形成等等。如何判断膝内翻或膝外翻呢?患者双膝并拢(髌骨中立位)站立,测量踝间距可以判断膝外翻的存在。患者双足并拢(髌骨中立位)站立,测量股骨髁间距可证实膝内翻的存在。最准确的还是拍摄下肢全长片来判断对于有些中度膝内外翻病例,尤其是肥胖儿童,踝间距和膝间距超过5cm,可考虑佩戴支具和穿矫正鞋。夜间应用膝内、外翻矫形器,目的是保护膝关节,防止韧带不稳。矫形器可应用1-2年。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呢?A.机械轴是一条绘制于站立式前后位双腿全长放射显影图上的线,此时骨盆处于水平位置,双髌骨朝前。连接股骨头和踝的中心位置,机械轴将水平的膝关节一分为二。B.将膝分成四个象限,考虑到生理性差异机械轴应该穿过内侧或外侧1区。机械轴偏向进入2或3区是手术干预的指征。发现孩子膝外翻或者膝内翻,父母需要密切观察,最好及时咨询儿童骨科医生正确判断是 生理性膝关节内翻外翻畸形还是病理性膝关节内翻外翻畸形,以免留下难以想象的畸形。

发布了文章

宝宝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不尽早治疗,可影响孩子的行走功能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病导致脱位的风险很高。过去,它还有个名字,叫做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以说自出生就会出现,并且可以进一步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样才算是髋关节发育不良呢?直白点就是,髋臼不能很好的覆盖股骨头,使关节不稳定,直至发展为髋关节的脱位。(图片清晰的告诉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儿童骨科最常见的髋关节疾病。DDH是髋关节在胚胎、胎儿和婴儿时期的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导致髋关节解剖结构异常的一组病变的总称,包括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发病特点可以总结为“ 三高 ”:①以女孩占绝对优势,男女之比为 1∶ 6 ;②单侧发病比双侧多见;③左侧比右侧多一倍。患儿血缘亲属的患病率为 20 % ~ 30 % ,直系亲属为 3 % ~ 4 %。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质量的关键,如果不对它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产生严重的后果,将影响患儿的行走功能。如何治疗DDH?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年龄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出生至6个月:这是治疗DDH的黄金阶段,首选的治疗方式为Pavlik吊带7月至18月患儿:A.若选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把患儿的双髋关节屈曲至110°,外展外旋90°的位置,在此状态下,将髋关节之下和踝关节之上的部分肢体进行石膏固定, 双膝之前放置一根方形木棒,以增加复位后髋关节的强度和稳定性。石膏固定复位全程分为三期,每期约3个月,总共9个月。B. 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失败患儿,可尝试髋关节清理在髋关节镜辅助下观察关节内的病变状况,发现并给予清除妨碍股骨头复位的主要因素,从而能够增加复位后的安全角范围。C. 18月以上至8岁患儿,考虑切开复位或截骨术闭合复位往往效果较差且其失败率较高,常需进行切开复位或截骨术。切开复位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联合其他手术,如骨盆、股骨截骨。那么早期保守治疗(蛙式石膏、Pavlik吊带)DDH的原理?总结来说,是尽快实现髋关节头臼同心圆解剖关系,确保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潜能,避免生长紊乱。打完石膏后应怎么护理?由于小孩子皮肤娇嫩,对骶部及石膏绷带等可能受压的部位要严密观察,预防压疮的发生。保持会阴部皮肤的清洁干燥,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擦洗会阴部,防止湿疹发生及大小便浸湿石膏而发生变形。此外,应经常观察患儿被固定肢体的末梢血循、皮肤颜色和皮肤温度及踝关节活动情况,若出现石膏过紧,脚趾端出现苍白发紫,或是肢端冰冷等情况,要及时与医生联系。怎么去抱患儿?搬动患儿时注意从患儿的背部双手托住双大腿抱起,防止单个肢体搬动,以免引起石膏折断。怎么注意饮食?患儿因石膏固定卧床及缺乏活动,心情受影响,食欲变差,应以易消化及富含营养饮食为主,刺激食欲,如肉汤、鱼汤等,鼓励患儿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足量维生素,增加富含钙、锌的食物,如牛奶、芝麻、豆制品等。是不是先天性髋脱位患儿打了蛙式石膏就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疗效?不一定的,医生在手法复位后再采用蛙式石膏,只是改善患儿股骨与髋臼之间的位置关系,后续还需要患儿自身的恢复,手法复位时无明显复位感,复位后不稳定,需要较大屈曲外展角度才得以维持复位,复位后X线片示股骨头距泪点较远,髋臼指数经3个月以上无变化者应积极手术切开复位;治疗过程中如发现再脱位,不必再三整复,以免延误手术时机。另外,虽然先天性髋脱位闭合复位后蛙式位是最稳定的体位,而且髋关节外展角度愈大,稳定性就愈大,但股骨头坏死的危险性也随之增高;因此需要在“疗效-稳定性-外展角-股骨头坏死”之间寻找平衡,这样加大了治疗难度,需要医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发布了文章

皮纹不对称就意味着髋关节发育不良吗?

生活中的妈妈们,是不是也发现过宝宝双腿皮纹不对称的现象?您有过这样的困扰吗?什么是皮纹不对称?“皮纹”是指将孩子两腿拉直并齐,两侧大腿内侧及后侧的纹路,而 “不对称”是指纹路的深、浅、长、短、位置等不一致。什么是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小儿最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常发病于胚胎、胎儿和婴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最初的表现常为长短腿、一侧大腿或臀部可能有多余的皮肤皱褶,也常伴随着活动受限,异常回响等。皮纹不对称就意味着髋关节发育不良吗?在所有皮纹不对称的宝宝中,大概会有5%的机率发生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DDH的早期诊断对于其早期治疗、早期康复至关重要。宝宝出现皮纹不对称情况也不一定都是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现象。出现皮纹不对称,大致与以下几点有关系:1.肌张力的异常。这些宝宝因为不同原因导致肌张力高,而肌张力高持续存在,就不利于髋关节的正常发育,容易促发髋关节发育不良。2.怀孕及出生时因素。由于宝宝在母体内孕育10个月,身体不会全部伸直,或者出生时位置不正等。3. 平时的抱姿。有的宝宝出生后爱哭闹,家长们就会经常抱着哄,抱起来的时候会一边用力多,久而久之,孩子的腿会一条屈曲,一条伸直。4.有髋关节发育不良家族史或遗传史。宝宝出生时,臀先露,羊水过少或其他胎产式因素,产生神经肌肉病变(如先天性肌肉斜颈和先天性足部畸形)等。肌张力异常的表现有哪些?肌张力高:易激惹,闻声惊吓,入睡困难;穿衣时四肢紧张,手抓握紧;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或足内、外翻,扶站踮足;关节活动度小于正常角度等。肌张力低:吃奶差,全身没力气,夜闹,四肢活动度大,扶站不稳定,双下肢不能支撑,关节活动度大于正常角度等。三个疗程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刘女士的宝宝终于恢复了正常。罗医生叮嘱刘女士一定要定期带宝宝来复查,一直监测到宝宝可以自行走路。专家提醒对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来说,髋关节主要由软骨构成,股骨头尚未骨化,采用超声检查是对此种不成熟髋关节成像诊断的首选方法。而6个月以上的宝宝,股骨头骨化后超声的诊断价值降低,更直观有效的是X线。类似于刘女士的宝宝皮纹不对称的这种情况,需多方面考虑。因此,家长们一定要警惕您的宝宝是否也存在肌张力高的现象。如果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宝宝也存在这种现象,那么最好建议及时就医。如果无异常,也要定期复查监测,直到宝宝可以独立行走。

发布了文章

孩子多动抽动、易怒、注意力不集中?不治疗,再努力也无法控制!

孩子多动、抽动,整天坐不住、静不下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调皮捣蛋,自控力差?写作业拖拉,成绩差,找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效果?幼时不警惕,长大更顽固!到底是什么原因?怎样才能让他定心地稳下来呢?其实,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性病,是一种孩子再努力也无法控制的病,5~10岁多见,10~12岁最严重,男女都有发病。关于抽动症和多动症有几种错误认识!抽动症=多动症?在很多医院接诊的患儿中,很多家长一来就问医生:“我家孩子到底是患上抽动症还是多动症?怎么区别我家孩子到底是属于哪种病呢?”相同点抽动症和多动症的本质都在于“动”,但是抽动更多表现为肌肉的“动”,而多动更多表现为“小动作”过多。此外,这两种疾病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问题。不同点1、多动症与抽动症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病症,部分抽动症患儿可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多动症儿童绝无抽动现象,也就是说抽动可能伴随多动,但是多动没有抽动现象。2、抽动症主要表现是先从眼肌,面肌部开始,出现眨眼,摇头,挤眉,继而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肢体、躯干扭动,叫喊声等,严重时出现污秽言语。这些动作反复发作,无法自控,若失治误治,呈渐进性加重,出现心理障碍。3、多动症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又称学习技能发育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心,好走神,动作过多,上课好做小动作,好说话,任性冲动,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做事拖拉,缺乏时间和任务观念等。4、抽动症是一种在儿童期(3岁~15岁)起病的神经精神障碍,男女童的患病比例为3:1。抽动症的孩子往往存在注意力和智力方面的缺陷,可能伴随精神分裂症、癫痫等其他疾病。5、多动症比抽动症发病率高,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性疾病,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9:1。多动症孩子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学习和行为及性情方面有缺陷。6、抽动有高峰期和缓解期,高峰期抽动频繁,随之进入抽动缓解期,两者交替出现,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波浪过程。抽动往往在孩子心理紧张、焦虑不安、兴奋激动时增多,尤其是在白天或疾病后抽动更明显,当注意力集中时可自行控制片刻,入眠后抽动消失。7、多动症是没有固定发病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病,是持续的生理和心理障碍。多动症、抽动症的危害显而易见,包括引发学习困难、妨碍个性发展以及产生社交障碍,且有研究表明,多动症、抽动症往往会并发很多共患疾病,比如学习困难、品行障碍、抑郁症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