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3

齐鲁卫健

为您提供科学的诊疗建议和健康指导,普及健康知识,介绍名医的养生经验;举办健康主题讲座及图书分享会,打造属于您个人的保健日志;推送最新医保信息和医疗资讯;从事健康图书及外宣品的编辑出版、设计印刷、营销推广;策划健康文化活动及文创研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夏季除湿补脾】中医常挂在嘴边的湿气重,西医怎么看?

进入夏季,不少人常常会觉得胃口不好,昏昏沉沉没力气,好像穿了一件湿衣服,浑身不清爽,早晨睡不醒,晚上又难入睡……研究表明,湿度过大时,人体中一种叫松果腺体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较大,使得体内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的浓度就相对降低,细胞就会“偷懒”,人就会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中医则认为有可能是体内的湿气在作怪。那么何为湿气?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祛除湿气呢?湿气其实就是体内的津液没有正常代谢,而是堆积在身体里的某个地方。进入夏季后,雨水增多,空气中的湿度也明显增大,导致湿气侵入人体,加重体内的湿气。“空气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大小,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水汽距离饱和程度越近。通常我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湿度的大小。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小,人体汗液蒸发越快,人的感觉越凉快。到了盛夏季节,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时,汗液蒸发缓慢,比如气温在28摄氏度、相对湿度达90%时,人们就会有气温达到34摄氏度的感觉,感到酷暑难耐。另外,夏天酷热高温,贪食冷饮也容易致身体被湿邪侵袭。现在很多人长期缺乏运动,夏天又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在该出汗的时候无法正常排汗,加重体内的湿气。中医认为,脾喜欢燥,不喜欢湿。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伤及脾阳。脾胃被称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中医讲,脾不离胃,胃不离脾。当过多的湿气侵入人体后,就会使一大部分的湿气积攒在体内发散不出去,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中医还认为,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水湿困脾,运化失度,积水为患,泛于肌肤,人就会出现四肢沉重或水肿等表现。总之,脾一旦被湿所困,人往往会出现头疼头晕、精神困倦、口黏或甜、舌苔厚腻、上腹闷胀、食欲不振、水肿性肥胖、四肢沉重、大便溏稀、尿短少而黄赤、下腹隐痛、女性白带增多等症状。不仅人会变得困顿、乏力,而且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影响健康。所以,从立夏到立秋的这段时期也是除湿补脾的关键时期。平时如何简单地判断自己是否有湿气呢,可从多个“疑点”判断出来。首先,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干湿适中。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反而舌苔加厚泛黄或白腻,这是体内有湿气留滞的表现。其次,刷牙的时候恶心欲呕,嗓子总是有痰,有种咳不干净的感觉,也是有湿气的表现。另外,如果感到小腿肚发酸、发沉,或浮肿,尤其是孕妇或中老年女性,也是体内湿气在作怪。那么具体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在生活中要注意远离阴冷潮湿的环境,阴雨天或大雾天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少开窗户,避免使室内湿度过大;而当雨过天晴,气温升高后,则要注意通风采光,使居室湿度保持在适宜范围。合理使用空调、风扇。使用空调时,要注意隔段时间开窗通风换气,使室内保持一定量的新鲜空气。若长期待在空调房内,应该到户外适当活动,多喝温开水。空调温度不宜开得太低,夏季居室里比较舒适的条件是:室温控制在25℃,相对湿度则应控制在40%至50%为宜。  当大汗淋漓准备进入室内时,不要立刻对着空调或风扇降温,以免皮肤毛孔关闭将汗液闭塞在体内,晚上睡觉时也不要让风扇或空调对着身体吹。空气湿度过大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科学测定,当空气湿度高于65%时,病菌繁殖滋生较快,当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因此,要利用晴朗天勤晒被褥,保持好湿度适宜的生活、工作环境。其次,闷热潮湿的天气里,饮食调理应以利湿化浊、助脾运化为基本原则,可吃薏仁、扁豆、红豆、玉米、山药、莲子、冬瓜、洋葱、水芹、蛤蜊、鲫鱼、鲍鱼等食物。要特别注意,西瓜、海带、绿豆均为较寒之物,不适合脾虚之人食用,反而会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胃寒腹痛症状。不宜过食生冷、甜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从冰箱内取出的水果或饮品一定要等到常温后再饮用。俗话说,“汤汤水水祛湿气”。下面介绍四个简单易行的祛湿食疗方给大家:橘皮茶原料:橘皮10克(鲜皮加倍),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功效与主治: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暑湿所致的脘腹胀满、饮食无味者食用。香荷饮原料:香薷10克,荷叶10克(或鲜荷叶30克),陈皮10克,薄荷5克,先将香薷、荷叶、陈皮三味药煎煮30分钟,再加入薄荷煮5分钟即可,服用时可加适量白糖调味,代茶饮,具有消暑理气、祛湿解表的功效。蛤蜊冬瓜汤原料:主料:冬瓜250克,蛤蜊400克,盐1/2茶勺,胡椒粉1/2茶勺,葱蒜适量。制法:冬瓜去皮洗净切成片,葱蒜切片,蛤蜊洗净。起油锅爆香葱蒜片,放入冬瓜略炒,加足量水大火烧开,放入蛤蜊,加盐,煮至蛤蜊开口立即关火,加胡椒粉调匀即可。具有消暑、祛湿、利尿、消除水肿的效果,也是慢性肾炎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孕妇水肿的消肿佳品。  薏米红豆粥原料:薏米20克,红豆3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制法: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同煮成粥。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消暑的功效,适用于夏季体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也可以加入山药同煮。薏米红豆粥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但是如何合理地食用,大家可能未必了解。比如,烦热、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的人,我们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入百合、莲子同煮。百合能润肺养颜,清心安神,莲子能养心神,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用莲子的时候,要去掉里面的心。当然,如果嫌这个粥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冰糖是凉性的,能清心火。莲子稍有滞涩作用,体重胖的人不宜用。夏天暑湿感冒,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冷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驱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女士喝这个粥还可在其中再加点大枣,大枣能温中、健脾、养血。肾虚的人,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黑豆。按照中医的说法,因为黑色入肾,而黑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嗜睡、感觉心中空落落的,可以薏米红豆粥加桂圆。薏米偏凉性,因此寒湿体质的人不适合长期吃薏米,可以喝点茯苓粥。茯苓性平,味甘、淡,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之功效。在湿度较大的地区,茯苓可作为重要的食疗药材。健脾渗湿以白茯苓为最佳。在家可自制茯苓粥服用,效果非常理想。方法:取茯苓粉(可在中药店加工)30克,粳米30克,红枣7个。先把粳米加适量水煮沸几次,后放入红枣,粥成时再加入茯苓粉搅匀,稍煮即可。作早餐食用,或不拘时服食,有健脾利水之功效。所以,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加减,组成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处方,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  (医学编审:康夫仁)——————————————————————————  健康小链接  “打通”人体,暑湿天不遭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引起不适。这些不适都与人体局部不通畅有关。因此暑湿交加的天气还要以“通”为养。通毛孔  保证毛孔的通畅,适度出汗才好。对策:头顶贴姜。生姜性温,具有发汗出湿的功效,贴在百会穴可疏通毛孔,使人微微出汗,有效预防空调病。切0.5厘米厚的生姜1片,贴在头顶正中(百会穴),30分钟后去掉,每日1次,连续3日。通胆道暑湿化热,湿热郁胆,再加上吃饭不规律、户外活动少,会导致胆汁郁积,出现口苦、心烦等症状,还会诱发胆道疾病,因此伏天应及时通胆道。对策:玉核粥。将干玉米须3克,核桃仁10克(打碎),与粳米50克一同熬粥,空腹服食,每日1次,连续5日。通尿道 暑湿侵袭人体,下移小肠,会导致小便不利,严重者甚至出现水肿、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症状。可用以下食疗方来利尿消肿。对策:薏米红豆粥、荷叶粥、莲子粥,常法熬粥,每日吃1次,连续5日。通肠道  肠道请,湿热除,邪有出路保平安。对策:搓大鱼际。大鱼际位于掌心,大拇指根部所对的肌肉隆起处,按摩此处可清肠热、化肠燥、通大便。用一侧手的拇指来回用力搓另一侧手的大鱼际处,感觉发热为宜,每次搓5分钟,然后换手搓另一侧,每日2~3次。

发布了文章

【加油吧,高考生】学会这几招,睡得好,心情好,考得好!

【加油吧,高考生】学会这几招,睡得好,心情好,考得好!齐鲁卫健 今天  考试前,很多同学会感到焦虑、紧张,压力山大,导致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不集中。这里教大家几个好方法,自己动动手,用经络穴位帮助身心放松,用最佳状态迎接考试!      自 我 点 穴      这套点穴助眠操,重点刺激头部经穴安神定志,辅以耳穴全息调理,按摩手足心能养阴清热,腹式呼吸引火归元。可以早晚各做一次,或自觉紧张时选择方便的动作进行操作。1第一式:十指扣头动作要领:双手十指张开,两手分别放在头顶处。然后,用十指指腹的螺纹面叩击头部,不拘穴位、不固定位置,有痛感的地方可多叩击几次。由前向后叩击头部,重复进行1-2分钟。2第二式:五指梳头动作要领:张开五指,将中指对准头部前半部分头发正中,即督脉循行处;其余四指自然放下,四指分别对准两边的膀胱经及胆经循行处。先用左手当梳,再用右手,从前往后,两手轮流梳1-2分钟。3第三式:同揉耳轮动作要领:拇指和食指同时按揉耳朵,分别从下往上按揉耳轮(图中最外面的实线①)、对耳轮(图中中间部位的实线②)、按揉对耳轮脚与耳轮脚附近的软骨(图中的S型实线③),各1分钟。有痛感的地方可以适当多揉几下。4第四式:揉后发际动作要领:十指张开,置于后脑勺处。用两手拇指同时从外向内轻揉后发际线附近的穴位,分别是耳后的翳风穴、乳突穴、安眠穴、风池穴和风府穴,先按再揉,反复按揉1-2分钟。5第五式:按揉劳宫动作要领:张开左手掌,用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劳宫穴(位于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约1分钟。再以同样方法按揉另一侧劳宫穴。6第六式:按揉涌泉动作要领:用一手拇指指腹或指关节按揉两脚的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约1-2分钟。睡前可以配合温热水泡脚帮助睡眠。7第七式:腹式呼吸动作要领:双手交叠放于丹田处,进行腹式呼吸,即吸气时鼓起肚子,呼气时收腹。腹式呼吸时意念集中于呼吸,且呼吸缓慢深沉,有助红细胞含氧量的增高,人也容易恢复平静。      伸 展 运 动      看书写字久了头昏眼花,久坐低头容易颈腰酸痛,建议每隔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看看远处的风景,深呼吸数次,伸展一下身体,活动一下手脚。八段锦是一套动作舒展优美的中医健身功法,可以在身体疲劳、精神不振时练习。在这里介绍两个八段锦的动作,主要伸展我们的颈、肩、背部,站立、坐位都可以做。双手托天理三焦动作口诀:十指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绷抱势还原。势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功法作用:这一式动作,通过两手交插上举,缓慢用力,保持伸拉,可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通过拉长躯干与上肢各关节周围的肌肉与韧带,对提高关节的灵活性,防治颈肩背痛、驼背等脊椎疾患有良好的作用。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口诀:双掌绷抱似托盘,翻掌外旋臂外旋;头颈随手向右转,目神转往左脚跟;引气向下至涌泉,呼气尽时停松静;继续运转成左式,收势提气回丹田。功法作用:这一动作,能增加颈肩关节周围肌群的收缩力,增加颈椎运动幅度,活动眼肌,改善眼肌疲劳及颈肩背部疾患,改善颈部及脑部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正如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说,按摩导引结合能使“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备战考试,让大脑在关键时刻保持最佳战斗状态,学会劳逸结合很重要,经络穴位可以成为我们的最佳助攻。最后,如果经过上述方法,仍然无法解除疲劳、紧张、颈肩疼痛、失眠等考前综合症,就要及时到医院寻求帮助啦。稿件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发布了文章

【立夏】做好“养心”事,夏天无心事!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立夏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 立夏之后,天气渐热,人体气血运行旺盛,出汗开始增多,血液易出现黏稠度高,所以更要注意调养心脏,不能过累过劳。 按照中医理论,季节和五行五脏是有所对应的: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而养之。同时,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炎热,汗多伤心,所以养心成为夏季保健的一大关键点。 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属火。夏季炎热,人们很容易动“心火旺”,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急躁焦虑、失眠、食欲不振、口腔溃疡等表现,这就是“情绪中暑”的表现。 现代医学生理学也认为,人的神经细胞对夏日的气温、气压、湿度和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高温气候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激素的分泌,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的症状。 《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 在中医理论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易增加,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所以,夏季养心重点突出“心静”。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天气越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俗话说:“静则神藏,躁则亡。” 唐朝诗人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天气酷热,却见恒寂禅师在房间内很安静地坐在那里。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白居易对这事有所感悟,于是作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如何保持“心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所以要做到“戒燥戒怒”,切忌大喜大悲,要保持精神安静,心志安闲,心情舒畅,笑口常开,要多做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 夏天最凉爽的时间段要数清晨,可以清晨起来在住所附近的林荫花间处散散步,能颐养心神,有助于心阳的升发,增强新陈代谢功能。 午睡对防病养生起着关键作用。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也称“心藏神”。“闭目养神”,其实也是在养心。午睡时如果能在一开始练练转眼球,不但会提高午睡质量,还能有效缓解视疲劳。具体的方法是双目从左向右转9次,再从右向左转9次,然后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 晚上梳头对安定心神也很重要。建议梳头采用“指梳”,且不是普通的梳子。即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称为“拿五经”。晚上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睡前最好再3次。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还能防治失眠、眩晕、中风等。 心火过旺的人,可以用莲子心、甘草泡水喝,方法为: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以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数次。主治心火内积所致的烦躁不眠。《本草纲目》记载莲子心“清心去热”,配生甘草则增强莲子心的泻心火除烦之功。 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重,小肠积热,就会出现小便黄短,舌红苔黄,大便秘结,口舌生疮。介绍一个小方:可用竹叶3克、麦冬5克、金银花3克泡水代茶饮。 平时心功能不好,气虚乏力者可以用西洋参3克,麦冬5克,代茶饮,或加入适量的桂圆、莲肉、小枣、小米加点冰糖熬粥,都是简单易行的保健方法。说到饮食,夏天要合理饮食,以养心气。 一、饮食宜清淡。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冬瓜、黄瓜、豌豆、黑木耳、黄花菜、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章鱼、鸭肉等。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 二、饮食多吃“苦”。我国自古就有“吃苦度夏”之说。中医学认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的作用,而且苦味入心经,有降泄心火的作用,心火去而神自安,因此夏季要经常吃些苦瓜、丝瓜、苦菜、油麦菜、竹笋、莴笋、芹菜等苦味菜,或者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柠檬茶等。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人体十分需要的物质,且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除烦、解除疲劳等功用。特别是进入夏季, 当发生味觉减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消化功能障碍时,由于人舌面的味蕾对苦味非常敏感,吃点苦味食物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增进食欲。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 三、饮食要补钾。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正常成年人体内约含钾150克,分布在细胞外和细胞内,以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在炎热的夏季,随汗排出的除水分和盐外,还有微量元素钾。如果体内缺钾,往往会使人感到倦怠无力,同时会出现代谢紊乱、心率失常和肌肉无力等。 最好的补钾方法是,在日常膳食中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大豆、红豆、毛豆、油菜、芹菜、菠菜、海带、山药、莴苣、紫菜、西瓜、香蕉等。此外,牛奶、鲤鱼、鳝鱼等食物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钾,应经常食用。另外,炎热的夏季应多喝茶。茶叶中含钾丰富,多喝茶既可消暑,又可补钾。夏季食补佳品:荷叶鸭脯 做法:鸭肉、蘑菇均切成薄片,火腿切成10片,葱切短节、姜切薄片,荷叶洗净,用开水稍烫一下,去掉蒂梗,切成10块三角形备用。 蘑菇用开水焯透捞出,用凉水冲凉,把鸭肉、蘑菇一起放入盘内加盐、味精、白糖、胡椒粉、绍酒、香油、玉米粉、葱节、姜片搅拌均匀,然后分放在10片三角形的荷叶上,再各加一片火腿,包成长方形包,码放在盘内,上笼蒸约2小时,若放在高压锅内只需15分钟即可。出笼后可将原盘翻于另一干净盘内,拆包即可食用。 功效:清芬养心,升运脾气。 供稿:齐健堂

暂无更多

关注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