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我的足后跟总是很痛?
2018年09月11日 【健康号】 郑拥军     阅读 9757

    跟痛症(Painfulheelsyndrome)是足跟部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是足部比较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女性多见,肥胖者及运动员常见。在美国大约10%的人一生中会有跟部疼痛性疾病,每年有超过两百万人因此就医,我国跟痛症发病率尚无明确统计数字。其病因较复杂。


应用解剖
  后跟部以跟骨为中心,跟骨结节外侧是小趾展肌、趾短屈肌起点,内侧是趾短屈肌和跖腱膜起点。足底跖腱膜分3束止于跖趾关节的跖板、屈肌腱鞘以及近节趾骨基底部,通过横向纤维与各趾相连,与成拱形排列的足部诸构成”铰链”结构,维持足纵弓结构和弹性。跖腱膜下方是跟垫组织,跟垫在跟骨内侧最厚,内有多条小神经分支分布。跟骨内侧面:有胫神经和胫后血管,跟骨外侧面有跟外侧神经,胫神经发出跟内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足底跟内侧神经:艾配大部分负重区跟垫和覆盖跟骨下部表层皮肤感觉。足底内侧神经分支分布于足底内侧2/3皮肤,足底外侧神经分
支:分布于足底外侧1/3皮肤,该神经的一个分支即小趾展肌神经的感觉支分布到跟骨结节内侧突的骨膜,跟外侧神经发出分支分布于足底外侧及跟底外侧1/3皮肤、跟垫组织及骨膜,上述神经均有相应血管伴行。


病因研究
理论1:足底跖腱膜损伤
    足底跖腱膜是比较复杂的组织,类似于韧带和肌腱,这类组织受神经支配,存在游离神经末梢和胶囊样的机械刺激感受器脚。足底跖腱膜病变包括跖腱膜的急慢性损伤。急性损伤是指跖腱膜断裂和拉伤,发病率尚不明确。跖腱膜断裂和拉伤导致出血水肿,引起炎症因子释放,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足跟疼痛。足底跖腱膜慢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炎是成人慢性跟下疼痛最常见的原因,占成人需要专业治疗的足部疾患的11%~15%。足底跖腱膜炎以跟骨结节内下侧疼痛和局限性压痛为最常见特征。足底跖腱膜炎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一直存在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足底跖腱膜及其跟骨结节附着点生物力学机制异常使跖腱膜产生微小撕裂损伤,损伤持续存在导致跖腱膜的慢性炎症。也有学者认为,足底跖腱膜炎类似于肌腱变性,主要是退变,而不是炎症”,50%以上的患者足底并无明显炎症因子和炎症表现“。有学者认为跖腱膜炎是慢性炎症引起最终退变的结果。也有学者通过观察发现炎症和退变不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而是反映两个独立但是共存的过程。综上,足底腱膜炎存在炎症和退变两种表现,这两种表现可能独立存在,也可能合并存在。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跖腱膜足跟痛,可能与长期的慢性炎症因子刺激游离神经末梢有关,而退变引起的跟痛可能
与足底跖腱膜生物力学改变有关。

理论2:跟垫病变
  跟垫是一种特殊且复杂的脂肪组织,其内部存在许多纤维组织将脂肪垫分割为微小间隔,纤维膜将脂肪球隔离开,形成蜂窝状结构”。这种纤维结构能把脂肪组织固定在单个空间内,当受到压缩负荷时发生形变,产生吸收震荡从而保护跟部的肌肉、血管、神经以及敏感的骨膜。跟垫的这种机
械保护作用与跟垫自身组织形态结构和机械特性密切相关。退变和损伤会引起跟垫脂肪组织和纤维间隔组织的破坏,由于跟垫自身存在着修复作用,损伤与修复可维持动态平衡。当这种损伤和破坏持续作用或作用过快,跟垫自身修复作用较慢时,平衡被打破,跟垫脂肪减少,纤维间隔破坏,引起机械特性和足底力学的改变,在损伤因素持续反复作用下,造成足底的血管、神经、骨膜的慢性损伤和炎症,最终引起跟痛表现。

理论3:神经性跟痛
  后跟部神经走行复杂,神经分布和来源因研究对象不同存在着差异,但国内外学者都认为神经卡压在跟痛症早期和顽固性跟痛症中起重要作用。
  神经性跟痛经常表现为烧灼样痛、刺痛或麻痛,这种神经性跟痛还可能与神经根受压和足跟部神经瘤有关,后者跟痛与足底跖腱膜炎表现很类似。还有其他的跟部良性或者恶性肿瘤与跟痛有关,临床比较少见。

理论4:跟骨病变
  也有可能与跟骨骨刺、跟骨高压症、跟骨应力性骨折、跟骨骨质疏松有关。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郑拥军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疼痛科,疼痛科门诊
主攻疾病:腰腿痛和三个月以内的带状疱疹。擅长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治疗和椎间孔镜下神经根松解治疗...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