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慢性肾脏病治疗的误区-你中枪了吗?
2018年04月11日 【健康号】 龙泉     阅读 9363

慢性肾脏病由于其病程长,病情往往有波动,因此是医护双方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但是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存在不少误区,导致治疗不规范或治疗中断,从而加重的病情进展。本文就总结了慢性肾脏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误区,看看你有没有中枪?

目前的医疗技术虽然不能彻底治愈尿毒症,但随着透析技术和肾移植技术的发展,已大大延长了尿毒症患者的预期寿命,尿毒症并非绝症。从慢性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的自然病程往往需要漫长的十几年到几十年(原发病因不同,起病时的病情轻重不同,疾病进展的速度不同),但许多患者在这个病程中一再延误(因为症状不明显未引起足够重视),病情反复加重(感染并发症或服药依从性欠佳等原因),导致病情迅速进展,最终危及生命。那些走入误区的患者和家人,越治越重,越治越穷,无奈的挣扎在疾病之中。其实慢性肾脏病,尿毒症的治疗误区,从一开始就可以避免。


误区一:激素能够治愈慢性肾脏病

许多患者发病之初感觉倦怠,双腿沉重,早上起床后发现脸部浮肿,像长胖了一样。到医院检查,发现小便中有蛋白或潜血,伴或不伴高血压,被诊断为“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往往需要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治疗上常常需要口服激素,雷公藤,环孢霉素等免疫抑制药物来控制尿蛋白和血尿。刚开始治疗效果还很明显,化验指标很快好转或消失,但遇到感冒,腹泻,劳累等情况,病情又加重,尿蛋白等化验指标又再次上升。于是又重新开始使用原来较大剂量的激素,如此反复,病情一次比一次加重,激素的疗效也一次不如一次,渐渐出现恶心呕吐等肾功能不全的症状。


其实小便中出现蛋白和红细胞提示肾小球基底膜受损,使用激素能抑制肾脏内的炎症反应,控制病情的进一步进展,但并不能修复受损的肾小球基底膜。从指标上看尿蛋白和潜血暂时消失了,但这并不等于慢性肾炎治好了,只能说明使用激素使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由于激素治疗的疗程较长,在使用激素期间一定要注意防治感染的并发症,避免劳累,并监测激素的副作用。


误区二: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指标降低证明慢性肾脏病就好转了

对于各种早期慢性肾脏病,如果只重视尿蛋白,红细胞,潜血,白细胞的对症治疗,单纯的把指标降下来,而不对肾脏病变的原因进行对因治疗,最终会出现肾功能不全,血中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不断升高。


许多慢性肾脏病的患者都在口服爱西特,包醛氧淀粉,尿毒清颗粒,肾衰宁等类药物。这些肠道排毒药物可以使血尿素氮和血肌酐等指标暂时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严重病变的肾脏本身的功能修复。有些病因(如系统性血管炎和狼疮性肾炎)引起的肾功能不全进展十分迅速,如果仅仅只是口服肠道排毒药物降低肾功能指标而不对原发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激素冲击治疗,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患者很快会出现贫血,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血压高,小便明显减少,不能平卧入睡,胸闷憋气等尿毒症症状,不得不走上长期血液透析或肾移植的道路。


误区三:一旦透析就无法摆脱了

绝大部分慢性肾脏病患者经过漫长的病程进展,一旦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就不得不开始透析治疗维持生命,临床上称之为“维持性透析”, 这种情况想要摆脱透析是不可能的。


但临床上还有一部分慢性肾脏病患者在透析前病情和肾功能指标稳定,往往由于感冒发烧,肺部感染,呕吐腹泻,急性胃肠炎,泌尿系感染,高血压控制不良,外伤,劳累,使用影响肾脏血流灌注的药物或肾毒性药物等情况,导致病情恶化或加重,出现明显尿毒症症状开始透析治疗,临床上称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能去除诱因,最终摆脱透析是完全有可能的。


此外,还有些病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如果能积极治疗原发病,也能使患者的透析间隔拉长甚至最终完全脱离透析。比如上述提到的免疫机制介导发病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以及狼疮性肾炎等在病情的急性活动期,肾功能指标可能迅速达到尿毒症的诊断标准,但如果针对病因给予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的双冲击治疗,可以部分逆转肾功能,摆脱透析(此时透析仅为临时缓解尿毒症症状,纠正严重水电解质紊乱的一个过渡措施),仅以口服药物维持。


上述两种情况如果不抓住机会迅速正确的治疗,肾单位大量坏死,最终无法逆转,就只有依赖透析了。透析带来的巨大费用和不适,成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和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


误区四:换肾是尿毒症患者最好的解决方法

近几年媒体对换肾等器官移植的悲情故事宣传,使得不少人一听到尿毒症就想到换肾。诚然,相比较于透析,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回归度是最好的,尤其是年轻的尿毒症患者,我们依然鼓励其进行肾移植的登记准备。


事实上由于伦理学的原因以及我国公民器官捐献意识的缺乏,供肾极其短缺,很少有人能够幸运地换肾成功。如果不是直系亲属能够提供,按照我国的法律,等待尸体肾的机会而且又能成功配型的太少了。而且并非每次移植都能成功。万一移植手术失败或移植肾失去功能,病人还要继续接受透析治疗,甚至面临再度换肾。


而且换肾并非一劳永逸,肾移植前和肾移植术后,病人需要终生服用抗排斥药物,并且在移植早期还要监测抗排斥药物的血药浓度,每个月也需要相当的费用。由于抗排斥药物的发展以及移植手术技术的提高,许多肾移植患者并非死于手术本身和器官排斥反应,反而死于过度免疫抑制导致的感染问题上。如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肺炎,进展相当快,不在早期积极治疗很快进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因此移植后还需要定期去医院随访调整药物用量。


因此,对于年轻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尿毒症患者我们依然鼓励其尽早的进行肾移植,但对于年纪较大,经济条件一般的尿毒症患者透析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3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