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预防
2018年10月29日 【健康号】 韩洪锋     阅读 9146

大肠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大肠癌在各类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3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癌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大肠癌预防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一、结直肠癌会导致哪些常见症状?
    结直肠癌常见症状有:①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这是结直肠癌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液或粘液等。②腹痛:也是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之一,常为定位不确定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出现肠梗阻时腹痛加重或阵发性绞痛。③腹部肿块:多为瘤体本身,大多坚硬,呈结节状,可有一定的活动度。④肠梗阻症状:可出现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四大症状。⑤全身症状:由于肿瘤溃烂、慢性失血、感染或毒素吸收等,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症状。晚期可有肝脏肿大、黄疸、水肿、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恶病质等。



二、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是哪些?
1.50-75岁一般人群:该人群具有平均患结直肠癌风险,应重视结直肠癌普查筛查。
2.50岁以下高危人群
①有结直肠癌病史者;
②一级或二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发病史的人群;
③家族中曾患有腺瘤性息肉者,包括已治疗者;
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家族史者;
⑤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息肉、腺瘤、克罗恩病患者;
⑥盆腔放射治疗者、女性生殖器官癌瘤患者;
⑦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者;
⑧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者;
⑨肥胖、长期饮酒、少食新鲜蔬菜者。

三、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减少、消除大肠癌的致病因素,抑制正常细胞的癌变过程。

1.      饮食调整

虽然大肠癌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绝大多数散发性的大肠癌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密切相关,对饮食干预,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①能量摄入  能量摄入与大肠癌发生有关。大部分的研究表明,脂肪占总热量摄入的40%至45%,比仅占膳食热量的10%至15%的人群结直肠癌发生率高。总的能量摄入与大肠癌危险性有关系,无论摄入的能量是蛋白质、脂肪还是碳水化合物。减少能量的摄入有可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②脂肪与红肉  大肠癌的发生与动物脂肪和肉类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有研究表明高脂射入的妇女与低脂妇女相比大肠癌相比大肠癌风险增加32%。而肉类中摄入红肉是大肠癌发生的一个强的危险因素。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别是尽量少吃煎烤后的棕色肉类,有助于大肠癌的发生,而鸡肉和鱼的摄入量比例升高与女性结肠直肠腺瘤的发生率降低关联。

③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  纤维素能增加粪便量,稀释结肠内的致癌剂,吸附胆汁酸盐,从而能减少大肠癌的发生。因此在平时的饮食,应该尽量多摄入蔬菜、水果、纤维素,合理饮食,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④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结肠上皮过度增生转化为正常,但目前资料并不支持用抗氧化维生素来预防大肠癌。微量元素与大肠癌的关系,目前研究还不甚详细。叶酸能减少大肠癌的发病,但具体机制不清楚。

⑤膳食抗致癌原  膳食中的大蒜、洋葱、韭菜、葱中含有的硫醚;柑桔类含有的萜;葡萄、草莓、苹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萝卜、薯蓣类,西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都被认为是能够抑制突变,具有抗癌作用。尤其是大蒜,有研究表明,大蒜是具有最强保护作用而使人们免患远端结肠癌的蔬菜。

⑥有研究表明,膳食钙与肠道中的游离脂肪酸和胆汁酸结合,将它们转化为不溶性钙化合物,无法刺激上皮细胞增殖。钙增加磷酸盐和胆汁酸的粪便排泄,并改变胆汁中胆汁酸的相对量。此外,乳制品中的钙能够沉淀内腔细胞毒性表面活性剂,从而抑制它们对结肠粘膜的影响。在喂食诱发结肠肿瘤的西方饮食的啮齿动物中添加钙和维生素D显著降低了肿瘤发病率和多样性。

2.      改变生活习惯

①    肥胖与运动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独立的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过少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可以影响结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从而达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②    吸烟  吸烟与大肠癌的关系还不十分肯定,但吸烟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证实,目前研究认为,吸烟是大肠癌基因产生的刺激因素,但需要经过大约40年的时间才能发生作用。

③    饮酒  酒精的摄入量与大肠癌的有关系,酒精也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但具体原因不清楚。减少酒精摄入量有利于预防大肠癌。

④生殖因素  激素与生殖因素可能影响大肠癌的发生,美国研究表明,单身女性的大肠癌发病率高于结婚女性,有人认为这与激素能影响胆汁酸盐代谢有关。

3.      药物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大肠癌发病率降低。每月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使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下降40%~50%。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说法,并且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用量、用药时间、长期应用所致的副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治疗癌前病变

大肠腺瘤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通过普查与随访,尽早切除腺瘤,治疗结肠炎,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者,通过遗传学检查,筛查处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预防工作的重要方面。

(二)  二级预防

肿瘤的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或减少肿瘤引起死亡。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从癌前病变到侵润性癌,估计需要经过10~15年的时间,这为普查发现早期病变提供机会。普查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三)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对肿瘤患者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目前对大肠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为主,辅以适当的放化疗、中医药治疗、免疫治疗,以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

四、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措施和干预治疗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措施和干预治疗可使大肠癌的发生率下降80%,死亡率下降70%。包括癌前病变的随访、结直肠癌无症状筛查和家族史阳性者遗传学检测。具体筛查手段如下:
1.经肛门直肠指检:7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直肠指检得以发现,是一种最简单、最经济的检查方法。但其不能发现更高位的结直肠癌或其他病变,需要结肠镜检查等弥补不足。
2.大便隐血试验:许多疾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不同的疾病其出血量也不同。出血量很少,以致在肉眼和显微镜下都不能发现时,就需要作大便隐血试验(又称粪潜血试验)来明确有无消化道出血。阴性表示无出血,阳性为有出血,加号越多表明出血量越大。这种方法很灵敏,每日出血量5毫升时即可出现阳性反应。但是,如果在试验前吃过肉类、含铁药物、绿叶蔬菜等都可能造成假阳性,鼻腔少量出血咽下后也可以引起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在分析时应注意。大便隐血试验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之一,常可为一些病变的发现提供重要线索。证实消化道有出血后,还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化验检查进一步查明引起出血的原因。临床常见的原因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活动期、胃癌、结直肠癌、肠结核、钩虫病、慢性结肠炎、结直肠溃疡等。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时应想到恶性病变的可能性。
3.消化道肿瘤标记物检测:常见的肿瘤标记物有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等。理想的肿瘤标记物应该是存在于体液特别是血液中,容易被检测,具有敏感性高、准确度高、特异性高,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单一的理想肿瘤标记物检测可用于结直肠癌的筛查和诊断。
4.血液中游离癌细胞检测:对血液进行结直肠癌游离癌细胞检测,可以发现结直肠癌的线索,然后进一步结肠镜检查以筛查结直肠癌可能。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血液中游离癌细胞检测,若阳性说明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则须做结肠镜、CT等检查进一步证实。目前该检测手段尚处于研究阶段。
5.结肠镜检查:目前是确诊和筛查结直肠癌的主要检查方法,除了可以直视下发现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占据肠腔的周径、有无出血等,还可以取病变组织做病理活检帮助明确诊断。
6.钡灌肠造影:在没有结肠镜检查手段之前,钡灌肠是结直肠癌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有助于了解结直肠癌的部位、大小、形态、肠壁蠕动情况、有无肠腔狭窄。但目前临床上该检查已经少用,主要用于无结肠镜检查的地区、不愿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及有结肠镜检查禁忌证者,在有肠梗阻表现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应该慎用或禁用。
7.CT扫描检查:肿瘤患者应该作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以帮助结直肠癌的诊断和定位,同时有助于发现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或腹膜种植性转移,必要时加做胸部等部位CT扫描检查,这样有助于术前分期的准确判断,从而制定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合理治疗方案。
8.PET-CT检查:该检查有助于发现结直肠癌,特别是了解有无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或腹膜种植性转移等远处转移,可帮助结直肠癌的诊断、定位和术前分期。但其缺点是检查费用高昂,有一定辐射副作用。
9.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检测(家族史阳性者遗传学检测):结直肠癌家族遗传学检测,是指通过高通量测序(NGS)技术,全面筛查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相关的21个突变基因,结合遗传数据库中对突变位点进行风险定义(有害突变、临床意义未知、无害突变),从而达到评估受检者是否携带遗传性结直肠癌突变基因,并评估受检者的患病风险的目的,进而作出一系列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10.肠道微生物检测:根据检测受检者粪便中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异常状况,来判断出腺瘤和癌变病灶的存在。
11.低剂量服用大蒜素、阿司匹林、钙、硒等,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