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0万109

虞先濬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胰腺癌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肿瘤



发布了文章

患难见情,人间有爱,胰腺肿瘤请走开

25岁的东北姑娘小宇 (化名),一个善良内向的女孩,刚刚结束学校实习,准备开始工作。男朋友小冬(化名)跟小宇恋爱多年,正打算近期结婚。可是拿到入职体检报告的那一刻,小 宇的心情是崩溃的,腹部CT提示她胰腺上有个肿瘤。小宇非常疑惑,平时自己身体非常健康,连感冒发烧等很少,为啥平白无故地胰腺上会长个肿瘤呢?会不会是 癌症呢?会不会危及生命呢? 带着疑问和不安,小冬陪 小宇开始了求医问道,有医生说这个是良性的,定期复查一下就好了;有人说这个东西可能是恶性的,要马上开刀……小宇更加困惑了,这种毛病一定要找权威专家 看才行啊!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宇打听到一个朋友的亲戚就是胰腺上生了肿瘤,在上海肿瘤医院做了手术,并且是虞先濬教授主刀。小冬马上陪小宇千里迢迢从东北 赶到上海来看病。在虞教授门诊,小宇情绪非常激动,“虞教授,我的毛病到底能看的好吗?我还没结婚,为什么会生这么严重的毛病!”虞教授仔细看完小宇的 CT片,胸有成竹地安慰她,“小姑娘,你可能是胰腺体部长了一个实性假乳头状瘤,这种肿瘤尤其是年轻女性多发,而且是有恶性潜能的,需要尽快手术。你放 心,我亲自给你开刀,保证你平平安安出院,跟你男朋友结婚、生孩子!”小冬和小宇激动地热泪盈眶。 经过几日术前检查,小宇准备做手术了,虞主任主刀。小冬在手术室门口拽着虞主任说:“主任,求求你,一定要她活的比我长才行!”手术麻醉前,小宇悄悄告诉虞主任:“虞主任,您实 话告诉我,这个毛病能看好吗?如果看不好,我不想治了,我看病的钱都是男朋友出的,他也刚刚工作,赚钱很不容易,我不想拖累他!”虞主任安慰她:“我给你 保证过的,一定做到!”手术非常顺利,虞主任带队帮小宇做了保留脾脏的胰腺颈体尾部切除,小宇术后恢复非常快,5天时间就顺利出院了。小冬和小宇的真情, 感动了科室的每位医护人员,真心祝愿两人幸福平安一生! 术后病理术后病理结果显 示小宇患的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这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占胰腺肿瘤的0.2%-2.7%。SPT组织来源尚不清楚,有学者推测SPT并非来源于 胰腺组织,而有可能来源于胚胎发生过程中与胰腺原基连接的生殖脊-卵巢原基相关细胞,因此女性患者多见。统计表明,约90%以上的SPT患者为年轻女性。

发布了文章

第十届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年会征文通知

时间:        2016年7月15日-16日 地点:        上海绿地会议中心(长宁区协和路111号) 大会主题:        精准规范,协作共赢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PCCA) 协办单位:        上海市抗癌协会(SACA)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学科临床研究协作学组(CSPAC)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微创治疗学组   (MITPC)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CSNET) 承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FUSCC)        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PCI) 会议介绍:        近年来,胰腺肿瘤由于迅速增长的发病率和居高不下的病死率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胰腺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兴未艾。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是目前国内胰腺肿瘤领域最大的学术组织,汇聚30多个省市70余家单位的胰腺领域专家,致力于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胰腺肿瘤临床规范和科学研究。        根据胰腺肿瘤发病现状,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每年举办年会,分享胰腺领域最新临床和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胰腺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和临床科研工作。2015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承办的第九届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PCCA)和第十九届国际胰腺病学会(IAP)联合年会在上海盛大召开。会议以“胰腺疾病-交流与合作”为主题,收到了国内外150余家单位600余名专家550篇投稿,1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胰腺领域专家分别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众多基层医院专家学者也积极参与,会议盛况空前,高效务实。        2016年7月15日-16日,第十届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三届上海胰腺肿瘤论坛将在上海召开,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承办。此次会议主题为“精准规范,协作共赢”,将分为胰腺癌个体化和精准治疗、胰腺癌外科治疗进展、胰腺癌内科治疗进展、胰腺微创治疗进展及手术展示、胰腺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及其他少见肿瘤诊疗进展、胰腺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等多个板块。同时征集国内胰腺肿瘤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邀请大量年轻医师参与,会议将评选出2016PCCA-CSPAC优秀论文,并给予一定奖励。预计本次会议将汇聚国内外专家500余名。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PCCA 2016会议筹备委员会 2016年3月 征文详情: 1、征文要求        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按照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结构撰写,篇幅800-1000字;相应的英文摘要不超过2500字符。 2、征文内容        1)胰腺癌的发病因素和流行病学研究        2)胰腺癌的外科治疗相关研究        3)胰腺癌的内科治疗相关研究        4)胰腺癌的放射治疗相关研究        5)胰腺癌的免疫和炎症相关研究        6)胰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研究        7)少见胰腺肿瘤(PNET、IPMN、SPT等)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8)各类胰腺外科手术(开腹、腹腔镜、机器人等,视频时长小于8分钟) 3、投稿方式        请官方网站注册(http://2016pcca.fudanpci.org/),在线投稿。 4、投稿截止时间        2016年6月1日。 5、优秀论文评选        本次会议受到PCCA-CSPAC基金资助,将评选出各类优秀论文,并给予第一作者相应奖励 更多内容请见: 主办方官网:http://fudanpci.org/ 会议官网:http://2016pcca.fudanpci.org/

发布了文章

微创,为胰腺外科手术插上双翼

       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 完成第一例LC,它标志着新的医学里程碑的诞生。微创概念的形成是因为整个医学模式的进步,是在“整体”治疗观带动下产生的。微创手术更注重病人的心理、社会、生理(疼痛)、精神风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康复,最大程度体贴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        传统开腹胰腺手术创伤较大,全腹腔镜下胰腺手术在理论上具有微创、精准、痛苦轻、术后恢复快、术野清晰开阔、并发症少等优点。 刘辰 副主任医师 科主任助理 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在科室主任虞先濬教授的带领下,每年开展腹腔镜手术过百例。刘辰副主任作为主诊医生临床主攻方向为胰腺肿瘤的微创治疗和胰空肠吻合技术的优化,已独立完成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保脾+不保脾)100余例;作为主要成员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线性全封闭型胰管空肠吻合术”的研究,初步解决了胰腺外科领域中“胰漏”这一临床难题,以第一作者撰写论文“Pancreatic Stump-Closed Pancreaticojejunostomy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in Normal Soft Pancreas Cases” 作为对国外经典吻合技术的革新,2012年发表于美国AAS外科学术协会期刊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杂志,在手术技术这一长期为欧美同行垄断的领域中提出了我们自己的观点。        胰腺肿瘤按所在位置可大致分为胰头肿瘤及胰体尾肿瘤。胰腺体尾部肿瘤除了个别远离胰管的良性肿瘤可以行肿瘤剜除术外,绝大多数需行远端胰腺联合脾脏切除的术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远端胰腺切除术(LDP)已日渐成熟,并已成为治疗胰体尾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的推荐术式。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认识和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对于胰腺体尾部良性病变,越来越强调保留脾脏。        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式的安全性早已得到业界公认。腹腔镜下术区视野直观清晰,比开腹保脾胰体尾切除更具优势。而且腹腔镜创伤小、恢复快,大大缩短了病人的在院时间。对于胰腺远端的良性病变来讲,如果边界清、脾动静脉未明显受累时应该首选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微创团队合影 刘辰副教授精彩手术视频: http://isurgery.linkmed.cn/j_kao/shoushuselect.aspx?ssnewsid=316&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oid=oGEr6ssgOYLIvSvQPKJvSCkxhnds

发布了文章

洞察胰腺癌中的神经侵犯

由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虞先濬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探索总结胰腺癌神经侵犯相关分子机制、胰腺癌神经侵犯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指导胰腺癌的治疗策略的相关论文发表在2016年1月的《BBA Reviews on Cancer》杂志(IF=7.85)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虞先濬(Xianjun Yu)教授是这篇综述的通讯作者。虞先濬教授从事胰腺癌的临床和基础转化研究多年,重点探索胰腺癌生物学特性,开展手术个体化与规范化研究,并转化应用于临床治疗,使手术更有针对性。                                                                                                   第一作者 梁丁孔 硕士一年级 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 胰腺癌是恶性度极高的肿瘤,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约5%。而胰腺癌的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严重危害着社会健康。然而临床上常见到患者因胰腺癌侵犯周围神经导致的剧烈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另一方面,胰腺癌对胰内神经及动脉周围神经丛的侵犯及转移发生率较高,是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得一些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复发转移,降低了手术的获益。因此对胰腺癌神经侵犯的总结探索是对降低患者痛苦与改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嗜神经生长是胰腺癌的重要生物学特性,胰腺癌神经浸润是指肿瘤细胞侵入周围神经生长以及沿神经束膜内侵袭扩散的特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证实了胰腺癌细胞和神经组织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现象,即通过受体配体的结合,激活特异性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特异性的生长因子、黏附分子及基质蛋白酶等相关因素促进癌细胞的增生和神经组织的生长,最终导致癌细胞对神经组织的侵犯。 在本文中,研究人员从胰腺癌神经侵犯的基本定义的更迭出发,结合解剖结构直接而形象地反映了胰腺癌神经侵犯的侵袭途径。随后,通过荟萃分析发现了胰腺癌神经侵犯与预后的密切相关,提示了胰腺癌神经侵犯是胰腺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在基础研究方面,研究者还进一步总结了胰腺癌神经侵犯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从分子、酶、细胞、基因等方面对胰腺癌神经侵犯的发生发展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紧接着通过临床和基础结合的方式,研究者揭示了胰腺癌神经侵犯与癌性疼痛、高血糖这两个与胰腺癌密切相关的临床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一方面,提示了神经营养因子在胰腺癌神经侵犯以及癌性疼痛的产生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胰源性癌性神经痛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潜在靶点。另一方面,展示了高血糖可能通过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神经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与神经脱髓鞘和轴突异常两种途径促进胰腺癌的神经侵犯。在临床治疗方面,研究者指出胰腺癌神经侵犯作为胰腺癌的特异治疗靶点越来越受到关注。手术根治依旧是解决胰腺癌神经疼痛的主流方式,但存在清扫范围不明确、术后潜在并发症等因素。而明确手术清扫指证和范围,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临床试验。与此同时,靶向药物的研究也为胰腺癌神经侵犯的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道路。针对胰腺癌神经侵犯的靶向治疗是全新的治疗策略,对于改善胰腺癌的生存预后和缓解胰源性癌性疼痛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胰腺癌神经侵犯在预测胰腺癌术后预后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胰腺癌神经浸润的认识,辅助胰腺癌的治疗及预后判断,也为开辟基因治疗的道路奠定了基础,这可为胰腺癌的治疗策略选择提供临床转化性研究的依据。

发布了文章

中国NET卓越中心参访活动在复旦肿瘤医院成功举行

2016年3月31日至4月1日,为期两天的中国NET卓越中心参访活动在复旦肿瘤医院2号楼5楼会议厅如期举行。此次学习班旨在搭建国内NET学术交流的宽广平台,加强国内多学科协作和NET疾病诊疗的跨院交流,进一步推动NET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和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事业发展。本次参访活动共分为1)肿瘤医院NET学术讲座和NET疑难病例多学科讨论及2)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参观和胰腺外科手术观摩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讲座和病例讨论全程在线直播。 虞先濬教授首先宣布了2016中国NET卓越中心参访活动在复旦肿瘤医院正式启动并致欢迎词。倪泉兴教授表示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学科专家共聚一堂,交流NET多学科诊疗中的经验心得。 随后病理科盛伟琪教授作了题为“GEP-NET的病理诊断”的学术讲座,分享了GEP-NET病理诊断的历史演变和最新进展,并系统地阐释了诊断NEN的必备条件。 而后胰腺外科虞先濬教授就“胰腺外科在NET多学科中的定位与思考”作了精彩的演讲。虞先濬教授首先指出了外科在NET多学科诊疗中的积极作用,既往,NET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胰腺外科医生在不断追求手术根治胰腺肿瘤的过程中,手术技术越发精湛。胰腺外科的发展也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随着各种靶向药物的出现,在很多胰腺外科医生眼中的“小角色” NET已从单一外科治疗走向多学科综合诊治。随后虞先濬教授深度剖析了外科学与NET诊疗迥然不同的特性和潜在联系,他认为由于NET有效药物较多,治疗手段丰富,仅根据一张CT片判断手术与否已经早已过时。胰腺外科医生要做到不失位、不越位、积极摸索生物学规律才能在NET这个胰腺肿瘤的“小角色”中扮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而NET的多学科综合诊治已成为必需。虞教授热情生动的演讲博得了在场外院同道、临床医师、研究生和受邀专家的一致好评。 之后由肿瘤内科陈治宇教授作了题为“难治性NEN的系统性治疗”的专题演讲, 他指出来源于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对于化疗的敏感性高于来源于胃肠道的类癌目前已有链脲霉素联合5Fu或多柔比星,替莫唑胺单药或联合卡培他滨等方案应用于难治性NEN的化疗。 随后进入NET多学科讨论和网络直播答疑环节,倪泉兴教授主持了我院NET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其他来自全国各地多家医院的胰腺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专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进行了网络演直播答疑,全国各网点百余名医生观看并进行了现场讨论互动,虞先濬教授和我院NET多学科团队还就各地专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做了细致的解答。 第二天,专家们参观了复旦胰研所并进入手术室观摩了5台各式胰腺手术。 为期两天的NET参访活动很快就结束了,虞先濬教授表示此次参访活动非常具有意义,感谢诺华公司为国内NET同行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广阔平台,这促进了国内同行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展示了复旦肿瘤医院和复旦胰研所先进的临床理念和规范的NET多学科诊疗模式,此后一定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国内同行受益。

发布了文章

肿瘤细胞来源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iPSCs (induced pleuripotent stem cells)诱导多能干细胞是由体细胞,经四种或者多种诱导因子(OCT4,C-MYC,SOX2, KLF4等)转染,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与胚胎干细胞形态、功能类似的细胞。iPSCs具有分化潜能,在体外能分化为胚体,在动物体内能形成畸胎瘤或者嵌合体。现在对于iPSCs的主要研究集中在生物医学,主要研究其在器官移植方面的作用,因为与胚胎干细胞相比, iPSCs细胞不存在伦理上的争议,也不会在移植时出现免疫排斥。肿瘤细胞来源的iPSCs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虞先濬教授团队对此做了综述,文章发表于2016年2月的Curr Stem Cell Res Ther杂志(IF=2.21)。                                                    第一作者:程合,住院医师,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             在2008年,Lin等首次报道了肿瘤细胞来源的iPSCs,他们通过共转染技术将前列腺癌细胞(PC-3)和黑色素瘤细胞(Colo)诱导合成多功能干细胞,并证实其具有部分胚胎干细胞的特性,能在体外分化成一些正常组织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和胆管细胞。随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研究中,淋巴瘤、胃癌和胰腺癌等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均成功的逆转为iPSCs。最近,zhang等发现通过共转染技术诱导肉瘤细胞成为多功能干细胞后,能够最终分化为成熟的结缔组织和红细胞。然而尽管对于肿瘤来源多功能干细胞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其过低的转染效率和分化不稳定性,其在肿瘤的治疗领域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了iPSCs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集中对间质上皮转化、遗传和表观遗传学修饰、疾病模型的构建和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等的研究。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过程,逆转EMT,促进间质上皮转化(MET)可以减少肿瘤的恶性潜能。MET是iPSC诱导合成起始过程中的必要环节,阐述间质上皮转化具体过程和机制,可能为肿瘤侵袭转移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另外,肿瘤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基因的改变和表观遗传学的修饰,研究发现,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肿瘤来源iPSCs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基因谱和表观遗传谱差异,可以鉴别发现肿瘤相关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改变。同时,肿瘤来源的iPSCs可以在体内分化并重新成为肿瘤细胞,获得早期癌症模型。因此,iPSCs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为阐述肿瘤相关信号通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必将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发布了文章

ALDOA影响高转移性胰腺癌的机制研究

       由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虞先濬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筛选发现了胰腺癌中影响其高转移特性的一个关键癌基因--ALDOA,并阐述了其可能的机制。相关论文“ALDOA functions as an oncogene in the highly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于2016年2月1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肿瘤学主流期刊Cancer Letters(IF:5.6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虞先濬(Xian-Jun Yu)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虞先濬教授从事胰腺癌的临床和基础转化研究多年,开展手术个体化与规范化研究,重点探索胰腺癌生物学特性,联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有意义的预后因子,并开展相应调控机制的研究,探寻胰腺癌临床分子分型治疗模式。                                                         第一作者:吉顺荣,主治医师,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预后极差。在西方国家,胰腺癌排名恶性肿瘤死因的第4位。高度侵袭能力和早期转移能力是导致胰腺癌病人预后极差的主要原因。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在多阶段作用的过程,包括癌基因的活化、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突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越来越多的新基因和基因的新功能被大家所发现。基于干预相关基因功能的分子靶向治疗给胰腺癌患者带来了曙光。如果将分子靶向治疗和传统治疗方式联合很有可能会改善胰腺癌的预后,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醛缩酶A(aldolase A,ALDOA),指参与催化裂解1.6-二磷酸-D-果糖,生成3-磷酸-D-甘油醛和α-二羟丙酮磷酸的关键限速酶。它参与了许多细胞功能,如肌肉的维持,横纹肌的收缩,细胞形态和运动的调节,ATP的合成及肌动蛋白丝的组织。ALDOA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高表达,通过调控多条信号通路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增殖、抗凋亡、侵袭、转移、血管生成、耐药等多个环节。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组以血清CEA+/ CA125+/ CA19-9≥1000 U / mL为特点的胰腺癌人群,普遍预后极差。为了揭示相关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人员对这组人群进行了高通量筛选分析。同时,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刺激胰腺癌PANC-1细胞株,研究人员发现糖酵解过程和抗氧化反应通路显著上调。其中,糖酵解相关基因ALDOA的上调最为显著。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ALDOA与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密切有关。此外,ALDOA表达上调预示了胰腺癌的不良预后。进一步机制分析显示ALDOA可显著抑制E-cadherin的表达,两者之间的负相关也在胰腺癌组织样本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同时,调节糖酵解及抗氧化反应中的几个关键因子c-Myc和HIF1α也显著上调。        该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ALDOA在胰腺癌侵袭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机制,将胰腺癌糖代谢与上皮间质转化两个热门研究领域联系起来。同时,该研究机制为胰腺癌的临床分子分型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潜在靶点药物的研发及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探索途径。

发布了文章

我科A6181202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获得稽查高度评价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但最常见的是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 2/3左右。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手段包括内镜手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放射介入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选择何种治疗手段,取决于肿瘤的分级、分期、发生部位以及是否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生物治疗和靶向治疗是G1、G2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主要药物治疗。目前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生物治疗的药物主要是生长抑素类似物;靶向药物包括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依维莫司和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 【苹果酸舒尼替尼】        苹果酸舒尼替尼(Sunitinib,中文名索坦)是一种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VEGFR2和VEGFR3)、干细胞因子受体(KIT)、Fms样酪氨酸激酶 -3(FLT3)、集落刺激因子受体(CSF-1R)和神经胶质细胞系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受体(RET)等多个靶点而产生抗肿瘤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本品已于2007年10月获准进口我国。在索坦用于无法手术切除或转移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III期临床试验中,亚洲人群显示出了明显疗效(无进展生存期,19.8月vs 3.6月)。由于其在III期试验中表现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012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其用于不可切除的,转移性高分化 进展期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成年患者。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要求,索坦开展了上市后IV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案编号A6181202),继续收集其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治疗相关数据。鉴于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具有多年开展正规临床试验的经验,受辉瑞公司委托,依托于科室成熟的临床试验研究团队,我们成为国内主要研究中心之一。我科共入组12人,为国内各中心之最。        2016年3月16日-17日,辉瑞医学质量保证部资深督察员来我院督查索坦国际多中心的IV期临床试验(A6181202:A Study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uni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Well-Differentiated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3月16日早上8点,辉瑞医学质量保证部督察员、虞先濬教授(PI)以及其他相关负责人员参加了本次稽查的opening meeting。        本次督查中,督察员对本中心17个月来所开展的工作表示肯定,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给予了高度评价,也为入组患者的序贯诊疗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督察员表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是全国受试者最多的研究中心,能够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中有条不紊规范化地开展临床试验,非常值得尊敬,也希望胰腺肿瘤研究所、胰腺外科将来参加更多的临床试验,为胰腺肿瘤的治疗、为胰腺肿瘤患者的生存提供有力的支持。        虞先濬教授最后表示,通过本次国际性临床试验的稽查,我们中心对临床试验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积累了更多国际性临床试验的经验,特别是这次的索坦临床试验,对我们今后多项关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试验开展都有很好的指导和帮助。我们知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进展慢、药物治疗效果好,患者的预后优于胰腺癌患者,如何给患者争取更多的利益、得到更好的治疗使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非常乐意承担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任务,一方面来能更系统的治疗患者,给患者最完善的医疗保障;另一方面更能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压力,给患者带来福音。为此,我们胰腺外科会全力以赴。 虞先濬教授和辉瑞医学督察员与临床试验CRA合影 

发布了文章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中心研究生院院长莅临复旦胰研所参观访问

       2016年3月18日,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迎来了国外的贵宾,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中心研究生院院长James J. Tomasek 教授,这是James J. Tomasek教授对复旦胰研所的首次访问,我科主任虞先濬教授和李敏教授热情接待了来访贵宾。 虞先濬教授与James J. Tomasek 教授亲切握手 James J. Tomasek,细胞生物学系教授,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中心研究生院院长        【简介】         James J. Tomasek 教授先后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是美国解剖学学会、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和创伤愈合学会的重要成员,现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中心研究生院院长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             James J. Tomasek 教授的研究集中在细胞和分子机制,控制在组织工程创面愈合和组织收缩时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和功能。其研究证明,成纤维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外环境的需要,细胞外基质的刚度增加,存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改变。其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努力探索力学环境及TGF-β1共同促进成纤维细胞myofiboblast过渡。其工作模式是一套包含收缩基因及其启动子CArG元件mechanoregulated通过转录因子相关的转录因子(myocardin MRTF-A)。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中心        近年来胰腺癌生物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James J. Tomasek 教授作为美国细胞生物基础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有意将胰腺癌基础研究作为研究目标,而去年的国际胰腺病学会年会正是由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承办,此次来华正是为了寻求中国的合作伙伴,他相信这是一次拜访并增进交流的好机会。 【热情招待】        虞先濬教授首先代表科室对James J. Tomasek 教授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然后介绍了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的创建历程和目前规模,认真细致地解读了胰研所目前的重点课题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并系统分析了当今胰腺疾病研究和诊疗的现状和出现的亟待突破的瓶颈,同时说明了胰研所在未来的胰腺疾病研究的规划和前进方向,接着又就胰腺外科整体概况、医教研、学科建设、科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向James J. Tomasek 教授做了简明的介绍。而后,虞先濬教授和李敏教授与James J. Tomasek 教授就细胞分子机制对胰腺癌个体化治疗的影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交换了各自的看法。当谈及胰研所的基础研究储备时,James J. Tomasek 教授对复旦胰研所的标本规模和系统管理大加赞赏,他表示复旦胰研所近年来在胰腺癌研究领域虽取得的可喜成绩离不开对基础研究储备的用心投入,这是所有医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交流合作】        随后,在虞先濬教授和李敏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胰腺外科病区、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待室、胰腺肿瘤标本库及数字化信息研究平台和Cancer Letters上海编辑部,James J. Tomasek 教授一行认真了解了我科的科研和临床试验情况,尤其对科室的临床、科研设施建设和临床药物试验管理大加赞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James J. Tomasek教授的此次来访,对复旦胰研所以及中国胰腺肿瘤基础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James J. Tomasek教授同时表达了与胰研所展开合作研究的极大兴趣,并表示会积极推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的合作,对接下来的中美胰腺科研领域的合作充满期待。 虞先濬教授与李敏教授和James J. Tomasek 教授合影

发布了文章

【多学科病例分析】胃肠间质瘤一例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特异性表达CD117和CD34,最常起因于KIT级PDGFRA突变。GISTs可起源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是胃(60%)及小肠(30%)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十二指肠(4-5%)和直肠(4%)原发GISTs较少见,很少的一部分起源于食管(<1%)和阑尾(1-2%)。GIST的主要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贲门部GIST吞咽不适、吞咽困难症状也很常见。部分病人因溃疡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常见症状有腹痛、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等。腹腔播散可出现腹水,恶性GIST可有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 【MDT现场】 【病例介绍】        患者为男性,41岁。        简要病史:患者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后4月余。患者2015.08体检发现腹腔占位,遂至外院行经皮穿刺,活检提示:(腹部肿物穿刺)考虑上皮样型间质瘤,病理切片我院会诊示:(腹部肿物穿刺)胃肠道间质瘤,上皮样型。病程中患者偶有上腹部不适,无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不适。2015.09.09入我院, 2015.09.16行胰腺钩突肿瘤切除+右半结肠切除+胰腺修补+十二指肠修补术。        术后病理提示:胃肠道间质瘤,混合型(mixed cell type GIST),肿瘤大小10*7*6.5cm,核分裂>10个/50HPF(约25个/50HPF)。(右半结肠)两侧切缘未见肿瘤累及。肠周淋巴结(0/9),未见肿瘤转移。KIT基因第11外显子呈突变型。术后经多学科讨论予以格列卫400mg Po Qd,近期我院复查CT提示: ima27十二指肠内侧可见一结节,约1.4cm大小。        放射科汪晓红副主任医师阅片后总结影像学表现:        患者的术前CT:右腹部、胰头右前方、右肾前方见一较大不规则肿块影,与十二指肠降部、胰头及右肾分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最大截面约11*8cm,肝脏表面光滑,肝内见数枚低密度结节影,边缘欠锐利,增强后强化不明显,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后CT:胰十二指肠+右半结肠术后,术区渗出性改变。术后11月CT:十二指肠降部与水平部交接处肠壁增厚。2月CT:十二指肠内侧结节,非炎性改变,性质不明。        肿瘤内科陈治宇副主任医师建议:        近80%的GISTs在酪氨酸激酶受体编码基因KIT存在突变,大多数的KIT突变位于跨膜区域外显子11,还有一些位于胞浆区域外显子9,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罕见的突变位于酪氨酸激酶区域(外显子13和外显子17)。伊马替尼发挥作用主要位于胞浆,故晚期GISTs患者,当具有外显子11突变时,将近90%的患者可从伊马替尼治疗中获益,外显子9突变时,近50%的患者可从伊马替尼治疗中获益,将伊马替尼剂量从400mg提高至800mg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原发性耐药是指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内有明确临床证据证明疾病进展,常见于给予每天400mg剂量治疗的KIT外显子9突变的患者,PGDFRA外显子18突变的患者,以及未发现KIT和PDGFRA突变但SDH阳性的GIST患者。继发性耐药是起初6个月对伊马替尼治疗有效;或者治疗后疾病稳定,而后又进展的患者,大部分是由于KIT继发突变导致肿瘤继续生长。转移性病灶的获得性耐药通常是由于在KIT及PDGFRA出现了继发的伊马替尼耐药突变。在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能耐受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可以有指征的使用舒尼替尼治疗,而瑞戈非尼的适应征则是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本例患者KIT外显子11突变,格列卫治疗4月余,出现耐药的可能性较低,建议继续原治疗并密切随访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和随机III其临床研究(BRF14)结果显示,在晚期GIST伊马替尼治疗疾病稳定或有效的患者,中断伊马替尼治疗显著增加了疾病进展的几率,故专家共识强烈推荐TIK应在患者治疗临床获益期间尽量继续延长治疗时间。        胰腺外科徐近副主任医师建议:        GIST的首选治疗时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肿瘤的假包膜和所在器官的部分组织,保持切除组织的完整性和切缘的肉眼及显微镜下阴性,以达到R0切除。R1切除是指切除肿瘤标本的镜下切缘有肿瘤残余,没有证据说明再次手术可能有生存获益,一般不主张再次补充手术。        而对于转移复发的病人,外科适应征建议如下:                1、分子靶向治疗有效,且肿瘤维持稳定的复发或转移性GIST,估计所有复发转移病灶均可切除的情况下,建议考虑手术切除全部病灶。                2、局限性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鉴于分子靶向治疗后总体控制满意,只有单个或少数病灶进展,可以考虑谨慎选择全身情况良好的病人行手术切除,并尽可能切除更多的额转移灶。         3、在分子靶向治疗中仍然广泛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原则上不考虑手术治疗。                目前患者可继续格列卫治疗,当格列卫治疗不能再使病灶缩小或缓解时,手术治疗患者获益较大。需注意的是,伊马替尼停药后可马上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能口服药物后可立即重新服用伊马替尼。而其他TKIs,比如舒尼替尼或瑞戈非尼正在服用期间,需停药1周后方能手术,术后需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或临床判断重新服用药物时机。        胰腺外科虞先濬主任医师总结:        该患者GIST性质和范围已经明确。暂时无手术指征;手术不获益,因为手术可能需切除单侧肾脏,若术后复发,服用格列卫效果欠佳需要更换药物,患者对索坦的耐受性将明显减弱从而影响后续的治疗;而且可等待格列卫治疗肿瘤退缩后更利于手术。目前格列卫治疗可获益,建议继续用药3个月再评估是否手术。 多学科预约: 金医生:15921009720 

发布了文章

职场医生丨早诊早治赶走胰腺癌

【名医简介】        虞先濬,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直面“癌中之王”,手术根治胰腺癌500余例/年,承担了上海最多的胰腺肿瘤诊疗工作;他国际首创全封闭胰肠吻合法,创造高风险的胰腺手术连续3年无手术死亡的佳绩。他发现“三阳性”胰腺癌亚群、发明无瘤手术器械,取得6项国家专利,通过综合治疗延长了20%中位生存期,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明治生命科学奖等多个奖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8人。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上午 【早诊早治赶走胰腺癌】 一、疾病起因        胰腺癌的起病原因很复杂,被认为是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共同导致。        内源性因素,主要指遗传因素。胰腺癌的发病率,有家族史者是无家族史者的3-13倍。相关研究报道,家族中有1人发病,其他家庭成员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4倍;如2个人发病则升至12倍;有3个人发病竞高达40倍。这种家族聚集型的胰腺癌也被称为家族性胰腺癌。        外源性因素,主要指吸烟、不健康的饮食、胰腺慢性炎症、糖尿病等。吸烟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胰腺癌的发病高危因素。国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吸烟与非吸烟者罹患胰腺癌的危险比在1.6-3.1∶1。不健康的饮食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总结了饮食与胰腺癌关系后认为,富含红肉、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可能增加致胰腺癌的危险性。反复发作慢性胰腺炎,是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致癌因素,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癌的概率比正常人群要高10-20倍,被认为是一种癌前期病变。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患者同时患胰腺癌和糖尿病的概率高达60%。其他,如一些胰腺良性肿瘤、口腔炎、饮酒、胆道疾病、幽门螺杆菌阳性也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二、病症描述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1、腹痛:半数以上胰腺癌患者伴有腹痛。病变早期常呈中上腹部饱张不适、隐痛或钝痛,常在仰卧时加重,夜间尤为明显;病变中晚期,会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以及放射痛。早期胰腺癌疼痛可因癌肿压迫,使胰管梗阻、扩张、扭曲及压力增高引起,后期主要是由于肿瘤浸润腹腔神经丛所致。        2、黄疸:胰腺癌,特别是胰头癌的患者,由于肿瘤压迫和侵犯胆总管下端,导致胆汁无法排除,出现梗阻性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大便发白。        3、消瘦:胰腺癌患者可短期内出现体重明显减轻,其原因首先是食欲不振和腹痛导致的进食减少;其次,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良影响消化和吸收有关。        4、症状性糖尿病:胰腺癌患者可能出现类似新发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同时很多还会伴有一些腹部不适、疼痛的情况。        5、腹块:晚期胰腺癌患者由于消瘦和肿瘤增大,很多可以触及腹块。肿块形态往往不规则,大小不一致,质坚固定,可有明显压痛。 三、医生诊断        胰腺癌的诊断主要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分为血清学、影像学、病理学三大手段。大部分胰腺癌患者会伴有CA19-9、CA125、CEA等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其中CA19-9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相对较高,可以作为一个辅助参考标准。B超、CT、MR和PET/CT是胰腺癌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B超价格便宜,被广泛用于体检之中,但由于胰腺位置深,胰腺前方有胃等空腔器官,对胰腺癌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腹部增强CT,目前被认为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其表现为:胰腺局部或全胰增大,胰头、体、尾失去正常比例,部分有坏死液化的低密度变化。        此外,常见胰管扩张和腹膜后肿大淋巴结。ERCP检查能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及壶腹部病变,并通过造影显示胰胆管变化。胰管轻度扩张常是早期胰腺癌唯一的影像学表现,ERCP弥补了CT对胰管内微小改变不敏感的缺点。超声内镜检查由于避免肠道内气体的干扰及离胰腺更近,使其对胰腺的显像质量明显提高,较一般B超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得到明显提高。超声内镜还可以联合细针抽吸获得细胞,进而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明确诊断。MR检查也具有和CT类似的功能,可以更好的明确肿瘤的范围,而PET/CT对胰腺癌早期诊断,区分肿瘤的良恶性,明确复发转移更加敏感。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除了超声内镜下穿刺或抽吸细胞外,在CT等其他影像学手段引导下也可以获得肿瘤细胞或组织,进而明确诊断。 四、疾病治疗        手术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手段,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获得根治,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15-20%。但由于胰腺癌的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只有约20%的患者可以行根治性手术。        1、如果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建议先选择化疗。化疗是除手术切除外对胰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用于胰腺癌的常用化疗药物包括:吉西他滨,替吉奥,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另外,也可使用氟尿嘧啶、铂类、伊立替康等。吉西他滨是近20年来胰腺癌的最经典化疗药物;替吉奥最早用于胃癌,近5年来发现其在胰腺癌中的疗效不劣于吉西他滨,且可以口服使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近3年来开始用于胰腺癌,它和吉西他滨联合使用的有效率较单药使用吉西他滨的有效率要翻倍,缺点是价格偏贵。        2、如果患者疼痛症状较明显,可以考虑放疗。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提高以及多种放疗方法的应用,如通过腹腔镜微创开展术中放疗、立体定向三维适形放疗及改单纯放疗为同步放化疗等,大大提高了胰腺肿瘤的局控率,且放疗对改善病患的疼痛症状有明显的效果。一部分临界可切除的病人,通过新辅助的化疗或放化疗后,还可以重新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3、如果患者在发现胰腺癌时已经有黄疸,建议先进行减黄治疗。胰腺癌主要是通过阻塞胆总管下端引起梗阻性黄疸,目前主要的减黄方法包括:ERCP,PTCD,手术引流胆囊或胆管。ERCP是通过内镜在阻塞的胆总管下端撑一根支架,优点是胆汁进入肠道帮助消化,且体外无引流管,病人生活质量高,缺点是可能会有反流性胆管炎引起发烧;PTCD是通过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梗阻部位以上的胆管,优点是胆汁引流确切,缺点是胆汁引流到体外,影响消化功能,且体外有引流管,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当然可能的话也可以通过PTCD引流管置入支架;如果ERCP或PTCD均无法操作或效果不佳,有时也被迫手术减黄。待减黄后,再进行化疗。        4、如果患者在发现胰腺癌时伴有消化道梗阻,也就是不能进食,同时伴有呕吐,建议先解除消化道梗阻。目前主要的解除消化道梗阻方法包括:旁路手术和消化道支架置入。单纯的旁路手术创伤不大,疗效确切,若伴有黄疸,还可以同时减黄;但若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只好选择消化道支架置入,缺点是有一定的消化道穿孔和出血风险。        5、除化疗和放疗外,还可使用其它一些辅助治疗手段,目前疗效比较确切的有:针对肝转移灶的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免疫治疗,生物治疗及中医中药的扶正治疗等。另外,对症支持治疗对胰腺癌患者也非常重要,因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出现脂肪泻者,可服用胰酶制剂帮助消化;对顽固性疼痛,需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必要时用乙醇行腹腔神经丛注射减轻病人痛苦;还应加强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况。 五、注意事项        出现了胰腺癌相关症状或得了胰腺癌,患者和家属不必过于慌张,至专科就诊,早诊早治是关键。由于胰腺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难度,目前NCCN指南推荐至每年有大宗手术病例的中心就诊,认为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根治性。 六、疾病预防        胰腺癌的预防,应该着眼于规律的作息和饮食、远离烟酒、适当锻炼等。对于胰腺癌来说早诊早治是关键,所以定期体检,有症状及时就医十分必要。

发布了文章

我科青年医师受邀参观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2016年2月24日,我科秦毅博士和施思博士受邀参观了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与诺华制药抗肿瘤药物研发和转化医学中心资深总监彭斌博士等做了深入交流,探讨了进一步合作的可能。  诺华(Novartis)公司是世界三大药企之一。作为诺华公司全球药物研发网络的一部分,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坐落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致力于研发创新药物,目前主要针对中国及亚洲地区高发的癌症(如胃癌和肝癌等)及肝病(如肝炎和肝纤维化等),以满足病患迫切的医药需求。 首先,彭斌博士对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代表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他详细介绍了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目前的现状,并对他其自身参与药物研发的经历和其团队目前开展的临床试验做了汇报。 其次,施思博士对此次邀请表示了感谢,他详细介绍了胰腺癌目前的诊疗现状,并对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在医教研领域取得的成果做了分享。他还重点介绍了诺华公司旗下的依维莫司和善龙作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重要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最后,双方就胰腺肿瘤目前药物研发的现状做了交流,秦毅博士提出胰腺癌的解剖结构位置和生物学行为有其特殊性,胰腺癌很多药物都倒在II期或者III期,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胰腺癌药物研发的两大方向,可能成为胰腺癌未来的突破点。彭斌博士等表示其团队以后将有可能更多关注胰腺肿瘤领域,建议双方互通有无,协作共赢。 双方均表示,这种临床医生和药厂研发人员的互动交流让临床医生更加了解目前的研究方向和药物进展,也让药厂研发人员更加了解临床需求,双方将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胰腺癌药物的研发等作出努力。 我科施思和秦毅博士与诺华公司员工合影

发布了文章

转化性治疗让胰腺癌重新获得手术机会

     胰腺癌是恶性度极高的实体肿瘤,5年生存率不到5%。手术是目前胰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能够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手段,然而,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既已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如何创造条件,让不能手术的胰腺癌降期进而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同时发挥外科手术的最佳作用,一直是外科医生奋斗的目标和理想。        转化性治疗       转化性治疗应运而生,可使原本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缩小后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近年来,我们科在转化性治疗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现在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例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在我院行转化性治疗后获得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病例。        病例介绍        患者是一名女性,唐某,58岁。2013年07年04日因“上腹部不适半年余,腰背部胀痛1月余”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不适,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腰背部放射痛。查胃镜示胃息肉,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1月半前患者出现腰背部胀痛,查CT:胰腺钩突部占位,约3.8*2.1cm,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与肠系膜上动脉分界不清,考虑恶性可能大。肿瘤标志物CA19-9亦升高,为356.6U/mL,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拟“胰腺钩突部肿瘤”收治入院。患者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胃纳欠佳,大小便无殊,一月来体重下降7斤。        术前评估                  入院后,我们给患者进行了全身的术前评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肿瘤标志物水平,我们初步认为患者为胰腺癌的可能性较大,需要积极的治疗。胰腺增强CT是判断胰腺癌局部病灶是否可以切除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我们从患者的胰腺增强CT上发现患者的胰腺钩突肿瘤已完全包绕肠系膜上动脉360度,因此认为患者目前还不具备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条件。        制定方案          据此,为了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我们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建议患者先行超声内镜穿刺明确病理诊断,利用新辅助治疗创造条件,谋取手术机会。进而,于2013年07月08日患者在超声内镜下行穿刺活检术,穿刺细胞学病理见异型细胞,倾向腺癌。于2013年7月12日排除化疗禁忌后,我们给患者进行了DSA介入化疗,具体方案为:吉西他滨1.4g,D1,8,15,共化疗了8个疗程。经过8个疗程的治疗后,我们从患者的胰腺增强CT上发现胰腺钩突肿瘤较前明显缩小,并且与肠系膜上动脉分界也较前明显清晰,肿瘤包绕肠系膜上动脉不到90度,肿瘤指标也降至正常范围以内(20.01U/mL),疗效评价为PR。        获得根治机会        据患者现在影像学诊断,此刻我们认为患者可以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机会,因此,与患者家属沟通后,于2014年4月4日我们给患者实施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后腹膜淋巴结清扫,手术顺利,术后病理为:胰腺钩突导管腺癌,大小1.5*1.5cm,中分化,侵犯十二指肠,淋巴结未见转移(0/16),手术切缘阴性。患者术后恢复顺利,2周后患者康复出院。患者术后继续予以辅助性化疗的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胰腺增强CT未见复发转移征象,肿瘤标志物均正常。国际上,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平均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患者目前仍在门诊随访中,目前其生存时间早已超过12个月,并且无复发转移迹象。很显然,这例患者从新辅助化疗中获得了巨大的获益。        总结        转化性治疗给众多不能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提高了这类患者的手术疗效和总体生存时间,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发布了文章

转化性治疗让胰腺癌重新获得手术机会

       胰腺癌是恶性度极高的实体肿瘤,5年生存率不到5%。手术是目前胰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能够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手段,然而,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既已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如何创造条件,让不能手术的胰腺癌降期进而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同时发挥外科手术的最佳作用,一直是外科医生奋斗的目标和理想。                      【转化性治疗】        转化性治疗应运而生,可使原本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缩小后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近年来,我们科在转化性治疗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现在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例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在我院行转化性治疗后获得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病例。 【病例介绍】        患者是一名女性,唐某,58岁。2013年07年04日因“上腹部不适半年余,腰背部胀痛1月余”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不适,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腰背部放射痛。查胃镜示胃息肉,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1月半前患者出现腰背部胀痛,查CT:胰腺钩突部占位,约3.8*2.1cm,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与肠系膜上动脉分界不清,考虑恶性可能大。肿瘤标志物CA19-9亦升高,为356.6U/mL,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拟“胰腺钩突部肿瘤”收治入院。患者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胃纳欠佳,大小便无殊,一月来体重下降7斤。   【术前评估】              入院后,我们给患者进行了全身的术前评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肿瘤标志物水平,我们初步认为患者为胰腺癌的可能性较大,需要积极的治疗。胰腺增强CT是判断胰腺癌局部病灶是否可以切除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我们从患者的胰腺增强CT上发现患者的胰腺钩突肿瘤已完全包绕肠系膜上动脉360度,因此认为患者目前还不具备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条件。 【制定方案】              据此,为了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我们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建议患者先行超声内镜穿刺明确病理诊断,利用新辅助治疗创造条件,谋取手术机会。进而,于2013年07月08日患者在超声内镜下行穿刺活检术,穿刺细胞学病理见异型细胞,倾向腺癌。于2013年7月12日排除化疗禁忌后,我们给患者进行了DSA介入化疗,具体方案为:吉西他滨1.4g,D1,8,15,共化疗了8个疗程。经过8个疗程的治疗后,我们从患者的胰腺增强CT上发现胰腺钩突肿瘤较前明显缩小,并且与肠系膜上动脉分界也较前明显清晰,肿瘤包绕肠系膜上动脉不到90度,肿瘤指标也降至正常范围以内(20.01U/mL),疗效评价为PR。 【获得根治机会】              据患者现在影像学诊断,此刻我们认为患者可以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机会,因此,与患者家属沟通后,于2014年4月4日我们给患者实施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后腹膜淋巴结清扫,手术顺利,术后病理为:胰腺钩突导管腺癌,大小1.5*1.5cm,中分化,侵犯十二指肠,淋巴结未见转移(0/16),手术切缘阴性。患者术后恢复顺利,2周后患者康复出院。患者术后继续予以辅助性化疗的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胰腺增强CT未见复发转移征象,肿瘤标志物均正常。国际上,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平均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患者目前仍在门诊随访中,目前其生存时间早已超过12个月,并且无复发转移迹象。很显然,这例患者从新辅助化疗中获得了巨大的获益。 【总结】        转化性治疗给众多不能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提高了这类患者的手术疗效和总体生存时间,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发布了文章

医生自己得了胰腺癌怎么办?

作者:鹿语(博士),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 【前言】        医学界某肿瘤专家一生致力于癌症抗争,却最终因胰腺癌医治无效而与世长辞,这个消息让整个医学群都扼腕叹息,这也不由让每个临床医生陷入深深的思考。        国人的生活与医疗条件日益改善,70岁的年龄在发达地区只能算“中年人”。像这位不幸的肿瘤专家,比起寻常老百姓,自身的健康预防知识、可获得的医疗资源一定好得多,却走的如此早,“到底他患的是什么病?”      后来隔了有些时日,方在聊天中偶然闻知当日这位肿瘤专家遭遇的正是“癌中之王”— 胰腺癌。想他一生40余年致力于与肿瘤抗争,救人无数,最终却因为癌症去世,无奈的现实让人扼腕。      我们可能已经无法得知他当时的想法。但同样作为每天都经历着“生死离别”的肿瘤医生,偶然换位到“医生自己得了肿瘤怎么办”的立场上时,也不免深思。         肿瘤治疗即使是专家,也要找到对的医生           医者难以自医”,A癌专家面对非自己专业的B癌时可能只是个“实习生”,“肺癌”要找肺癌医生、“大      肠癌”要找大肠癌医生,这是基本常识。        然而在同一个癌种专业内,还会细分出很多精准的分支。比方说,我院某位专家是乳腺外科的大咖,门诊爆满、手术已经排到好几个月以后了。但你其实并不一定知道他在乳腺肿瘤术后的乳房重建及“美容”方面更是拿手,这对中青年乳腺肿瘤患者重拾美好生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现实是,很多乳腺肿瘤患者由于找不对医生,可能只能接受全部切除乳房的结果。又比如说,前段时日我有位朋友被诊断出得了“胰腺癌”,这等于直接宣判了死刑,只能活3个月左右。之后推荐其至另一位胰腺外科专家处,最后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经过手术后至少还能活7-10年。        在美国,超过50%的肿瘤患者在初次诊断和获得治疗方案后,会寻求“第二专业意见(Secound opinion)”的再次背书,这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态度。找到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肿瘤医生和治疗方案,是肿瘤治疗成功的第一步。         多科室会诊更有助于肿瘤治疗        认识一位外科的老专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他一般态度都比较消极,认为外科手术解决不了的,放化疗之类的治疗也是徒劳,根本就是浪费金钱,还影响晚期患者临终的生活质量。可就在去年上半年,他自己被发现结肠癌,且已出现网膜和腹膜的转移,可以说已无手术根治的机会。院内为老专家组织了MDT(多学科会诊),老专家本人也出席了讨论。他全程一言不发的听完了他平日不屑的放化疗专家们的发言,最终自己选择了“先放化疗、等肿瘤缓解后再进行手术”的治疗方案。一位肿瘤医生纵然是经验老道的专家,多多少少总会对肿瘤治疗抱有一些偏见。这些偏见或出于专业领域的不同、或出于固执的保守,而这种偏见可能会扼杀很多患者求生的希望。        人的求生欲是强烈的,如果不是自己亲患肿瘤,这位老专家可能很难改变自己的专业偏见。所以,找对一群医生更重要,肿瘤治疗寻求MDT(多学科会诊)已越来越受肿瘤患者的重视,未来MDT会诊一定要成为每位肿瘤患者的“标配”。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乐观心态一定要保持        肿瘤医生患肿瘤,好的方面可能是因为专业知识丰富,比普通人更易早发现、早治疗,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但坏的方面就是实在太清楚癌魔之可怕、治疗之痛苦,反而更容易在心理上崩溃。前段时间与几位同道闲聊时得知,有位老教授自己得肿瘤后,病情发展速度非常快,两周就过世了。以他本身的病情来说,远不至于如此。这两周里,他安排后事井井有条,见亲友、见同仁、见律师、立遗嘱,甚至连骨灰盒都看着手机照片亲自挑选。他也会看自己的病案,但每每只是“哎”一声,除此以外再无他言。最后那天晚上,他意识尚清醒时,看到那么多同仁围上来抢救,仍旧只是重重叹了口气,去了。同学说,他老师以前面对患者时总是耐心安慰,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一直教诫学生对于肿瘤患者一定要“身心同治”。实际上,2015年在抗癌领域有非常多的新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得了癌症已并不那么可怕。        对于晚期患者,伴癌生存的生存期将越来越长,3年、5年、7年甚至10年以上,癌症越来越像糖尿病、高血压,人类虽无法说治愈它,却可以将它当做“慢病”管理起来。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心态。一旦“心”的防线决堤了,即使有再好的治疗条件与手段,也可能于事无补了。相反,保持积极乐观,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康复。

发布了文章

倪泉兴教授释疑体检为何检不出胰腺癌?

       谈癌色变,胰腺癌更甚!在专家每每说起对于癌症要早发现,早治疗的时候,有人就会问了,为啥胰腺癌一发现往往就是晚期呢? 倪泉兴教授,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 【简介】        倪泉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外科学权威,从事外科医、教、研工作45年余,擅长各种外科疾病诊治,尤其对处理胰腺、肝脏和胆道各种良、恶性疾病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胰腺肿瘤的诊治方面更是享有很高的地位,现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上海市优秀发明奖”及“卫生部先进工作者”等奖项,为我国胰腺肿瘤专科化、专病化发展以及胰腺外科技术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科研方向:胰腺手术方式改进、胰腺癌淋巴转移特性、分子生物学机制、胰腺肿瘤干细胞、化疗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介入化疗、化疗多药耐药等研究。        论文著作: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参加编写《临床外科手术》、《实用外科学》和《现代外科学》等10余本医学著作。        倪泉兴教授说,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方法不是没有,但很多方法并不实用。胰腺癌之所有没有被早发现,主要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        第一个原因是检测设备的性价比问题。倪泉兴教授说,实际上临床中有胰管镜是可以帮助判断早期胰腺癌的,是把镜子插到胰腺内管里,提取胰液分析,至少可以提前三年分析这个病人可能是不是胰腺癌,如果是,进行早期治疗,这样患者五年生存是百分之百。但胰管镜的检查风险很大,而且价格很贵,只能极少数病人有条件做。所以,从早期预测的角度来分析,胰管镜的方法目前还做不到。        原因二:        第二个因素,就是大家最关心的B超体检。这种方法为什么不适合发现早期的胰腺肿瘤,是因为现在体检条件大部分很有限,B超检查因为是靠空气的反射来判断,一般对胰腺小肿瘤很难发现,如果B超发现了胰腺肿瘤,那往往都是比较大的,也就是晚期了。而肺部检查往往更多是做CT,就容易发现早期肺癌。        当然,在患者空腹的时候,非常有经验的B超医生,在经过耐心检查也是可以发现细微的胰腺异常。但现在的体检和门诊人数之多,在短时间内要搞清楚细致的病例确实是相当难的。所以,如果在体检时能做CT尤其是增强型CT,是会对胰腺癌的早期发现有帮助的。        倪泉兴教授讲了这样一个病例,在做普通CT扫描时没有发现明确证据,但总感觉胰腺有些异样,最后在做核磁检查时确定有胰腺癌变,赶紧手术。到现在已经五年,表现良好。        原因三:        第三个影响胰腺癌早发现的因素,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缺少非常有效的早期诊断胰腺癌指标。倪泉兴教授说,目前用的诊断标准更多适用于晚期,对于早期患者可能还会有其他指标的异常需要关注,我们现在需要找到比较好的新的更有特异性的肿瘤指标,能够早一点发现问题。        作为我国著名癌症防治专家,倪泉兴教授认为,要抗癌,更要防癌,我们更应注意如何避免或减少发病机会,一定要注意自我保健和自我生活的节制,大量喝酒、抽烟、大鱼大肉、不运动等等让城市胰腺癌发病率远远高于农村。

发布了文章

【多学科病例分析】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一例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肿瘤,临床少见,症状复杂多样,病程缓慢,易与内分泌原发疾病相混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按其是否导致临床症状可分为“功能性”及“无功能性”肿瘤,前者因产生某种激素而具有相应临床症候群,按照激素分泌的类型可分为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胰高血糖素瘤、血管活性肠多肽分泌瘤、生长抑素瘤等,而“无功能性”肿瘤,可能并非不产生神经内分泌物质,只是不导致特殊临床症状而已。因此误诊和漏诊常见,容易导致病人长期误诊误治,甚至出现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        MDT现场        病例介绍        患者为女性,44岁,主诉“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9年,肝移植术后4年”。患者于2006年体检发现胰体尾肿瘤,当初无明显反酸、腹痛等不适,后于当地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脾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实性假乳头状瘤。定期随访。2008年发现肝脏囊肿(具体不详),未予治疗。2010年9月随访CT示:肝多发占位,考虑转移(未见报告);2010年10月病理于外院及我院会诊均提示: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癌,需鉴别SPT,Ki-67 5%。2010年10月开始服用索坦 37.5mg Qd 。当时患者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胃镜提示胃内多发溃疡。        2010.11.10查胃泌素:234.97 ng/ml。考虑胃泌素瘤不能排除,2010.11.12起规律注射善龙20mg Qm,症状逐渐控制,但复查肝多发转移逐渐进展,故于2011年2月停用索坦。        2011.06.01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术中见肝内囊性、实性占位,最大直径约10cm,术后规律服用雷帕霉素及FK506,无辅助治疗,后患者胃泌素水平控制在50-60ng/ml,且无明显反酸、上腹部痛等不适。2014年4月停用雷帕霉素,单药口服FK506。近期患者逐渐出现便秘,查肠镜、胃镜提示胃肠道动力减弱,胃泌素逐渐升高,最高86.7ng/ml。查腹部B超,腹部CT未提示明显肿瘤。        2016.01.18于外院复查PET-CT未提示明显肿瘤。        放射科汪晓红副主任医师阅片后总结影像学表现:        患者仅带来2015.7.18的CT影像,患者原位肝移植后,肝内未见明显可疑的病灶。一项包括18例有肝转移的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MRI显像的敏感性为83%,和超声、CT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对于评估有肝转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MRI是首选的影像检查。        核医学科徐俊彦主治医生建议:        2016.1月的PET/CT中未见明显高代谢摄取,暂无肿瘤证据。不考虑复发。检查广泛播散的转移性p-NET最敏感的成像方法是SRS。建议患者将病理切片于我院病理科会诊,检查SSTR的免疫组化。SRS可作为随访的常规检查项目。        病理科黄丹主治医师建议:                                                                                               关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诊断,近30年来一直不断更新,2000年的WHO分类依据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将神经内分泌肿瘤分成三个基本类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 (WEDT),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WDEC)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PDEC)。该分类在分级系统中加入了分期相关的信息,并列出生物学行为不确定的类型,使这种临床病理分类体系变得复杂难懂,且继续广泛使用“类癌”这一术语,从而阻碍了这一分类系统被普遍接受。2010年患者当时会诊时仍沿用WHO于2000年的分类标准,故诊断为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癌。而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是ENETS/ WHO 2010年的分级标准。        鉴别胰腺实性一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SPNs)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有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两种肿瘤都可以呈实性或囊实性生长,HE染色难以鉴别,需做免疫组化来鉴别。需要注意的是,SPNs也可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物如突触素和CD56等。建议该患者携肝移植手术的病理切片于我院会诊,明确病理分级辅助术后的随访和治疗。就该患者当时的诊断报告来看,考虑p-NET(G2)可能大。        检验科卢仁泉副主任技师建议:        98% 以上的胃泌素瘤患者的空腹血清胃泌素(fast serum gastrin,FSG)水平升高,但特异性不高,87%-90%的患者胃酸分泌过多,100%的患者胃酸pH<2。该患者FSG最高仅为234ng/ml,当时需检查基础胃酸排量(basic acid output,BAO)和促胰液素试验,明确是否为胃泌素瘤可能,就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来看,仍无法诊断胃泌素瘤。患者近期胃泌素有升高趋势,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就目前升高的速度不能排除正常的生理波动、测量误差及药物影响。肿瘤标志物在连续两次复查时迅速升高至少50%时提示肿瘤可能复发或进展,目前患者暂不考虑复发。        肿瘤内科陈治宇副主任医师建议:        患者2006年疾病初发时未明确诊断是否为胃泌素瘤,胃泌素瘤约90%的瘤灶分布于胃泌素瘤三角(gastrinoma triangle)内,由于胃泌素瘤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且有多发、散发的特点,诊断时相对困难。该患者2010年复发,肝脏多发转移,同时出现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胃镜提示胃内多发溃疡,胃泌素:234.97 ng/ml。故不能排除胃泌素瘤的诊断,后患者行肝移植手术,目前疾病控制可。迄今尚无高质量的循征医学证据支持RO切除术后长效生长抑素、化疗或分子靶向药物等辅助治疗能使pNENs患者获益,故推荐患者密切随访。        胰腺外科虞先濬主任医师总结:        患者2006行胰体尾切除术+脾切除术,2011年行原位肝移植术,理论上达到了R0切除。对于较为年轻的患者、肿瘤原发灶已切除、同时不伴有肝外转移和分化好的NET (G1 /G2),当其他手段难以控制临床症状时,肝移植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欧洲一项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伴肝多发转移的分化较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经过肝移植标准的严格筛选后进行肝移植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60%-80%。目前有关肝移植治疗p-NENs较大病例组的研究来自欧洲,2013年发表于外科学年鉴,213 例病人因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接受了肝移植手术(仅限于G1和G2病人),术后3个月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术后5年存活率为52%,无疾病进展存活期为30%。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45 岁、术前有肝肿大和同期实施原发灶切除手术。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各项检查暂不支持肿瘤复发,建议继续随访。 多学科预约: 金医生:15921009720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