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说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帮凶”?
2016年10月16日 【健康号】 常玉英     阅读 4911

一般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有两个认识误区:

       1.感染也无所谓,正常人还有50%带菌者呢?

       2.感染后特,十分怕癌变。

那么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该如何正确认识呢?

       自从1982年有学者报告了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消化道溃疡密切相关、是胃癌始发原因之一后,这个观点已成消化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不仅医学界关注,许多病人在看了媒体的宣传后也常常会问: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不是真的容易得胃癌呀?

       从世界上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来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确与胃癌发生之间有相关性。调查发现,在早期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对照组。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几乎是未感染人群的4倍。但是患者也不必太紧张,因为幽门螺杆菌的菌株很多,不是只要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演变为胃癌。只有毒力很强的菌株,致癌几率才比较大。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多阶段的过程,在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样一个漫长的病变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于不同阶段。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即在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胃癌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胃癌患者胃内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并不能直接引起人体细胞DNA突变及细胞表型的转化。通俗地说,幽门螺杆菌不能直接致癌,不是致癌的“元凶”,而是“帮凶”。幽门螺杆菌分泌的氨和磷脂酶等,可以破坏胃黏膜的保护机制,使各种致癌因子更容易直接作用于黏膜上皮细胞。同时,幽门螺杆菌分泌的化学物质也可以直接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DNA突变的机会。

       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众多,但患胃癌为数很少,这是为什么呢?除与感染的幽门螺杆菌的种类不同、细胞产生的毒力强弱各异有关外,还与个体的敏感性、抵抗力,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机体出现了不同的感染结果相关。此外,在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宿主的遗传背景、饮食因素、营养、获得感染的年龄以及其他环境因素,都可能同时起作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