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治愈糖尿病之路有多远
2019年01月27日 【健康号】 任伟     阅读 10437

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已经被不少人所接受,那么糖尿病可以治愈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让我先来回顾一例经诊过的一位李姓患者(当然至今还在定期随访中)。他是在2011年3月因为口干、多饮、多尿一个月就诊,体重也下降了5公斤。查了空腹查血糖8.8mmol/l,餐后查血糖18.3 mmol/l,HbA1c7.6%,可以看到他存在持续的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明显升高了,糖尿病诊断明确。于是首次诊断的医生给了他两种降糖药物,同时建议李先生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多运动。

3个月后,李先生因为药物的严重副作用而自行停药。后来接受朋友建议转诊到我的诊室。自使用医生推荐的药物3个月以来,李先生体重进一步下降5公斤,食欲低下不能接受原来的药物。我为他复查了糖耐量(OGTT),OGTT四个点分别为 8.0 mmol/l(喝糖水前)/8.52 mmol/l(糖水后半小时)/11.95 mmol/l(喝糖水后1小时)/10.58 mmol/l(喝糖水后2小时)/和糖化血红蛋白7.1%。可以看到李先生的糖尿病较前有明显的缓解,血糖没有之前那么高了,但仍然存在糖尿病。我于是建议李先生继续生活方式干预,推荐了一种对食欲、体重没有影响的药物开始单药管理血糖。

服药后,李先生自查血糖不错,食欲也恢复正常,对推荐的药物很满意。遵医嘱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于是坚持服药、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服药1年后(2012年6月),李先生复查糖耐量正常。通过双方沟通,暂停药观察。继续生活方式干预,定期复查糖尿病相关指标。

停药2年(到了2014年7月),糖耐量复查提示李先生服用糖水后的血糖偏高,属于糖尿病前期。遵建议再次药物治疗,当然只是口服单个药物就可以使血糖接近正常。每3-6个月随访,血糖虽然没有达到糖尿病水平,只要超过正常水平,就遵医嘱服药,一直坚持用药,定期复查血糖。直到17年6月,复查OGTT又提示糖耐量正常了。遵医嘱再次停药随访,已经1年半余,随访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在正常水平。

回顾李先生的抗糖经历,可以看到,他的依从性很好,能够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用药或复查,这是李先生治愈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作为慢性病,血糖升高非一朝一夕之事,有循序渐进的行为。发现血糖高就应该积极面对,及时就医。李先生是做生意的,患糖尿病前常常大鱼大肉、体育锻炼少,发现糖尿病后就遵照医生建议改变了生活方式,控制饮食、每天跑步、打球、间日游泳。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他的糖尿病控制达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直到现在,李先生但坚持了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了终身的药物控糖。

其次可以看到,治愈糖尿病,停用糖尿病药物并非易事。李先生第一次停药后2年就在常规随访中发现血糖异常了,再次起始了药物治疗。换言之,单纯依赖生活方式的干预来管理血糖比较困难。要做到长期生活方式干预不易,随时间进展,干预就会放松,效果会受限。

再看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初次体检发现了血糖高,因为超过正常值不多,常常不以为然。不重视、不理睬、不就诊。部分患者采取了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没有定期复查指标。等到再次体检的时候,发现血糖进一步升高,甚至出现高血糖危像,被迫就医。部分患者在数年的高血糖没有管理的情况下出现了蛋白尿、肢端麻木、视力下降等糖尿病的明显并发症,这个时候就医就不再是单纯的降血糖了;医生也不大可能通过药物来逆转并发症;最终不少患者因为糖尿病基础疾病管理困难而使并发症持续、加重,出现失明、尿毒症、糖尿病足这些严重病变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要知道,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很多单位都是有定期体检福利的。首次发现高血糖,常常血糖不会太高,给予单药就可以把血糖降到理想水平。即使明显高血糖,在短期的胰岛素强化血糖管理之后,很多患者也可以通过简单口服药物方案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患者有不同年龄之分、病程有长短之分,体型有肥胖之分、低血糖风险有高有低、高血糖还分空腹高血糖和餐后高血糖的不同表现、是否伴有心血管疾病或肾病……..,不同的情况需要考虑不同的药物。绝非有些患者那样,自行去药店买药,或者按照别人的所谓经验购药,这样的处理仅仅是达到心里安慰目的。

总结一句话,我们离治愈糖尿病其实并不遥远。发现血糖高及时就医,坚持生活方式干预,遵医嘱服药,加强医患互动调整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案,定期进行血糖等相关重要参数的复查,糖尿病是可能治愈的。做好“动”、“吃”、“测”这三点,治愈糖尿病不是梦!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任伟
主任医师/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内分泌内科特需,普内...
身材矮小、垂体功能重建、性腺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甲甲状腺病等疾病的诊治。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