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378369

张庆彬

乌镇互联网医院

心理医生,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强迫症,厌学,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失眠症,社交恐惧症,心悸,厌食,嗳气,神经性头痛等但症状明显,检查结果不支持的各种躯体化障碍诊断和评估,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药物与心理相结合手段治疗,效果显著。心理治疗 心理评估 心理咨询 2级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平度市人民医院心理健康门诊张庆彬主任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AS
抑郁
恐惧
郁症
焦虑症
精神病
失眠
精神障碍

发布了文章

《好的焦虑》

《好的焦虑》适度的焦虑总是能让人的脑细胞保持高度的活跃状态,让你的思维活跃,思如泉涌,思维敏捷,你会更加细心,当你在做某些事的时候,适度的焦虑会让你集中精神,一边想着拿出最好的成绩,一边就会拼尽全力去做,创造出是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所以焦虑是不可怕的,当你对某个目标势在必得,迫切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善于利用焦虑带给你的勇气和热血,你会得到许多好东西。Anxiety焦虑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情绪,但这种情绪也有好处。适度的焦虑可以让我们表现更好,可以帮我们意识到问题所在,可以提高我们的责任感,并在做事之前做好计划。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Lan Truong/The New York Times)在整个成年生活中,我都一直尽量不开车。而且对此,我总是能找出各种“高尚”的理由:保护环境、想省钱、步行或骑自行车有益健康等。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开车让我很焦虑。我会想,万一我想踩刹车的时候不小心踩了油门怎么办?万一突然有个小孩冲到路中间怎么办?万一我遇到了路怒的司机怎么办?到2020年,我已经有8年不开车了,尽管我在高中时就拿到了驾照。然后疫情来了。我们一家三口在曼哈顿的一个社区住了一年多,非常渴望新的环境。因此,我决定到阿迪朗达克住一段时间,那里离纽约市大约有三个小时的车程。于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报名参加了正式的驾驶课程。第一天上课我就感到一阵恶心,仿佛厄运将至,我肌肉紧张,大脑高度警惕。但教练向我保证,我们不会有事的。他解释说,我们开得没那么快,然后他告诉了我一件以前从没人告诉过我的事:“恐惧永远不会消失。”他说:“你必须学会驾驭恐惧。足够的恐惧可以让你保持警惕,注意你周围的环境。但也不要太害怕,以免让自己过度紧张和犹豫。“我不需要完全消除焦虑”,这种想法让我如释重负。专家说,有些焦虑(尤其是当面临压力时产生的焦虑)并不一定是坏事,实际上还可能是有帮助的。1. 适量的焦虑可以提高自身表现。焦虑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情绪,常因不确定性而加剧。焦虑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过度的、持续的担忧和恐惧,不仅仅是在压力事件下会有这些情绪,日常情况下也会有。焦虑通常还伴随着身体症状,如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出汗和疲劳。过度的焦虑会使人衰弱。但心理专家表示,正常的焦虑水平能让我们保持安全。“在进化的过程中,焦虑的情绪和潜在的生理应激反应是为了保护我们,”神经学家、《良好的焦虑》(Good anxiety)一书的作者温迪·铃木(Wendy Suzuki)说。铃木博士在书中解释说,管理压力可能比消除压力更有用。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是出自20世纪早期在老鼠身上进行的一项实验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觉醒或压力的增加可以改善个体表现,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适度的压力能提高表现,过度的压力则会导致表现下降。铃木博士还说,当焦虑情绪过高时,往往是坏处大于好处的。抑制焦虑的第一步是意识到什么时候你会感到过度焦虑,并试着将其降低。她说:“我的首要建议是通过深呼吸来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以降低心率,帮助人们感到更平静。”她说,无论是在排队时、上课时,还是在开车时,你都可以做深呼吸。此外,身体活动(即使是像户外散步这样简单的事情)可以增加你大脑中血清素和多巴胺的水平,这也可能有助于将焦虑降低到一个更容易控制的水平,她说。波士顿的临床心理学家埃伦·亨德里克森(Ellen Hendriksen)著有《如何做你自己》(How to Be Yourself: Quiet Your Inner Critic and Rise Above Social anxiety)一书,她说,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帮助人们预测障碍,帮助我们保持谨慎和有条理。“但是,”亨德里克森博士补充说,“如果焦虑'经常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干扰你的日常生活,阻碍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那就表明你需要进行调整,最好是去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支持。”2. 焦虑可以帮助你找到问题所在。费城的心理学家赛斯·吉利汉(Seth Gillihan)著有《The CBT Deck for Anxiety, Rumination and Worry》一书,他说自己以前常常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感到焦虑。当时,他专注于控制自己的焦虑,而不是检查焦虑的原因。最后,他意识到,焦虑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我在这种不可持续的情况下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吉利汉博士说。后来,他减少了会诊时间,把额外的时间花在写作和播客上,这是他的两大爱好。如今,他说,他很感激自己倾听了身体试图告诉他的东西,而不是试图压抑这些感觉。吉利汉博士说:“我们在焦虑时感受到的很多痛苦都来自于对焦虑的抗拒。焦虑让我们感到痛苦,同时我们也觉得‘我需要停止焦虑’,这就导致了双倍的痛苦,因为我们相当于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我认为焦虑就像一个警报,像一个烟雾探测器,一个好的警报器是不会一直静音的,”吉利汉博士补充说。3. 接受焦虑可以帮助你面对恐惧。加州奇科认知行为治疗中心(Chico Center for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的临床心理学家乔尔·明登(Joel Minden)著有《Show your anxiety Who 's Boss》一书,他说,如果你发现自己高估了发生可怕事情的风险,那就先承认是自己过度焦虑了,并客观地看待这件事。他说,要提醒自己,当你预期坏事将会发生的时候,产生焦虑的情绪反应很正常,你就把大脑当成是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孩子。”明登说,对自己要有耐心和友善,就像对朋友一样,你要采取一些小的、可控制的步骤来面对自己的恐惧。“这是一个让自己学习如何接受和容忍焦虑的机会,”他补充说。托德·卡什丹(Todd B. Kashdan)是心理学教授,也是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的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幸福实验室(well - well Lab)的主任。他以前都是在健身房里练习攀岩,后来他终于鼓起勇气去亚利桑那州尝试户外攀岩。在他第一次户外攀岩时,手出汗太多,连滑石粉都粘不住了。其中一名导游给了他一个选择:要么你独自一人呆在地面上,要么你带着焦虑往上爬。“我的心都要炸开了,”卡什丹博士说,他是《The Upside of Your Dark Side》一书的合著者,这本书探讨了愤怒、焦虑和怀疑的用处。他接着说:“但我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任务,我知道我可以带着焦虑完成它,因为这个专家告诉我他做到了,别人做到了,你也要做到。”4. 焦虑可以培养责任心。《焦虑工具箱》(The Anxiety Toolkit)的作者爱丽丝·博伊斯(Alice Boyes)说,焦虑的人往往小心谨慎,他们可以将这种倾向转化为责任心。“我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人,”博伊斯博士说,“我从小就不愿意去学校露营或住在别人家里。在学校体育比赛之前,我总是感到肚子疼之类的。”在她成长的过程中,也总是担心事情会出错,但她也因此开始制定应急计划,这有助于平息她的恐惧,并减少最坏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旅行时,她会提前考察目的地,研究周围的街道以避免迷路。要制定一个能帮助你减少焦虑的计划,然后坚持到底。对我来说,我上了八堂驾驶课,在最后一刻紧张地给教练发了条短信,还租了一辆配有先进安全装置的车。提前做好这些准备最终给了我开车去州北部的信心。最后,我的家人收拾好行李出发了。“妈妈是司机!”我4岁的女儿在后座上说。“没错!”我回答,带着一丝骄傲。焦虑的好处:焦虑可以发生于正常人群,人的情绪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或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不是所有的焦虑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一件坏事,有些可以给人带来压力或者心理负担,并产生一定的紧张度或者焦虑情绪,适度焦虑可以提高个人的警觉度,提高个人的注意力和兴奋性,可以挖掘个人的内在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问题得到很快且圆满解决,并提高个人的成就感;Anxiety焦虑的好处:焦虑可以发生于正常人群,人的情绪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或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不是所有的焦虑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一件坏事,有些可以给人带来压力或者心理负担,并产生一定的紧张度或者焦虑情绪,适度焦虑:提高个人的警觉度,提高个人的注意力和兴奋性,挖掘个人的内在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问题得到很快且圆满解决,并提高个人的成就感;

发布了文章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1.快思考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24小时全天候开启,无法关闭偏爱甜食冲动、凭直觉行事2.慢思考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可处理多重事物具备推理能力、谨慎需要费力目录:第一部分 系统1,系统2// 001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 003行为与注意力 // 004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 008冲突与自我控制 // 009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 // 011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 // 013第2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 015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 015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 020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 023又累又饿的保释官司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 025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 028今天得到1 000美元,1年后得到1万美元,你选哪个? // 030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 034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 // 036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 038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 043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 044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 046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 048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 051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 055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 055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 058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 // 063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 064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 066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 069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 073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以高达70%? // 074平均长度与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 // 076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 077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 078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 081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 081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 083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 086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089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 091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 // 094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 095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 097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 101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 102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 104作为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最低售价是多少? // 105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 // 107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 111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 112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 114第13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 119被闪电击中与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 // 120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 // 122第14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 127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 // 130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 // 132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 // 134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 136琳达不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出纳吧? // 137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 140第16章 因果关系胜过统计信息 // 147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 148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 // 151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 156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 // 157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 // 160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 166偏离预测方向的直觉 // 167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 // 170两位教授候选人,应该选择哪一位? // 172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177第19章 “知道”的错觉 // 179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 182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 // 184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 189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 189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 192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认知错觉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 196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 197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熟优熟劣? // 201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 202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 206“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 // 208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 211直觉就在眨眼之间 // 212专家型直觉的习得 // 214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 216直觉的对错评估 // 219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 221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 223规划谬误: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 // 225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 226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 230乐观主义者过度自信的代价 // 230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 // 234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 236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差的方法 // 238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241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 243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性的经济人 // 244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 // 246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 252面对财富,你会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 // 253损失厌恶:对方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 257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 // 260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 263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 // 266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 271第28章 经济交易的参照点——公平性 // 274目标就是参照点 // 276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 // 278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 // 279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 283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 283著名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 // 285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 // 287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 // 289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 // 292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 295你认为一支三流球队获得NBA总冠军的可能性有多大? // 296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 298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 // 301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忽视? // 303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 307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 308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 // 309风险政策可能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 // 312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 314你会卖掉盈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 // 314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 // 318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 321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 // 325开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跨界交流 // 326综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 // 328同类案件判罚的力度为何不一样? // 331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 334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档 // 335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 338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345第35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 347如何测量体验效用? // 348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体验 // 351记忆没那么可靠 // 353第36章 人生如戏 // 355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 355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 // 357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 360测量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 361幸福的方法 // 364第38章 思考生活 // 367生活满意度: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 368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 // 371千万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 // 375结语// 377附录A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 387附录B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405致谢 !

发布了文章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第一部分 系统1,系统2// 001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 003行为与注意力 // 004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 008冲突与自我控制 // 009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 // 011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 // 013第2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 015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 015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 020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 023又累又饿的保释官司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 025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 028今天得到1 000美元,1年后得到1万美元,你选哪个? // 030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 034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 // 036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 038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 043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 044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 046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 048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 051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 055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 055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 058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 // 063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 064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 066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 069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 073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以高达70%? // 074平均长度与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 // 076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 077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 078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 081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 081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 083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 086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089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 091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 // 094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 095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 097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 101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 102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 104作为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最低售价是多少? // 105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 // 107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 111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 112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 114第13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 119被闪电击中与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 // 120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 // 122第14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 127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 // 130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 // 132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 // 134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 136琳达不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出纳吧? // 137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 140第16章 因果关系胜过统计信息 // 147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 148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 // 151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 156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 // 157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 // 160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 166偏离预测方向的直觉 // 167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 // 170两位教授候选人,应该选择哪一位? // 172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177第19章 “知道”的错觉 // 179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 182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 // 184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 189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 189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 192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认知错觉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 196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 197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熟优熟劣? // 201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 202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 206“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 // 208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 211直觉就在眨眼之间 // 212专家型直觉的习得 // 214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 216直觉的对错评估 // 219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 221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 223规划谬误: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 // 225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 226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 230乐观主义者过度自信的代价 // 230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 // 234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 236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差的方法 // 238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241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 243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性的经济人 // 244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 // 246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 252面对财富,你会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 // 253损失厌恶:对方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 257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 // 260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 263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 // 266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 271第28章 经济交易的参照点——公平性 // 274目标就是参照点 // 276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 // 278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 // 279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 283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 283著名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 // 285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 // 287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 // 289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 // 292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 295你认为一支三流球队获得NBA总冠军的可能性有多大? // 296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 298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 // 301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忽视? // 303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 307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 308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 // 309风险政策可能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 // 312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 314你会卖掉盈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 // 314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 // 318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 321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 // 325开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跨界交流 // 326综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 // 328同类案件判罚的力度为何不一样? // 331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 334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档 // 335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 338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345第35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 347如何测量体验效用? // 348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体验 // 351记忆没那么可靠 // 353第36章 人生如戏 // 355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 355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 // 357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 360测量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 361幸福的方法 // 364第38章 思考生活 // 367生活满意度: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 368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 // 371千万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 // 375结语// 377附录A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 387附录B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405致谢 !这本书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详细说明了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并且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的。关于直觉性思考的自主且无意识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程度,以及这些自主过程如何能解释判断的启发法等问题,我试图说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要引入一套用于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语言。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多种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受《黑天鹅》(The Black Swan)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的影响。我希望我这“饮水机旁的闲谈”能明智地借鉴以往经验,同时抵制后见之明和虚幻的确定之感的诱惑。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1979年,阿莫斯和我发表了关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模式,此部分在双系统下对前景理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余下的几章讲的是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可悲的是,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即决策的制定往往因为对所回答问题不合逻辑的选择而受到影响。系统1的特征完全能解释这些观察结果,这对标准经济学所倾向的理性假设发起了很大的挑战。两者间没有共性。例如,我们可以让人们体验两种痛苦。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要更痛苦,因为体验的时间更长。系统1有一大特点,即记忆的自主形成是有其原则的,如此一来,较为痛苦的那段体验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所以,此后当人们选择要回想哪段经历时,他们自然会受记忆自我的引导,将其自身(即经验自我)处于不必要的痛苦中。两种自我间的区别被用来测试人的幸福感,而我们发现使经验自我快乐的事不一定会让记忆自我满足。两种自我同时存在的个体要如何去追求幸福,这一问题引起了把居民的幸福看做政策目标的个人和社会的众多思考。最后的章节是按倒叙来探索本书所述的三个区别的: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和和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借鉴而来)的区别,以及自主的系统1和需费脑力的系统2的区别。书中还谈及了有价值的闲谈的好处,以及哪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

发布了文章

关于压力的常见问题

关于压力的常见问题什么是压力?压力是身体对新的或具有挑战性的环境的神经反应。它会激发我们的“战斗或逃跑”反应,以提示我们的决策。基本上,压力可以被认为是由生活中的事件或情况引起的任何情绪或精神压力或紧张。所有的压力都不是消极的;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压力或推动才能有成效。然而,从长远来看,长时间的压力会导致各种健康并发症。压力过大的精神状态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运作能力以及做出合理、深思熟虑的决定的能力。压力的常见迹象是什么?压力的常见迹象是失眠、食欲不振、情绪波动和愤怒。在某些情况下,该人可能会退出社交互动并缺乏性欲。压力的原因是什么?压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个人生活中的精神、情感和经济状况。亲人的去世、财务不稳定和/或婚姻或长期关系破裂可以被认为是造成压力的三个主要原因。什么是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有助于衡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感知压力量。它还可以帮助识别个人可能用来应对压力的触发因素和应对机制。您可以使用 Holmes & Rahe 压力量表来衡量您的生活中有多少压力以及您是否有生病的风险。压力的身体症状压力表现为身体疼痛、头痛、胸痛、心律不齐、精力不足和肠易激或不规律的运动,如便秘和腹泻。压力会杀死你吗?长期的压力可能导致自杀念头,甚至可能导致中风或心脏病发作。我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停止过度思考的最简单方法是意识到你无法控制一切,并将自己从导致过度思考的情况中解脱出来。设定短期、容易实现的目标、定期锻炼并培养一种可以帮助您放松的爱好。怎样才能放松心情?冥想、瑜伽和呼吸练习是放松心灵的最佳方式。去你名单上的假期,花时间和你所爱的人在一起,避免陷入重复争论的循环。如何停止压力饮食?自制力是关键。有意识地通过活动来分散你的注意力,每次你发现自己在吃压力时都会感到高兴。您还可以向您的朋友和家人寻求帮助,以确保他们引导您远离不断的暴饮暴食。压力会导致流鼻血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因压力而流鼻血,尽管它们的发生并不常见。通常,当您的鼻子内出现微小血管时会发生流鼻血。许多患有严重焦虑症的人经常抱怨在压力下会流鼻血,因为后者通常会成为触发因素。患有高血压和高血压的患者极有可能因压力而流鼻血,这是血液稀释剂等药物的副作用。如果您在困难的情况下经常出现压力性流鼻血,您必须去看医生并寻求解决方案。压力会导致皮疹吗?过度的压力会导致体内化学物质失衡,从而导致皮肤上长痘痘。压力会导致身体在血液中释放皮质醇,从而使皮肤腺体释放更多的油脂。许多容易长痤疮的青少年和年轻人会出现手部压力性皮疹、颈部皮疹、面部压力疙瘩等。对于大多数容易出现这种皮肤反应的人来说,面部压力症状最为明显。如何摆脱压力性皮疹?“皮疹是由压力引起的吗?” 大多数油性或敏感皮肤的人都有这个想法!事实上,压力可以触发我们血液中许多不同激素的释放,这些激素会增加皮肤腺体中的油脂分泌,从而导致手指或面部出现压力肿块。为了摆脱这些压力性皮疹,您需要降低压力水平并照顾好您的皮肤。自我护理是治疗压力性皮疹的最佳方法。以下是克服压力引起的皮疹的一些步骤:1. 保持皮肤清洁以防止油脂沉积。每天早上或每晚保持简单的护肤程序并坚持下去。2.每周进行4-5次30-45分钟的运动。这将改善您体内的血液流动,并有助于减少压力性皮疹。3. 练习减压技巧,如呼吸练习或瑜伽来放松你的心灵。4. 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每天喝 4-5 升水。5.调节你的睡眠周期。确保您每晚至少有 8 小时不间断的睡眠。压力会导致斑点吗?斑点是一个术语,用于描述在两个正常月经周期之间发生的轻微月经出血。许多女性在压力大时会出现斑点;排出的血液量通常限于几滴血,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时期。压力会导致体内许多荷尔蒙失衡,从而导致正常月经周期的中断和压力点。压力会导致体重减轻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压力和体重减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关联。压力会导致我们血液中的许多化学物质失衡,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饮食以及我们的身体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方式。但是,压力会导致体重减轻吗?压力究竟如何导致体重减轻?答案在于我们因压力而养成的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可能会让您错过用餐,而情绪压力可能会增加您对冰淇淋的渴望。模式因人而异;因此,有些人可能会因压力而体重减轻,而另一些人最终可能会体重增加。无论哪种方式,无论你是因为压力减轻体重还是重新开始,你都不太健康。这就是为什么减肥和压力是致命的组合:1. 当您感到压力时,您的身体会在血液中泵出过多的肾上腺素,从而使您保持清醒和警觉的时间更长,同时减少您的饥饿感和进食欲望。2. 这反过来会减慢您的消化过程,并使您面临各种胃肠道疾病和胃灼热的风险。3. 缺乏营养会减少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营养,导致非故意的神经运动,也称为抽动。4. 从长远来看,因压力而减肥也会干扰正常的睡眠周期,并可能导致失眠的早发性。因此,您必须保持健康并有效管理压力,以防止它破坏您的健康。毕竟减肥的好方法有很多,压力不是其中之一。压力会导致恶心吗?压力引起的恶心在面临令人信服的情况(例如竞争激烈的教室环境或工作空间)的人中很常见。恶心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对一些人来说是轻微的不安感,而其他人可能会经历严重的头晕和呕吐。压力和恶心会导致血液中的荷尔蒙激增,从而导致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和偏头痛。为了克服与压力相关的恶心,您应该尝试深呼吸并进行一项让您放松的活动。这可以是与您最好的朋友一起听您最喜欢的歌曲片刻的鼓舞人心的谈话。尽一切可能减轻焦虑和紧张,喝杯水,自信地应对摆在你面前的事情。

发布了文章

《爱有8种习惯》——希望你是一个有爱的人

《爱有8种习惯》——希望你是一个有爱的人《爱有8种习惯》这本书籍通过培养慷慨、静默、求真、坦诚、游戏、宽恕、慈悲和社群等简单却意义深远的爱的习惯,我们就能拥有完满而有意义的生活。如果你愿意爱与被爱,那么就养成这八种习惯,你就会是一个有爱的人。1.慷慨的习惯没读本书前我对慷慨的理解:慷慨是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人,慷慨是处处为他人着想、理解和包容他人。现在我对慷慨有了更深的理解:慷慨是真心的宽容,慷慨是自身力量的赋予,慷慨的定义很广泛,但让施舍者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慈善行为并不是慷慨,那是一种自我满足感,不提倡。如何践行慷慨①列出你今天需要感恩的五件事情。②列出让你感到害怕的人际关系,拜访他,并祝福他,向他传递宇宙的仁慈。③与朋友共进晚餐时,让每个人都表达他们的感激和遗憾。④想想目前可以捐赠多少钱,增加捐款比例,并留心这种捐赠对你的恐惧指数的影响。⑤勿以善小而不为。⑥心怀感恩之心。着重说下第六点,心怀感恩之心。我们工作生活中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你帮助他对他好,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当你有一天对他不好或者没有及时帮助他时,他就会在背后诋毁你,说你的不好。我想这种人最应该学习一下心怀感恩之心,别人帮你是情谊,不帮你是本分,不要寒了帮助你的人的心。2.静默的习惯我们的大脑、心灵和灵魂就像一盆浑水。搅拌时,水会变浑浊,遮蔽我们的视野。但是,当水被静置时,淤泥会沉到底部,水又回归澄澈。我们得以更清楚地洞察自己的生活和我们与其他人的互动。所以,我们要学会修习静默。如何修习静默①反复尝试,找到自己体验静默的方式。②回想那些让你内心感受到最深的宁静的场景。③每天至少给自己十分钟来摸索。④试着在不同的时刻练习。⑤如何知道自己何时进入了静默呢?耶稣说,根据它结的果实就知道了。着重说下第四点,试着在不同的时刻练习。各种环境下都能做到静默是很困难,所以我们要在不同时刻多加练习,我们的内心才能静下来,我们才能更沉着冷静处理发生的各种情况。3.求真的习惯真理是个观点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所以,不必坚持让其他人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回答所有问题。谬误不会因为千百遍地传播就变成真理,同样,真理也不会因为无人知晓就变成谬误。如何实践真理①我们之所以不能永远占有真理,是因为在真理显现之前,它并不存在。②坚持修习静默。③静默时,询问自己思考的主题。④结交类似的人,聆听他们的故事并从中获益。⑤暂时抛弃具有破坏性的人际交往模式着重说下第一点,我们之所以不能永远占有真理,是因为在真理显现之前,它并不存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在没有得到确切结论时,他们总能一口咬定自己是对的,但有时却恰恰相反。好比我以前认为仙人球不会开花,但是我养的一个仙人球开花了。所以说话不能说的太绝对,否则往往是自己打脸。4.坦诚的习惯坦诚的习惯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终点。坦诚的习惯会让沟通更加富有建设性、富有成果、最终充满爱。如何实践坦诚①首先问自己“哪种人际关系让我感到如履薄冰”。②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来修习静默。③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动机。④找出他人存在和行为中的可取之处。⑤当你不执著于结果时,坦诚才充满了爱意。⑥谨慎奠定沟通的基础。⑦要做到坦诚相待,需要耐心并且坚持不懈。⑧给对方留出时间。⑨充满自信并保持静默。着重说下第九点,充满自信并保持静默。一个充满自信并保持静默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外兼修的人,这种人一般情况下很受大家欢迎。5.游戏的习惯把自己太当回事,就会无法从创造性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游戏的习惯体现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人性和创造性。游戏的习惯能够让我们通过无数深刻的方式回归自我。如何实践游戏①以学习者的心态来面对生活。②留意并尊重身体所传达的讯息。③感到紧张时,融入游戏的元素,让自己放松。④练习游戏的精神。⑤花时间与孩子相处。⑥在犯错误的时候,幽默地承认它。⑦想想通过哪些方式将游戏引入工作之中。⑧有意识地多花时间和诙谐的朋友共处。着重说下第五点,花时间与孩子相处。和孩子相处,可以感受他们那种无忧无虑玩的心态,游戏习惯不是玩游戏养成习惯,而是把玩游戏时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工作生活中,达到快乐生活。6.宽恕的习惯当我们真正敞开心扉去宽恕时,我们就变得自由了。无论一个人曾经受过哪些侵犯,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是继续停留在过去,还是利用宽恕的力量来继续生活。宽恕他人更多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与被宽恕的人无关。有时候,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宽恕,但我们愿意选择宽恕,至爱者的巨大力量将满足你的愿望,帮你踏上治愈之旅。也许你还没有真的能够宽恕对方,但是你已经走在宽恕的路上。如何实践宽恕①列出宽恕清单。②制定一份宽恕声明,再三念给自己听。③不必努力和这些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④依然有人会继续伤害你,要让爱的力量战胜恐惧的力量。着重说下第四点,依然有人会继续伤害你,要让爱的力量战胜恐惧的力量。不要认为宽恕别人,就不会得到伤害,宽恕他人不是得到他人的认同,而是放下自己心中的包袱。7.慈悲的习惯慈悲就是透过行为的表象看到人们的本质,不管我们觉得他们做了多大的恶事,都能做到无条件的爱。慈悲是治疗恐惧最好的良药,能够让你变得更加勇敢和幸福。如何实践慈悲①多花时间静默,会意你接受他人慈悲的时刻。②参加能够导致自我祝福的活动。③慈悲地对待自我,以及那些我们认为不配、残忍或很坏的人。④始终相信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家庭充满了希望和梦想。着重说下第四点,始终相信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家庭充满了希望和梦想。一个人要想做到慈悲,一定不要用染色眼睛去看待他人,那样看到的人总是不好的,要相信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家庭充满了希望和梦想。8.社群的习惯我们不能独自渡过难关,也不想独自体验美好的时光。与他人分享我们的痛苦和喜悦有助于我们远离恐惧本性中的黑暗。社交有助于我们敞开心灵,倾听是创建群里的开端,会逐渐消除消极情绪。好的社群是鼓励人们独立思考的,并且是尊重差异化,减少分别心。如何实践社群的习惯①自觉选择与那些充满爱和正能量的人共处。②真诚地寻找社群成员。③害羞的人可以练习静默。④询问自己,这个社群的能量和状态是否具有包容性或非排他性。着重说下第一点,自觉选择与那些充满爱和正能量的人共处。与有爱的人共处可以发现世界的美好,可以使心情愉悦,消除我们内心消极的情绪,所以说与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相处好处多多,也能引领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希望爱的8种习惯能使你脱离乏味的生活,放下心中的芥蒂,放下对自己和他人的责备。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式,随风远去。我们要想在这个世界快乐生存,要相信爱比恐惧更强大,希望你是一个有爱的人。为不悔的青春,为我爱的人,一起加油......《爱有8种习惯》为我们作出见证:当我们向丰盈之爱敞开心扉之时,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美好,并将世界变成更公正而和平的地方。 《爱有8种习惯》帮助我们回答并解决现代人面临的重要问题,诸如: ◎为什么说我现在过的生活就是我应该过的生活? ◎我怎样原谅那些伤害过我的人? ◎我怎样和难以相处的人坦率交流? ◎我怎样给他人提供最大的帮助? ◎我怎样忘掉过去着眼未来? 《爱有8种习惯》通过富于启发性的故事和宝贵建议,向我们展示出:通过培养慷慨、静默、求真、坦诚、游戏、宽恕、慈悲和社群等简单却意义深远的爱的习惯,我们就能创造完满而有意义的生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重要的习惯之时,我们就能祛除不安全感的掌控,作出人生的自由的选择,转而拥抱存在于所有人心中的巨大力量和慈悲。作者简介: 艾德•培根(Ed Bacon) 睿智、诚实、富有洞察力,广受欢迎的人生导师——张庆彬副主任医师 推荐

发布了文章

《沟通的艺术》

沟通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与家人交流感情,需要与朋友谈天说地,需要在工作中接受和发出指示、与同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在买东西时讨价还价,需要向医生告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即使是在沉默不语甚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也在沟通,向别人传达着某种信息。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沟通。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沟通产生的效果对我们的人生有巨大影响。一次成功的沟通可能使我们得到合适的工作、消弭与朋友间的误会或者在社交场合赢得尊敬,而一次失败的沟通可以抵消以上所得到的一切,并且留下几乎无法弥补的恶劣影响和后遗症。那么,如何与他人成功地进行沟通、如何让自己的言行举止达到最好的效果,也就成了人们所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本书便是一本有关沟通的专业书籍,作者深入浅出、全面又不失细致地围绕沟通的本质和沟通的技巧进行了介绍,帮助读者理解沟通并应用沟通。本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部分:“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个人有关的沟通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于探讨与沟通对象有关的因素,分析了语言和非口语的特性,并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关系动力,强调关系的重要性,关系中的亲密与距离,以及包括增进沟通气氛、处理人际冲突等各种沟通方法。作为一本贴近现实的读物,本书中始终对“性别”、“地域”与“文化”等社会中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加以探讨,这让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风格平易近人,没有让人费解的专用术语,也没有错综复杂的专业理论长句,但关于沟通的种种概念无不传达得十分清楚;书中还列举了大量事例,方便了读者对各个论点的理解;同时,本书提供了许多极具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从思考层面的“枕头法”到实际处理矛盾的“双赢策略”,无不详尽深入,并附有真实可信的范例描述。可以说,这是一本理论功能与实用功能俱佳的著作。最后,本书还附有大量插图、漫画、边栏诗文,这些内容虽与当页的文字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强化了正文所要表面的内容。无论是在幽默中揭示道理的四格漫画还是利用华美的词藻表达情感的诗词,凡此种种都为本书增添了一抹亮色,使阅读的过程并不枯燥单调。 综上所述,本书可以说是一本难能可贵的优秀著作,更经过读者的长期检验,目前已经是修订后的第15版。新版本根据当代时事新闻对边栏项目与一些内容加以了调整,并对网络沟通等新时代的沟通方式加以了重点介绍。相关链接:亲子沟通: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这一点在某些独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孩子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在家中,如果有一个苹果或一块蛋糕、父母照例让给孩子吃,这就容易使孩子产生特权观念,似乎一切好东西理应由他一个人独享。倒是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学到许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幼儿圆的老师是懂得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使孩子学会人人平等的道理的。吃饼于,每人四片,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分苹果,每人一个,大小一个样。正是这种生活实践,使孩子们逐新懂得,所有小朋友都一样,大家平等。其实,父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进行同样的教育,产生同样的效果。母亲可以有意选购一个大苹果,回家与孩子分享,这不仅可以避免孩子产生特权观念,还可以增添情趣和加深亲密感。这样,孩子从小便会有“独乐乐不若与人”这种社会情感的萌芽,而不会成为自私或自我中心的人。有些父母大惑不解:我们对孩子确实是一片真心,关怀爱护备至,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变得自私?其实,父母只要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例如,父母二人在谈论机关里分奖金评级别时流露出来的自私心理,无意中感染了孩子。又例如,某次来客,父母用较次的糖果招待客人,把较好的留给自己家里人吃,孩子会一点儿也不懂这个“道理”么?父母亲本人庸俗不堪,买架钢琴就想培养出孩子高尚的情操,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有些成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他们的心胸开阔,与人相处一股不存什么戒心,也乐意对别人投入情感。有些成人则相反,感到这个世界是敌视他们的。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或心存戒备,与人交往时从不敢敞开胸怀,怕上当受骗.好猜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往往根植于童年时代,是跟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相联系的。一般地说,父母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是否善于与子孩子沟通,同时也敞开胸怀让孩子理解他们,是决定性的因素。孩子想吃巧克力,母亲说:“不行,马上就要吃饭了。吃了巧克力,你还吃饭不?光吃零食不吃饭,对身体不好。”孩子玩得正欢,父亲说:“吵死了,真讨厌,到外边去玩去!即使用耐心说理的办法,态度也比较温和和,性质并没有变,还是说服。任何两个人,只要互相企图说服对方,就会有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一个成为有理者,一个成为无理者)。当然也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孩子想吃巧克力,父母亲首先要理解他有这种需要,也肯定他有这种需要的权利,父母亲甚至可以表达自已也喜欢吃巧克力(如果确如此),这便是沟通。有了沟通,便有可能通过商量,就解决问题的途径达成共识。如果没有沟通而采取说服的方式,不论父母说服成功或失败,总有一方感受挫折,而挫折感的积累,必然导致亲子关系不健康。要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惩罚和过分保护是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妥善处理。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亲的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重要关系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也许,一切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这就是人类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亲子关系之研究的缘故。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已),他(她)与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等的关系,也很有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重要关系人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有力支柱,如果我们善于与他们发展亲密的关系的话。当一位亲密的重要关系人发生变故(如生离死别、关系剧变等)时,人际交往能力对维持健康的作用,就容易看出来了。如果人际交往能力强,通常就会有另外的重要关系人来填补空缺,也就是说,当事人会迅速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把亲密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如果人际交往能力低下,当事人便不得不忍受精神上的痛苦而无法补偿,很可能出现精神障碍。由此可见,人际沟通的能力,直接决定一个人对精神打击的承受能力。 

发布了文章

关注青春期心理——青春说教

关注青春期心理——青春说教大家都知道,心理健康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抑郁、焦虑、强迫症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关。那些看似正常的孩子,心理发展真的正常么?孩子的内心是否像他们的身体一样健康呢?1.心理健康每年的开学季,都有很多孩子因为不愿去学校被家长带去看心理咨询师,似乎只有孩子不去上学了,家长才会意识到孩子出了问题。去不去上学成了评价孩子心理健康的唯一标准,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警惕。心理健康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抑郁、焦虑、强迫症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关。在谈到心理健康的时候,家长们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表情,言语里都是孩子挺好的,孩子没问题。那么这些看似正常的孩子,心理发展真的正常么?孩子的内心是否像他们的身体一样健康呢?心理健康是动态的,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能够维持的水平,包括健康、不健康和变态人格。心理健康或者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心理正常的人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的刺激性事件,情绪低落的持续时间通常不会超过1个月,一般自己就可以将情绪化解掉。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的各种烦恼也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与之相对的是心理异常,比如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和其他各类神经障碍。心理异常就需要到医院求助精神科大夫或心理医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异常,又叫病与非病三原则。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原则2.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 个性稳定性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原则指的是一个人所认知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否一致。心理异常的人会产生一种幻觉,认为有人在暗中议论自己,更离谱的还会感到自己收到了来自外星的信号。与心理正常的人相比,心理异常的人缺乏自制力,意识不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是指个人的心理反应与所发生的事件相对应。普通人在考试之前会感到紧张,但心理异常的人非但不紧张,反而很开心。这种反常表现就可能是由于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被打乱。个性稳定性原则是指一个人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能够贯穿始终。如果一个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消沉,并且没有足以改变性格的重要事件发生,这种性格上的巨大转变可能就意味着心理异常。还可以通过神经症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异常。神经症相较于心理变态和人格障碍症状要轻,神经症患者有起码的自制力,没有幻觉和妄想。2.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不抵触去学校、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可以正常与人交往,并且自我意识发展良好,既不自我贬低、压抑,也不过度自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初步具备自控能力,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究欲,人际关系和谐,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当小学生出现行为改变,比如逃课、厌学、小动作增多、长时间的走神、沉默、回避某些场所或某些人、极端的言论、成绩大幅度下降等;或者出现情绪改变,比如暴躁易怒、无原因的哭泣、恐惧、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心事重重,这时就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3.中学生心理健康正常的智力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表现。智力是一种综合性因素,同一个班级或者学校里的学生并不会表现出太大差异。天才或者智力不完善的同学只是极少数。心理健康的孩子情绪稳定,对事情有适度的反应,并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乐观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盲目地自惭自愧,怨天尤人,也都属于情绪不良。心理健康的孩子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通常,这样的孩子也具有良好的气质、完善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较高的能力;具有正确的动机、广泛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能够适应社会、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变化。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此时孩子的身体发育促使其对异性开始产生朦胧的好感。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正确把握这种与异性交往的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正确对待自己的性意识和各种信息。心理健康与否没有绝对的界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的孩子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对一般性刺激,比如丢了钱,影响一般不超过一周。如果时间过长,依靠自己和家庭均无法排解,则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如果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道德层面,导致孩子不断自责,则要引起家长的警惕。还有些孩子会将一件普通的事情泛化和变形,扩大事件的影响,被一些小事影响生活和学习。如果孩子有这种表现,就需要家长带孩子去咨询专业医生。4.家长该怎么办——针对孩子心理状态的有效措施针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维护孩子健康的心理。第一,接纳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切身去体会孩子的情绪,也就是与孩子共情。第二,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和谐的夫妻关系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有被爱的感受。第三,采取规律的生活方式。引导孩子学习时间管理,给孩子建立时间观念,规划好每天固定的时间做相应的事情,以此避免拖延,并养成自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第四,适度的体育运动。根据孩子的身体状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例如跑步、跳绳等。运动不仅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通过精神层面塑造孩子的个人品质。第五,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制作快乐清单,写出自己期待发生的事。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要心怀感恩。第六,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使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对交友问题,要让孩子明白,好的朋友需要从品德、个性等方面综合考量,而不是费心讨好。同时也要做最好的自己,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名片,比如运动达人、慷慨大方、干净整洁。对于家长,既需要了解孩子的朋友圈,但又不能对孩子交友选择过多干涉,更不能轻易评论孩子的朋友。第七,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需要求助专业人士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可以向学校的心理老师咨询,也可以去医院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正确的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会一切的,他们需要在困难、挫折等逆境中成长。我们家长也不是生来就会做好爸爸好妈妈的,我们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享受做家长的烦恼和快乐,不断朝着好家长的方向努力的。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祝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相关链接:面对“初二的孩子”家长怎么做?1、做一个有品位的家长视人视其友,要求孩子尽量与品行和学习都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交朋友,多向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学习。2、做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默契配合,无事不成。常和班主任或授课老师就孩子的教育进行电话或信息交流,互相沟通,共同设计。要教育孩子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敢于向老师、领导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想法,不要把矛盾交给家长。3、做一个积极而不消极的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未来都会是光明的。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进步点,多表扬,多鼓励,多督促。不说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话,不纠缠孩子犯过的错。4、做一个懂一点辩证法的家长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搞好学习的第一因素是自己。5、做一个很细心、不马虎的家长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接送时要求孩子带回作业本并认真看一看,促进孩子养成习惯,平时学习要抓紧,不能大意。注意加强孩子假期中的管理,提醒孩子多接触健康向上的人和事,督促孩子每天都要有定量的学习时间,要利用假期多与孩子接触、沟通。6、做一个有认识高度的家长承认差距,不求同一。文化课的差距不等于能力的差距,不等于综合素质的差距,更不等于未来事业的差距。不苛求孩子,关键看孩子是否尽了力。看孩子的成绩,更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看孩子的品行与修养。不扼杀孩子的灵性,不忽视孩子的个性,不泯灭孩子的信心,追求孩子的提高,一点一点的提高。7、做一个有见识、有修养的家长当面教孩子,背后论短长。孩子犯了错,决不护短;当面要批评孩子,背后和老师商议、探讨,可论理,也可提意见。不委屈孩子,不错怪老师。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达到最后促使孩子不仅改正了错误,而且还有新的提高的目的。8、做一个能与孩子交朋友的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各种竞赛,明白“社会上最需要的是勇气,最能体现水平的是能力”这个道理。学会找机会郑重其事的和孩子谈有关学校的事,有关孩子成长的事,有关孩子品行表现和学习表现的事。

发布了文章

睡眠的生理机制

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生理现象。一个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近1/3的时间,睡觉的质量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睡眠对每一个人是有多么重要。和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腺苷甘丙肽γ-氨基丁酸褪黑素白细胞介素一、腺苷腺苷作为神经调质, 调节多种神经生物学功能。随觉醒时间延长,动物脑内腺苷水平逐渐增 高 , 在睡眠期显著降低 。 因此,腺苷被认为是调节睡眠的内稳态因子之一 。腺苷受体 (receptor, R) 有 A1R、 A2AR、 A2BR 和 A3R 四种亚型, 其中 A1R 和 A2AR 与诱导睡眠相关。 激活 A1R 可抑制促觉醒神经元诱导睡眠, 也可抑制促眠神经元导致觉醒, 其作用存在脑区依赖性。PGD2 及腺苷调节睡眠觉醒分子机制图PGD2 由分布在蛛网膜和脉络层的 L型 PGD2 合成酶催化合成[44,84,86,87], 生成的 PGD2 在脑脊液中循环, 激活集中分布于基底前脑下方蛛网膜上的 PGD2 受体, 增加局部胞外腺苷水平, 通过腺苷 A2AR 介导, 可能将催眠信号传入 VLPO 神经元, 抑制下丘脑 TMN 觉醒神经元活性, 诱发睡眠。 PGD2 或腺苷可能激活 VLPO, 抑制 TMN, 诱导睡眠; 另一方面, 内源性 PGE2 和 Orexin、 药物组胺 H3 受体阻断剂 Ciproxifan激活 TMN, 活化组胺能神经系统, 增加觉醒。 由此我们提出假 说: 下 丘 脑 内 VLPO-TMN 类 似 于 “ 跷 跷 板” 模型进行睡眠觉醒的时相切换。 如 果 VLPO 的活性处于优势 (重心偏向 VLPO), 动物睡眠; 反之, TMN 活性处于优势, 动物觉醒。二、甘丙肽我们对睡眠的渴望随着清醒的时间增加而增加,直到睡眠变得无法避免。睡眠剥夺后所产生的睡眠会时间更长,深度也更强,并且伴随着强烈增强的δ波段(0.5-4赫兹)的脑电波活动,这种现象被称作为睡眠稳态。甘丙肽能神经元是睡眠-觉醒时相调控过程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来源。2019年9月19日,William Wisden实验室与帝国理工学院Nicholas P. Franks实验室合作(第一作者为Ying Ma博士)在Current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Galanin Neurons Unite Sleep Homeostasis and α2-Adrenergic Sedation,揭示了睡眠稳态和α2肾上腺素所导致的镇静现象背后的神经调控机制。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展示了小鼠的侧视前区的甘丙肽分泌神经元被损伤后,其体内的睡眠稳态被破坏。因此睡眠稳态需要侧视前区甘丙肽分泌神经元。三、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 (GABA) 是一种天然活性成分,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体内,如豆属、参属、中草药等的种子、根茎和组织液中,或者动物神经组织中。它不仅能在人体内参与合成胶原,而且它在大脑细胞中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性物质,能产生对中枢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的改善作用。它在睡眠觉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GABA作为一种神经递质, 在神经元内合成。GABA神经元分布广泛, 所有的皮质层均有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 GABA突触的活动大小和持续时间由质膜蛋白即GABA转运蛋白决定。GABA能神经元分布在基底前脑和前下丘脑, 并在睡眠时这些神经元的放电增加。中脑和后脑也有该神经元的分布。在REM睡眠期间。GABA神经元可以抑制参与觉醒的其他类型神经元,促进睡眠的产生。人体在休息时,大脑释放γ-氨基丁酸,使得神经兴奋性降低,神经放松,进入安静的睡眠状态。人在白天正常状态下,释放的γ-氨基丁酸少,此时神经活跃,兴奋度高,主要由交感神经主导。人在夜晚正常状态下,释放的γ-氨基丁酸增多,此时神经处于放松,兴奋度低的状态(神经由副交感神经主导),比较容易睡着。四、褪黑素褪黑激素(Melatonine,MT)是由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之一。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分泌受抑制,晚上分泌活跃。褪黑素的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夜幕降临后,光刺激减弱,松果体合成褪黑素的酶类活性增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水平也相应增高,在凌晨2-3点达到高峰。夜间褪黑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睡眠的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松果体萎缩直至钙化,造成生物钟的节律性减弱或消失,特别是35岁以后,体内自身分泌的褪黑素明显下降,平均每10年降低10-15%,导致睡眠紊乱以及一系列功能失调,而褪黑素水平降低、睡眠减少是人类脑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从体外补充褪黑素,可使体内的褪黑素水平维持在年轻状态,调整和恢复昼夜节律,不仅能加深睡眠,提高睡眠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善整个身体的机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的进程。人的大脑通常在晚上9点或10点开始分泌褪黑激素,也就是大多数人睡觉的时间。随着褪黑素分泌的增加,身体就会开始意识到该睡觉了,提醒你在一个理想的时间就寝。这个过程和人体在光线的暴露时间有关,尤其是晚上的时候,因为褪黑素的产生和你吸收的光线密切相关。如果你晚上还很清醒,比如在使用电子设备,它们发出的光会阻碍身体产生褪黑素的能力。最好在临睡前一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帮助增加褪黑素的分泌,保持一个稳定的昼夜节律。上夜班的人因为晚上在亮光中工作,褪黑素分泌不正常,经常会出现生物钟紊乱的问题。五、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免疫系统对 睡眠的影 响主 要是通过 释放细胞因子而实现的。到目前为止 ,已知参与睡眠调节 的细胞因子就包括白细胞介素 1 (Inter— leukinl,IL-1)。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可引起机体发热 ,睡眠也明显增加 。发热是 由于巨噬细胞释放内热原所致 ,IL-1就是 内热原之一。睡眠增加是由细菌产生的胞壁酰肽类 (Muramyl peptides,MPs)引起的 ,研究表明 MPs在 体 内、外均可促进 1L—l的释放 ,说明 IL-l的催眠作用并非发热的继发反应 ,可能是其直接的中枢作 用。当机体 受到细菌感染时 ,除引 起外周 的免疫反 应外 ,细菌的产物如 MPs可进入中枢,刺激 星形 胶质细胞释放 IL—l,IL- l可通过 增加 PGD 的合成 、IFN 和 TNF的 释 放 及 下 丘 脑 一 垂 体 释 放 CRF、GRF、 CLIP、des-a-MSH 等激 紊来增加 SWS,以调 整机体 、储蓄能量 ,配合 免疫系统抵 抗侵 入 的细 菌 ,同时,IL—l还 可通过增加 PGE 刺激 GH、PRL、ACTH、a—MSH 和 Gc的释放来增加快动眼睡眠 ,并适当抑制 SWS,进 行 调整 ,这 可能是机体维持 内稳态 的一种精细 调节机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明,睡眠和免疫系 统 之 间有着 内在 的联 系 。IL-1是 两 系统 间 联 系的重要媒介之一 ,因为不仅机体 多种细 胞 可产生 1L-1,且体内多种部位存在 IL一1的受体。综上,IL-1是内生致热源(EP)。EP是体内某些细胞被发热激活物激活后产生的一组内源性的、不耐热的、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致热性细胞因子,是发热过程的共同信息分子。其中最主要的产EP细胞为单核、巨噬细胞。简单来说EP就是可以引起机体发热 ,睡眠也明显增加。参考文献:【1】腺苷和睡眠觉醒调节 曲卫敏 , 孙 宇 , 许 奇 , 黄志力【2】李树新. 白细胞介素1对睡眠的调节[J].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5, 000(003):179.相关链接:人为什么需要睡觉?睡眠是为了活下来一、睡眠的功能包括:能量代谢平衡,体温维持和免疫.1.维持精神状态,包括注意力,情绪控制力,判断力等.2.睡眠时机体代谢降低,可以保存能量. 睡眠也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行为,目的是在24小时中的某个时段限制机体的活动,从而节约能量,就像在特定季节的冬眠。二、抗氧化和提供对机体氧化损伤的修复。睡眠剥夺的动物表现出更明显的氧化损伤。在睡眠中,许多蛋白质开始合成,其中包括抗氧化所需要的一些蛋白质。同时一定量的睡眠也是神经元新生所必需的.3.认知和记忆巩固4.REM睡眠和发育REM睡眠是和情绪密切相关联的。REM睡眠对于视觉系统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提示REM睡眠可能对其他感觉通路的发育有作用。关于成年动物REM睡眠的功能的一个解释是:是动物在更接近清醒的状态下醒来。单胺能神经元如5-HT,去甲肾上腺素,组胺能神经元的活动在REM睡眠时期停止与睡眠有关的主要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睡眠过程可分为快眼动 (REM) 睡眠和非快眼动 (NREM) 睡眠两种睡眠时相,二者交替进行。正常睡眠-觉醒及睡眠时相间的转换需要一些神经递质参与,主要包括:食欲素A(Orexin A)和食欲素B(Orenxin B) 、γ-氨基丁酸( GABA)、腺苷、谷氨酸( Glu)、5-羟色胺( 5-HT)、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 NE )、多巴胺(dopamine, DA)和组胺等。 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GABA、谷氨酸、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NA、5HT、多巴胺dopamine,DA、组胺,腺苷、甘氨酸、前列腺素、Ox等多种神经递质参与睡眠与清醒的调节。食欲素A和食欲素B是由下丘脑外侧和后部神经元分泌的促进觉醒的神经递质,也被称为下丘脑分泌素1(hypocretin 1, Hcrt1)和下丘脑分泌素2(hypocretin 2, Hcrt2),分别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促醒作用,研究发现,下丘脑分泌素神经元对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可导致皮质觉醒。   DA主要集中在黑质及腹侧被盖区。以往研究发现多巴胺神经元在整个睡眠期间兴奋性基本不改变,而近期研究证实中脑导水管腹侧周围灰质的DA神经元在清醒时是兴奋的。  (1) 与觉醒有关的递质:觉醒包括行为觉醒和脑电觉醒。行为觉醒是指觉醒时的行为表现,对外界刺激出现的反应,全身处 于活动状态,如肌肉的张力增高,交感系统的活动增强,副交感 系统的活动减弱,基础代谢升高等。  脑电觉醒是指脑电图呈特征性去同步化快波。如正常人睁眼时以去同步化的低波幅快波 波)为主,闭眼时以a波为主,可见快波及少量的0波和S波。 行为觉醒和脑电觉醒在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出现和消失的。与觉醒 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确切机制还不清楚。现已知乙酰胆碱 (ACh)、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参与 觉醒的调节过程,其中多巴胺与行为觉醒有关,而去甲肾上腺素 和乙酰胆碱与脑电觉醒有关。① 乙酰胆碱。可能参与觉醒状态的维持。② 多巴胺。行为觉醒的维持与中脑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 系统功能有关D③ 去甲肾上腺素。电刺激中脑蓝斑核头部或背侧NE系统上行纤维,可引起觉醒的脑电活动。(2) 与睡眠有关的递质:睡眠是一个主动活动过程,存在 “睡眠中枢”。    莫鲁齐等认为,延髓和脑桥内存在上行抑制系统,这一系统的活动可以导致睡眠。由中缝核群前段发出的上行 羟色胺能系统维持慢波睡眠。目前认为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睡眠的生理调节过程,但对于REM睡眠和 NREM睡眠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

发布了文章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最早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经过2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他在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对自我效能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班杜拉的论著中,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和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自我效能知觉(perceived self-efficacy)和效能信念(efficacy beliefs)等术语交替使用的,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因此,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一理论中,班杜拉特别强调人是行动的动因(agent),特别强调人所具有的动因作用(agency),即...1.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班杜拉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既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他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强调研究人类的行为,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则,强调学习中强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自我因素对行为的中介调节作用。他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主张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2.与传统的区别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认识不同。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班杜拉认为人除了直接学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可以通过观察去进行间接学习。人的社会行为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亦称之为“替代学习”。用班杜拉的话来说“一个替代学习事件可以这样来定义,既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看出观察学习的以下特点:一是观察学习并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二是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三是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班杜拉认为强化除了对直接行为后果的外部强化外,还有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惩强化时,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一个间接的强化作用。自我强化是指在行动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内在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自我效能理论正是从这两种强化的作用发展而来的。班杜拉认为强化并不像传统的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学习的必要条件,而是一种促进条件。譬如小孩子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没有外部强化的情况下,他们仍会玩得很开心。3.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作用机制可以描述如下:当一个人观察到别人的行为时,会产生两种认识:一是认识到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外界对此行为的反馈与强化;另一个是认识到此任务的难度如何及其行为方式。这两种认识将会影响观察者对模仿此行为的预期,此预期包括两种成分:对行动结果的预期及从事此行为把握的预期。这两种预期将对观察者是否采取此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自我强化强调行动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标准,从而受到自我奖惩的内部强化。人在行动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预期标准,如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标准就会更积极地去行动,否则就会改变行动。4.选择从三元交互决定论看,“人同时是环境的产物和营造者”(Bandura,1989a,3)。人作为环境的营造者,除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环境的性质外,也部分地决定于人对环境的选择。一般而言,当面临不同的环境时,个体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一旦个体选定某种环境,这种环境反过来又影响到他的行为技能和人格发展。另一方面,当个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来解决所面临的任务时,由于不同活动包含着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他选择哪种活动就决定于他对可供选择的各种活动的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个体与之发生互动关系的对象及其对个体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同,他在其中获得的体验在性质和形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作为人类普遍经验的种种形式,都有转化成个体直接经验的潜在性。所以,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当面临新的任务时,是把它当作挑战加以迎接还是当作困难加以回避的生活态度,而且也通过影响个体对不同活动方式的选择而决定其人性潜能在哪些方面得到开发,又在哪些方面被忽视而得不到实现,正如班杜拉指出的那样,“任何影响到选择行为的因素,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定向作用”。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和传统心理学的能力理论不同,社会学习理论的自我效能理论并不试图描述主体自我的某一稳定不变的属性(Evans,1989),而要从个体心身机能的发挥这一动力学角度来探讨主体自我在其中的作用。所以,它的自我效能概念所把握的,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self-referent?thought)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Bandura,1994),因而构成自我的一个现象学特征。正因为如此,在有关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中,更具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概念表述方式,是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a)或自我效能期待(self-efficacyexpectancy)等。相关链接:抗逆力(resilience)抗逆力(resilience),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大致相当于“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是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 。从构成要素上,抗逆力有外部支持因素(I have)——我有:,内在优势因素(I am)——我是:以及效能因素(I can)——我能:这三个部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尤其是在这个环境中与我们发生交互影响的那些人,能够帮助或者增强我们的抗逆力,构成了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因素,包括拥有正向的连接关系、坚定清晰的规范、关怀支持的环境、积极合理的期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内在优势因素(I am)包括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我们观察自己而得到的结论和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反馈称为自我形象,这对于青少年非常重要。效能因素(I can)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人际技巧是指适应不同文化的灵活性、同理心、幽默感及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指懂得运用资源及寻求帮助的能力;情绪管理是指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并正面表达出来;目标订定是指了解自己的目标,并具备订定计划的能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1990年Richardson及同事通过总结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实务研究,提出“抗逆力模型”,用以说明个体如何产生抗逆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影响人的发展,提出:1.抗逆力是激发的结果。抗逆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人在平安顺利的时候抗逆力得不到激发,以一种潜伏的状态存在。犹如人格中的一种宝藏,没有逆境与压力的刺激,也许永远就沉睡了。当危机、困难袭来的时候,抗逆力被激活,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帮助个体面对危难,聚集力量,渡过难关。每个人都有抗逆力,也许被唤醒,也许被埋没,逆境与压力是帮助个体唤醒抗逆力、展示潜能的一种外在条件。2.保护因素对生命历程具有决定作用。当外在压力、危机袭来时,个体自身和环境中拥有的保护因素会作出自动化反应,与外在压力构成交互作用。如果个体自身或其环境中具有适配的、得力的、恰当的保护因素,直接就可以产生两种能力:一种是自我平衡能力,保证个体在压力和逆境面前维持舒适,平衡重构;另一种是抗逆力的启动,调整自我、应对压力,重构生命,获得良性发展。3.功能失调不是逆境的唯一结果。心理扭曲、生命瓦解意味着个体保护因素作用不利,没有抵御和应对压力与逆境的压力,但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混乱之后的生命仍然需要重构,会出现四种可能:一是功能失调,比如酗酒、吸毒、犯罪或自杀企图;二是丧失性重构,如自我价值感丧失、低自尊、自卑、自我否定、能力缺失等,这些都是非适应状态的重构,不利于个体走向良性发展;三是平衡性重构,个体保持稳定状态,继续拥有安宁舒适的生活;四是抗逆力的重构,激活生命潜能,积极应对,体现胜任力,战胜逆境,健康成长。4.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环境因素对个体抗逆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协助个体形成抗逆力的内在保护因素也是环境作用的产物。抗逆力犹如生命中的一粒种子,正向的、和谐的、健康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个体面对危机与挑战时表现出抗逆力,主动调整,积极应对,就会渡过难关;平度市人民医院心理健康门诊 心理咨询范围:抑郁: ——情绪低落,苦闷,悲伤,无趣、无望、无助……焦虑:——郁闷,心神不宁,坐卧不安,来回踱步。强迫:——反复多次想一件事或反复、重复做一个动作或行为,为此而痛苦,难以自控。恐惧:——因内心惧怕而采取回避行为。失眠:——睡不着,睡不好,多梦,易醒,早醒,彻夜无眠。暴食——饮食无规律,贪食 ,多食或不食。烦躁——烦闷急躁,心中烦热不安,急躁易怒,手足动作或行为举止躁动不宁。抑郁症在线咨询抑郁症电话咨询抑郁症QQ咨询抑郁症门诊【张庆彬主任临床咨询范围】1、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2、焦虑症、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创伤后应急障碍等。3、恋爱、婚姻、家庭、各种情感问题。4、升学、职场、各种压力问题。

发布了文章

内驱力

内驱力(Internal drive)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关于内驱力,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将其与集体无意识联系起来,他始终强调集体无意识是建立在集体观念的基础上的,并以“生命驱力”为前提。其实内驱力就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诱因。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机体的外部。内驱力和动机往往被看作同义词。内驱力一般分三类:认知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诱发这种内驱力需要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认知冲突,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联系等方法。这种内驱力多表现在小学和初中非毕业班阶段.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或班级地位)的需要。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 [1]附属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多表现在在幼儿和小学生身上,也属于一种外部动机.内驱力与动机:1、内驱力决定动机的方向和大小2、内驱力不仅仅是生理需要产生的紧张状态,也是心理上的3、内驱力和诱因共同影响动机能量大小内驱力与内稳态及需要有密切关系,动物必须保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才能维持生命。例如,细胞内外水的渗透压应当平衡,血液中的糖分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各种激素都要保持一定的水平等等。这种机体内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作内稳态。若内稳态遭到破坏,如营养物质不足,就会产生求食的需要,驱动求食的行为倾向,以恢复内稳态。支配这种行为倾向并有方向性地、持续地驱动有机体产生求食行为的内部力量也就是内驱力。求食的需要之所以成为激起求食行为的内驱力,还依赖于有机体内外的其他因素。在求食过程中,驱动求食行为的外部目标是食物,食物就是求食行为的诱因。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机体的外部。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行为的全部过程称作动机作用。因而,内驱力和动机往往被看作同义词。内驱力与诱因: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例如,当摄食需要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摄食行为也就停止了。内驱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义的,经常被替换使用。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需要指的是主体感受,而内驱力所表现的是作用于行为的刺激。内驱力的作用可以通过行为强度来测量,它本身也可以通过一些外界手段来操纵,因而动机的实验研究中一般都用内驱力的概念。诱因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诱因是后天通过个体经验而逐步形成的。例如,同样的摄食需要,有的人会去吃米饭,有的人会去吃面点;同样为满足自尊的需要,有的学生通过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来获得同学的尊重,有的学生则通过讲究穿戴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当有机体在个体活动中把自己的各种需要与能满足其需要的物体、情境联系在一起,这些物体就成为行为的目标。诱因和目标是基本上是同义的。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是个体内部推动行为的力量。诱因是行为目标对行为者的刺激。内驱力是给动机中“推”的力量;诱因是动机中“拉”的力量;人的动机行为正是在这一推一拉中实现的。相关链接:激发孩子内驱力,正应该从以下三点入手。如何激发孩子内驱力?一、胜任感 孩子觉得他能做到一般来说,孩子对所做的事情充满胜任感,觉得自己能做好时,更能积极采取行动,并且遇到困难时也会勇于面对,因为他充满了自信。相反,如果孩子对要做的事情没什么信心,不觉得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它时,就会拖拖拉拉,迟迟不开展行动,而且中途稍微遇到些阻碍就容易放弃。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在自己能胜任的领域培养自信,就能更好地成长,不断地创造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例如多让孩子做做简单的家务、带孩子去超市时,让他帮着一起采购食材等,从一件件日常小事中让孩子获得成功的经验,让孩子的胜任感逐渐增强。同时家长要学会赞美和鼓励的技巧,例如“你可以做到的”“你能行”,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时,给孩子具体的表扬,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得好,好在哪里,激励他的后续行为。通过出色地完成一件件难度适当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提升、胜任感就会得到满足。二、归属感 孩子能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人的归属感是在孩童时期形成的,是指感觉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不孤单,不是异类。当孩子感受到归属感时,内心就会充满安宁、放松和满足,生命得以滋养。现实生活中,父母可能过多侧重于给孩子更多物质上的满足,殊不知心灵上的连接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大多数家长工作繁忙,或者觉得和孩子没什么好说的,孩子自己玩得好就行,其实不然。家长应当注意多与孩子交流,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例如睡前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周末一起爬山、踏青等,都是增强孩子归属感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当孩子做错事,父母在批评教育之前不要忘记首先给孩子安慰和情绪的疏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他的归属感得到满足,才会拥有发自内心深处强大的力量,有勇气继续前行。三、自主感 孩子感到可以自己做决定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别人强制要求你去做一件事时,你虽然会将它完成但却没有什么激情和斗志。反而是自己决定要做成一件事比如学好一门外语,这时自己会充满了积极性并且享受这个过程。其实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当他感觉自己是在别人的控制下做事情,积极性就会打消很多。父母要给孩子自由的感觉和自主做事情的机会。当他愿意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时候,他会有激情,有热情,并且会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例如让孩子决定周末如何度过,让孩子决定是先吃完饭还是先写作业。惩罚的威胁和言语控制会降低自主感。例如:“再不写作业晚上不让你看电视”“我数到三,不乖乖去睡觉我就让爸爸来教训你”。家长应当避免以上行为,通过和孩子多协商沟通,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学会在家长的引导下自觉完成各项事情。关键词:内驱力,精神分析,无意识,紧张状态

发布了文章

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情商一词由情绪智力一词而来,这个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伊尔(Mayer)提出的,而后又被哈佛大学心理博士 ——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进一步研究、扩展,指个体准确觉察自己及他人的情绪,理解人际关系中所表达的情感信号,以及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情绪智力当前存在两类典型定义 :一是能力模型的定义。此类定义把情绪智力看作一种能力,主要包括认知、理解和管理情绪,以及运用情绪促进思考的能力。二是混合模型的定义。此类定义把情绪智力看作是能力和特质的混合,除了能力,如感染力[1]  、压力管理和冲动控制等,还把自信、主动、乐观和激励等情感特质囊括。不论哪类定义,从宽泛意义上都指向情绪情感领域的内容, [2]  这些内容对人类复杂行为的理解都有促进作用。 高尔曼(D.Goleman)在其著作《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提出“真下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Goleman,1995)。人们对“情商”的提法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情商能否和智商一样加以定量测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有关情绪智力是决定人们成功的重要因素的思想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3] 美国校园中不断增长的学生变得具有攻击性和产生沮丧心理的案例,使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随后,丹尼尔·高曼对全世界121家公司与组织的181个职位的胜任特征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67%的胜任特征与EI(情绪智能)相关。在他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一书中,高曼阐述了他的研究结果。他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毅力和全情投入等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在大多数时间内都要比智商更为重要。高曼宣称如果忽视了情绪智力因素的存在,对我们自身发展是不利的,而儿童更应该在学校期间就开始接受情绪智力的教育。《情绪智力》一书连续18个月被列入《时代周刊》畅销书名单,并被翻译成近30种文字畅销全世界。而“情绪智力”一词也被列入各种管理发展计划和商学院的教程之中,为更多的企业管理人员所学习。 情绪智力包括一系列相关的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励行为。(Salovey & Mayer,1990) [3] 情绪智力作为人类社会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情绪进行信息加工的一种重要能力。情绪智力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可能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自我内部体验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更开放。这种意识使他们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做出积极的调控,从而维持自己良好的身心状态,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情绪智力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戈尔曼教授把情商归纳为5个部分:1.     认识自己的情绪要想了解情商就要先认识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等,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无法了解自己的情绪,掌握自己感觉的人很容易沦为情绪的奴隶,容易失控,只有掌握自己感觉和情绪的人,才可以掌握决定未来的生活。2.管理自己的情绪善于管理情绪的人可以在遭遇各种情况,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自我欣赏,有压力时也会寻找方法自我放松,可以很快调整好状态继续前进;而缺乏管理自我情绪能力的人,总是容易陷入各种情绪旋涡,低落,愤怒,焦虑,而这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认知还不够,无法深刻了解自己的感觉并掌握它。3.自我激励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可以克制自己的冲动,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上,因此善于自我激励的人成功的概率会比其他人高,因为相对其他人,他的做事效率也较高。4.认知他人的情绪一个情商高的人总是善于发现他人的情绪,感受他人的心情,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同理心的表现,了解认知他人情绪,首先便要有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而这种人,因为善于捕捉他人情绪和需求,工作方面会比较出色。5.人际关系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的好坏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体现,一个人如何在各个关系里相处融洽,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都体现了情商的高低,能管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人情商也很高。 相关链接:彼得·沙洛维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著名心理学家、心理教授,耶鲁大学第23任校长。彼得·沙洛维是耶鲁大学第23任校长,同时也是克里斯·阿吉里斯心理学教授。他的校长任期开始于2013年7月。在成为校长之前,沙洛维从2008年到2013年担任耶鲁大学的教务长。Peter Salovey作为教务长,沙洛维致力于战略规划和首创精神,例如:优化耶鲁全体成员的职业发展和指导机会;促进全体成员的多元化;创建学术诚信办公室;建立大学校园内的不当性行为委员会;发展西校区;以及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审计大学预算。在耶鲁的其他领导角色还包括:在2000年到2003年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在2003年到2004年担任艺术和科学研究生院院长;在2004年到2008年担任耶鲁学院院长。1980年,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心理学艺术学士和社会学艺术硕士这样的学科和学院荣誉之后,沙洛维又在耶鲁大学获得了科学硕士(1983)、哲学硕士(1984)和哲学博士(1986)三个学位。从1986年在耶鲁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他致力于将人类情绪与健康行为相结合,在众多耶鲁的科研项目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健康、情绪、行为实验室,这是沙洛维倡导建立的,目前称之为情绪智力中心,这个中心目前跨学科致力于艾滋病的研究,以及预防和控制癌症的研究项目。他目前代理管理学院、公共健康学院、社会和政策研究学院、社会学系的教职员工的任命工作 出版著作:沙洛维撰写或编辑了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被翻译成11种语言并在数百篇期刊文章和论文上发表,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类情绪和健康行为方面。他和John D. Mayer一起发展出了关于情绪智力的清晰的框架,其理论显示,人类有一整套宽泛的能力,也有宽泛的可测量的情绪技能,其深刻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此外,在教授和指导研究生方面,沙洛维曾获得威廉克莱德狄凡奖牌的杰出奖学金,在耶鲁学院时曾获得Lex Hixon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他还获得了比勒陀利亚大学(2009)、上海交通大学(2014)、清华大学(2014)以及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在2013年,他还入选到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个人生活:沙洛维和他的妻子Marta Elisa Moret居住在纽黑文市,从研究生时期开始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1984年,Moret从耶鲁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毕业,目前是城市政治策略有限责任公司的主席,该公司提供项目评估和技术援助,是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组织。Moret也是耶鲁大学校友协会组织的积极分子并为校友录理事会服务。她还曾就职于Edward Zigle中心的儿童发展和社会政策部门、Greater New Haven社区组织、西班牙裔健康委员会。1991年到1994年,Moret担任康涅狄格周社会服务署副署长。 人物评价:耶鲁大学于2012年11月8日宣布,现任教务长、心理学教授彼得·沙洛维 [2]  (Peter Salovey)被任命为该校第23任校长。他的任命将于明年6月30日在Richard C. Levin卸任后生效。沙洛维于1985年获得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耶鲁大学从事学术及管理工作近三十年。他先后担任过该校心理系主任、艺术与科学研究生院院长、耶鲁学院院长。2008年秋,被任命为教务长。据悉,沙洛维是耶鲁历史上唯一一位有上述四个职位经历的校长。该校董事会成员Edward P. Bass说,正是沙洛维完美的诚信和个人品质、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丰富的领导经验,打动了董事会。在获悉任命后,沙洛维表示将本着倾听耶鲁人、学习耶鲁人、服务耶鲁人、依靠耶鲁人的精神,继续确保耶鲁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典范、灵感源泉的地位。 

发布了文章

氟伏沙明:最“低调”的SSRIs

氟伏沙明:最“低调”的SSRIs关键词:氟伏沙明,用法用量,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     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属第二代抗抑郁药,已被证实是安全、有效和易于耐受的药物,故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 ,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焦虑障碍的首选药物。迄今为止尚未证明SSRIs之间在疗效方面有显著的差别,但由于其化学结构相差较大,反映在它们所致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质与量也互不相同;而其对肝脏药酶细胞色素CYP(也称P450)酶的抑制作用的大小则决定了不同药物在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方面的显著差异。因此,有必要了解SSRIs及其不同成员的作用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   常用的SSRIs:包括氟西汀(fluoxetine),帕罗西汀(Paroxetine),氟伏沙明(fluvoxamine,兰释),舍曲林(sertraline),西酞普兰(citalopram)和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来士普),氟伏沙明可能是六种SSRIs中最为“低调”的,很多临床医师对该药的临床印象仅局限在两个方面:1、治疗强迫;2、抑制多种CYP同工酶,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较高。氟伏沙明适应证: 氟伏沙明是唯一一种单环类SSRIs。1994年,氟伏沙明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强迫症,此后还获得了儿童强迫症,以及社交焦虑障碍的适应证,但至今未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抑郁症。2000年,氟伏沙明获中国SFDA批准用于治疗强迫症和抑郁症。个别情况下,该药也被超适应证用于治疗其他焦虑障碍,如广泛性焦虑障碍等。作用机制:作为SSRIs,氟伏沙明可阻断5-HT再摄取;其阻断效应在SSRIs中相对较弱,但选择性较高。该药还具有Sigma-1受体效应,发挥抗强迫作用,同时可能有助于治疗精神病性抑郁,也可能与镇静效应有关。该药与H1、M等其他受体的亲和力较低。用法用量氟伏沙明的推荐起始剂量为50mg,每天一次,睡前服用;每周加量25-50mg,日高量不应超过300mg/d。当剂量超过100mg/d时,氟伏沙明宜分两次服用,白天和晚上分别服用总剂量的一半,或晚上服用“大头”。FDA已批准氟伏沙明控释制剂(CR)上市,患者每天睡前服用一次即可。另外,1997年氟伏沙明还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8-17岁儿童的强迫症;此时推荐起始剂量为25mg/d,每日一次,睡前服用,每4-7天加量25mg,直至实现临床应答。一般而言,11岁以下儿童的用量不应超过200mg/d,而青少年则可能需要300mg/d的剂量,与成人类似;证据显示,女孩的用量在总体上可能低于男孩。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时,氟伏沙明的常用剂量为100-300mg/d。肝功能损害患者建议降低剂量或减少服药次数,可能为通常剂量的一半;肾功能损害患者不必调整剂量。老年人及共病严重或慢性躯体疾病的患者可使用较低的剂量(50-100mg/d),缓慢加量。常见不良反应: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主要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及稀便;紧张、焦躁不安(jitteriness)及睡眠症状也比较常见;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困倦及泌汗。氟伏沙明的镇静作用较强,可能在某些患者中导致显著的困倦及嗜睡,这些患者在服药期间不宜开车或操纵重性机械。该药的单环化合物结构较小,理论上引发过敏的风险可能较低;但一旦患者出现皮疹等反应,须立即就诊。氟伏沙明可导致性功能障碍,男性及女性患者均可发生,对于女性而言主要表现为高潮延迟,男性则是射精延迟。还有患者表现为对性活动兴趣的下降。然而,相比于帕罗西汀等其他SSRIs,氟伏沙明性功能副作用的发生率总体较低。相比于其他新型抗抑郁药,氟伏沙明对体重的影响较小。妊娠/哺乳安全性FDA妊娠安全性分级(ABCDX)系统中,氟伏沙明被列为C级。然而,这一分级所提供的信息相当有限:除帕罗西汀为D级外,当前常用抗抑郁药绝大部分均为C级。证据显示,妊娠期不同时段使用SSRIs可能与不同的母婴负性转归相关,而停药则可能造成母亲病情波动,故应充分权衡利弊,并取得知情同意。可考虑心理治疗等其他替代治疗手段。哺乳期不建议使用氟伏沙明,因为该药可少量进入乳汁,被婴儿所吸收后引发易激惹及镇静等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SSRIs与SNRIs对CYP同工酶的抑制作用(Guide to Psychiatric Drug/Primary Psychiatry.2009;16:45-74)氟伏沙明可重度抑制CYP1A2酶和2C19酶,中度抑制3A3/4酶。从药代动力学角度而言,该药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不容忽视,与主要经由上述同工酶代谢的药物联用时均应小心。例如,氯氮平主要经1A2、3A4、2C19代谢,与氟伏沙明联用时血药浓度升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与氟伏沙明联用时,氯氮平的剂量应酌情降低。经由CYP酶抑制作用,氟伏沙明还可能增加哌迷清及硫利达嗪的血药浓度,引发QTc间期延长及其他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死亡。(延伸阅读:精神科治疗过失:两例死亡个案)除此之外,氟伏沙明与华法林、TCAs、茶碱、卡马西平等联用时均可能升高后者的血药浓度,进而引发毒性。氟伏沙明与其他增强5-HT能的药物(尤其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时,须警惕5-HT综合征的发生。吸烟可通过诱导相关酶类降低氟伏沙明的血药浓度,造成血药水平下降,故吸烟者使用氟伏沙明时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使用氟伏沙明时不宜饮酒,以避免加重抑郁。氟伏沙明与氯米帕明联用时,除药理作用的单纯叠加(与其他TCAs不同,氯米帕明具有较强的5-HT能效应)外,还可与后者产生对临床有益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进而有利于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但在临床中须由专业人员操作,且须格外谨慎。过量安全性总体而言,SSRIs本身的过量安全性显著优于TCAs和其他新型抗抑郁药;然而,如果与其他药物联用,氟伏沙明过量可能导致镇静、心率失常、癫痫、昏迷甚至死亡。医嘱细节:▲ 一旦出现病情恶化及自杀观念,及时与医师沟通。▲ 勿骤停氟伏沙明,否则可能出现撤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症状;可尝试在3天内将剂量减半,后3天再减半,直至最终停药。▲ 一旦发现漏服,若距离理论服药时间相隔不大(1-2小时),则立即补服;若已经相隔较远,则跳过本次服药,下次按时服用;勿出于弥补的目的一次抢服两次的剂量。▲ 氟伏沙明既可与餐同服,也可在进餐之外的时间服用。参考资料:1、氟伏沙明药品说明书;2、Stephen M. Stahl.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The Prescriber's Guide. Second Edition. 3、What Your Patients Need to Know About Psychiatric Medications, Second Edition.转载来源为“医脉通”

发布了文章

控制风险预防老年性痴呆

AD,Alzheimer disease,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       老年人,有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       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因素种类繁多,它可以是你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遗传因子,也可以是你每天都在重复的生活方式,对于其中大多数因素与该病的关系,即使是科学家们也未完全弄清楚。我们对该种疾病及自身患病风险忧心忡忡。       研究发现大约有20余种阿尔茨海默病可调控风险因素,这意味着我们对这种恐怖的痴呆疾病并非完全束手无策。1. 肥胖,维持正常体重       肥胖对总体健康的坏处不言而喻。当涉及记忆功能时,肥胖可能是个体高糖和高腌制食品饮食的特征,而与之相反的一种利脑健康饮食——地中海饮食——可以使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一半。       考虑到7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坚持体育锻炼,其大脑主管记忆的区域仍然可以继续生长,肥胖也可能是个体缺乏锻炼的代表。此外,肥胖可能还会导致其它一些独立损害,这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应对之策:让你的体重达到健康标准并保持下去,就这么简单(然而言易行难)。尽管体重过低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但是在任何年龄段,维持一个“正常”体重都是值得推荐的。2. 体弱,坚持长期锻炼       从另一个极端来说,营养不良所致的体重不足对你的大脑也没有任何好处,尽管研究者尚未完全阐明其中原因。其中一个可能性为阿尔茨海默病和体弱有着共同的病因,体弱也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病程中先于记忆损害症状出现的早期物理体征。       应对之策:避免体弱并不能单纯依赖健康饮食或勤加锻炼(尽管后两者是值得推荐的)。如果一个人是因为忘记吃饭或不能自理而变得越来越虚弱,那么痴呆可能早已进展到某种程度了。体弱也可能是其它混杂因素存在的象征,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经济状况不佳或未能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而无法做到健康饮食。”3. 颈动脉疾病,积极锻炼       随着沿着你脖颈两侧走行的颈部动脉的内壁斑块的逐渐形成,大脑的血液供应会变得愈发减少。机体任意一器官血流受限都会引起相当明显的问题,而颈部动脉的血流不畅则会引起关键性脑细胞的损伤甚至死亡。       应对之策:在严重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借助外科手术才能使堵塞的颈动脉再通。在其它一般情况下,抗斑块形成药物可能有助于清理阻塞,预防中风。但很多人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调控颈动脉疾病:包括营养饮食,监测血脂、血压、积极锻炼、戒烟等。4. 高血压,定期测量血压       类似于颈动脉疾病,高血压可以通过损害血管,继而影响大脑血供来增加AD的发生风险。       应对之策:监测血压。大约7000万美国人患有高血压病,但仅有约一半的人会采取降压措施。标准建议是把血压降至140/90mmHg水平以下。5. 低教育水平,活到老学到老       大脑犹如肌肉,长期不用,则会萎缩。但与腹肌不同——因为当你感觉腹肌松弛下坠时,可以挺胸收腹,但当你真正开始丧失脑力后,你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学习可以促进大脑新联络的建立,获取新知识可以促进大脑维持新建立的联系。一旦你的大脑停止使用,那么它就更易遭受正常衰老所带来的一系列损害。”       应对之策:提高教育水平是我们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全球患病率的最有力手段。你接受的教育年限越多,发生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就越低。当然,很少有人能够抛弃一切,重返校园,但另有一些较为灵活的方式来实现继续再教育,如上舞蹈课,自学吉他,或学习一门新语言等。6. 抑郁症,快乐生活       尽管大量研究发现抑郁症可以增加痴呆的发生风险,但其中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原因为: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的远离社会的孤立生活对患者大脑的刺激不足,或者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大脑改变直接导致了抑郁症状的出现。”       应对之策:主要的措施即对症治疗。不管是通过治疗、药物、改变生活方式还是联合多种技术,最终目标都是让抑郁症患者融入社会,保持机能活跃。如果你还在为讲出你自身的情感或精神健康障碍而犹豫不决,那么就想想这或许将是你为维护自身大脑健康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吧。7.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多吃蔬菜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白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氨基酸。其血中水平过高,通常见于摄入过多加工红肉的人群,似乎与炎症有关,而后者会使你更容易出现认知衰退。”       应对之策:尽量每周吃肉类控制在一次以内。多吃绿叶蔬菜,水果和全麦谷物可能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8. 糖尿病,注意血糖管理       从根本来说,糖尿病可以改变机体的血管功能,并影响身体各处(包括大脑)的血流状态。但最前沿的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可能与大脑细胞的胰岛素抵抗有关,因此有人将AD看作所谓的“Ⅲ型糖尿病”,后者可以导致毒性蛋白的累积和脑细胞的死亡。”        应对之策:根据哈里森互动卫生日的最新数据统计:大约2900万美国人患有Ⅱ型糖尿病。其中,仅仅1/3多一点的人(35%)称其血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有5%的人称从未采取任何降糖措施。即使持续血糖监测听起来很费事,但避免糖尿病并发症极为重要——这取决于你在医生指导下的血糖管理情况。9. 吸烟,请立即戒烟       在吸烟给你带来的一系列损害中,记忆力损害尤为重要:吸烟对血管造成的损害可以造成与心脏病患者类似的斑块形成和血流改变。       应对之策:如果你仍未戒烟,那么不妨把阿尔茨海默病添加在你立即戒烟理由的清单之中,只要行动起来,就绝不会太晚。

发布了文章

怎样应对消极情绪?

心理导读:快乐、平淡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期待,但世事难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扰乱我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消极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消极情绪源于哪里呢?怎样应对消极情绪?    平度市人民医院心理门诊情绪调节心理专家为您专业解读:心理咨询师教你战胜消极情绪  【心理咨询案例】:来访者吴女士, 37岁,最近感觉心情不好,遇到一些事情总觉得伤心欲绝,郁郁寡欢,感觉像世界末日一样的。 4年前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找中医调理过两个月,效果不是太明显。现在由于公司换岗事件,遭通报批评再次引发这种消极情绪。有种厌世感,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总抱一种消极的态度,无法积极的面对。这种情绪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工作懒得干,家里有点点小事就会痛哭伤心,暗自落泪,无法与家人交流,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感觉无法活下去了,甚至想自杀,孤独无望的感受无人能理解,也无法向他人倾诉。  【平度市人民医院心理健康门诊心理咨询师解读】:       当前来访者遇到的是情绪问题,通过沟通可以确定咨询目标:希望通过咨询能让自己快乐起来,摆脱消极厌世的情绪。来访者想去改变现在的这种状况,但似乎内心的能量不足,不知该如何去做。从公司换岗风波可以看出来访者是一个很负责的人,能主动去担责任。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来访者的情绪本来就不好,这件事情使得情绪更加波动,就跟一个导火索似的,产生了的严重影响,来访者都不太想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反应,想要与领导同归于尽,但又害怕,觉得这样做不是自己的风格。情绪调节是心理咨询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咨询来调节情绪,给您支持和理解,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      心理医生温馨提示:      处于消极厌世情绪中,会感觉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感觉自己就要崩溃,但是跟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些方式方法会缓解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很有帮助。但是改善情绪只是心理咨询需要做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探寻消极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一起修复创伤,成为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人,建议最好预约心理咨询,促进心理成长。

发布了文章

​《情绪急救》

《情绪急救》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博士,盖伊·温奇博士,他在2011年出版了畅销书《嘎吱作响的车轮》,讨论有效的人际关系沟通方法,这本书至今在亚马逊畅销不衰。1991年获得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从1992年起,他一直以私人心理医生的身份在曼哈顿工作,在这期间他帮助病人将情绪急救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2014年的时候,他把多年行医经验,和遭遇的案例,经过总结和分析,出版了这本《情绪急救》,一经上市,就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温奇博士多才多艺,身兼多职,他是研究减轻心理压力方面的专家,也是炙手可热的主持人和国际知名作家。他会在纽约市内或周围的俱乐部表演单口相声。我们经常性地遭受情绪创伤。比如,失败、内疚、拒绝就像偶尔擦伤胳膊和拉伤肌肉一样,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们自然而然包扎伤口或者冰敷扭伤的脚踝时,对大多数人来说,应对情绪伤害的急救箱却空空如也!结果就是,情绪伤害只要还没有严重到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我们就会放任不管,从而使我们感觉糟糕的时间比我们应当感到的延长很多。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些方法,它们就好像精神急救一样用来处理受伤的情绪。在这本亲切友好、可按步骤实施的图书中,执业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博士利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了明确、逐步深入的治疗方案。对于应对各种常见的麻烦,这些方案均立竿见影,简单便捷,且效果明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温奇博士展示了仅仅几个简单的行动便能帮助我们抚慰情绪痛苦,从麻烦中振作精神,以及用勇气和信心战胜挫折。这本书列出了7种我们最常见的情绪危机,分别是:拒绝、孤独、丧失、失败、内疚、自卑和反刍,我着重总结了其中4种,我们分别来看一下。01、拒绝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的所有情感创伤里面,拒绝也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我们被潜在的约会对象、潜在的雇主和潜在的朋友拒绝,邻居对我们冷面相向,家庭成员拒绝我们关注他们的生活。每一次拒绝都会引发我们心理的创伤,让你一瞬间痛苦不堪。这种创伤远比你想象得要严重,有时候就像心理被捅了一刀,它们会将我们情绪的表皮撕开,刺入血肉,以至于在心理层面切割出深长的伤口,“血流不止”。在我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很长时间都不愿再去回味被拒绝的那一刻,每一次回忆,都好像是扒开伤口,再受伤一次。而说服自己忘记被拒绝的伤害很是困难。拒绝的破坏性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是,在试图减轻我们所感觉到的痛苦时,我们的理性、逻辑和常识通常都是无效的。你依然感到非常受伤,觉得自己一定是哪里不好,哪里做得不对,所以人家才会拒绝我。但作者认为,被拒绝并不是你的错。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因被拒绝而造成的心理创伤,有可能会对你的心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那到底应该怎么避免拒绝造成的伤害呢?1、与自我批判争辩很多时候被拒绝与你本身无关。比如,恋爱被拒绝。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两人之间没有感觉、不来电,并不是你本身的问题,例如,她喜欢金发,你的头发是棕色的,或者她喜欢光头男,而你的头发又卷又长。也有可能的是,在某些方面,对方“配不上你”。比如,你不喜欢谎言,不愿被蒙在鼓里,而他则经常参加派对,喜欢玩消失;你的事业太成功,让他的职业生涯相形见绌等。再比如,朋友背着你一起约饭,你会有背叛的感觉,但是真实原因可能是他们要凑在一起做某件事情,不方便邀请你到场而已。所以,尽量不把原因归结为针对你个人,也不要开展无休止的自我批判,乱开脑洞只会让自己更难受,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不是自己的原因,然后大声的对自己说:你看起来棒极了。2、“修补社交感受”也就是说群求社交支持,另外找一个圈子。被拒绝了,我们产生刺痛感,跟这群人再接触时就会犹豫不前,但我们要努力克服这些恐惧,向我们的社交网络寻求支持,它能立刻提醒我们自身的重要性。比如,可以跟家人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或者跟不熟悉的同龄人在线聊聊天,相信你很快就会感到被需要感提升了,跟着对社交的自信也就回来了。即使没有那么快摆脱挫败感,但你也会感觉好受多了,自信回来了,劲头也回来了,这有助于你重拾理性与逻辑,帮助自己早日从情绪低落中走出。02、孤独我们的世界正在日益缩小,地球变成一个小村落,你在社交平台上有那么多的朋友,你的每一条朋友圈都能得到不少的赞,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患上了严重的孤独症。孤独症并非来自独自生活,很多人就算有配偶,或者处在热恋中,还是会感到孤独。当你在苦闷的时候,当你在心情不佳的时候,你翻出朋友通讯录,发现你有那么多的朋友,但是这时候你想找个人倾诉,却一个都没有。令人震惊的是,孤独给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的长期伤害不亚于吸烟,而且真的能够减少我们的预期寿命。每一个香烟盒上都印着“吸烟有害健康”,但很少有人知道一天吸两包“孤独”牌香烟的危害。结果,感到孤独的人很少有紧迫感,以至于不去优先考虑挣脱孤独的魔掌,从而治愈心理的创伤。许多情况下,孤独是暂时的,我们会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例如,在夏令营中,孩子们通常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就能建立起新的友谊。那些觉得孤独的人,可能重新与失去联系的亲朋好友建立联系。但当我们长时间陷入孤独,觉得无力改变社交与情感隔离的状态时,治疗孤独引起的创伤就迫在眉睫。1、移除消极负面的有色眼镜孤独让我们时刻警惕,为我们预想一定会来的失望和拒绝做好准备。其结果是,我们错过了建立社交关系的机会,将别人推到一边。孤独会让我们感到悲观,恐慌、不自信,先入为主觉得别人不喜欢我们,结果导致越来越孤独,不敢面对。孤独让我们接近别人时抱着谨慎和怀疑的态度,而我们的犹豫也一定会被别人感知,让对方也对我们远远躲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孤独的死循环。因此,我们要摆脱这种人设,告诉自己说,人们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喜欢你,人们只是不了解你,也许他也在犹豫该如何靠近你。所以你可以找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开始,你会发现,大家会通过话题而对你产生兴趣,然后你也可以找到一个相投的人陪伴你走出孤独。2、收养一个好朋友这里说的好朋友是宠物。在某些情况下,环境可能会阻止我们创造新的社会关系或增强现有的关系,如行动不便、地理隔离,或出于各种原因无法接触其他人等,这时,我们可以通过领养宠物来抚慰孤独的心灵。人类是很奇怪的生物,很多时候,你身边有一个陪伴你的同类,但是带给你的慰藉却比不上一只不会说话,只会舔来舔去的动物。对长期孤独的人来说,宠物的治愈功能是不容小觑的。03、内疚内疚是因我们犯的错误或者给他人造成的损害而产生的一种非常普通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全符合我们自己订立的标准,即使最出色的人,也难免有意无意地做出冒犯、侮辱或伤害别人的行为。内疚到底有多么普遍?研究估计,人们每天大约有两个小时会感觉轻微的内疚,每个月大约有三个半小时左右感觉严重内疚。在某些情况下,内疚感会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内疚也许不如孤独感那么明显、锐利,但是它依然是心里的一粒沙子,影响着你的生活。它之所以有伤害,是因为它提醒我们作出了一个违反个人标准的行为,进而觉得背叛了自己,如果这个行为伤害到了别人,那么良心的不安更加让我们一想起来就难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启动治疗方案了。1、有效的道歉理论上讲,解决有毒的人际关系内疚非常简单,只要你真诚地向受害者道歉即可。假设你很有诚意,而且你的过失并不是很严重,对方一定能原谅你,尤其是在事过境迁的前提下。但是道歉并不是只要说“对不起”三个字就够了。有效的道歉包括:(1)对发生的事情表示遗憾;(2)明确声明“对不起”;(3)请求原谅,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以真诚的态度传递。比如,“真抱歉,我完全忘了今天晚上我们还有约会!我真的觉得很不好,希望你能原谅我!”而不是:“哎呀!不就是因为今天晚上的事吗?”一定要记得,道歉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真诚的态度。2、自我原谅你道歉了,你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对方依然不原谅你,怎么办?或者你想道歉,但是受害者却联系不到,或者这是一段记忆深处的内疚,你根本无法找到当年的那个对象。那么就不要再沉溺在内疚的感觉中无法自拔了,如果找不到当事人去寻求原谅,那么你就原谅你自己吧。自我原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决定。首先你必须认识到,我们的自我谴责已经足够了,过度的内疚只会帮倒忙,所以,我们必须在情感方面做出必要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受到了内心的惩罚,这就足够了。04、失败在步入成年之前,恐怕每个人都经历过成千上万次的失败,而且,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还有更多的失败在等着我们。失败是一种极为普遍的人类经验,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失败,而在于如何应对失败。因为再成功的人都没法避免。失败会导致三种类型的心理创伤:第一,它诱导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技巧得出非常不准确的、扭曲的结论,觉得自己是个白chi;第二,它一点一点地消磨我们的信心、动力和乐观,让我们感到无助和受困;第三,它可以引发无意识的压力和恐惧,导致我们在不经意间破坏自己对未来的努力。事实上,如何对待失败,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是否成功和幸福。对情绪而言,失败相当于感冒,你不去管它,过一段时间之后它有可能会痊愈,但是也有可能转成肺炎,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打开医疗箱看有没有什么治疗办法了。1、获得支持在痛苦的失败之后,获取情感支持是很普遍的解决办法,但是对失败的客观评估,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也同样重要,两者相结合是鼓励我们继续前进的最有效战略。很多情况下,从朋友那里得到情感支持,当时会感觉非常有效,但是事后会让自己感觉更加糟糕,因为没有理性的介入,这一切都仅仅是情绪的宣泄。各种研究已经反复论证过了,治疗失败感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所以在痛苦的失败之后,要从两方面同时出发,既要获得情感支持,也需要客观评估失败的经验教训,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才是继续前进的最有效战略。2、专注于你能够控制的因素失败可以让我们感到压抑和无助,让我们觉得好像事件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我们是注定要失败的。一旦我们相信,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不会改变事情的结果,就会倾向于放弃或者只投入有限的努力,这就是失败的悲剧。失败的悲剧在于,许多围绕它的假设和观念会导致我们得出结论:失败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控制的能力。然而,科学家已经反复论证,改变观念,并且专注于那些我们能够控制的方面,让我们的希望、动力和自尊都保持在一个非常有利的情况之下。至于那些不可控方面,不是你的错,让它们随风飘散吧。最后的话:不要低估了情绪带给我们的伤害,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各种烦恼,情绪低落是难免的,也是暂时的,但也有很多时候,情绪低落会持续很长时间,就好像肌肉拉伤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进行自救。

发布了文章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表现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表现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5年将成为第二大疾病;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而且,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的科普、防范、治疗工作亟待重视,抑郁症防治已被列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重点。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症状:1.心境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不开心、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63%有精神障碍,40%患有抑郁症。 [3]  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张国荣、 [3]  徐行、李晓、罗宾·威廉姆斯、乔任梁等 [4]  。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4.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5.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据临床研究表明: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发布了文章

应对焦虑

当今这个社会,焦虑就像环绕立体声一样,很久都没有遇到过一个健康的人了,无论你是什么年纪,脖子上都套着一条焦虑的绳索,空气里也散发着焦虑的味道,像一锅煮糊了的粥,甚至还有人扯着嗓子公开贩卖这一锅糊了的粥。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也是一种很特别的情感——它是一种一定会个体被觉察到的情感。换句话说,只要你焦虑,你一定会意识到,并把它和痛苦、悲伤、抑郁等情绪明确区分。焦虑在这个意义上,和疼痛是一样的。你也许不知道你为什么焦虑,却一定会感受到自己的“焦虑”。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焦虑,就是焦虑是对“未来会有危险发生”的担心,本质是对失控的恐惧。不确定性越大时,我们的焦虑程度就越高。当我们面对的情形是未知、不确定的时候,这会带给我们一种不在掌控之中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不安全。而面对一种潜在的失控,或不安全,我们所感到的焦虑,其实是人潜意识中的恐惧,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惧。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头脑分为三个层次,最深处是“本我”,也就是你没有意识到的(还在潜意识中的)那些欲望和恐惧;最外面一层是“超我”,就是我们父母和社会教的道德和良心;而“自我”是大部分有意识的,用来处理现实问题的,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执行者。  焦虑有很多种。但所有的焦虑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即“冲突”,也许是我们自身内部的冲突,也许是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冲突。同时,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各种焦虑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就是预知危险,保护自己。只不过这种危险有时是内心世界的,有时是现实世界的,有时是真实的危险,有时是我们记忆中和假想中的。所以焦虑与恐惧这两种感情是息息相关的。  1. 现实焦虑  来源: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我们知道,在我们的头脑中,只有自我是直接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意识、感觉、知觉、记忆、情感、思想等这些都是自我干的活儿。当我们感觉外部世界可能会有一些危险时,自我会发出一个信号,来警戒头脑,以保护自己。这个信号就是焦虑。  害怕一个外部世界的东西,如电梯失控或失去控制的汽车等都是现实焦虑。比如担心作业做不完影响成绩这一类的焦虑也是现实焦虑。  单纯的现实焦虑是一种相对健康的焦虑。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凭借繁衍的经验,养成了对潜在危险产生焦虑的能力,这种焦虑可以提高人的存活率。对我们来说,控制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能够好地调动我们地行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定律指出,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曲线关系。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时,也就是当我们保持在中等水平的焦虑状态时,工作和学习的效率高。保持中等强度的焦虑,会让我们保持适度的兴奋感,会有一定的积极性去调动相应的身体机能去完成某项任务。  2. 道德焦虑  来源: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超我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最初,父母是孩子的道德仲裁者。父母会规训孩子,当孩子违反纪录,他们会惩罚孩子。后来这种道德就被我们内化了,而这种对惩罚的恐惧也一同留在了体内。  超我负责制造两种感情,内疚和羞耻。这是两种极为负面的情感,事实上,在情绪的正负面量表上,羞耻是所有感受中为糟糕的一种。这两种感情是作为自我惩罚的手段存在的。当自我有一些想法触犯了我们的道德良心,超我就用内疚和羞愧来惩罚我们。  因为害怕这种可能的惩罚,每当我们刚产生可能会触犯道德的想法,自我就会立刻给出一个信号,以调动防御和保护,避免惩罚的到来。这个信号也就是焦虑。  这种类型的焦虑也很常见。但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准则本身是有问题的,过于严格或偏颇,可能会造成不必要、过度的自我惩罚,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  3. 神经性焦虑  来源: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  神经性焦虑是三种焦虑中tricky的一种。它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实焦虑的基础上的。当你觉得自己的某种本能(位于本我中)会带来现实的危险时;或者因为欲望和恐惧(位于本我中)太过强烈,假如被释放会使自我无法承受、自我的功能可能会被损伤、自我会崩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自我会发出警示信号即焦虑。  复杂而神秘的地方在于,因为这种本能、欲望和恐惧是位于本我中的,也就是说,它们还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其实完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些本能、欲望和恐惧。你只会感到莫名的、没有理由的、挥之不去的焦虑,但并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  自我和本我的冲突其实是很常见的,事实上在每个儿童的发展经历中,都必然会经历这样的冲突。这种冲突并不一定是病理性的,但它确实会和一些心理疾病相关。  要注意的是,焦虑感本身不是致病的根本原因。很多时候往往是为了摆脱这种焦虑感所做的挣扎导致了疾病。比如强迫症就是利用强迫行为来减轻焦虑感。人格障碍往往是在异常的成长过程中,选择性形成了一种能大程度适应那个异常环境、持续缓解焦虑感的方式。所以,和焦虑相关的疾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焦虑症一类,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都是和焦虑感存在相关的。  如何对抗焦虑?  当你被问题困扰时,焦虑会让你更难做出决定,更不用说拿出实际行动解决问题了。焦虑会导致对每一件事的过度思虑,从而陷入“想太多”—“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如何才能跳出这样的恶性循环?简单地想要停止想法是没有用的,那些想法会不断冒出来,甚至会更激烈。  不过,确实有一些更加有效的技巧存在。今天介绍从正念减压(Mindful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ies)中提取的7种心理策略。  1. 认知重建(Cognitive Distancing & Cognitive Defusion)  尝试把自己焦虑的想法看成是“猜测”,而不是“事实”。当你焦虑时,其实是你的头脑在尝试保护你,它希望能够预测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从而减少如果真的事发对你造成的冲击。不过,未来“有可能”发生,并不等于未来“一定会”发生。比起一味沉浸在负面的揣测里,你需要寻找一些客观的证据。可以做一张这样的表格:有多少/哪些事实的证据,能证明那些负面的结果会发生?有没有其他的证据能证明有其他可能,如发生好的结果?当你罗列完这两部分内容,也许你会发现,让你焦虑的只是许多可能中的一种,且并没有压倒性的证据。  不要让自己和自己的想法绑定。把你的想法看成许多经过你大脑的数据,你有力量选择去相信其中的一些、不相信其中的另一些;而不是照单全收。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去相信自己的想法。  2. 关注直接的经验(Staying in the Present & Focusing on Direct Experience)  你的大脑有时候会编造一些故事: 有的故事是关于“你是谁”的,有的是关于“你是否安全”的, 还有一些关于“你是否值得爱和被爱”等等。但并不是所有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因为过去负面的经历变得充满偏见。  你的头脑是不是始终在重复过去?曾经有些不好的经历发生过,并不意味着现在它们一定会再次发生。问问你自己,经过上次之后,你的应对能力、你的知识储备,以及情境本身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你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你了。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比青春期或儿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你更有能力去选择和哪些人来往,更有能力去识别、并主动离开一个坏的处境。  重要的问题是:你在此刻的经历究竟是什么?它是真实已经在发生的么?还是只是可能会发生的?我们因为过去经历而变得偏见的大脑,可能会把这两种情况当作一种情况来处理,给你带来非常不好的感受,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明确意识到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3. 给你的想法打标签(Labeling)  给你的想法分类打上标签,而不是直接去关注想法的内容。观察自己的想法,当你注意到你开始判断的时候,不要急于关注想法的内容,而是给它打上标签,告诉自己“我在(无端的)判断”。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在担忧,,给它打上标签“我在担忧”。如果你开始批评自己,打上标签“批评”。这个过程能够帮助你脱离想法的内容,避免被大脑中的内容困住,而让你对“我在做什么”、以及“我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的过程更有觉知。从而你也许可以意识到,是不是有其他方式来看待现在的处境(更客观平和的方式)。  4. 想得更大更远(Broadening the View)  对于你当下的处境,你是不是看得太过狭隘了?你是不是只看到了负面的部分,而不是看清楚整个图景?焦虑会让我们只能注意到眼前的威胁,而无法从更大的角度思考。 眼前这个情境,真的像你的焦虑告诉你的那样重要么?5年,甚至10年以后,你还会如此在意眼前的这个问题么?  5. 先干点儿别的(Getting Up and Getting G)oing  当你在为同一件事反复纠结,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时,如果你还死盯着这件事,你就会陷入本文一开始所说的恶性循环。因此,不妨先开始做一些其他的任务,比如在期末时,你写不出论文,可以先看点儿闲书或者做个饭。  不要以为这是在浪费你解决问题的时间,往往当你重新开始面对自己的问题时,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6 . 辨识一个想法是不是对你有帮助(Deciding Whether a Thought Is Helpful to You)  要注意辨识我们的想法是不是真实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真实的想法对我们都是有用的。比如,你现在所应聘的工作要在10个人中录取1个人,因此,你只有1/10的录取率。这个想法是真实的,却对你没有帮助,也许会吓到你自己,让你连申请都交不上去。  记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你有用的想法上。  7. 适当的焦虑是有好处的  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虑能让人表现更好。这和一种叫做“不现实的乐观主义 (unrealistic optimism)”的心理现象有关。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有这样的倾向:无视负面的信息,而偏爱那些满足我们的反馈。我们通常会无理性地忽略那些会对我们造成负面作用的信息,而非常快乐地接受对我们某种程度上有好处的信息。一个新的、还未发表的研究指出,当人们焦虑时,这种“不现实的乐观主义”就会消失。他们变得能够客观地接受信息,从而导向更好的决策。也就是说,适当水平的焦虑能帮助你客观地认识你的处境,你会能够看到利弊,而不是只看到好的一面。  你们也许还不知道:如果你经常觉得焦虑,这是你智商高的表现。2015年的一个新研究发现了这样一种相关性:焦虑水平高的人,在智商测试中表现更好,尤其是说话表达方面的智力。你觉得这个研究结果是不是准确可靠呢?  焦虑并不可怕,我们作为人自出生开始就拥有了焦虑情绪,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焦虑更加复杂,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发布了文章

陪孩子一路成长的家长

陪孩子一路成长的家长    “成长永远都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就象读这篇文章,虽然是微流行的年代,依然要耐心读好它,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对待我们的孩子也一样需要精读,需要懂他、陪他成长。    一、两岁以前 ——培养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妈妈生病了很难受。对谁也没说,依旧坚持着给全家人做饭。这时。却见幼小的女儿紧紧的跟随着妈妈,小脸满是担心:“妈妈,你是不是不舒服?”这时的妈妈,多么的惊讶和感动。但是,这样的心心相通却不是与生俱来的。    孩子在两岁以前,情绪感应非常灵敏,情绪管理也比较容易。父母要和孩子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和信赖关系,比如陪伴孩子玩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晚上让孩子和自己同床等,这对孩子生活在一起。这对将来孩子和父母的感情维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这种亲密关系形成后,妈妈的一个眼神,爸爸的一个动作,孩子都能领会;妈妈有心事了,生病了,不用开口,孩子都能敏锐地觉察到。    现在很多父母没有办法带孩子,应该让孩子和其他亲人建立稳定的紧密关系,比如姥姥、奶奶、或者阿姨等,这对培养和管理孩子将来的情绪非常有利。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由其他亲人带大,不如说由姥姥带大,和姥姥建立了稳定的亲密关系,那么当孩子回父母身边时,父母不能攻击孩子的姥姥。因为此时孩子依附早原有的亲密关系中,父母的这种攻击会动摇亲密关系,那么他将处于情绪分裂状态中。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和亲子关系的建立非常不利。    二、2—6岁—— 让孩子接触大自然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聪明,于是从孩子刚会说话起,就教他识字、算术、背唐诗。但家长可曾想过,这样的教育反而扼杀了一个天才的成长,天才不是死读书,而是从小就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物体的结构,色彩、形状等有敏锐的感知,但天才的这种感知能力不是天生的。    孩子在6岁前用非语言系统的方式来感知世界。美国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刚出生没多久就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尽量不用语言来教育孩子。而是让孩子用眼睛、用心灵感受世界。比如对“苹果”的认识,当孩子还不会说话、不会用文字来表达时,他脑海中的“苹果”是一个个形象的生动的苹果样子。但是当“苹果”这个词汇进入到他的脑海中时,他所记忆的就是语言文字,而不是形象记忆。    语言体系是最容易掌握的,也是最简单的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当孩子学会了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时,他会很自然地发展逻辑思维的左脑,而形成思维的右脑则渐渐不再发育,孩子所有的想象力都变成了简单的语言,右脑的发展就被扼杀了。    实际上,孩子小时侯的智商非常高,他们对颜色、声音感知比成人要强得多,他们可以分辨出颜色中细微的差别,同样是黄色,孩子可以分辨出不同的黄色。但是当“黄色”这个词进入他的脑海,他开始学会分类后,对色彩的感知和分辨能力反而没有了,这就是语言系统对右脑发展的侵害。    所以,孩子在6岁前,应该重点发展右脑,让他这种敏锐的感知力一直保持到成年,而理性思维的开发应该在7岁以后。让他们认很多字,背很多诗,实际上,让我们用成人的思维阻碍了孩子本来的发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发展孩子的右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而不要过早地让他认字、读书。尽量用形体、绘画和想象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三、6—10岁 允许他们犯错误    毫无疑问,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真正让父母操心了。他们走向了学校,开始接触社会,他们优秀与否有了一个明确的判断:学习成绩。然而,这个阶段的孩子也正是天性得到释放的时候,尤其对于小男孩来说,可能很难安安静静地在教室里听课。他们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让老师头疼不已,让家长脸上无光。    真的需要这么担心吗?    其实家长的痛苦都源于他在用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对于孩子来讲,这些只不过是他成长的一种状态而已,根本不是个问题。    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些特殊的孩子,比如说调皮捣蛋,他们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批评。我们在潜意识里已经假定这些孩子是有问题的,但是从长远来看,真的有人格完整的人吗?没有,而且相反,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很偏执狂、脾气暴躁,这是因为,能量的创造需要情绪。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在这个阶段可以犯的错误,而不是用成人的观念和思维系统地去分析他。一旦分析,我们就会看到问题,并越来越觉得这是个问题,而孩子会也越发释放出这个问题。    家长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总说孩子有缺点,却很少说孩子的优点,这样造成孩子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而缺点却在时时被提醒,缺点也就越来越多。    四、10—14岁 用“无知”面对孩子    在我们已知的观念中,好孩子是应该好好读书,成绩优秀的,这样的孩子才能有好的前途,成绩不好的孩子没出息。    混沌学理论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未知的,如果家长能够用“无知”的态度面对孩子,也许一切都大不一样。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因为每个成功的案例都是不可复制的,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谁能保证考上清华的孩子一定就前途无忧?谁有能说现在成绩不好的孩子以后就没有成就?    所以家长真的没有必要老找孩子的麻烦,也许他不爱学习,这个时候,不要斥责他,而应该让他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发展的最好,让谁都对他刮目相看,一旦这个孩子得到了学校、同伴的认同,他去发展其他方面就很容易了。如果你强迫他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事,学习上又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他天才的地方就会被家长抹杀了。    有个例子。一个初中生非常你爱学习,他的父亲没有强迫他回到学校,而是问他想干什么。孩子说,我想去西藏。爸爸说,好,暑假我们开车去西藏。就这样,一家人自驾车去西藏,一路上经历了非常多的困难险阻,后来妈妈实在坚持不了,回家了,但是孩子却一直坚持到西藏。回家后,他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眉飞色舞地对伙伴们讲述他的传奇经历,得到了伙伴们的认同,开学后,他主动回到学校,因为他觉得去西藏这么难的事情自己都做到了,还怕上学吗?况且,全班同学就他一个人自驾车去西藏,在这种强烈自我认同感下,他学习的劲头十足。    因此,家长应当重新用“无知”的方式,用充满认同感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孩子,让他已自己特有的方式成长,而不是把各种主流的观点强行让孩子接受。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对你的孩子来说是种福音。    五、14—18岁 民主家庭的孩子没有叛逆的青春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开始背着家长打电话;开始有了小“男朋友”、“女朋友”;开始对妈妈的唠叨烦躁,对爸爸的意见?之以鼻。没错,孩子的青春期到了,这个时候的家长,往往如临大敌,似乎做好一切准备要和孩子好好“较量一番”。    仔细分析,青春期的较量正是孩子和家长争夺“话语权”、争夺家庭“权威”的较量,不难发现,小时侯越乖的孩子在青春期越叛逆。这是因为从小家长都用成人的权威对孩子说话,用成人的文化教育孩子,孩子原本的年龄特质和他所接触的观点发生严重分裂。当他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后,他的分裂感越强,青春期也就越叛逆。    我们也看到,生活在民主家庭的孩子,并不会有明显的青春期叛逆行为,因为他不需要挑战权威。父母总是以一种开放、宽容的眼光来看孩子,孩子从来就不需要和父母抗争什么,因为家里没有所谓的“权威”。实际上,家庭应该是个“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    孩子的教育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尽职尽责的父母,应当是能够陪伴孩子一起长大的父母。父母的心理“再成长”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没有完成这种自我成长,可能就永远失去了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机会。


发布了文章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1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是核心症状。一般患者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不展,悲伤痛苦压抑对前途悲观失望。生活索然无味甚至有强烈的自杀欲望。有的表现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缺乏兴趣和快乐感,失去享受快乐的能力。对平常喜爱的活动不再有兴趣,对生活没有热情,回避社交活动,离群,不愿见人,甚至缄默不语。我朋友姐姐的儿子高中毕业保送武汉大学,他不想去,他喜欢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因为他家住武昌关山,最后家里要他填报华中科技大学,他去了以后,第一学期就发生过撕书的事情,但家里没当回事,下学期就更不爱学习了,经常上网,不与任何人交流。回到家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吃饭都要送到房间,从此就抑郁了,现在大学都没毕业……2思维障碍思维明显缓慢,对问话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少,声音低沉,患者在悲观失望的基础上产生了孤立无援的感觉,伴有自责自罪,有的觉得躯体不适而产生疑病症。一位16岁的女孩,总是觉得发闷发紧心脏要跳出的感觉。还说自己有糜烂性胃炎,但是动态心电图与胃镜检查什么也没有。3精神运动迟滞(缓)精神运动迟滞,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活动减少,独坐一处不与他人交流,走路做事都很慢,日常生活事物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与人交往接触。吃喝,个人卫生都全然不顾,甚至不吃不语不动,对环境无任何反应,严重的伴有消极的自杀观念或行为。明星张国荣也是因抑郁自杀的,现在的因抑郁有自杀想法和行为的,数目也不少呀!抑郁症自测(SDS)请自测一下你的情绪:没有0,轻度1,中度2,严重3。1.悲伤:你是否一直感到悲伤和伤心?2.泄气:你是否感到前途渺茫无希望?3.缺乏自尊:你是否觉得自己没价值,自认为是个失败者?4.自卑:你是否觉得什么都力不从心或都不如别人?5.内疚: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6.犹豫:是否总是犹豫不决?7.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8.对生活丧失兴趣:对事业,家庭,爱好,朋友丧失了兴趣?9.丧失动力:你是否一蹶不振,做事毫无动力?10.自我印象可怜:自以为自己已衰老,失去魅力?11.食欲变化: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暴饮暴食?12.睡眠的变化:是否有失眠或整天体力不支昏昏欲睡?13.臆想症: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14.丧失性欲: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15.自杀冲动:你是否认为活着没价值或生不如死?16.情绪不安:你是否总是情绪不安?测试后,请算出你的总分并换算测评分YY=已获总分/45×100(取整)评出你的抑郁程度。53-62为轻度,63-72为中度,72分以上重度抑郁。抑郁症如何治疗?目前治疗抑郁以药物治疗为一线,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为辅。我们医药行业工作人员应提高抑郁者的临床就诊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预防复发。1、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氯米帕明2、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百忧解,西酞普兰3、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4、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抑郁药如米氮平5、5-羟色胺受体拮抗和再摄取抑郁剂,如曲唑酮目前用得最多的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SSRLs对其它各种神经递质受体的影响很小,不良反应显著少于三环类抗抑郁药,是全球公认的一线抗抑郁药。剂量效应曲线平坦,一般每天给一次药即可,可用于各种抑郁。还有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此类药特点是疗效与剂量有关,剂量增加作用谱增宽不良反应也增加。主要用于抑郁和广泛性焦虑,对SSRI无效的严重抑郁有效。因此还要全面考虑抑郁症的症状特点及年龄躯体情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合并症,因人而异个体化合理用药,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单一用药,应足量,足疗程。一般抗抑郁药物2周才见效。当换药治疗时,可考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物联合使用,如今做药物基因检测,看哪种药物的的疗效更好更方便。但是这些西药大都有副作用,想要缓慢调理改善可以选用一些没副作用的药食同源食物植物芝宁,能深入神经系统,对神经系统起到很好的镇静作用,根源改善失眠已经抑郁等、如何预防抑郁症?1培养良好的人格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格,面对精神上的压力刺激会寻求帮助增强自信心,避免外界刺激对自己造成的心身损害。2了解疾病知识多渠道了解疾病的知识,纠正或改善自身个性的缺陷,提高心理上的应变能力,纠正对抑郁疾病的偏见。3保持良好心态多交一些好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多倾诉。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锻炼,如跑步,游泳,骑单车等有氧运动。多出去旅游,看看山川河流湖泊,了解各处人情风俗,扩大眼界,愉悦心情。4早发现早治疗目前主要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良好的疗效防止复发。要知道,抑郁症并非绝症,康复后的抑郁者社会功能都是完好的。相关链接:战胜抑郁症的有效疗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这些症状,我全部都有。在抑郁症治疗效果中,作者格雷姆总结出五大主题:1.情感支持或同情2.系统心理治疗3.养生之道4.从事有意义的工作5.合理的处方药结合这些数据的支持与自身经历,格雷姆得出了一个康复计划:①制订有效的康复计划——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CARE方案,即:C(compassion):求助  寻找同情与情感支持A(accessing):求医  接触精神健康领域的优秀专家R(revitalizing):新工作  寻找带来新生的工作E(exercising):积极运动日,常锻炼②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评估方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测评当下状态的方法用来不时地了解自己的状况,追踪自己进步的状态。③建立一个情感支持系统——值得信任的医生;亲人(例如配偶、伴侣、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互助小组成员;同事和员工帮助计划成员,这些人能帮助你在最黑暗的阶段顺利过关。④寻求正确的诊疗——一定要寻找到精神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务求确诊。作者建议在就医时,最好由一位亲友陪同,作为你与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并且可以帮助你做一些辅助的记录与补充。⑤寻找一份给你带来新生的工作。⑥日常锻炼——研究显示20分钟轻快的散步或与之运动量相当的锻炼,会使得心境得到显著改善。⑦开始行动——以一周为单位做好计划,设立适度可行的进步目标,并为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而庆祝,与此同时也为自己安排一些娱乐活动。找到适合的药后,别太快停药一般抑郁症服用药物的疗程约3-6个月。服用满三个月后如果症状好转并且有复原趋势,后三个月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减药,病人切忌不能擅自骤然停药,这样做的伤害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多数人不需要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况且抑郁症药物并不会产生依赖,不用担心药物后遗症。学会放松很重要自己自学或者通过专业机构学会和掌握一门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非常重要。象瑜珈、正念训练等等是最方便学习的自我放松方法,学会自我放松的技巧不仅仅是对于疾病有帮助,而且一辈子都可以很受益。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