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511197

俞一飞

乌镇互联网医院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高血压
糖尿病
肥胖
AS
高血糖
痛风
感染
2型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发布了文章

血压升高?可能是内分泌疾病在作祟,盘点8类常见的「内分泌高血压」

     内分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的15%~20%。     根据发病机制,常见内分泌高血压可分为儿茶酚胺过多、醛固酮过多、去氧皮质酮过多、糖皮质激素过多(或作用增强)、肾集合管上皮钠通道激活、综合作用、其他。 图1 内分泌高血压筛查 一、儿茶酚胺过多: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PPGLs) PPGLs起源于肾上腺髓质(80%~85%)、交感神经节(15%~20%)的嗜铬组织,分泌过量儿茶酚胺,致动脉血管收缩,引发高血压、代谢紊乱,也可造成严重的心、脑、肾血管并发症,甚至死亡。典型症状为“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但5%~15%的患者无症状,易漏诊。二、醛固酮过多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   PA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性高血压,因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自主过度分泌,增强肾脏对钠离子及水分的吸收,血容量增加致高血压发生,以高血压伴或不伴低血钾为主要表现。 2.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各种病变导致肾素过度分泌,从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血管紧张素收缩血管、醛固酮致水钠潴留,均引起高血压。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多由肾动脉狭窄、肾缺血等引起,也可见于肾素瘤。其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与PA相似,但血肾素浓度或活性增高,而PA的血肾素浓度或活性降低。但血容量不足(如利尿剂使用)、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等引起的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少见。三、去氧皮质酮增多    去氧皮质酮增多因脱氧皮质酮(DOC)过量,激活盐皮质激素受体(MR),肾小管保钠排钾,致水钠潴留,引起高血压,且反馈抑制RAAS系统。共同特点为高血压、低血钾、低醛固酮、低肾素。 1.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     CAH因基因异常致体内甾体激素主要合成路径的酶缺乏,合成DOC的通路活跃。能引起高血压的是11β-羟化酶缺乏症和17α-羟化酶缺乏症。 2.分泌DOC的肿瘤     这类肿瘤罕见,分泌大量DOC,表现为高血压伴低血钾、性发育异常等。通常体积巨大且具有恶性潜能。影像学显示较大肾上腺肿物。 3.原发性皮质醇抵抗(PCR)     发病机制是糖皮质激素受体(GR)基因缺陷致GR异常,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减弱,负反馈产生过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DOC,从而激活醛固酮受体。患者表现为高血压伴低血钾,血ACTH、皮质醇增高,血肾素、醛固酮降低,以及性发育异常等。基因检测可确诊。 四、糖皮质激素相关疾病 1.Cushing综合征(CS)     该病产生过量糖皮质激素,典型表现为满月脸、紫纹等,75%~80%表现为高血压。但6%~43%的患者可无明显CS表现,属于亚临床CS。CS高血压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过量糖皮质激素可激活醛固酮受体、DOC过多等。 2.表观盐皮质激素增多(AME)     先天性AME以幼儿和青少年多见。16号染色体上的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2(11-βHSD2)基因点突变致皮质醇不能转变为无活性的皮质酮从而激活局部醛固酮受体,水钠潴留引起高血压;反馈抑制RAAS系统,引起低肾素、低醛固酮。获得性AME通常因甘草、唑类抗真菌药等抑制酶活性引起。 五、上皮钠通道激活:Liddle 综合征(LS) 基因突变致肾集合管上皮钠离子通道(ENaC)激活,过度保钠排钾,患者可表现为类似PA的症状。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      OSA因睡眠中反复部分或完全气道关闭,引起低通气或呼吸暂停,对机体的影响是多系统和多机制的。30%~70%的患者有高血压,与交感神经激活、血管内壁损伤、代谢紊乱等多机制相关。 七、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患者体内有大量生长激素。作用在肝脏引起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升高,IGF-1及生长激素激活RAAS,或者IGF-1直接改变血管阻力等原因,8%~55%的患者可表现为高血压。 典型表现为肢体末端肥大、容貌粗化、视力及视野障碍等。临床表现可初步识别该病,推荐 IGF-1筛查,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 八、甲状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轻度高血压。因内皮素-1及其受体活跃,直接影响血管张力,20%~68%的患者收缩压升高。典型表现为突眼、易激多汗、消瘦腹泻、甲状腺肿等。临床表现可初步识别该病,推荐血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筛查,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体内有大量甲状旁腺激素。47%~63%的患者有高血压,血压增高可能机制为高血钙收缩血管平滑肌,或者血管钙化引起血压升高。典型表现为骨质疏松、肾结石、消化性溃疡等多系统紊乱。推荐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和24 h尿钙排泄检测筛查。

发布了文章

糖尿病7个信号,说明微血管病变要来,请早防早治!

    得了糖尿病,不能只盯住血糖一个指标。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得很好而并发症仍然会发生,这就需要糖友对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进行综合控制,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糖尿病人有以下症状,原因在微血管病变1.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表现:视物模糊、眼前有闪光感、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飘动感等。提示: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微血管发生损伤、渗出、出血、坏死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2.泡沫尿表现:尿中有细小的泡沫,久久(一般超过10分钟)不消散。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从肾小球漏出,随尿液排出,使尿液表面张力增高,形成一层细小的泡沫,且久久不散。注意:剧烈运动、喝水较少、饮食等也会导致尿有泡沫,一般很快会消散。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泡沫尿,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总之,出现泡沫尿后应及时就医检查。3.勃起功能障碍表现: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等。提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微血管和末梢神经病变,导致性欲减退、勃起障碍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4.双腿感觉异常表现:双腿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达膝上,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提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神经滋养失常或代谢紊乱,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随着缺血的加重,休息时即可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疼痛更甚。5.胫前色素斑表现:小腿前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出现胫前色素斑,早期表现为红斑、水疱或紫癜,之后发展为萎缩的、不规则的褐色斑块。直径5-12毫米,呈线形排列或成群或单个的反复出现。提示: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皮肤供血不足,营养不良,稍有刺激就可能导致皮肤出现胫前色素斑。6.双脚发麻、发凉表现:双脚麻木、发凉,足趾苍白。提示: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引起足部压力异常,导致足部血液供应不良,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破坏与畸形。7.皮肤瘙痒表现:皮肤瘙痒,全身泛发或局限于外阴及肛周。提示:糖尿病会引起多种皮肤疾病,包括各种感染,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造成的继发损害。糖尿病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是以微血管病变为主。为什么糖尿病易引起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形成分为三个过程,第一,微血管壁发生病变,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症状,若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会加快基底膜增厚,受累的微血管部分或全部堵塞,进而引起组织缺氧。      第二微血流紊乱,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其早期变化,在病人的肾脏、视网膜和其他组织中会出现高灌注和血流量增加的情况,从而促进微血管病变发展。      第三,微循环血液理化特性改变,病人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糖代谢紊乱时可增强红细胞聚集性,释放氧气功能也异常,导致管腔狭窄或微循环障碍,进而促进微血管病变发生。预防微血管病变的方法做到以下几点,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1、改变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饮食须保持营养均衡,进餐定时定量。适量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及升糖快的食物,多喝水、少吃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经常锻炼,以有氧运动最佳,每天锻炼30分钟左右;戒烟、限酒,保持体重在一定范围。 2、监测血糖    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一般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    即使是血糖控制得很好的患者也应该保持每周监测血糖2~4次,对血糖波动很大或血糖过高的病人应该每日监测7次血糖,并及时调整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可以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需要每3个月检查1次,应控制在HbA1c<7.0%。 3、定期查血压、血脂    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并发心脏病的风险,每次就诊时应该监测血压,每年至少查一次血脂和心电图。    糖尿病患者理想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4、定期检查视力    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应去医院检查眼底。如果出现视物模糊、部分视力缺失的话,千万不能大意,应及时到眼科就诊,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及早处理,防止失明。 5、定期检查肾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尿微量蛋白以及血肌酐水平,以便确定肾功能情况。如果总是出现腿肿或脚肿,一定要注意,这很可能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征兆。 6、注意感觉异常情况    如果出现双手或双脚麻木、刺痛或有烧灼样感觉时,这很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征兆。 7、防止微循环老化和硬化    平时可以多吃含抗氧化剂的食物,能对抗自由基,不同的抗氧化剂作用途径和抗氧化能力不一样。脂溶性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膜,避免受到自由基伤害,不妨把抗氧化物联合用如维生素C、维生素A和绿茶粉等。之所以毛细血管有良好的弹性,主要得益于毛细血管壁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合成和修复需不同的营养素合理配比,如蓝莓可强化毛细血管弹性,预防器官功能下降和衰竭。8、戒烟戒酒    于糖尿病病人而言,吸烟如同火上浇油。吸烟会使得全身血管痉挛,影响心脑血管。大部分糖尿病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方面异常,如心脑血管动脉硬化或狭窄,吸烟可加重其病变。因此糖尿病病人不能吸烟,同时要远离二手烟和三手烟环境。另外,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影响肝脏转移血脂,增加肝脏负担,因此应做到滴酒不沾。    温馨提示:若想要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首先要平稳控制血糖,严格服用药物来让血糖达标。听从医生建议服用能改善微循环的营养物质,这是改善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多留意自身症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发布了文章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个更易引起并发症?血糖高都有哪些原因?

      空腹血糖指的是空腹8个小时以上的血糖,正常情况下它是一天血糖的低谷。测定空腹血糖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隔夜空腹即至少8~12 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      影响空腹血糖的主要因素是存储在肝脏中的肝糖元分解情况,而不是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更不是胰岛的储备功能。      餐后血糖一般指的是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计时2个小时测得的血糖。我们进食后,食物经过肠道,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对于胰岛功能完好的健康人来说,虽然进食后血糖上升,但是由于胰岛素很快分泌,血糖便很快降回正常范围。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和健康人进食相同的量,但是由于胰岛素功能受损,食物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以使血糖降回正常范围,便出现了餐后高血糖。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主食为主,也就是说碳水化合物在饮食中所占比重很大,比如我们常吃的面条、米饭等。这种饮食习惯,很容易导致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两小时血糖升高。如果仅仅筛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就很高。空腹血糖 VS 餐后血糖      血糖达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目前评价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研究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可使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风险和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21%,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7%。       糖化血红蛋白是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共同作用决定的,不同情况下两者的贡献率不同: 糖化血红蛋白<8.5%时,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更大; 糖化血红蛋白>8.5%时,空腹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大于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升高的危害     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之内不吃任何食物(少量饮水除外),一般选择早晨6~8点检测。最好空腹8~12小时。意义:可以了解前一天晚上的用药能否有效控制整个夜间直至次日清晨的血糖,以此来指导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的用量。【空腹血糖升高,有什么危害?】     空腹血糖,又称基础血糖,是一夜不进食后通过肝糖输出维持血糖的基础状态,空腹血糖水平直接影响餐后高血糖水平和升幅。空腹血糖水平还体现了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空腹血糖升高预示着胰岛功能受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整体血糖控制不佳,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即使餐后血糖正常,空腹血糖升高也需要治疗。     控制目标:推荐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病友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4.4~7.0mmol/L。具体控制目标因人而异,应考虑年龄、预期寿命、并发症等因素。餐后血糖升高的危害     餐后血糖,通常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看表计时。意义:可以反映餐后血糖的控制情况以及进食量与降糖药用量是否合适;可以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刺激胰岛β细胞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餐后血糖升高,有什么危害?】     餐后血糖升高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性,远高于空腹血糖。研究发现,血管内膜中层厚度,随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而增加。即使糖尿病前期的人,餐后高血糖也已经开始危害心血管。     餐后血糖升高也是血糖波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血糖波动越大,并发症来的越快,死亡风险越高。     在中国,餐后高血糖的人数更多,为实现血糖达标,监测和控制餐后血糖很重要。     控制目标:推荐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病友的餐后2小时血糖目标为<10.0mmol/L。具体因人而异。     在糖尿病治疗中,只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达标,才能大大减少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所以说: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哪个更重要?     两个都重要!     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人体的血糖水平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才是对的”,这种说法才是错误的。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都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空腹血糖可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餐后血糖可以反映进食之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测定空腹血糖的最佳时间段在早晨6点~8点。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若在6.1~7.0mmol/L,则考虑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若两次空腹血糖值≥7.0mmol/L,则考虑患有糖尿病。     但是,空腹血糖异常不一定代表着糖尿病,还可以反映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空腹血糖高的几个原因1、降糖药物剂量不足    这确实是空腹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往往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用量不足,使得餐后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晚上或睡前血糖较高,并一直延续到次日空腹,夜间无低血糖发生。     处理措施:适当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的用量。2、苏木杰效应(Somogyi)     某种原因导致夜间发生了低血糖,机体为了维持血糖稳定,便产生了大量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使血糖升高,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这也就是低血糖以后的高血糖反应。一般低血糖发生在0点~3点左右,其结果是空腹血糖升高。糖友出现苏木杰效应大多见于胰岛素用量过大,或没有按时加餐,或病情控制较好时体力活动增加,在这些情况下,糖友很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继而出现反跳性的血糖升高。      处理措施:监测是否存在午夜低血糖,如果存在苏木杰效应就适当减少睡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用量,或者可以在睡前适当加餐,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这样空腹血糖即可恢复正常。3、黎明现象     如果夜间血糖控制得很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但在清晨一段时间内(凌晨3时至早餐前)血糖升高,称为黎明现象。体内很多升高血糖的激素从午夜到早晨分泌量逐渐增加,正常人胰岛素的作用可以拮抗这种状态所导致的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不足,不足以抵抗自午夜到晨起不断升高的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升高血糖作用,这些升糖激素作用的相对增强导致黎明时血糖逐渐升高。究其实质仍然与药物治疗剂量不足有关,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     处理措施:可酌情增加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的用量。为了有效控制黎明现象又不至于因药物过量引起低血糖,宜选择不容易引起低血糖的中、长效降糖药,可以选择晚餐前口服中效、长效降糖药物,或睡前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或晚餐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改为睡前注射并尽量使用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也可将早餐前使用的胰岛素提前在早晨6时注射,以缩短高血糖持续时间。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酌情调整用药剂量,直至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为止。4、用药不当    一部分患者单纯使用瑞格列奈、格列吡嗪、短效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但此类作用维持时间短,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好,但对空腹高血糖效果欠佳,如晚餐前服用的降糖药仅为短效药物,由于持续时间短,无法有效控制夜间血糖而导致晨起空腹血糖仍偏高。    处理措施:增加睡前中、长效降糖药物的使用,使降糖药的作用能够覆盖整个夜间。这种情况比较危险,如果夜间发生低血糖,并未出现心慌,出冷汗等典型低血糖症状,很可能导致昏迷而不自知,严重时会猝死。5、睡眠质量差    糖尿病患者失眠或睡眠不足,这时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分泌增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血糖水平就会升高。    处理措施:保持情绪稳定,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焦躁,必要时可配合使用镇静安眠药物。6、应激状态    患者因外伤、手术、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分娩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可使空腹血糖迅速升高,甚至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处理措施:发生上述应激情况或某些特殊疾病时应尽快至医院就诊、对症处理,避免血糖长期处于高值阶段而危及生命。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饮食:      我们每天进食的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直接影响餐后血糖,要想吃好又 不怎么升高餐后血糖,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每日饮食搭配,饮食量和食用时间上好好研究下。      糖尿病患者每餐不仅要控制主食的量, 更要平衡主食的结构, 一般每日主食量为200~300克, 肥胖者控制在150~200克。      一般食用多种粮谷类食物, 比如大米、面粉、玉米、大麦等, 可以换着吃, 并注意粗、细粮搭配。水果:      糖尿病患者每天水果食用量应该在100-250g,尽量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对血糖的影响小,比如:木瓜、柚子、草莓、柠檬、白兰瓜、番石榴等,食用时间一般为两餐之间或者睡前血糖不高的时候,作为加餐食用,最好不要在餐前或者餐后立即吃水果,这样会叠加正餐主食,对餐后血糖影响比较大。运动:      我们都知道影响餐后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在正常进餐中,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不可能做到绝对精打细算,在家庭聚餐面对餐桌上美食的诱惑,难免会贪吃,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对于大部分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再去补打胰岛素或者增加口服药的剂量已经来不及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餐后进行适当的健身运动,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降糖药的利用率,改善自身胰岛素抵抗,同时运动也会消耗我们摄入过多的能量,来达到控制餐后血糖的目的。药物:      糖尿病患者通常在进餐前,需要按时打胰岛素或者服用口服降糖药,来应对进餐升高的血糖,对于极少部分糖尿病患者,平时善于学习研究,在进餐前会去计算碳水化合物的量,来匹配餐前降糖药物的用量,来达到一个满意的控糖效果。大部分糖友通常不会去算碳水,有的是凭经验去摸索,有的是看心情用药,有的会忘记用药,有的用药过多,有的用药过少等不同情况的异常用药都会造成一个大的血糖波动。针对用药的情况,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经验,以及药物降糖特点,分析我们准备吃的食物升糖速度以及食用量,再结合餐前餐后血糖情况,反复验证,找到一个进食食与餐前用药的一个平衡点。

发布了文章

血糖升高却不是糖尿病如何干预?最新共识:依据风险高低进行分层管理

     近日《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发布,对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早期筛查和综合管理进行系统总结。糖尿病前期: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关键     2 型糖尿病(T2DM)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如出现则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因此,糖尿病前期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黄金窗口期”。及时发现血糖正常的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 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基于 WHO 1999 和 ADA 2022 的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详见下表。糖尿病高危人群及其筛查方法与频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具体包括:(1)有糖尿病前期史;(2)年龄≥40 岁;(3)BMI≥ 24 kg/m2 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4)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史;(5)缺乏体力活动者;(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7)有PCOS病史的女性;(8)有黑棘皮病者;(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 l="">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12)有类固醇药物使用史;(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14)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CDRS)总分≥25分。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糖尿病前期是在糖尿病筛查的过程中发现的。对于具有至少1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进行糖尿病筛查,筛查方法包括:静脉血浆血糖检测(FPG、任意点血糖)、OGTT、全血血糖检测(指尖血糖)、HbA1c、CDRS、非侵袭性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指尖血糖。      基层医疗机构宜采用两点法开展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即空腹血糖和 OGTT 2h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筛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1次。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预原则     糖尿病前期人群容易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干预原则应依据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高低进行分层管理。极高风险人群:HbA1c>6%者;高风险人群:IFG+IGT 人群(无论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或者单纯 IFG 或 IGT合并 1 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低风险人群:单纯的 IFG 或 IGT 人群。【分层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应作为预防糖尿病的基石并贯穿于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始终。低风险人群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联合药物治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是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推荐糖尿病前期人群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并进行每周>150 min中至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医疗体操、健身操、木兰拳、太极拳、乒乓球、保龄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持续运动不少于30 min。抗阻运动可采用抗阻练习器械或自由负重(如哑铃和杠铃),规律有氧运动的同时,应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每次2~3组,每组8~10遍重复的抗阻运动,组间休息2~3 min,2次抗阻运动应间隔1~2 d,每周3次更理想。    其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包括充足的休息和戒烟,建议平均每晚睡眠时间达大约7 h;避免使用所有烟草制品。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干预时机和原则    根据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风险分层,低风险者先实施生活方式干预,6 个月后未达到预期干预目标可考虑启动药物干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

发布了文章

骨质疏松的5大症状!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其实是由于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让骨头里面的结构缝隙越来越大,骨骼变得越来越脆弱,并引起驼背、全身疼痛、骨折等情况。     事实上,人体的骨量增加在35岁左右就到达顶峰,之后开始逐渐丢失。到了50岁之后,骨量丢失就会更加明显,就像牢固的木质框架被虫子侵蚀,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空洞。骨质疏松的5大症状     骨质疏松通常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出现骨折、行动不便或剧烈疼痛时,已经晚了。1.腰酸背痛初期是从安静状态开始活动时出现,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2.牙齿松动骨密度降低,会使牙槽骨不坚固。3.行走能力下降骨质疏松后,骨骼承重能力下降,行走后关节及肢体疼痛。4.呼吸不畅由于骨质疏松后驼背引起胸廓变形压迫肺部导致呼吸不畅,这种情况比较少见。5.骨折即使没有明显的外力作用也可能骨折,脊柱、髋部、腕部最常见。   出现以上症状,应尽早去医院做骨密度检查,按医生指导调整生活方式,服用钙剂、维生素D和抗骨质疏松药物。关于骨质疏松的这些谣言,别信!1.喝骨头汤 能预防骨质疏松症骨头汤中的钙含量很低,且钙离子不会溶解在水里,难以吸收,而脂肪含量却很高,因此,喝骨头汤是无法预防骨质疏松症的。2.人老了,就会得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在中青年时期,尽量提高骨量峰值,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延缓或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50岁以后,每年检查一次骨密度,了解自身骨量。

发布了文章

送给糖尿病患者的「科学饮水指南」

【糖尿病患者缺水原因】     糖尿病患者多饮与多尿有直接关系,但并非“喝的太多不得不尿”,而是“尿得太多不得不喝”。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而高血糖对身体损害很大,人体自我保护通过增加尿液排除多余糖分,这就使高血糖患者尿液明显增多,尿量增加身体内水分大量损失,发生细胞内脱水,因此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     身体在脱水情况下,通过生理条件反射就会感到口渴,只有通过饮水来补充丧失的水分,也就形成多饮现象。还有部分中老年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口渴中枢反应不敏感,口渴症状并不明显,但体内脱水现象已经存在,同样需要大量补充水分。糖尿病患者多饮水,不仅仅是解决口渴问题,更主要是预防身体脱水,有利于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缺水危害】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含量占人体成分中最多的部分,并且容量和组成成分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体内构成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参与新陈代谢、排出有毒有害物质、运输营养物质、调节体温、润滑等作用。    以一个成人为例,人的体液占体重的55-60%,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45%,细胞外液占体重的15%,机体缺水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比例会发生改变,难以维持细胞正常渗透压,细胞功能也随之出现障碍引起各种疾病。    糖尿病患者体内处于长期缺水状态时,可诱发和加重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尿量减少,体内代谢毒性物质排泄减慢,会引发加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喝水少,血液浓缩,血糖增高,严重时可发生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机体极度缺水会使血液循环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极容易形成血栓,血管阻塞,大大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极度缺水还会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细胞内缺水特别是脑细胞缺水会引起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脱水还会加重微血管病变,损坏神经纤维,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及恶化。因此水虽然不会对血糖产生直接影响,但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科学补充水】     理解了水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那么每天摄入多少水才算合理,又如何用科学方式饮水呢?1. 每日应喝多少水?     人体每天所需要摄入总的液体量应与排出量达到平衡,一般情况糖尿病患者饮水总量每天约1500-2000ml左右。但特殊情况下排出量明显增加,必须相应增加饮水量,如处在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下,较强的运动强度和体力劳动,出汗较多时,伴有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时。2.不口渴也喝水    糖尿病患者体内缺水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口渴症状,并且口渴中枢在受到长期刺激,对体内缺水的敏感度下降,常常体内缺水也不会有口渴的感觉。    在没有明显缺水感受的情况下,身体逐渐存在一定的脱水或缺水现象,当口渴时可能糖尿病患者已经处在严重缺水状况中。出现口渴后马上大量饮水,机体缺水状况不可能迅速得到改善,而且还会加重胃的负担,对身体损害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及时饮水,在口渴之前主动饮水,不要等到机体陷入严重缺水状况再去补充水分,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无害的。3.少量多次主动饮水    针对糖尿病患者,除了保障每日饮水总量外,喝水时间和方法也很重要,养成定时饮水,不渴也饮的好习惯。全天饮水量可分多次饮用,让饮水和吃饭一样形成有规律的习惯。    全天8-10杯水(200ml杯子),每次200ml左右。在一天内尽量少量、多次、主动饮用完成。    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简便、有益,在预防机体缺水、促进消化、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循环血容量以及冲洗泌尿道预防结石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4. 喝水最好喝白开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人体补充水分的最好方式是饮用白开水”。     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饮用水,自来水煮沸后饮用,既杀死了细菌微生物,同时也改变了自来水中的硬度,适当的保留了部分矿物质,所以饮用纯净的白开水方便、安全、经济,而且最解渴,是满足糖尿病患者健康的饮用水之首选。     白开水温凉适宜,能很好地补充身体水分,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机体免疫力同时,也符合我们国人的饮水习惯。     但也需注意水质安全,选用合格的自来水,未煮沸的水不要饮用,隔夜水以及反复煮沸的水不要饮用,长期习惯饮用过烫的水或冰水也不可取。     过浓的茶、咖啡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大量饮用会过多带走身体水分。牛奶、豆浆虽然营养丰富,作为水分补充容易能量过剩,影响饮食控制。

发布了文章

糖友出现这7个症状说明胰岛功能在变好

     很多糖友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血糖突然变好了,实现逆转了。这说明他的胰岛功能在恢复,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胰岛功能受损的原因,以及胰岛功能好转的表现:【胰岛功能受损原因】1.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变异可以导致胰岛功能受损,所以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2. 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会错误地攻击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导致胰岛功能受损,1型糖尿病为主。3. 生活方式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导致胰岛功能受损。此外,吸烟、饮酒、压力等也可能对胰岛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大部分2型糖友都是这个原因)4.其他因素:一些药物、化学物质或疾病(如胰腺炎、胰腺肿瘤等)也可能导致胰岛功能受损。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功能也可能逐渐下降。【胰岛功能变好的7个表现】1、在没有改变治疗方案的情况下,血糖值仍然下降甚至出现低血糖的情况,那么这很可能是胰岛功能恢复的一个迹象。2、需要用来控制血糖的药物越来越少,血糖也非常平稳。3、并发症的症状减轻,如手脚麻木、视力模糊等,会随着胰岛功能的恢复而减轻或完全消失。4、没那么容易饿了,胰岛功能得到改善,糖类的利用率也会提高,在饭量上也会维持到一个正常的水平,不会常常觉得饿。5、精力充沛,当胰岛功能得到改善时,身体能够更好地利用能量,因此人们会感到精力充沛。6、睡得越来越好了。7、肠胃功能改善,不容易出现便秘、腹泻。    当然如果想要准确科学的了解自己的胰岛功能怎么样,建议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胰岛素释放试验。

发布了文章

一文搞定非布司他的8个临床运用要点!

     抑制尿酸合成的别嘌醇和非布司他、促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是目前我国临床最常用的 3 种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febuxostat)是一种口服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抑制剂,下面介绍非布司他的用药注意事项:01、什么样的高尿酸/痛风病人适合使用非布司他?    非布司他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适合尿酸生成过多的患者。02、血尿酸升高如何进行临床分型?     可以依据 24 小时尿尿酸和尿酸排泄分数 2 个指标,将高尿酸血症进行临床分型。即肾脏排泄不良型、肾脏负荷过多型、混合型和其他型。    尿酸排泄分数(FEUA)(以百分数表示)=(血肌酐 × 尿尿酸)/(血尿酸 × 尿肌酐)×100%    根据 24 h 尿尿酸和尿酸排泄分数将患者分为 4 型:① 肾脏排泄不良型:24 h 尿尿酸 ≤ 600 mg(3.57 mmol),且 FEUA < 5.5%;② 肾脏负荷过多型:24 h 尿尿酸 > 600 mg,且 FEUA ≥ 5.5%;③ 混合型:24 h 尿尿酸 > 600 mg 且 FEUA < 5.5%;④ 其他型:24 h 尿尿酸 ≤ 600 mg 且 FEUA ≥ 5.5%。    既往研究显示,约80%~90%的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属于尿酸排泄不良型,少部分由尿酸生成过多引起。03、无症状高尿酸患者适合使用非布司他吗?     非布司他不适用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2019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中推荐别嘌醇或苯溴马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降尿酸的一线用药,《2020ACR痛风管理指南》中不推荐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降尿酸治疗。     非布司他起始降尿酸作用强烈,而尿酸降太快就可能导致关节内的尿酸盐晶体溶解和崩解,导致大量游离尿酸盐结晶出现,从而引起人体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注意,会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原本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因为服用非布司他变为有症状的痛风性关节炎,无疑得不偿失。     所以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控制饮食、有氧运动、加强饮水、注意作息、改变习惯,从生活方式上让尿酸降下来。04、非布司他在临床上如何使用?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推荐:非布司他起始剂量为20mg/d,2~4周后血尿酸水平仍未达标,可增加20mg/d,最大剂量为80mg/d。     非布司他服药不受食物和胃酸的影响,建议可以每日早餐后服用。     对于非布司他服用的起始剂量,考虑到该药起始药效较强,建议初始服用剂量为20mg,如2周后检测血尿酸水平,血尿酸水平平稳下降,则无须减量;如血尿酸水平未有明显下降,则加量至40mg;此后血尿酸如果继续不达标,那么可加量至80mg。     起始小剂量用药,也是为了避免非布司他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比如心动过速、胃肠道不适等;同时也是为了让尿酸下降平稳,从而避免溶晶痛的情况发生。05、非布司他的药物相互作用应注意哪些问题?氢氯噻嗪:无需剂量调整  解读:非布司他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适合尿酸生成过多的患者。硫唑嘌呤或巯嘌呤:禁止联用  解读:非布司他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清尿酸浓度。非布司他可能会提高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在血浆中的浓度,从而导致中毒。茶碱: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  解读:非布司他可升高茶碱的血药浓度。非布司他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可导致经尿排泄的1-甲基黄嘌呤(茶碱的一种主要代谢物)含量增大约400倍。他汀类药物:注意肌肉毒性  解读:据文献报道,有3例患者常年服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各1例),在加用非布司他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状,痊愈后再次服用他汀类药物均未复发。06、服用非布司他后多久复查尿酸?    使用非布司他治疗2周后即可进行血尿酸的再检验,并根据监测结果考虑调整用药剂量。待尿酸控制相对平稳后,监测间隔可稍微延长,1个月监测1次,之后甚至3个月监测1次。治疗目标是降低和维持血清尿酸水平使其低于6mg/dl。07、使用非布司他时,痛风发作了怎么办?    非布司他在临床试验及后期调研中发现,最常见的副作用为痛风急性发作,推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双氯芬酸钠等)或秋水仙碱,可以有效止痛,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为预防服药期间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推荐联合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秋水仙碱。    如果对症使用降尿酸药物,单纯降尿酸治疗中发生痛风发作的发生率高达70%以上,这不仅体现在非布司他上,也体现在其他降尿酸药物上。所以通常医生强调降尿酸治疗时,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别嘌醇100mg/d、非布司他20mg/d、苯溴马隆25mg/d;此外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前两周就开始服用小剂量抗炎镇痛药物,常用药物是秋水仙碱,每天0.5~1mg。降尿酸的同时联合小剂量抗炎镇痛药物,根据病情不同应用时间3~6个月不等。08、非布司他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最常见的副作用还有肝功能异常、腹泻、恶心、头痛、皮疹、水肿、药物相关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多系统功能紊乱。此外,有报道称,非布司他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并无确切的统计学资料证实。2017年11月FDA称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者慎用非布司他。    除上述不良反应外,非布司他尚有一些罕见的副作用,包括血栓栓塞、心肌缺血及脑卒中、粒细胞缺乏、横纹肌溶解等。虽然非布司他对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但对于重度肾功能不全,即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1.73m2)者,若不及时减量,出现粒细胞缺乏、横纹肌溶解等副作用的风险增加,对于该类患者,建议早期监测血常规、肌酸激酶等。

发布了文章

糖尿病人怎么吃?官方食谱请收下!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5%,而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主要是超重肥胖和身体活动不足的结果,食养很重要。  最新指南给出8大原则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种类多样的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以控制血糖为目标。调整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满足自身健康需要。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充分的科学证明表明,超重肥胖患者减重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建议超重肥胖患者按照每个月减少1~2kg的速度,3~6个月减少体重5%~10%。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应学习选择主食类食物和计量,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我国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表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对平稳血糖的作用是显著的。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g。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足量饮用白开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控盐小技巧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食养中可以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    糖尿病不同证型食药物质推荐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     糖尿病患者应该饮食有节、科学配置,进行标准化、定量的营养配餐。

发布了文章

糖尿病人如有这些信号:恭喜,说明血糖会越来越好!

     早期血糖升高的时候通常不会有什么表现,但是一旦血糖水平一直处在一个比较高的状态的话,那么对于血管会有非常大的损伤,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会害死视网膜血管,从而降低视力的可能,这个时候视力就会突然下降,另外长期患有糖尿病的话,也会影响到冠状动脉的血管,从而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从而引起心肌发生缺血,甚至还会造成心肌梗死。当身上出现这些“信号”时,“糖尿病情”或许已经有所好转了!     你好!我是去年9月份查出来患有2型糖尿病,当时体重有200多斤。医生建议我要减肥,并且给我开了两种药物。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锻炼,我成功的减掉了40斤,血糖也一直控制的比较好。可是,最近1个多礼拜,吃完药物以后,发现餐后血糖很低,身体不舒服,有心慌、流汗的情况出现。然后我就停掉了一个降糖药,过了2天,发现还是不舒服。没办法,把最后的一个降糖药也给停了。到现在已经差不多有一个多礼拜,没有吃药了,餐二血糖基本维持在5.6mmol/L,最高的一次也只有7.7mmol/L。血糖控制的都很好,但问题是,每顿饭过后 2-3个小时身体就特不舒服,感觉很饿。而且饭后基本上不敢运动,哪怕只是散步,很小的运动量,都会饿的很快,血糖值还很低。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好几天凌晨3-4点的时候,被饿醒了。我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是病情加重的信号吗?     这非但不是病情加重的信号,而是病情好转的信号。为什么这么讲呢?“糖尿病”患者,身上若是有3个“信号”,血糖或许“控制”良好1、口渴减轻     相信大家都知道患上糖尿病之后最明显的一个特征,那就是会经常出现口渴,但是如果发现自己在平时口渴的症状突然减轻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是糖尿病已经有所好转,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是血液当中血糖水平升高,这个时候导致血液渗透压过高,从而让人们容易出现口渴的情况,但是这种这种狗狗往往会喝大量的水,但是却依然没有办法减轻口渴的情况,所以说已经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在规律服用一段时间的降压药之后,发现自己每天不需要和大人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口渴的话,那么糖尿病症已经有所好转,这个时候就可以看一下自己的血糖水平是否有所下降。2、尿量减少     事实上药量减少也是一个能够评判糖尿病好转的一个症状之一,糖尿病患者不仅仅血糖水平比较高,与此同时肾小管当中的尿液渗透压也会非常的高,这个时候影响到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导致肾小管重新吸收的尿液量减少,这个时候糖尿病患者娃娃的尿尿远远要比正常人高出很多,但是糖尿病患者将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尿量通常就会有所减少。3、四肢温暖     其实相对于上面的这两种第三种四肢温暖,更能够代表着糖尿病有所好转,因为供应我们四肢的血管一般都是由身体的末梢循环,血管通常会比较的细,在外界气温转凉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出现血管收缩的情况,这个时候四肢冰凉的情况非常容易发生,当人体血液当中血糖水平过高的时候,非常容易损伤到血管内膜,从而导致血管内膜形成斑块,这对于身体末梢血管来说非常容易受累,所以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四肢冰凉的情况,然而当血糖控制良好的时候,一般是比较温暖的。     前期运动,成功减肥     肥胖会导致胰岛素利用障碍,抵抗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体型肥胖,就必须要先把体重给减下去。     高血糖情况消失     网友反应的情况,餐后血糖正常。唯有一点,饥饿感明显,甚至有一些低血糖表现。     鉴于这种情况,不要以为这是一种高胰岛素血症的症状。也就是说网友的胰岛功能有恢复的可能,或者是因为减肥成功后,降低了胰岛素的抵抗。所以,养生君以为,目前网友需要解决的应该是饥饿感的问题。解决方法如下:1、多吃容易饱腹的食物蔬菜和粗粮是最需要咀嚼,也是最容易饱腹的食物。2、细嚼慢咽吃饭慢容易产生饱腹感,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降低吃饭速度对身体也是有益的。3、少食多餐在两餐之间饥饿时,可吃些水果、饼干来加餐。4、血糖监测初期饮食的调整,极易造成血糖不稳,所以必要的血糖监测不可少。      即使糖尿病好转,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摆脱了糖尿病。饮食、运动不可少,与糖尿病同伴一起学习糖尿病知识,更不可少!

发布了文章

关于尿酸的七大误解!

    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种疾病,那么嘌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核酸。核酸是细胞的一种主要成分,我们平时常说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就是它的组成成分,遗传、种族等均由它来决定。DNA及RNA自身处于不停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嘌呤即是它们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物质。嘌呤在酶的催化下进一步代谢分解,即转变为尿酸。可见,嘌呤是核酸的代谢产物,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谢最终产物,所以说尿酸是细胞分解的终末产物之一。它对人类没有丝毫利用价值,被视为人体的“垃圾”,如肾脏不能清除掉,就会引起痛风,故把尿酸视为有害物质。    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称为高尿酸血症。此外,血中尿酸含量的高低还取决于嘌呤的摄入、体内的合成及排泄。在某些情况下如血液病、恶性肿瘤放疗或化疗后,细胞内核酸分解增加,即合成尿酸的原料增加,也将导致血尿酸升高。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则使肾吸收尿酸增多。这些因素均可引起尿酸增高。    人体尿酸总量为0.9-1.6克,每日约更新60%,每天产生750毫克,酸碱度为5.75,体液偏碱性。人体内尿酸每日生产量和排泄量大约相等。尿酸1/3是由食物而来,2/3是体内自行合成。排泄途径则是1/3由肠道排出,2/3从肾脏排泄。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生化标志。不少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持续终身不发生症状,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一般而言,尿酸值愈高或持续时间越久,越容易得痛风。血尿酸增高达475微摩尔/升时,结合临床就有诊断意义。尤其是血中尿酸持续在540微摩尔/升以上者,约70%—90%的机会会得痛风。误解一  高尿酸等于痛风   痛风源自高尿酸,但并不是说有高尿酸就一定会有痛风,只有当血液中的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并引起滑膜炎症时才导致痛风的发生,事实上,只有约10%的高尿酸患者才会发生痛风。   反过来也一样,由于痛风的致病因素复杂,不少患者在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水平可能还在正常范围之内,这时可不要迷信于检验结果而耽误了对痛风的及时治疗。   误解二  高尿酸只会引起痛风    尿酸是嘌呤在人体的代谢终产物,高尿酸对人体多个组织器官都具有危害作用。过高的尿酸沉积在骨骼、关节处,会引起痛风。沉积在肾脏会引起肾病、诱发肾脏功能衰竭。    高尿酸还会大大提高发生多种代谢相关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误解三 尿酸正常就万事大吉    按照国际标准,尿酸的正常范围是: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 L。但是,对于痛风患者,把尿酸控制在这样的「正常」范围是不够的,最新指南建议把痛风患者的血液尿酸应降至360μmol/L以下,合并肾尿酸结石者降至300μmol/L以下,从而减少痛风复发频率,使已形成的痛风石减小,并进一步避免晶体的沉积。   误解四尿酸高,不痛风就不治疗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但目前学术界已经基本统一意见:不管一个人有多「健康」,只要尿酸超过了一定数值,就应该进行降尿酸治疗。    如果这个人还合并有糖尿病、慢性肾病或具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那么只要尿酸超出上述的正常范围,即使没有痛风发作,也需要启动治疗。误解五  急性发作时不能降尿酸     长期以来的观点均认为,如果在痛风急性期使用降尿酸药物,可能导致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沉积在组织中加重炎症反应。因此,「痛风急性期不能用降尿酸药物」几乎已成为痛风治疗中的金科玉律。    但是,2012年《美国痛风管理指南》首次提出,在有效的抗炎药物「保护」下,急性期降尿酸治疗并非禁忌。紧接着,2013年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专家共识》也认可了这一观点,认为不需要等到痛风急性症状缓解两周后,而是可以立即开始降尿酸治疗。对于这一「有悖常理」的前卫观念,临床医生普遍还是倾向采取保守态度。毕竟,老观点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而新观点也还需要更多循证证据,它更大的临床意义在于,对在服用降尿酸药物过程中出现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可以据此无需停止降尿酸治疗。误解六  光靠饮食就能降尿酸    人体血液中的尿酸,80%来源于自身嘌呤代谢、只有20%来源于食物摄取。所以,靠单纯的饮食控制对降低血液尿酸水平的作用十分有限(多数只能下降10%~20%或70~90μmol/L)。因此必须依据病情合理选用药物。不少患者由于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服药,这属于典型的「因噎废食」。    只要科学、规范地用药,发生药物罕见并发症的风险并不比出门遭遇车祸的可能性更高,谁会因为害怕车祸就成天宅在家里呢?误解七  降尿酸光靠药物就够了      应用降尿酸药物后,有些患者便自以为从此高枕无忧,可以在饮食上大快朵颐,「大不了再多吃片药呗」,这样的想法不仅错误而且危险。    对于痛风这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低嘌呤」饮食是治疗的前提和基础。不在源头上减少「嘌呤」摄入、单靠药物根本无法控制病情。而由于饮食无度导致尿酸明显升高,不得不增加药物剂量,这大大提高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发布了文章

哪些人群不需要严格控制血糖?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刀切,同样,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上也不能不分情况,一律要求血糖控制在某个水平(成年人控糖标准:空腹血糖要在4.4~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4.4~8.0毫摩尔/升之间,睡前则要控制在4.4~6.1毫摩尔/升)。     那么哪些人群可以适当地放宽要求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青少年儿童】     青少年的血糖控制标准,与年龄关系密切。一般来说,0~6岁的患儿,餐前血糖要在5.6~10毫摩尔/升之间,睡前则要控制在6.1~11.1毫摩尔/升;     6~12岁的患者餐前血糖要控制在5.0~10毫摩尔/升,睡前在5.6~10毫摩尔/升;     13~19岁的患者则餐前血糖要控制在5.0~7.2毫摩尔/升,睡前血糖控制在5.0~8.3毫摩尔/升。     可见,比起成人,这个标准要显得略微宽松些,这与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有密切关系。【老年糖友】      老年糖友的标准也比一般患者的相对宽松,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7.8毫摩尔/升,餐后血糖控制在11.1毫摩尔/升。如过是年龄更大的老年糖友,且低血糖风险比较高,则血糖控制目标还应该再宽松一些。     因为与成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人反应性较差,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却比较大,而且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糖友可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先兆的情况陷入昏迷状态。     另外,老年糖尿病人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     这样看来,对于老年人把血糖水平适当放宽一些,反而能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也减少家人的担心。【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     对于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或血糖波动较大、频发低血糖的患者,或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糖尿病朋友,又或是患有晚期癌症的糖尿病朋友,其血糖控制目标就要适当地放宽了,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不超过11.0毫摩尔/升即可。    医生总结:血糖控制目标相对放宽,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既要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也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发布了文章

低血糖这五大“真相”,80%的糖友都不知道!

真相一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     不少糖友,非常关注高血糖,因为血糖高了增加并发症风险,殊不知,控糖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低血糖”,严重的低血糖抢救需要争分夺秒,否则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致人死亡。     发生低血糖时,若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机体为了保障重要器官的运转,会分泌更多升糖激素。这类激素可以升高血糖、血压,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过度用力会导致心脑缺氧,从而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中风等。     因此,专家说:一次严重的低血糖事件,足以抵消过去几十年努力控糖的成果。     希望每一位糖友都知晓低血糖的相关知识,在防止低血糖发生的前提下,科学降糖。真相二  低血糖并不是胰岛素的“专利”     不少糖友认为,胰岛素降血糖效果立竿见影,因此,只有打胰岛素的糖友才需要关注低血糖。事实上,无论是口服药还是胰岛素,如果使用不当,都会导致低血糖。     有些时候,低血糖还和其他生活行为相关,不按时进食,或者运动过量,也会导致低血糖发生。应对低血糖的措施:     1.规律生活:按时吃饭,让饮食升糖和药物作用曲线一致,避免低血糖事件。     2.选择低血糖风险低的药物: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降糖机制,对于发生低血糖风险高的糖友来说,应选择低血糖风险小的药物,比如二甲双胍、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DPP- 4抑制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这些药物单独使用时低血糖风险小。     相比来说,磺脲类、格列奈类药物以及胰岛素的低血糖风险相对较高,对于老年糖友来说,如果需要使用磺脲类药物,建议选择格列齐特、格列喹酮,作用相对温和;而对于使用胰岛素的糖友来说,一些复合制剂,低血糖风险有所下降,比如基础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复合制剂,双胰岛素(同时含有基础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同时兼顾空腹与餐后血糖,相比来说低血糖发生风险更少。真相三  出现低血糖时,吃糖不一定管用   有低血糖症状时,需要立刻测血糖,若血糖≤3.9mmol/L,要吃15克糖类食物。(15克糖类食物可以是2-5个葡萄糖片/半杯桔子汁/5-6块水果糖/两大块方糖/一大汤勺蜂蜜/一杯脱脂牛奶(任选其一))15分钟后,再次测血糖,如果血糖仍然低,需要继续补充糖类食物。   【温馨提示】1.有时候低血糖时吃糖不管用: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是通过抑制肠道黏膜上的a-葡萄糖苷酶,来减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速度的,使用这类降糖药的糖友如果出现低血糖,需要喝葡萄糖水或者蜂蜜水,而食用蔗糖或者淀粉类食物纠正血糖的效果不好,因为后面这些食物都需要a-葡萄糖苷酶作用分解后,才可以被机体吸收。2.谨慎低血糖后再次低血糖:采取措施后血糖升上来了,但如果距离下次吃饭时间在1小时以上,建议吃些淀粉或者蛋白质食物。3. 重症低血糖患者要及时送医: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表情淡漠的低血糖者,无法进食,不要强行给糖块,否则可能被误吸入气道中,引起窒息死亡,需要及时送医。真相四  低血糖并非只有饥饿/心慌/手抖    低血糖的一些典型症状大家都知道,例如心慌、手抖、饥饿感、冒虚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    但是,低血糖很善变,在日常生活中它常常以一些不典型症状出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会导致严重后果,因而十分危险:1)精神系统的症状:举止反常、语无伦次,和平时判若两人。2)神经系统的症状:说话含糊不清,活动不灵,甚至出现一侧肢体不能动弹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四肢抽搐、意识不清等类似“癫痫”的症状,或者晚上噩梦连连、睡不好,白天精神状态欠佳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除此之外,更危险的是“无症状性低血糖”,这时糖友发生低血糖却没有任何症状,因此让人防不胜防。小贴士:一般来说,病程较长的1型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或者存在神经病变的糖友容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    可能是因为长期高血糖状态及反复的低血糖刺激会损伤自主神经,降低交感神经的敏感性,使机体对低血糖反应的灵敏度下降甚至丧失。    建议糖友不要凭症状感知血糖高低,要定期监测血糖,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药物。不要随意增加降糖药剂量,科学管理糖尿病。真相五  这些情况需要警惕低血糖     吃得太少、剧烈运动以及用药不当时容易发生低血糖,这是大家都知道。但对糖友而言,除此之外,还需要警惕以下因素导致的低血糖:     1)呕吐、腹泻:呕吐、腹泻可使机体能量(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从而诱发低血糖。     2)空腹饮酒:酒精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如果空腹饮酒则很容易导致低血糖。     3)过量摄入果糖含量高的食物:如荔枝这类果糖含量高的食物,如果真的“日啖三百颗”,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因为大量果糖聚集在血管里面,出现转化酶“供不应求”状态,不能及时将果糖转化为葡萄糖;同时,果糖刺激人体分泌大量胰岛素,使肝脏调低血糖浓度,导致血液内葡萄糖供应不足,从而引发低血糖症状。

发布了文章

阿托伐他汀还不会用?看这一篇就够了!

阿托伐他汀广泛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血脂异常、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阿托伐他汀通过促进肾脏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高胆固醇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时优选阿托伐他汀。 那么,阿托伐他汀应该怎么用?怎么防范不良反应?一起来看看吧! 掌握正确的用法用量 阿托伐他汀经代谢后的产物仍然具有活性,药效总体半衰期超过20小时,所以每日服药1次即可。服用不受饮食影响,在一日内任何时间服药,LDL-C水平降低的幅度都相同。 阿托伐他汀可引起失眠,睡眠障碍者宜早晨服用。 阿托伐他汀的初始剂量为每日10mg,增加剂量时为每日20mg、40mg、80mg。但他汀类药物剂量翻倍,对LDL-C水平降低的增幅仅为6%,而药物不良反应则会显著增加。中国人对他汀类药物耐受性差,所以一般不建议使用80mg剂量。 老年人无需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需警惕 阿托伐他汀有可能造成肝损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如果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过正常值3倍,需要停药。在停药后,肝功能可以恢复正常。 阿托伐他汀有可能造成肌肉损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是否出现肌肉疼痛、乏力的症状。如果肌酸激酶超过正常上限5倍,需要停药,以避免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阿托伐他汀对血糖代谢有影响,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有很小的概率会造成新发糖尿病,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血糖。 4种情况禁用 活动性肝脏疾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脏AST和/或ALT持续升高。 已知对本品中任何成分过敏。 妊娠期妇女禁用:阿托伐他汀钙会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并且有可能降低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的胆固醇衍生物的合成,可能对胎儿造成损害。 哺乳期妇女禁用:用药后乳汁中可能含有阿托伐他汀钙,哺乳期妇女如需用药,不建议哺乳。 药物联用需注意 阿托伐他汀主要经肝药酶CYP3A4代谢,肝药酶CYP3A4是多种药物共同的代谢酶,所以阿托伐他汀与很多药物有相互作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 与康唑类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秋水仙碱、烟酸、吉非贝齐同时使用,可增加肌溶解和/或急性肾衰竭的风险,不建议联合应用。 可增加口服避孕药及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应监测其浓度,适当减少给药剂量。 葡萄柚(西柚)对CYP3A4酶有抑制作用,所以在服用阿托伐他汀期间,要避免食用大量葡萄柚,或是饮用大量葡萄柚汁。

发布了文章

这6类药物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使用时需注意!

      药源性甲状腺功能异常是指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减) 、甲状腺肿以及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等。     药源性甲状腺疾病可以发生于药物治疗前原本甲状腺完全正常的个体,也可发生于具有潜在甲状腺异常的患者。可引起甲状腺疾病的常见药物都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一、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该类药物可以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各个层次以及甲状腺激素合成、转运、分泌及代谢等各个阶段影响甲状腺功能。1.影响甲状腺细胞对碘的摄取     甲状腺能根据血碘水平,通过自身调节改变摄取碘与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能力。     当碘过量持续一定时间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又重新增加,即发生“脱逸现象”,可避免过度抑制效应。如甲状腺自身调节失效,可致甲状腺功能异常。2.影响甲状腺激素的转运     TH可与血液中3种运输蛋白质结合而转运,主要有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TBPA)和白蛋白。故影响这3种运输蛋白的药物均可影响甲状腺功能。3.影响甲状腺激素的代谢     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胺碘酮等可抑制脱碘酶,使外周或垂体组织中T4向T3的转化减少,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活性下降。4.药物对甲状腺滤泡的直接毒性作用     某些药物会对甲状腺滤泡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引起破坏性甲状腺炎。5.诱导甲状腺自身抗体产生     如干扰素α可诱导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二、引起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常见药物1.干扰素α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广谱抗病毒繁殖、干扰肿瘤细胞生长及免疫兴奋作用的蛋白质,临床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慢性病毒性肝炎,多发性硬化和肿瘤性疾病。      干扰素本身是调节免疫的细胞因子,治疗中可能诱导机体产生甲状腺自身抗体,从而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干扰素α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异常,轻者仅为血清激素水平异常,重者可有明显的甲亢临床表现,因此,建议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应注意监测甲状腺功能。2.碘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碘缺乏和碘过量均会影响甲状腺的形态和功能。     研究表明,当碘摄入过多时,碘在甲状腺细胞内可抑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从而阻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导致甲减。     此外,同位素扫描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如131I-MIBG扫描常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99mTc-MIBI用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诊断等。     进入血液中的放射性碘,约70%存在于血浆中,30%很快转移到体内各组织器官内,且呈高度不均匀分布,大部分选择性地富集于甲状腺,从而造成甲状腺辐射损伤。同理,当其他放射性元素聚集于甲状腺细胞,患者亦可发生甲减。3.胺碘酮     胺碘酮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其每个分子含两个碘原子(含碘量约37%),由于碘的存在及其分子结构与甲状腺素相似,其可视为甲状腺素类似物作用于肝脏及垂体。     胺碘酮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碘的作用及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表现为两方面:阻断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及对甲状腺细胞直接的损害。     胺碘酮诱发的甲状腺功能减低(AIH)临床症状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类似,主要因患者碘摄量过多,在甲状腺内达较高浓度时可抑制碘氧化作用,呈现碘阻断效应,体外实验也表明,胺碘酮也可能通过直接的细胞毒性来抑制碘非依赖性的转运和TSH-cAMP通路,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功能受损。4.锂盐       锂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及粒细胞减少等多种疾病,锂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有一定影响,大量临床及临床前期试验证明,锂对甲状腺有直接抑制作用。      锂剂引起的甲状腺异常主要是甲减和甲状腺肿,前者的发生率为5%~15%,后者则高达37%。故在应用锂剂前应检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应用后6个月应监测一次甲状腺功能。5.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一类能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化合物,可抑制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已经开发为数种抗肿瘤药物,如伊马替尼、达沙替尼等。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所导致的内分泌疾病主要有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疾病,其中,甲状腺功能异常主要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破坏性甲状腺炎,其可能的机制包括对甲状腺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抑制TPO活性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等。6.其他     苯巴比妥、利福平影响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增加甲状腺激素的代谢率和清除率,直至引发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导致血清T4和T3水平下降,血清TSH水平升高。

发布了文章

老年人为何更易发生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后者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可进一步引起糖、脂、尿酸等代谢障碍,促进慢性炎症及高凝状态的发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慢性肾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疾病的形成。因此,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     如果身体出现以下6种征兆,就要小心了:-特别容易累;-食欲突然大增;-容易饿,甚至刚吃完就饿;-特别爱吃甜食;-腹围变粗;-患有黑棘皮病(在腹股沟、腋窝和脖子后面形成连片深色斑点)。老年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特殊机制      除遗传、肥胖等共性原因外,老年人有如下特殊机制导致更易发生胰岛素抵抗。1、骨骼肌数目减少及质量下降      骨骼肌是机体主要的能量消耗组织,其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胰岛素可促进肌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肌糖原合成,为骨骼肌提供收缩能量的同时维持血糖稳态。      衰老、活动量减少、蛋白质营养不良、激素水平变化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造成的肌少症和衰弱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另外,病程较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肌肉内毛细血管及Ⅱ型肌纤维数目减少、肌肉蛋白合成不足,导致静息代谢率下降、能量消耗减少,造成脂肪沉积,尤其是内脏脂肪沉积,加重胰岛素抵抗。2、内脏脂肪沉积加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内脏及腹部脂肪沉积逐渐加重,造成脂解增加,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增多,促进糖异生及抑制胰岛素的清除,进一步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内脏脂肪组织也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及激素,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3、运动量减少     老年人由于合并衰弱、骨骼肌肉疾病、认知能力下降等因素,往往缺乏体力活动。久坐与肥胖可导致肌肉内甘油三酯、饱和型二脂酰甘油和神经酰胺水平增高,从而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4、合并用药的影响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是多病共存群体,服药种类繁多。其中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部分抗肿瘤药物、抗精神疾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大剂量噻嗪类利尿剂、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及蛋白酶抑制剂类抗人免疫缺陷病毒药物等,均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5、不恰当的降糖治疗     一方面,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高血糖毒性”,既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又影响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不恰当的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应用也会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细胞暴露于持续升高的胰岛素血症环境中,胰岛素受体磷酸化水平下降,胰岛素信号传导下调,产生胰岛素抵抗,这一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高胰岛素毒性。6、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老年人也可发生严重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如在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会产生胰岛素受体抗体,从而出现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7、营养素缺乏    糖尿病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胃肠功能紊乱、口腔问题造成的进食困难及进食量减少等均会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多种营养素的缺乏。如缺乏维生素D和铬元素可能使老年人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增加。胰岛素抵抗的生活干预措施    与青年糖尿病患者不同,对于合并胰岛素抵抗的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目的更应该强调减轻内脏脂肪沉积、增加肌肉容积(增肌)、合理控制体重、避免矫枉过正、保证生理机能、提高生命质量。1、医学营养治疗    控制总热量是肥胖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和改善IR的重要措施,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减重应配合运动治疗,以达到在减重的同时肌肉量不变或增加的目的。     老年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总热量标准:根据理想体重20~30 kcal/kg/d或女性1200~1500 kcal/d、男性1500~1800 kcal/d。     大豆蛋白等优质植物蛋白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可作为蛋白质来源的优先选择。老年人1.0~1.3 g/kg/d的蛋白质摄入量是必需的,即使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也不应该<0.8 g/kg/d。对于合并肌少症的老年患者,每餐均匀摄入25~30 g蛋白质可最大程度地刺激肌肉蛋白的合成。     老年人摄入碳水化合物时应考虑血糖指数(GI)。进食低 GI(GI<55)食物如豆类、燕麦、大麦、意大利面和蒸谷米对升高血糖和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较弱,还可降低HbA1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燕麦、大麦、黑麦等含有的可溶性纤维有助于减弱餐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反应,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老年人膳食纤维摄入量的增加应循序渐进,并应注意增加液体的摄入量。     老年人应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脂肪酸与胆固醇供能比例应<30%,其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供能比均应<10%,剩余部分由单不饱和脂肪酸提供(约为10%~15%)。生酮饮食不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2、运动疗法     每周>15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达到具有临床意义的体重减轻,但是对于增加肌肉含量的作用不大。而抗阻训练(如举重、哑铃、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能更好地促进肌肉糖原合成,提高肌肉质量,改善胰岛素抵抗。耐力锻炼(如游泳、慢跑等)也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适合于老年人。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中要适当调整耐力锻炼、有氧锻炼和抗阻锻炼的时间比例,以达到增肌效果。建议在增肌阶段,抗阻运动的频率为2~3次/周,同时进行的耐力有氧锻炼时间不宜过长。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避免高强度剧烈运动,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应注意防范运动诱导的低血糖。

发布了文章

糖尿病人做到4点胰岛越来越好,会吃主食血糖更稳!

【糖尿病人做到4点,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1.三餐主食量减少,粗细搭配,减少精米精面,少吃多餐,戒掉粥和面条。2.食物多样,每餐食物种类越多越好,用混合食物降低升糖指数。3.保证动物性食物摄入,每天肉鱼蛋奶要吃够量(各种肉类及水产品吃到100-150克,一个鸡蛋,300毫升牛奶),补充优质蛋白质、磷脂、胆固醇等营养原料,让B细胞更好的自我修复。4.增加运动量,消耗更多葡萄糖,多运动还能增加胰岛素受体灵敏度。每天保证至少30分钟运动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日常身体活动也可以达到消耗能量的效果。、【糖尿病人吃主食3个原则】    不少糖友害怕吃主食,米饭馒头稍微吃两口餐后血糖就高。蔬菜等食物又不抗饿,为了控制好血糖,整天搞得饥肠辘辘。其实,你只要掌握了三个原则,一样可以大口吃主食,不用担心餐后血糖升高。第一个原则:要定量别多吃,一般情况下糖友每顿饭的主食最好控制在2两。大体上也就是米饭一小碗、馒头拳头大小的一个、面条也是一小碗。第二个原则:选择升糖慢的,也就是升糖指数低的主食,一般情况下全谷、杂豆等粗杂粮的升糖指数比白面、精米等细粮要低。第三个原则:选择饱腹感强的,也就是耐饿的,一般情况下也就是膳食纤维含量高的,比如燕麦、玉米、糙米等。【推荐10个低糖主食】     面对血糖高的人来说,主食的选择有一定要求,平时应该多吃低糖主食,紫薯代替米饭就是无糖又顶饱的选择,下面分享十种低糖主食供大家选择。1、米麸  这其实是小麦的麸皮,通常在制作面粉的时候就会去掉,但是该食物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每100g的米麸含390千卡热量,其蛋白质含量为13.4g,脂肪含量53.5%,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6.5g,吃米麸不仅可以调节便秘、延缓衰老,还能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2、绿豆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食物,其主要作用是清热降火、解暑、安神、消肿利尿,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和米饭一起熬粥,也可以代替主食。经常吃绿豆这种食物可以减肥,还拥有降血脂的作用,肠道有感染的患者也可以适当食用绿豆。3、山药  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材,近年来通过对山药的药理研究,人们发现吃山药对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都有促进作用,山药中的一些物资能够抵抗肾上腺素和葡萄糖引起的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人适当将主食换成山药是可行的,据统计每100g山药热量为57千卡,蛋白质含量为1.9g,脂肪含量为0.2g,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2.4g。4、黑米  黑米的营养价值很高,据统计每100g的黑米粥热量为64千卡,蛋白质含量为1.45g,脂肪含量为0.33g,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4.3g。适当吃一些黑米做成的主食,可以健身暖胃、补肺缓筋、清肝润肠,同时还能抗衰老、控制血压的作用。5、燕麦   燕麦是非常适合血糖高的患者食用的一种食物,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统计每100g的燕麦热量为150千卡,蛋白质含量为5.77g,脂肪含量为0.27g,碳水化合物为25.46g。燕麦不仅有益气、补虚、止汗、养胃等功效,还能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6、紫薯   紫薯是一款热量很低的食物,而且能有效阻止糖类变为脂肪,同时里面还有的膳食纤维还有利于减肥。将紫薯代替主食,可以起到抗氧化、减缓衰老、增强免疫力、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7、玉米  玉米属于杂粮的一种,里面还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的身高,使得脂肪和糖原不易储存,用玉米代替主食不仅饱腹感强,还能保护视力,调节肠道健康,辅助减肥。据统计每100g的玉米热量为112千卡,蛋白质含量为4g,脂肪含量为1.2g,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2.8g。8、红薯  红薯也是一种可以替代主食的食物,每86g的红薯热量为86千卡,蛋白质含量为1.57g,脂肪含量为0.1g,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0.12g,吃一些红薯可以润肠通便、美容养颜、减肥瘦身,同时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9、豆腐  豆腐的热量值极低,属于是低糖的豆类食物,但是豆腐中的蛋白质含量很高,里面的大豆异黄酮还能帮助内分泌调理,另外豆腐中的钙、磷比例合适,人们可以通过吃豆腐可补钙,预防骨质疏松、防治腰膝酸软等。10、南瓜南瓜也是非常适合糖尿病人吃的一种主食,南瓜中的维生素b12是合成人体胰岛细胞的必须微量元素,此外南瓜中还有丰富的果胶纤维能减缓糖类的吸收,从而控制升糖速度。多吃一些南瓜不仅能控制血糖,还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进造血功能。【糖尿病人吃主食,要用好六个方法血糖好更营养】(一)粗细搭配    什么是粗粮?粗细搭配比例是多少呢?粗粮是未经精细加工的粮食种子,完全保留了完整谷粒的谷物。如小米、高粱米、玉米、糙米、大麦、燕麦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纤维能有效降低食物的消化速度,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水平的稳定,增加饱腹感,及时给大脑传递“吃饱了”的信号,无形中减少主食摄入量,从而降低血糖。    推荐粗粮占主食的1/3-1/2。    可以提前将粗粮泡几个小时,更利于煮熟,改善口感。(二)主食中混入杂豆类   杂豆类是指富含淀粉,脂肪含量较低的豆类食物,指包括红小豆、绿豆、黑豆、芸豆、蚕豆、豌豆等除大豆以外的豆类。推荐用量:每日30-40克。    主食中加入杂豆类可降低膳食的血糖生成指数,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入量,从而有助于改善中长期血糖控制和体重控制。血糖生成指数(GI):反映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高GI是指数值大于70,中GI数值在56-69之间,低GI数值小于55。糖友在选择食物时要考虑食物的GI,尽量选择GI较低的食物。(三)薯类主食  哪些薯类可以代替主食,吃多少,怎么吃?    土豆、白薯、山芋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的,都可以和主食交换着吃。吃多少合适?    推荐每次50-100克,摄入薯类,相应减少主食的量,如100克土豆热量=25克主食热量。    怎么吃更营养?    薯类外皮富含膳食纤维,将外皮洗净蒸或煮熟食用。待熟透的薯类常温后再吃,太热易损害食管黏膜,太凉不利于消化。(四)主食定量糖友主食摄入量因人而异,咨询营养医师/营养师,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状况、营养状况、体力活动强度、血糖控制水平、胰岛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设计,制定定量的饮食治疗方案。推荐一般正常体重的成年人每日主食量为200-250克左右。通常建议每餐主食不超过100克为宜。80克=1小碗(平口)米饭、或1个拳头大小的圆形馒头推荐糖友少食多餐,在一日三餐之间加2-3餐,可以有效降低胰岛B细胞负担,防止血糖过高。

发布了文章

血脂一高全身都危险!出现这6种症状要当心!8种吃法帮你稳住

血脂升高的始作俑者,可能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怎么吃才能稳住血脂呢?01、身体这几种变化,当心血脂高1. 头晕犯困    时常感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睡眠不好、容易忘事;手脚易发麻、沉重;清晨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极易犯困,夜晚却很清醒。2. 眼球周边有灰白环   黑眼球边缘被一圈灰白色、宽约 1 毫米~2 毫米的圆环或弧形半圆环所包围,时间久了,颜色会不断加深且越来越明显。3. 手部有黄色结节   手背、指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臀部等部位出现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的结节、斑块或疹子,或是手掌出现黄色或橘黄色条纹。4. 腿肚抽筋   腿脚经常抽筋、刺痛,补钙、休息并无好转时需警惕血脂偏高。这是因为胆固醇积聚在肌肉中,刺激肌肉收缩导致的。5. 视力模糊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增多、流速减缓,脂蛋白从毛细血管漏出且侵犯到黄斑,就会影响视力。6. 眼睑黄瘤    睑黄瘤大多数都好发于中老年人,而且以女性多见。    我们平时在门诊所见到的是患者的上睑内侧会出现浅黄色的扁平苔藓状的病变。    大多数这一类患者都是由于体内的脂肪含量增高,或者代谢异常,结构紊乱而导致脂肪组织沉积在皮肤以及肌腱的位置。02、哪些人要重点关注血脂?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者;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 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 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03、血脂应多久测一次? 20岁~40 岁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 1 次血脂;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1次血脂; 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脂。04、高脂血症人群的“食养原则”    结合《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 年版)》,为血脂异常人群的膳食原则划重点:    1. 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超重和肥胖人群应通过控制能量摄入以减重,每天可减少 300~500kcal 的能量摄入。    高脂血症人群,除部分不宜进行运动人群外,无论是否肥胖,建议每周 5~7 次体育锻炼或身体活动,每次 30 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运动。    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爬山和球类运动等,每天锻炼至少消耗 200kcal。2. 调控脂肪,少油烹饪    脂肪摄入量以占总能量 20%~25% 为宜。以成年人每日能量摄入 1800~2000kcal 为例,相当于全天各种食物来源的脂肪摄入量(包括烹调油、动物性食品及坚果等食物中的油脂)在 40~55g 之间,每日烹调油应不超过 25g。 饱和脂肪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 10%,高胆固醇血症者应降低饱和脂肪摄入量,使其低于总能量的 7%; 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和动物内脏等。高脂血症人群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应少于 300mg,而高胆固醇血症者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 200mg; 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 1%,即每天不宜超过 2g,减少或避免食用部分氢化植物油等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富含 n-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应选择少油烹饪方式,减少食品过度加工,少用油炸、油煎等多油烹饪方法,多选择蒸、煮等方式。3. 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充足     食物每天应不少于 12 种,每周不少于 25 种。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 50%~60%,在主食中应适当控制精白米面摄入,适量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全谷物、杂豆类、蔬菜等; 每日膳食中包含 25~40g 膳食纤维(其中 7~13g 水溶性膳食纤维); 多食新鲜蔬菜,推荐每日摄入 500g,深色蔬菜应当占一半以上; 新鲜水果每日推荐摄入 200~350g; 动物蛋白摄入可适当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鱼虾类、去皮禽肉、瘦肉等;奶类可选择脱脂或低脂牛奶等。        每天摄入含 25g 大豆蛋白的食品,可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 因人而异,辨证施膳    根据高脂血症人群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职业等不同特点,辨别不同类型,综合考虑膳食搭配的原则,给予个性化食养方案,以达到精准施膳的目的,具体食养方案推荐详见文末阅读原文。5. 因时制宜,分季调理 春季:   多食时令蔬菜(如芹菜、芦笋等),可适当食用具有疏肝理气、养肝清肝作用的食药物质,如佛手、生麦芽、菊花等,忌过食寒凉、黏滞、肥腻之物。 夏季:   初夏可适当食用鸭肉、鱼类、兔肉、小麦、绿豆、豆腐及时令蔬菜瓜果;   长夏所食之物应清淡,少油腻,以温食为主,适当食用健脾化湿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橘皮、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莱菔子等。 秋季:    可适当食用具有滋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黑芝麻、乌梅、百合等,少吃辛辣、煎炸、油腻及热性食物。 冬季:    可适当食用羊肉等性质偏温的食物,以及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枸杞子、黄精、山茱萸等,忌食生冷之物。6. 因地制宜,合理搭配 北方地区:    多食新鲜蔬果、鱼虾类、奶类、豆类,控制油、盐摄入量,减少腌制蔬菜的摄入;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化痰的食药物质,如橘皮、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莱菔子、山楂、桃仁、沙棘等。 南方地区:    控制油、盐摄入量,适量增加粗粮摄入,如紫薯、玉米、黑米、大麦、青稞等;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化痰、益气健脾作用的食药物质,如人参、白扁豆、薏苡仁、山药、大枣、麦芽、茯苓等。 西北地区:    在蛋白质摄入充足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牛羊肉的食用(可由去皮禽肉、鱼、虾、蛋等代替);多食蔬菜和水果;可适当食用具有滋养肝肾阴津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枸杞子、桑椹、菊花、黑芝麻、百合、乌梅、决明子等。 青藏地区:   多食用去皮禽肉、鱼等动物蛋白,并补充优质的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等,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7. 科学食养,适量食用食药物质    可适当多吃富含植物甾醇、多糖等植物化学物的食物,如大豆、洋葱、香菇以及深色蔬果等,每日可摄入 2g 左右植物甾醇。一些食药物质能调节血脂水平,高脂血症人群适量食用,可以起到辅助降低血脂的作用。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预防血脂异常,最重要的是管住嘴、迈开腿、定期体检。    中青年人体检时,如果发现甘油三酯水平超过 1.7 毫摩尔/升,就要进行干预。

发布了文章

一文说清楚二甲双胍怎么吃效果最好

    二甲双胍到底怎么吃?哪些人不能用二甲双胍?应用二甲双胍应该要注意什么呢?   1、饭前吃还是饭后?    总会听到一些糖友反馈。再服用二甲双胍后胃肠道反应很大,例如出现恶心、腹泻、腹痛、腹胀等等不良反应,之前吃这个药都没有出现这些情况。    对于什么时间吃更好,很多人是有疑惑的。目前市场上的二甲双胍有三种剂型,也就是普通片、缓释片和肠溶片。不同剂型的二甲双胍在吃药时间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    缓释剂型:比普通剂型对肠胃刺激小,可以随餐或者餐后服用。    肠溶剂型:肠溶片外面有一层包膜,在胃里不吸收,进入肠道再吸收,在饭前30分钟服用比较好。2、能掰开吃吗?   普通剂型:可以掰开,因为就是普通粉末压实的。缓释剂型:不能掰开,缓释片外层是凝胶,能让二甲双胍在胃肠道长时间的定量释放,吸收更缓慢,平稳。如果掰开服用,就失去了缓释的效果。3、忘吃了,要补服吗?   规律服药是药效平稳发挥的重中之重,但百密总有一疏,一旦漏服药物怎么办?马上补服?下次加倍?还是置之不理?   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尤其不要盲目地在下一次服用药物时剂量加倍,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如果漏服一两次不需要补服,但需要增加运动量。如果血糖升高,则需要补服。漏服时间<1小时,可以按照原剂量服用;漏服时间>1小时,可原剂量或减量服用,具体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如果是已经到了下一次再次使用二甲双胍的时间,不用增加药量,按原剂量服用即可。4、有副作用吗?伤肝肾吗?   二甲双胍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反应和维生素B12缺乏,不会伤肝脏和肾脏。   胃肠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绝大多数发生在前10周),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可以从小剂量开始吃,建立耐受后逐渐加量,就能减少治疗初期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吃了普通片肠胃反应比较大,可以试试用缓释剂型和肠溶片剂。   维生素B12缺乏:服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引起维生素B12水平的下降。使用二甲双胍超过4年,每年检查1次维生素B12水平,如果缺乏就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口服维生素B12制剂或肌内注射补充维生素B12。   二甲双胍通过胃肠道被消化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经过肝脏代谢,不伤肝脏;二甲双胍经肾脏排泄,但肾功能正常的人使用,不会损伤肾脏。不过,如果肝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时,谨慎服用,具体可咨询医生。5、吃的越多,副作用越大吗?   二甲双胍的副作用和剂量并不成正比,例如二甲双胍的口服量从1克增长到2克,副作用并不会跟着剂量的增加成倍增长。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0.5克/天,最佳有效剂量为2克/天。成人普通片可用的最大剂量为2.55克/天,缓释剂型最大用量为2.0克/天。6、若出现4种情况,马上停药   若出现4种情况,马上停药,服用二甲双胍时,若出现4种情况,胰岛或许被“掏空”了 严重的腹泻和体重减轻:特别是对那些身体本来就比较瘦、体重比较轻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吃了二甲双胍,还出现了严重的腹泻,甚至导致体重减轻的情况,一定要停用二甲双胍,换成其它类型的降糖药。 肾功能损伤:二甲双胍这种药本身不伤肾,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会出现二甲双胍排出障碍的情况,导致二甲双胍在体内囤积,有几率出现乳酸菌中毒的情况,进一步加重肾损伤。 严重的维生素b12缺乏:若是长期吃二甲双胍,有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缺乏。如果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时,出现了严重的b12缺乏,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我们就应该考虑停用二甲双胍,换成其它类型的降糖药,并且及时为身体补充维生素b12。 怀孕:孕妇是不能使用二甲双胍的,为了身体健康,应该依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而且要定期到产科检查。7、想血糖平稳还可以做2件事    若想血糖平稳,平时还可以做2件事 食疗降糖物质:对于血糖高的人,应该多补充含有铬成份的酵母,铬酵母能调节血糖,增强胰岛素活性,改善人体的葡萄糖代谢,从而预防和改善糖尿病的疲劳、多尿、口渴等症状。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适量摄入铬酵母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 不熬夜:拥有健康的新陈代谢的机体是控制血糖的好基础,因此改变熬夜的坏习惯很重要。机体的运行时间规律,会对肾脏、肝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有一定帮助,患者最好坚持早睡早起,血糖状况会更稳定。

发布了文章

8个老年糖友稳糖技巧,最后一个躺着就能控糖

    老年糖尿病有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下面就送上8个温馨提示,每一个都很有用,赶快收藏、分享、转发吧。1.不要过于迷恋粗粮     因为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后者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因此,糖尿病人吃粗粮好。但对于老年糖友来说,吃粗粮要适量,千万不要顿顿吃。     老年人胃肠消化吸收能力降低,过多摄入粗粮加重胃肠负担,还会影响矿物质钙、铁等的吸收,增加骨质疏松、缺铁性贫血等疾病风险。 建议粗细搭配:其中粗杂粮占主食的1/3即可。 粗粮可以细作,或者把粗杂粮做成软饭稠粥,便于消化吸收。 胃肠功能不佳或者存在胃轻瘫的患者,不宜吃粗粮。2.完全吃素不可取     一些老年糖友血脂高,便刻意吃素,为了降血脂,完全吃素的做法不可取。    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质,缺乏容易出现肌肉衰减综合征,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老年糖友每天要保证1个鸡蛋、2-3两瘦肉(鱼虾去皮禽肉或者畜肉),适当大豆及其制品。 保证每天300毫升牛奶或相对于的奶制品。3.血糖控制不宜太严格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老年人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较差,因此,老年糖友要谨防低血糖,不宜过于严格控制血糖。 健康状态良好者,糖化血红蛋白应小于7.5%(健康状态较差者,糖化血红蛋白也应小于8.5%,来减少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空腹血糖应该大于5.0mmol/L(健康状态较差的老年糖友则控制在5.6mmol/L以上即可)。不同健康状态下老年糖友的血糖控制目标4.注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糖尿病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同龄非糖尿病人高2-4倍,而老年人群高血压、血脂紊乱、腹型肥胖等均很常见,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因此,老年人要注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除了血糖之外,应关注自己的血压、血脂、血凝等指标。 存在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推荐选择有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比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 选择低盐、低脂饮食,注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控制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5.胰岛素治疗方案有讲究     随着病程的进展,胰岛功能有可能逐步下降,如果生活方式调整和口服药物治疗无法让血糖达标,需要采用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友要注意以下几点。 视力尚可,自己或家属可以有效完成注射操作。 知道低血糖的相关症状以及应对措施。 首选基础胰岛素,低血糖风险低,对于每日注射一次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建议早上打,减少夜间低血糖的风险。 医生应尽量选择简单的治疗方案,比如,接受每日多针注射类降糖药治疗且胰岛功能尚好者,可考虑基础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复合制剂联合可以降低胰岛素用量,平稳降糖。6.每年要做这几项检查     高血糖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对于老年糖友来说,每年要进行相应的并发症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定期测血压、血脂,每年做一次心血管疾病筛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下肢动脉病变是发生糖尿病足溃疡、截肢的重要危险因素,每年应进行一次常规下肢动脉疾病筛查。 定期进行视力和眼底功能的检查,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进行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和尿素氮的相关监测,筛查糖尿病肾病。7.坚持运动,但要有度     运动有助于控糖,除此之外,还能愉悦心情,强壮筋骨,老年糖友要坚持运动,但一定要有度。 日常要坚持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有助于补充维生素D。以利于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 首先要保证运动安全,防止跌倒,运动时要随身携带含糖食品或饮料,以备发生低血糖急救使用。 运动应该量力而行,形成规律运动后,建议保证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5天运动。 有氧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跳舞等)与抗阻力运动(举哑铃、弹力带等)相结合。8.睡眠管理也能控糖     睡眠不佳影响血糖控制,长期失眠会增加升糖激素的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因此,老年糖友要做好睡眠管理。 按时作息,避免熬夜,也不要睡懒觉。 睡觉前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大量喝水,避免半夜起夜影响睡眠。 保持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适宜的温度,减少光线刺激。    以上8个建议,能做到一半就能让您的控糖事半功倍,全部做到将受益匪浅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