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写给患者的“心灵处方”——访《遇到磨玻璃结节莫惊慌》主编谢冬——网上可以找到全书的文章连载
2024年04月05日 【健康号】 谢冬     阅读 7806

网上可以找到全书的文章连载


美国作家洛夫克拉夫特曾在其文章中提出这一观点: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最古老而强烈的恐惧,则源自未知。


出于对疾病的未知,在蒙昧的原始社会,人们错把巫术信作医学;在文明的现代社会,又错把医学当作巫术。实际上,面对磨玻璃结节,即便是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生们依旧存在种种困惑,正如上海市肺科医院谢冬教授所言:“就像在走钢丝,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偏左可能会过度治疗,偏右则可能会耽搁治疗”。


出于对磨玻璃结节的不了解,有些患者谈“磨”色变,逃避治疗,不敢面对;有些患者则过于激进,心理负担过重,要求医生一定把小结节切掉,不管小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这时医生的判断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选择,有的磨玻璃结节患者甚至将门诊比作法院,“一个一个排队,来聆听医生对于结节的宣判”。


可是,磨玻璃结节真的值得一“惧”吗?小于5 mm的结节需要开刀吗?磨玻璃结节就是癌吗?确诊磨玻璃结节后太焦虑了怎么办?为了解答广大患者的疑问,谢冬教授及其团队将临床中发现的患者最困惑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编撰成书,《遇到磨玻璃结节莫惊慌》由此诞生。


本书是谢冬教授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给广大磨玻璃结节患者开出的一副“心灵处方”。他从什么是磨玻璃结节开始讲起,对磨玻璃结节的发生发展、诊断与随访、围手术期治疗、患者心理疏导等方面逐一进行了阐释,“一站式”为广大患者答疑解惑。此外,他还邀请了30位磨玻璃结节患者现身说法,以自述的形式回顾了从确诊到出院的心路历程。


值此《遇到磨玻璃结节莫惊慌》新书正式发售之际,AME出版社与谢冬教授展开对话,请他谈一谈编书背后的故事,以下是谢冬教授的回答——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愈不安


AME:“遇到磨玻璃结节莫惊慌”这个名字是您取的吗?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谢冬:这个名字是我取的,取名的原因很简单,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磨玻璃结节患者都有心理问题,他们焦虑或者抑郁、不安的情绪非常严重,这些负面情绪往往影响了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够解除患者的疑惑,帮助患者消除不安的情绪。


AME:您认为本书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在整个编书过程中是否有一些难忘的瞬间或小故事?


谢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本书的内容都是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的患者痛点,我们根据患者最困惑的问题来遴选稿件。这本书的编写过程,其实也是我和患者互动的过程,门诊或临床工作中,患者的典型问题与疑惑是我们这本书的创作源泉。我们的门诊中有大量的磨玻璃结节患者,有时候,患者自己提出,我们的门诊不像是医院,倒像是法院,一个一个排队,来聆听医生对于结节的宣判。


AME:本书序言的形式很特别,是您以患者的口吻写的一首诗歌。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就的这首诗?是什么给了您灵感?


谢冬:这首诗是在飞机上写就的,旅途漫长不能刷手机,于是用纸笔一气呵成。这首诗是受患者的启发,模拟了患者对于磨玻璃结节认知的心路历程: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中发现磨玻璃结节的,面对磨玻璃结节,从素不相识,到无意中发现,不以为然;再到略有所知,莫名惊恐;最后识破真相,坚定信念,下定决心手术。


AME:您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带来怎样的效果?


冬:希望有肺部结节的患者能够看到这本书,如果能够给他们带来些许安慰,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书犹师也,善读之可解疑惑


AME:书中有很多内容展现了您深厚的文学素养。您将不同类型的肺部结节比作“《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在文章里对《西游记》的各类妖怪的名字和属性如数家珍。除此之外,还有引用现代诗人汪国真的诗歌,“戏剧天才”莎士比亚的名言等。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形式?


谢冬:临床医生写科普类读物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临床医生经过长久的训练,已经习惯于用专业的术语来评价疾病。但如果想写出让患者喜闻乐见的科普文章,就一定要跳出这个“套路”,以患者能够接受的语言或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科普读物还是充满文学性的诗句、典故,都是希望能通过文字,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或是认清生活的本质,或是涤荡心绪。


AME:第六章“患者自述”中有30篇患者与磨玻璃结节斗争的故事,这30位都是您治疗过的患者吗?30篇自述的约稿过程您有参与吗?全书有七章,共87个小节,作为一本医学科普类图书,为什么选择用全书1/3的篇幅放置患者的自述?


谢冬:这30位患者,不全是我治疗的,但都是我在网上约稿的,有的患者直接发给我电子稿,也有的老先生寄给我手写稿,我再输入成电子稿。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是最淳朴的,有时医生的语言或者医生的立场决定了他不能完全走进患者的内心,这时候恰恰是病友,特别是同病房的病友,更容易和患者交心,他们自己的语言、故事或体会更能说服或打动患者。


AME:您在书中写道,目前国内肺癌的筛查工作存在过度筛查的问题,大批微小结节患者被检出,甚至还有些携带者(非真正的患者)接受了过度的治疗。您认为“过度筛查”对磨玻璃结节这一疾病的诊疗产生了哪些影响?患者被“过度治疗”的原因是什么?


谢冬:目前,国内的体检项目没有严格按照国际及我国的肺癌筛查指南设计,很多体检机构都是打包收费,CT从头扫到脚,会无意中发现很多磨玻璃结节,特别是小于5 mm的结节,这类结节没有临床意义。有些结节被过度治疗,有些结节被过早干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被过度治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本身的因素,也有医生的因素。这也是医生对于疾病认知不同造成的,对于肿瘤,医生和患者都有困惑,就像走钢丝,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偏左可能会过度治疗,偏右则可能会耽搁治疗。


AME:在本书“总结与展望”一节中,您列出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或新理念与磨玻璃结节诊疗的交汇,在这些交汇背后,代表着磨玻璃结节诊疗领域未来的哪些发展趋势?


谢冬:人工智能,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的方法,我们开展了很多人工智能的研究,通过人工智能识别系统,能够鉴别磨玻璃结节以及实性结节的良恶性,能够预测磨玻璃结节的生长概率,能够预测结节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预测是否合并高危复发因素,以及肺癌术后的预后,同时,还能预测肺癌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疗效。今后,我们将寻找更多的磨玻璃结节背后基因、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等相关机制,寻找针对性的药物,以便于更安全有效的治疗这种疾病。

扫码可以折扣购书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9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