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36147

黄志鹏

乌镇互联网医院

慢性肝病(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消化道肿瘤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感染
肿瘤
HBV
肝炎
乙型肝炎
胃炎
胃癌
出血
腹泻
幽门螺杆菌感染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如何从饮食上来预防胃癌?

胃为水谷之海,胃癌的发病与饮食关系尤为密切。预防胃癌平素饮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要规律,需要定时定量:长期的饮食不规则,就能导致胃黏膜频繁地发生病理反应,时间一久,胃黏膜机能就会逐渐衰退,可引起营养吸收障碍或者出现慢性胃炎的症状。2.饮食结构要合理:(1)低盐饮食:避免高盐饮食。我们传统饮食结构中盐分含量过高,高盐饮食可能会破坏胃黏膜的黏液保护层,致使胃黏膜裸露从而容易受到损伤以及更容易接触到致癌物质,因此我们应该将每日的盐摄入量控制在10g以下,以6g左右为宜,也就是说我们建议每天盐的摄入量不高于3小勺。(2)适当的增加面食:我国南方地区习惯食用大米以及其他稻米制品,但日本的某项研究显示,大量的进食米饭是导致胃癌高发的因素,因此对长期吃大米的人,应当适量增加面食的摄入量,来改善我们的饮食结构。(3)尽量避免食用可能含亚硝胺类的食品:目前医学界多项实验以及医学论文提示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而腌熏类食品则常常含有亚硝胺及苯丙芘等致癌物质,因此我们要尽量少吃。(4)要多吃水果以及黄绿色蔬菜:在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且多种多样的维生素,由于胃癌的病因很可能与亚硝胺类化合物有关,而维生素则能够阻断在胃内部的亚硝胺类物质的合成,从而有助于胃癌的防治。(5)要多吃奶制品:多多的食用牛奶以及奶制品。由于牛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有助于黏膜上皮的修复,胃癌的发病率是常常与奶制品的消耗量呈负相关的。(6)远离烟酒:诸多研究以及实验发现了吸烟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其危险度的大小是与吸烟量有关的,更与抽烟开始的年龄有关。而烈性酒则可引起胃黏膜充血、肿胀、分泌过多,那么常常饮烈性酒,则可相继引起增殖性胃炎,而增殖性胃炎又会导致萎缩性胃炎,并且这种疾病很可能引发胃癌。(7)少吃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在食品中的某些添加剂以及香料等经常沾染偶氮化合物或吡唑化合物,诸如肉桂、豆蔻等香料富含黄樟素、糖精、单宁酸等物质,而这些物质都是有一定的致癌作用的。(8)饮食不要过烫:我们中国人喜欢吃热的食物,而且中医也是讲究忌冷的,但是饮食是不能过烫的,否则就会引起胃黏膜的灼伤,胃黏膜会在热刺激的作用下不断地增生,增生的胃黏膜对热的刺激反应会变得越来越不敏感,如此恶性的循环,是有可能会引起恶变,甚至引起癌变的。(9)食物要注意冰箱保鲜:经多项国内外研究发现,随着冰箱的广泛使用,胃癌的发病率是在明显下降的。食物保持住了新鲜,就避免了食物的霉变,也减少了微生物的滋生、以及霉菌产生的毒素。(10)不要吃隔夜的蔬菜:青菜、菠菜等绿叶类蔬菜,刀豆、蚕豆等绿色豆类,反复的回锅加热极易使叶绿素发生氧化变化,产生可降解的成分,而这种叶绿素的氧化衍生物是极易引发人体组织癌变的。当然引起胃癌的因素很多,饮食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早期发现胃癌最重要的是及时胃镜检查,我们提倡胃癌的早诊断、早治疗,因为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很高,5年生存率可超过90%。

发布了文章

小肠胶囊内镜检查主要适应证

(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3)疑似克罗恩病或监测并指导克隆恩病的治疗;(4)疑似小肠肿瘤;(5)监控小肠息肉病综合征的发展;(6)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等);(7)检测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8)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

发布了文章

喝酒脸红的人,需要慎用3类药!

2017-09-05 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你喝酒脸红吗? 来源 | 药评中心 喝酒脸红的罪魁祸首,不是乙醇,而是乙醛。在体内,酒精首先经催化变成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2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如果这种酶的活性出了问题,乙醛无法被及时代谢,大量滞留在体内,可能舒张面部血管,引起脸红,严重时可能对心、脑、肝、肾等器官造成伤害。喝酒容易脸红的人在服药时应谨慎,尤其要慎用以下三类药: 1、硝酸甘油:紧急用药,可能无效 众所周知,心绞痛发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因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救命药”,然而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无效的比例却高达25%,其中很多是喝酒容易脸红的人。 乙醛脱氢酶2能特异性代谢硝酸甘油,产生一氧化氮,实现血管扩张,缓解心绞痛。饮酒脸红者的乙醛脱氢酶2活性大多不高,服用硝酸甘油的效果可能不好,甚至无效。建议这些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用硝酸甘油,必要时应备用或改服其他药,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防止因用药不合理而贻误治疗时机,带来生命危险。 2、抗生素:起剧烈头痛,心跳加快 除了平时用硝酸甘油要注意,饮酒后的一段时间内,要谨慎使用抗生素。多种抗生素可与乙醛脱氢酶2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使乙醛不能被及时代谢,在体内堆积,出现双硫仑反应。 其临床表现为面部发热、面色猩红、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甚至引起休克。可引起双硫仑反应的药物有:大多数头孢菌素、甲硝唑、替硝唑、塞克硝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氯霉素等。喝酒容易脸红者,对此反应尤其敏感,一般人饮酒后3天内不宜服抗生素,喝酒脸红的人的这一时间建议为5~7天,甚至更长。 3、利尿剂:引起低血压 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均有扩张血管作用,可增强血管扩张剂的疗效。尤其应用噻嗪类等利尿降压药时,如果饮酒,可加重体位性低血压。喝酒脸红者代谢乙醛的能力差,更容易发生危险,因此服用这类药物时应避免饮酒。 饮酒脸红还与环境、饮食、个体的疾病状态等因素有关,一定要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用药。有些药物说明书上注明服药期间要禁酒,服用这些药时,无论是否容易脸红,都不应该饮酒。

发布了文章

结肠息肉非手术治疗有用吗……

每天做肠镜,发现结肠息肉的病人越来越多了。有约1/3的初诊病人肠镜筛查能发现结肠息肉。是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确实发病率增加了呢?还是因为检查器械更清晰、医生的操作技能更完善而仅仅是发现率的增加?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很多病人一听到“发现息肉”,就很恐慌,因为大家似乎都知道——息肉会癌变。绝大部分病人会选择立即内镜下切除。但也有病人提出,可以采用非手术的方法治疗息肉吗?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是每一个息肉都需要切除,但也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息肉。所谓息肉,是一个笼统的肠镜描述术语,指的是来源于大肠粘膜并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息肉可以分为两大类: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有经验的肠镜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息肉表面腺管开口的形态,不依赖病理即可准确判断息肉的类型。非腺瘤性息肉包括:1. 炎性息肉:是肠道炎症(常见的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治愈后遗留的息肉;2.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小孩子(通常是潴留性息肉),因便血而被发现;3. 增生性息肉:常在直肠区域发现,多半很小(0.3厘米左右)、扁平、呈白色。以上三类都是不会癌变的,所以无需担忧。幼年性息肉因常有便血症状,需要切除;炎症性息肉的原发病如果仍然活跃,我们需要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原发病而不是治疗息肉。特别常见的增生性息肉既不会癌变也无任何症状,有人甚至认为可以等同于正常结肠粘膜,所以采取手术(肠镜)切除它们也真是冤枉啊。当然也没有什么药物可以使之消退或预防其再生,所以如果实在不放心,5-10年复查一次肠镜观察其有无变化即可。4. 错构瘤性息肉:多见于息肉黑斑综合征(P-J syndrome),也属于非腺瘤性息肉,但有一定的癌变率。需要定期肠镜下切除息肉。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瘤,这类才是我们重点关注、需要切除、有癌变风险的息肉。如果同时发现有多个腺瘤, 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大于等于 1.0 cm、病理提示有绒毛的结构、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锯齿状的改变,我们称之为高危险性息肉。因其癌变风险高,需要及时处理。结肠息肉病:是指结肠多发息肉达到50个甚至密布大小不等息肉100个以上。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癌变率是100%,有医生甚至认为最好采用全结肠切除的方式预防今后的癌变。有些结肠息肉病的患者息肉又多又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每次医生最多只能切除十余个。当下一次切除时发现息肉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更多更大,会很有挫折感,甚至想:提醒病人去把全结肠切除算了,否则早晚癌变甚至发生转移。曾经有人尝试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和塞来昔布等)预防结肠腺瘤或腺癌的发生。最终的结论是:1、小剂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COX-2抑制剂)对预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及结肠腺瘤没有效果;2、大剂量COX-2抑制剂对预防家族性腺瘤性结肠病FAP有效;3、大剂量COX-2抑制剂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因此美国(U.S. 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尚不推荐将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常规结肠腺瘤、结肠腺癌的预防措施。最后的结论就是:结肠息肉的非手术治疗没有用,但也并非每一个息肉都需要手术治疗。

发布了文章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母乳喂养篇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重要传播途径,加强慢性HBV感染孕妇及其所分娩婴儿的规范化管理是切断母婴传播的有效途径。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包括从初次产检的筛查到婴儿乙型肝炎免疫接种效果的评价,共10 个连续的环节。(七)母乳喂养(1) 母亲未服用抗病毒药物者,新生儿接受规范的联合免疫之后,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如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出现乙型肝炎活动,可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办法处理; (2) 以阻断母婴传播为目的而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孕妇,分娩后停药,可以母乳喂养; (3)以治疗乙型肝炎为目的而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孕妇,分娩后继续用药,由于乳汁中存在少量的抗病毒药物对婴儿的安全性尚不清楚,目前不建议母乳喂养。但有研究表明,替诺福韦酯(TDF)在乳汁中药物含量少、毒性有限。

发布了文章

结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经常在临床上做结肠镜,发现直肠、结肠息肉的病人越来越多。有些患者发现结肠息肉后心事重重,到处求医问药,寻求有无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有的患者发现结肠息肉,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听之任之,由它去吧。结肠息肉的发现是多因素的,有的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有的可能与慢性结肠炎症有关,有的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的与目前的检查器械有关。由于内镜设备的更新、内镜医生操作技能的提高、患者检查依从性的提高,结肠息肉的发现率确实有明显提高。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有些患者发现息肉,非常恐慌,是因为知道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所以把息肉看做了即将发生的结肠癌,所以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发现结肠息肉,内镜可以切除或灼除治疗,本身就是避免其发生癌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至于非手术治疗,如药物根除息肉的治疗,是无济于事的。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那么结肠直肠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直肠、结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结肠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之分,有的有蒂,似乎葡萄一样,或像草莓一样,有的无蒂,有的匍匐在结肠粘膜表面。有的单发,有的多发。2.息肉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息肉、腺瘤性息肉,结肠息肉病、癌性息肉等。3.炎性息肉是指肠道慢性炎症所致的息肉,如常见的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菌痢、肠道寄生虫病等,是肠道慢性炎症的一种粘膜改变。4.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小孩,常是潴留性息肉,临床可以表现为便血,也常由此而被发现。5. 增生性息肉常在直肠区域发现,多半很小,直径0.1~0.3cm、扁平、呈白色,常多发,这些息肉癌变率很低,无需担忧,但是病理学性质,需要多部位活检才能确定。有些息肉是神经内分泌肿瘤,或类癌等。发现这些息肉,可以采取内镜下切除或灼除的方法消融或根除。6.炎症性息肉,除了内镜治疗局部息肉以外,还需用药物积极控制肠粘膜炎症。7.错构瘤性息肉,多见于息肉黑斑综合征,也称P-J综合征,属于非腺瘤性息肉,但有一定的癌变率。需要定期肠镜下切除息肉。这部分病人,常在口唇、手掌、手指、脚趾皮肤上有黑斑,偶尔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有结肠息肉,而得到诊治。8.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瘤,这种息肉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需要积极治疗,首选内镜切除治疗,因为该类型息肉有癌变的风险,癌变风险较高。9.如果我们同时发现多个腺瘤,不可能每一个都去做病理活检,建议分次内镜切除治疗,尤其是对于直径大于1.0cmm、病理提示有绒毛状结构的管状腺瘤,尤其是伴有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锯齿状改变的腺瘤,是高危险性息肉,因其癌变风险高,需要及时处理,并定期复查监测。10.结肠息肉病,是指结肠息肉多发,高达50个,甚至密布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息肉100个以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癌变率是100%,有医生甚至认为最好采用全结肠切除的方式预防今后的癌变。有些结肠息肉病的患者息肉又多又大,不可能一次内镜完全切除,需要分次治疗。这样便于术后的肠粘膜修复,并降低内镜切除的并发症发生。医生每次可能切除十余个,需要分时间多次切除息肉。由于内镜切除,可以保留结肠,也就保留了结肠的生理功能,不至于像全结肠切除一样,以去掉一个器官的方式,来规避结肠癌的发生。     虽然全结肠切除可以避免结肠息肉癌变,可是一个人没有了全结肠,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会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可能就会受很大影响,所以并不值得提倡首先采用切除全结肠来治疗结肠息肉病,以其预防息肉癌变的发生。至于采取何种治疗方式,需要专科医生全面评估,医患共同商榷治疗方式的利害得失,来最后确定。

发布了文章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治疗后的随访

关于术后内镜随访,国内较为公认的是治愈性切除后6和12个月各复查1次结肠镜,此后每年复查1次结肠镜,并行肿瘤标志物和相关影像学检查。一般认为分片切除的病例,按照评估复发风险不同在3-6个月内行首次复查为宜。(治愈性切除是切除标本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

发布了文章

年轻的时候,请爱护您的十二指肠球部!

人体是自然界最伟大最神奇的发明创造之一。整个人体就是一台复杂精密而又神奇的机器,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可以日以继夜不停地运转着来维持着我们日常起居饮食,新陈代谢以及情感表达。         而人体的十二指肠粘膜表面弯曲的毛细血管以及上皮细胞通过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共同构成我们神奇而又美丽的蜂窝状十二指肠球部表面结构!         十二指肠球部是我们人体比较命苦而又神奇的器官!十二指肠球部上接胃下连着肠,命苦的地方在于他每天时时刻刻既要接受来自上面胃内流下来酸性胃酸的各种侵蚀,又要时刻耐受从下面反流上来碱性小肠液体的各种腐蚀!但正是因为这些神奇而又美丽的粘膜结构使我们的十二指肠球部能日复一日的接受酸碱液体的双重侵蚀依然可以正常的存在于那里! 人体应该没有任何一个器官能长期接受这种酸碱液体的双重打击! 当然了如果你经常熬夜,不规律吃饭,吃辛辣刺激,大量饮酒抽烟,心情紧张,压力大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打破了这个平衡,十二指肠球部就是最先的受连累的地方!所以临床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就变成了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 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经常有在网吧玩游戏的,网吧里有大量的二手烟吸入,烟雾中的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造成十二指肠粘膜损害;游戏过程中刺激紧张焦虑,造成十二指肠粘膜供应血管收缩,十二指肠粘膜缺血,正常的生理修复受到影响;加上游戏过程无法按时规律进食,常常叫外卖或在外就餐,特别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加上没有细嚼慢咽,在一个不紧张轻松的环境下进餐,几重打击下,因而特别容易出现十二指肠溃疡、炎症,反复发作的话就可能造成十二指肠疤痕、狭窄,出现梗阻现象,严重的出现消化道出血。 结论:"十二指肠球部"这器官一生不易,请务必好好爱他保护他!

发布了文章

一吃烧烤就拉肚子?罪魁祸首可能是它!

原创 2017-05-29 丰丙程 医学界消化频道 警惕急性胃肠炎之“后遗症”——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 作者丨丰丙程 来源丨医学界消化频道 老话常说病从口入,可是话又说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老话那么多,到底该听谁的呢?夏天一到北方汉字的标配除了凉鞋蒲扇大裤衩之外,还有烤串啤酒路边摊,对饮食卫生似乎没有特别重视,觉得无非就是拉肚子,输输液就好了,说不定还能瘦几斤。今天我就要告诉你,再这么恣意妄为,就要摊上大事啦。 急性胃肠炎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不陌生,一般来说,只要补足液体,防止脱水酌情使用抗生素,一般都可以治愈,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急性肠道感染也有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 什么是PI-IBS 顾名思义,PI-IBS就是在急性肠道感染后起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的IBS,文献报道大约有6%-17%的IBS患者是在急性胃肠炎后出现的相关症状。罗马标准将其定义为:发生在急性胃肠道感染后快速起病的IBS,患者发病前未达到IBS诊断标准,同时伴有发热、呕吐、腹泻以及大便培养阳性中的两项及两项以上。 PI-IBS病因及发病机制 肠道感染几乎会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PI-IBS 的出现,说明PI-IBS的发病并不是仅仅由肠道感染一个原因引起,最新的一篇荟萃分析表明所感染病原体的类型、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本身的身体状态都与PI-IBS 的发病密切相关。相较于男性,女性尤其是感染程度较重的女性更容易罹患PI-IBS。同时,抗生素使用史、焦虑、抑郁等因素也会增加PI-IBS的发病风险,还有研究发现PI-IBS具有一定的基因易感性。所以在多种因素的同时作用下,易感人群才会出现PI-IBS,而感染可能只是起病的一个有诱发因素。 有文献报道,既往12个月内有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罹患IBS的风险是无感染病史人群的4.2倍,大约有3.6%-32%的患者会在急性胃肠炎后3-12个月内出现PI-IBS的典型症状。造成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是细菌、病毒或者是寄生虫,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弯曲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杆菌。而不同病原体感染所致PI-IBS的风险不尽相同,对于由于原生动物如(阿米巴原虫及结肠小袋虫)以及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有41.9%的患者会在感染后12 个月内出现IBS 的典型症状,细菌感染后出现IBS症状的比例则大约为13.8%,而病毒性胃肠炎中这一比例大约为6.2%。 目前PI-IBS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探明,可能与急性肠道感染后引起的肠道微生态紊乱以及感染所造成的肠道黏膜屏障破坏、感觉神经高敏感以及肠道肌肉过度收缩有关。 PI-IBS 的症状以及临床诊断 对于PI-IBS 的临床表现,与非感染相关IBS并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大多表现为腹痛、腹胀以及排便习惯和形状的改变。但是与非PI-IBS不同的是,PI-IBS患者中以腹泻型IBS最为多见,混合型次之,而便秘型最少,出现严重腹胀的可能性更大,且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出现更早,症状更重。 临床上PI-IBS其属于排他性诊断,需与乳糖不耐受、胆汁酸吸收不良(表现为夜间腹泻、粪便量增多)、乳糜泻、憩室炎、热带性口炎性腹泻等多种疾病相鉴别。上述疾病亦可继发于急性肠炎恢复后, 症状与 IBS相似,且易发生重叠,诊断时可通过相关检查进行排除。 PI-IBS 的治疗及预后 PI-IBS 的病因相对明确,但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本病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 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以下药物: 1.美沙拉嗪,有研究显示使用美沙拉嗪可以使PI-IBS 患者的总体症状评分明显下降, 排便次数明显减少,粪便粘稠度改善,腹痛和腹胀明显缓解。 2. 新型治疗腹泻型 IBS 的药物亦可用于治疗 PI-IBS ,如阿片 κ 受体激动剂阿西马朵林、活性炭吸附剂(AST-120)等,均可明显缓解腹泻型 IBS 患者的症状,改善粪便性状。 3.抗抑郁药。对于有明显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可以使用包括三环类、5-HT再摄取抑制剂等在内的一系列抗抑郁药物治疗,虽然有研究显示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延长PI-IBD的病程,但是可以明显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 4.益生菌制剂,益生菌制剂可以调节肠道微生态,并增加短链脂肪酸等物质的含量,对IBS症状的缓解也有不错的疗效。 一般来说PI-IBS 患者的临床症状可随时间的延长逐渐缓解,预后明显优于非 PI-IBS 患者,但是也有研究显示PI-IBS可以持续6年甚至更长。 综上所述,急性胃肠道感染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要贪图一时口腹之欲而忽视了食品的安全和卫生。吃嘛嘛香,才能身体倍棒,爱护肠道,要从现在做起。

发布了文章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都会癌变么?如何正确认识及随访与监测?...

门诊上我们经常遇到行胃镜检查取活检后,胃镜报告只是提示:慢性胃炎,而病理报告示:萎缩性胃炎,腺体肠上皮化生。随后,病人就开始不停的咨询,查资料等,医生有的说是癌前病变、要密切复查,有的说很常见,结合胃镜,不要过分紧张等等。但是,病人和(或)家属还是很纠结,犹如被判了“无期徒刑”,好像癌症就要来临,到处求医问药,多次重复胃镜检查,精神焦虑紧张,莫名恐惧害怕,甚至有的要求手术,将胃一切了之。 胃癌是居全球发病率第2位、病死率第4位的恶性肿瘤。通常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经历了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和转移癌等多个步骤。其中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又被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 一、肠上皮化生的发病率…… 二、肠上皮化生的危险因素…… 三、肠上皮化生的癌变风险…… 四、内镜识别、诊断…… 五、肠上皮化生是否可逆转?…… 六、肠上皮化生的治疗…… 七、肠上皮化生的随访与监测…… 八、总结......

发布了文章

磁控胶囊胃镜检查前注意事项

检查前注意事项:(1)检查前一日忌烟酒、辛辣刺激和不易消化食物;(2)检查前一日晚餐进软食,晚8点后禁食;(3)检查前一日晚8点后至检查前,不能饮用有色饮料和药品;(4)检查前至少3日内不能接受需吞服钡剂进行的检查。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

发布了文章

警惕!易被痔疮掩盖的四大疾病

2016-07-20 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痔疮疾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能掉以轻心。表面上看,痔疮的严重性远远不及心脑肾、肺脾肝等重要脏器疾病,导致许多人对痔疮也不以为意。殊不知,痔疮随时可能成为大肠肿瘤、炎性肠病等疾病肆虐的掩护、饿狼的外衣。 作者:张渊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肛肠科 指导:张书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肛肠科 来源:医学界外科频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生君们医学科普力度的加大,以往让大家“羞于开口”的肛肠疾病也慢慢揭开了其神秘面纱。什么肛瘘、肛裂、混合痔,肛腺、肛窦、括约肌,普通群众都能跟你掰扯一会儿。但是,医学科学毕竟需要系统、专业的学习与训练,几句科普、几个医案自然无法让人民大众准确的识病、防病,甚至适得其反,延误病情。 痔疮疾病说大也不大,痔疮症状突出,很多患者自己就可以诊断自己得了痔疮,去医院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但说小,也不能掉以轻心,表面上看,痔疮的严重性远远不及心脑肾、肺脾肝等重要脏器疾病,导致许多人对痔疮也不以为意。殊不知,痔疮随时可能成为大肠肿瘤、炎性肠病等肆虐的掩护、饿狼的外衣。 痔疮知多少 中国2015年流行病学调查:肛肠疾病发病率50.1%,其中痔98.09%,有症状需要治疗的占44.7%。徐永强等对到其院就诊的1195例便血患者行全结肠检查结果示如下图: 其中排在头两位的,是肛门良性疾病患者和大肠息肉,分别占便血患者的52.22%和23.10%,值得注意的是,约27.24%的肛门良性疾病患者合并有其他大肠疾病[1]。 便血以血便或便后下鲜血为特征,是痔疮最为常见的症状,也最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痔疮便血多与排便关系密切,血色鲜红,便血时一般无疼痛,轻度便血表现为厕纸染血或滴血,严重者表现为喷射状出血,便血一般可自行停止,不伴有腹部症状。 由于痔的普遍存在,很多以便血为主诉的疾病,不应满足于痔、肛裂等肛门良性疾病的诊断,应本着“宁可抓错,不可放过”的原则,详细诊治,防止重大疾病“扮猪吃虎”。 肿物脱出是不少痔疮患者的首发症状,须与其他肛门直肠良性疾病鉴别。轻度痔疮,痔核仅在大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回纳;重度痔疮需要用手推回,且在行走、咳嗽等使腹压增高时脱出肛外,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一旦内痔脱出嵌顿会出现剧烈疼痛。 如何正确就诊 患者就诊前应注意以下几点,将有助于更好就诊:有无饮酒、饮食辛辣或饮食不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单纯的血液或兼有黏液、脓液,与粪便相混或附着粪便的表面,出血的颜色,出血快慢,出血量,有无伴随其他不适。 警惕四大疾病 1.大肠恶性肿瘤 大肠恶性肿瘤的出血色暗,常混有黏液或脓液,气味臭,伴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体重下降,腹胀、腹痛,里急后重感,行全结肠镜检查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 陈琼等统计2003~2007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人数为71733人,粗发病率为28.08/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总数的10.56%,在癌症发病构成中排第3位[2]。如此之高的发病率,让临床大夫不得不如履薄冰,镜检时即使发现明显内痔,也不该贸然做出痔的诊断。如果对于已确定内痔诊断的病例,发现直肠、肛管内同时存在可疑的硬结、溃疡、包块等,必须进一步思考和重新诊断,必须警惕内痔与直肠癌同时存在的可能性。 2.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表现为黏液血便,血多粘附于粪便表面,血色鲜红,息肉位置较高时血可呈暗红色,或仅大便潜血实验阳性,位置较低的直肠息肉还可伴息肉脱出,症状表现极像痔疮。 大肠息肉是肠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肠道息肉的80%,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大肠息肉检出率达44.7%或更高[3]。 由于大肠息肉的高发病率,并且息肉的体积大小、生长时间、绒毛成分比例、不典型增生程度与其癌变有着明显正相关性,一旦将息肉误诊为痔疮,患者的生命就可能受到癌变威胁。临床上对于发现息肉者,提倡早期切除,定期复查,Kaiser Permanente研究证实了腺瘤检出率和随访期发生结直肠癌、进展期结直肠癌及晚期癌之间呈负相关性[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才是最大程度防止癌变,守护健康的理想选择。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便血,谁还敢不以为然? 3.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特发性、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状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主要疾病类型,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血便、黏液便)、腹痛、体力下降、消瘦、低热。肠道并发症主要为出血、肠穿孔、肠道狭窄和梗阻、瘘管和肛周疾病、中毒性巨结肠、甚至癌变。据统计多达25%的患者合并肠外并发症,其中15%-20%伴有关节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IBD发病率及流行情况仍呈持续上升状态[5]。 炎症性肠病的特点是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诊疗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抗炎、免疫调节剂及激素治疗,虽然可以控制症状,但须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经济负担重,目前国内中医药治疗IBD研究成果众多,临床效果明显,副作用小,中西医结合治疗应当是IBD治疗的新方向。 4.肛门直肠良性疾病 ①直肠脱垂是直肠、肛管、甚至部分乙状结肠移位下降和外脱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年轻人和老人,常引起诸如大便失禁等痛苦的症状。直肠脱垂者脱出物呈环状,色淡红,质地较软,表面光滑,肛周分泌物增多,伴肛门括约肌松弛,无曲张的静脉,一般不出血。若未能及时复位,局部静脉回流受阻,继而发生黏膜充血水肿,导致嵌顿、糜烂坏死。长期的完全性直肠脱垂将会导致阴部神经损伤而产生肛门失禁、溃疡、出血、狭窄及坏死的危险。 直肠脱垂是肛肠科比较棘手的病症,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手术仍是治疗直肠脱垂的主要手段,有经腹与经会阴两种途径,上百种方法,但没有一种效果令人非常满意。因此,在脱垂早期就接受治疗,阻断其继续发展,是比较好的选择。 ②肛裂即肛管皮肤全层的纵形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以疼痛为主,疼痛呈周期性(排便后数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便后半小时出现反射性内括约肌痉挛收缩而引起剧烈疼痛),大便时出血,色鲜红,点滴而下。便秘与肛裂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上述四大类疾因病症状相似,临床中稍有不察,就易被误认为痔疮,或不以为然,或误诊误治,致疾病最后发展到失控的地步。

发布了文章

焦虑抑郁?“粪便移植”或可改善!

海峡消化 2017-03-14假如你在某段时间内总是感到莫名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心悸、手抖你猜想自己可能是患了焦虑症,于是决定去咨询医生。结果,医生在查看你的病情之后为你介绍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治疗方案——粪便移植。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等等、我只是精神状况出了问题,关粪便什么事!?”你大概不知道,无数的研究都已经证实,肠道菌群可以“操控”我们的大脑。肠道菌群,又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近年来频频进入大众视野,似乎许多疾病都和它们脱不了干系。这些高度多样化、数量惊人的菌群定居于身体中,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肠道菌群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食物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免疫反应和炎症等。同时,肠道菌群还可以与大脑相互作用,影响一些精神疾病比如焦虑、抑郁、自闭、精神分裂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此前,爱尔兰科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被移植抑郁症患者粪便的小鼠也表现出了抑郁、焦虑等症状,研究人员认为抑郁症患者如果移植健康人的粪便可以缓解抑郁症状。1粪便菌群影响IBS肠道功能和行为近日,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肠道菌群不仅可以影响他们的肠道功能,还能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这项发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可能为基于微生物的治疗指导新的方向。IBS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它能够影响大肠,使患者出现腹痛及肠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和便秘。此外,IBS患者还常常伴有慢性焦虑或抑郁。目前,改善IBS症状的治疗功效十分有限,因为这种疾病的潜在机制仍然不明确。那么,肠道微生物在IBS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会影响肠道和大脑功能呢?这正是本研究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利用粪便移植,研究人员将有或没有焦虑症的IBS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到无菌小鼠中。与接受健康个体粪便菌群移植的小鼠相比,被移植IBS患者粪便菌群的小鼠肠功能和行为都出现改变。研究人员发现,通过粪便移植影响的疾病方面包括胃肠道转运(食物离开胃和通过肠道所需的时间);肠屏障功能障碍;低度炎症;和焦虑样行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Giada De Palma说:“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因为它不仅简单地表明IBS和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关联,同时也证明微生物群的变化影响IBS中的肠道和行为反应。”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副教授Premysl Bercik表示:“我们的发现为开发针对肠道微生物群的治疗提供了基础,并为IBS的诊断找到了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为“微生物群指导治疗”提供可能,包括益生元或益生菌治疗,可能不仅有益于治疗IBS的肠道症状同时也能改善IBS导致的行为改变。作者还指出,由于这项研究同样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影响大脑,因此又为肠道菌群可能在情绪、焦虑或其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证据,这些神经疾病可能包括自闭症,帕金森病和多发性硬化。然而,他们也补充道,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更好地定义肠道菌群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2肠是如何影响脑的?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肠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迷走神经,以及一些胃肠激素和神经递质(比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都参与了细菌-肠-脑轴调控。比如,肠道通过迷走神经直连头脑,可以将信息从肠道传播到头脑。肠道还负责向大脑递送所需的95%的五羟色胺和50%的多巴胺。如果肠道传递的这些物质水平发生改变,则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3近期关于肠-脑的其他研究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Cell:Gut Microbiota Regulate Motor Deficits and Neuroinflammation in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2016年12月1日,在Cell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首次证实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帕金森病(PD)中运动能力的恶化的罪魁祸首之一。在过表达α-Syn的PD模型小鼠中,无菌小鼠的运动技能明显优于那些肠道具有完整微生物组的小鼠,移除肠道菌群可恢复PD模型小鼠的运动技能。此外,肠道细菌分解膳食纤维时所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分子将促进神经炎症的发生,进一步使PD恶化。并且,与移植来自健康个体粪便样品的无菌小鼠相比,被移植PD患者肠道菌群样本的无菌小鼠表现出更强的PD的症状。同时,这些小鼠的粪便中含有更高水平的SCFA。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科学家们或许可以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来治疗帕金森病。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Reduction of Abeta amyloid pathology in APPPS1 transgenic mice in the absence of gut microbiota2017年02月14日,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可以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测序细菌16S rRNA发现,与对照小鼠相比,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具有不同的肠道细菌组成。并且,无菌小鼠脑中β-淀粉样蛋白斑块数量明显更少。此外,将健康小鼠和阿尔兹海默症模型小鼠的肠道细菌转移到无菌小鼠中,发现被转移患病小鼠来源的肠道细菌的小鼠大脑中出现更多的β-淀粉样斑块。这项研究结果为预防及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提供了新的可能。4关于粪便移植事实上,粪便移植古已有之。东晋时期的医药家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当时用粪清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16世纪,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口服粪水治疗严重腹泻、发热、呕吐和便秘等疾病。这些方法其实可能就是早期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到了今日,粪便移植也被称为粪便微生物移植(FMT)疗法。患者们已经不需要鼓起勇气干下这碗黄龙汤。而是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移植到患者体内。通过灌肠或者将导管插入患者的胃及小肠来给他们输送粪便,从而引入健康的菌群并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目前,FMT主要用于治疗难辨梭菌感染(CDI),这种疾病一般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FMT可修复抗生素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并可持续维持正常菌群结构。此外,FMT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也正在研究中,如便秘、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代谢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发布了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维持治疗

1、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常见原因及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炎症反复发作与缓解,很多患者在其慢性病程中常常出现复发,导致复发的常见因素如下:①诱导缓解后未作维持缓解治疗;②不正规的减量或停药;③饮食、情绪、劳逸结合管理不佳;④服用NSAID类药物等因素。故为避免患者复发,除注意患者的饮食、情绪等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需作长期维持缓解治疗。患者在有效的诱导缓解治疗后应该及时实施维持缓解治疗,深度维持缓解(症状缓解、内镜下粘膜愈合,甚至达到组织学愈合)可以明显推迟疾病复发的时间,同时可能减少手术及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发生。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临床上对于初次发作且治疗快速起效的轻度溃疡性直肠炎患者,不推荐维持治疗。其余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推荐终身维持缓解治疗,尤其对E3和E2型结肠炎患者,以及处于中度进展(初诊后5年内复发次数大于等于2次,但少于每年复发一次)及进展复发型患者。但惰性进展型(初诊后5年内无疾病复发)、经济困难、肾功能损害以及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而言,可考虑适当停药。患者的依从性是公认影响疗效最重要的因素,芝加哥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显示,用药量低于常规处方剂量的80%,则复发率增加5倍。所以,我们认为教育是最好的药物,加强医患沟通和患者教育对避免患者病情复发具有无可比拟的好处。2.维持治疗的药物及其疗程: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药物常选用美沙拉嗪及硫唑嘌呤,也有人选用生物制剂、MTX、中药等进行维持治疗。其中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的一线药物。2.1水杨酸制剂:5-ASA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维持缓解治疗。对于1年复发超过1次的患者以及所有直肠乙状结肠炎患者的缓解维持,推荐美沙拉秦栓剂或灌肠剂。对于需要口服5-ASA才能获得缓解的患者或者采用局部治疗时有多次复发的患者,应该继续采用口服5-ASA来维持缓解。左半结肠炎、广泛性结肠炎或全结肠炎,临床上采用口服和局部5-ASA联合治疗来进行维持治疗。第三版推荐维持治疗的最小剂量为2g/d,5-ASA治疗的效果与其剂量成正相关,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5-ASA维持治疗的剂量一般需在3g/d以上,患者病情才能不再复发。2012年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及治疗共识建议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治疗的疗程为3~5年或更长。5-ASA可能有肾功能损害的副作用,故建议应用3-6月应注意监测血常规及肾功能。2.2硫嘌呤类药物及生物制剂:对硫嘌呤类药物以及生物制剂维持治疗的疗程尚未达成共识,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硫嘌呤类药物长期应用可能导致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同时继发非黑素瘤性皮肤癌及其他肿瘤的风险增高,故硫嘌呤类药物的长期维持治疗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多个研究支持在已获得临床缓解的患者中继续用生物制剂长期维持治疗,一般建议在疾病达到内镜下粘膜愈合时才考虑停药,但国内需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经济状况和病情因素)考虑维持治疗或停药。一般不推荐间断使用,因为间断使用可能导致产生抗抗体从而降低疗效,同时也可容易发生副作用。长期应用生物制剂应警惕机会感染,应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

发布了文章

直肠癌经常伪装成痔疮,如何把它揪出来?

直肠癌和痔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却有不少人误把直肠癌当痔疮治,导致延误了病情,葬送了治疗最好时机,让人痛悔不已。 作者丨李万祯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病例一 胡女士,27岁,音乐学院大四学生,1年前就出现间断性便血,听朋友说很可能是痔疮,没有什么大不了。又听说如果去医院看,要被医生用手指插入肛门检查,再想到万一遇到的是男医生,实在过不了自己心理的坎,就随便买了痔疮药治疗。(PS:其实完全可以挑个女医生做检查的) 但之后便血依然反复发作,而且每天大便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可以有六七次,这才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中期低位直肠癌。 经过手术治疗,该患者暂时是保住了性命,但肛门却没保住,以后只能靠人工肛门将排泄物排出,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留下终身的遗憾。 病例二 姜大叔,53岁,司机,便血2年多,根据自己的“医学经验”,认为得了司机职业病“痔疮”而已,也去诊所看过,也说是痔疮,便从药店买了痔疮药自行治疗,也没有过多重视,照常忙碌于工作。 后来发现食欲下降,日渐消瘦,有时几天才排一次大便,有时一天排好几次大便,严重影响工作,到医院一查,结果是晚期直肠癌(肝转移),现在姜大叔刚做完减症手术,正接受放射治疗,十分痛悔自己当初的轻视,错过了最佳的诊治时机。 像这样的病例临床上实在不少,据统计,有近 90% 的直肠癌病例在初期都是被误诊,其中被误诊为痔疮的占绝大部分。可见无论对于普通大众还是首诊医生来说,如果有便血等症状,千万不要轻易下“痔疮”的结论,这样很可能就错过了致命的直肠癌。 为啥有那么多人都掉进了这个“死坑”? 第一:痔疮和直肠癌都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两者发病部位相近;直肠癌初期症状不典型,与痔疮的临床表现类似,如都有便血、排便困难、有脱落物等。因此,稍不留意就容易被混淆。 第二:大众缺乏科普卫生知识并且对直肠癌认识不足。俗话说“十人九痔”,这让很多人认为痔疮是一种很有“群众基础”的常见病,一旦出现便血,大多以为是患上了“痔疮”,加上生活不良习惯、职业因素等,出现便血症状,就更容易自圆其说。未搞清原因,私自按“痔疮”治疗或未予重视。 第三:部分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或临床经验有限,对直肠癌认识不足,缺乏警惕,思路狭窄,考虑局限,忽视了腹泻便血的患者,排除其直肠癌的可能性,同时对临床检查不重视,特别是直肠指检。 第四:部分患者去看医生,一开口就说自己得了痔疮,加上一些症状,极易使部分粗心的医生先入为主地把它当“痔疮”来治,也没有细致进一步鉴别诊断。 第五:对青年患者重视不够,虽然直肠癌大多发生在50岁以上,但我国30岁以下的病例亦占10-20%,并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因此青年人出现便血,也不能忽视直肠癌的排查。 痔疮 VS 直肠癌,区别到底在哪里? 直肠癌是发生于直肠的恶性肿瘤,早期(I期)根治术后 5 年生存率超过 90%,但晚期(III、IV期)的则不到 30%。 而痔疮是直肠下段和肛管的静脉充血、郁积,从而造成静脉的扩大和曲张,形成静脉团即称为痔,根据不同部位分为内、外痔。大多数无症状的痔疮不需要任何治疗,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无影响,症状较重的可选择手术治疗。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痔疮与直肠癌存在关联,但痔疮的存在容易造成其它疾病的误诊。临床上经常发现直肠癌在痔疮的“掩护”下,不断“生长壮大”,直至发生明显症状才会被确诊,但此时已经错过了直肠癌最佳治疗时机,后果很惨痛。 因此,我们一定要练就火眼金睛,识别直肠癌和痔疮之间的区别。 想要准确诊断直肠癌,就千万别着急! “一指神功”不可丢,还应妙用肠镜 直肠癌常用的筛检方法有肛门指诊、粪便潜血实验、肠镜和钡灌肠等。 直肠指诊是区别两种疾病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医生只需要戴上手套,将食指伸入病人肛门内,通过手指触及直肠四周黏膜进行检查,得到初步诊断。 80%-90% 的直肠癌发生在直肠中下段,因此直肠指检能发现 75% 以上的直肠癌,而这个检查只需要花几元检查费的,简直是举手之劳。 但是临床上,确实有部分医生怕麻烦、怕脏而没做直肠指检,直接靠主观症状诊断,或直接开大检查,这是不负责任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病人拒绝接受这个检查,尤其遇到异性的医生。 此外,当高度怀疑直肠癌时,应进一步做肠镜。做一次简单的肠镜检查也能发现 90% 以上的直肠癌,其费用也不过是两三百元,还可进行组织病理活检,是肠癌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警惕早期直肠癌变信号 直肠是消化道的“终点站”,食物由口腔经过食道、胃等消化器官消化吸收之后,在大肠形成粪便并定时排出体外,所以肠癌的早期症状多表现为排便的规律、性状发生改变。 ① 大便习惯明显改变,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② 大便带血、黏液、脓血便,有排便不尽感; ③ 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带槽沟; ④ 腹痛及腹胀等不适,食欲减退; ⑤ 肛门部或腹部有肿块; ⑥ 近期体重明显减轻,原因不明的贫血; ⑦ 既往曾有反复痔疮史、多发性家族性息肉等。 无论是那个年龄段,出现便血等,不急于下“痔疮”的结论,应多留个心眼,务必先排除直肠癌。千万不要让小小的痔疮耽误了对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早期直肠癌治愈可能性机会极大,但到了晚期,再高明的医生及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是回天乏术了。

发布了文章

哪些人应高度警惕胰腺癌?

2017-09-29 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目前尚未找到胰腺癌发病的确切原因,但有许多危险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来源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胰腺外科 倪泉兴 胰腺癌现状 胰腺癌是常见的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死率已跃居所有肿瘤的前五位。据报道,美国年发病达42470例,年死亡35240例,居死亡相关病因第五位。 尽管胰腺癌的诊治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预后仍不乐观,半数病人死于诊断后5个月内,手术切除后除少数专业性医院和专业医生外,多数报道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在10%-20%之间,总体五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左右,取代肝癌成为“癌中之王”。 来自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本市胰腺癌的年发病例已达1800例,在实体肿瘤中女性已占第七位,男性占第八位,死亡率几乎接近其发病率。 然而目前尚未找到胰腺癌发病的确切原因,但有许多危险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不健康生活方式 首先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对胰腺癌发病有确定作用的危险因素。国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吸烟的胰腺癌患者与非吸烟者死亡的危险比在1.6-3.1:1,吸烟量的多少与胰腺癌的发病呈正相关。动物实验尸检可以见到吸烟者胰腺导管细胞增生、细胞核不典型改变等,而且这些变化与吸烟的量呈正相关。饮酒对胰腺的致癌作用结论不一,目前认为适量饮酒与胰腺癌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但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增加危险度。此外,国外有研究认为,每天3杯以上咖啡,胰腺癌危险性将显著增加。 饮食结构不平衡 第二是饮食结构不平衡。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总结了饮食与胰腺癌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富含红肉(猪、牛、羊肉)、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可能增加致胰腺癌的危险性,而通过摄入富含蔬菜、水果的饮食可预防33%-50%的胰腺癌发病率。 富含蔬菜和水果的饮食以及果汁、绿茶等绿色饮料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成份,它们可以防止细胞受损,甚至使受损的细胞修复。因此,可能有预防胰腺癌的作用。植物性食品中的纤维和维生素C也可能有保护作用。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喜欢吃口味好的富含红肉(猪、牛、羊肉)、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不吃富含蔬菜、水果的饮食,暴饮暴饮,不仅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还会增加肠癌等其他癌症的风险。 疾病因素 第三是疾病因素。糖尿病或者糖耐量异常作为胰腺癌的病因尚有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糖尿病究竟是胰腺癌的一个早期症状或并发症,还是致病因素,目前赞成其为病因的占优势。尤其是那些突发的无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应该作胰腺癌筛查。 此外,芬兰的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可增加胰腺癌的发病危险,特别是血清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阳性者胰腺癌危险性为血清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阴性者的2倍。这一结果支持了以往病例对照研究的报告,但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癌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手术史 第四是手术史。胰腺癌发病可能与切除胆囊有关,有报道说胆囊切除20年以上的患者发生胰腺癌的危险性超过70%。实验证实胆囊切除术后可以引起体循环中缩胆囊素水平升高,而后者可以促进啮齿类动物发生胰腺癌。 遗传因素 第五是遗传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胰腺癌有家族聚集的特点,胰腺癌患者中,有胰腺癌家族史者是无胰腺癌家族史患者的3-13倍。此外,胰腺癌还与几种高度特征性遗传综合征相关,包括遗传性胰腺炎、家族性多发性非典型丘状黑色素瘤、Peutz-Jeghers综合征等。这些综合征常伴有生殖细胞的某些基因突变。 炎症因素 第六炎症因素。已有证据表明反复发作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或结石性胰腺炎有可能是一种癌前期病变。 良性肿瘤恶变 第七良性肿瘤恶变。胰腺有多种良性肿瘤,但原发性良性肿瘤,例如粘液性囊腺瘤、导管内粘液乳头状瘤很可能恶变为胰腺癌。 如果我们能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及早进行适当处理。胰腺癌的增长势头就有可能被遏制下来。

发布了文章

吃素食的瘦子竟然也容易得脂肪肝……

2017-05-03 中国临床营养网 中国临床营养网 指导专家 邓宇虹 吃素食的瘦子 竟然也容易得脂肪肝…… 来源:广医二院(ID:GYEY1982)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身为一个身宽体胖的阳光少年,自从上次体检被医生警告过之后,广二君一直很注意饮食和运动,时刻保持警惕。尤其在观察过瘦子同事小明的饭菜之后,坚决地把自己的饮食也改成了全素。 现在每顿三碗白饭,吃嘛嘛香。 然而小明这几天拿到了他的体检结果,愁眉苦脸地跟广二君诉苦,说他不知怎地竟然得了脂肪肝。 细思极恐,难道我含辛茹苦地嚼白饭,竟然给自己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广二君赶紧问了一下营养科的医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了躲避“三高”的袭击,40岁的张先生近年来一直以素食为主,甚少吃肉,可前段时间体检,竟然查出患上了脂肪肝,这让张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自己每天都是以米饭、面包、青菜为主,为何也与脂肪肝结下不解之“缘”呢? 对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邓宇虹表示,脂肪肝并不一定是摄入高脂肪食物多了才易发病,也并非只是胖子的“专利”,饮食上只吃素的人群,也会是脂肪肝的“候选人”。    以素食为主,更易得脂肪肝 为何素食也会得脂肪肝?邓宇虹表示,正常情况下,肝脏的脂肪含量约5%左右,当脂肪含量超过10%,就形成了脂肪肝。而肝脏里的脂肪成分主要是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最大的来源是自体合成。“如果脂肪摄入少,可能会让人吃更多主食,以满足饱食的感觉。而白米饭、白面包、蛋糕、饼干、甜饮料等食物含有大量糖分和淀粉,进入体内后,超过了人体代谢的需要量,就会转化为甘油三酯,若在肝脏储存过多的甘油三酯,就会转变为脂肪,从而形成脂肪肝。”邓宇虹称,一碗饭大概是3两,约有45克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吃过多米饭,也会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热量超标之后就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肝脏里。  “瘦子”也是脂肪肝“候选人” 很多人认为,肥胖、糖尿病的人群才是脂肪肝的“目标”,所以只要减肥,保持纤瘦身材就会与脂肪肝“绝缘”。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如此,减肥、保持苗条是治疗脂肪肝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但是有些看上去很瘦的人,为什么体检时也会发现脂肪肝呢?邓宇虹称,这些人可能存在“隐性肥胖”的情况,医院体检科经常会发现一些四肢很瘦,但有点“小肚腩”的脂肪肝患者,他们虽然体重正常,但内脏脂肪超标,血脂也很高。所以,我们说“减重不仅是要减体重,更重要的是要减脂”才能消除脂肪肝。    素食者应适量摄入豆制品 要预防和治疗脂肪肝,我们该如何健康饮食呢?邓宇虹建议,对于素食人群,应注意从食物中摄取优质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增加饱腹感和满足营养需求。避免吃太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馒头、包子、面条、饼干、蛋糕、甜品等,这些食物饱腹感不强,很容易不知不觉吃得太多而导致热量超标,产生脂肪肝。每天应摄入50~100克豆制品,同时也应该摄入适量的脂肪,可以在食用油上选择好的油脂,如橄榄油、茶油、坚果油等。

发布了文章

科学延缓衰老,教您这样吃(四)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篇

四、注意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与衰老进程有密切关系,钙具有维护心血管的功能,是防止骨质疏松症和抗衰老的重要元素。目前我国人群的食物中普遍缺钙,只达需要量的43%,成年人钙摄入量应为1.0g/d;而钠(食盐)的摄入又普遍偏高,高钠摄入会导致动脉粥状硬化和高血压,其后果是加速心血管和整体的衰老,钠摄入量每天应为5~10 g,高血压患者不宜超过5g。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14 种,它们是体内700 多种酶的活性成分,参与重要的生理功能,锌、铜、锰、硒、铁、铬、钴等元素及其组成的酶在DNA,RNA 的修复、转录、聚合、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等方面发挥作用。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志鹏因而微量元素也是抗衰老的重要物质,补充足量的微量元素,必须增加鱼类、瘦肉、海产品、豆类蔬菜、粗粮和骨头汤的摄入。应该知道,抗衰老不是哪一种元素的作用,而是多种元素协同作用的效果,必须注意全面均衡地补充。有报道称适量补充锌可以增强记忆、防止老年痴呆,除食物之外,也可以口服葡萄糖酸锌片;硒对延缓衰老、增强体质、抗癌抗氧化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人在硒摄入量上低于世界水平,中国是一个膳食缺硒的国家,建议改善膳食中硒元素的摄入。硒的丰富来源有芝麻、动物内脏、大蒜(大蒜食品)、蘑菇、海米、鲜贝、淡菜、金针菇、海参、鱿鱼、苋菜、鱼粉、黄油(油食品)、啤酒酵母、小麦胚和龙虾。良好来源有海蟹、干贝、带鱼、松花鱼、黄鱼、龙虾、羊油、豆油、猪肾脏、全小麦粒(粉)、螃蟹、猪肉和羊肉。目前富硒保健品也多有上市。

发布了文章

胃肠镜检查(五)无痛苦胃肠镜检查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无痛苦检查和治疗是当今医学的趋势,所以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大家越来越多的选择无痛苦胃肠镜检查,那无痛苦检查有什么优点?又要注意什么事情?无痛苦检查,顾名思义就是让病人没有任何痛苦、甚至在美梦中完成检查。所以最大的优点就是最大程度上减少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适。让病人乐于接收检查。特别是本身很恐惧的患者和那些害怕检查但又必须检查甚至要经常复查的病人。避免了因为惧怕检查而贻误了诊断和治疗。因为胃肠镜检查对早癌和癌症的确诊是其他检查手段不能替代的。无痛苦检查的另一优点就是让医生更从容的做好检查和治疗,避免因担心患者不适而过于匆忙,影响检查和治疗,导致误诊、漏诊等情况发生。那无痛苦检查安全吗?也就是好多患者问的,做“麻醉”会不会做呆了?其实完全不必担心。无痛苦胃肠镜所使用的静脉麻醉药代谢很快,6小时以内会完全分解、代谢,对人体神经系统不会带来任何后遗症,尽管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有 “一过性认知障碍”,但很短时间就会消失。所以大家完全不要担心做了会记忆力下降、引起老年性痴呆等等“想当然”的副作用。那无痛苦胃肠镜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当然不是,因为麻醉检查也是有禁忌的。如年龄太大的、心肺功能不全的、近期感冒咳嗽的、麻药过敏的等等都不宜做无痛苦检查。还有做无痛苦检查当天,最好有人陪伴,不宜开车、骑车。

发布了文章

请记得提醒您的父母:50岁以后,肠癌筛查一定要做

2015-08-26 大肠外科|蔡三军 海上柳叶刀 刀先生按:蔡三军教授关于肠癌预防与诊治系列文章的中篇。爱他,就一定要提醒他,别等到事后再来后悔……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讲到美国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下降,五年生存率持续提高,其秘诀就在于其三级预防体系中的前两级。第一级,是旨在改变生活方式的病因预防。 今天我想讲讲第二级预防——重在筛查、普查、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的早期治疗。 2005年之后,我就非常想把大肠癌筛查做好,而机会也正落到了我手上。 就好比牛顿头顶的一颗苹果就这么砸到了我的头上——2007年我拿到了上海重大项目:大肠癌防治研究,其中的一个子课题,是上海七宝社区大肠癌高危患者早期筛查项目。 拿到项目后,我带领科室团队的成员投入这个社会筛查研究项目。 在历时3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团队通过“预防、诊治、康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机制,保证了社区大肠癌筛查工作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有质量地顺利推行,也为肿瘤早发现社区模式的建立和探索积累了经验。 截至2010年7月,项目组对七宝社区的50岁以上人群17908余人,开展了大肠癌危险度调查问卷,共有15922人完成FOBT(大便隐血测试),覆盖率达到90%。其中检测出阳性2828人,阳性率17.76%,阳性病人中接受肠镜检查的为2023人,顺应性71.53%,1672人肠镜检出慢性黏膜炎1263例,息肉567例,其他189例。 随后,项目组对567例息肉进行病理检查,检出癌前病变327例,占57.67%,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213例,大肠癌36例。癌前期病例检出率达到1830/10万,大肠癌检出率201/10万,早期12例,早期发现率达到33%,远远高于上海市大肠癌早期诊断率11%,起到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 此项研究成果,后来促成了上海市“十二五”一个重大卫生服务项目——对上海50岁以上大肠癌高发年龄的人群进行普查筛查,而且全部由政府提供资金。截止2013年,该项目已经累计进行了110万的筛查,发现了900余位癌症患者和9500余例的癌前病变。 在这900多个癌症患者中,Ⅰ期肠癌患者占了40%,一般只要进行根治性手术,不需要后续放疗或化疗,就能基本实现治愈可能。另外的癌前病变者,通过内镜处理,也有效地将“祸根”铲除,阻断了癌变的可能。 这,就是我目前正在努力身体力行地推动的事情——将大肠癌早诊早治从口号变为惠民项目。 目前,我们上海正在进行的“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覆盖的人群为达到退休年龄段并参加上海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的常住人口,计划是完成400万人的筛查工作,但目前仅仅完成了178万,主要是由于社区居民参与的意识不强。但是在178万已经筛查的退休老人中,就有34万高危人群。 按道理这34万人都应该去做肠镜的进一步检查,但是只有9.4万人去做了。这9.4万人中有2100人确诊为肠癌,其中40%的人还处于早期,经过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以上,而还有1.8万人发现有大肠息肉,其中60%到70%的息肉如果不及时切除,长大后可能会癌变。 可以想像,在剩下的人群里又会有多少早期肠癌患者没有及时发现…… 所以,请记得提醒你的父母:50岁以后,肠癌筛查一定要做!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