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谈谈看病找熟人的事儿
2018年10月16日 【健康号】 刘燕荣     阅读 8814

看病找熟人一定会得到更多关照吗?

谈谈看病找熟人的事儿

咱中国人讲究人情,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看病一定要找个熟人,没有熟人好像就看不了病。

我们先来三个病例:

病例一:

扩张型心肌病病人,10年前因为心跳过缓植入一个单腔起搏器(VVI起搏器),后来因为心脏扩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76mm),射血分数明显下降(LVEF22%),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波203ms),符合三腔起搏器(CRT,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植入指征,而且单腔起搏器电池也快耗竭了,反复心衰住院,B阻滞剂用后诱发支气管哮喘,ARB或ACEI使用后肌酐会升高,血压低。有医生劝他换成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的CRT起搏器,他拒绝。入住我们病房后,我找他谈话,他同意了。手术顺利,QRS宽度变窄,效果不错!之后每次出现病情加重,他都会来我们病房住院,没床的时候临时给加个床。

病例二:

严重冠心病的外地病人,因为异地报销的问题,要把医保卡寄回当地,老两口不会,我帮忙打电话给快递,然后帮他们填单子。因为患者经济不算太富裕,正好她符合我们病房的一些科研项目,包括免费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植入了两个免费的支架,省了接近4万元。手术顺利,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

病例三:

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三高”病人,因胸闷胸痛加重入院,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脏超声声学造影均提示有严重的冠心病。他的每一个家属,分别跟每一个医生就冠脉造影的必要性、安全性等问题逐一咨询。全家人反复在“做冠脉造影”,“不做冠脉造影”,“做冠脉造影”,“不做冠脉造影”之间纠结。最后只好请他出院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认为病例一和病例二是我们的熟人!其实只有病例三才是熟人介绍的,而且有方方面面的人不断地打招呼。

但是前两位病人却得到了医生护士们更多的关照。

为什么呢?

看病其实是个很单纯的过程,患者有病,而医生正好擅长治这个病。患者想把病看好,医生当然也想把病治好。没有医生希望自己的病人治疗效果不好,更不愿见到自己负责的病人出事。

如果一个医生只对熟人看病尽心,对不熟的人就马虎,那么他的人品就有问题。

看病要找对专业,通过熟人了解医生的专业特长和人品,从这点上,我们是愿意帮助熟人的。

但是经常有医生护士,下班后帮熟人排队挂号买药,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试想一家医院有数千上甚至上万员工,每个人都会有众多的亲友,每天来医院看病的“关系户”可不是个小数字。如果给这些人都开后门的话,那么面对数量庞大的排队群众,无异于引火烧身,因此开后门的情况是非常少的。您自己工作太忙没时间来医院排队,可是我们绝大多数医生护士并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只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替您排队。下了班后,来不及去换衣服,穿着白大褂为熟人排队挂号买药的情况很常见。

给熟人看病时,医生更容易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采取保守的态度,害怕出错,或者怕遗漏诊断,会多做检查。在手术时会有较大的思想负担,担心万一出意外,跟熟人不好交代。

任何医疗措施都有利弊,太过于纠结,反而会错失最好的治疗方案,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

就我个人多年来的经历见闻来看,很多出事的是熟人介绍来的。

而一旦有了医疗纠纷,熟人这个时候就会销声匿迹,再也不会出现了……

文章写到这里,本来已经结束了,可这之后发生了一些事情,才有了下面这段。

即便身为医生,即便是在自己熟悉的医院,我也有过带着坐在轮椅上的亲人,从一个诊室到另外一个诊室,从一层楼到另一层楼反反复复折腾好几天的经历。谈起这样的经历,很多医生护士表示有切身的体会。

目前的门诊诊疗程序是挂一个专科号,看一个专科医生。一个医生看完后觉得不是他们科的疾病,或者还合并有其他科的疾病,就会让病人再挂个其他科的号,再次排队就诊,这样反复甚至循环,很是折磨人,甚至耽误了治疗。这种现象在病情复杂,诊断困难时,显得十分突出。

因此国内一些医院管理者已经在探索适合国情的MDT诊疗模式(多学科联合门诊),即由多名不同专业的高年资医师组成专家团队,共同为疑难杂症患者进行诊断,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

良好的就医体验应该靠规则的改良而不是靠熟人。我们希望MDT模式能够尽快推广普及,尽早惠及患者。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医生,但是每个人终将成为患者。

声明:本文为@刘燕荣医生 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3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