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正确认识狂犬病
2024年01月04日 【健康号】 张建刚     阅读 1014


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犬、猫、野生或流浪的哺乳类肉食动物,如狼、狐狸、獾、蝙蝠等,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我国狂犬病例主要由犬伤所致,约占90%左右;其次为猫,占5%左右;其他致伤动物包括马、松鼠、猪、蝙蝠、猴和獾等。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2023年9月16日,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
临床表现:
狂犬病潜伏期无任何征兆,高风险动物暴露后,立即开展暴露后处置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手段。狂犬病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有异常、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即狂躁型与麻痹型,最终死于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
潜伏期症状。从感染到发病前无症状的时期,多数为1~3个月,1周以内或1年以上极少。狂犬病潜伏期无任何征兆,该时期目前尚无可靠的诊断办法。
前驱期症状。狂犬病患者的发作,通常以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开始,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可能是由于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或导致神经节神经炎所致。此时期还可能出现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为2~10天(通常2~4天)。
急性神经期症状。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3天。有两种表现,即狂躁型与麻痹型。
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怕风是本病的特殊典型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肌痉挛。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常伴声嘶及脱水。亮光、噪声、触动或气流也可能引发痉挛,严重发作时尚可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由于常有呼吸肌痉挛,故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发绀。
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类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表现。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期症状。患者晚期逐渐进入安静状态,此时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麻痹可能是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以被咬肢体侧更为严重。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
狂犬病发病后的整个自然病程一般为7~10天。死因通常为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家庭饲养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管理流浪动物。对可疑因狂犬病死亡的动物,应取其脑组织进行检查,并将其焚毁或深埋,切不可剥皮或食用。
2.正确处理伤口。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20%的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伤口较深者需用导管伸入,以肥皂水持续灌注清洗,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一般不缝合包扎伤口,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伤口深时还要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3.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对防止发病有肯定价值,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人一旦被咬伤,疫苗注射至关重要,严重者还需注射狂犬病血清。
(1)主动免疫
①暴露后免疫接种一般被咬伤者0天(第1天,当天)、3天(第4天,以下类推)、7天、14天、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针,共5针,成人和儿童剂量相同。
②暴露前预防接种对未咬伤的健康者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可按0、7、28天注射3针,一年后加强一次,然后每隔1~3年再加强一次。
(2)被动免疫  创伤深广、严重或发生在头、面、颈、手等处,同时咬人动物确有患狂犬病的可能性,则应立即注射狂犬病血清,该血清含有高效价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直接中和狂犬病病毒,应及早应用,伤后即用,伤后一周再用几乎无效。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张建刚
主任医师
滨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
感染科,传染病科
艾滋病、恐艾症、狂犬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控制;狂犬疫苗、新冠疫苗、...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