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到底是什么?
2018年02月13日 【健康号】 李晓强     阅读 10244


一男子胸患痈,痛烦躁,发热作渴,脉数而实。时季冬,余谓:“此热毒内蓄也,须舍时从症,欲治以内疏黄连汤。”彼以时当隆寒,乃杂用败毒药,愈炽。仍求治,投前药二剂后去二次,诸证悉退。以金银花散加连翘、山栀四剂,出水而消。大抵证有主末,治有权宜,治其主,则末病自退。用其权,则不拘于时。泥于守常,必致病势危甚。况杂用攻剂,动损各经,故丹溪云:“凡疮发于一经,只当求责本经,不可干扰余经。”罗谦甫云:“守常者众人之见,知变者智者之事,知常而不知变,细事因而取败者多矣。”
——明·薛己《外科发挥·溃疡》      








解析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治病就是整合调理,换成中医理论就是整体观念。比如,得了足癣,就会把五脏六腑都调个遍,倘若你只外用了些草药,病人就会质疑你是不是遇到假中医了。同时,中医攻讦西医最有力的说法也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看来这种整体思维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知道每个疾病都有其自身的原因和机理,当然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不管怎么样,每个疾病的发病都是相对复杂的。那如何治疗都是摆在所有医学体系面前的难题,中西医都不例外。西医相对于中医就比较直接,是什么病菌引起,或者是某个因子引起,就直接处理这个病菌或是因子。但不管哪一种医学,在治疗中,都无法做到兼顾所有因素。只不过从表象看来,看中医更“面面俱到”而已。



来了一个病人,发热、怕冷、无汗、头重、头疼,气喘,脉是浮紧的。似乎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麻黄汤证。但时值盛夏,患者素体较弱,病人有口渴、苔腻,那该不该用麻黄汤呢?患者还有失眠多梦、大便秘结、偶有呕吐。那该不该用麻黄汤?患者还有胸背毛囊炎数年。试问,还该不该用麻黄汤?

相信很多人会更谨慎考虑使用麻黄汤了。因为变量太多,远远超出了麻黄汤证的范围。那怎么办?病还得治疗啊!麻黄汤不敢用,那就改方子,或替换药,麻黄不敢用,就用香薷,桂枝不敢,那就去掉,或减量,或者改为柴胡。口渴,就不敢发汗,滋阴生津,发烧,那就除热,失眠多梦是虚是实?虚了得滋阴清虚火,实了的泻火重镇,大便秘结是虚是实,实了清热通泻,虚了养血滋阴。还有呕吐呢?毛囊炎呢?这些只是症状。还要考虑患者体质的寒热虚实,天时的五运六气,病位之归经等等。如此可谓面面俱到。可这样开出来的方子能治病吗?



薛氏就举了一个例子:一男子胸患痈,痛烦躁,发热作渴,脉数而实。但时值冬季,所以医生即便看到了一系列实热,但瞻前顾后,考虑到是冬天,所以不敢直截了当地清泻实火,清热解毒,以致贻误病情。反观我们目前的中医临床,很多中医还是这种思维。前怕狼后怕虎,抓不住主要点,要么药不对症,要么剂量太轻,总之疗效不佳。

“大抵证有主末,治有权宜,治其主,则末病自退。用其权,则不拘于时。泥于守常,必致病势危甚。”这句话,就一语道破了中医临证思维的精髓。中医治疗,有时候为什么小方子能解决大问题?就是在治疗攻其主,舍其末。同时中医治病不能过于拘泥常法,不可太死板,谁说夏天就不能用麻黄?谁说体虚之人就不能用泻法?正如罗谦甫云:“守常者众人之见,知变者智者之事,知常而不知变,细事因而取败者多矣。”

由此可知,攻主舍末、知常达变才是中医临床思维的精髓所在。过于考虑混杂因素,试图面面俱到绝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李晓强
副主任医师
陕西省中医医院
皮肤科
皮肤手术、毛发疾病、瘢痕、痤疮、银屑病及难治性皮肤溃疡。尤其对皮肤复杂手术、毛发疾病认识独...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