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428256

李心翔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肿瘤
肠癌
直肠癌
结肠癌
便血
肠肿瘤
结直肠癌
大肠癌
AS
肠梗阻

发布了文章

从增生到癌症要10-15年,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以下1号和2号食谱哪个属于“富贵病”容易盯上的饮食习惯?李心翔 教授:1号的饮食习惯非常西化,这些牛奶蛋类都是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也是城市人的“标配”,但是蔬菜摄入比较少,明显是属于“富贵病”最爱的饮食习惯。李心翔 教授:2号食谱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更常见,其中五谷杂粮对于我们肠道健康有帮助。但2号食谱容易造成胃癌、食道癌。有句话说,富得肠癌,穷得胃癌。虽然是个玩笑话,但也有一定的例子可以作证。饮食里能找到肠癌的蛛丝马迹吗?李心翔 教授:1号食谱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三高一低”,即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这类饮食习惯多见于经济发达地区,尤其西方国家中比较常见。高脂饮食容易导致致癌物质的产生,促进胆汁酸的分泌,它容易刺激肠道黏膜,长此以往容易引起肠道炎症;肠道菌群是维持肠道健康的一个重要系统,高脂肪饮食容易破坏肠道平衡,抑制有益菌、增加有害菌。而且,高脂饮食会影响肠道干细胞的分化,导致癌症的发生。多重因素积累下来,会造成便秘、肠道蠕动变慢,就容易在体内形成毒素长期储存于体内,最终导致肠癌的发生。肠癌的发生除了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外,与现在居民普遍寿命延长也有关联。70岁以上肠癌的发病风险在不断提高。肠癌是突然发现的呢还是有慢慢积累的过程?李心翔 教授: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很高,但其实完全可防可治。肠癌的发病机制80%-85%为散发性肠癌,它是由腺瘤发展到腺癌,最终形成肠癌的一个过程。这个转变时间窗时间很长,约有10-15年,我们在这期间完全可以提前发现。如果能在还是腺瘤的阶段就早发现、早治疗,其实是完全可以控制的。肠癌是突然发现的呢还是有慢慢积累的过程?李心翔 教授: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很高,但其实完全可防可治。肠癌的发病机制80%-85%为散发性肠癌,它是由腺瘤发展到腺癌,最终形成肠癌的一个过程。这个转变时间窗时间很长,约有10-15年,我们在这期间完全可以提前发现。如果能在还是腺瘤的阶段就早发现、早治疗,其实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除了不良饮食习惯以外,有哪些人群易发肠癌?李心翔 教授:高危人群除了长期饮食习惯不当、不爱运动以外,长期抽烟、喝酒也容易高发肠癌;肠癌的高发与年龄也有关系,如果是超过70岁的人,得肠癌的几率也会相应增高。年龄越大,得肠癌的风险也越高。此外,15%的肠癌与遗传因素相关,如果直系亲属里有人曾经、或是现在得过肠癌,那么家里其他人得肠癌的风险也比一般人群要高。肠癌又是一个多元化癌症,得过肠癌或是由腺瘤疾病的人,这部分人也是高危人群。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比较容易引起免疫环境失调、免疫性疾病,所以说炎症性肠病也容易多发,比如克罗恩病等。时间长了也容易转变成肠癌。一些长期容易精神紧张、有阑尾炎或者是胆囊切除史,也是肠癌的高危人群,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好早期的肠癌筛查。如果家中有人得了肺癌、肝癌,是不是也要特别当心?李心翔 教授:肠癌中有一种与家族遗传相关性的疾病叫作LYNCH综合征,可引起结直肠及其他部位的肿瘤,包括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小肠癌、肝胆癌、上尿道肿瘤、脑和皮肤的肿瘤等。为什么我们要重视肠癌的早期筛查?李心翔 教授:从腺瘤到肿瘤的一个长期癌变风华过程。起初只是一个小增生,一个小腺瘤的形成,后面进化到高级别上体的瘤变,即癌前病变,进展到后面是早期腺癌。早期腺癌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如果在非典型增生时期就能发现,通过肠镜检查就可以早期处理。所以我们强调,肠癌的早期筛查十分重要。我们有一个很长的时间窗去预防肠癌的发生。我们有哪些早期筛查肠癌的手段?李心翔 教授:我们要精准锁定肠癌的高危人群是哪些,然后才能确定下一步应如何筛查。大家可以通过大便隐血检测、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去进行相关的排查。如果大便隐血指标阳性,就一定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一个提示信号。但大便隐血检查会存在假阳性问题,比如吃了含铁的食物、动物内脏或者是血制品,也会引发指标阳性。所以大家在做大便隐血检查前,要尽量避免吃这类食物,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如果正常检查下来,大便隐血指标阳性,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来排查消化道肿瘤疾病的发生。除此以外,直肠癌可以通过肛门指检的方式来筛查。因为直肠位低,通过指检可以直接触摸到有无肿瘤。在单位体检中都有肛门指检的选项,但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都不会去做,这样很容易错失发现早期疾病的机会。建议大家每年体检都要做一个肛门指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此外,胶囊内镜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筛查手段,胶囊内镜上有一个微型摄像头,通过食道吞入后,胶囊内镜一路往下从食道到胃部,从胃部到小肠、结肠,最后经由肛门排出。它会以影像的方式一路记录下检查的过程,能够看清肠道内是否有肿瘤细胞。胶囊内镜的优势是可以看清整个消化道内有无肿瘤细胞活动的异常,但它的价格比较昂贵,检查针对性不是特别强,如果在高度怀疑有肠道肿瘤的情况下,还是应选择肠镜进行筛查。大便隐血测试是一个什么样的测试?李心翔 教授:排便完以后将采样棉花交给工作人员检测,如果大便有少量出血即能检测到。它存在一定的假阳性问题,灵敏度不高,因为确诊癌症的患者未必大便隐血指标有问题,因此只能作为大规模筛查样本的一个参考,用来标记肠癌的高危人群。而且大便隐血阳性的引发因素有很多,像一些炎症性疾病也会导致指标出现阳性,大家也不必太紧张,但需要做进一步的肠镜检查来排除肿瘤疾病。肠镜的筛查应该什么时候做?李心翔 教授:中国的肠癌筛查指南建议50岁以上人群要定期筛查肠癌,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都要做一次肠镜检查。非高危人群每五年做一次,高危人群应三年做一次。但近年来肠癌的发病率在上升,因此肠镜的筛查年龄段调整为45岁。大家也不必过度焦虑,因为从腺瘤到腺癌有5年的窗口观察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发现问题,也能早筛早诊。有肠癌家族史的患者,肠镜筛查的年龄需要相应提前,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大家在初次做完肠镜检查后,可以听取专业医生的意见来确定后续的检查或诊疗。关于肠癌有哪些要叮嘱大家?李心翔 教授:肠癌是我们的一大挑战,尤其是年龄越大患肠癌的风险也越高。但我们无需太焦虑,肠癌可防可治,它发病比较慢,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最大化预防,同时要做好早期筛查。即便发生肠癌也不用太担心,复旦肿瘤医院的专业团队会竭诚为大家治疗。希望屏幕前的大家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网友提问肠癌患者有什么食物是不能吃的?李心翔 教授:民间有个说法,得了癌症,鸡鸭和海鲜不能吃,这是一个误区。在饮食原则方面,我们其实提倡用鸡鸭代替猪羊,因为鸡鸭属于白肉,而以猪羊为代表的红肉吃多了会容易增加致癌风险。所以我们建议是,红肉少吃,尽量以白肉为主。大家要注意均衡饮食。手术后,医院会用新鲜组织肿瘤直接做基因检测吗?组织活检何时做?李心翔 教授:我们医院有免疫组化的检测,如果组织标本能拿到的情况下,可以做基因检测,不需要做抽血检测了,抽血检测只有在标本没有取得的情况下才做。组织活检和液体活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如果同时发生肝肺转移,尽量采用组织标本的检测;如果组织标本不可及,可以采用液体活检的形式。T3N2M0患者术后应该怎么复查?李心翔 教授:T是肿瘤浸润的深度,N是淋巴结,M是远处转移,所以说TNM分期决定了你的肿瘤是哪一期。T3N2M0属于III期高危患者,术后头三年应该每三个月随访复查一次,如果三年里情况安好,可以每半年复查一次。过了五年后没有任何复发转移,就是临床治愈患者。未来只需要每年做好体检就可以了。化疗结束后,需要做PET/CT检查吗?李心翔 教授:PET/CT不是常规的筛查手段,所以我们不推荐所有患者做,一方面价格比较贵,同时它多用于肿瘤的一个辅助诊断。当医生给患者制定诊疗方案前,可以做一个PET/CT来辅助诊断。肿瘤周围淋巴结转2枚,是不是转移风险很高?后期需要注意什么?李心翔 教授:淋巴结转移数小于4枚,属于低危人群。但淋巴结只要出现转移,一般就是III期,而这个时候需要进行化疗。尽管I期肠癌复发转移率比较低,但仍要高度重视。随访的目的在于及早发现病灶是否转移,及时治疗。所以说大家要认真做好随访和治疗,这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获益。

发布了文章

李心翔教授团队荣获2022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历届科技奖竞争激烈,此次终评“直肠癌规范化诊治体系的优化及推广”获得全体15位评委的全票通过,也显示大肠外二科李心翔教授团队在直肠癌全程管理领域的规范与创新成果获得业内高度认可。据悉,李心翔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积累,以“提高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性工作,从外科治疗模式优化,治疗疗效监测,预后预测及生物学机制研究四个方面建立了规范化的直肠癌诊疗体系,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李心翔教授擅长结直肠肿瘤微创腹腔镜外科治疗,他曾在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微创外科中心进修学习,回国后在复旦肿瘤医院率先开展了各类腹腔镜肠癌手术,并担任医院腔镜平台执行主任,在李心翔教授的带领下,复旦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百分之八九十的患者都是采用腹腔镜手术。作为一名肿瘤外科医生,不仅仅要外科技术过硬,还要兼顾肿瘤学疗效,其中,直肠癌的治疗始终是大肠外科的难点和热点。李心翔教授团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以血管为中心入路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新理念——“先血管、后平面;先静脉后动脉;保留左结肠动脉的高位清扫”,以提高肿瘤根治效果,减少术中肿瘤细胞播散风险。基于这些理论,李心翔教授主编了名为《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手术学——新理念,新技术》的专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籍得到了国内同行的一致好评。如何在保留左结肠动脉同时彻底行根部淋巴结清扫,李心翔教授进行了概念创新,首次提出了"肠系膜下动脉类三角区域[由腹主动脉、肠系膜下静脉/左结肠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构成]淋巴结"这一概念,代替传统第253组淋巴结,有助于提高肿瘤学根治的效果,同时保护神经。李心翔教授作为牵头人组织编写了国内首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直肠癌根治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全文发表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吻合口漏是直肠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对于低位直肠癌,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的一个难题。吻合口瘘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吻合口血供不好,存在张力,保留左结肠动脉有望改善吻合口血供;二是吻合质量不过关。从临床难点问题出发,李心翔教授团队探索出了“直肠癌腹腔镜下经肛拖出的无成角双吻合”这一新技术,并基于此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该吻合技术为国际首创并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李心翔教授于2019年应邀参加第39届欧洲肿瘤外科学会(ESSO)并获邀进行了题为“Anastomotic leakage management and laparoscopic eversion& non dog-ear techniques”的主题报告,在国际上分享这一创新吻合技术,获得国外专家高度评价,获邀参与执笔《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2021 版)》。李心翔教授在国内创新性地通过吲哚菁绿近红外光成像技术评估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吻合口血供,从而实现结直肠癌更个性化、精准化的外科根治手术,并作为执笔人参与编写《吲哚菁绿近红外光成像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 版)》。提高直肠癌治疗效果,仅仅有规范的外科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不同患者之间的治疗方案有很大差别,如何全流程管理患者,将放化疗,以及新兴的免疫治疗与手术有效地组合起来,制定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使患者最大程度生存获益,是一名合格的肿瘤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以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为例,就要从直肠癌的术前分期、治疗方案的确定开始,从新辅助治疗方案的优化,到手术技术的提高,再到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术后随访与观察,早期识别复发转移及时给予干预措施。对于术前的新辅助治疗,优化治疗方案可以显著病理学完全缓解率,病理学完全缓解的这部分患者预后极好,提高的病理学完全缓解率有望转化为生存获益,如果能在术前通过多种手段评估为临床完全缓解,可以对这部分患者采取“等待-观察”策略,从而避免手术带来的创伤和潜在的并发症,这对于因肿瘤位置较低而不能够保肛的患者意义尤为重大。对于低位的、高复发风险直肠癌,李心翔教授团队与放疗科章真教授团队开展多个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有望使更多的患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增加非手术治疗的比例。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主要还是基于结肠癌的研究结果。然而对于新辅助治疗后的直肠癌,有些患者术后病理报告出现显著的降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辅助化疗?如果需要化疗是选择双药联合还是单药方案?这些问题缺乏临床研究证据。针对目前临床争议的热点问题,李心翔教授团队开展了首个以病理学为导向、前瞻性、随机、评估新辅助化疗(ACT)在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以及手术后价值的多中心临床研究(ACRNaCT研究),旨在降低化疗毒性,提高治疗效果,该研究项目全文发表于BMC Cancer,即引起国际关注。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直肠癌防诊治疗领域的全程管理水平并推广诊疗新技术、新进展。李心翔教授在2018年牵头成立国内首个中国直肠癌防治专家委员会以及2019年成立中国直肠癌临床研究联盟,连续举办5届全国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自2020年以来打造直肠癌学术品牌活动:肠路领航——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论坛,每年举办8场城市巡讲会议,论坛汇聚国内结直肠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极大助力我国直肠癌外科诊疗规范与创新的推动。在医院内开展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专科培训班,面向全国各地招生培养直肠癌规范化诊疗专科医生使直肠癌系列成果直接服务于患者。李心翔教授表示,团队将以此为契机更好的做好直肠癌全程管理的规范化实施,推动直肠癌相关临床研究的立项和开展,让直肠癌全程管理成为医院的特色和品牌,造福于广大直肠癌患者。

发布了文章

肿瘤医院李心翔教授团队揭示环状RNAcircCAPRIN1调控结直肠癌脂代谢和肿瘤进展的分子机制

环状RNA大多数由前体mRNA外显子反向剪接产生,研究表明环状RNA在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无氧糖酵解以外,肿瘤细胞还可通过脂肪酸摄取,脂质合成和β氧化来获取能量来适应肿瘤微环境。脂肪酸合成主要受限速酶调控,既往研究表明脂代谢异常与肿瘤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和化疗抵抗密切相关。然而,环状RNA是否及如何调控肿瘤细胞脂代谢从而影响肿瘤进展仍未充分阐述。11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李心翔教授/李清国副主任医师联合上海市中医院王子良研究员在Cancer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circCAPRIN1 interacts with STAT2 to promote tumor progression and lipid synthesis via upregulating ACC1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该研究基于环状RNA芯片发现circCAPRIN1可促进结直肠癌进展,通过脂代谢异常调控角度阐述了该环状RNA促进肿瘤进展的分子机制,为结直肠癌靶向脂质合成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环状RNA circCAPRIN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高表达circCAPRIN1结直肠癌患者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体外体内实验证实circCAPRIN1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测序发现circCAPRIN1与脂质合成以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显著相关,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敲减circCAPRIN1可通过下调ACC1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脂质合成。RNA pull down联合质谱分析发现circCAPRIN1可招募转录因子STAT2从而转录激活ACC1的表达,CHIP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也证实了STAT2对ACC1的转录调控。综上所述,该研究鉴定了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的环状RNA circCAPRIN1,可通过与转录因子STAT2直接结合,转录激活ACC1,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细胞脂肪酸合成和恶性转化。该项工作首次报道了环状RNA circCAPRIN1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并从调控细胞脂质代谢的角度阐明其调控机制,为circCAPRIN1靶向干预脂质合成提供理论基础(图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杨雨菲博士研究生、骆大葵博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邵杨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李心翔教授/李清国副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院王子良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ac2.12380

发布了文章

第五届全国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顺利召开(五)

分会场五:直肠癌围术期全程管理论坛暨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专科培训项目。该论坛主要针对医联体单位、基层单位,特别是在本院接受专科培训的进修医生。专家针对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和争议点进行授课讨论。首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赵任教授线上分享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的重点和难点。结直肠手术从开放式入路到腔镜再到机器人,经过了长时间的改进和演变。而单孔腹腔镜手术入路潜在的优势尚存争议。赵教授指出,单孔腔镜技术上的难点始终存在,但是优势在于更微创,更快的康复,美容等等效果。其中赵主任重点讲述了单孔机器人——术锐内窥镜手术系统的特征。赵教授团队展示了中间入路的单孔腔镜乙结肠手术录像。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精细地进行了系膜的游离,保留了生殖神经,顺利完成了手术。最后赵教授总结:单孔腔镜结直肠手术对于特定患者安全、可行,但缺乏远期预后数据。单孔机器人系统灵活,操作简便,对腹腔内中小手术有较好前景,但是对于腹腔内复杂手术的应用有待探索及器械的进一步发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的武爱文教授介绍了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的现况和未来。武教授指出,watch and wait的观点是在2004年被正式提出,近年来关注度逐年升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武教授接下来提出: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如果符合临床完全缓解(no evidence of residual cancer)的患者,应考虑等待观察。随后武教授指出,等待观察的未来在于合理的评估,不但评估有无进展,同时应评估进展的时间点和深度。5到8周时需初次评估,结合评估结果选择治疗方案。多次的评估可以筛选掉疗效满意而无需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同时需要重视局部再生后的替代疗法、重视等待观察中的远处转移。最后武教授进行了总结:非手术治疗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治疗后的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是实施的前提和保障。目前看,长时间的随访仍是最终的验证,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共同决策。如果寻求等待观察,新辅助治疗后的手术不宜过早。更深入的研究尚需学科交叉与融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卢云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胃肠外科的临床应用。卢教授分享了目前取得的技术成果,包括以下:1、胃肠道虚拟内窥镜研发与CAS在胃肠外科应用。2、人工智能在胃肠外科的应用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网络对直肠癌MRI盆腔淋巴结的自动识别过程。3、胃肠外科手术风险评估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随后卢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两个病例,并指出人工智能的评分可以很好地预防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医生也有很多的帮助,对临床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谢忠士教授为大家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直肠周围多间隙辨识及游离技巧。谢教授用西游记的比喻,首先提出了五孔三洞的定义。首先是Toldt间隙需要轻轻分离疏松结缔组织,随后可见左侧输尿管及左侧生殖血管。关键点在于肠系膜下静脉及头尾Toldt间隙的汇合。常见的错误点在于过浅进入直肠系膜内,又或者过深以至于进入腹下神经丛背侧。其次是直肠后间隙,需轻轻分离推开结缔组织。在骶骨岬水平先疏松两侧组织,后处理腹下神经前筋膜。最后是肛提肌上间隙waldeyer fasia,需要认真细致。根据手术清扫区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清扫方式。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的刁德昌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基于胚胎发生学结直肠手术筋膜解剖的探索性研究。刁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解剖学和病理学的知识,并介绍了目前主流的三大膜解剖模型。包括英国Coffey教授的系膜解剖模型认为肠系膜是连续的,最好从Toldt前界面进入,但是不能解释Toldt筋膜的胚胎学产生。其次是日本筱原尚教授认为腹膜是连续的,融合筋膜是不可分开的,科学地解释了邓氏筋膜的产生。但其局限在于没有理解胚胎发育肠系膜旋转,其次无法解释直肠后腔发生学模型。第三是中国龚建平教授的膜解剖学说,承认双层膜学说,但是认为融合筋膜是可以剥离的。刁教授总结,目前尚无膜解剖的金科玉律。最后刁教授展示了研究成果,分享了解剖及免疫组化的结果。提出膜解剖仍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活体实证学的角度去静心钻研,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前瞻性试验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高玮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处理策略。首先高教授指出,结直肠肝转移的治疗目标是降低复发,延长生存时间。即便是晚期患者,手术仍然可以获益。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应该至少有两个影像学的证据,且术前应有肝转移全面评估的MDT。手术切除策略争取同步肠肝切除,需要满足肿瘤小,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两个大切口I期同步切除应慎重。能够提高MED的局部毁损治疗包括:放疗、消融、冷冻、无水乙醇及选择性内放射。随后高教授讲述了除了手术治疗以外的其他包括系统性化疗、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MSI-H患者的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童彤教授对直肠癌影像诊断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童教授介绍了直肠MR常用的检查序列及直肠癌原发灶的影像学重点数据,包括:DIS、T、A、N、C、E。童教授带领大家一起阅读了许多不同分期的MRI图像,全面总结了磁共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精准评估,并指出了直肠癌多学科治疗中影像诊断的指导意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夏凡教授介绍了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模式的选择。夏教授提出,在不同模式下的放化疗策略可以不同。例如长程放疗和经典短程放疗,两者都具备治疗效果,长程放疗可以更好地令肿瘤降期。而夏教授也提出短程放疗+巩固序贯足量化疗的缩瘤效果不劣于经典长程化疗,与此同时,因为时间短可以让患者更早接受足量化疗。其次,夏教授阐述了放化疗的顺序问题、单纯新辅助化疗的优劣性以及传统放化疗对比加用免疫治疗。夏教授指出,新辅助放化疗+免疫治疗在MSI-H患者中取得了很高的缓解率。最后,夏教授对于未来的化疗方案做出了展望,相信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可以给出答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刘方奇教授阐述了少见直肠肿瘤的临床诊治。刘教授首先介绍了肿瘤易感基因的外显率和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特征。根据临床分类为非典型息肉病型如Lynch综合征和息肉病型。随后刘教授讲述了Lynch综合征的筛查标准,包括阿姆斯特丹标准和Bethesda标准。所有≤70岁的结直肠癌,或>70岁符合Bethesda标准的患者都应进行Lynch综合征的筛查。接下来刘教授回顾了FAP的诊断标准,并指出经典型FAP的APC突变检出率仍然很高。 最后李清国教授主持了会议讨论,由我院专科培训导师和活跃在大肠癌治疗一线的兄弟单位专家就各位讲者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参会嘉宾纷纷表示,虽然这次大家少了一次线下相聚的机会,但是会议日程满满收获匪浅,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遗憾。大会的胜利召开充分体现了我院大肠癌多学科,特别是大肠外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与会的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领导对我院大肠外二科成立一年多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了高度认可。我们一定会只争朝夕、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地促进大肠癌学科的更快更好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发布了文章

第五届全国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顺利召开(四)

会场四 直肠癌外科治疗论坛该论坛包括直肠癌外科焦点技术论坛和直肠癌低位保肛TaTME论坛两个部分。来自不同医院的教授分享了直肠癌相关手术经验及前沿进展,探讨了ISR、NOSES手术等的疗效和技巧,并交流了TaTME的一些争议性内容及低位直肠癌保肛问题。论坛一:直肠癌外科焦点技术论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李清国教授作为论坛的执行主席主持了开幕式,论坛主席李心翔教授、王振军教授、傅传刚教授分别为开幕式致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主任 李心翔教授致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主任 王振军教授致辞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普外科主任 傅传刚教授致辞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 孙跃明教授致辞池畔教授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术后早期吻合口漏的诊断与治疗随后进入学术交流环节。首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通外科主任池畔教授介绍了经腹与经肛双向灌洗负压引流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早期吻合口漏的诊断与治疗。在明确早发型与迟发型吻合口漏定义后,池教授具体讲解了吻合口漏的时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国际直肠癌研究组的吻合口漏分级对不同级别患者的治疗方法做出推荐。 王自强教授 低位直肠癌ISR 手术的解剖及技术要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肿瘤中心主任王自强教授讲解了经括约肌间直肠前切除术(ISR)的分类、关键解剖及技术要点。在会议中,王教授比较了不同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方法,辨析了有争议的解剖内容,包括直肠纵肌的移行与裂孔韧带的关系以及肛尾韧带的构成与裂孔韧带的关系等,并通过大量解剖图谱及影像信息直观且清晰地展示了相关解剖结构及手术入路。结合手术录像,王教授分享了ISR的技术要点,并强调了CRT对ISR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提出了是否可以在接受ISR的患者群体中使用化疗替代放疗的问题。李太原教授 机器人直肠癌NOSES手术关键技术要点与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李太原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机器人直肠癌NOSES I式选择及关键要点。李教授指出,达芬奇核心技术优势包括裸眼3D高清视野、可转腕手术器械、直觉式运动、荧光显影技术等,可以达到减少疲劳、实时评估的效果,并介绍了机器人手术的基本要求、适应证及禁忌证。直肠癌NOSES术式种类多样,对低位、中位、高位直肠癌手术方式不同,对于保肛困难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可选择NOSES I式A/B/C/D/E法。韩方海教授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CME+D3要点和评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韩方海教授针对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下右半结肠癌CME+D3手术要点和疗效进行了评价。韩教授将右侧结肠的系膜床分为五个区域,不同的手术入路不影响微间隙的结构,达芬奇手术中对于膜结构的理解非常重要。韩教授还对达芬奇术后远期疗效、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评价。与腹腔镜手术对比,回顾性研究表明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术在术中失血、转开放手术率、住院时间方面有更大的优势。燕速教授 超低位直肠癌TME与盆底功能解剖再认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主任燕速教授介绍了低位直肠癌ISR应用解剖与功能保护的相关内容。燕教授从ISR手术相关文献切入,通过介绍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等说明ISR的应用应慎重考虑适应证、禁忌证,并且在熟悉解剖结构外,还需要了解不同肌群的起止点、神经支配情况。回顾东亚地区的相关临床研究可以发现,超低位直肠前切术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肿瘤学结果方面具有可比性,但ISR组会出现严重的肠功能障碍和严重的大便失禁。最后葛步军教授、钱春华教授、俞继卫教授、吕强教授、苏立教授、钱正海教授、吴建忠教授分别对专家讲课进行了热烈讨论。论坛主席王振军教授和傅传刚教授对外科焦点技术论坛中各位教授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赞扬。池畔教授针对术后吻合口漏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想法;韩方海教授和李太原教授分享了机器人手术的相关经验;燕速教授和王自强教授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讲解了直肠癌相关解剖层次及细节,使人受益匪浅。论坛二:直肠癌低位保肛及TaTME 论坛本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梁磊教授担任执行主席论坛主席张宏教授、康亮教授、刘骞教授、姚宏伟教授分别致辞寄语论坛主席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 张宏教授论坛主席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二区主任 康亮教授论坛主席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 刘骞教授论坛主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胃肠外科主任 姚宏伟教授论坛主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胃肠外科主任 姚宏伟教授张宏教授:TaTME 的优劣之我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张宏教授分享了个人对于TaTME价值的看法。张宏教授认为TaTME的价值主要包括:(1)可能有利于标本环周切缘的安全性;(2)直视或腔镜下从肠腔内精确离断保证标本远端切缘安全性;(3)部分TaTME无额外切口,符合NOSES理念;(4)避免狭窄骨盆造成的离断困难,不需腔镜下多次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部分价值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是否增加保肛率、是否降低局部复发。此外,张教授还探讨了TaTME开展的必要性,他指出并非所有开展TaTME的患者都具有困难骨盆,且该术式耗时长、难度高。王亚楠教授:低位腹腔镜直肠手术的安全吻合广州南方医院普外科王亚楠教授介绍了地位腹腔镜直肠手术的安全吻合问题。王亚楠教授指出,低位直肠癌是吻合口漏发生的高危因素。TME手术比非TME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率高,TaTME比LaTME发生率高,肿瘤距肛缘<5cm比≥5cm发生率高,并且新辅助治疗增加吻合口漏发生率。针对这一现象,王教授总结了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切割吻合技巧,如器械或工具达到有效牵拉、达到切割线垂直最短、尽量完成一钉切割、留置肛管,和肛门注气进行测漏试验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徐庆教授介绍了TaTME技术演进以及个人学习TaTME的经验。徐庆教授认为充分熟悉和了解TaTME的相关器械是接触TaTME技术的第一步,此后还应逐步熟悉经肛手术术中电凝器械的功率,注意经肛手术术中的出血问题等。徐教授还分享了TaTME的手术步骤以及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如荷包方式、分离方式等。梁磊教授: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保肛案例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梁磊教授分享了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保肛案例,介绍了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治疗经过、新辅助放化疗的预期效果、主流手术方式以及注意要点。梁磊教授指出,直肠癌保肛问题的核心是达到治疗方法和治疗目的的平衡,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的肿瘤,运用新辅助治疗方法使其转化为可保肛的可切除组是手术的前提。

发布了文章

第五届全国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顺利召开(三)

分会场二  直肠癌多学科及精准治疗论坛第二分会场主要聚焦于目前直肠癌多学科及精准治疗中的相关热点和难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彭俊杰教授主持该会场。首先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蔡三军教授,上海东方医院的李进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致辞。三位教授分别从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治疗现状和目前直肠癌治疗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对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随后由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方维佳教授围绕NICHE-2研究、HIPECT4研究和ACCENT/IDEA 12项试验汇总分析这三个临床研究,总结汇报了ESMO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新进展。NICHE-2研究聚焦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MMR缺陷结肠癌治疗。该研究结果显示仅4周治疗后,95%的dMMR结肠癌患者达到显著病理缓解,67%患者达到pCR。该研究表明新辅助免疫治疗有望成为dMMR结肠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HIPECT4研究聚焦于局部晚期结肠癌的辅助腹腔内热化疗。该研究结果表明减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局部控制率显著优于单纯手术组。但方维佳教授指出由于手术医生技术差异和临床分期差异使得该研究结论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ACCENT/IDEA 12项试验汇总分析研究聚焦于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对老年III期结肠癌患者的疗效。该研究指出FOLFOX/CAPOX治疗在大于70岁老年患者是安全的,且耐受性较好。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就目前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了汇报。由于微卫星状态差异导致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存在巨大差异。邓教授首先报告了dMMR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简要介绍了今年ESMO大会上公布的NICHE-2研究,随后将本中心开展的PICC研究和NICHE研究,NICHE-2研究和MSKCC研究做了比较,发现对于dMMR患者,抗PD-1免疫治疗可以获得显著的pCR率,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随后介绍了Avelumab对比标准二线方案治疗MSI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SAMCO-PRODIGE54随机II期实验,该研究达到了PFS改善的主要研究终点,相对于标准治疗,两者在ORR和DCR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大多数免疫治疗患者疾病控制超过18个月。结合目前临床研究发现对于大部分dMMR患者,抗PD-1免疫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对于pMMR患者,目前抗PD-1单抗治疗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因此邓教授结合目前开展的多个临床研究,探讨了联合治疗以逆转抗PD-1治疗抵抗的临床策略。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彭俊杰教授首先回顾了CRLM的治疗变迁,接着围绕初始可切除CRLM从关注RAS状态到动态监测应用展开探究,最后讨论了初始不可切除CRLM优化药物选择实现NED的可行性,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了 CRLM的优化管理策略如何紧跟精准治疗的时代步伐。随后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肖巍魏教授报告了新辅助放化疗在结直肠癌患者器官保留中的价值。第一环节结束后,由来自辽宁省肿瘤医院张敬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季晓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文桦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万觉锋教授对上述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第二环节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祥教授报告了复发直肠癌局部治疗的罪与罚。就目前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治疗这一临床难点,从直肠癌术后复发现状、预后相关因素、手术治疗指征和放化疗四个方面展开了详细报告。随后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阎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俞旻皓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章倩教授就直肠癌术后复发治疗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雅琪教授汇报了ctDNA检测MRD的临床应用及肠癌肝转移术后随访监测的病例分享。从ctDNA不同检测的方法,ctDNA检测目前的临床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对ctDNA在结直肠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做了介绍。最后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研究案例分享了ctDNA在临床治疗中的研究价值。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德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刘方奇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韩俊毅教授就ctDNA在结直肠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享了自己的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分会场三 直肠癌复发转移论坛分会场三主要就直肠癌复发转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大会在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廉朋教授的主持中拉开帷幕,廉朋教授提出,希望本次论坛可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专家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并且为之后的专家合作交流提供机会。首先,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顾晋教授致辞,顾教授指出本次大会可以使全国各地专家齐聚一堂,针对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等病例进行交流和讨论,期待可以呈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论坛,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随后,由天津大学海河医院院长王西墨教授致辞,王教授提出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是我们诊疗中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结直肠癌复发转移手术已经在国际打响名声,这是值得鼓励的,并且期待大家可以在这次论坛中取得收获。最后,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教授致辞。许教授指出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是我们长期面对的一项难题。虽然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在不断的提升和发展,但是目前放化疗后或者手术后的结直肠癌病人,仍存在一定的复发转移概率。所以,这也是我们需要长期研究的题目。希望通过论坛这个平台,使全国各地专家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交流,以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随后进入学术交流环节。首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冯波教授做了直肠癌盆腔复发腔镜再手术的主题演讲,冯教授分享了直肠癌盆腔复发腔镜再手术病人的一些筛选方式和治疗准则。通过对文献以及病例的分享,引出了对直肠癌复发病人行腹腔镜再手术的指征和适应症的探讨。最后对直肠癌复发腹腔镜手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和手术建议。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权教授做了困难骨盆中低位直肠癌的解决方案主题演讲。王权教授首先点明了对困难骨盆的定义及理解,随后分享了困难骨盆病人术中面临的问题及术前、术中的准备注意事项,最后也总结和提出了一系列降低手术风险的举措。来自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汤坚强教授做了侧方转移淋巴结清扫技术新进展的主题演讲。汤教授分享了对于侧方转移淋巴结清扫技术的经验和新进展,提出了对于侧方转移淋巴结清扫技术的共识。介绍了荧光导航在清扫侧方淋巴结中的示踪及导航作用,并指出其目前的优势及不足。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永友教授介绍了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通过手术病例分享引入16组淋巴结转移的定义和治疗方案。对16组淋巴结转移病人的治疗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建议。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顾岩教授做了结直肠癌腹壁侵犯外科治疗的主题演讲。顾教授首先明确了结直肠癌腹壁转移的定义和现状,介绍了发生腹壁转移的原因以及一系列临床病理表现。随后分享了腹壁转移的外科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及治疗原则,总结了结直肠癌腹壁重建的主要技术。来自上海长征医院张剑教授做了前后入路,联合骶骨和盆底肌切除的肠癌脏器联合切除手术的主题报告,总结了在长征医院通过前后入路进行联合骶骨和盆底肌切除的肠癌脏器联合切除手术的病例,并且介绍了空盆腔综合症的定义、影响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明确了基底膜生物补片的适应症及使用注意事项。来自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楼征教授做了低位直肠癌保肛:从解剖基础到临床实践的主题报告。楼教授首先从解剖学方面介绍极低位保肛的难度和常用术式,随后强调了盆腔张力完整盆腔脏器功能良好的前提,以及盆底重建对于排便困难的影响。最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大卫教授做了精准治疗时代直肠癌保肛治疗的进展与思考的分享。李教授首先分享了直肠癌的发病特征以及保肛的研究热点,介绍了精准外科的一系列要素以及ISR手术的适应症和并发症。列举了TaTME的在保肛中的优势,强调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需要行新辅助放疗联合TME手术的治疗模式。

发布了文章

第五届全国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顺利召开(二)

会场纪实上午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等结直肠癌领域权威专家围绕直肠癌综合治疗的相关热点进行了主题演讲,为本届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开启了华丽序章。下午从直肠癌临床研究暨指南共识,多学科及精准治疗,复发转移,外科治疗和直肠癌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及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专科培训五个主题开设了五个分会场,对近年来直肠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多维度,全方位的研究报告。上午篇上午学术交流环节,首先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分享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诊疗中心的建设体会。蔡教授分别从预防、诊断、治疗和随访这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强调了肠癌筛查的重要性,可有效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而诊断分为定位、定性、定量、治疗反应四个方面;在治疗方面,MDT是治疗计划制定的组织基础,规范化治疗是基石,治疗目标从根治性切除到功能保留,强调了生存率是第一位,同时应兼顾技术可行性和价值合理性,治疗手段应选择熟悉合适而不是时髦的;随访是诊断和治疗的继续,随访资料的规范和完整是临床和科研的基础条件。最后,蔡教授强调了心理关爱,帮助患者恢复工作重回社会。学科建设需要医、教、研的全面发展,强调了手术总量和五年生存率是衡量临床工作的重要指标,并详细介绍了生物库的建设与使用,以及近年来团队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并在教学培训总结了自己的体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深入讲解了PD-1抑制剂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新辅助治疗在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中的价值,但仍存在许多困惑,尤其在生存获益方面比较有限。尽管大部分直肠癌对免疫治疗不敏感,有研究表示放疗有望增敏免疫治疗。张忠涛教授团队开展长程放疗联合PD-1抑制剂在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初步结果显示pCR率为48.4%,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控。基于此,开展了一项RCT研究比较新辅助放化疗同期免疫治疗,序贯免疫治疗和单纯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目前研究正在入组,期待该研究结果能够为未来的中低位直肠癌非手术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与我们分享了NOSES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前景,从NOSES发展演进历程、理论体系、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推广应用四个方面展开精彩演讲。NOSES是一种十分易于掌握的手术操作方法,和常规腔镜手术相比,NOSES只改变了标本移除的方法和消化道重建的方式,是安全可行的。在此基础上,王锡山教授牵头制定并发表了15部结直肠肿瘤相关治疗共识,推进结直肠肿瘤规范化诊疗,并出版了相关专著。王锡山教授在国内外NOSES的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NOSES是外科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完整理论体系,让医生满意让患者受益,且易于临床普及推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回顾了中国腔镜外科发展的30年历程,从90年代初步尝试,到现阶段如火如荼的开展,腹腔镜胃肠手术经历近30年的发展,已经得到认可和普及。技术已经成熟,微创外科平台渐趋成熟与稳定,在高清与3D图像下精准切除,能量平台使组织分离与止血问题得到解决,吻合器使消化道能安全重建,各种争议问题大多得到解决。而如何将微创手术融入肿瘤的整体治疗中,是疾病驱动还是技术驱动未来的发展,微创手术在基层的普及与能力提升,并发症与一些常见问题仍然有待我们去解决。当微创遇到微观,腹腔镜结直肠外科的临床研究将突破学科壁垒,转向以外科为主导的多学科系统治疗。微创外科自诞生之初便向着不仅是切口的微创,更是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身心的微创,对预后的提高,致力于人类健康。微创外科,技术一直在变,但微创外科的初衷没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分享了TNT直肠癌优化治疗模式。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TNT已写入指南,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一种新的治疗模式,但具体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放疗模式是短程还是长程,化疗是两药还是三药,治疗顺序是巩固还是诱导,基于这些争议,章教授结合既往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介绍了章教授领衔的新辅助免疫TORCH研究(短程免疫TNT),未来有望为TNT模式选择提供新的证据。章教授认为应根据危险度分层和治疗反应,个体化选择TNT治疗模式,避免无差别应用。TNT提供了一个治疗平台,可容纳新的治疗手段。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心翔教授为我们解读了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直肠癌根治术中国专家共识。处理肠系膜下动脉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选择高位结扎和低位结扎都有一定的临床依据。李教授首先围绕“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否有临床意义,是否会影响肿瘤学疗效,是否会增加手术难度”这三方面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李教授结合复旦肿瘤的研究数据阐明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势,并结合手术视频详细介绍了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经验体会。此外,作为该专家共识的牵头人,李教授还深入阐明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其他若干临床问题。提出了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一些优先选择的人群,如高龄,新辅助放化疗和存在多原发结直肠癌风险的人群,降结肠旋转不良患者。而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风险大,吻合口张力过高者,可酌情考虑是否有必要保留左结肠动脉。李教授提出的以血管为中心的手术入路,先血管后平面,先静脉后动脉,符合肿瘤学根治原则,有助于保留左结肠动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跃明教授分享了达芬奇辅助直肠癌TME手术的技术与体会。首先回顾了机器人手术发展历程,并分析了机器人结直肠外科手术的应用现状。孙教授通过手术视频,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电剪刀的优势,直肠癌TME手术的暴露技巧,解剖分离技巧。整体来说,机器人手术优点是操作更精细,出血更少,术后并发症尤其严重并发症少,中转开腹率低,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但手术费用昂贵,腹部粘连影响较大,缺乏力反馈,能量平台和操作器械单一。最后通过文献回顾,阐明了达芬奇机器人低位直肠癌TME手术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去探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卫教授讨论了直肠癌低位功能保肛手术关键技术。对于极低位直肠癌,保命第一,兼顾保留功能。保肛是低位直肠癌治疗的主要目标,低位直肠癌ISR术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功能不佳而非肿瘤安全性。张教授通过解剖学和组织学基础,强调了保护内括约肌神经对肛门功能的重要性。并通过手术视频详细地讲解了创新术式——极低位直肠癌适形切除术,深入剖析了手术技巧,在保障肿瘤学安全性前提下设计了新的极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提高了保肛率12.3%,同时肛门功能良好,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开展精细化手术。下午篇分会场一 直肠癌临床研究暨指南共识论坛临床研究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日常诊疗工作的基石,分会场一是直肠癌临床研究暨指南共识论坛。本次论坛在会议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方奇教授的主持中拉开序幕。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首先致辞,蔡教授指出了临床研究对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希望中国的临床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好声音”,最后蔡教授表达了对本次大会圆满进行的美好希冀。紧接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在致辞中讲到,临床研究指导临床方案的制定,中国的结直肠癌诊疗技术要想走在国际前沿,造福结直肠癌病人,我们的临床工作者必须更多地注重临床研究。随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卜建红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蔡三军教授从医50周年表示祝贺,同时指出,临床指南是规范医疗诊治行为、减少诊疗失误不可或缺的指导性文件,临床研究是实践指南共识并不断修正和完善指南共识的过程。最后,卜教授衷心祝愿本次直肠癌临床研究暨指南共识论坛获得圆满成功。随后进入学术交流环节,CSCO结直肠癌指南凝聚了外科、内科、影像科、病理科以及放疗科五个学科专家们的心血和劳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对本次最新版2022年CSCO结直肠癌临床指南更新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CSCO指南紧贴最新研究进展脉搏,袁瑛教授对其在免疫治疗及ctDNA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更新做了尤为细致的介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做了题为“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的精彩分享。精准治疗包括精准化疗、精准靶向以及精准免疫,王峰教授结合近几年主要的相关临床研究,分享了自己关于精准治疗的理解和自己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是结直肠癌精准治疗的一份饕餮盛宴。中国的临床研究要想走出去要注意哪些跨界的问题呢?在新的相关法律出台的背景下,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姚宏伟教授对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需要注意的相关法律问题做了经验分享。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不仅要考虑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姚教授的演讲精彩纷呈,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认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骞教授则对自己团队新近发起的在MRI指导下探索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指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做了总结,刘教授团队提出的侧方淋巴结诊断标准的阳性预测准确率达到了70.6%,令与会专家印象深刻,“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虽为老生常谈,刘骞教授团队在此领域仍然收获颇丰。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黄颖教授则分享了题为“部分保留与完全保留邓氏筋膜对男性低位直肠癌术后性功能、排尿功能的影响”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目前临床上对邓氏筋膜的保留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黄颖教授表示,保留部分邓氏筋膜的TME和完全保留邓氏筋膜的TME相比,患者的性功能相当而无排尿功能障碍,而且保留部分邓氏筋膜TME适合于直肠各方位的肿瘤,而完全保留邓氏筋膜的TME仅适合于直肠后方肿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清国教授对本中心发起的ACRNaCT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详细的汇报,虽然进度较预期稍慢,ACRNaCT研究在肠癌领域意义重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成果必将令人惊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夏凡教授介绍了短程放疗联合CAPOX和PD-1单抗用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的前瞻性、多队列、II期临床研究,夏凡教授介绍了本中心对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研究探索,同时也分享了自己对于免疫治疗在直肠癌中应用的独特见解。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人杰教授汇报了纳米碳在结直肠癌局部淋巴结转移示踪中的应用研究工作,局部淋巴结清扫对于直肠癌诊疗意义重大,纳米碳可以有效帮助临床医生提高淋巴结的清扫效率,其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价格高、机器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会议最后为讨论环节,发言嘉宾分别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杨盈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韩加刚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易波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叶凯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医院郭银枞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国强教授以及来自福建省肿瘤医院的黄峰教授,各位讨论专家分别对上述演讲表述自己的见解,临床研究者未来在直肠癌领域仍然大有可为,最后各位专家纷纷祝贺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发布了文章

第五届全国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顺利召开(一)

第五届全国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暨2022年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蔡三军教授从医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沪隆重开幕。会议首先由大会执行主席李心翔教授致欢迎辞,在中国二十大即将隆重召开之际,恰逢大肠癌多学科首席及创科主任蔡三军教授从医50周年,李心翔教授代表其团队对蔡三军教授及其在结直肠癌外科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敬意。时值腔镜外科发展的30年,李心翔对胃肠肿瘤微创外科的开拓者郑民华教授和郑成竹教授表示崇高敬意。李教授指出结直肠肿瘤无论是在外科治疗或综合治疗领域都是热点与难点,复旦肿瘤外科团队长期致力于结直肠肿瘤的外科管理与全程管理,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技术创新,最后感谢所有前辈同仁的贡献和支持。本次大会的共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章真教授,作为大肠癌放疗团队综合治疗的医生,感谢蔡三军教授从肿瘤防治、治疗到全程管理方面的引领作用,携手将肠癌治疗提高到新高度,往世界高水平发展。今年适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从医50周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全体同仁精心准备了蔡三军教授从医50周年纪念视频并在开幕式中播放以表达对蔡三军教授这50年间对我国结直肠癌事业,特别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学科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敬意。随后蔡三军教授发表致辞,蔡三军教授对大会主席的祝贺表示感谢,指出直肠癌在中国是高发疾病,很多难点和热点,值得业界高度重视。李心翔教授团队已经连续举办4届直肠肿瘤专业的学术论坛,相信此次学术交流大会会为大家带来新的启发与收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欢迎和感谢参会的专家同仁,表示随着微创手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将先进技术应用于推动肿瘤外科技术发展,推动激发技术活力和创新发展,仍值得深入探讨。并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首先祝贺会议的顺利召开,感谢和致敬蔡三军教授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对于李心翔教授团队对结直肠癌外科事业发展的科学贡献及此次学术会议的影响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对此次会议的召开和蔡教授从医50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对结直肠肿瘤手术技术和综合治疗等热点问题的聚焦及探讨,对今后结直肠肿瘤手术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助力结直肠肿瘤的治疗向多元化和多学科综合诊治的方向发展。中国卫生法学会高春芳会长祝贺本次会议的召开,感谢蔡三军教授在医疗服务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对李心翔教授团队在结直肠癌外科人才培养及腹腔镜外科技术创新方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表示直肠肿瘤外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位专家前辈的领路,祝愿中国肿瘤外科事业蓬勃发展。开幕式后与会嘉宾线上拍照留念。

发布了文章

回顾|“浦江肠癌外科专家区域联盟成立大会”在黄浦江畔成功举办

作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肠癌微创治疗已经在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其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对于各类肠癌全程治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以此契机,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全程治疗特色,推动上海区域中心医疗机构在结直肠癌治疗全程管理的发展,下沉到各区域中心医疗机构进行推广。以浦东区域中心医院专家为主体,带动松江、奉贤、青浦区域中心医院,成立浦江肠癌专家区域联盟。也希望借此机会吸引更多区域医疗机构的关注,加强进一步合作,增进交流。2022年9月17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业委 员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承办的“浦江肠癌外科专家区域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浦江结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论坛”在黄浦江畔举办。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主任李心翔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致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多学科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上海市抗癌协会秘书长倪明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务部主任张波教授受邀进行大会致辞。随后,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刘方奇教授的主持下,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廉朋教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吕强教授、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陶国强教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项洪刚教授、上海阿特蒙医院尹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严斌教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张光军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赵滨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韩江教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刘蕾教授,分别进行科室介绍。在全体来宾的热烈掌声和共同见证之下,来自10家医院的代表登台,一同洒下金粉,宣告浦江肠癌外科专家区域联盟正式成立。在随后的首届浦江结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剂科刘继勇教授、大肠外科李清国教授主持交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陈治宇教授、大肠综合治疗科/大场外科彭俊杰教授、病理科黄丹教授、内镜科刘建强教授、公利医院吕强教授,分别就《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全程管理》、《ctDNA在结直肠癌辅助化疗中的应用价值》、《结直肠癌分子诊断解决方案》、《结直肠肿瘤内镜治疗》、《肠癌合并肠梗阻特色治疗》作了学术交流。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项洪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夏凡教授、大肠外科李清国教授、梁磊教授、李心翔教授,分别就《浦人医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发展》、《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进展》、《结直肠癌整体布局治疗策略》、《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低位保肛案例分析》、《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优化》作了学术交流。与会的各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点评和热烈讨论。本次会议精彩纷呈,亮点颇多。各区域中心医疗机构作为上海结直肠癌诊治的生力军,各位专家纷纷结合临床经验及研究进展作了充分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为结直肠癌领域推动规范诊疗、带动学术创新、打破区域藩篱、协同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未来在这些专家精英的带领下,推动浦江区域结直肠癌诊治取得更多突破。

发布了文章

我眼中的李心翔教授

今年的夏天尤为炎热,在室外呆了半个小时的我就中暑了,中暑的滋味特别难受,但父亲突如其来的病情更让我痛苦与焦虑---肠癌。整理了下自己的情绪,脑海中开始考虑一些现实问题:去哪个医院治疗?找哪个医生治疗?咨询了一些朋友,然后自己也上网查了一下,最后决定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朋友也推荐了几位医生,我在网上仔细对比了几位医生的履历介绍,一位叫李心翔的医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除了朋友的极力推荐,也被李心翔教授的傲人荣誉、就学和行医经历所折服,经过详细了解,李教授还有多项科研成果和多篇论文著作,他的每一项科研成果和论文都非常有分量和权威,他甚至还有发明专利,毫不犹豫,我觉得李心翔教授是真正的高手。决定好了,我们马上就动身去了上海。入院后,我们进行了两天隔离。周一,护士在广播里通知医生查房,我从护士的语气中感到了一丝紧张,由于门诊那天李教授去参加电视访谈,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本人,不禁有一丝期待,是不是像抖音里的医生查房场景一样,行走时医袍飞扬、走路带风、气场十足呢?我不停地在病房门口张望,医生们的出场的确如抖音里的场景一样,清一色的白大褂,唯一的不同就是没有配乐,带头的一位医生背着双手,微驼,个子中等但气场强大。“好飒”,这是闪进我脑海里的第一个词。等了二十多分钟,医生们才进入了我们病房,虽然他们都戴着口罩,但我却一眼认出了李教授,因为我在网上已经反复地看过他的照片。他认真地倾听着住院医生对每一位病人的介绍,近距离观察,发现他光洁宽阔的额头下有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我的脑海中无厘头地出现了“舅舅”这个称呼,他的眼神和额头很像我的舅舅,瞬间感觉格外亲切。周二,医生助理找我术前谈话,由此了解到李教授一年的手术量达到1000多例,一天十几台手术是家常便饭,经常要手术到很晚,有时甚至是凌晨,我终于明白了中年的他为什么背微驼,这是长期操作手术造成的后果。这让我对李教授的敬意又更深了一层!医生助理又接着说:“如果碰到某一位病人出现突发情况,手术时间延长,医生工作到凌晨已经是体力不支,本着对病人负责就会推迟一天进行手术,所以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我想着快要开学了,没有时间等待,就请求助理医生让我爸尽早手术。正值李教授看完门诊时间,助理医生把我带到了李教授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很小很拥挤,只有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张沙发,也许这张沙发就是他中午休息的地方。椅子后面堆满了杂物,半高的杂物挡住了窗户,房间内的光线很不好。我进去的时候他正闭目养神,听到声音后睁开了眼睛,一副询问的眼神,助理医生简单地说:“这位家属找您有点事。”然后就出去了。不知为什么,我竟然没出息地有点紧张,毕竟他在我心里是一位救死扶伤的大咖。他友好地请我坐下,我平复了一下心情后向他解释:“您好!李教授,我是一名老师,由于要开学了,陈医生告诉我万一来不及,可能有些手术需要推迟到周五,我算了一下时间,出院后我们回到家乡要隔离至少五天。我返校至少是开学十天后,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到时我要拜托我的同事们帮忙上课,我实在不好意思增添他们那么长时间的工作量。”李教授耐心地听完,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会尽量考虑你的情况。”他的语言还是一如以往地简洁。出了办公室后,我回想自己刚才的表达,有点太急切,有种没见过世面的感觉。周三,还是李教授查房,他特意看了一下父亲的肚子,对随行的医生说:“这位家属希望尽早动手术。”接着又对我父亲说:“不用担心,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以上。”听了这句话后,我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一股欣喜涌现心头,也暗喜自己的决定没有错。自从父亲生病后,我的心情一直很糟糕,外地求医的艰难、排队等待的痛苦、心里的惶恐不安,这些时时刻刻冲刷着我的内心。李教授的话就像一道曙光一样照进我们的内心,父亲的焦虑一下缓解了下来,我的内心莫名涌现了一股战胜病情的力量。中午时分,父亲被推出了病房,看着父亲远去的手术车,我的内心安定而平静。因为我知道,我们遇到了一位好医生!有时命运会考验我们,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从容面对,正像李教授每天面对那么多寻求希望的病患与挑战,从容而坚定,温暖而执着。

发布了文章

勇闯高龄禁区,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为两位百岁老人成功完成肠癌手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增高,尤其对于上海市民而言,平均预期寿命达84岁。同时,高龄肠癌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老年性肠癌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 近期,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于徐汇和浦东院区各收治了一例年近百岁的女性肠癌患者,并且均伴有肠梗阻症状。同时,92岁的王老太合并有房颤、二尖瓣反流、脊柱侧弯畸形。95岁的徐老太同样心肺功能较差。接近百岁高龄,老人需要面对比一般人更大的手术风险。 家属考虑到患者高龄、麻醉风险高、手术难度大,一直对手术治疗犹豫不决。近期,患者排便减少的症状更为加重后,家人带着老太来到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就诊。李心翔教授和梁磊教授接诊后,分别对两位老人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结合既往病史,诊断为肠癌伴不全肠梗阻。虽然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但有决心为老人解除痛苦,建议及时手术,避免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如何尽可能降低手术麻醉带来的风险是关键一环。李教授、梁教授分别协同麻醉科徐亚军教授、陈蔚教授进行会诊,制定手术方案,于上周分别为两位老人成功实施了右半结肠肿瘤根治术和腹腔镜下直肠Hartmann手术。整个手术过程顺利,并于术后一周内顺利出院,解除了两位老人的痛苦。 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李心翔教授建议,高龄患者一旦出现腹痛或排便异常,均应及时就诊,请专科医生进行检查诊断。如确诊结直肠肿瘤,不应轻言放弃,而是尽快评估判断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方案。尤其对于肿瘤堵塞肠道并且肠镜无法通过的患者,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引起肠道梗阻,甚至穿孔等并发症,从而危及生命。

发布了文章

李心翔:仁心医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勇攀技术高峰 增进人民福祉李心翔教授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微创手术的先驱者和领军人物,从传统的开腹手术到腔镜手术,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的肠道肿瘤诊疗技术。李心翔教授认为,医学路上没有止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要保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攀登的心态。十几年前,我国肠癌手术的主流还是传统开腹手术,甚至有些观念简单粗暴地认为“肚子开口越大,手术做得越彻底。”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心翔教授在一次学术会议中无意接触到了腔镜技术,他颇受触动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技术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于是2005年他毅然决然选择赴上海深造学习腔镜技术,师从我国腹腔镜先驱郑成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作为国内最先一批“敢于吃螃蟹”的青年医生,李心翔教授面临着传统观念不认可、技术不成熟、患者认知不完全等诸多困难,但李心翔教授相信,腔镜技术一定会成为未来大肠外科手术的关键技术,无论阻力多大,他都选择坚持做下去。利用肿瘤医院病例丰富这一独特优势,李心翔教授开始将腔镜技术在肿瘤医院慢慢推行起来,并通过传帮带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熟练掌握腔镜技术的“有生力量”。谈到坚持推动腔镜手术的原因,李心翔教授表示,腔镜技术是这几十年来在结直肠外科领域里程碑式的进步,它最大的优势不是在于切口小,而是它为精细化操作带来了可能,使得患者身体损伤更小,更有利于保护器官功能,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提倡规范诊疗 警惕技术滥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性。李心翔教授相信,医疗技术的规范化培训能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对于规范化诊疗,这就像是开车,没有正规培训就像没有驾照,那肯定是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只有你正式、规范的经历过培训,将基本功练扎实,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李心翔教授如此形容到。为了让同质化医疗能够惠及更多人群,李心翔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每年利用休息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学术推广。今年他带领团队创作的《直肠癌规范化诊治体系的优化与推广》更是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是该领域在此次评选中获得的最高奖项。本次研究不仅重视规范化诊疗的推广普及,更是强调介绍了近年来诊疗的新技术新进展,从而进一步对直肠癌规范化诊疗体系进行提升优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2006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国家科技奖励办登记的第156个社会力量设奖。其奖项宗旨是:奖励对肿瘤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我国肿瘤医学工作者和单位。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将更是肿瘤领域唯一的科技奖项。科学技术进步的确带来了很多好处,腔镜技术的成熟和规范使保肛不再成为一个技术问题,单就技术而言,没有保不了的肛部,但同样它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情况如果仅依靠技术的可行性就一味进行“保肛”治疗的话,那么患者术后可能会面临肛门功能丧失或肿瘤复发等相关风险。“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必须要追求技术,但不能沉迷于技术,技术的可行性不代表治疗的合理性,要警惕一味“炫技”而造成的技术滥用现象。”在数以千计的诊疗实例下,李心翔教授提醒到。那么某一病例的情况是否适合“保肛”?李心翔教授认为,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不仅要求医生要具备扎实的手术技术,更要求医生要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才能对个体病例进行综合评判并为患者做出术后获益最大化的诊疗方案。注重全程管理 推进科普教育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中,李心翔教授领悟到:“有时候手术做得漂亮不代表患者愈后一定理想。有些手术做得很漂亮,但一段时间后病人复发或者转移了,那这就是个失败的病例。”肿瘤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治疗过程,在这样的思考下,李心翔教授开始悟出了肠道肿瘤全程管理理念。在谈到肠道肿瘤全程管理理念时,李心翔教授介绍到,狭义的概念里全程管理能力指的是术前诊断、术中治疗、术后康复;更进一层广义上的全程管理理念则更为全面和复杂,包括科普教育、预防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管理等等。“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不能只管做好手术,更要为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进行全程考虑。”李心翔教授坦言:“在门诊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经常有患者跟我讲,在我这里经过治疗后,他的肿瘤5年、7年乃至10年都没有再复发或转移。”为了降低肠道肿瘤患者患病率,针对更大人群进行肠癌预防措施,李心翔教授强调科普宣传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普及肠癌知识、提高科普的可及性,李心翔教授牵头推出我国首部互动多媒体医学肠癌科普电子书《关于肠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该书采用多媒体互动的形式,使读者能够在轻松的阅读中加深对结直肠癌“三级预防”的学习和理解。对于我国近年来肠癌诊疗取得的成果,李心翔教授认为,医学领域的进步和产业端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药企越来越重视原研药的开发,像早期诊断试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药物研发已显有成效。在未来,癌症领域的精准化诊疗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发布了文章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心翔:做有温度的医者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8月17日电(记者 吴霞)他开创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肠癌微创时代,却认为外科医生不应沉迷于技术;他坚持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单纯开好刀远远不够,还要能全程管理病人;他深知,在病患治疗过程中,家属的作用同样重要,所以每次看诊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家属详尽解释治疗方案,只有让病患和家人清楚地知道面对的是什么情况,才能一起打赢这场硬仗……他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主任李心翔。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有温度的医者。李心翔在手术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开启“复旦肿瘤”大肠外科的腔镜微创时代2008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立大肠外科,在蔡三军教授的邀请下,刚在国外完成腹腔镜技术学习的李心翔加入这个全新的团队,由此开启“复旦肿瘤”大肠外科的腔镜微创时代。2021年,复旦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年肠癌手术量高达4000多例,而在上海,肠癌年手术量能达到2000例以上的医院也并不多。李心翔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诊治带来的不仅是腔镜微创技术,经过近15年的积累,他的大肠癌全程管理治疗理念在给患者带来最好治疗结果的同时,也影响着很多年轻医生。“李心翔教授强调对直肠癌患者从术前影像分期,病理诊断,新辅助治疗,外科精准手术实施,术后辅助治疗等治疗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副主任医师李清国说。1996年李心翔从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工作。2005年,微创之风吹到中国胃肠外科领域,李心翔从福建来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跟随我国腹腔镜先驱郑成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当时,肠癌手术的主流依旧是开腹,用腹腔镜做肠癌手术常常被质疑,甚至被斥之为不走“正道”。但那时李心翔已敏锐地意识到,微创将是外科的未来方向,除了读了郑成竹教授博士外,他还争取到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微创外科中心进修学习。2008年,博士毕业后的李心翔加盟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新成立的大肠外科。“综合医院医生可以从简单的阑尾手术、胆囊手术开始做,但肿瘤医院没有这类病人,上来就是大手术。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非常艰难。”李心翔说。虽然起步艰难,但李心翔认定腔镜技术会是大肠外科未来的主流技术。“传统开腹手术是经验手术,做得多有手感,速度就快,而腔镜手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放大内部组织结构,很细微的组织也都能看得很清晰,还有录像可以回放学习,所以年轻医生成长也快。”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腹部肿瘤微创手术从李心翔开始,慢慢带动起胃癌、妇科肿瘤等专业也迈进了腔镜时代,医院为了推动腔镜手术的发展,专门成立了腔镜平台。2015年8月1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挂帅”成立腔镜平台,李心翔担任执行主任,以该平台为基础联合各个学科专业举办全国肿瘤外科腔镜技术高峰论坛,有力推动各个学科腹腔镜技术的发展。2015年8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腔镜平台成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单纯开好刀是不够的,一定要能全程管理病人全程管理”按照惯例,肿瘤病人来到医院,第一步要明确诊断,之后是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如果需要手术,术后如何治疗,如何随访,如何康复,在李心翔看来,这都是医生必须要做好的事情。“所有医疗技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病看好,而肿瘤患者不是开完刀病就好了,肿瘤患者的治疗结果是以五年生存期作为评价标准的,五年内没有复发转移,才算看好。”从沉迷技术,到转向疾病的全程管理,李心翔说自己也是一步步悟出的。他甚至告诫年轻医生,如果外科医生不具备全程管理的能力,未来恐怕要失业。“微创技术是你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如果你连这个技术都没掌握好,你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但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单纯开好刀是不够的,一定要能全程管理病人。”在李心翔看来,技术的可行性不代表治疗的合理性。“例如一名肿瘤患者可以有四种手术方式,最终是以达到最佳治疗结果来选择。“每种技术都有存在的理由,也有适合的患者群体,只是有些技术适用于大多数人,有些适用于小的群体。”目前,复旦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80%的患者都采用腹腔镜手术,李心翔说:“腹腔镜是当前的主流技术,但不是万能技术,让所有病人都做腹腔镜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适合的病人使用适合的技术才是关键。”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作为治疗方案的唯一标尺,是李心翔为人医者的宗旨。

发布了文章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心翔教授团队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李心翔教授在颁奖大会现场据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李心翔教授团队在学科带头人蔡三军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性工作。在临床基础研究基础上,李心翔教授基于肿瘤学疗效优先的思考,创新性提出以血管为中心入路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新理念---“先血管、后平面;先静脉后动脉; 保留左结肠动脉的高位清扫”。首次在国际上就左结肠动脉与肠系膜下静脉的关系进行临床分型,提出静脉前方型、静脉后方型、静脉分离型的三种临床分型;创新性地提出肠系膜下动脉类三角区域淋巴结的新概念,规范了保留左结肠动脉情况下的D3淋巴结清扫范围。李心翔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创直肠癌腹腔镜下经肛拖出的无成角双吻合技术,减少腹腔镜下低位吻合口漏的长期隐患,同时在国内最早开展荧光造影的肠吻合血供的检测,使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下降40%左右。相关研究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2018年还被《中华胃肠外科杂志》评为读者最喜爱的十大学术论文之一。直肠癌不同于结肠癌,期治疗还涉及放疗和化疗的使用及使用的顺序和剂量强度等。李心翔教授团队特别注重直肠癌多学科治疗手段的优化,针对目前临床争议的焦点和热点开展国内多中心研究,如对于接受了术前新辅助放疗的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价值目前没有共识,李心翔教授和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教授创造性提出基于术后病理分期的术后辅助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ACRNaCT研究),该研究有望为直肠癌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依据。直肠外科技术的创新与改进结合直肠癌规范化综合治疗,使更多直肠癌患者获得更好生活质量与更高的生存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累计随访直肠癌患者4403例,5年无疾病生存为65.15%,腹腔镜组的5年无疾病生存为69.09%,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直肠癌防治工作的规范与创新,李心翔教授与国内21省份的知名结直肠癌专家,牵头成立国家级的直肠癌防治专家委员会,并被选举担任首届主任委员。正是因为李心翔教授团队在直肠癌治疗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其精湛的外科技术和良好的肿瘤学治疗效果获得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2019年李心翔教授当选为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并担任CSCO结直肠癌治疗指南执笔人。相信,李心翔教授团队会以此次获奖为契机,进一步勇于开拓创新,在直肠癌治疗中迎难而上,为祖国和人民的健康福祉服务。撰稿:李清国(大肠外科)编辑:沈志琴(进修)

发布了文章

“死磕”直肠癌全程管理,外科医生能做什么?

从术前新辅助治疗到手术再到术后辅助治疗与随访,环环相扣,才能实现直肠癌患者的全程管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的李心翔教授在从医之初其实专攻结肠癌。当年,医院的第一例结肠癌腹腔镜手术就是在他的手下诞生。但近几年,他逐渐将重心挪至直肠癌。原因很简单——因为直肠癌更难治,诊疗问题也更多。直肠癌患者基数大、疾病分期各异、疾病情况复杂,如何“管”好每一个直肠癌病人?这是摆在每一位医生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患者为本,从未满足的需求出发,从临床中存在的诸多难题出发,一个一个地“死磕”,这是李心翔教授给出的答案。“我们要对每一个患者负责到底,就要从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分期、治疗方案的确定到手术当中技术的优化,再到术后辅助治疗的制定、术后随访与观察进行全程管理。”李心翔教授说道。此次,由李心翔教授团队申报的“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推广”项目获得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李心翔教授详解此项成果背后的5个创新故事。创新1:新辅助治疗创新——为更多直肠癌患者寻求机会手术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肿瘤退缩,使得病人采取Watch & Wait(观察并等待)策略或者有保肛的可能。李心翔教授说道:“我们首先从术前的新辅助治疗模式创新,与我院放射科章真教授团队合作的CinClare研究,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公布,研究结果显示:基于UGT1A1,伊立替康序贯卡培他滨使用能够对新辅助放化疗起到增效作用,显著提高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33.8%比17.5%)。”此项结果也写进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0版,指导广大临床医生为有强烈保肛意愿但不符合病理分期的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对于高危、低位的直肠癌患者,团队还推荐使用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TNT)的模式。“术前将新辅助化放疗做足,使肿瘤尽可能退缩,最后实施手术。”李心翔教授补充道。创新2:手术理念创新——基于肿瘤学疗效“腹腔镜手术一开始是由普外科医生去做,而普外科医生会更倾向于从技术层面去考虑,比如如何让手术更快捷、更方便。作为肿瘤专科医生,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基于肿瘤学的疗效。”因此,李心翔教授团队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以血管为中心入路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新理念——“先血管、后平面;先静脉后动脉;保留左结肠动脉的高位清扫”。“‘以血管为中心”其实不是一个新的理念,传统的开腹手术就是以‘先血管后平面,先静脉后动脉’为基础原则。而我们在腹腔镜手术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理念以提高肿瘤根治效果,减少复发转移风险。”李心翔教授说道。肿瘤细胞通过静脉血管向远处转移,因此要先阻断静脉;先处理血管,再处理平面,也是同样的目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手术当中的操作挤压所导致的肿瘤细胞脱落,降低远处转移风险。腹腔镜下以血管为中心入路的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研究结果发表于Surgical Technique。除了肿瘤的完整切除,周围淋巴结的清扫也是巩固疗效、降低复发转移风险的重要一步。“我当时提出‘保留左结肠动脉的高位清扫’的理念时,很多同行专家也表示了质疑:如何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同时,保证根部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李心翔教授回忆道。李心翔教授团队直面质疑,用数据“说话”,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上阐明了保留左结肠动脉的意义:在流程标准化之后,以血管为导向保留左结肠动脉的淋巴结清扫并不增加手术难度,还有助于该区域淋巴结整块清扫和保护肠系膜下神经丛,达到同样的肿瘤学根治效果。同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肠系膜下动脉类三角区域淋巴结的新概念,同时在国内最早开展荧光造影的肠吻合血供的检测,研究结果显示:保留左结肠动脉能提高40%近端吻合口的血供情况。创新3:手术技术创新——减少并发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一直是临床工作不断进步的基础规律。除了手术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减少并发症也是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直肠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结肠癌,尤其是在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中,是很多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难以避免的问题。其实减少吻合口瘘无非两点:一是吻合口血供好,没有张力;二是吻合质量要过关。从理论上看其实不难,但如何在临床上实现并真正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李心翔教授说道。经过不断探索,李心翔教授团队基于直肠癌腹腔镜下经肛拖出的无成角双吻合技术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奠定了该项由中国首创的技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该项研究的成果发表在Medicine上,减少腹腔镜下低位吻合口漏的长期隐患,真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创新4:辅助治疗创新——提高循证医学依据级别“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在国际上是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在我们的研究开展之前,直肠癌术后化疗单单只是按照结肠癌的模式。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以及手术之后是否还需要辅助治疗?光看术前分期是无法决定治疗方案的。有些患者术后病理报告显示直肠癌分期出现下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辅助化疗?如果需要化疗是选择双药联合还是单药方案?这些问题都没有临床研究结果支持。”李心翔教授谈到。因此,针对目前临床争议的热点,团队开展了首个以病理学为导向、前瞻性、随机、评估新辅助化疗(ACT)在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CRT)以及手术后价值的多中心临床研究(ACRNaCT研究)。对于达到pCR或ypⅠ期的患者,ACRNaCT研究设计为非劣效性试验,比较观察组和5-氟尿嘧啶治疗组的远期疗效。对于ypⅡ期或Ⅲ期患者,该研究设计为比较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和单独使用5-氟尿嘧啶的优效性试验。“经过我们对前期数据的分析发现:有些分期Ⅱ期以下的患者,可能只需要单药化疗;还有些疗效特别好的患者,甚至只需要随访观察。我们这项临床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避免过度治疗。”李心翔教授说道。ACRNaCT研究的研究方案发表于BMC cancer上,该研究的结果能够为术后辅助方案的选择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这项研究仍在入组中。创新5:决策创新——从“心”开始“能否保肛是直肠癌患者手术中的永恒话题,我们要以患者为本,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出发,从肿瘤学疗效出发并充分考虑患者经济情况和意愿来进行临床决策。对于不能够保肛的患者,我们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并开展科普讲座,提高这类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同时,李心翔教授还积极与护理团队合作,开展造口门诊,一起对直肠癌术后造口的患者进行全面、延续、规范化的管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理健康。并撰写了《关于肠癌——你不知道的事》的科普书籍,旨在于提高大众对肠癌的认识。此外,李心翔教授还联合全国21家医院牵头成立了直肠癌专家防治委员会,并当选首届主任委员,于全国多地推广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直肠癌诊疗,道阻且长,而李心翔教授团队迎难而上,奋勇前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将更加优化与完善,写进指南,推广到全国甚至世界,使更多直肠癌患者从中获益。专家简介李心翔教授李心翔,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微创专委会腔镜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委员/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执笔人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专委会直肠癌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腹腔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微创与内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TaTME专业委员会常委专家门诊时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徐汇院区:周一上午、周五上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浦东院区:周二上午

发布了文章

李心翔:切除肿瘤并非最终目的,让患者健康快乐生活才是

采访对象:李心翔职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一上午的门诊室,人头攒动。每位患者都有两三个家属陪同,还没叫到号的也挤进了诊室,仿佛站在诊室内,心才会安定一点。有人艰难地穿过人群,问:“我挂到32号,外面有人说,只看到30号,我今天能看到吗?”李心翔从患者和家属的包围圈中抬起头来,说:“挂上号的都能看到,看完才会下班。”据他的助手目测,这又是一次要持续到下午1、2点的门诊。仅仅是在两天前,下午1、2点还是李心翔深夜入睡的时间,当时他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但十多个小时的飞行之后,他需要迅速调回国内的“时钟”。这种状态,就像英国英国心外科医生斯蒂芬·韦斯塔比所描述的一样。有一次韦斯塔比在澳大利亚度假,深夜电话响起,有个孩子的手术要他紧急去做。韦斯塔比第二天就搭上了飞回英国的飞机,到达之后很快就上了手术台。他描写了外科医生的状态:“我们都是对肾上腺素上瘾的人,始终亢奋,始终渴望行动。睡眠不足之下,是外科医生的变态人格在勉力支撑——不畏压力、善于冒险、去掉共情。”李心翔没时间去想时差的事,他需要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因为诊室内的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专业判断。二诊室内的患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在身体检查中遭受重大打击的人。检查单上的文字寥寥数语,是一句简单不过的陈述句:距肛15cm见新生物;距肛约4cm可及肿物;距肛10cm菜花状肿物……文字看上去冷静而客观,但患者和家属却慌了神,这代表什么,是肿瘤吗,接下去该做什么,我要死了吗?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李心翔仔细查看了一个中年人的肠镜报告,并对他进行体格检查,然后说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案:“能摸得到病灶,有7、8公分,我建议先进行化疗,让肿块小一点,再做手术。”类似的方案在另一名中年男性身上实施,他已经进行了一两次化疗,当李心翔看到他这次的检查报告时,说:“病灶还是很厉害,现在还不到手术的时候,还要继续化疗,等病灶缩小点再做手术。”一名瘦削的老年男性坐到李心翔对面,他的儿子问:“我父亲的病一定要开刀吗?”李心翔很确定地表示:是直肠癌三期,还有淋巴结转移,不开风险很大。他甚至有些严肃地说:“不开很不安全,是拿生命在做赌注。”外科手术是胃肠肿瘤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方式。作为外科医生的李心翔一直在临床和科研上寻求更好提升结直肠癌治疗疗效的方法。他和团队成员基于肿瘤学疗效优先的思考,创新性提出以血管为中心入路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新理念——“先血管、后平面;先静脉后动脉;保留左结肠动脉的高位清扫”;也在国际上首创直肠癌腹腔镜下经肛拖出的无成角双吻合技术,减少腹腔镜下低位吻合口漏的长期隐患,同时在国内最早开展荧光造影的肠吻合血供的检测,使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下降40%左右……在所有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李心翔所在的肿瘤医院累计随访直肠癌患者4403例,5年无疾病生存为 65.15%,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即便如此,在直肠癌手术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还是由患者儿子问出来了:“能保肛吗?”在手术中,有很大比例的患者需要切除肛门才能保全性命。这对患者不仅是生理上的伤害,在心理上也是一次沉痛的打击。所以在直肠癌治疗中能否保留肛门,成为患者中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不能保证。”李心翔的回答很谨慎,“但在我手上,我有一定把握。”三一台手术的成功,来自团队的合作。医学有其不完美性,很难有百分之百的确定,但李心翔非常擅长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保肛根治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手术中腹腔镜手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高精度的操作下可以保护周边的神经系统不被误损。”不过李心翔还是提醒患者需要明确的是:保肛术是基于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前提下,保留肠道的完整性和肛门的控便功能。决不能一味追求保留肛门而放弃手术根治性,要谨记生命第一,功能第二。李心翔从2004年就开始接触腹腔镜手术,“第一例腹腔镜肠癌手术1990年就在美国展开了,这一技术发展得很快,现在越来越多的肠癌手术用腹腔镜手术来代替。”“它的优势很明显,能让视野放大很多倍,医生可以在显示屏上看到整个身体结构及淋巴结情况,有利于精细操作。而且它创伤小,出血少,患者可以恢复得更快,在切掉肿瘤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神经。”有临床研究证实,规范的结直肠肿瘤腔镜手术在肿瘤学疗效方面不劣于传统的开放手术,5年生存率没有显著差异,且因腔镜手术视野清晰、开阔,还可以更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2018年,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完成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902例,占全院肠癌手术的40%,而腹腔镜组的5年无疾病生存为 69.09%。腹腔镜技术在近几年发展得很快,不断有新技术、新术式产生,这固然显示了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活力,但也有缺乏规范管理的困境。为了推动胃肠肿瘤腹腔镜技术规范化的应用、培训与创新,李心翔在广泛征求上海市胃肠肿瘤专业权威专家及相关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由肿瘤医院牵头组织成立了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业委员会。“胃肠肿瘤腹腔镜技术体现出了独有优势,但不应当成为外科医生‘炫技’的资本,手术指证规范化是开展腔镜技术的‘基石’。”“其实对于医生来说,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来推荐给他最佳的治疗方案,掌握的技术越多,就越能给出更好的方案。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等等,都只是医生手上掌握的工具,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四诊室里的另一批病人是已经接受了病情的人,他们已做了手术,现在在进行放化疗。“肠癌治疗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肿瘤从患者体内切除,而是要帮助患者健康快乐的生活,回归如同正常人一般的自然生活状态。”因此肠癌患者仅仅切除肿瘤并不代表完成治疗,术后的高质量随访、治疗过程中的多学科会诊,都是非常重要的康复干预手段。每一位患者,李心翔都要仔细询问术后感觉怎么样,放疗之后有什么不舒服。有的情况是正常的,比如不同的患者会提到,有点腹胀,吃不下东西。李心翔给他们解释说:这是因为手术或化疗导致肠道有点黏连,只要大便没有发生梗阻就行。有的情况李心翔会进行干预,一位患者描述化疗之后呕吐得很厉害,李心翔说:我会再给你调整一下,同时化疗之后再打一针止吐针。有一名患者的检查报告上显示肝脏部位发生病灶转移,李心翔就考虑要重新换化疗方案。“虽然手术是治疗肠癌的主要手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了,仍需要在主诊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需要后续治疗方案。单纯依靠手术切除,肠癌术后的复发率还是非常高的,因此,必要的术后辅助化疗能够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延长生存期。”李心翔介绍说。而放疗方案的选择就因人而异。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在手术后三周来复查,李心翔为他选择了一种药物:“根据我的经验,这个药物的反应非常轻,一般来说都能受不得了。而且它随时可以停,如果你身体吃不消,就停下,不要勉强。”不仅仅是治病,还要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医生提供治疗方案时的考量因素。李心翔团队在直肠外科技术的创新与改进结合直肠癌规范化综合治疗,使更多直肠癌患者获得更好生活质量与更高的生存期,他们的“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推广”项目在不久前获得了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在结直肠癌领域工作了二三十年,李心翔看到了很多工作的成效。诊室内也常有术后五年的患者来复查,一位老太太听李心翔说:“五年了,你这病算是治好了,以后只要正常体检就可以了。”她一边高兴,一边还不确定,她把肚脐露出来,“医生你看,这上面有些红点点,要不要紧。”李心翔笑着安慰她:“没事,有点发炎而已。”但同时,李心翔也看到了无奈的事情。一名49岁的女性由家人搀扶着过来,李心翔看了检查报告,很无奈地告诉他们:已是晚期,肝脏多发转移,很难有手术机会,除非化疗效果特别敏感。“希望有奇迹出现。”家属恳切地说。李心翔何尝不希望有奇迹出现。“但我们并不能只是等待奇迹。我做很多科普工作,就是要大家了解到,筛查预防非常重要。肠癌早期诊断、早期检查非常重要,早期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高达90%。而如果在四期的时候才被发现,那时即使所有的治疗手段都用上,治愈率还是非常低。这就像环保一样,如果等到环境都被破坏了,那时再来清除雾霾,治理河道污染等,所要花的人力和财力非常厉害,但效果还不一定好。”

发布了文章

直肠癌患者要保肛到底“难”在哪?李心翔教授为您详解

假如你是一名肛肠外科医生,现在有这样一个病例摆在你面前:患者为40岁男性,初诊为肿瘤下缘距离肛门仅有3.5cm的极低位直肠癌,有强烈的保肛和生存意愿。但局部病期较晚,肿瘤累及整个肠圈,并且合并有直肠周围双侧髂血管旁多发淋巴结转移。患者放疗前投票已过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单选)A.腹腔镜下经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B.腹腔镜下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C.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腹腔镜下TaTME+双侧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李心翔教授的“标准答案”公布:李心翔教授为该患者精心制定了治疗方案。首先行术前的新辅助放化疗,控制疾病的发展,经治疗患者直肠肿瘤及转移淋巴结明显缩小。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李教授术前仔细分析病情后,为该患者成功实行腹腔镜下TaTME(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手术及双侧侧方淋巴结清扫术(Lateral lymphadenectomy),彻底切除了直肠肿瘤和侧方的淋巴结转移,保住了肛门,并且腹部无切口。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一周后顺利出院。从这个病例其实可以引申出许多临床问题:什么样的患者能保肛?能保肛的患者怎样保肛?TaTME术如何保证“无瘤”原则,降低复发风险?综合治疗手段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如何应用?未来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这些都是临床医生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期,我们也邀请到了李心翔教授为我们详解TaTME术的临床应用和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诊疗手段。李心翔教授辩证思考 | 准确把握保肛原则当文首这样一个病例摆在你面前,你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保肛?”还是“该不该保肛?”直肠癌手术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疾病得到良好控制的同时也得到了生活质量的保障。当“能不能保肛”似乎已经不成难题,紧接着需要思考的问题又来了:所有患者都应该保肛吗?有哪些禁忌证?如何把握?保肛的适应证有以下几条:肿瘤下缘距齿线>2cm;病理分型为高中分化;肿瘤浸润深度要在T2期以内。同时,术前外括约肌已经存在异常、大便失禁、盆底肌功能差、年龄过大或体质过弱的患者都不适合保肛。保肛其实是一个综合决策,在于以下三个方面:技术层面、肿瘤学和功能学层面。技术层面已经不是难题,医生就要对肿瘤学和功能学进行更严格的把控。李心翔教授谈到:有些患者本身肛门功能很差,就算医生将肿瘤全部切除,保住外观,却保不住功能。我自己也碰到过这样的一个患者,强烈要求保肛门,我们一再跟他强调保肛术后效果并不理想。但是他保肛意愿强烈,我们也尊重他的意见。这位患者术后正如我们所预估的,肛门功能经过一年两年的训练还是很差,最后只能重新接受手术。尤其是直肠癌、高龄的患者,很多本身盆底肌功能就不好,如何在保证功能的情况下也保证肿瘤不会复发转移,是需要医生考虑的。另外直肠癌术中的肿瘤切缘应该如何决断也是医生要慎重考虑的问题。肿瘤切缘应该保留多少与病理类型也有密切相关,比如普通患者可能1cm就够了,甚至化疗后加上术中冰冻只需要保留0.5cm的切缘。但是对于特殊的病例类型,比如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的患者就需要扩大切除范围。“我以前碰到一个印戒细胞癌的患者,肿瘤切缘应扩大到3cm以后,组织病理检查还是阳性。肿瘤的切缘有限,对于病理类型恶性程度高、复发可能性大、病期进程晚的患者,医生需要扩大切缘范围。这样的患者不适合保肛,也不能够保肛。”李心翔教授补充道。相辅相成 | 腹腔镜辅助TaTME弥补传统技术难题虽然目前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保肛中的优势地位已经得以体现,然而对于极低位直肠癌(距肛缘小于5cm),病灶深入盆腔,尤其是男性患者合并前列腺增生、骨盆腔狭窄、肥胖等因素将会导致手术视野难以充分暴露,导致肿瘤根治效果和保肛概率的降低。腹腔镜下TaTME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已被证实。该手术采用经肛经腹的“上下协助”方式,经肛直接从肛缘进入盆底,可以相对容易地完成低位直肠和系膜的完整游离;有效的暴露还有助于保护盆神经丛,增加对术后肛门和性功能保留。此外,常规经腹手术肿瘤的远侧切缘的判断上,术者既往是通过手术器械碰触或助手肛诊来“经验性”地判断,有可能导致远切缘距离不足而增加肿瘤复发的可能性。而TaTME可经肛直视下离断肿瘤远端直肠,使得远切缘更为精确可靠,以保证肿瘤根治效果。TaTME目前的手术适应证为中低位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直肠癌;对于男性、前列腺肥大、肥胖、肿瘤直径>4 cm、直肠系膜肥厚、低位直肠前壁肿瘤、骨盆狭窄、新辅助放疗引起的组织平面不清晰等“困难骨盆”的直肠癌患者。对此,李心翔教授这样总结道:任何一个好的技术,它能够弥补另外一个技术的一个不足之处。大多数患者从传统的腹腔镜下做是没有问题的,经腹的腔镜视野也很好。所以TaTME与传统的经腹切除术两者应该是互补的,可以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一些问题。稳中求胜 | “无瘤”原则必须贯穿始终虽然TaTME弥补了传统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的技术难题,但同时对操作者把握“无瘤”原则的要求、手术本身的难度和风险也更大。由于肛腔本身空间的局限性要求操作者单孔操作,并且“由下而上”的操作路径首先暴露肿瘤,如何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严格把握“无瘤原则”成了操作者亟待考虑的问题。李教授补充道:“去年挪威报道了他们国家很多患者在TaTME术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肿瘤复发,而且这种复发跟以往的复发不一样,是多点的复发。因为这样,挪威停止了TaTME的技术。”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把握“无瘤”原则,尽量在操作的时候不接触肿瘤。以往我们“从上往下”经腹操作,最后才做到肿瘤。TaTME经肛操作,首先暴露的就是肿瘤,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操作失误,就会导致肿瘤物理性的种植,进一步对患者造成危害。所以操作者必须操作严谨,并且接受过规范化培训。李心翔教授获奖综合治疗 | 为患者创造最大获益回归到病例本身,患者在术前接受了新辅助放化疗,疾病发展得到良好控制,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手术除了TaTME以外同时进行了侧方淋巴清扫。综合治疗手段在这个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但是面对进展期直肠癌,单纯靠外科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真正提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如何降低局部复发率?这个时候,综合治疗的手段就显得至关重要。李心翔教授谈到: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价值在很多临床试验研究中都已经非常明确地被肯定。近几年,新辅助化疗的价值更加突显。有研究表明放疗会增加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对于中高位直肠癌的患者,我们也可以提倡用新辅助化疗来代替新辅助放化疗。对于高危的、低位的直肠癌患者,推荐使用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TNT)的模式。“术前将新辅助化放疗做足,使肿瘤尽可能退缩,最后实施手术,手术后一般不再追加化疗。TNT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能够达到30%以上,也就是说100个直肠癌患者中,30个可以完全避免进行手术。对于TNT结束后达到pCR的患者,就可以采用新的W&W政策(watch & wait,观察并等待)。”李教授解读道。所以综合治疗手段不仅仅能够降低局部复发率,同时也为低位保肛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模式和手段。在对于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适应证把控上,李心翔教授也强调:因为侧方淋巴清扫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容易造成神经的损伤,所以不要过度清扫。根据专家共识,我们不主张预防性的侧方淋巴清扫,还是应该以治疗性为主,比如肿瘤组织大小超过1cm或者怀疑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医生要避免对患者进行过度治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思考不止 | “技术的可行性,不代表治疗的合理性”当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技术飞速发展,当技术的瓶颈被逐渐突破,当医生能力越来越强大,治疗的合理性应该被更慎重地考虑。李心翔教授表示:“在张忠涛院长带领下,全国各地的专家成立了一个TaTME的数据管理库,基于中国数据,在未来有序推广TaTME,形成中国的TaTME临床指南。”相信在未来,更多中国特色的直肠外科技术的创新与直肠癌规范化综合治疗会出现,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与更长的生存期。参考文献:[1]202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发布了文章

我才26岁,却面临保命还是保肛的难题

“保住了吗”薛明从麻醉中醒来,他一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只是感觉身上发冷,人不自由自主地发抖。然后,他看见身边有三位穿着绿色手术服的女士,意识才慢慢地回到他的头脑,薛明张了张嘴,寻到了自己的声音。声音虚弱、沙哑,听上去不是自己的,但问题是他一直想问的:“肛门保住了吗?”他看到护士的嘴巴在口罩后动了动,不知道是不是麻药的影响,他感到耳鸣,一点都没听清。他又连着问了好几遍,直到最后他才听清了。“我看到她笑了一下,对我说:‘保住了’。听她这么说,我才安心地又昏睡过去。”等到薛明再次醒来,已经是在病房里了。他看着妻子,感觉自己快要哭出来了,然后就真的一下子哭了。薛明的妻子林欣怡早就泪眼涟涟,她刚经历了煎熬的近6个小时的手术时间。疫情期间,家属不能在手术室外等候,只能集中在楼下的等候大厅。“心情很复杂,不知道里面在发生什么。”手术进行到一半,林欣怡接到医生电话,让她去查验肿瘤切除物,同时告诉她,现在要去做病理切片。林欣怡抖抖霍霍地拍好照片,医生告诉她:目前手术还是很顺利的,顺利剥离了肿瘤,接下来要看能不能保肛。如果情况好,就不用她再过来了,但如果情况不好,就会再打电话给她,让她来签字确认。接下来的时间林欣怡度时如年,“我好怕手机响起。”因为她知道,薛明有多在意保肛。从检查出来病情开始,医生都在对薛明说:你的肿瘤比较大而且距离肛门只有4公分,手术很可能要把肛门一并切除。在一遍遍听到这样的话后,薛明对自己身患肿瘤的真实感才越来越强烈。“我才26岁,家里没有什么生癌症的亲人,所以当一开始医生和我说我得了直肠癌的时候,我一直都没有什么感觉,不知道这对我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严重性。”“当说要把肛门切除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事情有多严重。”20多岁的年轻人,之前连医院的门往哪边开都不知道。感冒发烧了,靠自己扛或随便配点药吃。薛明不喜欢去医院,疼爱他的外婆是在医院去世的。医院就像他因为去广州打工而不得不在火车站和父亲挥手告别一样,是个离别的地方,让他伤感。而从去年9月开始,他却不得不一次次往医院跑。最早一次去医院,是因为拉肚子。一开始薛明以为是因为晚上空调温度打得太低了,但连拉了十几天,他觉得不对劲,就去了镇上的医院。医生一指检,说好像有肿瘤,让他去县医院。县医院又让他去市医院,最后到了省会武汉市协和西院,通过肠镜和活检穿刺,他得到了确诊报告:直肠癌,中期。根据检查报告,医生建议他先放化疗降低术后复发率,保肛的概率也多点,不管怎样先保命再保肛,不要有执念,心态尽量乐观。但薛明当时的心态却是,没有肛门有命有什么用。他多次表达了要以保肛为主,命可以不要的想法,妻子和家人为此都很担心,他们一遍遍地劝他,不管怎么样,治疗都要先保命,没有命,一切都没有意义。治疗开始了,为了让肿瘤缩小一点,便于之后手术,薛明先接受的是放化疗。在病房里,他住了50多天,同病房的人大多是50多岁的中年人,大多是术后来做放疗的。他们来了又走,换了一批又一批人,这些叔叔都告诉薛明,得了肿瘤之后才发现过去浪费了很多时间,花费了很多时间在无用的交际上。现在他们珍惜每一天,在化疗间歇会找时间和家人去旅行。薛明也深有体会,过去他爱玩,常常在晚上和朋友吃饭吃夜宵,生病之后他发现最要珍惜的其实是家人。家人想为他寻找到更好的治疗手段,一直在进行多方打探,有一个人提供了一条线索:上海肿瘤医院大肠外科的李心翔教授非常擅长做保肛手术,可以去找他看看。不想放过任何一点希望,薛明的丈母娘和姐姐拿上他的各种检查报告赶到肿瘤医院,李心翔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是再做两个疗程的大化疗,然后就可以进行手术。但对于薛明最担心的能不能保肛的问题,李心翔并没有给出完全肯定的答复。从2004年就开始接触腹腔镜手术的李心翔其实非常擅长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保肛根治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手术中腹腔镜手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高精度的操作下可以保护周边的神经系统不被误损。”即使对于薛明这种“肿瘤距离肛门4公分,病灶绕肠周一圈”的难度,李心翔说,“从技术上来说,我完全能帮他保住,但是到底要不要保,还要看术中的具体情况,我要考虑他的长期生存。”李心翔觉得现在直肠癌治疗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为了“保肛而保肛”。有的医生会为了炫技或迎合患者需要,表示自己的手术都能保肛。“患者不专业,以为能‘保肛’就是医生水平厉害。而且他们的最大心愿往往就是保肛,所以也就不加判断地奔着‘保肛’去了。其实,以现在的技术来说,保肛并不是一件难事,难是难在,如何给出综合治疗的方案。”从事肿瘤外科工作20多年,李心翔越来越认识到,肿瘤需要有综合性治疗的过程。他们的团队非常注重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他们的“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推广”项目在2019年还曾获得了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决定手术方案的时候,要综合地考虑怎么做才能有更小的创伤、更少的并发,怎样才能让肿瘤不容易复发;手术成功也不是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还要关注后续的康复。“单纯依靠手术切除,肠癌术后的复发率还是非常高的,因此,必要的术后辅助化疗能够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延长生存期。”“我可以对你说我能保肛,但这是不负责任的。我会根据术中的情况来决定,一切都以不增加你复发的风险为前提。生命第一,功能第二。”李心翔对薛明解释说。此时,薛明放下了对保肛的执念,决定在化疗之后接受手术,只是,在决定之后他说自己的心空空的,“以后或许就不敢出门了,以后或许就……”他心想。666公里原本预约了大年初九进行术前检查,谁知新冠疫情来了,薛明家所在的湖北省黄冈市属于重灾区,村子被全面封锁。“我在家‘平静’地待了两个月,不敢往那方面细想,怕想了停不下来。”去不了医院,配不了药,PICC管不能维护……每当有医疗方面的问题,薛明就在群里向李心翔团队的医护人员咨询,每次他都得到专业的帮助,这让他感到并不无助。等到老家解封,薛明第一时间就办好了各种证明自驾到上海,导航上显示:全程“666公里”。来到上海隔离14天后薛明终于又看到了李心翔的门诊,在各项检查之后终于定下了手术时间。手术从下午1点半进行到晚上7点,林欣怡在手术后半程没有再接到医生的电话。“直到他被推出手术室,送进病房,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她回忆起当时心惊胆战的时刻,哭了出来。“手术中我们把癌细胞清除干净,小心地保护好他的肌肉和神经,肛门保住了。”李心翔介绍了手术情况。7月底,薛明由林欣怡陪着来肿瘤医院复诊,这次又是他自驾,666公里。到底是年轻,恢复得很好,薛明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在3个月前做了肿瘤手术的人。他指了指T恤衫下面:“这里有个回肠临时造口,过几个月就能拆掉。如果当时手术中保不了肛,那我就要一辈子带着它了。”(文中患者和家属均为化名)

发布了文章

他开创了复旦肿瘤医院肠癌微创时代,现在却说外科医生不应沉迷于技术

2022年春季的上海疫情,也改变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李心翔主任的看诊方式,坐在诊室里的他戴着N95口罩和防护面屏,白大褂外面还套着一件绿色隔离防护服,耐心接诊每位患者。尽管隔着一层面屏交流,但医患间心与心的沟通却如往常一样并未因此改变。李心翔主任的职业生涯按照地域可以分为福建和上海两个时期。2008年,复旦肿瘤医院成立大肠外科,在蔡三军教授的邀请下,刚在国外完成腹腔镜技术学习的李心翔选择加入新成立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 ,也开启了“复旦肿瘤”大肠外科的腔镜微创时代。2021年,复旦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年肠癌手术量高达4000多例,而在上海,肠癌年手术量能达到2000例以上的医院也并不多。李心翔主任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诊治带来的不仅是腔镜微创技术,经过近15年的积累,他的大肠癌全程管理治疗理念在给患者带来最好治疗结果的同时,也影响着很多年轻医生。开创大肠外科微创时代李心翔主任职业生涯的起点始于福建,他从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工作。福建时期的李心翔主任虽然临床以消化道肿瘤为主,但他同时也兼做几乎所有的肿瘤手术。2005年,微创之风吹到中国胃肠外科领域,李心翔来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跟随我国腹腔镜先驱郑成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当时,肠癌手术的主流依旧是开腹,用腹腔镜做肠癌手术还会被很多专家质疑,甚至被斥之为不走“正道”。但那时的李心翔主任就已敏锐的意识到,微创将是外科的未来方向,除了读了郑成竹教授博士外,他还到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微创外科中心进修学习。2008年,博士毕业后的李心翔面临着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选择,一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期待他能带着微创技术归来,并给予他全方位的支持,而另一边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盛情邀请他加盟大肠外科。考虑到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是全国顶尖的肿瘤专科医院,平台更好,更有利于技术和学科发展,李心翔选择了留在上海。但在肿瘤专科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起点很高,也更加艰难。“综合医院医生可以从简单的阑尾手术、胆囊手术开始做,但肿瘤医院没有这类病人,上来就是大手术。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非常艰难,给我扶镜的助手医生此前根本没碰过腹腔镜,都是我一点点教的,更谈不上配合默契,所以刚开始做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时间很长,比开腹手术时间还长,压力很大。”虽然起步艰难,但李心翔主任认定腔镜技术一定是大肠外科未来的主流技术。“传统开腹手术是经验手术,做的多有手感,速度就快,而腔镜手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放大内部组织结构,很细微的组织也都能看的很清晰,还有录像可以回放学习,所以年轻医生的成长也快。”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腹部肿瘤微创手术从李心翔开始,慢慢带动起胃癌、妇科肿瘤等专业也迈进了腔镜时代,医院为了推动腔镜手术的发展,专门成立了腔镜平台,由吴炅副院长“挂帅”腔镜平台主任,李心翔担任执行主任,以腔镜平台为基础联合各个专科的专家一起举办全国肿瘤外科腔镜技术高峰论坛,有力推动促进各个学科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在外科微创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李心翔主任带领团队精进腹腔镜技术,当大家都掌握了技术,团队磨合也越来越顺利,李心翔又提出了病人全程管理的理念。全程管理“我现在一直在推的就是医生必须具备全程管理的能力。”李心翔主任说,“微创技术只是你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也就是说,如果你连这个技术都没掌握好,你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但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单纯开好刀是不够的,一定要能全程管理病人。”一个肿瘤病人来到医院,第一步要明确诊断,之后是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如果需要手术,术后如何治疗,如何随访,如何康复,在李心翔主任看来,这都是医生必须要做好的事情。“所有医疗技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病看好,而肿瘤患者不是开完刀病就好了,肿瘤患者的治疗结果是以五年生存期作为评价标准的,五年内没有复发转移,才算看好了。”李心翔主任也坦承,从沉迷技术,到转向疾病的全程管理,他也是一步步悟出的。他甚至认为,如果外科医生不具备全程管理的能力,未来恐怕要失业。“在肿瘤治疗中,外科医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肿瘤病人首先考虑的就是能不能开刀,此时外科医生的决策就会直接影响患者之后的治疗。”李心翔主任说,“所以我每年都要办几十场线上学术会议,因为肿瘤治疗是否规范,其实是由外科医生决定的,很少有肿瘤病人一开始去找内科医生,首诊选择内科医生的肿瘤病人一般都是中晚的,除非像淋巴瘤、鼻咽癌等主要治疗手段是内科治疗,以放化疗为主,所以外科医生一定要具备全程管理的能力。”李心翔主任有一句被他反复宣讲的话:技术的可行性不代表治疗的合理性。比如一名肿瘤患者可以有4种手术方式,最终是以达到最佳治疗结果来选择。“每种技术都有存在的理由,也有适合的患者群体,只是有些技术适用于大多数人,有些适用于小的群体。”目前,复旦肿瘤医院大肠外2科百分之八九十的患者都是采用腹腔镜手术,李心翔主任说:“腹腔镜是当前的主流技术,但不是万能技术,让所有病人都做腹腔镜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适合的病人使用适合的技术才是关键。”在福建时期,李心翔主任工作在综合医院,加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后,才来到肿瘤专科医院平台,这个特殊经历催生了他全程管理的理念。“综合医院肿瘤管科更多关注的是手术怎么做,而肿瘤专科医院看的是疾病怎么治疗,如何通过综合治疗,给患者最大程度生存获益,我到了肿瘤医院后,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把这两点融合起来,我知道外科技术对外科医生的重要性,也接受了肿瘤综合治疗的理念,这也让我认识到,一名合格的肿瘤外科医生要具备全程管理的能力。”保肛不是技术问题对直肠癌患者“保肛”的观点,最能体现李心翔主任的医疗理念。和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肠癌也是“富贵病”,李心翔主任说:“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东西吃多了,肠癌的发病率就高,中国的肠癌发病率的确是在不断的升高。”导致肠癌发病率升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老龄化,上海50%以上的肠癌患者年龄都在70岁以上。“现在上海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多,肠癌发生概率大幅度增加并不奇怪,人到了这个年龄段就是很容易发生癌变,肠癌是高龄人群的一个常见疾病。”肠癌患者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首先,肠癌是可以预防的疾病,患者没有能在可预防的阶段及时发现,所以是不幸的。“80%—85%的大肠癌是从大肠良性腺瘤转变而来,良性腺瘤到癌变需要10年时间,这也意味着我们有时间防止它发生癌变,通过肠镜检查,发现良性腺瘤后直接切除,就不会癌变了。”同时,肠癌在所有消化道肿瘤中的5年生存率是最高的,在复旦肿瘤医院,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可达72%,很多良性疾病都没有如此高的治愈率。所以李心翔主任常常说,上帝关闭一扇门时,也会打开一扇窗。“就像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直肠癌,在直肠癌患者中只占5%—10%,对放化疗不敏感,治疗效果很不好,困扰了我们几十年,现在免疫治疗给这些患者带来了希望,所以我们医学的进步,就是一扇扇小窗被不断打开的过程。”李心翔主任介绍,直肠癌的治疗始终是大肠外科的难点和热点。中国的肠癌患者中,直肠癌占60%以上,结肠癌只占三成左右,而直肠癌中,70%是中低位直肠癌。“这也是为什么我这几年把更多精力放在直肠癌,因为直肠癌的手术比结肠癌难做,直肠癌复发率更高,而且直肠癌的治疗技术发展更快,我们必须要跟上。”在开腹手术时代,为直肠癌患者保肛非常困难,大量的直肠癌患者做了肠道造瘘手术,从此身体上多了一个挂件——粪袋,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腹腔镜手术的出现,让很多患者能够保肛,但还是有一部分低位直肠癌患者难以实现保肛。为了解决低位肿瘤患者要保肛的问题,李心翔主任是国内首批到英国接受正规的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技术培训的医生之一,并于2018年在上海开展此技术,从技术层面弥补了少数直肠癌患者传统腹腔镜入路困难等问题。至此,对李心翔主任来说,在技术层面已经没有保不了的肛。当医生不再为技术所限制时,李心翔主任也进入到更高的境界。“作为医生不能老是沉迷于技术,老去秀技术,最终还是要回归疾病本身,要把病看好,不然刀开的再漂亮,过几个月、一年患者又复发了,过两三年患者去世了,这也是失败的病例。”在这个理念之下,李心翔主任总是以患者利益最大化选择治疗方案。除了手术安全以外,能不能达到肿瘤根治?会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康复和长期随访,甚至同样治疗效果的不同方案哪个性价比更高?都是他会考虑的问题。“作为外科医生我的体会是,首先外科技术一定要练好,这是最基本的,外科技术发展很快,任何一个新技术我们都要去关注学习,哪怕只能解决5%的患者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李心翔主任说,“但是光有技术也还不够,有些病人不是单纯开刀就能解决问题。”在门诊中,常常有患者问李心翔主任能不能保肛,他会耐心的解释,能不能保肛不是技术的问题,要看你适不适合保肛。“所以我们现在要换一个说法,不要问医生能不能保肛,而是要问医生我适不适合保肛。”李心翔主任解释,保肛的前提是防复发和保功能。他在门诊上见过很多强行保肛而肿瘤复发的患者,也见过保了肛门但没保住肛门功能,患者无法控制大便,生活质量更差。总之,不该保肛的硬保,该保肛的没有保住,这样的病例还很常见。所以李心翔主任说:“我现在讲课时经常强调,当我们技术不断进步的时候,当我们外科医生越来越有本事的时候,可能也是会对患者危害更大的时候,因为以前你做不到,你就没办法做,现在你能做到了,你乱做,不该保肛的也保,技术上是没问题,但病人就要遭殃了。”在李心翔主任看来,当外科医生突破了技术限制之后,去谈全程管理才有意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医生的思维必须跟着时代不断前进,才能始终站在最前沿,当突破技术限制后,还要具备肿瘤治疗的全程管理理念,现在dMMR直肠癌患者的免疫治疗研究结果发布了,我们又有了新课题,这是否提示我们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模式要发生改变?我们是不是要先检测是不是dMMR患者?以前不用这么做,以后是不是就要这么做了?”

发布了文章

我未曾想过24岁的哥哥会是晚期肠癌

2018年12月哥哥因持续高烧及剧烈腹痛在我和母亲的陪同下前往医院就诊。医生听取了我们的描述后,开具了影像检查单,让哥哥先去拍个CT。我们拍完CT,等了2个小时左右,拿到影像资料后再次找到医生。医生看了片子后,表情略微有些复杂。当时我心头一紧,不安的情绪慢慢涌了上来。他让哥哥先入院观察,同时进行肠道准备,需要做个肠镜检查。肠道准备需要禁食、喝泻药、灌肠,前后大概2天时间。然而肠道准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就在肠道准备期间,哥哥再次出现了剧烈的腹痛!医生说我哥哥的这种情况叫做肠梗阻,是肠道被什么东西阻塞导致无法排便所引起的疼痛。最后医生无奈在肠道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了肠镜检查。检查结果是晚期肠癌!当医生告诉我们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抱头痛哭,根本无法接受24岁的哥哥会得肠癌的事实,而且还是晚期。一时间,阴霾笼罩了整个家庭,沮丧、焦虑、恐慌……各种负面情绪围绕着我们,这是我过的最漫长的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爸爸对我说准备带哥哥去大城市治病。我们回到当地医院,咨询了哥哥的主管医生,她推荐我们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生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肿瘤专科医院,里面的医生医德医术都非常好,而且肿瘤医院的大肠外科非常优秀。此时,哥哥的腹痛又加剧了,焦急的我们即刻订了次日前往上海的车票。当时我们全家人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哥哥的病一刻都不能耽搁了!到达上海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当我们踏入门诊大厅的那一刻,大家都懵了——医院里挤满了人。我从未想过,原来患肿瘤的病人会有这么多?这次的上海之行非常仓促,到上海前我们都没有做过调查,也不认识什么可以咨询的人。我们在专家介绍的大荧幕前站了很久,最后父亲选择了李心翔教授。后来我问父亲为什么这么选,父亲说,其实那些学术性很强的专家介绍他也不怎么看得懂,就是李心翔教授看上去很亲切。初次来肿瘤医院看病,连就医流程我们都弄不明白,怎么挂号,怎么支付,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提供什么资料都得仔细问清楚。好在肿瘤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很耐心。看李心翔医生的病人还是很多的,我们运气不错,通过网络顺利挂到了号。第一次见李心翔教授很忐忑,最怕就是医生说不能治。如果这里的专家都说不能治了,那我们真的就要绝望了。李教授仔细研究了哥哥的病史资料,因为我哥已经出现严重肠梗阻了,所以当务之急是赶紧手术。虽然近期的手术日程已经排满了,但是鉴于哥哥的特殊情况,李心翔教授也是自愿加班为哥哥做了手术,我们全家都很感动,觉得能找到李心翔教授是我们的幸运。2018年12月13日,哥哥的手术终于在午夜结束了,虽然知道李心翔教授已经很累了,但是迫于焦急的心情,我们还是找到了李教授询问手术结果。李教授非常耐心,他宽慰我们说,手术很成功,肿瘤切除的很干净,也给哥哥做了临时造口,缓解了肠梗阻的情况。造口也不用担心,是临时的,等伤口愈合了就可以收回去,短短几句话如同给我们家吃了颗定心丸。转眼1个月过去了,我们来到李教授门诊复诊,李教授简单的询问了哥哥的情况后让他先在外面休息。等哥哥出门后,李教授严肃了起来。他说哥哥的病情属于晚期已经出现了转移,想要临床治愈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如果治疗效果好的话,带瘤生存还是有可能的。爸妈问李教授,哥哥还能活多久。李教授说现在还不能断言,要看哥哥对药物的敏感性,他鼓励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家属的情绪会影响患者。现在想来,李教授真的很细心,他看哥哥很年轻,怕他受不了打击,所以先告诉我们,真的是非常感激李教授!2019年7月因为哥哥的病情较为严重,李教授给我们制定了16次的靶向加化疗方案。5个月后,16次药物疗程已经结束了。这期间爸爸也曾经托人询问,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有人提议,要不然就出国治疗,国外有很多临床新药。在哥哥复诊的时候,我们就出国治疗的提议咨询了李教授,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挺没有必要的,李教授肯定已经给出了最适合哥哥的治疗方案。李教授告诉我们,到国外治疗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临床试验也是存在风险的,况且现在哥哥的情况相对稳定,说明现在的治疗方案是有效果的。2019年9月距离手术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哥哥的伤口也痊愈了,应该要进行造口回纳了。就在这时,哥哥的腹部出现了一个包而且很疼,我们全家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哥哥在当地医院进行了腹部彩超检查,但是医生不敢做出判断,于是我们又连夜赶到了上海。李教授看了检查报告说可能是腹壁脓包要手术引流,并且向我们耐心的解释到,这次手术的情况可能会有点复杂,需要根据腹腔情况进行。如果腹腔内的脓包不是肿瘤引起的,那么引流后就可以进行造口回纳了,如果是肿瘤引起的,则不能随便处理,要再考虑治疗方案。李教授真的很耐心,其实向我们解释这些问题时并不需要讲的如此详尽,但是他深知,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家属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让我们明白病人面对的是什么情况,才能一起打赢这场硬仗。2019年9月12日,哥哥的手术结束后,我们都不敢去问情况,只是焦虑地照顾着虚弱的哥哥。直到凌晨,李教授刚结束了1天的手术,就马上来到病房,告诉我们哥哥的情况很好。腹腔内已经没有转移病灶了,真是个奇迹。听李教授这样说,我们全家都激动不已,李教授走后,我们看了看时间已经是凌晨1点了。父母去休息后,我守在哥哥床边,哥哥摸着我的头笑我傻,他说自己早就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来肿瘤医院还能是看别的病吗。他说原本应该是自己来照顾父母和妹妹的,现在这样他很自责,觉得拖累了大家,所以自己一定会积极接受治疗,快点好起来的。手术之后又开始了漫长的药物治疗过程,哥哥的情况也逐渐好了起来,每次去门诊复查的时候,李教授总是鼓励我们。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2020年8月了,我哥还在接受药物治疗,并且各项指标都逐渐趋于正常,体内的部分转移病灶也有所缩小。大家都说是哥哥福大命大,只有我们知道医护人员们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就像哥哥说的,其实没有所谓的奇迹,无非是每一名像李心翔教授这样的医者替病人负重前行。* 以上内容改编自真实事件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