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师说让绑住健侧手,强制练患侧手,这是要干啥?
2018年10月18日 【健康号】 刘建军     阅读 4932

在孩子的训练过程中,大家会经常看到治疗师会让家长限制小孩健侧手的使用甚至直接戴上手套,并且多练患侧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有效吗?这样不会影响健侧手本身的功能吗?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先来看一个脑瘫儿童成为棒球明星的故事。

1、林肯在他母亲肚子里就中风了,当他4个月半大时,他母亲就看出他不对劲,各方面都落后于同龄小孩。他左手左脚没什么功能,眼皮下垂。不能发声,舌头有一半是麻痹的。林肯不能爬,也不会走,一直到3岁才会说话。

2、7个月大时,癫痫发作,左手缩到胸口的位置,拉不开。核磁的结果是大脑有1/4已经死了,医生告诉他妈妈说林肯可能永远不会爬、走和说话了。

3、当林肯来到陶伯的诊所时,他已经4岁了。传统的康复使他的情况好一些了,他的腿穿了铁鞋可以走路,不过还是很困难,而且再也无法有进步了。他可以动左臂,但是无法用左手,他的大拇指无法触碰任何一根手指头,所以无法捡起一颗球握在手掌上。当他要握住一颗球时,他必须用右手的手掌加上左手的手背。

4、林肯接受的是21天不间断的疗程,训练主要内容是:把孩子比较能动的手放在轻的玻璃纤维做的夹板上固定,然后鼓励小孩用不好用的手去拍肥皂泡,把泥土做的球塞入一个小洞中,用手拿起一小片拼图。每一次孩子做成功时,就大力奖励他、称赞他,然后鼓励孩子增加正确率、速度,以及动作的流畅性。

当然,为了小孩和家长的方便,这个康复不全是在诊所进行的,治疗师跟着小儿,在托儿所、家、教堂、祖母家甚至车上进行训练。

5、到治疗的第19天,林肯的左手可以握东西了。后来,林肯可以用左手做任何事情了(拉拉链、握住棒球棒等),只是还是比右手弱。生活也能够完全自立,他母亲又可以回去上班了。

6、2002年,林肯打少年棒球的5~6岁组,而且打了5场明星赛,这5场中他赢了3场,他赢了打点冠军。

儿康社温馨提醒:本案例摘录自参考7书籍,个体有差异,请勿直接对号入座


如果觉得你听说的方法和上述描述有点像,那就对了,这正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限制-诱导运动治疗法(CIMT)。


一、限制-诱导运动治疗法的起源

限制-诱导运动治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是由爱德华*陶伯创立,有时候也被称作强制性运动疗法,基于神经可塑性理论。


在陶伯进行相关研究之前,科学家都认为我们所有的动作都是因为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发生,我们会动,不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命令我们动,而是我们的脊椎反应使我们动,这个理论叫做“运动的反射反应理论”(reflexological theory of movement),它的提出者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后来陶伯发现,如果对猴子的一侧前肢造成去神经支配,动物将不能使用此肢体,但如果使用限制性器具将其未受损伤的肢体束缚起来,限制其使用,动物为进食等需要必须使用患侧肢体,从而在客观上达到强迫动物使用患侧肢体的作用,如果限制时间延长,可以有效地克服神经损伤后所形成的“习得性废用”(learned nonuse)现象。基于以上的一系列动物实验结果,20世纪80年代CIMT开始应用于临床。


CIMT最早应用于中风康复,并在成年患者脑血管意外、脑外伤以及手部局灶性张力异常的使用中取得相当多的经验,目的是从行为上修正忽略和避免使用患侧肢体的错误模式,后来被推广至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治疗(相关国内外的疗效对比实验见附录1)。


归纳一下:CIMT就是通过限制患者的健侧肢体,并利用高强度、高密度和连续性的任务-导向性的塑形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强迫使用患侧肢体矫正习得性废用并达到患侧肢体功能改善的一类运动疗法


二、理论根据

CIMT主要基于“习得性废用”(通俗比喻:即很多时候功能不可用或弱,不是因为真正不可用或弱,而是因为经常不用了就废了)和神经可塑性(简单归纳:大强度练习会使得大脑皮层功能重组)这两个理论之上。


1、什么是“习得性废用”?它如何形成

2、神经可塑性

最新的研究表明,广泛的大强度练习会产生很大的使用依赖性大脑皮层功能重组,患者皮质的运动区中支配患侧肢体的面积显著增大,其他皮层运动区的募集增加,这回答了为什么大强度的练习是这种疗法康复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三、CIMT的特点

1、一般会在限制健侧肢体的同时对患肢进行集中、大量、重复的训练

2、对于儿童康复来说,主要适用于偏瘫型脑瘫患侧上肢的训练

3、同时适用于脑瘫和中风的康复,但在具体使用上有所不同。

4、生命力强和应用范围广:该疗法同时具有动物实验和神经可塑性理论基础,自应用临床以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5、国内外多项随机对照实验结果皆表明:接受CIMT的患者在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方面显著优于接受常规训练的患者。优势在于:



四、如何安排CIMT的训练

(儿康社提醒:每位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性,请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规划训练安排)

1、患侧接受康复师训练时间短于健侧肢体限制时间(后者一般较长),同时注重生活中的训练

前面说过,CIMT训练一般具有高强度的特点,陶伯诊所最初的中风患者的安排是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下午4点半才结束,连午餐时也不停止,然后21天一个疗程。关于患儿CIMT训练的安排,一些报道中的内容如下:

1)参考资料3中提到的CIMT应用方法:在作业治疗期间,患儿健手佩戴抑制性手套(夏季天气炎热时可自制手夹板),治疗师严格限制患儿健手的活动,选择性地设计适合患肢的作业活动,对患肢进行集中、大量、重复的训练;回家后由家长监督训练,并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如翻身、起坐床上运动、进食饮水、更衣、游戏、玩耍时,要尽量辅助诱导或强迫患儿使用患肢及患手。患儿每日戴手套4~6h,每周6d。患儿由治疗师一对一治疗,每次40min,每日1次疗程为6个月

2)参考资料4中安排的治疗方案:每天4h,每周6d,疗程2个月


2、mCIMT(改良限制-诱导运动治疗法)

尽管CIMT的效果显著,但是由于高强度的治疗可能反而会带来不良作用,另外,CIMT的干预需要每天5-8小时,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临床使用。

在一项208人的调研中显示,有68%的患者兴趣不高,有68%的治疗师感觉比较难,因此,基本于这样的现状,改良的CIMT(mCIMT)应运而生:

儿康社提醒:关于mCIMT比较多的研究集中在中风康复领域(见参考资料10、11),脑瘫康复比较少见,请具体咨询你的康复师。


3、任务-导向性的塑形训练

CIMT治疗的核心内容在于任务-导向性的塑形训练,即训练是由指向性行为为目标而组织的,以功能性技巧动作为目的,每一塑形任务都有具体的动作描述、反馈变量、动作训练目的和潜在的难度增加方法,通过重复的、密集的练习完成多样化的运动任务来改善上肢功能。塑形过程通过标准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法提高训练项目的难度,而且治疗过程中不断适时地向患者提供反馈和指导,治疗师不断鼓励患者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同时,要避免过度疲劳和多次动作的失败面使患者产生沮丧心理。塑形的本质主要是影响患者的行为、使其积极主动地使用患肢完成训练项目,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在集中反复的训练过程中克服习得性废用,并诱导大脑的使用依赖性皮质功能重组,并不仅仅是让患者通过专门的塑形训练掌握日常生活动作的技巧,而是使这种技巧转变成为将来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运动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地设计这些塑形训练项目是CIMT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和难点。

4、用什么材料来限制健侧肢体

手套、玻璃纤维做的手夹板、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内衬有舒适的手套)等。


五、训练上的一些其他注意事项

1、训练中要多鼓励患儿,并配以相应的奖励,“引诱”其作出相应的动作

不要使用行为主义者所谓的条件作用(conditioning),即小孩完成了相应的动作,才给他奖励,这样小孩不会进步。必须用“塑造”(shaping)的方式,一点一点去“引诱”小孩作出他要的动作才行,即使作出有一点像你期待的行为时也要给予奖励。


2、患侧上肢与健侧上肢训练的关系

由于中风大部分是成年人,他们健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是成熟的,所以可以长时间只训练患侧上肢。但是脑瘫患儿就不一样,由于其健侧上肢本身也存在一个运动发育的过程,而且可能这个发育速度比正常小孩来得还慢,所以在练习患侧上肢的同时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来练习健侧上肢。


3、在训练初期,小孩都会有抵触和反抗心理,家长要做好安抚和引导工作

像前文提到的林肯,刚开始上课时,大哭大闹,宁可用上了夹板的手去拿马铃薯泥吃,也不肯用他受损的手。



六、附录:

1、CIMT疗效对比实验。

1)国外报道:Deluca报道了对18例患儿进行的随机对照交叉研究表明,为期三周的CIMT可以使平均年龄41.5个月的患儿显著改善患侧上肢的功能,并且在治疗结束后3周重复评估无明显减退。Eliasson比较了CIMT治疗和传统康复治疗的效果,发现2个月每天2小时的CIMT显著改善了患侧肢体辅助手评分,并且治疗结束后4个月的再次评估仍然保留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改良的适合儿童特点的CIMT也取得了类似的效果。此外CIMT用于小儿脑血管意外的治疗也见于少量报道。2小时/天、5天/周的改良CIMT训练残留有肢体瘫痪和手功能障碍的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患儿4周后,虽然患肢的感觉运动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善,但是患儿的功能性活动却有明显改善。

2)国内报道可见参考资料3、4、5。


本文参考:

1、“二十一世纪运动疗法新进展”,作者:励建安,刘元标

2、“强制性使用—限制技术——从理论到实践”,作者:毕胜,《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 2003 , 9 (5) :268-268

3、“强制性诱导运动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作业治疗中的应用”,作者:左月仙,李爱霞,杨花芳,《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 2011 , 17 (12) :1165-1166

4、“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作者:马海霞,李晓曦,桑琳,李红英,杨亚丽,《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 2006 , 12 (2) :95-96

5、“30例偏瘫型脑瘫患儿作业疗法中运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的效果分析”,作者:史文红,魏然,刘美群,《医药前沿》 , 2012 (32) :63-64

6、“【特色技术】郑梦瑶: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作者:郑梦瑶

7、《重塑大脑,重塑人生》,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美)著,洪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8、Efficacy of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ith Asymmetric Motor Impairment. Edward Taub, Sharon Landesman Ramey, Stephanie DeLuca, Karen Echols. Pediatrics, February 2004, VOLUME 113 / ISSUE 2

9、“走进康复科——强制性运动疗法实用手册”,公众号:全球康复资讯(微信号:reh2020)

10、Annette Sterr,etal. Longer Versus Shorter Daily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of ChronicHemiparesis: An Exploratory Study.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2;83:1374-7.

11、刘永平,王文清,程子辉等. 改良和传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疗效的临床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6):404—406.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刘建军
主任医师
北京博爱医院
小儿康复科,儿童康复...
儿童脑瘫、发育迟滞、神经发育迟滞、运动发育落后、智力低下的诊断和康复。 肉毒毒素治疗。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