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急性腹痛的急诊处理
2016年08月17日 【健康号】 尹明     阅读 6498

       一说到 @#¥%病的鉴别诊断,大家都会列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最后,总会有这句话:多想多警惕才是硬道理!

       如果后来的结果证实最初的诊断有偏差,我们也会常常感叹:我怎么又没有想到这个病呢?

       那么,我们到底要想多少才“足够硬”呢?

       换句话说,是不是拿着《鉴别诊断学》,把上面的各种可能有关的检查单子开出来后,就完事大吉了?

       似乎不是这样的吧?

       我们首先要从急诊医学的特点说起:

       急诊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为患者谋求最大的诊疗效益。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按照统筹规划的原则,我会这样考虑腹痛的问题:

1、判断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血压过高——是疼痛刺激还是主动脉夹层?血压过低——是大量失血,还是迷走神经亢进?

       意识(躁动)——是疼痛刺激还是其他原因?意识(模糊)——是低血糖还是糖尿病酮症等等?

       腹痛与呼吸的关系——气胸、大量腹水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 判断生命体征不会超过2分钟时间。这样可以把患者分为2个大类。如果生命体征不平稳,首先针对不平稳的指标,进行治疗。

2、问病史和查体:

       在急诊情况下, 一定要一边问病史,一边查体。查体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要明确,查体的目的不仅仅是进行鉴别诊断,同时也是帮助我们了解,如果我把病人送到放射科,超声科做检查,会有什么可能的风险。

       因此,首先检查可能导致威胁生命的疾病的重点体征:如听双侧呼吸音和心音,检查双侧下肢动脉波动等等。问病史和查体应该在5分钟之内完成。同时对适当人群尽量完成心电图检查。这个过程一般也5分钟内完成。

3、病人来诊后大约15分钟,将病人做第二次分类——必须床旁完成检查的(包括前面的复苏病人),和能外出做检查的。

       对于前者,家属会拿着检查单划价、缴费,护士会来抽血,超声科会来做床旁超声,但是不要病人离开你的视线。

       对于后者,要向患者交代清楚流程,一般来说是先抽血,再拍片子,然后做腹部超声(有条件的话做血管超声),然后验尿,最后做增强CT。

       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因为抽血后做检查,等检查结果出来,血的化验结果也就出来了。拍片子需要洗片子,在等待的时间内,超声检查就可以完成了。而且做腹部和妇科超声一般需要憋尿,如果我们不提醒病人,他们常常会先验尿,再做超声,结果发现不能做,又要喝水等待膀胱充盈。这样就可能延误诊疗。

       我个人的习惯是,在病人外出做检查前,测一个床边动脉血气。这样对患者的内环境有个大概的了解。如果基层医院不能做床边动脉血气,快速血糖是必须做的。否则你折腾半天,很可能就是一个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对于腹部增强CT或者血管重建,我个人建议是,除非有很强的指证必须立即做CT,否则暂时可以等等其他化验检查的结果。这不仅仅是经济原因。

       首先,大部分的疾病,通过上述的常规检查,均可确诊。

       其次,很多医院的CT机房与急诊科都有一定的距离,在对患者内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将患者送出较远的距离外出检查,风险很大。

       再次,在不了解患者肾功能的情况下,应用造影剂也有风险,万一出现肾功能异常,无法鉴别是造影剂肾病还是患者原有疾病。存在医疗纠纷隐患。

       最后,在等待化验结果这段时间内,我们并不是无所作为。各项化验单的结果,肯定逐步回报的。例如,血常规就会快一些,而生化就慢一些。这样,可以逐一向家属交代病情。如果需要外出检查,风险评估也会比较充分。

4、选择用药

       积极止痛。

       以前的教科书常说,对腹痛患者,不要给予止痛药物,否则会掩盖病情。我个人认为,从人道主义角度讲,这种说法有待商榷。现有诊疗手段十分丰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了解病情变化。不能说只是为了方便我们医生,而让患者忍受痛苦,这不是我们医生的目的。况且,疼痛本身就是一种恶性刺激。结石产生的肾绞痛,完全可能导致一次致命的心肌梗死。

抗生素

       在应用抗生素时,不要太着急,不要一看到白细胞升高,就上头孢三代或者更高级的抗生素(根据回扣选抗生素的行为不在讨论之内)。应用抗生素要考虑很多相关因素:病灶位置(如胰腺炎),组织药物浓度(如舒普深之于胆道感染),肝肾功能等。如果治疗精细一些,还要考虑蛋白结合率,用药周期等。这些可能都是要等进一步化验检查才能明确。如果统筹好诊疗过程,3个小时之内,我们就会得到想了解的这些基本参数。要知道,EGDT的目标也仅仅是3个小时之内给予抗生素。

       还有很重要一点,在应用抗生素前,必须评估是否需要先液体复苏。在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静脉输入抗生素,因为组织是处于低灌注状态,药物也很难达到治疗靶点。绝不能依靠抗生素那些液体来补充血容量。大部分抗生素有控制输液速度的要求,如果快速输入,后果很严重。不能因为输入抗生素而占用液体复苏的静脉通路。

5、常规的各项检查都出来了,诊断还不明确怎么办?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这是一个很现实,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个人的体会:

       如果不知道诊断,就和患者家属如实交代:现在有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医院能做什么,我已经做了什么,我们下一步还准备做什么。后续可能的风险在哪里(这个时候才真正需要想呀想,想到各种可能性)。

       而我们要做的是,

       1、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早发现,早处理。

       2、努力维持内环境稳定,至少延缓恶化速度。

       3、请兄弟科室会诊。

       请会诊的时候也有技巧。首先请那些威胁生命的,你内心觉得最可能疾病相关的科室。要有自信,会诊医生来了后,就不要轻易放他回去,除非他拿出确切的证据推翻你心中的诊断。

       这时候,你完全可以与会诊医生一起,仔仔细细的全面为患者再次查体。因为我们毕竟是急诊医生,有可能忽略或遗漏某些有专科特点的体征或临床表现。

4、与患者家属协商,转上级医院。


       上述几点十分重要。我们是急诊科医生,不是万能医生,也不是上帝。要清醒的知道,自己不可能诊疗所有的疾病。但是,既然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不管是多么疑难的病例,至少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可以实时检测的。

       我们的脑子中要牢牢记住,我对这名患者的诊断不清楚。这样我们才会给予他更多关注。

       对急诊医生来说,关心病人比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

       曾经有一次,我们院长来查房,我汇报病例结束后,院长问我,这些病人最严重的是那一个?我说是那个肚子痛的女孩儿。院长问,为什么不是那个心肌梗死的老人。我说,我已经知道他是心肌梗死了,而且已经溶栓,正在等待做导管治疗,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心里有数,我已经有处理预案。但那个女孩子,经过全院会诊,仍没有确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事情,而且出了病情变化,我都不知道该先找谁。

       院长大人深以为然。


       说些题外话。

       美国人很认同一句话:程序正义大于事实正义。

       在美国的医院,更是如此。

       美国医生的思维,远远没有我们中国医生这样天马行空。但大多数美国医生会一步步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在我们看来,十分无聊的步骤,他们也按部就班。正因为这样,他们避免了绝大多数容易出现的错误。

       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很多同道在讨论病例时,常常津津乐道于某个少见病的诊疗。却往往忽略了日常工作流程的优化。而医疗隐患高发的地方,恰恰又是我们认为轻车熟路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急性腹痛对于医生来说,是挑战,但绝不是猜谜语。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