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脉
2018年11月28日 【健康号】 赵玉倩     阅读 11734

我是如何践行“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的
作者/谢相智整理/杨扬

我从开始学中医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刚开始学习脉诊的时候,学的是传统二十八脉,感觉太难了,真是所谓的心中了了指下难明。那时候对中医是半信半疑,“信”在于自己确实能在临床中用中医治愈一些疑难疾病,“疑”在于那时通过脉诊并不能准确地说出病人症状。

直到我看到《四圣心源》这本书,它给我的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次地震!原来中医是有规律的——是在圆运动中考虑问题。我开始用圆运动的思想去把脉,注重体会气机的升降,脉诊的准确性迅速获得提高,疗效也大大地增加了。

后来我又从脉诊的角度系统学习了《医学衷中参西录》,通过大量医案的研读,总结脉象的规律,我发现脉诊应该注重“脉势”。如张锡纯在医案中提及“左脉大于右脉一倍”“其脉弦硬而长,右部尤甚”“诊其脉关后微弱,关前又似滑实”。我在脉诊中去感受脉象的趋势,发现这样更容易抓住气机升降趋势和虚实状态。就在这一时期,我的专家门诊患者量从每日70-80人,增加到了130-150人。

我看病的习惯是先把脉说出患者的不适,再用问诊来印证与详辨。一方面可以避免患者先叙述病情给医生先入为主引导;另一方面也能够让自己对脉诊的精准程度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当大夫说出患者的症状时,他们会感觉获得了理解,而且对大夫以及对中医的信任会大大提升。另外,脉诊不仅可以判断当下,还可以预测将来。我曾经用脉诊准确地预测过患者中风、急性心梗的发生。对于大夫来说,能够“知未病”,才能够“治未病”。

再后来接触到刘绍武的“三部六病学说”,他的四脉定证给我极大的启发,再次让我感觉到了脉学体系多样性及分类的重要性。要根据脉象来判断是否守方,这个原则也让我获益匪浅。我在治疗一位顽固性失眠的患者,他失眠十多年,严重时睡眠时只睡1一2小时,脉象明显上越且过鱼际,我用调神汤治疗2月后仍然无改善,可是因为对脉学的信心,我让她继续服用,到第3个月,就可睡6一7个小时了,病人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我认为脉学的分类很重要,28脉之所以难学,在于它的分类方法是复杂的。学习脉诊可以先从简单的分类方法开始,以简驾繁才能够逐步地由简到繁。因为我们身在山中时,只能看局部,退出山外看山,整个山势轮廓才一目了然。

我自己的体会,脉象即气象,脉诊重点在象,如把脉时,寸关尺浮取不到,中取有,沉取不到;此类相当于刘绍武刘老讲的聚关脉,即寸弱,关大,尺弱,用象可表示为“坎卦”,相当于二十八脉的“动脉”,但又比动脉内涵更丰富,典型的方剂为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

把脉时,寸浮取不到,中取有,沉取有,相当于下陷脉中寸弱,关强,尺强,象取“兑卦”,典型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完带汤、荆防败毒散等,此类脉象如果关也弱,或中取也不到,相当于“震卦”,代表方剂是升陷汤及抵当汤等活血化瘀剂。

把脉时,寸关尺均能浮取到,中取也有,沉取无,跟上越脉一样,相当于“巽卦”,以潜阳丹、桂附地黄汤为代表方。

我用这种简单的方法在教学生时,学生很快就会弄懂脉象,有的学生在学完半天后,就会依脉测症了,他们对学好中医学的信心溢于言表。

用这种基本脉诊分类及脉象分类,把复杂的脉象简单化了,也更容易理解二十八脉。本人对脉象研究将继续深入,以后将关注不同的脉学体系应用,坚持脉学与经方的结合解决疑难疾病。

下面呢,我列举近期的几个病例供和大家一起探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赵玉倩
助理医师
灵寿县北洼乡卫生院
内科
学习临床医学,八年,三甲医院实习一年,学习中医学五年,师从经验老中医,学习了,男性。肾阴阳...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