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胃也会闹情绪吗?
2016年10月16日 【健康号】 常玉英     阅读 4740

典型病例:

       患者高某,男性,46岁。主因打嗝、嗳气、发酸3年就诊。患者3年来常有上述症状,曾多次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多家医院多次治疗,但症状时好时坏,严重影响了生活工作质量。近一个月来经应用抑酸对症治疗,反酸、烧心症状消失,但是打嗝、嗳气依然,睡眠时症状消失,醒来时症状出现。工作忙时症状消失,闲暇时症状出现。复查胃镜,反流性食管炎已经愈复,但是患者为什么症状依然,并为此烦恼不已,到处求医呢?

       “您请坐,慢慢说!最近工作吗?感觉疲劳吗?心情好吗?”医生问。

       “烦死了,一天到晚的会议,忙不完的应酬,案头上处理不完的文件,一天回到家里就筋疲力尽了,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了。身体又不听话,打嗝不断,查又查不出来什么问题,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唉……”患者答。

       医生给出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像高先生这样的患者很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打嗝、嗳气”呢?

       我们知道,胃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称为“后天之本。”胃的功能健全,内能营养脏腑,外能润泽肌肤。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古人称其为“后天之本”。胃像一个食品加工厂,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摄入的食物,并通过胃的运动和分泌液将食物搅拌、研磨、消化、杀菌,形成细小的食糜送到小肠,小肠将其大部分营养物质吸收入血,另一部分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则被送入大肠。在大肠中与细菌相互作用,生成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又吸收入人体,剩余的食物废物则从肛门排出体外。所以,消化系统是人加工食物、供给营养的重要后勤部门。而胃则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胃肠功能改变与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情绪低落时,常常是茶不思饭不想;当情绪高涨时,食欲倍增,胃口大开。所以有一种说法,胃肠功能的改变是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人们往往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反应在胃肠道则会出现胃痛、胃胀、早饱、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反食、便秘等。像高先生一样,工作状态下可能没有表现,工作之后则会感到心烦气躁,打嗝嗳气等。

       情绪导致胃病,现在最常见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占消化道疾病的20%-40%。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医学认识的更新,该病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人在漫长的一生中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

       那么,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呢?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患者餐后饱胀、上腹部不适、打嗝、嗳气、烧心、早饱 、反酸等,但各种检查有无异常发现,病程在3-6个月以上。例如到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如胃镜、上消化道造影、B超等,却未发现能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器质性疾病,一般就被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如果患者症状顽固,又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因素则需要疏导心理、抗焦虑抗抑郁治疗,会对该病有许多帮助。

       情绪与胃病有关。传统中医对此早有认识。认为“百病皆生于气”、“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讲的就是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特别是导致胃病的情况发生。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升清,胃降浊,共同承担着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的转运输布功能。肝主疏泄条达,是人体调理气机的重要枢纽,可以帮助脾的运化水谷和升清作用,可以支持胃的腐熟水谷和通降功能。肝脏还可以调理情绪,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不发生疾病。肝主疏泄,还可以排泌胆汁,通过排泌胆汁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如果情绪异常,就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出现肝气横逆犯胃或横逆克脾,导致脾胃不和,脾失健运,胃失通降,胆汁排泌不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因此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中医常说:“大怒伤肝”、“思则气结”、“忧思伤脾”等等,就是讲的情绪致病。这种由情绪异常导致的胃病,治疗上就应以疏肝理气为原则,配合调理情绪,在疗效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对于情绪致病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原则应该是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平和的生活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辅以药物治疗,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