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于脑瘫的几个常见问题,你都理解对了吗?
2020年09月07日 【健康号】 刘建军     阅读 7915

我国脑性瘫痪(简称小儿脑瘫)康复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80 年代初,虽然近20 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小儿脑瘫康复的理念、理论、技术、专业队伍素质、康复服务质量等尚不十分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此同时,康复从业人员、患儿家长在对小儿脑瘫一些常见问题的理解上也存在一些偏差,本文特意把日常最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儿童康复科刘建军

一、小儿脑瘫定义

我国对小儿脑瘫的定义有过四次集中的讨论和定义,前三次分别是1988年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佳木斯学术会议、2004年昆明小儿神经学组小儿脑瘫座谈会和2006年长沙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会,最新的定义是2014年4月在佳木斯提出来的,它参考了国际上对小儿脑瘫的一些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征,它导致活动受限。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定义中以下几点需要特别说明。

一组: 指非单一疾病(比如感冒就是单一疾病)

发育中: 指胎儿、婴幼儿期,即从怀孕开始到出生后1年内,比之前的范围有所扩大。这是因为这些1年内造成的脑损伤跟出生前发育障碍造成的症状是一样,康复手段也是一样的。

非进行性损伤: 排除进行性、退行性病变

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活动受限:排除一过性、暂时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

伴有障碍及继发问题:可伴有一种或多种其他障碍,也可发生继发问题

二、小儿脑瘫分型

和小儿脑瘫定义类似,我国于1988年、2004年及2006年进行了三次小儿脑瘫分型的制定和修改,最新的分型如下:

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类(六型)

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

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

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共济失调型(ataxic)

混合型(mixed)

几点说明如下:

①由于痉挛型单瘫、三肢瘫十分罕见,不再单独分型, 一般归类为偏瘫、四肢瘫;

②不随意运动型主要包括:手足徐动(athetoid)、肌张力障碍(dystonic),也可包括舞蹈、舞蹈手足徐动;

③由于肌张力低下型主要为其他类型早期表现,因此不单独列该型(小婴儿时表现肌张力低下,1岁以后逐渐呈现出运动障碍的实际类型)。

④混合型多为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也可是其他类型混合或多种类型混合;

⑤由于临床实用性小,因此不必单列“不可分类型”。

三、康复治疗的相关问题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也有下面一些问题很容易造成错误的认识,因此需正确引导、及时纠正一些偏颇认识。

3. 1 正确处理促进运动功能与促进身心全面发育之间的关系

小儿脑瘫患儿与其他儿童一样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段有其不同的生理、心理、社会发育特征,需要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在康复训练中创造趣味性及轻松愉快的氛围,增进治疗师与患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将玩耍、游戏、娱乐、交流等贯穿其中是十分重要的。应根据患儿病情及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耐受力等,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手技与方法,对小年龄组患儿更要手法轻柔。避免与患儿缺乏交流,简单操作、枯燥无味的康复训练;避免采取因患儿惧怕而造成身体及心理创伤的治疗方法;避免重运动功能提高而轻身心发育的治疗;避免为达到治疗师及家长盲目追求的“理想效果”而增加患儿的痛苦。

3. 2 正确处理康复治疗即时效果与长远效果之间的关系

应充分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采用国内外公认的方法与技术,强调综合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及远期效果。不冒然采用无循证医学依据的所谓“独特技术或方法”。任何单一治疗技术与方法都无法替代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综合康复是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根本原则。

3. 3 正确处理局部矫治与提高整体功能之间的关系

康复治疗核心目标是充分发掘患儿的潜力,实现功能最大化,一切治疗目标要紧紧围绕功能。防止仅将视线集中在局部问题的矫治而忽视整体功能,防止因局部矫治过分而产生“矫枉过正”,从而导致功能的退化或丧失。应内外科结合,中西医结合,医生、治疗师、矫形器技师等结合,在联合评定的前提下做出最佳治疗决策。

3. 4 正确处理被动运动训练与主动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

小儿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目的是通过治疗师的手技及辅助,使其得到正确的运动感知与认知,从而建立并巩固正常姿势运动模式。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应依赖于诱导和主动运动手技,使患儿学习和建立具有功能的运动模式。被动运动手技作为抑制异常姿势与运动模式、主动运动的辅助手段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过分采用被动运动手技而忽视诱导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的倾向。

3. 5 正确处理康复治疗项目、强度、数量的选择与患儿生理需求之间的关系

防止治疗项目选择过多、治疗强度过大、治疗方法众人千篇一律。应留给患儿足够的睡眠、休息、玩耍及恢复体力的时间,使患儿在接受治疗期间“劳逸结合”。

3. 6 正确处理辅助治疗与康复训练之间的关系

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穴位注射、手术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均为辅助性治疗,应与康复训练紧密结合,康复训练起主导作用。注意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不要过多开展辅助治疗而弱化康复训练,防止滥用药物,减少价格昂贵或不可逆性治疗方法的使用。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