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忍辱负重”
2021年03月15日 【健康号】 谢崇     阅读 8852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不管对儿科医生还是对患儿家长来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疾病。这个疾病也经常被用来解释患儿不明原因的腹痛,但我们真的认识它吗?其实,“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背的锅可真不少。

急性非特异性或原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类似阑尾炎或肠套叠。因此,有很多早期的阑尾炎或者肠套叠被误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虽然现在大量使用高质量的影像学研究更好地描述了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特征,但其自然病程还没有明确。在大多数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例中,潜在的病毒感染性终末期回肠炎被认为是病因。而且,目前许多医生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现象,其症状无法解释。

急性非特异性,或原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影响肠系膜淋巴结的自限性炎症状态,发生在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中。10岁以内,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比急性阑尾炎更常见。10岁以后,急性阑尾炎比肠系膜淋巴结炎更常见。而且肠系膜淋巴结炎在20岁后非常少见。它常发生在上呼吸道疾病之后或与上呼吸道疾病相关。症状可有低热、呕吐,大便频率和性质的变化。疼痛程度较重,但通常病人并没有表现出严重的俯卧症状。疼痛的分布,就像阑尾炎一样,可以在脐周区域和右髂窝感受到,但常出现在上腹部。根据我们的经验,淋巴结炎患儿的触痛程度明显低于阑尾炎患儿。对于患有淋巴结炎的患儿来说,手的按压是可以忍受的,而阑尾炎患儿则无法忍受。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来说,当孩子左右移动时,疼痛区往往会移动,这与阑尾炎的固定压痛相反。

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在区分有无肠系膜淋巴结炎时作用有限。超声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方法。20多年前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放射学定义提示:在右下象限和腹主动脉旁区域有3个或3个以上的短轴直径5毫米或以上的异常增大的淋巴结,没有可识别的急性炎症过程。最近的数据表明,异常增大的淋巴结定义为8毫米或以上的短轴直径可能更合适。一些阑尾炎病例(特别是阑尾穿孔的病例)也会发现淋巴结肿大,但一般情况下,淋巴结并不像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可见的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大。

在此需强调,本文所说的是原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而不是继发性。继发性是指不是原发疾病,是继发性改变,因为急性阑尾炎、炎症性肠病、结核、血液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病同样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自限性疾病,2-4周内可完全自愈。无需抗生素治疗,若疼痛明显时可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缓解症状即可,自愈与否的判断是根据临床症状而定,不能仅仅依据B超。但临床上,抗生素滥用非常普遍,有的孩子甚至口服抗生素长达数月,仅仅是因为B超所示的“淋巴结肿大“。

因此,做出急性原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时需谨慎,首先需与阑尾炎、肠套叠相鉴别,还要排除其他潜在的炎症性疾病。作为医生,也不能将“不明原因的腹痛”简单归咎于“肠系膜淋巴结炎”。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