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身悬壶济世分文不取,无私公开370多个秘方,一代宗师感天动地
2023年06月25日 【健康号】 葛广伟     阅读 2331

河南平顶山男科葛广伟医师,河南擅长男科老中医,祖传中医男科世家,国家临床执业医师,学习于解放军98医院多年,行医20多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包皮龟头炎,睾丸炎,尖锐湿疣,腰椎间盘突出症,皮肤病。咨询电话:15224809889

·

他终身悬壶济世分文不取,无私公开370多个秘方,一代宗师感天动地                                                                                          河南平顶山男科葛广伟医师,河南擅长男科老中医,祖传中医男科世家,国家临床执业医师,学习于解放军98医院多年,行医20多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包皮龟头炎,睾丸炎,尖锐湿疣,腰椎间盘突出症,皮肤病。咨询电话:15224809889


也许你没听过他的名字,更不知道他的事迹,但这并不妨碍你会对他钦佩,会被他感动。

他是一个孤儿,靠自学成为一代宗师;他一辈子悬壶济世,却从未取过分文;他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就千方百计寻找合力:为了不让庸医悲剧重演,他将方剂用法编成歌谣;为了借助官方力量,他不顾高龄,在53岁考取进士;为了培养更多的后继来者,他潜心著书,无私公布了370多个经他反复验证的秘方。

他有一个夙愿,他心中只装着百姓。为了这个夙愿,他倾其一生,成就了自己,也泽被了百姓;为了心中的百姓,他以近乎宗教布施式的诊疗中,推动了经方派的创立,也弘扬了中华神医。

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感天动地、妙手仁心的一代宗师,请记住他的名字----宋代医学大家许叔微。

许叔微

父母去世后,他立下了两个誓言

许叔微(1079—1154),宋代杰出的医学家,出生在真州(今江苏仪征)白沙镇,后隐居无锡马山。曾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他生活在战乱纷繁的北宋与南宋之间,身处乱世注定了一生苦难。

1091年,真州(现在的江苏仪征)瘟疫大行,当时许叔微只有11岁,父亲染上瘟疫,病情严重,医生医术不高,病势日重,在弥留之际,握着许叔微的手留下遗言:“一定要多读书,或为官济世,或为医活人,要做个好人啊!”

祸不单行,母亲原本就身体羸弱,又受到丧夫的打击,悲痛劳累,两个月后的一天,突然倒地,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中流涎,许叔微急忙请来医生,诊断是中风,却误用泻药。母亲服后大泻数次,遂昏迷不醒,不久也撒手人寰。此时距他父亲去世还没到一百天。他伤心欲绝,痛不欲生,“百日之间,并失怙恃,至今饮恨”

就这样,11岁的许叔微成了孤儿。

因为无良医,他失去了父亲,因为庸医误诊,母亲离他而去,由此他发出了“痛念里无良医,束手殆尽”的呼喊,从此,他立下了两个誓言:一要成为一名良医,“刻意方书,誓欲以救人为心”;二要一生免费为百姓解除病痛,“予而不求其报”“顾始终不索酬谢”。

男儿当自强,践行誓言一诺千金

由于双亲去世,孤儿许叔微似乎一夜间长大,他牢记父亲的话:读好书,做好人。

在古代,“不为良相,就为良医”,这是读书人济世的最大愿望,也是父亲临终前的期望。

成了孤儿的许叔微,生活上孤单凄惨,只得靠伯父和乡邻的帮助勉强度日和求学。但性格坚强的他,并未就此消沉,男儿一诺千金,不达目标死不休。

从此以后,许叔微白天学举子的课程,晚上挑灯苦读医书。他到处收集医学著作,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又博览《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千金要方》《脉经》《经史政类备急本草》《苏沈良方》等医本,探根究底,穷理尽微。

他不仅以书为师,还利用各种机会游学,拜名师,访医友,广结良缘,虚心求教。徽州(今黄山市)、歙邑(今歙县)、汴京(今开封)、苏州、吴江、毗陵(今常州)等地都留下了他游学的足迹。

就这样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勤学,兼之对中医学术的大胆实践,许叔微逐渐地在三十多岁就已经到处给人治病,而且手段高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名医。

许叔微从未拜哪位高人为师,一个三餐不继的乡野孤儿,一个每日熬夜苦读的年轻人,怎么就突然成为治病高手呢?他能够自学成才的秘诀,就是他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研究透彻,并能灵活运用。

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为何他对研究《伤寒杂病论》情有独钟呢?

一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中经典中的经典,奠定了中医临床的基础,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其中的近200个经方有奇效。中医里有句话,叫“经方不过三”。意思是:用张仲景的经方治病,三服药下去,就一定会看到疗效。中医无数的法门,都是从张仲景的经方里化出的,所以大家才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二是《伤寒杂病论》序言中的一段话引发了他的共情。张仲景在序言写道: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稔:年的意思),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由此他发奋看了很多的参考书,才写下了《伤寒论》。

许叔微自己家也是如此遭遇,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三是伤寒都是当时的常见病。古代中医的“伤寒”,是指从发热起始的急性病(包括某些急性传染病)的总病名,包括温病、现在的流感、热病、肺炎、湿温病等,包括的范围很广。

而当时宋朝非常重视医药书籍的发掘,官方出版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且“只收官纸墨本价”,一般人都能看得起,这样《伤寒论》普及起来,而许叔微恰巧又对《伤寒论》“同气相求,心有所感”,非常理解张仲景写《伤寒论》时失去亲人的痛苦,他自己不就是翻版吗?所以,他比任何人下得功夫都深,比任何人研究得都透。

悲剧不重演,自编歌谣巧传四方

经方很管用,但必须对症下药,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点,许叔微感受很深,他的母亲就是死在庸医之手。

有件事对他触动很大。

有个姓郭的富人病了,患的是伤寒,身上发烧,脑袋疼,怕见风。

这些症状里面,最为要命的是大便不通,这可不是一般的难受,这位郭富人此时是腹胀得要命。

富人命都精贵,又自恃有钱,于是,七大姑八大姨都登门探望,家人也请来了三个名医。

病人难受得要死,三位名医却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这几位都自诩为《伤寒论》的专家,谁都不服气谁。

七大姨八大姑也纷纷站队不同的医生,大家七嘴八舌,家里也乱成了“一锅粥”。

可苦了这位肚子还胀着的郭富人。

但听谁的呢?家里没人敢拍板。这个时候,有人想到了许叔微。

许叔微一番望闻问切后,又否定了三个医生的意见,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脾约证啊,应该用仲景的麻子仁丸治疗。”

郭富人一听,心里凉透了,怎么又多了一个意见呢?

许叔微望着大家疑虑的目光,肯定地说:“仲景说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用大承气汤和大柴胡汤恐怕都不合适啊。”

大家听许叔微说完,沉默了片刻,然后又开始喧哗了起来。

许叔微一看,再这么耽误下去病情可就要重了,于是,向病人家属发出了最后通牒:“我认为就应该用麻子仁丸,如果你们不相信,那恐怕就会生出其它的变证来,到时候可别来再找我啊,我这就要告辞了。”

就在此时,郭富人的弟弟站了起来,一锤定音:我觉得还是许叔微先生的话在理,就请许先生下药吧!

于是拿来了麻子仁丸一百来粒,分成三次服下。

当天晚上,郭富人终于舒坦了,大便通畅地排下。然后出了一身的汗,很快外邪就解了。这个病就这么好了。

郭富人兴奋地想要重金酬谢许叔微。

许叔微笑了笑:“我只是想济世活人而已,不用报酬了,以后当乡民有什么灾难的时候,你捐助些就行了。”

顺便说一下,许多人可能会纳闷,许叔微从来不收患者的诊费,他又是靠什么来生活的呢?

实际上,在古代,读书人最常用的谋生手段就是教书。许叔微在学习医学的同时,也经常给乡里私塾学生上课。另外,古代一个自律的读书人的生活标准是很低的,以粗茶淡饭为乐。

没有了这些物质上的负担,他们才可能做到向着心中的目标一直前行,直到达到最高境界。

就在大家万分喜悦之时,许叔微却高兴不起来了。

因为他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三个医生会把握不准汤证呢?

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大家只要翻开许叔微的医案《伤寒九十论》,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许叔微有时几乎成了救火队员,到处去纠正前医的错误诊断。

这要搁一般人,别的医生误诊,自己才能闷声发财。可许叔微不这样想,他不想母亲的悲剧重演。

于是,许叔微想出了办法:编歌谣。

回到家里,他把自己学习《伤寒论》时总结出的辨证方法,用歌谣的形式给写了出来,这也成为《伤寒论》的创新性研究。这个歌谣后来出版成为一本书,叫《伤寒百证歌》,成为学习《伤寒论》的一部经典著作。清代名医何廉臣评价说:“足以继往开来,大有功于仲景者,当以《伤寒百证歌》为第一。”

百证歌

在每段歌谣的旁边,他还写下了大量的注释,来告诉大家具体的理论根据。

写好以后,许叔微就在诊疗过程中,给每位误诊的医生发一本。现场教学,误诊的医生心服口服,宣传效果奇好。

不吃嗟来食,不顾高龄再考进士

此时,许叔微医术已经炉火纯青了,他意识光这样宣传《伤寒百证歌》,受众面还是不够,于是,他又想到考公,这样就可以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其实,在年轻的时候,他就考过科举,参加乡试中举,在举人中已是有名的才子,在医术上也颇有名气。

北宋政和二年,许叔微到京城参加会试,当时宰相蔡京患病,请了多位医生都未治好,蔡京听说许叔微医术较高,就请他诊治,许叔微察色按脉,问病施药,只开了一副药方,服后第二天即痊愈,蔡京大喜,要给许叔微加官,当时正值许叔微会试落第,心情郁闷,所以谢绝了,飘然离京。

“以忤时相归,人咸高之。”他辞京以后,医名更噪,人们对他十分敬重,真州方圆数百里的患者都来找他看病。“无问贵贱,虽曛夜风雨,有以疾告,……始终不索酬,志在济人而已,人咸德之。

促使他再次考科举,源于一件事。

靖康二年(1127),北宋为金国所灭,康王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建炎初年,流寇张遇攻克真州,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战乱后,真州瘟疫流行,许叔微就主动登门,一家一家询问诊治,他走遍了乡里,为百姓免费治病,“亲行里巷治疗,所活甚多” “遍历里门,视病与药,十活八九”。

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老百姓称他为“神医”。

这场瘟疫对许叔微刺激很大。我给老百姓看病只能一个一个个地看,只凭一己之力,难以救助更多的百姓,我能不能投入到一个更大的事业中,为更多的人纾困解难呢?于是,他再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考公。

绍兴二年(1132),在他53岁那年,许叔微高中殿试第五名,成为许氏家族在常州第一位进士,授集贤院学士职,其后数年,历任徽州府学教授、杭州府学教授。许叔微在京城临安任职期间,先后为朝廷培养选拔了许多医学人才。

在任职期间,他心耕笔耘了多年的《仲景脉法三十六图》《伤寒百证歌》和《伤寒发微论》三部著作成书并陆续出版,这是许叔微为弘扬和普及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培植后学而苦心编撰的著作。

《伤寒发微论》是许叔微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此书载论文二十二篇,探究深奥,搜索隐秘,旁征博引,阐发经意,立意创新。由此,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才得以发扬光大。

潜心著医书,公布秘方普济苍生

入仕后,许叔微不满高宗苟安江南及秦桧陷害忠良,特别是南宋绍兴十二年,岳飞被害后,他毅然辞官,退隐太湖马山。见桃坞小墅湾依山环水,林深清幽,风景秀美,遂建一庐,雅名“梅梁小隐”,取“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之意,专心行医济人。

梅梁小隐

此时,许叔微的人生境界达到了顶峰。

在中国古代,中医很多秘方都是秘而不宣,基本是依靠家族“传男不传女”而延续下来的,这也造成很多药方流失。

比如,唐朝时的药王孙思邈,在他的早年就没见过《伤寒论》,发出了“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感慨,等到了老年(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这个等候的时间可够长的了),他才看到了一本《伤寒论》。孙思邈看了以后,大为感慨,直言“至于仲景,特有神功”。于是他把部分《伤寒论》内容就记录到自己写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里了。

隐居后,许叔微深感要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就必须挖掘祖国医学的宝藏,并传播天下。

于是,他一边遍访名医,搜索秘方,一边著书立说。

f深入民间寻求秘方

许叔微有个表哥患了头风症,就像曹操的那种,发病时“头痛如破,数日不食”。此病患了20年,找了许叔微,他也治不了,“百方无效”。

有一天,有个叫田滋的说他有个秘方能治。但他能愿意给药丸,却不愿意说出秘方。这样就给了他表兄十丸,吃了10天,病就好了。

于是,许叔微就不断地上门求教,慢慢地感化这位田医生。在相处中,田医生终于被他的无私大爱所感动,在他要远走他乡时,把这个秘方送给了许叔微。许叔微提出了一个要求,他想把这个方子写进书里,公布天下。田医生被他的情怀所感动,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许叔微通过花钱购买、感情交流等方式,收集了370多个秘方,全部写进《普济本事方》,无私地奉献出来,正如书中所说:“予既以救物为心,予而不求其报,则是方也,乌得不与众共之?”

1143年,64岁的许叔微写出了《普济本事方》,全书10卷,为23门,收录330余方。此书文字简明,辑方切于临床,为许叔微多年“刻意方书”所积累的验方汇编,此书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方剂专书,在当时的医药界起到了振衰继微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普济本事方

许叔微约成书于1144—1149年的著作《续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十卷,为《普济本事方》之续编,书中载方多被后人沿用,并远播日本。

1149年,许叔微70岁,已是桑榆之年,仍手不释卷,不废耕耘,他将平生运用经方的案例整理编撰成书,定名《伤寒九十论》。此书不仅仅是最早的伤寒医案专集,也是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此书在医案学发展史上以及仲景学术临床应用方面均有不容忽视的开创意义。

此外,尚有《活法》《辨证》《翼伤寒论》等书,因久已失传,无从稽考。

大家知道,在宋朝以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不被广泛重视的,正是从宋朝许叔微开始的伤寒学派,发掘出了《伤寒论》的巨大价值,由此把张仲景提升到了医圣的地位。

该派尊张仲景为医中圣人,认为医家之有仲景,犹如儒家之有孔子;医书之有《伤寒论》,犹如儒家之有《四书》。清朝大医俞震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自晋迄今,善用其书者,惟许学士叔微一人而已”。这样许叔微也成为了经方学派的开山鼻祖之一,在我国中医四大流派中“经方派”从此占有一席之地。

许叔微穷其一生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从他开始看病到他去世,他始终没有收过患者的钱。从这种近乎宗教布施式的诊疗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人毅力之巨,发心之大。

一个人只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羁,他就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而著作等身,流芳百世,不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叔微也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许叔微塑像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