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卷土重来的布氏杆菌病你真的了解吗?
2021年01月28日 【健康号】 国敬芝     阅读 8847

导语

一起了解一下~

“布病”即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可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



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



2019年11月28日,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病感染事件,让布病又受到众多关注。截至2020年11月30日,当地累计检测79357人次,重复检测10786人次,实际检测68571人,经省疾控中心复核确认,抗体阳性人员10528人。



我国部分地区曾有流行,现已基本控制。

什么是布氏杆菌病

布鲁菌是一种“隐性的”和强感染性的病原菌,该疾病范围广泛,既包括局部性病灶,也包括复杂的系统性疾病。



布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但一般为1~4周。而且,布病起病隐匿,可表现出广泛多样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盗汗、关节痛、肌痛、乏力、体重减轻、肝脾大等。



布病引起的弛张热或波浪热,其发热初期易与疟疾、伤寒等其他发热疾病相混淆。



在非流行区域,布病感染主要发生在成年男性,且与职业有关,大多发生在乳制品行业人员、兽医、屠宰场工人、临床和微生物学研究人员中。



总的来说,布病的病死率很低但发病率高。

布氏杆菌病的致病性

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由于其有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销毁,并能在该细胞内增殖。经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待繁殖到一定数量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进入血流,反复出现菌血症。



由于内毒素的作用,病人出现发热、无力等中毒症状,布氏杆菌随血液侵入脾、肝、骨髓等细胞内寄生,血流中细菌逐步消失,体温也逐渐消退。



细菌在细胞内繁殖至一定程度时,再次进入血流又出现菌血症,体温再次上升,反复呈波浪热型。布氏杆菌多为细胞内寄生,治疗难于彻底,易转为慢性及反复发作,在全身各处引起迁徙性病变。

布氏杆菌的诊断

主要根据病原学、血清学和变态反应检查情况做出诊断。



病原学培养是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常规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6周),且培养阳性率差别大。



质谱技术可以将布鲁菌鉴定到属、种和亚种水平,是一种非常快速和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血清学实验室诊断是布病最常依赖的方法,布鲁菌感染的过程中,首先出现IgM抗体,接下来的10~14天出现IgG抗体。



疫苗已成功用于控制家畜感染,进行降低人类感染率,最合算的布病防控方法是加强人类和动物卫生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