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血压保护血管!这些知识你可能需要了解
2018年05月02日 【健康号】 刘锦峰     阅读 8388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测压力,可分为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和静脉压,而通常说的血压就是指动脉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测压力,可分为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和静脉压,而通常说的血压就是指动脉血压。循环血液之所以能从大动脉依次流向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和大静脉,是因为血管之间存在着递减性的血压差。


  要保持一定的血压,需要有三条基本因素;


  1、心脏收缩射血所产生的动力和血液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的相互作用。


  2、必须有足够的循环血量。


  3、大血管壁的弹性。血压是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和氧气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保障。心脏收缩时,含有营养成分和氧气的动脉血液被挤压到动脉内,并沿着血管向前流动,具有弹性的血管也相应地扩张,从而使血液动力得到一定的缓冲而不至于过高;心脏舒张时,虽然停止了对血液的挤压,但是由于动脉血管的弹性回缩,从而压迫血液继续向前流动。血液就这样靠心脏收缩产生动脉的收缩压,靠动脉血管回缩而维持了一定的舒张压。血压的持续存在,迫使了血液不停顿地流向压力较低的全身毛细血管,从而把营养和氧气带给各器官和组织。


  不难理解,动脉若没有一定的压力(即血压),血液就不会在全身流动,人体各器官和组织也就得不到必要的营养物质。因此,动脉必须保持一定水平的压力。血压过高和过低都会对全身组织器官的供血供氧(营养)都会产生影响。血管是高血压的主要靶器官,高血压时整个动脉系统均受累。大动脉病变主要有二类:即粥样硬化和纤维性硬化。前者分布呈局灶型,病变主要在内膜层,引起管腔狭窄,影响血流传输,导致组织缺血和梗死。后者分布呈弥漫性,病变累及动脉壁全层,以中层为主,引起管腔扩张,影响缓冲功能。小动脉病变主要是壁腔比值增加和管腔内径缩小,导致外周阻力增高。高血压的危险之处在于常并发或导致多种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常并发中风(脑卒中),多数脑出血由高血压引起,并发冠心病和诱发心绞痛,并发肾功能不全,导致尿毒症等等。


  血管老化硬化也是高血压产生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及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影响,我们的血管会出现老化和硬化,造成血流缓慢,血管内血量聚集增多,血管承受的压力就会升高。高血脂时,粘稠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垃圾会沉积在血管上,导致血管狭窄,粘稠的血液在血管中就更不易通过,便会挤压血管壁从而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


  早期高血压病人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疲乏无力、失眠、易烦躁等,后期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持续在较高的水平,并伴有脑、心、肾等器官受损的表现。控制好血压是维持血管正常功能和保护好的血管的重要措施之一。


  临床上部分高血压患者因为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能耐受而忽视血压的控制,时间以长,血管的损害就会显现出来,难以挽回。因此,监测血压,密切关注血压的变化是保健血管的重要环节。当然,也不能一见血压偏高,就胡乱服用降压药,又会出现血压过低,全身乏力、头晕眼花、心烦心悸等机体供血不足的情况。正确选择降压药和服用剂量,要有专科医生的指导。同时,调节情绪、合理饮食,降低体重和适当运动都是控制血压的积极方法和措施,也是血管保健的良方。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