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如何影响你的精神健康
2021年07月03日 【健康号】 杨兆辉     阅读 8097

每十个人中,就有接近三个人在一生中会受到精神障碍的困扰。很多精神障碍的治疗尽管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不能充分满足临床需求。一级预防的进展则相对有限;事实上,一些常见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甚至似乎呈现上升趋势。
       长期以来,生活方式因素(如体育锻炼、饮食、吸烟、睡眠)往往与躯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来,这些因素与精神健康越走越近,甚至出现了「生活方式精神病学」(lifestylepsychiatry)的概念。在这一背景下,很多指南已经开始重视健康生活行为在精神障碍预防及治疗中的地位。
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JosephFirth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meta-review,针对大量高质量证据进行了回顾,旨在探讨关键的可变生活方式因素与精神障碍患病风险及治疗转归的因果关系。本项研究发表于精神科顶级期刊WorldPsychiatry(最新影响因子49.548)。
核心发现
本项研究共纳入了29项针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P-MA),12项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2项meta-review,以及2项针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MAofRCT)。这些研究所涉及的生活方式因素包括体育锻炼、吸烟、饮食、睡眠,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焦虑及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就生活方式因素而言,核心发现如下(具体解读见下文):
▶多条证据线共同提示,体育锻炼可作为多种精神障碍的一级预防及治疗手段;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吸烟可导致常见及严重精神障碍的发病;
▶饮食模式与精神障碍患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如何最好地让饮食服务于精神障碍的治疗,需要进一步明确;
▶睡眠差是罹患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但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理解两者之间复杂的双向联系及非药物睡眠干预手段的获益。
不同精神障碍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
针对体育锻炼、吸烟、饮食及睡眠等关键可变生活方式因素在预防及治疗精神障碍中的作用,本项meta-review对现有证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估。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已成为研究证据最多的生活方式因素。来自多项P-MA及MR研究的大量证据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某些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即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此外,尽管仍需要在高质量的RCT中进一步复制,但MAofRCT已经发现,运动干预可作为抑郁、焦虑及应激相关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及ADHD的辅助治疗手段。
公共卫生指南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或上述运动的某种组合,以降低成年人各种健康状况的风险。然而需要认识到,与慢性躯体疾病不同,大多数精神障碍首发于年轻人,而简单地建议年轻人「动起来」很难对其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要想实现体育锻炼的保护作用,或许需要将循证学证据系统地整合至环境改造中,辅以针对年轻人的身心健康促进计划。通过运动治疗精神障碍时,建议在有培训背景的运动专业人员的督导下完成。
现有推荐主要将有氧运动及心肺健康作为运动干预的重点。尽管这一点得到了文献的充分支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肺健康本身即可降低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但应指出,目前已有证据表明肌肉力量及阻抗训练也可以预防精神障碍,该效应甚至独立于一般意义上的锻炼。此外,力量训练可显著改善精神健康,这一效应可持续存在并超过有氧运动。
因此,未来有关体育锻炼的研究及指南应进一步考虑阻抗训练在精神障碍防治中的疗效及可行性。
体力活动可预防抑郁症,走路爬楼梯也可以|研究速递
睡眠
大量证据表明,睡眠是另一个重要的可变生活方式因素。大规模meta分析显示,睡眠与各种精神疾病存在前瞻性联系,而MR研究则提示睡眠与双相障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除此之外,睡眠障碍可显著增加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行为风险。
MAofRCT显示,睡眠干预可有效减轻抑郁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睡眠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亚临床抑郁症状,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抑郁的效应量甚至更大。此外,近期一项RCT显示,睡眠在严重精神障碍中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可显著降低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年轻个体的幻觉及偏执严重度。
总体而言,睡眠差似乎在精神疾病的起病及恶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CBT-I或许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此类治疗也可采用数字化形式开展),以改善睡眠及精神健康的其他方面。明确CBT-I用于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睡眠障碍与自杀|临床必备
吸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吸烟是一系列精神障碍重要且可变的高危因素。尽管早期MR研究的结果不一致,但最新的统计效力更高的GWAS研究强烈提示,吸烟与抑郁症、双相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的起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些发现与多项meta分析相吻合,后者提示吸烟与精神障碍前瞻性患病风险增加、发病提前及转归不良相关。
上述发现共同为公共卫生机构控烟措施的合理性提供了支持证据,而这些措施可有效覆盖易感、贫困及边缘化群体。迄今为止,精神障碍患者并未从西方社会一般人群的吸烟率下降中显著获益。
尽管本项研究未发现任何有关戒烟改善精神症状的MAofRCT,但研究一致表明,戒烟并不会导致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健康状况的恶化(「戒烟恶化精神健康」的假设可能成为临床干预的障碍),且事实上似乎可以改善这一人群的精神健康。
此外,基于躯体健康风险,精神科对戒烟的迫切需求也已经得到了认识——吸烟是导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预期寿命缩短15-30年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吸烟是导致精神疾病及健康状况不均的原因,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某些减害方法(如电子烟)的潜在收益。

饮食
饮食与常见及严重精神障碍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多项meta分析表明,健康的饮食习惯与抑郁症状风险显著降低有关,但与已确诊的抑郁症及其他精神障碍的前瞻性联系尚未得到建立。此外,目前尚无任何MR研究证据支持饮食模式在任何精神障碍发病中的因果作用。
此外,近期的一项四臂RCT中,研究者评估了营养干预措施预防亚临床抑郁患者(n=1,025)出现抑郁发作的效果,发现行为激活无助于促进受试者健康饮食。然而,考虑到受试者的饮食质量略有改善,阴性结果可能与受试者对干预手段依从性不佳有关。
有趣的是,本项RCT中另一个「活性干预」组的受试者每天补充多重营养素,其抑郁症状转归反而显著劣于安慰剂组。尽管看似自相矛盾,但上述与直觉相反的发现与Choi等的MR研究结果一致,即多重维生素补充剂可升高抑郁风险,而这也是膳食营养因素唯一的阳性因果关系。
显然,人们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确定营养如何影响精神健康。然而,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现有很多临床研究已经表明,饮食干预可以与标准治疗联用,以改善转归。除了支持ADHD特定饮食干预措施的初步证据外,近年来的一些RCT还报告了地中海饮食对临床抑郁症的疗效,且效应量较高。
尽管仍需进一步重复上述发现,但存在高水平的饮食高危因素与心血管代谢疾病有关,而后者又与精神障碍存在关联,上述事实已足以让人们考虑将饮食因素纳入精神障碍患者的多学科治疗计划中。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杨兆辉
主治医师
秦皇岛市九龙山医院
心理科,心理门诊
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心理治疗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